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历史高考热点专题复习研究

高考复习中的“热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现实中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一是指高考命题几率较高的历史事物。热点专题复习是高考备考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安排在考前一个月内进行。可以说热点复习的效度和准度,与考生的高考成绩成正相关。

作者:刘俊利

第2篇: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大看台

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仍将非常重视对热点问题的考查,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环境、民情,培养考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点分为时政热点和长效热点,近几年高考命题往往以长效热点为核心,通过时政热点巧妙介入长效热点。本热点系列即是以长效热点为核心,从时政热点切入,希望给大家的后期复习和高考带来一些惊喜。

一、历史学科长效热点

长效热点是指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学科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颇得命题专家 “青睐”。如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即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历史学科长效热点:历史上的民本和民生问题、改革开放问题、“三农”问题、和平发展问题、和谐社会问题、民主法制建设问题、祖国统一与两岸和平发展问题、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崛起问题、中外历史上的政党问题、中外历史上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问题、经济危机与全球化问题、近代化(现代化)问题、区域经济建设问题、制度创新问题、社会改革问题、民主共和问题、理性爱国问题、生态文明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民族团结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建立有效政府问题、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等。

二、2014年时政热点

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考生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并掌握好时政热点,进行有效复习。历史学科时政热点: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二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三是既是社会热点又与历史知识联系密切的时政热点,这样的热点容易形成大综合题。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不仅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

三、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大看台

热点1: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

【热点聚焦】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14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2013年2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他强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

【基础长镜头】

1.合作的原因

(1)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而凶残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二七”惨案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2)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的政党,在民主革命的目标上两党可以达成共识;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

(3)共产国际极力促进国共合作。

2.合作的方式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

(1)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2)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3)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共产党员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3.意义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开展。

4.合作的重要成果

(1)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广东等省的农民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3)1925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4)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5)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6)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5.国共合作的破裂

(1)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

孙中山逝世后,以邹鲁、谢持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破坏国共合作,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进行排斥共产党,争夺领导权的活动。

1926年,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1926年,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人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也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人士。此后,蒋介石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合作开始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右派集团公开投靠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敌人。大革命在蒋介石控制地区遭到失败,国共合作在局部地区破裂。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合作完全破裂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汪精卫等以“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考点剖析】

1.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解

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并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主要是因为:

(1)孙中山经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深感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加以改组。如何改组,其中最为重要的正如孙中山所说:“国民党正在坠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无疑给国民党输入了新的血液。这样有利于把国民党由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改造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以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所以,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策略。

(2)但国共两党还存在很多不同点:①性质不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只代表本阶级的利益。②指导思想和斗争目标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斗争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又有原则的区别。所以与国民党合作并非两党合并,共产党还须保持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思考

(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两党分裂和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4)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国共两党合作,精诚团结、以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命题预测】

题1 有学者认为,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无论是对孙中山本人还是中国国民党而言,都是其革命目标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 ) 。

A.坚持民主革命立场

B.联合工农和苏俄进行革命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

D.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答案:D。材料强调的是革命目标的转折。A项是孙中山先生一贯的立场,谈不上转折。B项是革命方式或道路上的转变。C项是其革命任务,不是目标。D项是革命的核心问题——政权问题,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明确表明了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

题2 “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中国共产党作出此决议的客观依据是( )。

A.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够壮大

B.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C.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再失败和农民运动发展的燎原之势

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答案:A。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判断该事件的时间。从“我们加入国民党”来判断,此材料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即1923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A选项与此相符,故选择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共产国际的决定,故B项错误;此时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但是还没有农民运动的高涨,故C项错误;D项国民党一大召开在1924年1月,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

热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60周年

【热点聚焦】2014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60周年。

【基础长镜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1.民主建国时期

(1)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曲折发展

1957年以后,极“左”思潮抬头,法律虚无主义开始泛滥,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严重的挑战。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无法无天”的动乱局面,宪法成为“名存实亡”的一纸空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1966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考点剖析】宪政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政道路既可以命制选择题,也可以命制材料主观题。如把1787年美国宪法、1936年苏联新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起来考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的进程。同时命题也可以链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苏联1936年新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命题预测】

题1 1954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表现有( )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③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D。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题2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22分)

(1)①如图1、图2、图3所示,三部国家根本法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公布的?(5分)各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作用?(5分)

图1《共同纲领》 图2《1954年宪法》 图3《1982年宪法》

②上述三部国家根本法均强调了什么根本原则?(2分)

(2)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说明这一规定的原因。(10分)

答案:(1)①图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确立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建国初期的方针政策,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图2: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和“一五”计划实施;总结了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和确定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图3:结束“文革”,实行改革开放;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10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人民民主专政。(2分)

(2)①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4分)它有利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2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2分)宪法修正案的这一规定,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

热点3 :纪念中美两国正式建交35周年

【热点聚焦】大国关系历年来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各自特点却不尽相同:中俄关系亮点多、中日关系疙瘩多、中欧关系插曲多、中印关系比照多。而其中最重要的要数中美关系,甚至可以用花样多来形容——共识与分歧共存,竞争与合作同在。2014年是中美两国正式建交35周年,意义尤为重要。

【基础长镜头】中美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40 —1899年)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1)原因: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南北战争、西部开发)。

(2)主要事件:1844年逼迫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2.第二阶段(1899—1945年)独立侵华,美日竞争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美国开始独立侵华。

(2)主要事件: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20世纪20年代后期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3.第三阶段(1945—1949年)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1)原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2)主要事件: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4.第四阶段(1949—1972年)敌视和对抗

(1)原因: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

(2)主要事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

5.第五阶段(1972年至今)走向正常,矛盾不断

(1)转变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中无法自拔;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陷入滞胀阶段;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需要。

(2)主要事件: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中美关系在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考点剖析】可能考材料解析题,但更可能考选择题。由于中美关系还存在着许多政治因素的影响,高考命题会更多地集中在友好交流与双赢及台湾问题等具体史实方面,希望考生特别注意。

【命题预测】

题1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年),④赞赏时期(1937—1944年),⑤清醒时期(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年至今)。其中第4阶段看法的成因是中国( )。

A.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

答案:B。依题意得出,美国人在1937—1944年赞赏中国,是因为中国是一支十分重要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有效减轻了美国对日作战的压力。

题2 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 。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时间概念与基本史实,A项是在1945年以后,B、C项是在1937年前,只有D项符合试题要求。

热点4:中国梦

【热点聚焦】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向2948名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基础长镜头】

1.历史证明我们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据研究考证,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居世界第一;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完备,一度成为世界各国前来学习的楷模;明朝以前,中国占世界主要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的半壁江山,“四大发明”是突出代表。中华民族的兴盛史以铁的事实证明自己有能力实现“中国梦”,能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近代屈辱凸显实现“中国梦”的紧迫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封闭的国门,也掀开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史为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要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毛泽东提出“民族复兴,让人民站起来”、周恩来提出“中华崛起”、邓小平提出“着力振兴中华民族”、江泽民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规划和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为“中国梦”提供了政治保障。随后,中国人民在梦想的驱动下,相继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4.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现实挑战是“中国梦”的现实依据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梦”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世界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它们在合作中谋求效益,在竞争中谋求发展。中国作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正致力于改变西方主导下形成的自由主义国际规范。因此,立足时代背景提出的“中国梦”具有全球样本意义,能够赢得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梦”提供现实支撑。改革开放是又一次伟大革命,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两三百年时间完成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保障和国防后盾。

【考点剖析】“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重大话题,牵涉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可切入的考点也很多,主要有三个:一是可联系中国古代的兴盛与近代的屈辱史和抗争史,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可联系近现代史上不同阶级的探索。三是可联系建国后或改革开放后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2013年高考重庆卷已经在“中国梦”热点命制了一道选择题,估计今年有些省份会继续命制相关的选择题,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命制主观材料题。

【命题预测】

题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现在中国人都在谈论“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正向着“中国梦”奋力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材料二 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材料三 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地探索,后三十年不懈地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以上均节选自杨凯《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的社会环境。(5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如何“一路走到1949年”,使民族复兴梦牢靠起来的?(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三十年不懈地跋涉”成功的理论原因。(3分)

答案:(1)表现: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1分)

环境: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4分)

(2)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走俄国的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4分)

(3)原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3分)

热点5: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热点聚焦】2013年3月23日晚,莫斯科总统饭店蓝厅,习近平主席会见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他认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基础长镜头】

1.中外文化交流的两个主要阶段

“东学西传”阶段(十六世纪以前),三个热点视角:(1)“东学西传”的特点。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还没有大规模地展开,东西双方交流尚浅,多停留在物态文化方面。(2)“东学西传”的主要原因。16 世纪以前,中华文化在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而同期西方虽有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璀璨,但自罗马帝国晚期出现社会动荡以来,文化发展进入低谷。(3)在“东学西传”阶段,虽以中华文化的西传为主,但也存在着“西学东渐”现象(最重要的命题视角)。

“西学东渐”阶段(十六世纪以后),五个热点视角:(1)以平等的视角把“西学东渐”性质定位为两大不同文化的交流。(2)“西学东渐”特点及原因分析。文化交流的方式以暴力征服和战争为主,并出现了空前的碰撞和冲突。(3)“西学东渐”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先思想、后制度、再科技完全相反的道路,即先科技、后制度、再思想的道路。(4)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存在着“东学”的“西传”。在这一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等,其方式主要是借助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所作的通信、笔记和译介文献等,向西方传播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及科技知识。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主动地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5)本阶段还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学习时期:一是16世纪到1840年——“西学东渐”的主动学习和接纳阶段;二是1840年以后——“西学东渐”在被侵略和被迫中进行。

2.不同文化交流的方式

(1)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文化交流形式。(2)商业贸易是政治交流、社会交流、文化交流的先导、中介和沟通的渠道。(3)文化交流,特别是文艺交流是各民族、各国家最容易接触和接受的和平交流方式。文学交流是沟通人们心灵、加强了解和增进友谊感情的重要渠道。(4)在正确了解和认识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常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分析历史上的征服、掠夺、抢劫、破坏、凶杀, 特别是战争等暴力也是一种不常用的特殊的交流形式。

3.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与评价

不同文化范式的创造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然进化、孤立发展、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一个既立足于特定的、具体的自然与历史条件,同时又互相撞击、互相借鉴、互相竞争、互相超越的永无止息的过程。文化的共同性或共通性,是不同文化范式互相借鉴的基础,它总是在交融互动中共同发展的。文化交流是对自己文化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化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坚持文化交流的平等性和开放性,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要有“知人之明”。

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部世界文化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史。国与国之间、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和民间的合作,都离不开文化上的认同和交流。只有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上的经贸合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远的战略合作。

【考点剖析】在近几年的全国和各省高考命题中,文化交流类的试题已有了一些涉及,但对于不同文化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命题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深入,在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将是高考命题必然要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考查题型以材料题为主。

【命题预测】

题1 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3分)

材料一 中外文化交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6世纪以前是“东学西传”,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第二阶段:16世纪以后是“西学东渐”。

——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一文

材料二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文化交流史上的诸多绚丽篇章,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流形式。

材料三 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是人类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文化交流是人类交流的文化化过程。文化交流是对自己文化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化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材料综合自文化交流史研究专家彭树智的相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东学西传”阶段,中国文化传到西方 “物态文化”的三项代表。并概括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简要论述近代文化交流在促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8分)

(3)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 结合材料二针对上述观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

(4)以材料三所论述的意义作为出发点,对不同文化的交流提几点建议。(4分)

答案: (1)代表:如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稻米、制糖术、四大发明等。(写出其中的三个即可得3分)特点: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还没有大规模地展开,东西双方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也多停留在物态文化方面。(2分)

(2)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连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③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

深刻变化:一是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

二是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唤起了人们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

四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这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最大成果。(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

(3)判断:上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具体论述分三个层次计分。(共6分)

层次一(单点论述):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流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化中心之间, 还是跨大陆的各国之间, 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 和平形式的交流, 一般占主导地位。(2分)

层次二(双点论述):层次一+非和平交流的背景是文化间存在矛盾、分歧、对立,乃至最终因不可调和而致的战争;战争是非和平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流。(4分)

层次三(多点论述):层次二+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和平交流与非和平交流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纵向看,文化间既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流,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流。二者通常是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各自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行文化交流。(6分)

(4)建议:第1,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要有“知人之明 ”。

第2,坚持文化交流的平等性和开放性。

第3,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要反对极端民族主义。

第4,在全球化时代,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使文化交流成为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观点亦可同等)

(说明:以上各问只要言之成理都可记分。)

作者:毛经文

第3篇:2006年高考文综历史热点问题

从近三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来看,时代感较强,与现实联系紧密,可见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预测2006年的高考热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两会代表讨论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增产和提高农民收入。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9亿中国农民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国家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故复习时应该与教材联系,了解以下内容:

①历代中央政府推行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作用以及启示。

②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产生的原因、作用和评价。

③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⑥近现代的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把握其原因和影响。

⑦建国后至今我国农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原因。

二、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牢固的亲和力、凝聚力,但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加之其他种种原因,统一大业至今未能完成。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猖獗,2005年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表明了全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中国古代历朝政府为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②近代列强对台湾地区的侵略的史实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以及法律依据。

③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外交政策。

④联系政治,了解《反国家分裂法》通过的重要性。

三、西部开发,中部崛起

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是国家实施的两大重要战略。西部开发历年高考考得较多,估计会呈现下降趋势,而中部崛起已成为另一个热门话题。郑州也被列为中国第八大古都,相信在今年高考中会有命题涉及,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西部、中部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的历史原因。

②近代中部地区的民主革命(尤其是辛亥革命和二七大罢工)。

③两大重要城市:武汉和郑州。

④中部地区的一个城市圈,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四大高新产业。

四、“三个代表”与思想解放

随着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加强,反腐力度的加大,思想解放也成为高考中的一大热点,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派别以及各个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次解放运动,世界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中共自身建设特别是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

④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与政治学科高度结合,了解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

五、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普遍关注的常热话题,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中国古代史上的水患和向山要田、围湖造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炼钢铁、围湖造田的后果以及警示。

②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煤炭资源的掠夺。

③人口、垦荒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④欧佩克组织的形成和影响,能源问题引发的地区冲突和战争。

六、海洋问题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底的能源非常丰富,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将缓解我国能源不足的状况。现在我国政府十分关注海洋问题,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估计高考中将有所涉及,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质、经过、影响及与新航路开辟的对比。

②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③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领海主权的侵占。

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随着世贸组织的扩大和中国的入世,全球化速度在加快,南北经济的差距也在扩大,欧盟东扩,欧元使用,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WTO的前身。

②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格局。

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尤其注意在加入WTO后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④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七十七国集团;南南合作。

八、中日关系

日本对我国钓鱼岛和附属岛屿主权的争夺以及对东海资源的争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右翼集团修改教科书,在我国遗留化学武器等问题,使中日关系不断降温,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近代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②对比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从一败一胜的原因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③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国际势力的态度以及转变。

④日本法西斯主义复活的原因以及种种丑恶行径,从中得到的认识。

九、都市经济圈

都市经济圈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就其本质而言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我国现有京津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几大经济块,但京津塘都市圈和其他都市经济圈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现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塘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和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①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城市和机构。

②近代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④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与西方及前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的区别。

⑤从地理政治的角度分析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以及影响。

十、朝鲜半岛局势问题

朝鲜半岛的稳定和朝核问题关系到东亚地区的稳定,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中国古代各时期与朝鲜的友好交往。

②近代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朝鲜人民的抗争。

③朝鲜半岛分裂的根源和状况。

④韩国经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原因。

十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首都北京举行,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光荣承诺,将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复习时应予以关注。

①中国古代各时期北京的名称。

②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采用的中国古代艺术。

③近现代北京的民主革命运动。

④与地理、政治结合了解北京的气候、位置、交通以及申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二、和平、发展和联合国的作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重大国际事务需要联合国的参与,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①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原因。

②联合国成立的时间、背景、宗旨和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及与我国的关系。

③当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根源。

④当前联合国的改革(应与政治紧密结合)与我国的态度。

其他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有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战争、美国的霸权政策及强权政治的表现等等。

(编辑 文 墨)

作者:李 师

第4篇: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回顾

人文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罗马: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

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频考点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高频考点7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频考点8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频考点9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 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频考点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题术语】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 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频考点1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 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高频考点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术语】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高频考点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题术语】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高频考点1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答题术语】

(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5)“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高频考点1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题术语】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频考点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术语】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1978年十一届一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频考点19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答题术语】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3)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 (4)《十一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高频考点20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起源: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升华。 (2)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社会,人要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就要反对专制和神学。这种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高频考点21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答题术语】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 ,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高频考点2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答题术语】 (1)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 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 (2)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巴黎公社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 (4)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5)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高频考点23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答题术语】

(1)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 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 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高频考点24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题术语】

(1)1 7 6 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革命的序幕。

(2)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 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频考点25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答题术语】

(1)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破解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否定了宗教的创世说。

(3)技术革命:经过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高频考点26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高频考点27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题术语】

(1)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由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的转变。

(2)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高频考点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题术语】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中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方向性错误而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高频考点29 当今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题术语】

(1) 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两极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高频考点3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题术语】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第5篇:热点关注历史回顾

【热点关注】近日,团中央将建立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项目专员队伍。项目专员是指带领青年志愿者团队开展 “关爱行动”的基层团干部或骨干志愿者。该队伍旨在让项目专员带头抓结对、抓服务等,并通过团队管理、组织培训、实施具体项目,提升“关爱行动”实施水平。(管理员:倪新祺)

【热点关注】迟来的爱心涌向最美女孩。近日,陈媚捷为救三名儿童身受重伤的故事深深感动了社会各界朋友,迟来的各种关爱涌向这位最美女孩。面对事发工厂拒接为她治疗,面对当事幼童家长改口否认她的救人举动,最美女孩说仍然表示,不后悔当初救人。http://zqb.cyol.com/html/2011-10/18/nw.D110000zgqnb_20111018_1-01.htm(管理员:倪新祺)

【历史上的今天】2006年10月18日,由张楠、程菲、庞盼盼、周卓茹和何宁组成的中国女子体操队,在丹麦的阿胡斯举行的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团体决赛中战胜卫冕冠军美国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体操队成立53年来获得的第一个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实现了中国体操界几代人的梦想。(管理员:倪新祺)

第6篇: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从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放怀,到“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新中国的65年,是一幅中华民族梦想实现的画卷。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10多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将陆续启动,措施务实给力。新的一年里,人们期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新荣光。

【考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60年风雨历程,从“豆选法”到城乡选举“同票同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我是实事求是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考点:民生问题、民本思想】

第三次经济普查启动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式启动入户登记工作,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努力摸清全国1000多万个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济普查,大到宏观调控,小到柴米油盐,它不仅利于“国计”,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帮助百姓科学、理性地做出就业、消费、投资选择。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将让国家更清晰地了解

二、三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考点:列强侵华、新中国外交】

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翻开历史的伤口。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向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两国关系。四邻安则自家兴。家如此,国亦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与世界合作共赢,2014年的中国外交将会更加异彩纷呈。

【考点:中国科技成就】

“蛟龙”将首度探底印度洋 “上天入海”期待新“传奇”

2014年,“蛟龙”号将首次探底印度洋,嫦娥四号或将承担新的“登月”使命。“上天入海”已从美丽的神话走进现实,一次次的成功带给国人无限自豪。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蛟龙”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人们期待,科技工作者们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亮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有体现。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从根本

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保证公平公正、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高考时代,令公众满怀期待。

【考点: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集中亮相 多项登记制影响几何

2014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出台并实施。尽管不动产登记制度本身算不上典型的房地产调控,但无论是调控影响,还是反腐预期,民众都有所期待。不动产登记制度,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有效实施。而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将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等形成威慑。网络实名登记,注册才能发声,消除“网络暴力”,虚拟网络亦有清晰的法律边界。

第7篇:2010年高考时政热点与历史结合

201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2: 促进科学发展的党

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中办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试行)》(以下分别简称《地方考核办法》、《部门考核办法》、《考核办法》),与《意见》一起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意见》及三个试行《办法》的印发和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标要求】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

2.汉朝: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控制,但后来剌史权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二.关于党风建设

1.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外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纯结了干部队伍,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4.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5.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热点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封建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而且日益增多。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的人,也有少数的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而后蜕化变质、贪污腐化的干部。据1952年1月上旬统计,中央政府系统27个单位中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共贪污盗窃171.6多万元。针对当时的贪污腐化现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泽东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当做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各级领导,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做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地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地大张旗鼓地去进行,一样地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坦白和检举”。经过“三反”运动,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2)朱元璋惩处贪污腐化与新中国惩处贪污腐化的目的有何异同?

(3)为什么明初严厉惩处贪污犯而贪污罪犯却日益增多?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了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4)你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持何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在糖弹面

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扑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材料三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专程来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四。2002年12月12日报道,胡锦涛等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说:“我们来西柏坡是向同志们学习的。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时,曾形象地称为是进京‘赶考’。我们这一次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西柏坡,可以说是来‘上学’的,是来学习西柏坡精神和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指出上述四则材料阐述的核心思想。

(2)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其必要性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否存在?试举一例。为此,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据材料五评述胡锦涛一席话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1)共同现象:贪污腐化严重;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2)同:都是为了巩固政权。异:前者是为了巩固少数剥削阶级的统治;后者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

(3)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新中国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同贪污腐化现象做斗争。

(4)看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当今时代,腐败分子的腐败方法、特点、程度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反腐斗争任重而道远;有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腐败斗争一定能取得全面胜利。

2.(l)核心思想:是两个"务必"的思想。

(2)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3)存在。如: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和当时担任书记的张子善堕落为大贪污犯。措施:开展“三反”运动,惩治了一批大贪污犯。教育了大多数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保持“两个务必”这个党的优良传统,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第8篇:2014历史高考热点(抓分版)(最终版)

抓分版历史热点

七、中美关系

【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1月19日在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在欢迎仪式上致辞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让我们抓住机遇、携手前行,共同加强中美伙伴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9日在白宫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全面规划了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重点方向和深化双方合作重点领域,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丰富成果。

胡锦涛就积极推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提出5点建议:第一,发展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第二,深化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经济关系。第三,开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全球伙伴合作。第四,推进人民广泛参与的中美友好事业。第五,建立深入沟通、坦诚对话的高层交往模式。 【考点知识】 1.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望厦条约》(1844年)、《天津条约》(1858年)。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3)辛亥革命: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4)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中国现代史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中国重返联合国: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既接纳中国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台湾国民党集团的席位,实质是要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被中国严词拒绝。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中国重返联合国,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3)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两国共同的要求):美国方面——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欧洲、日本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美国面临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双重压力。)中国方面——(和美国改善关系)有利于对付苏联的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

②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解冻的历程):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在世界外交史上被称为“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1971年7月,

1 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会谈;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卡特任总统时,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

④中美关系的突破对世界及中国有何影响?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有50多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4)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中美关系有关的部分):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首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与中美关系有关的部分):1993年11月,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度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次会议是自1989年11月APEC成立以来举行的最高级别的会议);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 【高考展望】

中美关系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人权、意识形态的分歧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核心问题。中美关系分歧与合作问题、中国倡导多极化、和谐世界的建设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命题角度:

角度

一、重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史实以及影响中美关系的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的考察。 角度

二、现代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成就的考察。 【2011高考预测】

1.1933年美国国务院负责远东事务的官员项白克说:“美国十分同情中国的遭遇,反对日本的军事扩张,但美国援助中国和在亚洲扮演圣诞老人是没有好处的„„维护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是美国的一贯政策。”这说明 A.美国道义上援助中国 B.对于中国遭受侵略采取不干涉态度 C.美国企图主持公平正义 D.美国支持日本侵华

2.1943年1月,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之所以能废除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因为

A.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 B.美英迫于国际舆论而作出的决定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援了美英的反法西斯战争 3.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其中讲到:“和平来到的时候,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一)它可以一干二净地撤退;(二)它可以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三)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同时却

2 努力促成双方的妥协来避免内战。”与之相关的理解和说法正确的是 A.“和平来到的时候”是指国共北平和谈 B.美国曾积极调解国共矛盾以避免内战

C.美国实际执行了第二种“可能的选择” D.美国已决定从中国“一干二净地撤退”

4.美国人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在中国生活了56年,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美国辞世,遗嘱望骨灰能归葬中国。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终于迁葬浙江杭州。l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撤离中国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A.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开始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破产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 5.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致辞,“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学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恩来所说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应该是

A.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C.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D.美苏冲突日益加剧

6.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毛泽东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表明 A. 中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 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赖美国支持 C. 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 D. 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

7.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8.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第4阶段看法的成因是中国

A.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B.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世界

3 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回答:

(1)据材料

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2)据材料

一、

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答案】

(1)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惟一的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

世界上任何地方谋求霸权。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的结束,有利于反霸权斗争。

(2)是一致的。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能答出这一点的可加分)而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代的两极世界已经让位于目前正在形成的一种多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是一支主要力量,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作用日益扩大。„„中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1979年以来事态变化的概括,我相信,中国只要照目前的这条道路前进,就可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的第二或者第三大经济强国。

——2002年英国的《金融时代》

材料二 西方国家不管是以经济还是军事威胁来阻止中国选择其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发展道路,对和平和繁荣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不幸。„„不管怎样,都应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员。强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本身并不构成威胁,问题在于是否把拥有的强大力量作为威胁的手段。

材料三 不出几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它正朝着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迈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

——理查德·波恩斯坦《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材料四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

4 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今后中国发达起来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压迫和欺凌,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

——《江泽民政治报告》

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

二、三谈谈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我们的外交政策。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方个别国家“中国威胁论”的认识。

【答案】

(1)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将成为未来多极化国际社会的重要一极。原因:①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②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2)材料二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并不等于会出现“中国威胁”,反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西方国家不应从经济或军事上限制中国的发展。材料三认为中国的强大将会力图支配和威胁到亚洲地区事务。

(3)①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为此,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②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压迫和欺凌,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

(4)西方某些人散布“中国威胁论”的目的:一是散布者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在冷战结束后视中国为假想敌人,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二是通过制造紧张气氛为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寻找依据;三是挑拨中国同其周边国家的关系,既是为牵制中国,也是企图在挑拨离间中以坐收渔人之利。

八、国共合作、两岸关系

【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

对于大陆开出2012年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备忘录时间表的说法,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11月11日上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只是一种揣测。

有记者提问:近期有一个消息,指大陆有对台决策的官员表示,在最近几个月两岸有可能会签署ECFA还有MOU,之后大陆方面会借这个基础继续推进两岸的政治对话,并且有望在2012年签署两岸的和平协议备忘录。目前大陆方面是否已经开出了这样的一个时间表?

杨毅回答:我们多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双方已经就多项经济议题开展了协商,并规划要增加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同时,我们也主张,两岸应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破解两岸之间存在的复杂、敏感问题。 【考点知识】

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国时,吴国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理。

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

5 明朝时,郑成功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清朝康熙帝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1943年、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得到国际公认。

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198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都承认一个中国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同160多个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列强侵略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都曾侵犯过台湾。1858年的《天津条约》将淡水(今沪尾)、台湾(今台南)开辟为通商口岸;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84年法国进犯台湾;1895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3.台湾人民的抗争

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874年,台湾人民顽强阻击日军进攻;1884年,刘铭传打退法军的进犯;1895年,刘永福的黑旗军和丘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的反对日本割台的斗争;1947年台湾省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反对国民党统治。 4.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近代台湾的凄惨命运是近代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共同造成的,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重要表现,是落后挨打的真实写照。

当今台湾问题的存在,是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败逃与盘踞台湾,美国全面扶植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再度分裂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1954年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面对战争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于1954年、1958年两次奋起还击,炮击金门国民党守军,两次台湾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和“双轨”政策,这是台湾问题至今还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5.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大麻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6.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

6 多数国家的承认。

7.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

一、三通。国防部宣布停止炮轰金门。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高考展望】

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保持了繁荣昌盛,台湾问题是涉及祖国统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问题。两岸和平统一,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之一

命题角度一:对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命题角度二:对国共关系90年来的发展变化的考察,国共关系演变的历史,演变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等

命题角度三:联系现代中国外交史,结合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等考察。 【高考预测】

1.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今有利于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包括

①“一个中国”的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②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增多 ③香港澳门回归提供了范例 ④海峡两岸所有中国人都渴望着祖国和平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一国两制”制度 B.台独势力

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利条件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B.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中美建交以后,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7 4.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

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海峡两岸基本实现“三通” 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

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 ①②③ 5.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惟一途径 B.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6.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握手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同吴伯雄握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的基本政策立场是什么?

6.(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或者保存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标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2)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成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4)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5)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九.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相关的时事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11月27日下午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

9 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考点知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共成立。

(2)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3)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4)坚持抗日。

(5)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 (6)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经济体制改革。 ③对外开放。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考展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是目前高考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命题往往从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人手,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抗争与探索的掌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人手来考查学生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广泛涉及历史学科的知识,并与时事紧密相连,有很强的时效性。我们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注意将其与当前反腐倡廉、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现实问题相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视角:

命题角度一:结合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史实,对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的考察。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命题角度二:对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命题角度三: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取得的丰功伟绩,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及其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方面的的考察等

命题角度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党的历次会议,如:一大、二大、遵义会议、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

命题角度五:结合苏联及东欧剧变,认识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高考预测】

1..回顾党的历史,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重新走上胜利发展道路的重要会议除了遵义会议外,还有:

A.八七会议

B.庐山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10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是:①担负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②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③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纯洁干部队伍开展了

A.整风运动

B.“三反”运动

C.民主改革运动

D.“五反”运动 4.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主要是因为:①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存在贪污腐败现象②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官僚主义严重③国家机关和企业中浪费现象严重④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A.瓦窑堡会议和十三届四中全会

B.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三大”

C.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共“十四大”

D.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6.中共“十四大”相对于中共“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A.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B.强调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C.提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D.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党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党风建设,这是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据此回答7--10题。 7.1942年整风运动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从军事、组织上清算了“左”的错误

D.形成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8.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A.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B.宣布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C.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传统 D.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9.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整风运动的前提是: A.中共“八大”确定了正确的方针

B.三大改造完成后,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C.党内的腐败现象日渐严重

D.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0.当前,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个代表”学习宣传活动的目的在于: A.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B.为了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C.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D.使腐败不再产生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污钱

11 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而且日益增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的人,也有少数的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而后蜕化变质、贪污腐化的干部。据1952年1月上旬统计,中央政府系统27个单位中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共贪污盗窃171.6多万元。针对当时的贪污腐化现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泽东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当做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各级领导,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做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地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地大张旗鼓地去进行,一样地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坦白和检举”。经过“三反”运动,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2)朱元璋惩处贪污腐化与新中国惩处贪污腐化的目的有何异同?

(3)为什么明初严厉惩处贪污犯而贪污罪犯却日益增多?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了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4)你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持何看法? 【参考答案】 1.(1)共同现象:贪污腐化严重;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2)同:都是为了巩固政权。异:前者是为了巩固少数剥削阶级的统治;后者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

(3)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新中国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同贪污腐化现象做斗争。

(4)看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当今时代,腐败分子的腐败方法、特点、程度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反腐斗争任重而道远;有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腐败斗争一定能取得全面胜利。

第9篇:2010高考历史热点:乌鲁木齐暴力事件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0高考历史热点:乌鲁木齐暴力事件

一、时事热点材料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乌鲁木齐被毁车辆达260部,其中190部公交车,50多部民用车;受损门面房203间,民房14间,总过火面积达到56850平方米,全市共有220多处纵火点,有两栋楼房被烧毁。7月6日12时30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说,乌鲁木齐“7•5”事件死亡人数已达到140人,其中有57具尸体是从背街巷道中发现的,受伤人员达800多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6日凌晨发表电视讲话指出,这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在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情况下,“三股势力”( 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煽动袭击一定会遭到各族人民的唾弃,敌人的分裂破坏活动注定要彻底失败。

二、历史考点分析

1.中国封建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高考资源网

(1)两汉:(考点——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2)隋唐:(考点——突厥)突厥汗国的建立与分裂;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管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宋元:(考点——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北宋与西夏的和战;蒙古灭西夏。 (4)清前期:(考点——和新疆地区的关系)平定回部贵族叛乱(乾隆帝时)。 (5)清后期:(考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非考点,但较重要)建新疆行省(1884年)。 2.中外历史上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 (1)中国古代史

春秋战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儒家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法家主张以改革和法治统一天下。 秦汉:(考点——秦朝的统一)统一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考点——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匈奴的和与战;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南夷和百越。 隋唐:(考点——突厥、回纥、靺鞨——200

8、2009年新增考点、南诏)攻打东、西突厥;与回纥、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吐蕃和亲;册封革末革曷、南诏首领。 宋元:(考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和辽、夏、金的和与战。(考点——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兴起(200

8、2009年新增考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200

8、2009年新增考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明清:(考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2)中国近现代史

沙俄侵占我国西北、东北领土简况(考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地方傀儡政权的设置(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联军委员会、都统衙门、伪满洲国、汪伪政权。

与晚清政府对峙的两个政权:太平天国政权(考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南京临时政府(考点——中华民国成立)。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略,非考点);“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考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考点——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考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考点——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考点——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汪伪政权。

中国现代史:和平解放云南、西康、西藏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港澳回归和台湾问题(考点——“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3)世界近现代史

德意志统一(考点——“德意志统一”)(王朝战争)和两德统一(考点——东欧剧变)(和平方式)。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朝鲜分裂(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与朝韩首脑会晤(考点——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局部缓和)。

意大利统一(考点——意大利统一)(人民力量如红衫军;利用战争机会如利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机会)。

美国维护统一(考点——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三、原创试题演练

0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D

A.联络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02.“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当时,四夷的分布方位是 D

03.《宋史•夏国传》记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灵则有吉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根据上述材料,对西夏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D

A.西夏部分地区粮食丰盈 B.灌溉系统利用自然河流

C.沿用了前代的水利工程 D.西夏已转变为农业国家

04.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 B

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③元朝设宣政院 ④清朝设伊犁将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05.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阅读以上地图,依据地图说明秦朝到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此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任意将自然环境和文化认同差异明显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出现。但难以形成独立经济体,不利于地方发展经济。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元代前后中央政府在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上有何不同。分析这种变化的利弊。

(3)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政策?这些措施或政策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不同: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变化:汉武帝时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不同:元代以前地方行政区划分以使行政区的自然和经济、文化属性相同为原则;元代以后将自然属性和文化认同差异较大的地区拼成一级行政区。利弊: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措施:①平定地方割据叛乱势力——如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葛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等;②击退外国侵略势力——如明朝戚继光抗倭胜利、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等;③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设驻藏大臣、设台湾府等。意义:我国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0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公里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l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它地处尼雅河的尽头,背依莽昆仑,面向无垠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倾斜。

材料二 1901年1月,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首次来到尼雅。短短两周他即掘获大量的怯卢文(印度西部土著民族的语言)和汉文木简,其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还有键陀罗(古印度)艺术风格的木雕,以及玻璃器、铜镜、五铢钱等文物,装了12大箱,运回伦敦。斯坦因的发现使西方学术界为之震惊。尼雅随之成为考察的热点。

材料三 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较大居址,建筑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四周用红柳、芦苇围成防护墙,居室多间,可以看出客室、卧房、储藏间、厨房、畜厩之别。而较小的民居,或只有住室一间,与畜厩为邻。在尼雅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还发现了引水渠、农田、粟粒、葡萄园、沙枣、杨木和桑林,也见到了羊、马、骆驼的骨骸。在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

材料四 1995年,联合国考察队中方学者发现并发掘出尼雅贵族墓地。死者已成干尸,保存相当完好。他们以锦绢盖头,身着锦袍、锦裤,上覆锦被。锦纹是汉代统治阶层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延年益寿”等字样的图案。随葬的还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也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物。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材料五 近些年来在尼雅遗址发现的怯卢文,与斯坦因当年所见的一样,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它们或有序的放置在休息的土炕炕沿,或藏至在陶瓮之中。这些宅邸周围有许多被风沙拦腰折断的直径超过50公分的胡杨枯树。

──上述材料据1998年第三期《地理知识》杂志中《失落在沙海中的精绝国》摘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方面概括尼雅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推测尼雅文明的淹没可能是什么原因?依据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1)特点:政治上,尼雅在西域都护的管辖之下,已经出现了贫富不均和私有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以农业、畜牧业为生,种植果树,学会了植桑育蚕和纺织。在文化上兼容印度和中原文化,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对外关系上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2)可从以下两种不同角度作答:

答案一:尼雅文明淹没的原因可能是沙漠化造成的。在风沙侵蚀和堆积作用下,河水水量日益减少。控制水资源的记录,以及被风沙拦腰折断的胡杨树就是证明。尼雅文明淹没的悲剧告诉我们,人类必须保护并不断改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答案二:尼雅文明淹没的原因可能是外族入侵造成的。因为材料四中被发现的怯卢文,不少并未开封拆阅,可能收件人是迫于形势不能不离去。被拦腰折断的胡杨树也说明生活环境并未恶化到不能生存的地步。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会导致一个文明消亡,这也是值得我们汲取的历史教训。

(若答出其他可能性,言之成理者,皆应鼓励。)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上一篇: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研究下一篇: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