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学人文精神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医学人文精神

浅谈如何培育医学人文精神

摘  要: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医学人文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种精神却在流失。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处理,关系到医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提到医学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医学人文精神?要如何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呢?本文将针对如何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这一课题略作探讨。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的生命是神圣的,是宝贵的,所以每一个都应当珍视生命。医生作为人类的治疗师,在处理与病患的关系时应当谨慎小心,这是对生命质量、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关注。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都体现着作为一个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一、何为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以病人为本的精神,是表达对病患关怀的一种表现。从人性出发,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生对病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就是医学人文素养的概念。所谓医者父母心,只有对病人心怀仁慈,才能真正的了解到病人的内心需求,从而对症下药,根治疾病,提高医疗服务水准。所以说,医学人文素养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意义

医疗水准和人文素养是相互平衡的,若医疗人员缺乏人文精神,势必会缺乏对病人的关心,造成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医学人文精神并不仅仅是治病,还要关切和尊重病人。病人常说医生并没有医治好疾病,这就是因为医护人员在病人的医疗过程中缺乏关怀,导致不能对症下药,这就是医护人员缺乏医学人文素养的表现。医学人文素养可以提高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感与信任,使得病人会主动配合治疗,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就是医学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意义。

在现今社会当中,医学人文精神出现了断裂。虽然医疗技术一直在进步,可医学人文精神却逐渐消失无踪,这导致了临床医学出现了许多难以弥补的缺憾。这就需要大力的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将这种自古有之的文明重拾。

三、医学人文精神如何培养

医患关系主要是说在医疗服务中,医者和病患之间互动和维护推进的一种关系。中国医学主张“望闻问切”,其中的“问”字表示医者对患者的病情的具体询问,在这个过程中要贯彻对患者的关切和尊重,这才称得上悬壶济世。想要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就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医风医德建设,列举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素养观念。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加强教育,使得医护人员心中正确树立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良好的信誉。

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想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就要扩展视野,积累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结合临床的实践,对病人的病情精心治疗和关怀,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这些可以加入到医护人员的培养课程当中去,先从理论基础开始培养,再配合医学知识的积累,最后在临床实际操作当中完美结合,从而使得医学人文精神得到发展和完善。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医护人员和病患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达到共同的治愈目的。现代社会医学模式提倡尊重患者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平等对待所有的患者,维护患者的尊严,使得医疗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树立起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过程中的卫生服务质量,是提高医护服务的重要思想。加强自身医学知识、提高医疗职能、履行一个医者应该履行的义务;以病人为本,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关怀患者,从而达到疾病根治的目的。

作为医者,对病患的病情定期随访,了解详细情况,对病情进行追踪,建立医患间的长期关系,提醒病人定期复查,这是医生对患者的专注的表现,使得患者更加的信任医生。具备一颗充满怜悯、尊重生命的心,是作为一个医者的基本准则,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要件。应当培养自己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倾听病人的诉说、多为病人着想、保守病人的秘密,获得病人的信任,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病人,这是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基准。

医学人文精神除了要了解其概念,还要积累临床实践经验,还要从医疗过程中具体的生活体验去出发,发自内心的去关怀病人,与病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疗技术并非只是单独在应用,这需要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才能够达到平衡,这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培养自身医学人文精神是每一个医者都应该做的,更应该大力宣扬。

参考文献:

[1]赵菁,李中琳.论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中华医学伦理学,2014(27).

[2]凌子平,黎东生.论人文医学与医学的人文精神[J].社会医学,2008(2).

[3]何渊,张晓,周琴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市鄂州高中)

作者:唐齐佑

第2篇:谈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中因适应下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普遍流传,并形成了较完整的人生价值哲学体系。其在总体上虽为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其合理内核和思想精髓对于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却有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精髓蕴含“平常心”思想、“自性自度”思想、创新精神、超越精神、奉献精神、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等。这些哲学思想与当今医学建构中的人文精神相契合。本文深入探究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社会价值,创造性地加以借鉴转化,使之成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精神资源,有助于端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追求,提高其人格品位和精神境界。

一、“平常心”思想之助益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醫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李克强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华禅宗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4。]

参考文献:

[1] 陈超.禅宗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03):50-52.

[2] 汪小云.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3] 许金梅.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基于生命向度的哲学阐释[J].教育探索,2013(08):125-128.

[4] 刘鹏.慧能禅法思想意蕴初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04): 56-58.

[5]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02):60-62.

[6]朱亚杰,张艳清.医学人文教育的德性内涵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3 (9):90-92.

作者:汪小云

第3篇:浅谈增强医学人文精神实效性的问题研究

摘 要: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医学生人文精神能够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促使其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职业素养。本文主要对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培育医学人文精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实效性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学需要人文,杜治政教授曾说“人文是医学的灵魂,是医学的旗帜,是支撑医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医学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为患者缓解生理上的疾苦,更重要的是为患者带去心灵的慰藉,体现医学精神,展现人文关怀,而这些正是当今医学人文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所在。教育需要有效,没有实效的教育将没有任何意义。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即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

1 医学人文精神实效性的概念

对于医学人文精神概念的阐述,在医学伦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总结叶晓藜、葛喜平等多个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实效性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契合程度或者张力关系。然而将实效性的概念应用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姜兰姝等学者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效性的概念首次从哲学和价值两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界定。首先从哲学角度分析,认为实效性就是理性在观念的把握与创造人与世界关系时的目的性体现和达致程度,具体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实效性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理念由教育者传向受教育者,并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践行的过程与结果。”其次从价值的角度分析,指出实效性是指其价值属性的实现程度,进而从受教育者接受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角度将其分为三个价值层面,即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践履。价值认知有助于形成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价值践履的前提,价值践履是实效性的最高层次。

2 增强医学人文精神实效性的意义

2.1 有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凝集而成的精神,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其所指向的主体是人,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是人文精神指引我们探寻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发展人性,完善品格,升华人生,这是人文精神赋予我们的重要意义。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是对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也是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就是人能够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既包含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包含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应当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协调。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开展人文精神培育的最终极目标。我们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是要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升华自己的人生,让他们在发展个性、能力的同时,更要学会和谐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所在。于此同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感受,用真情实感去引导、感化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推己及人,在临床实践中关心关爱患者,注重患者的真实感受,重视对患者在情感上的引导,而不仅仅是关注化验单上的生化数据。然而我们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美好愿望必须要付诸行动才能够实现,因为教育的实效性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将有利于医学生清楚认识到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有利于医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2.2 有利于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执业能力提高

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效性还有助于医学生医学人文执业能力的提高。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医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能够真真正正地尊重、关爱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给患者带来充满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要求医学生能够将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实践中落到实处,用充满人文力量的医疗行为关怀患者,那么这种行为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就是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执业能力。

2.3 有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近年来,随着恶性伤医事件的不断增多,使得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思索。很多媒体报道和社评,将这背后的原因归结于不良的社会体制和医疗体制:患多院少、以药养医等等,无可否认这其中社会体制、医疗环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除此之外,医务工作者是否对患者表现出关爱和尊重的人文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上一位医生就杀医案频发的原因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他認为医生本身的做事方式、良好的沟通技巧、对患者表现出关心与尊重是避免这样悲剧发生的最好方法。例如浙江温岭杀医案,面对这样一些术后患有空鼻症的患者群体,如果我们的医生能够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对他们辅以一些心理疏导和安慰,我想最后的结果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惨烈,因此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医学人文精神就像一把钥匙,是开启和谐医患关系大门的关键所在。

3 医学人文精神实效性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培育理念的偏颇制约着培育取得实效

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通融才能使二者浑然一体,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现状来看,受功利主义的严重影响,重视对学生医学技术的教授,而忽视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制约实效性取得在理念层面上的误区,加之培育仍然是由人文教师承担主要培育责任,医学专业课教师置身之外,并且医学人文教育一直缺乏连贯性,教师对培育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是影响实效性的原因之一。然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绝不仅仅是人文教师的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而应当是学校全体教师合力完成这项重要使命。

3.2 过多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的提炼

医学生人文精神养成最初的理论来源是医学人文知识,多年来各医学院校也在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加强并尝试新的做法,以提高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一项针对护理本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调查中,“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收获”这一问题结果显示:有 28.3%回答无收获,20.7%回答提高了成绩,18.9%回答提高了综合素质,32.1%回答明确了人生价值。近 50%的学生收获仅仅是提高学科成绩或者无收获的回答,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是一个最真实的反馈,这也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效性不理想的直接表现。许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尤其在专业课施教过程中,不注重知识与人文实践的结合,培育的效果显然事倍功半。人文精神培育过程中教师如果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引导,不注重人文情怀的宣扬,忽略了医学事业本是人道主义的立场,那么即使人文教师的课程讲的再漂亮,学生的成绩再高,对于我们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结果也是没有实效性可言的。

3.3 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效性的考核评价没有形成健全体系

各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评价考核制度依旧沿用医学人文课程的标准——笔试考核为主,课堂口试等为辅。笔试是侧重对于医学人文知识的考察,口头分析案例也并不能真正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知识是可以量化的智能,而医学人文精神是无法通过笔和口简单表达的,是医学人文知识不断升华的内在情操、品质和精神。黎东生指出对医学人文精神考核要重点考核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化程度,并认为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可,用分数量化出来的只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不能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而现在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基本没有涉及到对于人文精神的考核。我们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临床中去关爱患者、敬畏生命,而目前片面的评价考核方式根本无法准确的评价学生们,医学院校缺乏这样的评价机制去考核医学生,因此我们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效性也没有落到实处。

4 增强医学人文精神实效性对策的探讨

4.1 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应当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议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框架,其主要由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基础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人文课程三大体系构成,并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主辅相成,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史、医患沟通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七门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增设多门医学人文相关课程,保证必修的课时量,并将人文素质教学贯穿于本科生整个医学教育过程。此外,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以外,医学院校还要充分挖掘师资资源,鼓励广大教师结合研究专长,开设大量的心理、法律、美学、社会学、公共关系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

4.2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师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影响教师能否真正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要想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效性,要使教育者具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培育理念和方法,并尽可能多的将彰显人文精神的内涵意蕴传递给学生,以较高的人文素质身体力行,发挥教育者榜样的力量。提倡教师从专业出发多进行阅读,作为导向,促使思考,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人文知识的讲座或座谈,不断丰富教师的人文理论水平。“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不但要求大学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在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提升,使之成为构成人生观、世界观的知识原料和思想资料”。

4.3 拓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

在医学人文实效性相关调查中显示,有53.5%的学生认为“人文教育内容陈旧,手段单一”,以及在“你认为影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的调查结果显示,51.5%回答是方法,21.25%回答是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当加以改进。提倡更多借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境和场所的建立。例如让学生进行案例角色扮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并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等。此外,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把医学实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口,有助于消除對医学人文精神过于抽象的心理感受,增强教学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远.健康中国视角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路径[N].中国人口报,2018-07-20(003).

[2] 代苑林,龙艺,简红江.健康中国视角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6):762-766.

[3] 丁建飞.医学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2):5-8.

[4] 朱慧,刘群英.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2):1-4.

[5] 任宁,陈社胜.医学院校英语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创新融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5):672-675.

[6] 石晨曦.新时期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5):663-667.

作者:郑喜园 高书杰 陈征 叶力冰

第4篇: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理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

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

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

我们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课程结构上要确定一个人与其它专业的合理比例,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选修课,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如开设哲学,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其次,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

创造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使医学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展引人人胜的教育游戏或竞赛。使学生们在一起交流信息,感受和见识。教给学生做有意思的事物;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读书、体育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而丰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医学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 根据医学生教育特点,抓好临床阶段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通常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临床实习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近些年来各个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这个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的交界期、融合期,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培养环节。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不再是学校的人文学科教师,而是各个教学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的方式一般也不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而主要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总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佳的接合点,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

第5篇: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浅淡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与德才兼备医学生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今天, 医学院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而规模的扩张导致了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和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学教育课时紧张,许多学校在专业教育、技能训练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两难选择中,毫无疑问地倾向了前者,从而导致医学教育中一定程度的人文空白。医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更加摒弃仁爱精神,崇拜金钱名利,缺乏人性温暖,使得人文素养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的过程中,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邱仁宗先生说,我们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得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等。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的技术被定义为“仁术”。没有任何一门科学像医学一样对技术和道德要求极高的协调一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我们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与生命的价值等价,与人类的生生不息的未来等价,这是何等的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职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为人类健康和医学荣誉献身的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私自利,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缺乏责任感和关爱同情之心,甚至对生命和健康极端不负责任。

二、人际交往障碍。医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限于校园内,更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的是担忧甚至恐惧的患者和家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社会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道德规范是:举止端庄,文明礼貌;尊重病人,一视同仁;言语谨慎,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尽职尽责;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可见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心理素质欠佳。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对以后从事医疗行业也有极大地负面影响。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重塑医学人文精神,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我校温进坤书记说:要让人文社会科学得要素真正融入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并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学科的作用,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教育环节来实现的,即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让他们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真正地理解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医学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我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多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精神。

我们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职责,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文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健康,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缺少人文精神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作为即将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工作的医学生,应该具有献身医学事业、勇于创新、尊重他人生命的最基本的品格素质,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因此,重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6篇:让人文精神照亮医学

在深化医疗革新的现在,我们审视当今医学,透过种种近况寻究遮掩在当今医疗事业中的深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医疗做事中,医疗的硬件设施渐趋完备,而我们的医学人文建设却未能与之同步成长,并显得滞后于迅速完备的医疗硬件。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医疗工作革新与成长的突出课题。

精神心理卫生科,一提起这个题目,大家就会想到那些令人恐惧的精神病人。各种媒体对那些精神病人的描述也让人不寒而栗。我院精神心理卫生科成立于1992年,而我在这里工作只有短短的1个月。问我有什么感受,真是个中辛苦,一言难尽。但我要用充满真挚的笑脸告诉大家,我爱我的工作,我爱这个特殊的科室,更爱每一个精神病人!因为这些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病症反应,有的发作起来对我们连踢带打,恶语相加,有的发作起来疯疯癫癫,给他们洗发臭的衣服是家常便饭,挨骂受气更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但当他们通过我们的医治和护理,病情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尽管他们大多数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对我们做过什么。可人性的善良,家庭般的温暖,病人与医护人员兄弟姐妹般的亲情,这在任何科室都无法体会。绝大多数病人,刚入院时,对医护人员是相当排斥的,但我们的宗旨是“视患者如亲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业形象,使每一位病人感到温暖和亲切。”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保持医患关系的和谐健康。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对我们敞开心扉,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更快地恢复健康。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相信大家听后就会理解我们工作中的辛苦与幸福。曾经有一个不满20岁的病人,来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座火山,随时随刻向别人喷发他的愤怒与暴力。他用他强壮的身体袭击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心求死。为了其他的病人和他自己,我们有时不得不用束缚带把他保护起来。可就是这位患者竟然咬开了束缚带,用头往墙上撞,护士上前阻止却被一拳打翻在地。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病人谁不感恐惧。看到他如此具有危险性,治疗他时我真是胆战心惊,根本不敢靠前。然而主任、护士长却对待他像亲人一样,不怕脏、不怕苦,那样耐性细致,那样和蔼可亲,那样不厌其烦。主任拉着他的手问寒问暖,护士长为他擦脸洗衣。我被他们所感动,所折服。我也学着他们主动和病人沟通交流,加强生活护理。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他很快达到了临床治愈,对我们医护人员礼帽有加,感激万千。当这个病人出院时对着我们医护人员深深地鞠躬致谢。那时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成就感,一种我从未有过的自豪!从那时开始,我更加热爱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科室。就是这样经过一天天的治疗与护理,用我们的理解和爱心照顾着他们,既便是再苦再累也只化做一个字“值”!精神心理卫生科也并不是象别人想象中的是个充满铁链、铁锁和铁笼的监狱和牢房。您去过吗?那我告诉您,用病人的话说“很舒适、很温馨、很家庭化、很有人情味”。因为我们突出的是人性化服务,科学的人文关怀融入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先进的治疗、人性化的护理、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管理、舒适的环境,病人和医护人员其乐融融。通过治疗,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抑郁和焦虑情绪。有人说,你们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就是幼儿园老师,只要脾气好就行了。我的内心感受是,长期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没有压力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特长应用于自身工作、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面对压力和紧张,学会减缓压力,放松紧张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为病人服务。回头来看,从事精神卫生护理工作对我自身心态的稳定和人格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我决心,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让我的青春、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小时侯,我的理想是当一位教师。因为它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但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找到了比教师更适合我的职业。那就是通过我的工作,医治患者解除精神的痛苦,抚平患者心灵的创伤。这同样也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

所有的病最后都是心病,所有的医最后都是医心。如同阅读,目视手翻,最后的感喟与思考,都在内心完成。让人文灵魂照亮医学,这与医学的意义是一致的。夸大人的生命在医学中的最终意义,是医学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大医医心,让医生更具人文灵魂使医患联系融入更多的人性体贴,才会使医学成为更神圣的工作。

第7篇:论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在医学诊疗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在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因素,这体现出了现代医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医学的科学精神,表现为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严谨求实和理性态度,同时也表现为他们强烈的怀疑批判态度,以吴孟超为例,上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肝脏外科手术普遍采用“低温麻醉法”,手术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吴孟超不迷信经典,他设想如果在病人的肝动脉和门静脉上装个“闸门”,把血拦截在肝脏外,到一定时间恢复供血,就在这一开一关间歇期切除肿瘤,就可以大大减少出血。这一设想在临床上大获成功,使手术成功率一下子提高到90%以上,吴孟超将此取名为“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这项成果后来在全国推广,并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的科学精神也体现在医务工作者永不衰竭的创新意识,如郑树森院士在肝移植领域进行了创新,突破了肿瘤直径5厘米的限制,在国际上首次将肿瘤分化程度纳入受体选择标准中,并建立了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在不影响患者移植后生存率的情况下,扩大了肝癌肝移植受体入选范围,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让更多原本无法进行手术的肝癌病人有了生存的机会。陈秀琳教授在总结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见解,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成功地研制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养肝益气舒督疗法” ,得到众多患者及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医学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第一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第二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第三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

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怀有悲悯之心,患者就是亲人,对他们应该一视同仁,医生不仅要以自己的睿智学识和精良的技术努力去治愈患者,而且要常常去帮助,去安慰。现代医学诊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各种诊断仪器和设备:从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到自动生化 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凭借这些设备,一切问题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这种单纯依靠技术的方法是不够的,B超、CT随时可能会出现误差,只有对病人亲自查体才能判断准确他们的病情。在现代医学中,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缺一不可,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 ,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 ,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医学工作者在追寻医学科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中去。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恰当融合 ,才能

真正使医学科学更好的造福人类。

第8篇: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医学微生物学论文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学院:湘雅医学院

班级:临床五年制1206 组员:蔡以诺 2208120602 吴自强 2208120618 贺思涵 2208120620 张运 2208120623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发掘出有利的一面为人类所用,而青霉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中,从弗莱明等人发现青霉素的作用之间经历的故事,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思想。而在现代医学中,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医学生犹显重要。注重培养,对我们大学生大有裨益。

关键词:青霉素 弗莱明 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但是青霉素的正式发现,广泛应用还是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出来的药物,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都不见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进行多次试验。他把霉菌接种到肉汤培养液里,让它们旺盛地生长繁殖。然后,又把长满霉菌的液体小心地过滤到长满葡萄球菌和其它致病细菌的培养皿上,结果这些细菌都被杀死了,而且将霉菌液体稀释100倍,甚至稀释200倍、800倍以后,它依然可以杀死诸多细菌。这种溶液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粗制青霉素。可惜的是,科学界当时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后来,弗莱明也没有把这一项试验继续进行下去。

直到20世纪30年代,青霉素的研究才又重新开始。钱恩是一名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在牛津大学,他发现了10年前弗莱明从事青霉素实验时的记录,于是,他找到同在牛津大学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一起开始了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3年后,他们终于用冷冻干燥技术将青霉素进行分离、提纯,并首次对一位患有白血病的警察进行了临床试验。当时,欧洲正处在战争之中,他们将青霉素带到美国,美国政府立即将青霉素列为优先制备的军需品。到1944年,青霉素已源源不断地从美国制药厂的生产流水线上产出。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也及时抢救了许多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洛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也被并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

在青霉素的发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对于微生物的的研究发现也是一个偶然与必然的结果。偶然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微生物以及它对于人类的益处是偶然的。可能稍不注意就不会发现这一成果。必然是指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一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总有一天会被研究者发现,这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说这是必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和广泛利用时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所必然的结果。它的发现也使的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可以免于死亡,可以避免大量感染,拯救了大量士兵的性命。

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从事职业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基本的专业素质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条不紊的系统性,寻根究底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协作精神。

莱明发现青霉素是医学研究中偶然性作用的经典事例。在研究葡萄球菌的菌落形态时,他的实验平板中偶然污染了青霉菌的一个菌落。他用放大镜检查了这个平板,发现青霉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明显溶解。许多细菌学家可能不加考虑就将污染平板扔掉,但弗莱明认为这是微生物颉颃现象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他有意识地在葡萄球菌培养物平板和其它微生物上点和划线接种了青霉菌,证实了其对葡萄球菌和许多其它细菌均有裂解作用。然后,弗莱明转向研究青霉菌培养物的无细胞提取物,发现它们有显著的抗细菌作用。他试着用培养物的滤液局部治疗伤口感染,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于是于1929年,弗莱明将霉菌培养物的滤液中所含有的抗细菌物质叫做青霉素并予以报道。甚为可惜的是,因为无人理会弗莱明的发现,他没有对其进行深人探讨,从而暂时中断了这项工作。 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众人皆知。但人们不一定都知道弗莱明的敏锐观察力和认真的思考,以及体会到在科学管理上允许科学家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计划之外摸索的必要性。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是他的偶然奇遇,而是由于他严密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前辈学者们多年累积的经验给予他莫大的启示。那么在当时完全有条件进行动物试验,以确定青霉素疗效的情况下,为什么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没有对其进一步探讨?有人说因为他是细菌学家,缺乏化学家的协作对青霉素进一步纯化,但这并不是青霉素故事的真相。其真正原因是受到当时科学思想的阻碍,即认为动物试验结果不能反映在人体内所发生的情况,或者说以动物试验结果来指导人的医学实践是不可靠的。这个错误思想控制着弗莱明所在的研究室,由于这个框框,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因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医学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对生命医学的执着研究的精神。 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医学实践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科学精神赋予了科学以创新的生命力, 那么,人文精神则赋予科学以创新所必需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道德基础。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 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人文精神与现代医学精神 现代医学是现代人掌握并运用现代的医学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对现代人疾病的探究、预防治疗的实践过程的医学科学。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 将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对象不仅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不仅是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和人的群体;不但重视已病,更加重视未病;不但注重研 究如何延长人的寿命,将更加重视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提高人的生命价值, 不仅关注人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的未来。 现代医学应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 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强调客观、精益求精和实用。人文医学依据人类社会的 整体观念,遵守仁术信条,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求善、求美。但只有 二者的整合融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 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 未来。

第9篇:浅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周豪武汉大学土建院

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这两种精神真的是背道而驰的吗? 不!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

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我们精神世界中,科学、技术、人文,它就是一个整体。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专业化了,艺术专业化了,人文专业化了,有时候往往把它们割裂开来。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打个形象的比喻。科学技术是一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科学可以理解为外,而人文可以理解为内。外是内的一种形式上的表现,而内是外的产生的动力。所谓“内外兼修、文理兼融”,就是这个道理。中宣部原副部长龚育之说:“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交融和统一。”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会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失衡。要想真正的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追求价值的完整性。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

上一篇:四川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下一篇:涉外婚姻离婚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