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述

2022-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药综述

几种常见中药材改善睡眠功效综述

【摘要】睡眠是人类的重要生物节律,好的睡眠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随着时代改变和健康意识的觉醒,睡眠问题更加广泛地遍布在社会之中,好的睡眠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必须的需求。通过对几种常见改善睡眠中药,五味子、刺五加等进行叙述,为今后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开发、提升人们的睡眠质量、促进失眠问题的恢复、预防失眠的发生提供支持。并且拉动地方产业效益,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失眠问题;睡眠质量;中药材;保健食品;改善睡眠功能

[

睡眠与觉醒几乎是所有动物的重要生物节律,睡眠与觉醒交替进行保证了生物机体能够正常运转,觉醒使人保持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使人能够进行一系列的生命活动,而睡眠可以消除机体活动的疲惫,让人重新焕发活力,另外睡眠還与人体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1]。因此,睡眠质量对人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词典中解释睡眠的含义是:与觉醒状态交替出现的机体状态。能恢复体力和脑力。包括交替出现的快眼动睡眠和非快眼动睡眠两种状态。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通常婴幼儿时间最长, 成年后每天8 h左右, 老年时又有所延长。

人一生中睡眠占了三分之一,因此睡眠质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近几年,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睡眠问题,2019年的《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2(2019)》提出,应重视与睡眠相关的疾病,做到早检、早诊、早治疗,控制睡眠相关疾病,保障人的身心健康[2]。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步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极大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的到了极大满足。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了人们承受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压力变大,甚至失眠、睡眠过度、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的发生。

1 研究现状概述

失眠是普遍存在于普通人群和临床实践中的主要健康问题[3]。2014 年发布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中将失眠分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和其他失眠三类。在一项对50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的综述中,失眠症在整个人群中的患病率被估计为10%~48%,失眠症状的发生率为16%~21%,这些症状通常或总是每周至少出现三次[4]。随着越来越多人被失眠问题困扰,失眠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受重视,目前,西医对于失眠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5]。中医是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之瑰宝,发源至今,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学的宝库。《黄帝内经》营卫生会篇对睡眠已有相关论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不仅如此,中医也为应对失眠提供了多种治疗方式;目前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通过针灸、中药及中成药、药膳、针药结合等方式[6-8]。也有研究表明中西药结合也是治疗失眠的一种有效方式[9]。

有文献表明,大枣(酸枣、黑枣)、酸枣仁、五味子、百合、天麻、生地黄(熟地黄)、丹参、桅子、柏子仁、首乌藤等中药可用于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10]。对国家公布的510个有助于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主要成分的分析显示: 其中五味子、刺五加、酸枣仁、茯苓、百合等中药使用较多[11]。

2 几种常见中药材改善睡眠功能的研究

2.1五味子 五味子是中医中不可或缺的中药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分为南北两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据《唐本草》记载“其果实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12]。”《本草新编》中记载五味子,味酸,气温,降也。阴中微阳,非阳中微阴也,无毒。此药有南北之分,必以北者为佳。

五味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含有机酸、挥发油类、黄酮类、木脂类素、三萜类等,其中木脂素含量最高达到8 %[13]。木脂素有很多种,包含五味子醇甲(schisandrol A, SCA)、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Sch B)、五味子甲素(schisandrin A, Sch A)等。目前的研究表明,五味子醇甲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14];有促进改善学习记忆及促觉醒功能[15],五味子乙素能够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造成的大鼠心脏损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有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而且还具有保肝和抗衰老作用。五味子乙烷提取物有维持心血管舒张功能[16]。除木脂素外,其他某些组分还分别具有抗氧化、抑菌等效果。另外,五味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和睡眠剥夺(depriva-Tion, SD)互相增强抗抑郁作用以及减轻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过程引起的焦虑,而且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缓解抑郁症状[17]。五味子与其他中药配伍还可以治疗寒饮咳嗽之症[18]。

2.2刺五加 刺五加是吉林省的大宗道地药材,属五加科植物,落叶小灌木,又名刺老牙[19]。

刺五加化学成分主要包含刺五加苷类、刺五加黄酮类、刺五加木脂素类、刺五加多糖类以及其他类[20]。就目前的研究表明,刺五加多糖类对中毒性化学物质引起的肠内平衡紊乱具有调节作用[21],刺五加皂苷类可以改善心律失常等症状,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益处[22];刺五加总苷(主要成分为紫丁香苷和刺五加苷E)具有一定的降糖和预防糖尿病的效果[23]。刺五加黄酮类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紫外线辐射能力[24],刺五加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25]。另外,有研究表明刺五加提取物可以提升小鼠睡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6]。有临床研究显示,刺五加注射液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疗效果[27]。

2.3酸枣仁 酸枣仁是此产品的辅料,在中医中被广泛的应用。酸枣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 mm,宽5~7 mm,厚约3 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药鉴》中介绍酸枣仁为气平,味甘酸,无毒。能安和五脏,大补心脾。故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多用之。

酸枣仁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脂肪酸和挥发油等其他化合物。现代药理学证明酸枣仁有宁心安神、镇静催眠的作用[28]。大多研究表明酸枣仁皂苷是具有助眠功能的成分,主要为酸枣仁皂苷A和酸枣仁皂苷B。黄酮类已陈述具有抗氧化活性,但也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和明确的抗抑焦虑、郁功能[29];有研究表明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小鼠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中显示出抗抑郁的效果[30];另外,酸枣仁与其他治疗失眠功能的中药配伍也是治疗抑郁性失眠的方式之一[31]。

2.4茯苓和百合 茯苓是常用的主要中药材,为菌生塊状菌核体,有明显的皱缩纹理,气味甘、平、无毒。茯苓作为单味药可以和其他重要配伍使用治疗某些疾病,例如失眠;以及临床上用茯苓导水汤治疗肾性水肿[32]。

百合,呈长椭圆形,表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有的微带紫色,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气微,味微苦。百合具有抗癌、抗氧化、

免疫调节、降血糖、止咳平喘、抗过敏等保健功能[33]。

3 结语

良好的睡眠是保证每一天生命质量的基础,当今社会,睡眠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健康问题,虽不像癌症般致命,但也成为被睡眠问题困扰的人们心上的一块“狗皮膏药”,如不及时改善,甚至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后果。这就说明,关注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社会需求以及健康需求。随着我国的改善睡眠问题的产业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对是睡眠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如刺五加、五味子等,被更广泛地应用在改善睡眠的产品中。五味子、刺五加、茯苓、酸枣仁、百合都是具有很多保健功能的中药材或食品,《中国药典》 收载治疗失眠中成药常用药物的前20 位药物就包含了这五味[35]。一系列睡眠有关产品的应运而生,这些保健食品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选择,使得新的睡眠相关产品的开发也更有意义,更有市场。这些食品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应用科学的组方,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睡眠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同时又可以拉动地方产业的经济效益,从不同方面增促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程国良, 钱彦方, 李静, 等. 失眠机制研究进展[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6, 3(3): 174-179.

[2] 杨利春. 健康管理蓝皮书: 重视睡眠健康有重要意义[N]. 中国人口报, 2019-05-31(3).

[3] Lee Jeewon, Jung Han-Young, Lee Soyoung Irene, et al. Effects of Passiflora incarnata Linnaeus on polysomnographic sleep parameters in subjec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020, 35(1): 29-35.

[4] Ka-Fai Chung, Wing-Fai Yeung, Fiona Yan-Yee Ho, et al. Cross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DS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and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ICSD)[J]. Sleep Medicine, 2015, 16(4): 477-482.

[5] 花锐, 帕丽丹·吾术尔, 祖侯马尔·努尔买买提, 等. 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新疆中医药, 2019, 37(4): 105-108.

[6] 关天翔, 徐颖芬, 林松俊, 等. 引气归元针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 针刺研究, 2019, 44(11): 840-842, 853.

[7] 陈佳瑶, 老锦雄. 朱氏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11): 25-28.

[8] 赵里夏, 刘军, 刘励霞.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研究[J].西南军医, 2019, 21(6): 543-545.

[9] 余波, 何金. 中西药合用治疗失眠42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 34(6): 677.

[10] 梁艺英. 保健食品研发与审评[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595-597.

[11] 雷蕾, 欧阳亚楠, 杨硕, 等. 国内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现状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 2015, 17(10): 1091-1095.

[12] 霍国琴, 胡瑞芬. 五味子栽培技术[J]. 西北园艺(综合), 2017, 30(4): 47-49.

[13] 刘杰, 徐剑, 郭江涛. 五味子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25(11): 206-215.

[14] 宗文天. 五味子醇甲对体外培养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研究[D]. 昆明: 云南中医学院, 2018: 36.

[15] 姚辛敏, 王琪, 周妍妍, 等. 五味子醇甲對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18, 46(1): 125-127.

[16] 张旻昱, 吴宏伟, 许利平, 等. 五味子及其活性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8): 1536-1546.

[17] Yan Ting xu, Sun Yingying, Xiao Feng, et al. 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 inhibits behavioral deficits induced by sleep deprivation and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via increased signaling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J]. Phytotherapy research: PTR, 2019, 33(12): 3177-3190.

[18] 吴江峰, 许燕妮, 丁舸. 干姜、细辛、五味子治寒饮咳嗽作用探析[J]. 国医论坛, 2018, 33(2): 16-18.

[19] 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牟正. 刺五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C]. 杭州: 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 2013: 36.

[20] 潘景芝, 金莎, 崔文玉, 刘雅婧, 孟庆龙.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OL].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2-26]. http: // kns. cnki. net/kcms/detail/11. 1759. TS. 20190709. 1704. 022. html.

[21] Zhang Hong, Wang Sihong, Jin Li Hua.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polysaccharide regulates the intestinal homeostasis disruption induced by toxic chemicals in Drosophila[J]. Phytotherapy research: PTR, 2019.

[22] 黄晓巍, 刘玥欣, 张啸环. 刺五加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 2017, 37(6): 611-613.

[23] 常晋霞, 刘文虎, 王仕宝, 等. 基于GC-MS代谢组学分析刺五加总苷提取物的降糖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16): 101-107.

[24] 化洪苓. 发酵提高剌五加黄酮工艺及抗辐射功能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8: 39.

[25] 张涛. 植物刺五加中木脂素及酯类成分研究[D]. 延吉: 延边大学, 2012: 39.

[26] 张淑萍, 王亚军, 胡春荣, 等. 刺五加提取物对睡眠剥夺小鼠抗氧化抗疲劳的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6): 1-3.

[27] 陈继斌, 郑定容, 王淑嫒, 等. 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皮功能的改善及疗效分析[J]. 江西中医药, 2019, 50(11): 45-47.

[28] 张瑞鹏, 赵仁邦, 刘子慷, 等. 酸枣仁的功能作用及其产品开发[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 24(10): 26-30.

[29] 张婷, 张岩, 王文彤, 等. 酸枣仁中黄酮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 2018, 30(1): 69-74.

[30] 杨奕. 酸枣仁生物碱部位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D]. 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 2013: 50.

[31] 欧喜燕, 李驰坤, 李晓兵, 等. 基于单味药-配伍的合欢花与酸枣仁水提取物对抑郁性失眠动物模型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19, 39(5): 649-653.

[32] 马晶晶, 远方. 远方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加减治疗肾性水肿临证心得[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15(10): 111-113.

[33] 常存, 段楠, 刘新杰. 百合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J]. 黑龙江科学, 2019, 10(20): 16-17.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参枣促眠片的开发研究”(编号:20180311037YY)

作者简介:张馨达(1995-),男,吉林省辉南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预防医学。

*通信作者:高峰,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mail:gaowanx9592@ sina.com

作者:张馨达 周博宇 隋自洁 孙兰 张晶莹 孟令仪 高峰

第2篇:中药成分自组装的机制及应用价值综述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22.21

摘 要 目的:了解中药有效成分自组装的机制及应用价值,为中药成分自组装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收集相关文献,对近些年中药有效成分自组装的形成机制及应用价值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药成分自组装是分子在平衡条件下自发地结合成由非共价键连接的结构明确且稳定的聚集体的过程,其产物可表现为胶束、脂质体、纳米管、螺旋带、囊泡等多种形态。中药成分的自组装行为可发生在同种成分之间、不同成分之间以及药效成分和人体成分之间。通过研究中药成分的自组装,不难发现其对于阐释传统用药科学内涵、开发新药和新型给药系统有着积极的意义。中药成分自组装已经在制造低成本、低能耗、低环境负荷的纳米材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可以解决药物溶解度低、靶向性差和释药程度低等问题,但针对如何在富含各种屏障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动物体内维持自组装药物的稳定性,依然需要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药成分;自组装;自沉淀;配伍;应用

中药方剂在煎煮过程中容易出现沉淀物,例如黄连解毒汤[1]、麻杏甘石汤[2]、四逆汤[3]等,在实际生产或使用时,这些沉淀物常常随着药渣一起被丢弃。但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沉淀物的化学组成和上清液基本一致,药理作用甚至更显著[1-3]。因此,丢弃这些沉淀物可能会浪费部分活性物质,进而影响中药方剂的整体疗效。有学者认为,这类沉淀物的产生可能与药效成分之间的非共价结合有关,部分成分可以在水中自组装形成不同的分子,后者很可能是中药复方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1-3]。

自组装是指分子在平衡条件下自发地结合成由非共价键,即通过范德华力、氢键、π-π堆积、卤键、阳离子-π相互作用、离子键、CH-π相互作用和溶剂化作用等连接形成结构明确且稳定的聚集体的过程,其产物可表现为胶束、脂质体、纳米管、螺旋带、囊泡等多种形态。酶反应中的锁钥关系、蛋白质-蛋白质络合物的生成、抗原-抗体的结合以及分子间遗传物质的翻译和转录等均证明了自组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4]。自组装理论是超分子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细胞培养、染料吸附等生产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自组装理论不仅可以揭示传统中药复方用药的科学性,而且能够解决中医药现代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中药成分的相互作用机制等[5-6]。近年来开展的关于中药自沉淀现象和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发现,生物碱类成分容易和苷类、有机酸类、鞣质类等成分相互作用而生成自沉淀,鞣质类成分容易和蛋白质类成分反应生成复合物,部分研究结果还与中医药配伍理论不谋而合[7]。因此,了解中药成分结构与自组装行为之间的关联可能有助于阐明中医用药的科学性,亦有助于中药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为此,本研究拟对中药成分自组装的机制和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成分自组装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思路。

1 中药成分自组装行为研究

1.1 同种中药成分的自组装

1.1.1 醌类 醌类化合物在中药材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蒽醌及其衍生物。大黄中含有丰富的蒽醌类物质,主要成分为大黄酸。Zheng等[8]研究发现,大黄酸可通过异位叠加和氫键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组装,其产物呈水凝胶形式,大黄酸所含羧基的去质子化程度在凝胶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丝桃素是贯叶连翘的活性成分,属于二蒽酮类化合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治疗中。该化合物有类平面的共轭结构,在水溶液中容易自组装成不溶性聚集体,可能会导致其在患者体内的清除时间延长,进而引发不良反应;原金丝桃素是金丝桃素的前体药物,但因其结构中的C11—C12键被破坏,导致共轭结构平面性降低,故不易形成聚集体,这种特性可能会使原金丝桃素的应用更加广泛[9]。

1.1.2 皂苷类 两亲性物质的结构本身可为其自组装提供有利条件。桔梗皂苷是一种典型的两亲性分子,Dai等[10]研究发现,桔梗皂苷可以在高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各种形状的囊泡,并推测桔梗皂苷囊泡形成的过程与其自带的糖链结构有关,产物的具体形状取决于皂苷结构和溶液浓度。该项发现可为以桔梗皂苷为基础的药物增溶系统的研发提供思路,也可为其在制药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1.1.3 蛋白质类 蛋白质的自组装行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非共价键进行自组装。例如,李娴[11]研究发现,在加热状态下,当归蛋白的结构将会展开,暴露出疏水基团,从而聚集形成当归蛋白纳米颗粒;荧光发射光谱扫描结果显示,加热后当归蛋白的特征波长发生了位移,荧光强度有所减弱,且α螺旋减少、β折叠增加。贺小燕[12]研究发现,甘草蛋白在水相环境中加热即可形成纳米颗粒,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在高浓度下除了与细胞表面发生特异性结合外,还能装载超过51.2%的黄芪甲苷。由此制备的生物相容性高的蛋白质纳米颗粒拓宽了蛋白质类成分的应用领域,不仅可为中药有效成分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靶向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而且可为新的难溶性药物载体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1.1.4 多糖类 多糖是由一定数量的单糖通过化学键连接聚合而成的天然大分子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化合物。有研究表明,白及多糖主链结构由甘露糖和葡萄糖自组装而成,存在多种活性基团,可对其进行多种结构修饰以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递送[13]。丹皮多糖是一种多羟基化合物,链内氢键的作用会使其形成稳定的小球状结构;同时,在不同浓度条件下,丹皮多糖可通过链间氢键的作用聚集组装形成不同结构,如多糖分子聚集形成圈状和中空的球形结构,可能具有潜在的药物递送功能[14]。

1.2 不同中药成分之间的自组装

Dai等[15]研究了人参皂苷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证实人参皂苷可以形成囊泡,将该囊泡和柴胡皂苷进一步结合可有助于增加柴胡皂苷在水中的溶解度。Huang等[16]研究发现,小檗碱分子之间可以通过π-π叠加相互作用形成层状三维晶体堆积结构,之后可与肉桂酸分子通过氢键的聚合作用形成均匀的纳米颗粒,并推测这种自组装方式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黄连和大黄是一组常用药对,Tian等[17]研究发现,小檗碱分子插入到层状堆积的大黄酸分子结构中可形成一种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形成过程无需辅料的参与,比其他制剂工艺更为经济。

1.3 中药成分与人体成分之间的自组装

人体内的胆汁酸或胆汁酸盐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也具有一定的自组装能力,早在20世纪就被研究者证实其可与脂类或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成混合胶束,以此作为药物载体来改善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18-20]。还有研究表明,淫羊藿经羊脂油炮制后与胆酸盐自组装生成的宝藿苷Ⅰ-胆酸盐胶束能很好地对抗肠道转运蛋白对药效成分的外排作用[21]。类似地,也有研究表明,胆酸盐也可以和毒性物质(如千金子油)进行自组装,进而促进后者吸收,从而引发机体的中毒反应[22]。

2 中药自组装的应用价值

2.1 阐释传统用药的科学内涵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其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尚无法用现代药理学理论解释其药效机制,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自组装相关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传统用药的科学性:例如,有学者把人体与中药看作是具有相同“印记模板”的超分子体系,不同药效物质与人体成分自组装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结合中药四性的相关研究发现,温热药与寒凉药会加快或延缓药物与人体不同成分的结合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人体温度的调节[23-26]。宝藿苷Ⅰ为淫羊藿中具有代表性的药效成分,经加热炮制后其含量可增至原先的2~3倍,且加入羊脂油作辅料后,宝藿苷Ⅰ与人体胆酸盐自组装产物的形成与吸收情况得到了改善,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利用度得以提高,淫羊藿温肾助阳的功效明显增强[21]。千金子具有良好的抗白血病和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所含脂肪油与脱氧胆酸盐自组装形成的胶束对千金子素有增溶作用,会增强千金子的毒性,历代医籍记载的千金子炮制方法均以去油制霜的方式来减轻毒性,可见自组装理论为从新的角度揭示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可能性[22]。从白虎汤汤液中发现的纳米聚集体被证实其解热作用不仅强于水溶液,而且其细胞摄取率和靶向性也有了很大提升,该结果对未来经典名方的研究工作也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27]。

2.2 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研究表明,小檗碱和肉桂酸的自组装纳米颗粒能自发地附着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并渗透到细菌内部,随后不断聚集以攻击细菌,对细菌生物膜的去除能力也强于目前的一线抗菌药物[28]。胰岛素与壳聚糖衍生物自组装后形成的纳米复合物可以弥补普通胰岛素口服制剂易被酶/胃酸灭活、或者注射制剂可引发高胰岛素血症等不足,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体外研究表明,该纳米复合物可通过吸附性内吞作用来增强人结肠腺癌细胞对胰岛素的吸收[29]。Wang等[30]通过纳米沉淀法将雷公藤甲素用聚乙二醇包裹,获得的产物不仅物理性质稳定,还可提高雷公藤甲素的溶解度、降低细胞毒性、提高靶向选择能力。薯蓣皂苷元能抑制肿瘤细胞转移,阿霉素能有效诱导细胞凋亡,Wei等[31]基于此制备了薯蓣皂苷元和阿霉素的自组装纳米聚合物,该聚合物呈均匀的球形,且载药量较高,与游离药物相比,该聚合物可提高药物在细胞内的穿透性及其在肿瘤部位的积聚效率、降低体内清除速度,同时不影响机体正常组织运转,具有良好的抗转移和增殖作用。紫杉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本身水溶性差、分子量高,导致其相关体内模型研究的效果往往较体外模型差,基于此,赵霄等[32]基于自组装理论,构建了一种冰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双修饰载多西紫杉醇经鼻给药纳米靶向系统,该系统具有脑肿瘤靶向性能,可增加多西紫杉醇在肿瘤部位的聚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Zou等[33]基于自组装理论,制备了一种用海绵体装载鸦胆子油乳剂的新制剂,其能克服鸦胆子油乳气味难闻的缺点,且与游离药物相比,该制剂的缓释性能有所提升,且促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也有所增强。由此可见,药物的自组装理论给中药新药研发带来了很多惊喜。除最直观的增效减毒作用外,部分药物的自组装产物可以从不同方面弥补常规制剂在应用时的缺陷,如通过改善药物代谢过程、消除副作用等途径提高生物利用度,实现“药辅合一”的目标。

2.3 为中药新型传递系统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药物传递系统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重点,自组装技术也可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在不同的溶剂中可能表现出多样化的自组装行为,进而可用于凝胶、纳米管、囊泡、螺旋带等组装体的制备。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分子之间发生自组装的方式和机制不尽相同,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构建水凝胶体系。理想的天然药物水凝胶应是一种不经过结构修饰而形成的具有载体功能的自组装药物水凝胶,具有优越的溶解性和极佳的治疗效果,且几乎没有细胞毒性[8]。甾体类、三萜类、香豆素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等天然药物分子既能依靠自身的结构特点在溶剂中表现出一定的自组装能力,也可以通过人为调控引入不同基团改变现有水凝胶体系的特性,实现不同的作用目标[34]。例如,Yang等[35]通过逐层自组装修饰制备出了用蚕丝蛋白纳米纤维垫搭载的透明质酸-半乳糖化壳聚糖-脂质体的抗原载体,具有良好的大分子抗原透皮传递性能,解决了经皮给药时皮肤角质层对药物的限制作用;Xu等[36]基于自组装理论,使用微波辅助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嫁接普鲁兰多糖的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对姜黄素具有极高的载药能力,且药物在靶部位的释放呈温度依赖性,显示出了其可作为热响应释药系统的潜力;朱峻霄[13]制备了具有pH敏感性的两亲性白及多糖衍生物,该体系既可以在水相中进行自组装,又可以对肿瘤组织中的弱酸性环境作出应答,这种智能纳米给药系统能进一步提高疏水性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高玉霞等[34]研究认为,以二硫键连接的香豆素-胆固醇缀合物在N,N-二甲基甲酰胺-水混合溶劑中是一种稳定的凝胶体系,混合溶剂中水的含量变化会引起该体系各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即凝胶形成作用力的改变,向其中加入二硫苏糖醇后,香豆素-胆固醇缀合物的二硫键结构被破坏,发生了凝胶-溶胶转化;同样地,光照、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可实现凝胶体系对分子的响应性识别,有利于实现对药物组装形貌的调控[37-39]。

3 结语

中药成分自组装已经在制造低成本、低能耗、低环境负荷的纳米材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39]。但是自组装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药物的自组装行为并非都是有利的,金丝桃素作为造影剂时可在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比起不易在水中形成聚集体的原金丝桃素,金丝桃素的半衰期长,机体清除速率较低,很有可能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9]。部分自组装产物的稳定性仍然较差,制备过程极易受外界温度、pH值等因素影响,且不少自组装产物在常温条件下只能短暂保存数天,虽然低温条件有利于其贮藏,但这对生产和使用环节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即便自组装产物可以解决药物溶解度低、靶向性差和释药程度低等问题,但针对如何在富含各种屏障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动物体内维持自组装药物的稳定性,依然需要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40]。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聚乙二醇包裹纳米粒子、借助脂质衍生递送系统或蛋白水解酶涂层、减少二硫键、改变Zeta电位等方法似乎能够解决这一难题[41]。可见,中药成分自组装研究将会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PAN L,FU J,ZHU H,et al. Preliminary study to investigate dynamic extract process of Huang-lian-jie-du-tang and the mechanism of subsidence produce[J].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2010,35(1):40-43.

[ 2 ] PEI X,PEI M,DUAN X. Compatability chemistry of acid-alkaline pair medicine of Ephedra sinica and Glycyrrhiza uralencis in maxing shigan decoction[J].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2009,34(19):2466-2468.

[ 3 ] PEI M,DUAN X,PEI X. Compatability chemistry of acid- alkaline pair medicine of fuzi and gancao in Sini decoction[J].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2009,34(16):2047-2050.

[ 4 ] 贺福元,周逸群,邓凯文,等.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534-1543.

[ 5 ] 王蕾,曹雪晓,栗焕焕,等.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识别与自组装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20,51(2):516- 521.

[ 6 ] CHOUDHURY H,GORAIN B,PANDEY M,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PGS-based nanoparticles of docetaxel for improved chemotherapy[J]. Int J Pharm,2017,529(1/2):506-522.

[ 7 ] 田学浩,张昊,李桐,等.中药配伍理论科学内涵的外在表象:复方水煎自沉淀[J].中草药,2017,48(22):4778- 4783.

[ 8 ] ZHENG J,FAN R,WU H,et al. Directed self-assembly of herbal small molecules into sustained release hydrogels for treating neural inflammation[J]. Nat Commun,2019,10(1):1604.

[ 9 ] LIU X,FENG Y,JIANG C,et al. Radiopharmaceutical evaluation of 131 I-protohypericin as a necrosis avid compound[J]. J Drug Target,2015,23(5):417-426.

[10] DAI X,DING H,YIN Q,et al. 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 mics study on self-assembled platycodin structures:the potential bio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J]. J Mol Graph Model,2015,57:20-26.

[11] 李嫻.当归蛋白自组装效应及其应用初探[D].福州:福州大学,2018.

[12] 贺小燕. 甘草蛋白自组装行为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3.

[13] 朱峻霄. pH敏感-两亲性白及多糖纳米颗粒的分子设计及其在肿瘤靶向给药的应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

[14] 戴玲,廖洪梅,沈业寿,等.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丹皮多糖分子的形貌结构及自组装行为[J].激光生物学报,2007,16(6):749-750,752-753.

[15] DAI X,SHI X,WANG Y,et al. Solubilization of saikosaponin a by ginsenoside R0 biosurfactant in aqueous solution:mesoscopic simulation[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2012,384(1):73-80.

[16] HUANG X,WANG P,LI T,et al. Self-assemblies based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berberine and cinnamic acid for adhesion-induced inhibition multidrug-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20,12(1):227-237.

[17] TIAN X,WANG P,LI T,et al.Self-assembled natural phytochemicals for synergistically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 from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ation[J].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2019,10(9):1784-1795.

[18] TAMMINEN J,KOLEHMAINEN E. Bile acids as buil- ding blocks of supramolecular hosts[J]. Molecules,2001,6(1):21-46.

[19] MEYUHAS D,BOR A,PINCHUK I,et al.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on the self-assembly in mixtures of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sodium cholate[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1997,188(2):351-362.

[20] KUNIEDA H,OHYAMA K. Three-phase behavior and HLB numbers of bile salts and lecithin in a water-oil system[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1990,136(2):432-439.

[21] 顾慧敏,孙娥,李杰,等.炮制辅料羊脂油对宝藿苷Ⅰ-胆酸盐自组装胶束形成与吸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3):5143-5150.

[22] 苏彤,袁芮,张超,等.基于体内自组装胶束思维分析千金子脂肪油4种千金子素的增溶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7):160-164.

[23] 刘惠,刘文龙,唐闻汉,等.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四性[J].中草药,2018,49(19):4473-4479.

[24] 贺鹏,李海英,樊启猛,等.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析中药五味[J].中草药,2019,50(12):2763-2770.

[25] 刘润南,贺福元,刘文龙,等.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升降浮沉[J].中草药,2019,50(12):2771-2776.

[26] 周晋,刘惠,刘文龙,等.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分析的中药毒与效整合模式探讨[J].药学学报,2018,53(11):1808-1816.

[27] LV S,SU H,SUN S,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metre aggregates from a Bai-Hu-Tang decoction and their antipyretic effect[J]. Sci Rep,2018,8(1):12209.

[28] HUANG X,WANG P,LI T,et al. Self-assemblies based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berberine and cinnamic acid for adhesion-induced inhibition multidrug-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20,12(1):227-237.

[29] MAO S,GERMERSHAUS O,FISCHER D,et al. Uptake and transport of PEG-graft-trimethyl-chitosan copolymer- insulin nanocomplexes by epithelial cells[J]. Pharm Res,2005,22(12):2058-2068.

[30] WANG Y,LIU X,WANG X,et al. Redox-responsive self- assembly PEG nanoparticle enhanced triptolide for efficient antitumor treatment[J]. Sci Rep,2018,8(1):12968.

[31] WEI Z,WANG H,XIN G,et al. A pH-sensitive prodrug nanocarrier based on diosgenin for doxorubicin delivery to efficiently inhibit tumor metastasis[J]. Int J Nanomedicine,2020,15:6545-6560.

[32] 趙霄,余双文,杜俊锋,等.冰片/RGD双修饰多烯紫杉醇纳米粒经鼻给药抗脑胶质瘤作用研究[J/OL].药学学报,2021(2021-10-18)[2021-10-19]. http://doi.org/10.16438/j.0513-4870.2021-1193.

[33] ZOU A,LI Y,CHEN Y,et al. Self-assembled stable sponge-type nanocarries for Brucea javanica oil deli- very[J].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17,153:310- 319.

[34] 高玉霞,胡君,巨勇.基于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的超分子自組装[J].化学学报,2016,74(4):312-329.

[35] YANG X,WANG X,HONG H,et al. Galactosylated chitosan-modified ethosomes combined with silk fibroin nanofibers is useful in transcutaneous immunization[J]. J Control Release,2020,327:88-99.

[36] XU T,MA Y,HUANG J,et al. Self-organized thermo- responsive poly(lactic-co-glycolicacid)-graft-pullulannanoparticles for synergistic thermo-chemotherapy of tumor[J]. Carbohyd Polym,2020,237:116104.

[37] HERPT T,AREEPHONG J,STUART A,et al. Light-controlled formation of vesicles and supramolecular organogels by a cholesterol-bearing amphiphilic molecularswitch

[J]. Chemistry,2014,20(6):1737-1742.

[38] MOREAU L,BARTH?L?MY P,MAATAOUI M,et al.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of nucleoside phosphocholine amphiphiles[J]. J Am Chem Soc,2004,126(24):7533- 7539.

[39] SU Y,HUANG N,CHEN D,et al. Successful in vivo hyperthermal therapy toward breast cancer by Chinese medicine shikonin-loaded thermosensitive micelle[J]. Int J Nanomedicine,2017,12:4019-4035.

[40] 任恩,楚成超,张鹏飞,等.“秤砣虽小压千斤”:解析金属离子在纳米药物自组装中的功能设计[J].科学通报,2019,64(9):880-881.

[41] 刘娇.聚合物纳米载体口服给药与肠道黏液作用机制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21-03-25 修回日期:2021-10-27)

(编辑:孙 冰)

作者:王艳宏 赵曙宇 张利那 王荣 张晴晴 关枫 陈大忠

第3篇: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炮制技术实践考核的改革与探索

摘 要: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产中药饮片的一门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校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主修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这种理念,尽量将理论知识精练,突出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提高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中药炮制技能水平,加强对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中药炮制技能考核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严格的考核,能够显示学生的真实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 中药炮制技术 实践考核

本文通过探索研究,将传统的单一的技能考核改变成两站式的多元化技能考核,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炮制技能的热情,加强了带教老师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综合水平,促进了教学相长,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真正地顶岗,彰显职业教育的优势。

1.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学生的中药炮制技能是通过教师传授的。因此教师自己要具备过硬的中药炮制技术本领,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教师的中药炮制理论知识的把握尺度和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考核成绩。

1.1编写教材提高业务能力

通过编写实践指导用书,教师需要大量地查阅相关书籍、总结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从网上下载大量有关资料、根据学校课程标准反复修改和整理,让教师在心理学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上、知识面的拓宽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1.2参观相关兄弟院校

积极组织与兄弟院校联谊,学习并借鉴各自的经验,交流各自的宝贵建议,分享各自的实践考核模式。促进兄弟院校相互进步,建立完善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1.3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了解中藥炮制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学习中药炮制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教师在每学期的假期深入中药炮制企业实践,让教师的自身水平真正得到提高,这样中药炮制实践考核的质量也会随之提升。随着企业的理念和技术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案也要随之更改,实践考核内容和方式也要随时调整。

2.中药炮制技术实践技能考核的内容

2.1中药炮制技术实践技能考核的意义

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中药炮制技能考核是体现学生的实践技能质量和管理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为了加大对学生中药炮制技能考核的力度,全面地评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效,并迎合中药炮制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理念,我校修改了对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中药炮制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改革且建立了中药炮制技术两站式多元化的技能考核形式。经历了两学期的实践教学后,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技能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一线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信息,提高了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

2.2中药炮制技术两站式多元化的技能考核形式

2.2.1组织与管理

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教研室各相关教师共同协助、组织并参与考核管理。

2.2.2考核人员要求

中药炮制技术两站式多元化的技能考核由教研室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考,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考核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聘请中药炮制企业的资深专家担任考官。每学期考核之际组织考核人员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分值分配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

2.2.3考核地点设置

校中药炮制实训中心实验室、实训车间等场所。

2.2.4考核时间

每学期结束前一周或前两周内完成。

3.中药炮制技术两站式多元化的技能考核实施过程

3.1参加考核的对象

开设中药炮制技术课程的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均为中药炮制技术两站式多元化的技能考核的对象。

3.2考核的实施过程

每站考核以“二对一”的模式来进行,也就是两名教师考核一名学生,每站的考核时间规定为10分钟左右。

3.2.1第一站考核

在校中药炮制实训中心实验室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有让学生认出自己所炮制过的中药材名称,说出中药材的炮制规格、操作要领及炮制作用。

3.2.2第二站考核

安排在实训车间考核,由学生自行抽签决定考核的中药材。在规定的时间内考核学生的操作规范性,使用辅料的准确性,炮制规格的标准性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评。

3.3.3考核评分原则

学生在考核结束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评分,评分标准为:各站满分100分,各站得分大于60分小于90分者为合格,大于90分者为优秀;如果两站中有不合格的,须进行该站的补考。最终考核成绩以各站的考核成绩、实训报告成绩以及平时表现成绩来合理分配计算,实践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理论考试。

4.存在状问题与改革措施

4.1建立相对标准的考场

有一个良好的考核环境,对于考生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现在的校中药炮制实训中心实验室、实训车间都是租借的,与学校有一定的距离;这给每次组织和管理考核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新校区专门建设了校中药饮片厂并设立了仿真车间、仓库等,同时还会增添一整套完整教学设备。这些将给学生核带来较为理想的环境,今后以中药炮制工艺流程为主线——多站式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质量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4.2组建高技能高水平的考核教师团队

中药炮制技术两站式多元化的技能考核质量的高低,与考核教师自身技能水平和责任心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资质高,实践技能过硬,在考核过程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学生考核的结果不尽人意,通过考核学生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考核的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个别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或者自身的技能水平不足,没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或者出现送分的现象。因此考核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技能水平并加强考核培训。

作者:范晓东

第4篇:中药制剂分析方法综述

姓名:杨艳

学院:药学院

专业:药剂学

指导导师:封士兰

学好:22011027470

摘要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我国的国粹也不甘落后,中药制剂分析正在努力适应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1]中药制剂分析历来就有 丸散膏丹, 神仙难辩之说, 八十年以前, 中药制剂分析一直处于经验鉴别阶段, 而在检查及含量测定方面几乎属于空白。近年来, 随着现代理化测试技术及精密仪器在中药制剂分析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中药制剂分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 目前对中药制剂分析的研究, 除经典的化学分析外, 还采用了先进的仪器分析。下面就近年来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扫描法、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气象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扫描法

一、比色法

比色法可分为一般比色法或薄层层析比色法。

1、一般比色法

牛黄解毒片中大黄的主要成份为大黄酚,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及 大黄酸等意酿衍生物及其葡萄糖贰, 又称结合葱酿。选用1.8二经基葱醒为对照, 5%NaOH一2%NH4OH、为显色剂, 在510nm波长处, 用比色法可测定牛黄解毒片总葱酿及游高葱酮含量夕总葱酿的回收率为98.00-103.70%, 变异系数1.681%游离葱醒的回收率为97.12-103.91%,变异系数2.464%。[3]

2、薄层层析—比色法

对于成分比较复杂的中成药, 用直接比色法测定比较困难, 为此, 可先经薄层层析分离后再测定。章育中等应用薄层— 比色法测定红皂及其片剂中皂贰Ⅱ的含量将样品经薄层分离, 用碘蒸气显色定位后, 刮下皂贰Ⅱ斑点, 用10%香草醛,高氯酸在80°C 加热15分钟显色, 在560nm测定吸收度。本法薄层层析回收率为95.3±0.73%, 片剂回收率为96.7±0.74%。[4]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黄酮类成分为棘豆属植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大量研究已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在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尚未见到有关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相关报道,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急弯棘豆中总黄酮含量,快速、简便、准确。直接测定法和三氯化铝显色法表明, 三氯化铝显色后, 在274 nm 处, 芦丁和样品有最大吸收峰, 且完全重合, 因此选择芦丁为测定时的标准品, 274 nm 作为测定时最大吸收波长。相对标准偏差为1.01%,小于3% ,表明该方法精密度良好, 测定结果准确。加标回收率为98.23-99.41%。[5]

三、薄层层析—紫外分先光度法

蒙药三子散( Sanzi San) ,系《中国药典》1995 年版收载的蒙成药, 对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未作规定,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栀子中的有效成分—— 栀子甙的含量, 对其质量标准的控制进行了探讨。于UV-260紫外扫描, 在239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用甲醇定容, 于239nm 处测定吸收值, 制标准曲线, 计算回归方程: Y = 0. 0267X- 0. 014 ( r = 0.9986, n= 5, P < 0. 01) 薄层板: 硅胶GF254+ 0. 3%CMC- Na( 羧甲基纤维素- Na) ;展开剂: 氯仿—甲醇—浓氨水( 4∶1∶0.2) ,于254 紫外灯下可观察到栀子甙的暗紫色斑点, 定位。 测得平均吸收度为0. 344( n= 5) CV= 2. 2%。按样品测定方法处理,测紫外吸收值, 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回收率为95.60-99.89%。[6]

四、色层分析法

为了定量测定在制剂中的生物碱的盐,必须采用氢式的阳离子交换剂的柱体,同时溶液滤过柱体的速度应控制在约0. 1ml/ s 左右,然后用40ml 的水冲洗柱 体直至已不再成酸性反应为止,并用碱来滴定溶柱。阳离子交换剂的用量应当是2 倍于吸收生物碱所必需的量,因此须先测定阳离子交换剂对该生物碱的吸收 量。通常需要3g~5g 的阳离子交换剂来完全吸收0. 3g~0. 5g的生物碱盐。这样在药物制剂中可能测定去水吗啡、阿托品、海洛因、狄奥宁、待因、可卡因、吗啡、罂粟碱、毛果芸香碱、鹿尾草碱、士的宁、奎宁、麻黄碱等成份。[7]

五、气相色谱法

辟瘟丹为常用中成药, 其由细辛、肉桂、冰片、硼砂、滑石、沉香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开窍、辟秽之功效, 主要用于受暑中恶, 头胀胸闷, 腹痛吐泻, 手足发冷等症。方中冰片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本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含量测定 仪器 GC-14A 气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 ; FID检测器; C-R4A 计算机及处理系统; 色谱柱: 5% OV -17 色谱柱, 柱长2m。冰片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提供) ,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色谱条件 色谱柱、检测器同上。载气为氮气, 流速: 60ml/ min; 柱温: 80℃;汽化温度: 200℃;检测温度: 200℃。精密称取冰片对照品15. 0mg,置5ml 量瓶中, 加95% 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即

得对照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液1ul、2ul、3ul、4ul、5ul 进样, 按上述条件分析, 得回归方程:y= 412. 5x- 1712. 3 r = 0. 9998,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冰片含量的样品, 精密称重, 分别精密加入不同量冰片对照品, 余按样品测定项目下进行, 结果平均回收率98. 5%, RSD=1. 58% ( n= 5) 。[8]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

降粘胶囊中丹参酮ⅡA为其主要有效成分。本研究参考中国药典[1]及有关文献,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测定该制剂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 Symmetry Shield RP C18(250 mm ³ 4.6 mm, 5 μm);流动相: 甲醇-水(82∶18,V/V);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0 ℃;流速:1.0 mL²min-1;进样量:20 μL;理论塔板数按丹参酮ⅡA峰计算大于2 000,分离度大于2.0。按标准曲线制备方法进行操作, 得回归方程为Y = 7.339 ³ 106 - 1.120 ³104X, r = 0.999 6, n = 5。结果表明, 丹参酮ⅡA检测浓度在5.125 ~ 51.250 mg²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0 μL,计算丹参酮ⅡA结果RSD 为1.18% (n = 5)。测定丹参酮ⅡA峰面积值的RSD 为2.54% (n = 5)。丹参酮ⅡA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5 ± s 1.4) %, RSD 为1.29%(n = 5)。[9]

七、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能较好分离测定降糖中药制剂中的苯乙双胍 在色谱条件下,苯乙双胍保留时间在2.6min左右,无杂峰干扰测定,基线平稳。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准确测定药品中的苯乙双胍的浓度,重现性好。 分别精密称取苯乙双胍片适量,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液,充分振摇使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用50% 甲醇溶液稀释使苯乙双胍浓度分别为0.

2、0.

5、

1、

2、

5、

10、20p~g²mL-1,精取lOlL注入液质色谱仪,记录峰面积,以苯乙双胍浓度与其峰面积进行线性回衄,回归方程依次为:Y=99.8X一9.27(r=0.9996,n=5),线性范围为0.2~20tzg.mL1-1,回收率为98.64-100.48%。[10] 从上述综述中可看到近年来的中药制剂分析进展很快,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仪器的不断普及和应用, 中药制剂分析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杨春云 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5):126

2、吕龙 中药制剂分析的现状与面临的苦难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5):42

3、陈馨德,中成药研究;1983;(7):8

4、张育中,中草药,1983;(1):16

5、刘璐、付明哲等,急弯棘豆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动物医学进展, 2010, 31( 11) : 59-62

6、王烈群等,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蒙药三子散中栀子甙含量,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2 ):42

7、刘晶、靳晓明、陈彩霞,色层分析法在中药制剂分析和纯化上的应用,2005,33(6):4

8、李延、李萍,气相色谱法测定辟瘟丹中冰片含量,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4):75

9、宋厚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粘胶囊中丹参酮ⅡA 含量,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 ,29(11):874-875

10、束畀阳,陈志远等,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分析降糖中药制剂中含有的西药成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医院制剂剂型以外用制剂为主,注射用

制剂较少,已有了脂质体、棒剂、固体分散体、控释微丸、栓塞 剂、微球剂等新剂型。西药制剂以凝胶剂、滴眼剂、栓剂、乳膏 剂、霜剂、滴鼻剂、滴耳剂等外用制剂为主,主要用于皮肤科、五 官科、妇产科等;中药制剂则以胶囊剂、口服液、合剂、颗粒剂、 片剂等口服制剂为主,广泛用于皮肤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脑 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和肝胆疾病等。一些药物 通过改变剂型,可明显改善药物疗效。如将替硝唑制成可吸收 的缓释药膜 或棒剂 ,用于口腔或牙周病的治疗,可提高药 物的局部浓度,以达到缓释、长效的目的

第5篇:中药鉴定学丨叶类中药(叶类中药的鉴定)

叶 类 中 药

药用部位一般为完整而已长成的干燥叶,这类中药称叶类中药。

叶类中药多为单叶,如枇杷叶;少数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有时尚带有部分嫩枝,如侧柏叶等;个别以叶的一部分入药,如桂丁,为肉桂叶柄。

叶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观察其特征时常需将其浸泡在水中使之湿润并展开后观察。一般应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形状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以及叶片的气和味等。

二、显微鉴定 叶的组织构造常由叶的表皮、叶肉及叶中脉三个部分构成,要注意观察每个部分的构造特征。通常作叶中脉部分的横切面,同时还应做叶片的上下表面制片或者粉末制片。

(一)表皮 1.横切面 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特征及附属物,如角质层、蜡被、结晶体、毛茸的种类和形态及内含物等。

表皮多为 1 层细胞,亦有为 1 层以上细胞的复表皮,如夹竹桃叶。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有较大的运动细胞,如淡竹叶等。有的表皮细胞较大,内含葡萄状钟乳体,如桑科植物桑叶,或含螺旋状钟乳体,如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簇状橙皮苷结晶体,如唇形科植物薄荷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黏液质,如豆科植物番泻叶。表皮外壁常被角质层,尚可见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

2.表面制片 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的弯曲程度及增厚情况;平周壁有无角质层、皱纹或突起;毛茸的种类、形状和密度;气孔的类型及密度等。

表皮细胞一般多为略等径性的多边形细胞,在叶脉附近或叶脉部及单子叶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则是长方形,其长径与中脉相平行。各种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显示不同程度的平直或弯曲,如枇杷叶的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而下表皮较弯曲;薄荷叶的上下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均较弯曲;有的表皮细胞垂周壁呈念珠状

增厚等。表皮细胞的外面平周壁常具角质层,显不同程度的纹理,有波状、放射状、点状、条状等。有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而呈乳头状,如荷叶。表皮细胞上有无毛茸和毛茸的类型,如非腺毛和腺毛的形态、细胞组成、表面特征、壁是否木化、排列情况和分布密度是观察叶类中药极为重要的特征。

叶的上下表皮上气孔的存在、分布情况以及其气孔类型也是叶类中药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

气孔的数目在植物不同种间有较大区别,同种植物的上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亦不同,通常下表皮较多。

一种植物叶的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值称为气孔指数。它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二)叶肉 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

1.栅栏组织 通常为 1 至数列长圆柱形的细胞组成,细胞长轴与叶面垂直。一般分布在上表皮细胞下方,细胞内含多量叶绿体,形成异面叶,如薄荷叶;也有上下表皮细胞内方均有栅栏细胞形成等面叶,如桉叶、番泻叶。栅栏细胞一般不通过主脉,有些叶类中药的栅栏组织通过主脉,如番泻叶等。

2.海绵组织 常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内有侧脉维管束分布。叶肉组织中是否有结晶体如钟乳体、草酸钙结晶、橙皮苷结晶等,有无分泌组织,如油细胞、黏液细胞、油室、间隙腺毛、分泌道等,以及是否有异型细胞、厚壁细胞等的存在,其形状及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三)中脉 叶片中脉横切面上、下表皮的凹凸程度在叶类中药的鉴定上有其特殊性。一般叶的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但亦有少数叶的中脉上方有栅栏组织通过,如番泻叶。中脉维管束通常为 1 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上方,排列呈槽状或新月形至半月形;韧皮部在木质部的下方。有的中脉维管束分裂成 2~3 个或更多,维管束外围有的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如蓼大青叶;有的为双韧型维管束,如罗布麻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编

第6篇:中药与中药文化概论

中药文化概论

───电信科技1001 程建林

3100504014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各种替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人类“回归自然、回归绿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中医则强调人与自然合一,正好符合了人们面向未来,追求绿色消费的潮流。尤其是世界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回归,表明有利于中医药及世界其他传统医药发扬光大的社会环境正在日渐形成。

先秦医家首先通过临床观察, 以望问闻切四诊为手段, 收集了大量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病象, 然后“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藉直觉领悟思维方式将感性认识之“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之“道”, 将此理性认识系统地记录下来便成为《内经》。其中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理论都由此而来, 概莫能外。《淮南子》说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是靠尝出来的。直觉领悟是中国古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周易》是集大成者, 而后是《老子》与《庄子》。另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元气渗入中医药学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四气疗疾中药有“气”,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

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二,药补趣话。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三,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

其四,药中哲理。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

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五,中药理念。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一)单行:

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第7篇:中药材、中药饮片自查报告

XXX药店

关于中药材、中药饮片经营的自查报告

为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经营管理,确保科学、合理、安全、准确经营,杜绝销售假药、劣药,根据xx食药监﹝2012﹞7号文件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细则要求,现将本药店经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相关情况自查汇报如下。

一、药店概况

药店经营方式:药品零售; 注册地址:

药店经营性质:个体; 法定代表人:

药店用房面积:75平方米;

药店主要经营范围: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生化药品、生物制品。

二、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购进管理

药品进货是药品经营的第一关,是药品流通中质量管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是该环节管理的重点。在药物购进中,我们始终注重对首营企业的合法化的审查和首营药品的批次审核,保证始终从正规企业进购合法批次药品,真正把住药品购进的审核表,确保药店购进药品为合法企

- 1 -

业所生产或经营的合格药品。在购进中做到:

①所购中药材、中药饮片必须是合法生产企业生产的合法药品;

②所购中药材、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包装上应有品名、规格、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中药饮片还应有药品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

③购进进口中药材、中药饮片应有加盖供货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原印章的《进口药材批件》及《进口药材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④该炮制而未炮制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得购入。 ⑤不得外购散装饮片,加工包装等行为。

三、 强化中药材、中药饮片验收管理

在药品验收环节上,为了切实做到验收按程序规范操作,把好药品购进第一关。我们首先从资源配备入手,由质管验收人员按照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进行验收。要求: ①验收员应按照法定标准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条款对购进的中药材、中药饮片进行逐批验收;

②验收时应同时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包装、标签及有关要求的证明或文件进行逐一检查;

③验收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抽样检查;

④验收应按规定做好验收记录,记载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规格、生产厂商、生产日期、质量状况、验收

- 2 -

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内容;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中药饮片还应记载药品的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

⑤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二年;

⑥对特殊管理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实行双人验收制度。

四、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储存管理

在库药品的存放条件和科学的养护方法,对药品安全的储存,保证质量稳定起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在库药品进行科学养护,合理储存。根据药品储存条件和药品的属性,将药品分别存放于相应的库区中;按药品的属性分类存放;养护工作采取质量普查和重点养护相结合的方法,对库存的药品进行科学养护,记录温湿度,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空调降温、除湿或洒水增湿等措施,保证药品储存条件符合其储存的要求,药品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①按照中药材、中药饮片储存条件的要求,专斗、分类陈列,易串味药品应单独存放;

②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应按其特性采取干燥、降氧、熏蒸等方法养护,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防尘、防潮、防污染以及防虫、防鼠、防鸟等措施;

③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定期采取养护措施,按季度对药材、饮片全部巡检一遍。夏防季节,即每年5—9月份,每月要将全部饮片检查一遍;

- 3 -

④对中药材、中药饮片装斗前进行装斗复核,做到不错斗、串斗,并做好记录;

⑤对中药材、中药饮片装斗前进行净选、过筛,定期清理格斗,药材和饮片前写正名、正字,防止混药。

以上几方面是我们药店在经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工作的自查报告。

2012年 月 日

- 4 -

第8篇:2012年中药士中药学功效总结

第一单元

解表药 一 。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荆芥炭止血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 解表散寒,胜湿止痛

白芷 解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二.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毒,疏肝解郁 牛蒡子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菊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第二单元

清热药 一 。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收敛生肌 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止呕,利尿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栀子 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二 。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 清热燥湿,利尿,杀虫止痒 三.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穿心莲 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贯众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重楼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土茯苓 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 解毒利咽,祛痰止咳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马勃 清肺利咽,止血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四.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 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五. 清虚热药

青蒿 退虚热,退骨蒸,解暑,截疟 地骨皮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白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第三单元

泻下药

一. 攻下药

大黄 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胆退黄 芒硝 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芦荟 泻下,清肝,杀虫 二. 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 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松子仁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三.

峻下逐水药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 泻火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 泻水逐饮,杀虫疗疮 牵牛子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巴豆 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第四单元

祛风湿药

一. 祛风寒湿药

独活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威灵仙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川乌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蕲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止痒

乌梢蛇 祛风,通络,止痉 木瓜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二. 祛风湿热药

秦艽 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豨茜草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雷公藤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活血消肿,杀虫解毒 2

三.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尿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第五单元

化湿药 藿香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发表解暑

佩兰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 厚朴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砂仁 化湿和胃,温脾止泻,行气安胎

第六单元

利水渗湿药 一. 利水消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 利水渗湿

泽泻 利水渗湿,泄热 二. 利水通淋药

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木通 清热利尿,通经下乳 瞿麦 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萹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石韦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三. 利湿退黄药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金钱草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垂盆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第七单元

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

肉桂 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第八单元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沉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川楝子 行气止痛,杀虫 乌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香附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第九单元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神曲 消食和胃

麦芽 消食和中,回乳除胀

3 谷芽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第十单元

驱虫药 使君子 杀虫消积

槟榔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南瓜子 杀虫

第十一单元

止血 一. 凉血止血药

小蓟 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地榆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侧柏叶 凉血止血,生发乌发,祛痰止咳 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苎麻根 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二.

化瘀止血药

三七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茜草 凉血止血,活血通经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 收敛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 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四. 温经止血药

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温经安胎,祛湿止痒 炮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第十二单元

活血化瘀药 一. 活血止痛药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二. 活血调经药

丹参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红花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牛膝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三.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马钱子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四. 破血消癥药

莪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第十三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 温化寒痰药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散结 白附子 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白前 降气化痰止咳 二.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瓜蒌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桔梗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前胡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胖大海 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三.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止咳平喘药,润肠通便

紫苏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白果 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第十四单元

安神药

一. 重镇安神药

朱砂 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磁石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 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琥珀 镇静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二.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柏子仁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合欢皮 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远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第十五单元

平肝息风药

一.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 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退翳

牡蛎 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 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罗布麻 平肝,清热,利尿 二.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牛黄 凉肝息风,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钩藤 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5 天麻 息风,平肝,祛风通络

全蝎 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蜈蚣 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第十六单元

开窍药 藿香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散肿止痛,催产下胎

冰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和香 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第十七单元

补虚药 一. 补气药

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 补益脾肺,养血生津

黄芪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山药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甘草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二. 补阳药

鹿茸 补肾壮阳,益精养血,强筋健骨,调补冲任,托毒生肌紫河车 补肾填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止咳平喘 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 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活血疗伤

肉苁蓉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补骨脂 补肾壮阳,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 温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菟丝子 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温脾止泻

蛤蚧 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冬虫夏草 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三. 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白芍 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阿胶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何首乌 制用:补益精血

生用: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龙眼肉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四.

补阴药

北沙参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 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 百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安神 枸杞子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黑芝麻 补肝肾,润肠燥

龟甲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甲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第十八单元

收涩药 一.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止汗

浮小麦 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二.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乌梅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五倍子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固精止遗 罂粟壳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 三.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补益肝肾,收敛固色

覆盆子 益肾,固精,缩尿,明目 桑螵蛸 补肾固精,缩尿,止浊

海螵蛸 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敛疮 莲子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第9篇: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中药鉴定(小抄)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黄

连加稀HCl析出针簇中药鉴定学部分 状结晶;或加30%HNO3, 析出针状小檗碱硝酸盐

地道药材: 结晶。小檗碱

许多药材由紫苏叶加10%HCl显红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色;或加5%KOH显鲜绿多年劳动人民精心培植,后变黄绿色。紫色素 优质而高产,有地道药材丁

香切片加3%氢氧化之称。 钠的氯化钠饱和液,油室1)河南,四大怀药:山药、内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牛膝、地黄、菊花。 析出。丁香酚 2)安徽:四大皖药:牡丹肉

桂加氯仿,速加2%皮、木瓜、菊花、白芍。 盐酸苯肼,黄色针状或杆3)浙江:浙八味:白术、状结晶桂皮醛 白芍、菊花、麦冬、浙贝 母、玄参、元胡、郁金。 槟

榔加水及稀硫酸,微4)云南:三

七、琥珀、云热,滤液加碘化铋钾液,木香。 混浊→石榴红色球形或5)甘肃:当归、大黄。

方形结晶槟榔碱

6)宁夏:枸杞子。 7)辽宁:细辛、五味子、石柱参、煤珀

8)吉林:人参、鹿茸。 9)黑龙江:熊胆、虎骨。

10)江苏:薄荷。

11)广西:蛤蚧。

12)广东:藿香、砂仁、槟榔、巴戟天。

13)贵州:杜仲、吴茱萸。

14)江西:枳实、枳壳。

15)内蒙:甘草、黄芪、麻黄。

16)山西:党参。

17)河北:酸枣仁。

18)山东:金银花(密县)。

19)福建:泽泻。

水试法鉴别药材 1. 西红花(水浸)水液染成金黄色,柱头喇叭状 2. 秦

皮(水浸)浸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3.苏木 (投热水)

水显鲜艳的桃红色 4. 葶苈子(水浸)变粘滑,体积膨胀 5. 车前子(水浸)变粘滑,体积膨胀 6. 小通草(遇水)显粘性 7. 熊胆粉(投入清水)杯中在水面旋转并呈黄色线状下沉而不扩散。

火试法鉴别药材举例 降

香 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 麝

香 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气,灰为白色 海金沙 有爆鸣声及闪光 青 黛 紫红色烟雾 血 竭发生呛鼻烟气,粉末置白纸上,火烤即熔化,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血红色 乳 香 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

微量升华药材举例

黄黄色针状(低温)、枝状和羽状(高温)结晶,结晶加碱液呈红色 蒽醌类

荷无色针簇状结晶;加浓硫酸2滴及香草醛,黄至橙黄;再加蒸馏水变紫红色 薄荷脑

牡丹皮长柱状或针状、羽状结晶 牡丹酚

徐长卿长柱状或针状、羽状结晶 牡丹酚

蝥30~140℃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加碱溶解,再加酸结晶析出 斑蝥素

片白色不规则片状结 晶樟脑 4)显微化学法鉴别药材举例 北柴胡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1:1)液,木栓层,栓内层和皮层显黄绿-蓝绿色柴胡皂苷

直立百部鲜块根切片,加氯化金液,皮层细胞有微黄色玫瑰花状结晶生物碱

5

)荧光分析法鉴别药材

举例 国产沉香观察粉末 结果(365 nm)部分显海蓝色,部分显灰绿色荧光

进口沉香观察粉末

结果(365 nm)部分显竹篁绿色,部分显枯绿色荧光 常山观察新鲜切片 结果(365 nm)显亮绿色荧光(含有伞形花内酯成分的药材) 浙贝母观察粉末

结果(365 nm)显亮淡绿色荧光

秦皮观察水浸液

结果(365 nm)在自然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芦荟观察水溶液与硼砂共热

结果(365 nm)即显黄绿色荧光(芦荟素) 枳壳观察乙醇浸液滴滤纸上

结果(365 nm)干后喷0.5%醋酸镁甲醇液,烘干显淡蓝色荧光 黄连观察折断面

结果(365 nm)(无) (6)药典含量测定方法举例 石

膏容量法CaSO4•2H2O95.0%↑ 芒

硝重量法Na2SO499.0%↑ 半枝莲 分光光度法总黄酮以野黄芩苷计1.50%↑(335nm) 牛

黄 分光光度法胆红素35.0%↑ 丁

香 气相色谱法丁香酚11.0%↑ 人

参 高效液相色谱法人参皂苷Rg1和Re0.25%↑(总量) 三

七 薄层扫描法人参皂苷Rb1和Rg13.8%↑(总量)

己 薄层-分光光度法粉防己碱0.70%↑

马钱子 高效液相色谱法士的宁碱1.2%↑

八角茴香 水蒸汽蒸馏4.0%↑

上一篇:技术创新施工措施下一篇: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