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工作打算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财政工作打算篇一:

2013年是“十二五”和蓝区发展规划加速实施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系列战略部署、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财政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大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13年,我们将着重实现以下五个“突破”。

(一)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实现财源建设新突破

1、突出骨干龙头企业、经济园区的主体地位,构筑财源建设的强力支撑。按照《关于实施百企升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意见》,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家骨干企业、40家传统优势企业、40家高成长性企业共10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大力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链式延伸,强力支持财源增长。安排12亿元临时还贷资金,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周转瓶颈问题。

2、大力扶持地方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尽快将农村信用社改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使其在对地方的税收贡献、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巨大作用。大力扶持农商行发展,增加在该银行的财政性存款数额,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规模,将该行培植成税收过亿元银行。探索建立健全财银企合作机制,力争通过财银企的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扶持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市重大科技成果储备基金”,解决高端科技成果引进难、转化难的问题。

(二)创新税费征管措施,实现组织收入新突破

1、强化征管措施,实现综合治税。利用土地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增强对土地使用税的管控能力。加强税收调研分析,对重点行业,对主税与附征关系等信息多范围、多角度比对,分析征管漏洞,提高征管质量。加大税收检查力度,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企业进行清算,大力清查应缴未缴税款;加强税务部门土地使用税平台信息库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尽力杜绝漏征漏管现象。对长期欠税单位进行公示,督促整改。定期对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风险点集中、疑点大的企业、行业调研分析,最大限度挖掘税源增收潜力,查找征管部门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提升征管质量。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严格落实土地收支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土地出让监督机制;强化全市范围内建设收费征管,确保各项建设收费及时足额征缴入库;继续加大砂石、矿山等资源管理,做到应收尽收。

2、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提高征管质量。一是对各镇办、开发区按照“稳基数、保增长”的原则,实行超收全返、短收上解,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组织收入积极性。二是强化税收主管部门目标责任,完善考核奖励机制,鼓励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三是充分发挥协税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协税护税合力,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和总量。

(三)努力做活经营财政文章,实现理财水平新突破

按照《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改革,将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对存量资产实行统一出租、出售,经营收益直接上缴财政专户。着力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土地集中管理,增加融资平台有效资产,提高政府融资能力。

对闲置资产出让、出租、出借、使用权租用等实行招投标管理,提高政府调配管控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文盛石材公司运营和开采力度,尽快增加政府收益。

加强政府对城市土地供应的调控。全面建立起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由政府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和出让,切实加强和规范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实现政府收益多元化。

今后,将市政府市场化运作工程、可视山头绿化、河改造等工程全部由市蓝海公司经营,把政府行为变为公司行为,努力提高政府收益。

(四)强化财政职能作用,实现服务发展新突破

1、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投入11.17亿元用于民生各项事业,把教育、科技、卫生等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着力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联合市直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对符合国家、省、市发展重点和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努力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明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8亿元以上,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源和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创新融资模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确保二期城投债成功发行。加快对香水河综合治理项目、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申报,争取早日获批。在充分发挥各平台公司融资功能的基础上,不断为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增加经营范围,壮大公司的资产、经营规模,切实增加国有资本运营收益,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

3、为激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年将进一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经费和燃油费支出标准,确保干事有钱、有钱干事。

(五)加强机关绩效建设,实现财政综合管理新突破

统筹运用财政政策、资金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以部门基本信息为基础,以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为手段,以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为成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坚持“省就是挣”的理念,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将政府性投资项目评审关口前移,从项目优化设计、项目概算入手,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避免重复投资,努力节省财政资金。

2、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严格预算执行刚性。对纳入年度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范围的服务、货物类采购项目,由分散采购改为分批集中采购,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重点项目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对科技经费等重大支出项目,联合审计局等单位共同实施评价,提高评价结果质量。加强与审计、国土等部门联合,开展土地使用税检查。加强跟踪监督,提前介入部门综合预算编制,重点对专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参与预测评估。对预算资金分配、使用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市财政工作打算篇二:

局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关布置布置,今年以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空虚与完善公开内容,切实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年全局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

依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公开情况。不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了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财政政务信息工作领导小组”以局人秘股负责具体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政务信息的日常收集、编制及。有关领导定期检查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切实保证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有质、有量。

(二)健全制度。

结合财政工作的实际情况,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及《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定。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依法申请公开制度、失密审查制度和信息协调机制,切实明确了信息公开、审查及考核责任,并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拓展载体。

安排专人负责市政府信息公开网财政板块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具体工作中。并在中国铜都网增加政府推销专栏,坚持与政府信息公开网同步更新财政政务信息。

(四)完善内容。

对主动公开信息采取信息采集、信息审查、信息制作、信息录入的操作流程,自五月份政府信息公开网开通以来。信息工作做到主动公开、适时更新,对公开的信息随时查漏补缺,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栏目设置及时调整,使信息公开的内容更加详实、适当。

二、政务公开工作的缺乏

有力的宣传了财政工作,虽然我局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方便了人民群众获取财政信息,也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个别同志对政务公开工作认识不到位,一定水平上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效果,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宣传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二是政务公开工作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局部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三是督促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由于财政业务繁忙,局部科室、人员在信息的梳理、公开上存在惰性,不够及时,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

三、年政务公开工作打算

将继续认真贯彻政府有关文件,年。主动接受政府办公室的指导,认真学习借鉴其他部门有关信息公开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我局信息公开工作。

(一)进一步空虚公开内容。依照“以公开为原则。进一步做好公开和不予公开两类政府信息的界定,完善主动公开的信息目录,加强对公众关注度高的财政信息的梳理。

(二)规范和优化政务公开流程。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方便公众获取财政信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服务工作,对人民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及时处置提供相关信息。继续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工作,使相关信息及时采集整理和上报公开。

(三)不时完善和拓展公开形式。进一步发挥网络、报纸等媒介的作用。使各类财政信息能够更加及时、全面的公之于众,让群众更加全面的获取财政信息。

(四)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工作审查、考评、监督检查评议等工作制度。确保政务公开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五)加强财政信息的规范整合。扩大财政信息公开范围的同时。突出重点信息的公开,提高信息的含金量和针对性,特别是汇总梳理好各类惠民补贴政策,让群众更加便利的获取所需信息。

(六)加强政务公开宣传教育。继续加大政务公开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时提高干部职工推进政务公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幽默广告传播效应论文下一篇:边境少数民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