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说课稿

2022-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折纸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是一首以轻轻悄悄,营造出一种幽静曼妙氛围的现代诗。课程标准中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言明闻得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才是更好的语文课。因此学习本文正是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良好契机。

《再别康桥》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乡愁》《我爱这土地》,而以后也将学习到《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相信未来》等同类型的文章。因此讲好这一课,既能承上继续体会诗歌涵咏的特点,也能在朗读中形成新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

初二年级,十四五岁的学生,对诗歌中的音韵之美,意境之幻,情感之浓会有比较生动鲜活的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讲解生僻且有文化内涵的字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个性化的朗读,体会首尾呼应而产生的余音绕梁之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赏析文中富于美感之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体会景与情的关系:情要由写景抒发,写景中必含情。”“品赏美(景美、情美、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和美好情怀”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对作者人生经历十分陌生的情况,将“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使学生的想象力与个性理解不被破坏,决定除介绍作者外不过多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再别康桥》一诗,计划讲授一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以回顾离别诗词的方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自古伤离别。”可以说,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表达离愁别绪的诗句比比皆是。你能说出一组吗?

如果你细细总结,你会发现:“长亭、古道、暮云、愁雨、残柳、衰草”,这些冷秋、凄凉之景已成了传统诗词的典型环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它没有清凉寺钟声的悲凉,也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它有的只是明媚、亮丽的景致,有的只是用“轻轻、悄悄”营造的一种梦幻般幽静曼妙的氛围。这首诗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下面,以五个主干问题串联全文的讲解。

为了落实“学生可以个性化朗读此诗”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问题:“这是诗人第几次与“康桥”挥手作别呢?”通过幻灯片放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进而达成目标。

为了找出诗歌的意象,落实“培养学生赏析文中富于美感意象”的能力目标,提出问题:“能让一个人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地方一般是故地、家园,对诗人来说,此时的康桥是他的就学故地,康桥的魅力在哪里,是哪些景物和行为让诗人如此迷恋,如此动情呢?(板书:河畔之金柳软泥上青荇榆荫下清潭青草处寻梦)

为了明确诗歌意象的象征意,落实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康桥河畔的金柳,软泥上青荇,榆荫下清潭最大的魅力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明确,这三样东西的最大魅力在于他们的娇羞柔美、自由无束、梦幻迷离。其实就是诗人所追求的美和自由。(板书:娇羞柔美、自由无束、梦幻迷离)

为了突破“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这一教学难点,借助材料延伸解读的方法达成,诗人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为我胚胎的。”(板书:睁我审美之眼拨我求知之欲育我自由意识)

为了落实“多种方式个性化的朗读,体会首尾呼应而产生的余音绕梁之效果”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朗读比赛和互评的方式,体会诗歌这种形式之美。明确这种结构相仿,内容略有重复,这种首尾呼应,重章叠唱形成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在反复吟咏中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频频回首,满眼不舍的画面,这种轻轻悄悄所营造的轻柔曼妙感恰是本诗给人最大的美感之一。也是诗人爱的主题的体现。

通过这节课,可以达到赏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为了进一步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诗歌的第三诗节和第五诗节。

2.请你尝试借助某一意象,做小诗一首,抒写你对朝夕相伴的美丽校园的感情。

一所学校培育一种学校的气质,但徐志摩反过来又浓郁了康桥的气质。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他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的皈依与寄托。而且,据说徐志摩在剑桥求学过程中,只需每周到导师家去一次,谈天说地,交流思想,其余时间恐怕就是登山,临海,沐风,听雨,读书吧。希望将来你们也有这样的机会,以你们最渴望的方式读书求学做学问。康桥会张开怀抱等待你们每一个人。

四、板书设计

就学故地河畔之金柳—娇羞柔美软泥上青荇—自由无束榆荫下清潭—梦幻迷离

精神家园睁我审美之眼拨我求知之欲育我自由意识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获“十佳教师”称号)

责编 / 董 璐

作者:龙 燕

第2篇:《开国大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训练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第3、4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导读法、品词析句法、朗读感悟法和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采用读、品、悟、议的方式,走入文本,真切体会。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课前,我采用播放红歌《东方红》拉近学生与伟人毛泽东的时空距离,再借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你了解的毛主席——走近伟人,了解伟人。

课堂教学行为我设计为四环节,分别是释题导入,引出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和课堂总结,铭记大典。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大典”展开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环节,释题导入,引出大典,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谈话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课件出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板书课题:26开国大典,随机指导书写“典”。齐读课题。

接着,由“典”理解“大典”,进而理解“开国大典”。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就是开国大典。生再读课题。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学生初讀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帮助学生读懂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场面,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开国大典的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我相机板书:入场、大会、阅兵、游行。从而理清了文章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最后我再小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画表示时间的句子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课文“大会”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接着”理清了“大会”这个场面的条理。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此时文章的结构学生就了然于心。

接着,学生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再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板书:毛主席 群众

在这小结里,我出示课件,采用范例指导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接着交流学生默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毛主席的动作,出现、宣布、升国旗、宣读。群众的反应,一阵掌声一齐投向,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一齐脱帽一齐抬头,一阵欢呼一阵掌声。

最后我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重点语句:课文的第七、八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的研读我抓住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反复设计教学。通过“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运用“看视频、想画面、听声音、读句子”来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第八自然段的研读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根据学生的交流,首先出示词语电钮、瞻仰。根据“瞻”是形声字,理解意思,接着通过问题:为什么用瞻仰?瞻仰什么?引导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体会两个“一齐”和“站”字。“站”的教学我是通过前面录像资料,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具备对文本自我判断的能力,保证对“站”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我引用拿破仑的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撼。小结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课文。结束本环节的学习。

如此,学生从抓重点词句体会到反复的妙处,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从思考群众心情激荡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深入文本,体会关键字词表达的情感,指导感情朗读。从课文的内容到写作方法的认识,从课外到课内,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谈话引导学生回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师生合作朗读,铭记大典。

接着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几个场面都是先写——毛主席动作,再写——群众反应。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在其他场面里也有。下节课,让我们再去感受伟人的形象和场面的热烈吧!最后课件画面定格在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上。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结构,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我这节课的教路与学路。

以上就是我对《开国大典》的说课内容。

编辑 谢尾合

作者:姜婷月

第3篇:《Favorite Food》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1.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Favorite Food》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Unit 5 Food中的阅读课文。本课被设计为本单元的第2课时,它即对第一课时所学的单词进行了复习,又为下一课时所要进行听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文以“喜爱的食物”为话题,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各国人们所喜爱的食物食物类型;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了中国北方的典型食物——饺子;第三部分介绍美国快餐食物在中国的流行,同时教育学生不要吃太多的快餐。

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in the north of…, get together, by oneself, order…from…, have to和junk food等六个语言点,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对话、阅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对本课的全面理解与掌握。

3) 情感态度: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的爱好。

1.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改要求和本篇课文的难易程度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课文,掌握语言点。

2)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

1)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美食——饺子和一种美国快餐食品。

2)讨论:Do you think fast food is healthy?

学生通过做口语对话,阅读课文、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和课堂总结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2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刚入学不长时间的学生,他们主要是九零后出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热衷于肯德基和麦当劳,但是独立生活能力差,不会烹饪。本篇课文,正是针对他们的特点,教育他们不要吃太多的快餐,注意健康饮食。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

看图对话法来达到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目的;阅读法和分组讨论法来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师生合作探究法,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达到了本堂课的高潮。

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主要采用了录音机和多媒体。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纳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 教学流程

4.1 复旧引新

课堂一开始,我就展示了一些食品图片,并且给出问题:

1) What’s this?

2) 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3)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4)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和图片,两人一组,做对话练习,

我所展示的这些食品的名称正是上节课学过的单词,通过这种看图对话方式复习单词,十分新颖,不但训练了学生听和说英语的能力,而且这种图片演示法和对话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课堂也十分自然的进入了新课的呈现阶段。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6分钟。

4.2 新课呈现

在新课的呈现阶段,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法、小组讨论法和师生合作探究法。

阅读课文之前,我给出了五个问题:

1) What kind of food do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ike?

2)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food in the north of China?

3) When do people usually make dumplings?

4) What kind of American food do you know?

5) Do Children like fast food?

带着问题,学生们听录音,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从而达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遇到一些较难的短语和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针对他们进行讲解。

学生对课文全面理解后,教师给出本节课的主题问题:

Do you think fast food is healthy?

针对这个问题,全班讨论,师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吃太多的快餐对健康不利。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20分钟。

4.3 练习提高

在本环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Reading Comprehension的练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回答练习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8分钟。

4.4 总结提升

让学生介绍中国的饺子和一种美国的快餐食品,并对其发表看法。学生在介绍这两种食品的时候基本上阐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了主要的单词和语言点,使学生对课文达到了全面总结的目的,对所学知识达到巩固运用的效果。而学生个人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9分钟。

4.5 家庭作业

1)学习并且帮助父母制作中国传统美食——饺子。

2)预习新课,学生分组编“餐厅点餐”的对话。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2分钟。

5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 我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英语学习方法的渗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既注重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及习俗,又注意做好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堂的设计注重了听说和阅读方面,但基础语言点的讲解偏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编对话、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表看法等等,全面提高了听、说、读和写的能力。本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作者:赵一男 朱冬艳

第4篇:折纸说课稿

激发兴趣导参与,激活经验促建构

——《折纸》说课设计

一、突出目标学情说教材。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学会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关键。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2、关键:理解通分后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纸片、水彩笔、剪刀。

二、突出价值引领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我们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的探究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三、突出自主建构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尝试、推导、概括形成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四、突出互动共促说流程:

(一)再现生活,游戏引入

1、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背景音乐。

2、师:羊村村长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看它们的动画片,想邀请我们去羊村参观,想去吗?让我们开着满载口算题的火车出发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调动了他们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使其在课始便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激发兴趣,活动促参与

课标指出:学习是自主的高效活动。学习是基于一定起点的活动,教学活动以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学习,积极体验学习过程,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创设情境:

师:羊村大门口张贴着什么呀?

(羊村公告:今天羊村要举行趣味竞赛活动,为防止灰太狼进入破坏,凡进入羊村的朋友在参加“折纸活动”后方可取得入村通行证。)

2、师生共同折纸。

3、展示学生作品。

4、根据折纸活动情况,列出自己喜欢的算式。

5、给所列的算式进行分类。

6、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发挥“鲶鱼效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多样展示、尝试解决、合理分类、感悟方法”等丰富的“脚手架”中触摸知识原型,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是活动化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学生适宜的活动,学生能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三)激活经验,合作中探究

1、合作尝试,探索算法。(合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道你们喜欢的算式,试一试。)

2、反馈交流,展示算法。

3、规范建构,内化知识。师生共同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应用练习,接受挑战。 (1)指名板演。 (2)全班交流。

(本环节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北京,以“尝试探索、交流展示、规范建构“的流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而且通过交流、反馈,使他们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自我修正。同时是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促进学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层层递进,深化求拓展

1、健康体检。

师: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所有要进村的朋友都要接受健康体检。

2、“爬山比赛”。

师:进入到羊村,大家高兴吗?—原来羊村正在举行登山比赛,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3、“探索实验”。

师:参加完了运动会,村长邀请我们跟他一起去实验室,研究一些有趣的算式。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一游戏的形式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既满足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展示创造力的舞台,使其成为知识拓展的有效载体。此环节对一个或几个有共同点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指导中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关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特点,实现因材施教。)

(五)回顾反思评价,交流梳理促建构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总结时,我们设计问题“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或者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回顾反思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二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问题

1.“小班化”团队教研如何开展活动? 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集体备课,互动研讨

运用知识网络,搭建教师交流平台

2.你所认为的“小班化”学习方式是什么?

一、自主学习的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自己对学习具有支配、控制权利的条件下,主动学习、寻求发展的一种活动。

(1)游戏教学法。(2)辩论教学法。(3)创设情境法(4)开展竞赛法。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三、探究学习的方式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2.引导独立探究

3.组织合作交流

4.解决实际问题

5.开展评价体验

3、小班化教学的特点、背景:小班是相对于大班及超大班而言的,是能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开展的有效教学活动的班生数规模较小的班级教学单位。小班化教学是建立在素质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是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的一种教学形态。小班化教学的学习主体性加强,教学元素有效组合,师生活动密度、效度增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5篇:《折纸青蛙》说课稿

《青蛙折纸》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蛙折纸》。

一、说教材 “折纸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折纸是一门艺术,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折纸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展示、互赠自制“礼品”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与他人分享快乐、祝福他人的博爱之心。

3、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共同研究,感受折纸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了解折纸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看简单的折纸图解,跟着图解折出简单的折纸作品。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采用启发、探究、体验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在操作中质疑并进行自主探究和评价,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分为: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学习技法——实践操作 感受快乐——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四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自由折、创意说和学习折纸技法两个活动完成;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开展看图解折,高兴玩和欣赏精美的折纸作品两个活动来解决这一难点。下面就主要来介绍这四个活动的设计安排

活动一:自由折 创意说 1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折纸知识

并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己选择折纸作品。活动完后,在小组交流:介绍自己的折纸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折纸作品创编小故事、儿歌等 【设计意图】:充分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特别是在创意环节中,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活动二:了解并学习折纸的基本方法

(在这一活动中注重做中学,让学生边看边用纸折一折,遇到学生会的就请同学来当小老师,更好的利用学生资源)

【设计意图】学生一边了解折纸线型、符号,一边亲自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达到了做中学。在这一环节中,我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即:学生自学、学生教、老师教。三种不同的方法都是根据学情而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资源。

活动三:看图解折、快乐玩

【设计意图】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折纸图解,请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这种分层教学中,每个学生在本堂课中都有所收获。学生用折好的青蛙进行跳跃比赛,用折好的小猪做头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折纸带来的乐趣。在互赠礼物、评价同学的折纸作品两个环节中,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了与人分享快乐。

活动四:欣赏精美的折纸作品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明白折纸不仅可以用我们身边的彩纸去折,它在用料、制作方法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变,通过欣赏更多精美的作品,再一次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6篇:折纸活动说课稿

儿歌《样样蔬菜我都爱》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的说课题目是幼儿园大班艺术折纸活动——《会说话的纸偶》。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解说其教学设计。

一、说内容

折纸《会说话的纸偶》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的内容。这次活动能让幼儿认识几种蔬菜的颜色和外形特征,发散幼儿思维能力,能触类旁通地想到其他蔬菜的外形特征。通过朗读儿歌,对蔬菜产生兴趣,并喜欢吃蔬菜。

二、说对象

(学情分析)因此,难点为能根据蔬菜的特点做相应的动作;乐意去尝试不喜欢吃的蔬菜。

三、说目标

(指南分析——依据)由此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一)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儿歌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知识和能力:通过朗读儿歌掌握部分蔬菜的外形特征,背诵儿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参加儿歌活动,对各种蔬菜的外形产生兴趣,喜爱吃蔬菜。

四、说方式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式如下:

(一)导入主题,初次欣赏

观察蔬菜图片说出其相应的蔬菜外形特征。

(二)诵读儿歌,再次欣赏

老师教读儿歌,幼儿根据老师的启发对儿歌内容进一步了解。

(三)开展游戏,活动巩固

五、说策略

教学中运用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学生运用活动学习法,体现了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说意图

教学活动延伸为引导幼儿观察除儿歌外其他蔬菜外形的了解,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创编儿歌和用肢体语言表达儿歌内容,并愿意尝试吃一些自己不喜欢吃的蔬菜。

七、说调控

八、说评价

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儿歌《样样蔬菜我都爱》的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法,即:通过儿歌诵读,肢体表现及平时吃蔬菜的喜爱程度来检验幼儿对儿歌的掌握。我的说课完毕,敬请指正,谢谢。

第7篇:五年级上册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部分——通分和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通过折纸形象地让学生经历通分的全过程,用学生的动手活动代替枯燥的讲解,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体会通分的必要性。用开放性的学习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家 笑笑从家到学校,必须要经过车站。(出示主题图)。

摩托车1/4小时 公共汽车1/3小时车站

摩托车1/2小时 公共汽车2/3小时

(你看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创新。

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列出算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例题、练习题来自学生,其实这本是学生的权利,应还给学生,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素材,会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在学生列出的算式中,其中1/3+2/3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的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探究新知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折纸解决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折纸解决比较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其中重点操作、讨论用折纸的方法。(1)小组应首先明确如何把两次折出的部分拼接,比较难操作的可以画图表示。(2)由于准备的纸片大小并不一致,就会出现无法拼接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如何解决?

课堂预设:为什么用大小不同的纸片无法解决问题?(体会必须单位“1”相同的道理)这里对深入认识分数­——《分数再认识》,做了很好的孕伏。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3、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所具有的特点

1、以直观操作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充分利用折纸活动体会通分的必要性,利用模型操作使算理更加清晰,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照顾到《分数的再认识》,承前启后,为分数认识的飞跃做准备。

3、结课时作业的设置使得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思想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代数思维,为与中学衔接和自主地运用代数思想做了铺垫。

说 课 稿

x

x

第8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折纸说课稿

教材内容: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学会同分母数加减法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折纸的活动,通过两个小朋友折纸的所用纸数量,提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必要性。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材则直接呈现了计算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能直接进行减法的计算。在“试一试”的练习后,教材安排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归纳,以便学生能用简单的算理直接进行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关键: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

教法学法:

1、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2、学法:鉴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分等知识,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足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直观操作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合作交流, 寻找概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折纸)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新朋友,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让学生观察。

师:你能从小明和小红的折纸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板书:小明和小红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要解答这些问题,你会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说算式,师板书:1/2+1/4= 1/2-1/4=

师: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揭示课题: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究竟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用比较新旧算式的方法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原本较为单调的计算课生动有趣起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充足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探究素材。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初步感知,猜测结果。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1/2 与1/4的和,请你估计一下,它们的和大概有多大?

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安排学生先初步感知,直觉猜测结果,把他们的这种起始认知放大,然后在质疑中,让他们惊现这时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进行深层的体验探究。

2、自主探索,揭示算理。

(1)独立思考:在学生猜测1/2+1/4得多少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画图、折纸等不同的方法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还有别的不同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

4不管是哪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直观演示,验证算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准确看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1/2+1/4=2/4+1/4=3/4的全过程,学生看到了“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真正体会到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4、知识迁移,探索减法。

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在尝试计算后展开交流,并用图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困生形象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观察思考,归纳算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汇报交流时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第1题“看图填一填”这一层练习,旨在展示计算过程,使学生结合图形来完成计算,给学困生提供“拐仗”。

第2题“小小神算手”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等知识点,目的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第3题“火眼金睛判对错”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综合练习:五年级(1)班全体同学参加大扫除劳动,2/5的同学打扫教室,1/3的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区,其余的同学去打扫阅览室,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打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经历知识的建构后,让学生谈收获,在汇报、交流中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条理。“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想告诉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环节使课堂有始有终,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争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又使板书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减

第9篇:大班手工折纸说课反思

折纸是利用双手的活动将纸折叠成立体的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折纸的特点是利用几何形造型。通过折纸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还可培养他们的目测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对图形变换的思维能力。现在是寒冷的冬季,所以准备了纸工活动:棉袄。在活动开始前,我以季节冷,想送大家棉袄,请小朋友帮忙做导入,很自然,瞬间引起学生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将正方形纸角对角折成小正方形,但还是有些幼儿折的角不够正,于是课堂上我采用逐步显示折法,并让幼儿和我一起折,直到所有幼儿完成,同步出示演示步骤,直至最后大家都折成。从活动效果来看,孩子们对纸工活动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孩子通过学习,折出来的棉袄还是比较好看的。 由于折纸的特点是容易忘记,因而,在教孩子逐步折时,不仅随机展示折纸步骤图,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老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习折纸的基本术语,如边、角、中心线、中心点、对边折、对角折等,以便孩子在学习时能理解老师的指导。此次图示是事先将折好贴在黑板上给幼儿看的,原以为能让幼儿看得清楚,可是坐后面的幼儿不能够看清图示的最后几步,这是我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在今后的折纸活动中,示意图展示可以通过幻灯片分步放大,让幼儿都能看清图示,便于幼儿观察、理解图意。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其实幼儿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采用引导幼儿观察图示,探索、发现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不能解决的,老师进行解释,然后引导幼儿理解图示自己来学折纸,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识图示能力,又为他们自己独立进行折纸活动打下基础。

上一篇:公共卫生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电影绿野仙踪影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