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研究生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药学研究生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眼子菜属植物的成分、药理活性、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眼子菜属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资料。

第一篇:药学研究生论文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摘 要:了解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区别,研究中药的发展方向。对比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在一些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治病原理和鉴别中药质量方面的区别,表述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因为,当下的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制约,传统中药学有逐步被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同化取代的趋势。所以中药的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当下中药研究应依据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探讨并研究,杜绝按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这样违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传统中药学;生药学;对比研究

中药和它的药理论,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理论,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保藏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辨证法原则理论。跟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下,中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展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成绩。然而,当下中药的发展还有些偏离了传统理论轨道,中华中药学有逐步被以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而代之的的发展势头。但是,实际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

1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比

根据中药和生药的定义来讲,“中药”指中医根据中医学理论实施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传统中药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其自然属性(性味、归经、升降 浮沉、形质等)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一系列。而“生药”是都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的统称,包括中药材以外的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

中医药学是五千年的历史的经验总结,是与西医西药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传统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引领下,还有具体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适用价值。中药的种植采收、炮制加工、配伍、调剂、制剂各环节都离不开 “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形质”,也就是中药性能的范畴。

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开始是19世纪初期叶德国学者正式使用pharm akognosie这一学科名字。这一名词使用是由希腊文“pharm akon”(药物)和“gnosis”(知识)连合而成,即“药物知识”。至于“生药学”这一名词是来自于日本学者大井玄洞的译著《生药学》。下山顺一郎于1890年出版了第一本《生药学》。我国学者赵黄于1905 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时带回“生药学”一词,并于1934年与徐伯筠合编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篇。接着,叶三多于 1937 年撰写出了《生药学》下篇 。上下两篇《生药学》的内容主要阐述介绍国外书籍中收载的或供西医应用的生药,还开创了生药鉴定的近代理论和方法。

生药学的理论基础是许多学科理论结合的科学 ,其中有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核心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微观分析药物所含成分来分析研究药物,因为符合西药学理论所以更容易为西医所接受。所以说,生药学并不是以中医理论作指导,而更加依据于西方现代医学理论。

在20 世纪70和80年代之间,国外一些大学相继取消了“生药学”的课程教育,但是,我国的生药学发展没有出现这样情况,一贯保持发展时期。因为,中医中药核心具有有着使用天然药物的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开发进步,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生药检验鉴定,这些都推动了我国生药学高速发展。但是,生药学不是中药学,它与传统中药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中药学是中国历史的总结,来自中国、发展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的产地、种植采收、传统炮制加工、调剂处方应付、传统中药鉴别、传统制剂等一系列。生药学是来自西方,用西方医学的科学理论来研究开发生药,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合成一系列问题。

2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一样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是: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疗。中医医学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规律,阐述疾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所致,按照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诊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有阴阳,治病用的药一定有阴阳,中药的药性,“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升降浮沉等也都有阴阳归属。调理治疗疾病时,依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给出治疗方法,再根据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采用相应的药物,调理正阴阳失调状态,改善阴阳平衡,所以达到治愈疾病之效果。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中华中药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诣在中医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养生一系列调理额。

中华中药学研究的是“中药”,生药学研究的是“生药”,核心的区别在于“中药”有属性,在中医理论引领调理为主。“生药”是没有属性的,分析研究的是化学成分,不能服务于中医理论。

传统中药指出,各种药物都有本身的药性,所谓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性质和性能的统一称呼,涵盖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性味归。还有,中药的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药物的形质和入药部位等。但是,生药学研究则是中药的功效取决于所含成分。这也是中药与生药的最根本不同。

3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对中药质量好坏鉴定不一样

中华中药学注重的是,中药材的质量与产地、栽培、加工、等级、规格有关,然而,生药学则更加重视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例如金银花,中华中药学认为金银花以花小无开口、 颜色黄白色、形丰满、质重者最好。因河南产的密银花最好,山东产的东银花用量最大。但是,生药学理论研究结果是,按照金银花中化学成分绿原酸含量的高低来衡量,灰毡毛忍冬好于正品金银花忍冬,有利于更好的提取绿原酸的原料。就种致病菌和病毒的抑制、杀灭功能也胜于济银花和密银花[2]。

4 当下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制约和发展轨道偏离

生药学引入中国以后,通过对中药的开发研究,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还逐渐与中药鉴定学结合密切。生药学的分析研究,给准确识别、鉴定中药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中药的资源起到了积极地推进动作用。然而,需要我们重视的是,生药学和中华中药学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不同的发展历史。当下生药学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加入到中药工作中,会使人们出现误会,以为生药学就是中药学,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束缚,无法在原轨道上正常发展,而且被逐步取代。好像中药学唯有走成分研究的方法,才是现代化,偏离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新药开发只研究其有效成分,没有按照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不然也不会说不清几种成分是有效的,判断标准没有按照中医理论。错误的认为不研究化学成分就不能称其为科学研究,论文如果不涉及生药学研究,好像就没有分量。这一现象,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受到了曲解,严重制约中医药理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多考虑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从这方面去进行探讨研究生药学,更好的推动中药理论发展。

5结语

当下中药研究需要遵循中药自身的自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还有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利用,这类分析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中药的全部功能。当下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困扰和难题也是探索中药当下研究的新思路,尽量杜绝按照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中药的发展一定跳出过去陈旧的研究思路,逆向思维,要与时俱进按照中医药基础理论来开发新的研究、探索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走中华特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璐琦 , 张瑞贤 , 曹春雨.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 25(4):195.

[2] 童巧珍 ,周日宝, 贺友舜 ,等 .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测定 [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 , 6(2):61.

作者:魏洪超

第二篇: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研究

【摘 要】药学保健是医院药学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它改变了以往传统药师工作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逐渐向临床药学延伸的模式,而是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药学保健是在成功进行临床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在总结分析了我国药学保健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与临床药学的本质差别。

【关键词】药学保健;临床药学;意义

临床药学工作在发达国家已受到高度重视,其药剂人员基础知识较全面。美国已将实施药学服务作为开设医院的必要条件之一,药学服务已融入到美国的药学教育计划之中;美国药师任职考试非常重要,无论是药学博士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只有能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任职药师。而我国药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首先,目前还没有培养面向医院药房工作的本科专业,专业设置偏重于物理学、化学,专业重点是药物分析和药剂学。药理学、病理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太少。在医科大学的药学院一般仅有解剖学生理等医学基础课,要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达到诸如美国药房药师业务标准是不太现实的。基于我国药学人员的知识结构的不足以及外界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要完全胜任药学工作,就必须努力学习,丰富相关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因此,在实施药学保健[1]的过程中,执业药师应为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咨询服务,对用药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负责,在药物治疗全过程中为患者争取利益,保护患者不受与用药有关的伤害。因此开展药学保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

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是重大的,促进了合理用药的广泛开展,减少医药卫生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缓解看病贵现象;促进药物治疗学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注重“药物治疗过程”转变为强调“药物治疗结果”,即从药物转向病人,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体现药师自身的价值。

2 药师工作方式的演变

2.1 传统药学阶段

此阶段制药工业尚不发达,药品品种少,质量内涵差,药师的服务是调配处方。后来根据需要发展了制剂、检验、中西药结合内容,在配方服务上,药师的责任主要是认清处方,保证质量和交待清楚用药,通过发药窗口与患者相接触。

2.2 临床药学服务阶段

临床药师的兴起是药师服务的一次突破。药师与临床结合、参与药物治疗。拓宽了药学覆盖面,丰富了药学内容,在药师与患者关系全面突破了原来配方局限。药师的工作不只是单一的调配,而是关心到患者用药方案,了解患者用药效果。调剂工作由传统窗口供应服务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但在临床药学工作中,药师更多是作为医师的参谋出现[2]。

2.3 药学保健阶段

90年代后,PC兴起要求药师的服务更进一步,即在做好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与药学相关的一些服务问题,解决患者目前的顾虑,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宣传药物的正确使用,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要求药师加强与患者面对面联系,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并主动提供有关的用药信息资料。

3 基于临床药学的药学保健

药学保健是对临床药学工作业务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开展药学保健也应以现有的临床药学为基础。药师应主动了解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建立患者的药历,与医生探讨给药医嘱,将测定结果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耐受性结合起来考虑是否调整给药剂量,而不是单凭测定结果来决定住院。药房人多设在住院病区,具有开展临床药学的有利条件,因此,可先从住院药房开始,建立与医师、护士的相互联系,参与查房,建立患者病历,讨论给药方案,收集用药信息等,同时研究室积极配合,协助解决临床药师遇到的问题。药学保健的开展可能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其中包括来自医生和护士的阻力,药师可在医院内不定期地开展用药方面的咨询,给医生、护士介绍药物的新用途,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新上市或医院新引进的药物进行介绍,向医生、护士、患者甚至社区居民提供用药方面的信息。

4 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

4.1 定义

临床药学是临床药师的任务,而药学保健是保护患者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药师通过特定方式提供的。

4.2 业务范围

临床药学从一开始就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临床药学业务独立于药房供应工作,医院药房的这两方面工作有明确的分界线。临床药师的业务活动面很窄,局限于某些药物或某类疾病,如儿科的临床药师对其他专科的药物使用就不太熟悉。而提供药学保健要求药师多才多识,能考虑到患者各方面的需要。

4.3 工作重点

临床药学并未摆脱“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其工作重点放在药物使用过程的合理性,不看重药物治疗的结果。药学保健的工作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其直接目标是用药结果。药师不仅仅是药品的提供者,而且应当对药物使用的结果负责,药师的使命上升到通过合理用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度。

4.4 服务对象

临床药学业务的针对性很强,因而只有部分患者得到此类服务,药学保健的服务对象是全体患者,如果药学保健真正開展起来,那么无论患者是住院还是门诊就医,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小诊所进行治疗都能得到良好的药学保健服务。

4.5 负责对象

临床药学主要是向医生提供药学信息或合理用药建议,这类信息或建议能否起作用最终取决于医生。也就是说,临床药师的“委托人”主要是医生。药学保健的基础是患者承认药师对其药物治疗结果负有责任。药师的委托人是患者,药师必须与患者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4.6 实践范围

临床药学实践的范围主要限于住院病房,而且是各自独立的。而药学保健的实践范围由患者的需要决定,可以遍及患者接受治疗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家庭病房),并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保持连续性,如转院或出院患者的药学保健要移交给其他医疗机构或负责家庭病房的药师。

5 结论

药师的业务活动注意力是患者,药师本身由药品提供者转变成患者保健提供者,医院药学工作不再只考虑提供药学服务的行为、过程,而是要关注服务的结果,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健康幸福的影响。药学保健是直接提供给患者的,不必假医生护士之手,因此药师的业务活动是对患者负责,而不是对医生负责。

参考文献

[1]邱季,范兽雁,李建中,等.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内容及方法[J].安徽医药,2003,7(6):4767.

[2]董根山,杜习智,陈琦,等.临床药师和门诊处方、用药咨询[J].中国药师,2002, 5(4):209-210.

作者:刘亚平

第三篇:眼子菜属药学研究概况

摘要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眼子菜属植物的成分、药理活性、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眼子菜属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资料。

关键词眼子菜属;成分;药理;应用价值

A

Key words Potamogeton 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Application value

眼子菜属为眼子菜科一年或多年生的水生草本,约100余种,分布全球,尤以北半球温带地区分布较多。我国约有30种,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常见种类为单果眼子菜(Potamogeton acutifolius Link)、钝叶菹草(P.amblyophyllu C.A.Mey)、崇阳眼子菜(P.Chongyangensis W.X.Wang)、菹草(P.crispus L.)、 鸡冠眼子菜(P.cristatus)、眼子菜(P.distinctus A. Benn.)、丝叶眼子菜(P.filiformis)、泉生眼子菜(P.fontigenus Y. H. Guo et al.)、禾叶眼子菜(P.gramineus L.)、异叶眼子菜(P.heterophyllus Schreb.)、湖北眼子菜(P.hubeiensis W. X. Wang, X. Z. Sun & H. Q. Wang)、扭叶眼子菜(P.intortusifolius J. B. He, L. Y. Zhou & H. Q. Wang)、柔花眼子菜(P.leptanthus Y. D. Chen)、光叶眼子菜(P.lucens L.)、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 . Benn.)、竹叶眼子菜(P.malaianus Miq.)、矮眼子菜(P.nanus)、浮叶眼子菜(P.natans L.)、小节眼子菜(P.nodosusPoir.)、钝叶眼子菜(P.obtusifolius Mert. & W. D. J. Koch)、尖叶眼子菜(P.oxyphyllus Miq.)、帕米尔眼子菜(P.pamiricus Baagoe)、篦齿眼子菜(P.pectinatus L.)、穿叶眼子菜(P.perfoliatus L. )、白茎眼子菜(P.praelongus Wulfen)、蓼叶眼子菜(P.polygonifolius Pourr.)、小眼子菜(P.pusillus L.)和长鞘菹草(P.recurvatus Hagstrom)等。

菹草(P. crispus L.)为眼子菜属代表种类,为多年生沉水植物,别名有虾藻、扎草等;其根状茎细长,略扁平,多分枝,侧枝短,多和数种眼子菜、轮藻、角果藻及金鱼藻等混生一处;在江河、湖泊、水库、渠沟、池塘、沼泽地和低洼积水处常见;南北温带和亚热带均有其踪迹[1-2]。

菹草以构造较特殊的石芽进行繁殖,一般在秋季发芽,冬春季生长,翌年春夏之交生长达到极盛期,夏季则大量衰败死亡,生长的季节性很强[3-4]。笔者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眼子菜属植物的成分、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1成分

1.1糖苷类

Waridel等利用二氯甲烷从光叶眼菜子中萃取出一种已知的呋喃糖苷和2种新型糖苷及羟基化脂肪酸,它们均对月牙藻具有抑制作用;对比另外几类眼菜子属植物的非极性萃取物,发现这类糖苷在眼子菜属植物中普遍存在[5];还从龙须眼子菜中分离出4种新的糖苷二萜和2个已知的呋喃糖苷,分别为甲基-15,16-环氧-12(R)-乙酰氧基-8(17),13(16),14-糖苷-19-酸酯、15,16-环氧-12(R)-乙酰氧基-8(17),13(16),14-糖苷-19-羧酸、8(17),13-糖苷-15,16-内酯-19-羧酸和16-羟基-8(17),13-糖苷-15,16-二内酯-19-羧酸[6]。Cangiano等从菹草中分离出了4种内酯二萜类成分和2种半日花烷苷,并利用光谱法确定了3个新成分的结构,分别为19-乙酰氧基-20-氧代-8(17),13-糖苷-15,16内酯、8(17),13-糖苷-15,16,19,20双内酯和6’-乙酰基-19-吡喃葡萄糖苷-8(17),13-糖苷-15,16内酯[7]。

1.2多糖类

易道生等用热水提取马来眼子菜多糖(P. malaianus polysaccharide PMPS), 经乙醇沉淀、活性碳脱色、Sevage法去蛋白、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Sephadex G-25柱层析纯化、电泳鉴定纯度和纸层析分析等一系列操作,证明了马来眼子菜多糖Ⅰ(PMPSⅠ)由D-果糖和D-木糖组成,而马来眼子菜多糖Ⅱ(PMPSⅡ)由D-葡萄糖、D-果糖和另一未知单糖成分组成[8]。

1.3挥发油

Kurashov等第一次对小眼子菜的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共测出了133种组分,其中127种成分已被确定;其中主要的低分子挥发油有15个,分别是β紫罗兰酮(0.6%~1.6%)、十五醛(0.7%~1.2%)、十四酸(约1.3%)、二丁基-邻苯二甲酸盐(1.4%~3.1%)、贝壳杉烯(0.8%~6.6%)、泪杉醇(44.0%~66.0%)、二十一烷(03%~1.4%)、甲基硬脂酸甲酯(1.0%~3.1%)、叶绿醇(08%~1.4%)和孕烷醇酮(0.3%~1.0%)等,它们均具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作用[9]。

1.4其他

菹草除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纤维素等常见成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叶淼等用硅胶、凝胶、MCI、HPLC等柱层析色谱方法对生长在上海市市区丽娃河的菹草的石油醚相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从中得到包括半日花烷型二萜在内的2个新成分和9个已知成分(6个脂肪酸甘油酯、1个脑苷、1个大柱烷型倍半萜以及1个甾体)[10]。任丹丹等对菹草总类胡萝卜素(CEPC)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色谱及波谱方法对其中主要的类胡萝卜素进行了结构鉴定及分类;经分析,CEPC中叶黄素类占68.12%、胡萝卜素占31.68%[11]。前人对菹草的非极性提取物和极性提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菹草的非极性提取物含有脂肪酸、木脂素,可能还含有二萜;极性提取物含有黄酮,也有可能含有二萜。

2药理作用

2.1中药药理据《本草纲目》记载,菹草味甘,性大寒,滑、无毒;主治去暴热,热痢、止渴,则捣叶服之;小儿赤白游疹、火众热疮,则捣烂封之;有患热肿毒并丹毒者,可切捣敷之,厚三分,干时换之,其效无比。另外,其全草还有清热明目、渗湿利水的功效[1]。

2.2菹草中的类胡萝卜素抗癌活性任丹丹等首次提出癌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其改变细胞周期、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强iNOS活性和升高NO浓度等方面有关[12]。菹草类胡萝卜素成分具有明显地抑制人肝癌细胞QGY7703增殖,诱导其凋亡功能的启动[13]。彭光华等研究指出菹草类胡萝卜素成分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MCF-7、S180肿瘤、前列腺癌LnCaP和胃癌细胞SGC-790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4-15]。

2.3抗氧化活性任丹丹等分析发现菹草类胡萝卜素可以清除·OH,抑制·OH 所致丙二醛的产生,减少红细胞溶血,减轻肝线粒体肿胀程度,显示菹草类胡萝卜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16]。Ye等从菹草中萃取出一种新的异海松烷型二萜和8种其他已知成分,该新型二萜结构为17-羟甲基-8aH-异海松烷-9(11),15-二烯;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活性成分对NQO1的表达的影响,其中Crenulatoside A(100μM,24h)孵育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可增强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表达,显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17]。

2.4抑菌抗炎活性Qais等从菹节瘤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呋喃二萜,结构为15,16-环氧-12-氧代-8(17),13(16),14-苷-20,19-二内酯,它对一些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活性[18]。 Popov等从浮叶眼子菜的叶子和茎中利用伪膜超滤法提取分离出了分子量为300 kDa的果胶多聚糖PN300,利用角叉菜胶爪水肿试验测试PN300抗炎能力,在24 h内给予试验小鼠不同剂量PN300,观察小鼠爪子的肿胀程度,结果表明,PN300有明显的抗炎止痛作用;此外,PN300可对抗致命剂量的LPS,提高其存活率;PN300还可通过降低体内的TNFα和IL1β,并增加IL10的产生来实现抗内毒素作用[19]。刘青等研究表明菹草鳞芽对水中弧菌及异养菌也具一定的抑制活性[20]。

2.5细胞因子诱导活性在体外试验中,穿叶眼子菜多糖可促进大肠杆菌Ca53的噬菌活性,并增强小鼠巨噬细胞中髓过氧物酶的活性,它们均具有细胞因子诱导活性,中性多糖可刺激吞噬细胞产生IL1、TNFα和干扰素γ,而酸性多糖则刺激产生TNFα和IL6[21]。

2.6其他药理作用菹草类胡萝卜素在免疫调节、预防夜盲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具一定活性[22-23]。

3应用价值

3.1生态价值

3.1.1菹草对氮、磷元素的吸收和水体净化作用。菹草对污染河道氮、磷有净化吸收作用,可以充分调动河道的底质肥力、加速氮磷循环、丰富水中营养盐、提高水体生产力,对治理污染河道水体有重大意义[24-25]。菹草对水域富营养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污染较严重的水体中亦能茂密生长,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是冬季至初夏期间净化水质的主要水生植物[26]。

3.1.2菹草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消除作用。菹草对重金属有着不同的吸收富集作用,对重金属Cd、Mn、Ni具有超富集作用,尤其是Mn。不同部位重金属的累积量也大不相同。菹草茎叶部对Cd单位富集能力很强,菹草新叶中Mn、Cr、Cu、Zn、Ni单位含量高于老叶、根部和茎部[27-28]。所以,菹草在防治重金属污染上也有突出作用。另外,要注意菹草进入衰亡期后,体内释放出营养盐,造成二次污染,应在5月初菹草产生芽殖体后,对菹草进行收割,收割的菹草具有广阔的资源化利用空间[29]。

3.1.3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去除作用。有机污染物的特点是种类繁多、降解困难且毒性很大,我国各大河流有机污染种类均非常多。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在菲胁迫下有持续忍受菲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可考虑将其用于水体有机污染的植物修复[30]。菹草对苯有消除作用,在冬春季节可以对含苯污染水体有良好的修复作用[31]。酞酸酯是一类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我国城区河湖中污染超标相对较为严重。迟杰等分析指出沉水植物菹草能够通过根际作用促进根际微生物生长,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提高对河道有机物的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沉积物中酞酸酯类成分[32]。

3.1.4抑藻作用。在一定的藻密度范围内,菹草可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但始终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斜生栅藻,这为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化感作用治理蓝藻水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3]。微齿眼子菜是我国主要沉水植物,它的抑藻化感活性已被证实,但它的抑藻物质基础目前还不清楚。Zhang等对微齿眼子菜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馏分离,并利用藻类生物测试探讨了它的抑藻物质;通过柱层析、薄层色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NMR)光谱确定了抑澡活性成分的结构;pk1pk6分别被鉴定为甾醇(PK1)、对羟基苯甲酸(PK2)、6羟基α紫罗酮(PK3)、(E)4(4羟基3,3,8三甲基色氨酸9双环氧杂[6.1.0]壬烷4基)丁3烯2酮 (PK4)、1H吲哚3甲醛(PK5)和木脂素(+)-松脂醇(PK6),这6个成分均是第一次从微齿眼子菜中分离得到的,其中PK3是第一次从自然界植物中分离出来,PK4是一种新的成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这6个成分在浓度为 20 mg/L时对藻类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澡活性大小为PK3>PK4>PK6>PK5>PK2>PK1;PK3和PK4可完全抑制羊角月芽藻的生长,而豆甾醇(30.4%)的抑制活性则不如PK1[34]。

3.2经济价值

3.2.1食用。在《陆矶诗疏》、《毛晋诗疏广要》、《尔雅》、《救荒本草》以及《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关于菹草食用的记载,如“米麦掺蒸为茹”、“和米煮粥”、“油盐调食”、“嘉美扬州”、“人饥荒可以当谷食”等。从以上记载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扬州(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古人对菹草的美味已很称赞了,只是现代人知其可食而食之者甚少[35]。

3.2.2饲用。菹草主要营养成分与稻谷相一致,氨基酸与玉米相近,还含有一些生理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可提高动物免疫力和肌肉品质,因其野生能力较强、资源丰富、容易采集,是家畜、家禽和草食性鱼类喜食的青绿饲料[36-37]。菹草颗粒作为红心蛋鸭饲料时,能提高蛋黄色度和蛋品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很高的保健价值和经济效益[38-39]。

王艳立对龙须眼子菜(简称水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沉水水草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无氮浸出物、钙和氟含量5~10月份的平均值分别为11.18%、36.57%、29.22%、37.04%、6.39%、167.33 mg/kg,8月份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氟含量最高;水草中微量元素铁、锰、碘、硒含量分别为985、315、118、1.22 mg/kg; 绵羊日粮中添加20%菹草能显著地提高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磷(P)的消化率以及氮沉积率(P<0.05);添加30%、40%水草除提高 NDF、ADF消化率外对其他养分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30%、40%水草的试验组绵羊日粮氟吸收率显著低于未加水草的对照组(P<0.05),20%、30%、40%水草组的氟沉积率和钙吸收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0]。

3.3其他价值除以上所述各项外,菹草还有其他一些用途,如作绿肥,将菹草采出碎断,耕入泥中,令其腐烂(最好去除根茎),如其自行死亡腐烂,肥效相同。

菹草是湖泊、池沼、小水景中的良好绿化材料,作观赏之用,其茎叶舒展,招人喜爱;再加鱼游在其中,可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趣。

另外,菹草可增大湿地容积,延长污染物的滞留时间,提高湿地承载的负荷力,还可增加水体溶氧量,提供鱼类产卵场,对调节水体温度等均有积极意义[41]。

4小结与展望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对饲料多样化和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对菹草资源实行多目标、多途径的开发,提高菹草的综合利用效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成为菹草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新趋势。目前,国内外学者正积极寻找具有抗癌活性的有效药物,菹草极有可能作为保健品或新药材的原料来开发利用,前景较为广阔。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参考文献

[1]

邵留,沈盎绿.菹草的生物学特征和应用价值[J].内陆水产,2004(4):124.

[2]王斌,周莉苹,李伟.不同水质条件下菹草的净化作用及其生理反应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2):150-152.

[3]任文君,吴亦红,田在锋,等.白洋淀菹草不同生长期生物量及营养价值变化动态[J].草业学报,2012,21(1):24-33.

[4]杨文斌,王国祥,郑海洋,等.菹草石芽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温因子的响应[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1):96-100,105.

[5]WARIDEL PATRICE,WOLFENDER JEAN-LUC,LACHAVANNE JEAN-BERNARD,et al. Ent-Labdane glycosides from the aquatic plant Potamogeton lucens and 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the lipophilic extract constituents of various Potamogeton species[J].Phytochemistry,2004,65(7):945-954.

[6]WARIDEL PATRICE,WOLFENDER JEAN-LUC, LACHAVANNE JEAN-BERNARD, et al. Ent-Labdane diterpenes from the aquatic plant Potamogeton pectinatus[J]. Phytochemistry,2003,64(7): 1309-1317.

[7]CANGIANO T,DELLA GRECA M, FIORENTINO A, et al. Lactone diterpenes from the aquatic plant Potamogeton natans[J].Phytochemistry, 2001, 56(5):469-473.

[8] 易道生,吴国清.马来眼子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组成性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 20(4): 713-716.

[9] KURASHOV Y A,KRYLOVA YU V,MITRUKOVA G G,et al.Dynamics of essential oil composition in Potamogeton pusillus(potamogetonaceae) shoots during vegetation[J]. Rastitel'nye Resursy,2013,49(1): 85-103.

[10] 叶淼,刘书婷,翟文珠,等.丽娃河菹草化学成分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化学会,2010.

[11] 任丹丹,王海滨,张民,等.菹草类胡萝卜素提取条件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5):566-569.

[12] 任丹丹,彭光华,黄红霞,等.菹草类胡萝卜素抗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2):199-202.

[13] 王海滨,张民,黄进,等.菹草类胡萝卜素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QGY-7703凋亡的影响[J].实验生物学报,2005,38(11):67-74.

[14] 彭光华,李忠,戚向阳,等.类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中DNA损伤作用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3,24(9):124-127.

[15] 彭光华,李忠,刘良忠,等.类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3,25(3):279-281.

[16] 任丹丹,彭光华,王海滨,等.菹草类胡萝卜素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3):228-231.

[17] YE M,MA J Z,XIONG J,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submerged plant Potamogeton crispus and their effects on 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J].Chinese Chemical Letter, 2012, 23(10):1157-1160.

[18] QAIS N,MANDAL M R,RASHID M A,et al. A furanoid labdane diterpene from Potamogeton nodosus[J].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1998,61(1): 156-157.

[19] POPOV SERGEY V, POPOVA GALINA YU, PADERIN NIKITA M, et al. Preventativ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potamogetonan, a pectin from the common pondweed Potamogeton natans L.[J]. Phytotherapy Research, 2007,21(7):609-614.

[20] 刘青,乔娟娟,张东升,等.菹草鳞芽对水体中弧菌和异养菌的抑制作用[C]//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水产学会,2010.

[21] FOMINA A A,KONNOVA S A,FUCHEDZHI O A,et al.Influence of the polysaccharides of potamogeton perfoliatus (Potamogetonaceae) on the activity of factors of natural cellular resistance in vitro[J]. Rastitel'nye Resursy,2010, 46(1): 118-125.

[22] 王业勤,李勤生.天然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生产、应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23] NISHINO H,TOKUDA H, SATOMI Y,et al. Cancer prevention by carotenoids[J].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1999, 71(12):2273-2278.

[24] 任文君,田在锋, 胡晓波, 等.白洋淀菹草不同生长期生物量与水质指标动态变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4(4):21-28.

[25] 郭长城,喻国华,王国祥,等.菹草对污染河道水质的改善作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5):18-19.

[26] 金送笛,李永函,倪彩虹,等.菹草对水中氮、磷的吸收及若干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1994,14(2):168-173.

[27] 王君,徐勤松,韦淑丽,等.Zn2+在菹草叶片中的积累及其植物毒理学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9,26(1):129-130.

[28] 崔晨.小型围隔下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氮磷及重金属净化能力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29] 侯春燕, 郭贵良, 孙晓丽.菹草的作用、危害及预防措施[J].吉林农业,2011(7):229.

[30] 慕君玲, 薛祯祯, 郭红岩,等.微齿眼子菜对菲的去除及其对菲暴露的生理效应[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2):171-177.

[31] 于方磊.三种水生植物对苯的净化作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32] 迟杰,郝雪龙.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对酞酸酯污染沉积物的净化作用[J].湖泊科学,2013,25(2):271-276.

[33] 李源.菹草的抑藻效应及其对富营养盐胁迫的抗性机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3.

[34] ZHANG S H,CHENG S P,SUN P S,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algal compounds from Potamogeton maackianus by activity-guided fractionation[J]. Allelopathy Journal, 2011,28(1):95-104.

[35] 杨富亿.菹草的经济价值及其栽培与养鱼技术[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12(5):195-197.

[36] 娄玉杰,杨连玉,张庆华.菹草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价值[J].中国饲料,2000(18):143.

[37] 王维新,白燕,苏畅,等.菹草在刺参饲料中的营养价值初步研究[J].饲料研究,2013(8):71-73.

[38] 王海滨,彭光华,刘良忠,等.菹草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菹草与红心鸭蛋类胡萝卜素特性的初步比较[J].食品科学,2003,24(11):41-45.

[39] 王海滨,张生华.菹草的营养价值、饲料开发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2005(7):33.

[40] 王艳立.乌梁素海沉水水草龙须眼子菜营养价值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

[41] 王斌.菹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利用和防治[J].当代生态农业,2005(Z1):105-107.

作者:冯甜等

第四篇: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摘要:中医药术语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随着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术语系统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该所研制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都已具有一定规模,其应用与推广工作也在进行中。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系统;术语规范化;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医临床术语系统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术语的数目呈现出指数增长态势,尤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最为突出。术语激增,带给人们理解上的困难,随之而来的是使用混乱和交流障碍。对于中医药学科而言,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其术语概念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术语系统则是实现名词术语规范化的有效手段。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制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在中医药学科的术语系统构建中迈出了探索的一步。到21世纪初,我所又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应用环境,研制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目前,这三大术语系统都已具一定规模,其应用与推广工作也在进行中。

1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专业词表,被国内外医学及中医药学信息界广泛采用。本词表以其科学性、适用性以及与MeSH词表的兼容性获得使用者好评。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医药学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跨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并以其独特的学术内涵和广泛的兼容性为中医药信息产品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创造重要条件,提供技术保障。

1.1 研究历程

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早在197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的“748工程”《汉语主题词表》中,已将中医药学内容置于重要位置。1984年,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图书情报中心(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始着手进行中医药学专业主题词表的编纂。经过反复修改与论证,《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于1987年问世。此后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应用,于1996年以机读版和印刷版的形式出版了修订版,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200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修订1996年版《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列为标准化研究项目,经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医学主题词表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进行了大量的词频分析及用户反馈意见分析后,出版了《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2008版。2013年,我所设立课题项目《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网络版研制与修订》,基于近5年中医药学文献主题词标引和检索实践,在词频统计、共词分析以及用户反馈意见分析等基础上进行选词与修订,建立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发布,同时培养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维护的专门人才。2015年底将完成该词表网络版的发布,正式投入使用。

1.2 词表结构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由字顺表、树形结构表、副主题词表、出版类型表、医学家姓名附表、索引表6个部分构成。

1.2.1 字顺表又称为主表。指将全部主题词及入口词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而生成的印刷版或电子版表。主题词款目结构为汉语拼音、主题词名称、主题词英译名、树型结构号、主题词定义、标引及编目注释及参加项。

1.2.2 树形结构表又称范畴表。指将主题词按中医药学学科分类划分为15个子类目及二级子类目,列出隶属于该类目的全部主题词,按属分关系逐级展开,呈树形结构,每个主题词均有双字母数字标识以显示主题词的级别;该词表的分类方式可以与MeSH词表的分类相兼容。

1.2.3 副主题词表包括1个专题副主题词表及3个编目副主题词表。专题副主题词表收录了副主题词93个,其中MeSH副主题词83个,中医药学副主题词10个,分别为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穴位疗法、气功疗法、中医病机、针灸效应、气功效应、生产和制备。在标引和检索时用副主题词对主题词进行限定,使主题方面更加专指,每个副主题词均有明确的定义和范围,对其允许组配的主题词类目有严格的规定。

1.2.4 出版类型表收录MeSH词表中出版类型44个,供标引与检索使用。

1.2.5 医学家姓名附表收录医学家姓名59条,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本表供书本式检索工具书编制索引及书籍主题编目使用,在数据库的标引及检索时做主题姓名标引和检索的参考。

1.2.6 索引表 为帮助用户多途径快速检查主题词,本词表编制了3种主题词索引表,包括汉语拼音索引、汉字笔画索引、英(拉丁)汉对照索引。

1.3 词表应用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是中医药文献数据库建设与检索的重要工具,自1984年研制以来,主要应用于中医药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与检索,采用与MeSH表联合使用的方法,进行中医药学文献的主题标引。主要应用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的标引与检索。

2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

由于历史沿革等原因,中医药学术语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现象,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很多,给中医药数字化和信息化提出了不小的难题。在中医药各领域、各类型数据库的发展过程中,亟需将描述同物同类的概念整合、规范,从而使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建设成为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基础。200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始研制中医药学语言系统。

2.1 研制历程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研制经历了建设初始、迅速发展、国际标准化3个发展阶段。

2.1.1 建设初始阶段主要是对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构建进行方法学研究。方青用本体论的方法提出了建立中医药语言系统的方案。尹爱宁等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复杂度的约定方法、多学科交融与碰撞方法及本体论与诠释论关联应用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建立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2.1.2 迅速发展阶段对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术语数据采集和加工,包括现代中医药术语以及古代中医药术语,崔蒙等从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中的低质量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提出基于语义网络的数据清洗策略,并对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整理,重点增加了中医特有的语义关系,如“开窍于……”“与……相表里”等。朱玲等根据古籍特点,从中医古籍分类、古籍概念定义、与现代系统兼容等方面探讨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但系统中的术语数据仍存在很多质量问题。

2.1.3 国际标准化阶段2008年以后,李海燕等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健康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215)的工作,推进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的国际标准化发展,《ISO/TS 17938:2014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国际标准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为基础,重新定义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类型、语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该标准不仅规范和支持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建设,还为中医药学术语系统和本体创建提供了语义标准,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和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的映射提供了支持,对于中医药学术语信息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2.2 主要组成

2.2.1 基础词库 是整个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对现存各种主题词表、分类表、数据库、工具书中有关词汇进行分析、选择和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大型词库。本系统基础词库涵盖可控词表与中医药学科系统及与中医药学科相关联的生物、植物、化工等自然与人文科学专业词汇。基础词库建立在全面、广泛、准确、严谨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超级基础词库。词条属性符合中医药学科自然语言与可控词的双重属性。用准确、完整的方式揭示与表达中医药学科及相关术语。这个系统可以相当于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的超级叙词表和专家词典。

2.2.2 语义网络是构建语言系统概念词相互关系的权威规则。中医药学语义网络综合各类可控词表的特征,以中医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概念为主干,同时对照UMLS结构和特点,设计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网络结构。整体结构符合中医药学结构特点,同时能满足现有中医药信息数字化需求,以中医药学为基础,涉及与其相关联的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制药工艺等。语义网络是通过语义类型,为出现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基础词库中的所有概念提供一种目录组织结构。目前,中医药学语义网络是由127种语义类型和58种语义关系组成。

2.3 应用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作为中医药领域收词范围最广的一个术语系统,其应用范围很广。目前该系统主要应用于数据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知识检索、专业词表编制、本体建设等方面。

在数据处理方面主要应用于数据库建设支持。中医药语言系统被用于数据库建设中信息抽取的标准化、规范化、结构化处理。在知识检索方面主要应用于文献检索。我所开发了基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文献检索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为基础,提供中医药文献检索、术语检索及相关检索等多种功能,将中医药文献进行关联检索及关联性研究,为使用者开扩思路。在本体建设方面,朱玲等利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构建传统针灸知识本体是有益的尝试。基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针灸部分术语体系,构建了传统针灸知识本体,揭示了针灸概念之间的隐性关系。

3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依据中医临床特色,确定了中医临床术语的概念、术语间的语义关系,并参考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SNOMED CT)的结构构建了大型临床术语系统。目前该系统收录概念词11万多条,术语30万多个,每个概念包括概念词、概念属性、概念定义、相关概念、概念状态等信息。为解决中医临床术语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机读效能低下等问题提供了帮助。

3.1 构建方法与原则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研制借鉴了国际先进的医学临床术语集SNOMED CT的建设模式,并与中医临床、语言学和信息学专家深入研究中医学特有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思路,采用本体论的方法,构建中医临床术语系统。

系统构建需遵循4项原则。(1)中医原则:以中医临床诊疗理论为中医临床标准术语系统研制的指导思想;(2)共识原则:争取得到中医临床医生的普遍认同;(3)质量原则:通过设置多级审查、交叉互审的控制环节,以保证术语的质量;(4)实用原则:强调术语的实用性,以临床用户的实用为术语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系统最终用户提供最大的便利性。

3.2 概念框架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概念框架是参考SNOMEDCT的结构模式,并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特点构建。2002年最初构建中医临床术语系统时,采用了12个轴的主体框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国内研究者对中医临床术语顶层概念分类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并于2011年向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提交了“中医临床术语分类结构”国际标准项目建议。2013年,根据ISO/TC249/WG5专家意见,名称调整为“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 (Categories of TCM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2014年1月,该项目通过立项投票。该标准针对中医临床术语提出分类规则,并确定分类结构,将中医临床术语顶层概念分为17个大类,见表1。

3.3 应用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涉及信息平台、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系统、电子病历等建设,其核心内容是要实现医疗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通互用,需要一系列语义交换标准,而中医临床术语则是中医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该系统可支持中医临床信息建设、中医临床数据利用。

支持中医临床信息建设,主要体现在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如电子病历、临床数据数字化、护士工作站等。支持中医临床术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可支持中医临床数据的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方面。该系统更加方便于对临床数据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以促进临床科研一体化发展。未来还可应用于卫生管理系统、医疗保险系统等。

4 小结

我所在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做了很多工作,中医药三大术语系统是这些工作成果的部分展现。《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是中医药文献控制和组织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从主题的角度揭示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文献内容,是中医药文献主题标引和检索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则是集合中医药所有术语及其相关学科的大而全的术语系统,为各术语系统间的术语建立统一的映射标准,用于支持各个术语系统和中医药信息系统交换;中医临床术语系统是针对中医临床诊疗特点所设计的,其涵盖和应用范围主要侧重于临床电子病历规范化和临床诊疗信息标准化。

上述三大术语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不同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三大术语系统,使之能在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作者:贾李蓉 李海燕 刘静 董燕 刘丽红

第五篇: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以及创新型高级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究成为了当前医学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断,受传统化学教育影响程度较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药学专业定位模糊,药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存在脱节现象。文章从当前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了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提出了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复合型;服务型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疾病难题,对药学研究的需要与要求不断提高。与过去不同时的,人们除了在药物药效上的追求外,还亟需符合其经济条件,满足安全原则的药学服务。中国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也必须紧跟社会需求,改革与社会实际不符的培养模式,不但要注重药物研究人才的培养,还应强化药学服务人才的教育,让药学事业能够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站稳脚跟。

一、中国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阶段的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对国家科技、经济、综合实力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已经有较长时间,也都形成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体系,而我国对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领域拓展不足

目前我国药学专业硕士要就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术性教育方面,教育方法落后,难以真正实现药学人才培养的高层次进阶。而且,知识体系不独立,难以满足药学所涉及的广泛领域人才需求现实。

2.人才分布领域不均

以药物研究领域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硕士研究生人才在不同生产领域中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较大比例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教育、药物应用等领域,只有很少部分会选择药品生产、推广等领域,而在药品研发或是药学实践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十分稀少,导致药学事业发展往往缺乏人才动力,这也是药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畸形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结果。

二、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药学事业的未来发展取决于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为满足社会对药学领域不断提升的要求与需求,应以拓展药学人才培养领域,促进药学人才在行业内的均衡分布为目标,开展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集中学科优势,开展综合培养模式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进阶,也是质的优化,因此应改革传统学科划分教育办法,对硕士研究生人才实施综合培养模式。以小组团队指导培养形式替代传统导师培养负责形式,弥补导师学术背景薄弱的缺点,集中学科优势师资。

第二,着眼学科话题,优化互动关系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重点应集中在学科热门话题,根据本学科部门的现实,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开展探索性学科研究,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也更要考察研究生的知识面以及创新能力。在学位论文选题方面,应鼓励研究生着眼于学科前沿,并结合自身条件,与导师形成料号互動关系,反复讨论开题报告,让研究工作落实到实际,同时也能够减少研究工作时间,集中教学资源,突破研究难关。

第三,注重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

在传统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是将课程教学放在第一位,而硕士研究生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已经存在分歧,若依然沿用传统课程教育方法将对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培养造成阻碍,因此,在培养模式中除了把握课程教学之外,还应结合实际应用能力,让所学理论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药学研究。而对于药类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育也应适当减少经验式讲学,增加学术讨论环节,让学生地理思考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空间而真正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第四,打造优秀师资团队,教学与科研双向发展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扮演者重要的舵手角色,因此必须对教师学术背景以及教学素质重点把关,打造一支在数量上以及质量上都达标的优秀师资团队。此外,为保证学科发展的持续性也要狠抓科研贡献,通过学术深造、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大队伍中教龄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培养力度。

结语:

作为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分支,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关系到我国药学应用的发展,更与国家医疗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药学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攀升,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科学培养模式才能够保持药学事业发展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舒丽芯,和蕾,周东.药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10,03:232-234.

[2]杨笑笑.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0:203-204.

[3]路亮,张永泽,岳志伟,余伯阳,于锋.新形势下药学研究生生源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2009,03:55-57.

[4]李劲平,谭桂山,胡长平,刘苏友,彭傲霜.美国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现状及启示[J].药学教育,2011,01:14-16.

[5]冯江,李歆,王长青.试论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建立与完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9-16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634和JG2013010517。

作者:武冬梅 李锦莲 肖伍英 朱金玲

上一篇:医学高级职称论文下一篇:医疗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