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海量阅读方案

2022-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海量阅读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小学海量阅读方案

中小学语文海量阅读研究述评

一般认为海量阅读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方法正式走进国内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与山东潍坊一位叫做韩兴娥的小学语文老师分不开。从2000年起,韩兴娥所在的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就在当地行政部门的支持下进行海量阅读的教改实验。而从2003年开始,潍坊市、山东省乃至于全国各地的万千同行就开始投来关注并且走进她的课堂。[1]2010年,学者李白坚针对韩兴娥老师课堂的研究文章《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多写》首次将海量阅读作为副标题发表在了《语文教学通讯》上。[2]2011年4月,“韩兴娥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在潍坊市召开,2013年5月,《中国教育报》以《韩兴娥: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为标题报导了韩兴娥老师13年的海量阅读实践观点与经验,[3]2013年6月韩兴娥“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及潍坊北海学校办学经验现场会召开。大型的教研活动与媒体的报导,使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对于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从国内已经发表的以“海量阅读”为主题的文献来看,最早出现的依旧是2010年学者李白坚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上面的文章,此后的2011年与2012年,以“海量阅读”为主题的文章只有零星的几篇,2013年之后主题文章相对增加较为明显,2017年与2018年的总量相对较大。从研究“海量阅读”的文献数量上来看,近年来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是数量整体来说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上以“海量阅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至2018年,只能检索出81条结果。

“海量阅读”逐年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暂时并未形成研究“热度”,关于“海量阅读”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时间的积淀。

一、海量阅读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海量阅读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不难发现海量阅读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海量阅读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以及海量阅读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而关于海量阅读的概念与内涵则往往被模糊地带过,缺乏明确定义,同时,现有的海量阅读的实践成果仍不丰富,针对于海量阅读的实践效果,研究者普遍缺乏评价与反思。

(一)海量阅读的概念与内涵

在2015年出版的《用課程改变教育潍坊新课程改革解读》一书中的《韩兴娥和她的“海量阅读”》一文中,编者从“顾名思义”的角度将“海量阅读”理解成“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4]这个解释明显只概括了“阅读”而未提及“海量”为何物,同时将海量阅读视为一种“教学方法”。2015年韩兴娥老师定义了自己的“课内海量阅读”即“全班师生共同在‘课堂内’阅读某一本“课本外”读物,读完一本再换一本,像学习课本一样大量阅读课外书”。韩兴娥老师给海量阅读加上了地点的限定词“课内”,同时在内容上限定了“课外书”。[5]陈丽红老师将海量阅读教学计划从“以课外时间为主、课内时间为辅”“以量变达成质变”“追求学生自主阅读,淡化老师条缕分析”三个方面做了限定与解释,使海量阅读更具有实践性。[6]学者江贤春在《语文教学中海量阅读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一文中,针对小学学段,将海量阅读概括为“小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扩展自己的阅读量”,[7]这一定义强调了“海量阅读”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与学生兴趣的激发。温儒敏教授在2016年发表的《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一文中肯定了韩兴娥老师与其海量阅读的大胆实践,文章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定义“海量阅读”,但是从温儒敏教授提倡的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来看,“海量阅读”基本被等同于“大量阅读”,强调的是“量”超过课标规定。[8]

从以上对于“海量阅读”概念的表述发展来看,研究者们对于“海量阅读”的内涵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个“多读书”的感性的理解层面之上,对于海量阅读的定义与理解还未上升到理性的精确层面。结合相关研究,笔者想试着对海量阅读的概念做一个分析。

笔者认为海量阅读首先是一种阅读方式,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理解成语文教师的阅读课教学方式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其次,海量阅读应当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广义的海量阅读应当聚焦于“海量”。在英语中,海量阅读一般指代的是Extensive Reading,也称Free Reading,Book Flood或者Reading For Pleasure。海量阅读在国外一般被视作通过大量阅读来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在非母语学习中十分常见。韩兴娥老师自己就曾提到过她从亲眼所见的澳大利亚的母语教学中感受到了“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9]从英文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海量阅读包括了至少两层内涵,一个是海量阅读的阅读量是巨大的,另一个是海量阅读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由此,我们可以将海量阅读的广义内涵解释为“通过进行大量的饱含兴趣的阅读来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会发现这和国内研究者研究的“海量阅读”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国内研究者对于海量阅读的研究首先针对的对象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其次,大多数学者对会将海量阅读的文本定义为“课外书”;再次,研究者们在进行海量阅读的论述时往往将阅读方式与我国语文教学现状中的“以精读为主”做了区分,所以海量阅读还带上了一层泛读、略读、“不求甚解”的阅读技巧方法的偏重意味。由此,笔者倾向于将狭义的海量阅读概括为“在中小学语文学习中进行的,以课外读物为对象,以泛读为主要阅读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来学习语文的阅读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本文下文对于海量阅读研究的评述都基于狭义概念来进行。

(二)海量阅读实施的背景与价值

1.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温儒敏教授曾经指出从关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吕叔湘之问”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虽改革不断,但是整体上来看,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未见得有多大提高。[10]温儒敏教授认为少读书不读书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又是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同时指出应当反思现有语文教学只重精讲加操练的普遍模式,树立“读书为要”的自觉。[11]高中教师胡立根认为中小学12年的阅读教学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知识与能力,因为老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12]除了阅读能力本身的低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学者都提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杰克现象”——学生缺乏课内阅读的兴趣,但却拥有浓厚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认为中小学长期以来的“精读精讲”,逐句剖析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伤害了学生本有的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以精读为主、效率低下、扼杀学生阅读兴趣的普遍现状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呼吁课外阅读、海量阅读的直观原因。

2.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部编版教材的引导

在研究海量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学者都提及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方面的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同样在阅读教学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13]。温儒敏教授对于课标解释道:“课标是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个阅读量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阅读量,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不应该减少。”[14]在课程标准当中,海量阅读的一些内涵层面已经被涉及。而以海量阅读的实践者韩兴娥老师为例,学生每个学段的阅读量大大超出了课标的建议量。同样,2017年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任务群,并在阅读方面向学生提出了“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等要求。[15]中小学课标对于阅读的重视无疑为海量阅读的展开提供了动力与依据。

同样,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学生不爱读书的情况。2016年编写,2017年开始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统编版教材充分展现了对于扩大阅读量的导向。在部编版教材投入使用之后,许多媒体以“新教材主治不读书”为题目进行了报导。统编版教材采用“三位一体”的方式,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把课外阅读纳入到教学体系,改变语文课“半截子”的状况,重视读书方法。部编版教材的诞生也充分体现了我国语文教学向着“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转化。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们对于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是海量阅读研究与实践近年兴起的原因之一。

3.语言学习规律的客观要求

吕叔湘先生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当被询问经验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得益于课外看书。[16]可见,语言学习与阅读量之间是有关联的。学者杨伟也认为阅读能力的获得只能依靠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读材料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扩大阅读量”是改革的方向。[17]这样一类学者与一线教师都是从感性经验的角度认识语文学习规律的。

另一类学者则聚焦于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海量阅读的实施找到了理论的支撑——“内隐学习”。2002年学者杨金鑫在《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就曾提到“如果只靠外显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语文,是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少慢差费’源于此,学生的厌学源于此”,认为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和发挥学生无意识的内隐认知活动。[18]杨金鑫老师的观点已将语文教学指向了广泛地阅读与语感的培养。而针对于内隐学习理论与汉语语感的培养关系,学者杨书贵2008年对汉语语感的培养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学生“泛读”,大量接触文本。此时对于阅读“海量”的呼唤已经十分明显。[19]到2012年胡立根老师为高中海量阅读寻找依据时,海量阅读实践与内隐学习理论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

从不同研究者的表述来看,无论是实践经验还是语言学理论的支持,基本上大家一致肯定的都是大量的阅读刺激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是有益的。但是针对于海量阅读与学生语文能力关系的具体研究还有待开展。

4.海量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从相关研究人员对于“海量阅读”的意义阐释来看,评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聚焦海量阅读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会带给学生语文学习和老师语文教学巨大的变革,认为海量阅读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矫正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用“语用”把“思维”“审美”“文化传承”都带进来。持此观点的大多是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也有许多关心语文教学的教育研究者。还有一类评价关注于“海量阅读”对于个人、家庭、校园、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语文课堂阅读的著名倡导者、新教育的实践者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于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怎样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20]。许多学者在阐述“海量阅读”的意义时会引用新教育实验的阅读理论。由此也能看出,研究者们对于“海量阅读”超出学生个体发展意义的关注。

(三)海量阅读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1.海量阅读文本的选择

我们可以从小初高三个学段观察海量阅读实践中文本的选择。韩兴娥老师在初次进行“海量阅读”实践的时候让一年级的学生海量阅读儿歌,二三年级的学生海量阅读整个小学全部教材及课外精美文章,四至六年级则海量阅读古今经典。在教学过程中,韩兴娥甚至“将学生读过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儿歌各一百首正式结集出版了”。[21]整体上来看小学阶段的“海量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培养学生小学段语言读写为主,同时在实践中建构着校本教材。中学阶段的“海量阅读”实践则对文本选择有了更多细致的要求。袁雯老师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低效现象做了反思,提出选择适合初中生发展的经典文本。[22]温儒敏教授则提出了“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认为学生不喜欢经典是天然的,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同时温儒敏教授也大力推荐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主编的部编教材配套读本《语文素养读本》。[23]高淑琴老师在《引导学生海量阅读的有效途径》一文中主张开发校本课程,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4]高中教师蓝坤宏在《名著导读,推開高中生海量阅读的一扇窗户》一文中认为可以利用名著导读引导高中生有效进行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的海量阅读。[25]陈丽红老师则认为书目选择由师生共同商定,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26]

整体而言,“海量阅读”的实行与研究在中小学阶段的文本选择往往遵循“经典定向”“课内向课外延伸”“关注学生主体兴趣”等原则,同时进行了学段划分,尊重了学生客观的理解能力。教材选择一般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具有独创性、选择性。

2.海量阅读的教学策略

现有的对于“海量阅读”教学策略的文献,阐述大多停留在具体的教学措施之中。陈丽红老师主张“引导家长积极助读”“指定课外阅读计划”“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7];赵红老师主张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海量阅读,开阔孩子视野。[28]吴宁玲老师所在的学校使用网络平台,开展“阅读考级”,促进学生海量阅读。[29]李宣老师在《走进读写天地 浸润文学素养》一文中提到了采用“滚动快速作文”读写结合地进行海量阅读。[30]蓝坤宏老师则从氛围的营造、阅读指导、网络阅读平台的搭建三个方面探究了海量阅读课堂的构建。[31]李惠老师在《小学语文“四要式海量阅读”的探索与實践》一文中围绕保证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丰富的阅读内容、延展的阅读过程、多元的阅读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了相关教学组织。[32]整体而言,目前国内对于海量阅读的教学策略仍未形成体系,大多只具有抽象的框架或过于具体的操作方法。而在已经采用的教学策略之中,众多实践者关注了阅读促进合力的形成,注重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注重小组合作,同时也注重信息技术对于海量阅读的实施的帮助,但海量阅读教学的实际案例仍然相对缺乏。

3.海量阅读的实践评价与反思

对于如何评价学生海量阅读的成果,大多数海量阅读实践者采用的都是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吴宁玲老师采用了“阅读考级”的评价方式,能够达到一定的量化评价效果,但是该校的量化评价本质是游戏性质的,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33]由于海量阅读在国内的实践并未壮大,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对于这一阅读方式的反思就更少了。学者袁向东在《初中课堂海量阅读的实践与反思》一文中提出海量阅读要落到实处,必须突破“长文短教文本简教”“整合学习单元”以及“实现自主理解”三大瓶颈,还需要解决如何开展阅读活动、如何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如何进行评价三个问题。[34]以上可以作为未来海量阅读实践的反思切入点。

二、海量阅读的研究评价与展望

海量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虽然在全国各地都有实践,但是实践形成成果较少,同时存在中小学各个学段研究分布不够均衡、跨学段研究相对稀缺等问题。国内整体对于海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未来这一领域具有巨大的可能性。一线教师应当更多的关注海量阅读教学的实践细节,在实践中积累并形成实践案例。研究者则应该适当将研究角度由微观转向宏观整体。

对于海量阅读的价值,大量的研究者都已经从经验和理论上认识到了“海量”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与语文学科素养提高的价值,并对现有的语文教学的弊端有了深刻的反思。随着海量阅读的研究推进,势必会对语文一线教学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海量阅读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各个学校的实践操作框架,理论总结相对较少。对于海量阅读理论性的研究十分缺乏,国内研究并未整体向内隐学习理论靠拢。大多数研究者对于海量阅读的意义价值论述较多,但却会忽视掉海量阅读的概念内涵以及海量阅读最重要的“量”与学生阅读的“质”之间的科学对应关系。同时在实践框架的搭建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学生“海量阅读”的达成效果几乎没有评价性的研究。对于实践的结果也以展望未来为多,反思评价现有实践结果的研究非常少。缺乏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造成了海量阅读课程实践的有始无终。对于海量阅读这一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存在“一边倒”的特点,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产生的弊端缺乏考量,对于课外海量与课内精读的平衡关系探索较少。

同时,我国中小学语文海量阅读研究的研究者目光大多局限于国内,却忽略了“海量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学习语言的方式早已出现在国际社会之中,往后的研究不妨借鉴国外的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

[1][4][2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潍坊教育解密丛书 用课程改变教育 潍坊新课程改革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09.91.

[2]李白坚.愿教师少分析,让学生多读写——从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10(12):12-18.

[3]赵小雅.韩兴娥: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N].中国教育报,2013-05-08(009).

[5]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上 新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02.12.

[6][26][27]陈丽红.高中语文海量阅读教学探索与反思[J].语文知识,2016(13):47-50.

[7]江贤蓉.语文教学中海量阅读与阅读素养的提升[J].文学教育(中),2016(8):78-79.

[8][11][14][23]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9][21]陶继新,韩兴娥.从语文教材中“突围”——“海量阅读”教学的苦与乐(三)[J].新教师,2013(09):23-25.

[10]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7.

[12]胡立根.高中阅读教学是重复解剖还是系统训练与海量刺激?——简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方法的错位[J].语文学习,2012(11):13-16.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6]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

[17]杨伟.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之新变[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74-80.

[18]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03):41-45.

[19]杨书贵.试析内隐学习理论与汉语语感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34-36.

[20]朱永新.改变,从阅读开始[N].人民日报,2012.01.06(017).

[22]袁雯.低效走向高效:语文课外阅读的必然转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85-88.

[24]高淑琴.引导学生海量阅读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17(19):98.

[25][32]蓝坤宏.名著导读,推开高中生海量阅读的一扇窗户[J].语文学刊,2015(01):144-145.

[28]赵红.活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海量阅读更出彩[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3:2.

[29][33]吴宁玲.“互联网+阅读考级”,促进学生海量阅读[J].新课程·中旬,2017(7):101.

[30]李宣.走进读写天地 浸润文学素养——开展课内海读悦写的几点思考[J].黑河教育,2017(10):29-30.

[32]李慧.小学语文“四要式海量阅读”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7(15):209-210.

[34]袁向东.初语课堂海量阅读的实践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14(12).

作者:喻嘉

第2篇:小学低中学段开展绿色海量阅读的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低中学段开展绿色海量阅读的理论架构、多重意义、面临的障碍、保障措施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小学 低中学段 绿色海量阅读

阅读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汲取知识、拓宽视野、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阅读育人的功能被忽略,尤其在小学低中学段,阅读的功能更是被人为地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谈及阅读,惯常的认识是指课堂上针对教材文本的有限阅读。这类阅读基本属于乏味、非发散性的阅读,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教育界一直呼吁的素质教育,因为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未被实质撼动,所以推行缓慢。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的阅读内容和范围被限制,健康的阅读始终与学生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基于对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结构以及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等特殊功能的认识,我们从2009年开始探索在小学低中学段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结合经典诵读,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时通过高效课堂为学生进行绿色海量阅读预留时间和营造氛围,进而构建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互为基础的关系,在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互生共进的架构内,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的功能,践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理论的架构

(一)基于社会学与教育学双重学科视角的小學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基本理论

本理论是建立在其他专家与学者海量阅读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理论,要点包括:

1.双重学科视角。绿色海量阅读理论从社会学(社会学习理论、场地理论)和教育学(教育目的论、素质教育理论)双重学科视角,确立了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的可行性、必要性,明确了包括高效课堂、家长支持、学校支持、阅读内容体系的构建等绿色海量阅读实施的相关要素。

绿色海量阅读理论认为开展绿色海量阅读活动可以让低中学段学生在课外时间少受电视、网络和手机的不良影响,同时让学生通过长期阅读训练想象和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原著增强对改编作品的辨识和批判能力;通过阅读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储备养分。

2.两个基本点。何谓“绿色”?何谓“海量”?这是绿色海量阅读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绿色”谓之无害、有益。小学低中学段阅读首先要做到“绿色”。低中学段的学生年龄小,识别能力不强,大多喜爱阅读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等书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限制或杜绝这种阅读,毕竟这类阅读材料带有不少限制思维、暴力、色情等因素,对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绿色海量阅读首倡“绿色”的理念,主张低中学段学生必须阅读“绿色”作品。“海量”则谓之阅读面广、阅读量大。海量阅读是学生广泛获取信息和知识,习得相关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海量”是相对的。其相对性首先表现在阅读的量是通过必读和选读书目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学生休息时间和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确定的,而非绝对意义上的不受限制的量;相对性的另一表现是“海量”必须是在符合“绿色”标准前提下的“海量”,并非良莠不分。

3.一个核心。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是一种群体活动,这是本理论的核心。绿色海量阅读的最小活动组织是班级。单个的学生或家庭是难以实施绿色海量阅读的。绿色海量阅读要求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和浓郁的阅读氛围,需要包括文本获取、与课堂教学衔接等在内的保障措施体系予以支撑,更需要有高效课堂作为基础。如果缺乏班级整体的阅读氛围和充裕的时间,绿色海量阅读是难以推行的。

(二)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与经典诵读共同推进

我们构建了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与经典诵读共同推进的阅读模式,将经典诵读与绿色海量阅读结合,防范偏重经典诵读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以致容易脱离现实生活最终引发诵读兴趣弱减等不利后果的发生。我们对经典做了拓展性的认定,认为经典不必也不能仅限于经史子集,进而修正经典诵读的内容体系,由以晦涩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内容体系转向适量的经史子集、儿歌、现代诗文并行的内容体系。绿色海量阅读内容与经典诵读内容互补,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与诵读的效率。

(三)小学生低中学段海量阅读的指导与干预

小学低中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其他学段的学生明显不同,因此推广绿色海量阅读工作相对而言难度比较大。做好这项工作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绿色海量阅读的指导和干预作用,同时教师自己也必须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

1.材料选择的指导与干预。教师通过分阶段发布阅读书目,限定阅读内容的方式实现阅读材料选择的指导与干预。实际上,低中学段学生的阅读内容都是教师代选择。总体上,阅读材料以经典著作、人文和社会科学普及读物、自然、科普、科幻读物、时文佳作以及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主。

2.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干预。即教师采取精度与泛读结合、摘录与随感结合以及阅读与争鸣结合的“三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3.习惯养成的指导与干预。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低中学段海量阅读的指导与干预理论还提出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干预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同样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教师自己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看本身就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种最好的指导和示范。

(四)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建设之间的关系

绿色海量阅读不是一项独立于课堂教学的工作,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的建设实质属于一体化的过程。脱离高效课堂的基础,根本无法施行绿色海量阅读;离开绿色海量阅读,高效课堂的建设就缺乏动力。二者是一体化过程中的两个互生阶段。由此,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建设的关系是:高效课堂为绿色海量阅读奠定时间基础,绿色海量阅读具有反哺高效课堂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互为基础。

二、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的多重意义

绿色海量阅读与经典诵读结合,有助于学生从小学低中学段开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习惯。融入绿色海量阅读的学生在班级全体成员都阅读的大氛围中,有就相同内容与人交流的机会,有与人比较和竞争的环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合理地利用业余时间,畅游书海,就会让学生渐渐不再关注电视、网络或手机,而把阅读当做最大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阅读增长见识,收获知识,习得一些课堂上无法习得的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绿色海量阅读在巩固小学语文“工具性”属性的同时,切实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强化阅读的育人功能,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学范畴,已经同时具备了社会学上的多重意义。

三、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面临的障碍

文献分析与实证调研表明,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与其他学段绿色海量阅读有明显的区别。低学段一般指一二年级,中学段指三四年级。低中学段的学生年龄小,容易接受教育与引导,如同白玉好雕琢。绿色海量阅读的意义并不仅限于阅读,还体现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通过阅读的浸润而形成的人文修养。因此,从低中学段就开始绿色海量阅读远比从中高学段或其他学段开始绿色海量阅读的意义要重大。从低中学段开始养成的良好习惯,经过整个学段长达四年的巩固和内化,会成为学生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后续学段如果时间允许、有相似的氛围,绿色海量阅读继续施行不会有任何障碍。这也是我们将绿色海量阅读的施行时间段选定为低中学段的原因。换言之,低中学段是开展绿色海量阅读的最佳时段。

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当下应试教育思维和做法仍占据重要地位的背景下,绿色海量阅读不仅容易招致家长的抵触或反对,也很难得到学校的支持。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实施的最大障碍是应试教育思维。倡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通常被家長和同行认为是本末倒置或者不务正业的做法,学校也不明确赞成教师推行绿色海量阅读,因为对于学校而言,明确表态或支持都是有风险的。家长和社会潜意识中第一关注的还是学生考试的结果。如果绿色海量阅读与应试要求不冲突,那么就会被容忍,甚至可能获得支持。一旦绿色海量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问题,一定会归责于绿色海量阅读。绿色海量阅读与应试教育难以兼容,这就是绿色海量阅读一直难以获得推行的主要原因。

高效课堂的建设是施行绿色海量阅读的坚实前提,倘若没有高效课堂,学生何来充裕的时间阅读?倘若不能实质减负,学生在背负繁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绿色海量阅读?因此,奠定绿色海量阅读基础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群体的观念。素质教育与当下的应试教育虽有矛盾,但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只是要想调和这种矛盾,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尚需大幅提升。高效课堂建设的能力就是其中的核心能力之一。高效课堂建设的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包括通常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改革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

教师观念更新与能力提升的要求与学校的发展要求有时候并不同步,因此更新观念与提升能力更主要的是依靠教师自己。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交流与学习、科学建设教研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优势、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以及自我实施通识教育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强化高效课堂的建设能力。

四、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的保障措施

作为复杂工程的绿色海量阅读,需要切实的保障措施体系确保其顺利施行。

(一)文本流通和获取保障

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没有现成的普适性的阅读方案,因此,编制方案、形成成果的一项铺垫性工作就是保障学生阅读文本的获取。在每个阶段成熟的方案出台后,阅读书目一般都随之固定。为了确保学生能如期获取阅读需要的材料,学校应当启动班级图书角、流动书库、校区市图书馆和家庭藏书四结合的动态阅读文本库建设工作。学校可以把方案书目提供给家长委员会,让家长自己决定是购买还是借阅、是集中购买还是分别购买。家长购买的书籍,其家庭属性不变。学校按阅读进度,定期征集家庭图书进入班级图书角,以共享的方式供学生阅读。其他类别的图书,则发动学生从别处借阅,再与同学共享,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区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在方案书目范围内通过灵活的方式获取阅读文本。

(二)阅读时间和氛围的保障

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是共生体。实施绿色海量阅读,高效课堂是基础。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绿色海量阅读实施的前提,同时也是其衍生成果。高效课堂高效地解决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课堂知识和习得的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为践行减负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绿色海量阅读奠定了基础。同时,绿色海量阅读必须在一个浓郁的阅读氛围中才能持续开展下去,因此,各科教师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时间的保障是建立在各科教师配合的基础上。只有在各科教师都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的情况下,学生的绿色海量阅读才有条件坚持下去。推行绿色海量阅读必须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促进各科教师努力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注重所有课程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阅读与课堂教学衔接的保障

绿色海量阅读与课堂教学必须衔接好,阅读才有效果,绿色海量阅读才能反哺课堂教学。为了保障绿色海量阅读与课堂教学无缝接轨,实现水乳交融式的衔接,我们以“课前三分钟”作为特殊衔接环节,即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的前三分钟(三分钟是个概数,这个时段只要控制在五分钟之内都可以),对学生前期阅读和诵读的情况进行总结或分享,顺带提醒后期的阅读进程与任务。“课前三分钟”最基本的功能是将绿色海量阅读工作纳入教学范畴,使学生明白阅读就是语文课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尽可能地将课堂内容与绿色海量阅读内容从字词、人物、情节与思想等方面尽量关联起来,在课堂上随时检验并运用阅读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成就感。阅读与课堂教学衔接环节的设置避免了阅读与课堂两相分离格局的形成,有力地保障了绿色海量阅读的可持续推进。

五、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的评价

为保障绿色海量阅读的效果,需要改革绿色海量阅读评价机制,构建包括前评价机制、中评价机制和后评价机制的全程评价机制。前评价机制一般指对绿色海量阅读方案的评价,主要从方案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施行,是否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等方面进行评价。中评价机制一般是对阅读过程的评价,主要评价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后评价机制其实是一种外部反馈机制,注重从家长和其他途径获得评价,以验证或检验阅读方案的价值和可推广性。

绿色海量阅读的任何一个时段都可以采取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所谓多元主体评价,意指评价的主体是不同的,不同主体的评价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联合进行;可以在前评价机制、中评价机制中采用,也可以在后评价机制中采用,采取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学校)评价在内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将来条件成熟时,将引入中立性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

小学低中学段绿色海量阅读的理论可供小学低中学段直接采用。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探索与本校条件、基础相适应的具体的绿色海量阅读教学模式。理论创新的思路也可以供小学高学段和初中或高中借鉴,从而正确界定语文课程的角色地位以及切实推行高效课堂建设。

当然,只要是教学改革,都难以构建一种本领域的万能模式,或者说不可能构建完全意义上的普适模式,我们的理论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万能理论。尽管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是不存在的,但笔者认为,各小学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克服困难、弱化应试教育影响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运用这一理论成果,应该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责编 黎雪娟)

作者:饶满萍

第3篇: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的障碍性因素和有利因素,并提出消除障碍性影响因素、发挥有利因素的策略:转变观念,改变对小学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认识;苦练阅读教学与指导的相关技能;构建科学的阅读评价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小学图书馆(室)建设。

【关键词】小学 绿色海量阅读 现状 影响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质性障碍不少。为此,学校应通过改革,在既定的教育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绿色海量阅读就是一种可行方法。

绿色海量阅读是在课外阅读、绿色阅读与海量阅读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理论。绿色海量阅读是一种群体活动,最小活动组织是班级。从社会学和教育学双重学科视角考察,小学实施绿色海量阅读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绿色海量阅读在我国部分小学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同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升。

基于对绿色海量阅读意义与功能的基本认识,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我区小学全面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的研究”课题组(下称课题组)于2019年7~8月對广西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现状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的现状,并对影响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成熟的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理论,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小学绿色海量阅读实施策略。

一、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桂南、桂东、桂西、桂北和桂中等区域各抽取1到2个地市,分别是北海、梧州、百色、河池、柳州、南宁和桂林,在每个地市选取不同性质、级别的15所城镇小学、16所乡村小学,计105名小学教师(其中城镇小学教师51名,乡村小学教师54名),就其本校学生阅读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问卷调查之外,本研究选取7名职称、岗位不同的小学教师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在访谈教师的过程中,还就近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

随机抽样的研究对象并非真正的随意,课题组通过本院教育系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引荐,初步与研究对象取得联系,征得他们的同意后,课题组再与其预约调查或访谈的时间。由于有本院学生的协助,调查研究进行得非常顺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获取小学生阅读的相关数据。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问卷《我区小学学生阅读实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一是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职称、职务、教龄、任教科目、参加职前和在职阅读教学培训情况。

二是受访者关于绿色海量阅读的认识与态度以及课外阅读教学与指导的能力,涉及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的认识与态度;教师对绿色海量阅读概念的认识(包括绿色海量阅读的基本内容);教师实施绿色海量阅读的基本技能(包括绿色海量阅读指导与干预能力,绿色海量阅读实施保障能力,绿色海量阅读高效课堂建设能力);教师实施绿色海量阅读的合作能力与评价能力(包括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展绿色海量阅读教学的能力,对开展的绿色海量阅读教学活动的总结与评价能力)。

本调查于2019年暑假期间,采取快递邮寄等方式,向预约的受访者发放问卷共105份,收回102份(其中向城镇小学教师收回问卷48份,向乡村小学教师收回问卷54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98份(其中得到城镇小学教师有效问卷48份,得到乡村小学教师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率为96.08%。

2.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之外,课题组在31所小学中选取岗位、学历和资历各不相同的17名教师,通过现场沟通、微信交流等形式进行访谈。进行问卷调查前,为了给问卷问题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主要采用非正式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结束后则采用正式访谈的方式,通过正式访谈搜集部分获取数据困难的项目的相关信息,以及问卷中少数模糊问题的答案。

二、小学绿色海量阅读影响因素分析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从障碍性因素和有利因素两个角度对影响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

(一)障碍性因素

1.教师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目前有47.96%的小学(城镇小学占35.71%,乡村小学占12.24%)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学生阅读组织和指导制度;有31.63%的小学(城镇小学占10.2%,乡村小学占21.43%)不明确或者未设立任何关于鼓励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制度;还有18.37%的教师(均为乡村小学教师)尤其是非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认识与态度非常模糊,甚至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工作。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小学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认识较为模糊或片面。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些教师尽管了解小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的海量、健康的阅读对学生有益,也身体力行组织过学生阅读,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坚持,半途而废,以至于这些教师最后对自己曾经的付出和努力都产生怀疑。

2.教师对绿色海量阅读概念了解不够

调查发现,目前能偶尔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师为38.77%(城镇教师30.61%,乡村教师8.16%),极少参加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师为18.37%(城镇教师8.17%,乡村教师10.2%),仅有11.22%的教师(城镇教师9.18%,乡村教师2.04%)能经常指导学生阅读。32.65%的小学教师(城镇教师25.51%,乡村教师7.14%)对绿色海量阅读表示认同和理解。可见,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理念尚未真正深入教师心里。

上述障碍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一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工作量通常不低于每周16节,除了课堂教学,还需兼任班主任工作,工作量大,无法或没有能力再在教学工作之外探索或推行绿色海量阅读。二是小学教师普遍不足,这点城镇小学和乡村小学情况相似。为了维持基本的教学活动,学校没有办法让更多的教师参加正常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另外少数小学师资非常不稳定,教师流动频繁,迫使学校重点关注课堂的稳定,不敢让教师尝试正常课堂教育教学之外的工作,以免引起不好的社会反响。三是目前核心素养的理念践行实际上并未落实到位,应试教育思维仍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不敢轻易背离“传统”的路径。

3.教师实施绿色海量阅读的基本技能欠缺

调查发现,目前能坚持长期阅读的教师仅占14.28%(城镇教师12.24%,乡村教师2.04%),注意收集并自学关于学生阅读的有关理论的有9.18%(城镇教师7.14%,乡村教师2.04%),参加过有关学生阅读方面的专题讨论有10.2%(城镇教师8.16%,乡村教师2.04%)。在推行绿色海量阅读最大的挑战方面,有63.27%的教师(城镇教师45.92%,乡村教师17.35%)认为是教育观念落后,有25.51%的教师(城镇教师20.41%,乡村教师5.1%)认为是教师的高效课堂建设能力较弱。55.11%的教师(城镇教师40.82%,乡村教师14.29%)认为是本人的学习与阅读不够,63.26%的教师(城镇教师35.71%,乡村教师27.55%)認为推行绿色海量阅读难以获得领导、同事、家长的支持等。在关于推行绿色海量阅读最大障碍的认识上,有40.81%的教师(城镇教师5.1%,乡村教师35.71%)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图书来源存在困难,有31.63%的教师(城镇教师10.2%,乡村教师21.43%)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保障学生有足量的阅读时间,有16.32%的教师(城镇教师11.22%,乡村教师5.1%)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教师实施绿色海量阅读的能力有待提升。

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教师对指导绿色海量阅读的基本技能缺乏必要的认识,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客观原因,例如物质性的因素,如图书难获取等,这些客观原因导致教师没有动力去学习指导学生绿色海量阅读的基本技能。很少有人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教师对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的基本技能缺乏必要的了解,无法主动地强化这些基本技能。

4.教师实施绿色海量阅读的合作能力与评价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能对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的教师有10.2%(城镇教师6.12%,乡村教师4.08%),能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共同探讨学生阅读问题的教师有7.14%(城镇教师4.08%,乡村教师3.06%),能积极与学校领导、其他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组织等共同设计和组织学生阅读活动的教师有6.12%(城镇教师4.08%,乡村教师2.04%),能经常就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提建议的有5.1%(城镇教师3.06%,乡村教师2.04%)。

访谈中,课题组就绿色海量阅读的评价问题与教师进行了交流。85.71%的教师(城镇教师57.14%,乡村教师28.57%)认为对绿色海量阅读的评价非常困难,甚至有14.29%的乡村教师认为不可能对这样的工作进行评价。71.43%的教师(城镇教师28.57%,乡村教师42.86%)认为可以通过课堂考试的模式对学生的绿色海量阅读进行考核评价,有42.86%的教师(城镇教师28.57%,乡村教师14.29%)认为绿色海量阅读是一项为学生增添“营养”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没有止境的工作,阅读的功效见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现阶段没有评价的必要,至少不需要硬性地进行所谓的评价。

绿色海量阅读不是单纯依靠语文教师可以完成的工作,各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同班组教师的合作是阅读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实施绿色海量阅读需要教师间的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绿色海量阅读是无法顺利推行的。而作为一项教学活动,绿色海量阅读质量和实效如何,是一定要评价的,通过何种机制进行评价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评价是对绿色海量阅读把脉问诊的必经途径,教师对绿色海量阅读评价能力的欠缺,最终必然导致绿色海量阅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有利因素

1.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有一定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存在认识不足现象的同时,也从另外的角度揭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总体认识还是基本正确的:88.78%的小学教师(城镇教师41.84%,乡村教师46.94%)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制定并实施鼓励小学生阅读的相关制度。

2.教师对绿色海量阅读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调查发现,有91.85%的教师(城镇教师48.99%,乡村教师42.86%)对与绿色海量阅读相似的概念有了解,比如“大量阅读”等。可见,小学绿色海量阅读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教师心里。这也从侧面反映,绿色海量阅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小学全面推行具有可行性。

3.教师认同并能切实贯彻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同时该标准还对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阅读字数提出了建议。

对于课标的要求与建议,绝大多数教师是认同的,并表示自己一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课程标准。认同课标并有意识地主动践行课标理念,就是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的良好开端。

4.教师对与绿色海量阅读相关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课题组的个别访谈也有特殊的收获。通过个别访谈,课题组发现,部分教师对与绿色海量阅读相关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如曾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和大语文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关注模仿学习与观察学习的作用,也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大语文教育理论倡导语文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强调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使语文课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从格局上构建开放的语文教育。通过绿色海量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和生活习惯,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理论为教师主动积极地推行绿色海量阅读奠定了基本教育理论之外的跨学科理论基础。

三、基于现状调查分析的建议

(一)改变对小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认识

现实中,实施绿色海量阅读与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冲突,在应试思维仍是教师主导思维的大背景下,推行小学绿色海量阅读,首先需要教师有正确的观念。

转变观念,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绿色海量阅读的意义和要求有明确的认识,要明确即使在应试思维主导的情况下,实施绿色海量阅读也是可行和必要的。绿色海量阅读与应试教育并非绝对不能相容。不过,目前树立这样的意识仍是一个挑战。

转变观念同时要求教师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中树立实施绿色海量阅读就是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强化教师的阅读教学与指导技能,为绿色海量阅读的实施奠定主观力量基础。

(二)苦练阅读教学与指导的相关技能

1.高效课堂建设的技能

实施绿色海量阅读要求以高效课堂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苦练高效课堂建设的技能。教师高效课堂建设技能并非某项独立的技能,该技能属于典型的教师综合专业技能。判断课堂是否高效,简单的方法是看教师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以及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凡按时、完美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或仅有极少的课业负担,那么该教师的课堂就应该是高效的课堂。只有高效课堂才能为绿色海量阅读提供充裕的时间,才能保障绿色海量阅读落到实处。

2.阅读指导与干预的技能

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的技能;二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技能。

3.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技能

绿色海量阅读与课堂教学之所以需要衔接好,是因为通过衔接才可以实现绿色海量阅读反哺课堂教学的功能,才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倒逼”绿色海量阅读的作用。教师要学习各具特色的将二者衔接起来的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设置一定的时间段,专门用于检测学生近期阅读情况,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段,根据教学内容与绿色海量阅读内容的相关性,将绿色海量阅读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二者的轻松结合。掌握衔接技能有助于防止产生课堂教学与绿色海量阅读各自独立、难以交融的局面,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树立和巩固绿色海量阅读的信心和成就感,确保绿色海量阅读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科学的学生阅读评价机制

绿色海量阅读实质上仍是一种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学活动就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为绿色海量阅读把准方向。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是科学的,是适合绿色海量阅读的,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总体而言,从评价的主体看,评价不应当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最好能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价结构;从评价的角度看,也应该采取多重视角;从评价的时段看,应该是全程性的评价,既注重阅读效果(结果)的评价,也注重阅读过程的评价。

(四)加强小学图书馆(室)建设

充足的经费是保障学生阅读质量和效果的基本要素。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到,82.65%(城镇51.02%,乡村31.63%)的小学教师都认为学校应该有一定规模和藏书量的图书馆(室),而在现实中只有42.83%(城镇35.71%,乡村6.12%)的小学才有这样的图书馆(室),25.51%(乡村25.51%)的小学(主要是乡村小学)基本没有图书馆(室),学校现有图书难以满足学生和教师阅读的需求,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缺乏基本的物质保障。教育经费不足,分配到各个小学的额度有限,有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师数量不足,学生阅读工作因之受到掣肘。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小学教师阅读教学培训的经费投入,增加阅读指导教师的数量,同时加强小学图书馆(室)建设。

实施绿色海量阅读要求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和浓郁的阅读氛围,需要教师苦练阅读教学与指导的相关技能,需要系列保障措施予以支撑,更需要以高效课堂作为基础。学校应通过高效课堂为学生进行绿色海量阅读预留时间和营造氛围,进而构建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互为基础的关系,在绿色海量阅读与高效课堂互生共进的架构内,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的功能,践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饶满萍.小学低中学段实施“綠色海量阅读”的相关研究——以北海市实验学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

[2]饶满萍.小学低中学段开展绿色海量阅读的研究[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8(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资助经费重点课题“我区小学全面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A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饶满萍(1972— ),女,安徽望江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

(责编 秦越霞)

作者:饶满萍

第4篇:学生“海量阅读”方案

横山县党岔中学学生“海量阅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 、活动意义

通过海量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喜欢和好书交朋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和训练。

3、扩大学生阅读量,突破40万字,诵读优秀诗文50篇(段)。

4、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活动内容及措施

1、推荐书籍《中华诵》、《古诗文背诵经典》,利用晨读时间,全班进行诵读。

2、每节语文课前一两分钟诵读课外古诗词。

3、各班每周安排十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看的书或故事,让学生告诉大家书名,简要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

4、设立班级图书角,各班制定班级借阅制度。

5、两饭后向学生开放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供学生借阅。

6、每周上两节课内阅读指导课。教师根据四种基本课型(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课内进行阅读指导。

7、定期开展朗诵、演讲、故事会、梦想剧场、知识竞赛、办小报等形式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8、以行成性评价为主,对学生阅读进行评价。各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阅读的书目要有详细的记录,每本读物读后要有读书心得、笔记、优美语句集锦等。每两周学习小组进行一次读书汇报交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要批阅指导,特别是这项活动刚刚起步,更要悉心指导,使之健康成长。

附:阅读推荐书目

1、《繁星·春水》

2、《爱的教育》

3、《伊索寓言》

4、《安徒生童话》

5、《昆虫记》

6、《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

7、《上下五千年》

8、《童年》

9、《鲁滨逊漂流记》

10、《世界五千年》

11、《唐诗三百首》

12、《老人与海》

13、《西游记》

14、《水浒传》

15、《朝花夕拾》

16、《骆驼祥子》

1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8、《呐喊》

19、《边城》

20、《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1、《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22、《福尔摩斯探案集》

23、《海底两万里》

24、《名人传》

25、《三国演义》

26、《彷徨》

27、《聊斋志异》

28、《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29、《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30、《傅雷家书》

3

31、《水浒传》 3

32、《培根随笔》 3

33、《儒林外史》 3

34、《哈姆雷特》 3

35、《平凡的世界》 3

36、《格列佛游记》 3

37、《简·爱》

3

38、《泰戈尔诗选》 3

39、《威尼斯商人》 440、《家》4

41、《子夜》4

42、《四世同堂》 4

43、《梁实秋散文集》 4

44、《雷雨》

4

45、《沈从文文集》4

46、《平凡的世界》4

47、《穆斯林的葬礼》4

48、《青春念想》4

49、《余光中诗选》550、《山居笔记》5

51、《论语》 5

52、《史记》

5

53、《古文观止》

5

54、《唐诗三百首新注》5

55、《唐宋词一百首》 5

56、《元曲三百首》 5

57、《曾国藩家书》 5

58、《苏东坡传》

5

59、《毛泽东诗词鉴赏》660、《南京大屠杀》

第5篇:海量阅读方案 2

范县颜村铺一中

开展海量阅读的实施方案

2013.0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县教研室适时提出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海量阅读活动,开展这样的阅读活动,会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风气,会逐渐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精神。“阅读”是一种生活能力,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定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不少精彩。

本次在我校倡导实施的“海量阅读”,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孩子创造更多阅读的机会,强化阅读的愉悦体验,使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旨在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增长他们的见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使得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旨在帮助孩子们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为他们的语文招考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期待全校师生都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的阅读,并最终使阅读成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在提高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阅读课程的开展,也能提高教师的读书质量和读书能力,进而让读书丰富老师们的生活与工作。

我校实施的“海量阅读”要在扎实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紧扣各学段特点和学生实际,切实突出“读”,强化朗读、默读和其他读书形式,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各班要充分利用班会、板报等多种宣传媒介,动员学生参与到海量阅读活动中来。每周、每天都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要在特定的时间积极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在课外时间也要根据推荐的读书目录有选择地进行阅读。阅读后要及时写读书笔记,可以是摘录、体会,也可以是札记、想象创作、随笔等。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文章后的收获与感受,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开展“海量阅读”活动,学校将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开展周

一、周三“晨跑换美文”活动。每周

一、周三的晨跑后,由值班老师发放美文印纸,六七年级的阅读内容以感人动情的故事散文为主,八九年级以人文社科类文章为主。具体篇目由各年级语文教师确定。“晨跑换美文”,不仅是锻炼身体的见证,更可以帮孩子们养成生活处处有阅读的习惯。

开展“周一下午茶”活动。每周一下午都要抽出45分钟,作为静读课。课上由班长、语文课代表自主管理,学生科任选心仪的书籍进行安静阅读。语文教师要全程引导,及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记录。

学校每两个月将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读书分享活动。孩子们可以向伙伴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读书的感受,把自己的收获以文字形式通过展板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在校园中形成良好读书氛围。

学校将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让学生观摩,并以投票方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

学校将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举行诗歌朗诵会、主题作文竞赛等。

在“海量阅读”活动正式启动前,学校将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不同年级学生最喜欢读哪些书,语文教师结合实情确定各班购买的书目。做到各班统一购买同一本课外书,各班之间互不相同,以便各班之间循环阅读。

海量阅读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潜下心来做阅读。让我们全校师生一起行动起来,踏出海量阅读的第一步,并坚实地走好每一步吧!

附:推荐阅读书籍目录:

初一年级

《伊索寓言》 《格林童话》 《安徒生童话》 《一千零一夜》《童年》 《鲁宾逊漂流记》《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 《昆虫记》 《平凡的世界》 《简爱》 《西游记》《安徒生传》 《海洋奥秘》《与外星人同行》《奇异的动物王国》 《植物世界》《爱的教育》 《老人与海》《朝花夕拾》 《奇思妙想的发明》 《精彩的天文发现》《我们的起源未来的灾难》

初二年级

《三国演义》 《名人传》 《巴黎圣母院》 《复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傅雷家书》《呐喊》《青春之歌》《骆驼祥子》《哈姆雷特》 《李尔王》 《麦克白》《中国名人大传——老子孔子》 《中国名人大传——汉武帝》《家》《十万个为什么》

初三年级

《高老头》 《匹克威克外传》 《雷雨》 《围城》 《谈美书简》 《堂吉诃德》《欧也妮 葛朗台》《父与子》 《羊脂球》 《航天科技——展开翱翔的翅膀》 《红楼梦》 《悲惨世界》 《子夜》 《巴金小说名篇》 《拿破仑传》《普希金诗选》 《培根随笔》 《亚里士多德传》《天之骄子——宇航员》《鲁迅杂文精选》 《老舍小说名篇》 《茅盾作品经典》 《孙犁小说名篇》

《诺贝尔传》 《莎士比亚传》 《伏尔泰传》 《苏格拉底传》

颜村铺乡一中

2013.09

第6篇:小学海量阅读实施计划

闫集小学语文“海量阅读”课题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结合联合校“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的研究,结合韩兴娥海量阅读和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学习,本学年研究的重点在“海量阅读”的研究上。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学生的生命体验。在“法定”的语文学习时空内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培养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手段、途径。全面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

3、探索低、中、高年级积累能力的要求,构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中积累能力的层次、体系和指导模式。

4、初步探索适合小学生的单元教学模式,形成有效地课型。

三、具体工作:

1、制订计划:

与校语文教师商讨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讨论课题组活动形式。向教师们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每学期应完成的研究任务,扎扎实实的做好“海量阅读”的研究工作。

2、理论学习与交流:

首先,我们将组织教师对“研究方案”再次学习,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晰研究的内容,加深对“海量阅读”有关概念的了解。

同时,我们将借助网络提供有关韩兴娥“海量阅读”及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学习材料,采取自主学习、集体交流的形式,在概念上面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另外,我们会安排一些特级教师特别是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案例,学习在课堂实践中他们是如何利用课外文本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将专门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研讨活动,对学习的心得、实践中的思考与困惑等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课堂实践:

海量阅读研究要基于课堂,立足于课堂,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内外文本最佳的契合点,发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指导方式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指导模式。

本学期每月开展课堂专题研讨一次,并邀请学校领导对研讨课进行评点与指导。 本学期注重随堂课形式与效果,打算形成系统的教学案例与教案。

4、撰写论文:

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教学案例,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组织好课题优秀论文、优秀案例等的汇编工作,形成课题成果群。提高本组老师的科研能力。

四、每月工作安排: 4月:

1、调整课题组成员。

2、讨论课题组计划,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上课题组研究课。 5月:

1、组织校语文教师进行关于“海量阅读”的理论学习。

2、各实验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班级进行实验。 6月:

1、各实验教师进行研讨。学习相关理论,写好随笔。

2、做好学生阅读抽测。

3、进行课题组总结。

第7篇:关于开展海量阅读的实施方案

陈庄乡枣坡小学

2013年09月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的新课改步伐,深入落实新课改精神,加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我校的课改进程以及校情实际,决定在全校开展海量阅读,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开设阅读课的目的

1、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培养健康的人格。

2、广泛阅读经典文艺作品,提高学生修养,提升我校学生形象。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教育理念。

二、阅读课程设置及要求

1、每周每班开设五节阅读课。

(1)、每天的下午第四节节都安排为阅读课。

(2)、课外阅读要开展好,对学生的阅读书目要统一要求。

2、具体要求

(1)、阅读课自主阅读:老师介绍阅读文本,提出阅读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阅读篇目。

(2)、正课教师指导阅读:

1、学生对要求篇目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2、老师引导学生鉴赏本篇章的某几个鉴赏点(如人物,语言,技巧,思想,主题等)。

3、师生共同交流读书心得。

4、积累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语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

4、撰写读书笔记。

说明:

(1)、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阅读课,在上正课之前初步读完指定文本。

(2)、每进行完一个阶段的阅读,应举行相应的阅读成果展示(如举办研讨会,辩论会,读书笔记展示等)。

(3)、每学期的月考试卷中应有1—2道有关阅读内容的考题,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阅读内容

1、经典国学

2、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3、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

4、社科类文本

5、中外优秀人物传记

6、时文,美文等

说明:年级的每学期必读阅读科目学校进行公示,让学生明白读什么而不是放任不管漫无目的。

四、资料准备

1、提前做好学生调查,了解现阶段小学生喜欢读哪些有益的课外书,教师提前选好阅读文本,推荐给学生。

2、学生每月购买一本指定课外书,书目由高年级语文组商议后指定,各教研组统筹协调。各班级内部统一购买某一本指定课外书,各班之间互不相同,以便各班之间交流滚动,全校和各年级教研组做好安排。

3、学校图书馆在现有图书资源下,根据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再补充购买图书,配齐教育部《大纲》指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实践活动

1、定好一个计划,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并根据所推荐的读书目录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每周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学生须静心看书,每天回家需保证半小时的阅读。

2、课前三分钟活动。内容丰富,课前三分钟或演讲,或诵古诗词,或即兴读新闻,或欣赏同学们摘录的精彩语段等。

3、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以“名人名言”、“我最喜欢的----”、“好书我推荐”等板块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4、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让学生观摩,并以投票方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

5、编一些阅读小报,内容可以是好书推荐,佳作摘录,名著简介,作者生平简介等。

6、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的讲故事和征文比赛,评选故事大王,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

六、组建社团

语文教研组要组建校园文学社团,创文学社,为爱好文学的学生提供一个专门的阅读空间。

1、发挥社团的作用,把任务分配下去,把活动组织起来,把效果展示评价出来,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2、寒暑假、劳动节、国庆节等长假是学生读书的黄金季节,长篇名著一般安排在长假阅读,语文教研组要提前计划,提前布置,加强家校沟通,抓好假后检查工作,保证阅读效果。

3、要用好图书馆和阅览室,营造自觉学习,自觉读书,渴望学习,渴望读书的读书氛围。

4、鼓励全校教师多读书,领导干部要带头读书,要广泛宣传阅读的重要性,要在全校营造师生大阅读的学习氛围。

七、考评

此项活动将纳入量化考核。

附件:小学海量阅读必读推荐书目

一二年级必读:

1、《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2、《逃家小兔》;

3、《我爱我爸爸》;

4、《红鞋子》;

5、《爷爷一定有办法》;

6、《安徒生童话选》(拼音读物或绘本);

7、《格林童话选》。

三四年级必读:

1、《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

2、《森林畅游》或《月亮不见了》;

3、《夏洛的网》;

4、《时代广场的蟋蟀》;

5、《长袜子皮皮》;

6、《爱的教育》;

7、《犟龟》。

五六年级必读:

1、《失落的一角》;

2、《草房子》;

3、《小王子》;

4、《哈里波特》系列;

5、《秘密花园》;

6、《苏菲的世界》。

第8篇:以海量阅读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

专题研究方案

吉首市第三小学

龙自梅

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又认真分析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地处城区,生源一部分来自本村,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抽样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在家读书时间和读书量都很少,甚至有少部分家庭,家长从不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把“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倡导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一个新的教育突破口,力求让师生通过读书活动来增加底蕴,让学生在书香伴随下成长。

1、各年级组组织教师重新梳理本年级学生的必读、选读、必背书目

2、制定班级读书计划并上墙公布学生阅读的状况。

3、完善学校图书馆;我们还要求各班对班级图书角进行充实,

4、在学生中推行“捐10本好书,看100本好书”活动;学校、班级、家庭三级图书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各班的图书均达300册以上

5、我们从学生必读的书目中,选出部分经典要求学生人人会背诵,并在每学期的课外阅读能力竞赛中检测背诵的效果。

6、保证时间,每日早读不少于10分钟;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学期一天读书日;保证内容: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推荐书目相结合,让学生有书可读,并根据苏教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特点,在单元文化主题背景下,精选篇目进行细读;保证人员:指定专职阅读教师,借阅图书,搞好阅读管理,班主任、副班主任搞好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7、为保证学生晨读质量,学校对各班提出具体的要求:由班干部负责组织学生晨间诵读古诗词、语文课文、优秀散文、英语等,等到教室中有10人以上就建议齐读。

8、为确保学生朗读有效,要求各班语文、英语老师每天把第二天晨读的内容、要求、任务写在黑板上或告知班干部,并对晨读内容及时进行检查反馈,使晨读既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又得以保障顺利实施。

9、学校规定每天中午抽出20分钟作为学生午读时间,让学生自由借阅班级图书馆里的喜爱读物,静静地开展阅读,并做好好词佳句的笔记摘录

10、为了及时了解各班课外读书活动开展情况,分析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科学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学校要求各班主任每一个月进行一次活动情况汇报,分析问题,改进措施。

11在注重阅读的基础上,制定读书笔记制,促进学生阅读与感悟相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是摘抄一个未见过的好词好句,一段优美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也可以是读后的感想、鉴赏评价。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2、一是在校园板报上刊登学生日记、教师随笔等。

13、是利用每周一节活动课时间,开展师生共读、共赏、共评日记,评选出好的日记随笔也将成册或发表,为师生提供展示机会

14、通过组织现场作文比赛、故事赛、读书擂台赛,评选优秀读书小博士,“文学小灵通”、“故事大王”等奖项,各班推选在读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读书好少年”。通过这种鼓励方式,营造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形成一种主动参与读书的氛围。

15、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年必须认真阅读10本由学校推荐的书目,其中4篇精读。认真写好读书笔记10篇,其中每年两篇精品,完成学校读书笔记精选并装订成册。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经典诵读: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因而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

2、经典诵读: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本。

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9年春节,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学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王财贵教授也在认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全盘化西论”。

3、经典诵读: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

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

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经典诵读: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陈越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座谈会上说:“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年代都背些什么东西呢?有人说‘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这话有点极端。但有的老师让孩子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一块儿背则是事实。至于各种广告语、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甚至一些文化垃圾充塞孩子们的大脑,更是严峻的现实。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二)研究现状述评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朦胧。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华传统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三、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

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

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3、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诵经典知荣辱 做中华好儿女》的中华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

经典虽然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但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这条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比如,《诗经》是经典,诸子百家的散文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元曲明清小说是经典,现代文化长河中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经典,而当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样是经典。以这样的原则来理解经典的内涵,我们就能让孩子的诵读不但既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与时代同步。

3、适宜性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艰涩、艰深,这些都不适宜当代的孩子阅读。因此,应当从经典诗文中做出精心选择。第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第二,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有过多色情、暴力、阴谋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也应当让它们远离孩子的书桌;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把诵读的内容全部搞清楚、理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诵读基本特性的。诵读讲究的是“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因此,孩子们对所诵读的诗文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是传统经典诵读过程中允许存在的现象。

另外,还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今天搞研究,明天就结出硕果;今天诵读经典诗文,明天就希望孩子的读写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这既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影响诵读的积极性。

5、持久性

经典诗文诵读必须保证较长久的时间,一年两年虽然可以见到效果,但是难以影响孩子的终身。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这样就为孩子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冰山,年龄在增长,心智在成熟,文化的冰山在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和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六、研究的措施途径:

1、开设“经典诵读课堂”。先请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再由教师去教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讲解名人名言,经典诵读,以及这些东西所涉及的相关典故。让小学生“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

(1)每天进行半小时的经典晨读,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各年级使用校本教材,低年级熟读成诵,中年级加以理解,高年级尝试运用。学生不仅要去读经典,还要去画经典、说经典、谈经典、理解经典。

(2)采取激励机制,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师生共同书写或默写经典名句,让漂亮的硬笔字、毛笔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的作品里。

2、开展“经典诵读专题”:以经典诵读为线索,开展“扬经典诵读之风,蕴洋河古朴之美"的系列活动,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培养他们的汉语素养。

(1)如:指导小学生每人在“校园名人网站”指定地方写下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在网站上评选“最佳名人名言”。

(2)结合名人典故指导小学生在网上查、找经典诵读的由来,并根据少先队大队部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名人名言实践体验活动。

(3)让学校教师和学生一道学习、领悟、应用、传承中华传统经典,开展一系列的诵读擂台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

(4)根据学校和家庭生活实际,及时建立“经典诵读大家谈”,聘请校外辅导员谈,请学生自己谈,请学生与自己的家长一起谈,促进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和谐协调。

七、研究的有利条件:

第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实施和推进,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中小学生的文化学习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第二,我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已经开设名人名言的教育栏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实施该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条件。学校在全校教师中坚持开展了文学鉴赏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第三、在课题准备阶段,我校已开发了“诵经典知荣辱 做中华好儿女”校本教材,并录制成了光碟,为学生提供了经典诵读的教材,课题立项后还将在实施阶段对本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首先,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汉语素养得以提高,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汉语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通过背诵经典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第三,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枯燥单调的教育变得简洁、美观、生动、方便。

预期的成果形式大致有:与名人对话的网站网页,网页制作并且发布的大量信息;教师论文集、师生作品集、活动方案集、活动录像光盘等。

。“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让书香洋溢生命的魅力”,必将成为我们全体师生坚定的信念和永恒的追求。

第9篇:海量阅读心得

第二学期“海量阅读”课题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学校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小学语文“海量阅读”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反思、调查、研究和实践,我们组在实现阅读从课堂向家庭延伸、以课内有限带动课外无限方面;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实现阅读由量变到质变方面;在实现阅读由被动变为自主、提高学生海量阅读积极性和有效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自主阅读”逐渐成为孩子们共同的认识。

1.给孩子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我们崇尚小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也坚持小学生要有选择的读书,那就要: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①让经典诗文与童年相伴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研究,内容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智慧。

②让文学经典与学生相随

经典是通过文化历史长河汰洗出的文字精品。而儿童文学作为首选读物应该作为儿童阅读的“主食”。从本学期开始,我把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语文教学———跨越了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让语文的课堂充满书香。师生共读,读整本书。并将指定书目阅读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将读与写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创新阅读模式,让孩子们提高阅读效率

如何让孩子进行大量持续地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我们初步确立导读、共读、讨论的班级读书模式。在导读中,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有一份阅读的期待。指导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共读中,建立话语环境,师生共同阅读、交流同一本书。在讨论中,让文字温暖彼此的心,让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彼此交融,让孩子的心智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 组织班级读书会:大声读给孩子听,图画书阅读,名著导读,阅读交流会,读物推荐会等多种形式。设计时要把握: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孩子逐步拥有思辨的眼光;话题设计能启发学生多元思考;精心选择书本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点等。可以说,读书交流会,在作者、文中人物、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师生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走进了文本,走入了精神的深处。在交流中学生从文学作品本身感受到美,学会了做人处事,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内心,升华了境界,健全了人格。

3.亲子共读,提高阅读兴趣

要让孩子爱书,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班组织开展了“与孩子一起诵读”等亲子共读活动。在学校调查问卷中,有家长这样写到:与孩子一起读书很快乐,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真是一同读书,一同成长。我们了解到:每学期孩子们在家中至少阅读2—3本书。可以说亲子阅读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也让读书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作用下一篇:物业公司电梯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