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教学设计

2022-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教学设计

慕课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摘 要] 高校思政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不论是从教学改革还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角度都有必要对慕课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从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反思、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的现实依据、引入慕课后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分析、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后是否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等四个方面对目前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学改革;慕课;教学现状

[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随着时代发展,不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由于受教育者学习理念的不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相适应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革或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深入认识而及时更新,因此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利用慕课对传统“满堂灌”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成为研究的主要动向。

一、对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反思

虽然上海等地在思政课教学方面通过多方改革,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使用双语教学,赢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但实际上,除了个别高校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依旧处于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数字化环境下的受教育者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思政课教学因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现在的受教育者大多是“95后”,就在2018年9月,各大高校更是迎来了第一批“00后”大学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们不断接收着外界的各种信息,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图文结合的信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也使他们厌倦枯燥的理论讲解。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和说教性强的特点,这就很难吸引到数字化时代的受教育者,因此思政课教学有必要朝着生动、直观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传统思政课教学过于形式化

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过于枯燥,同时,教学过程大多是“满堂灌”的形式,大多数课堂互动率为零,正是因此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要想达到应有的效果,就应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着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双语教学就是典型的从教学方式和内容出发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值得吸收与借鉴。

(三)思政课本身的边缘化

思政課作为意识形态类学科是每个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但因其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生的专业并无太大关联,思政课对其就业的指导意义也并不大,使思政课教学开始呈现出边缘化特点。李晓娟(2016)指出“思政理论课教学之困就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之其地位的重要性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及思政课老师的边缘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思政理论课学科理论性、历史性、抽象性太强,使学生情感共鸣较为薄弱与其教育目的性太强之间的矛盾。”因此,就必须考虑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慕课出现后,正好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也让更多的学者开始探究如何将高校思政课教学同慕课教学模式进行完美契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的现实依据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慕课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社交性优势

思政课对大学生对国家的基本认识以及爱国意识等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仅仅依靠理论灌输不一定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朱磊(2015)在分析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指出,“首先,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师生间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的特殊场所,要求有师生双方共同的话语实践存在,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说自话使课堂交流不能实现;其次,今天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课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素养。”慕课以其强大的数据库使知识分享成为现实,其背后强大的社交功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实现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

慕课的核心在于“学”,在于通过线上及线下双重互动的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引入慕课后,具有线上互动功能的思政课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互动以及对学习的独立认知、感受和领悟。同时,师生关系也得以重塑,从之前的传授者变成现在的协助者,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以技术支持,配合线上“闯关式”学习,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慕课”更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慕课所具有的大数据特征使慕课教学具有相较传统教学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传播途径。慕课引入后思政课受众面较广,授课内容也调整至相对新颖、综合。此外,“慕课”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整合教师、教材、教学等优秀资源,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育人效果。这些种种优势都让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得以很大程度提升。因此,不论是教学内容的优化还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或者是思政课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慕课”的引入使思政理论课教学实现了更多的可能。

三、引入慕课后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分析

(一)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更加注重思政课本身所传达理念的传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成果

王相东(2016)认为要顺应潮流,应时而变,积极应对。源于西方的“慕课”本身带着西方的价值观,在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现在,要善于利用“慕课”的大规模性、开放性传播我们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借鉴慕课的巨大优势,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李梁(2016)认为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及问题逻辑关联,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建立“微课程”教学的问题体系。郑娟(2015)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需求,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慕课”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引入“慕课”后要更加重视思政课本身所传达理念的传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成果。

(二)对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注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引入慕课后,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加趋向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即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互配合,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实现优质课程共建共享,建立网上学习基础知识与课堂专题深度教学,课后实践教学与线上互动沟通,线上考核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和课堂专题深度教育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可以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在实践教学阶段,还应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创业意识。从而实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使教学效果潜移默化。

(三)在对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把握上,注重教学方式的有效、教学内容的多样、师资力量的增强、考核模式的公平等维度

引入慕课后,思政课教学开始优化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结构,丰富教育的内容。在优化教学过程方面,充分利用慕课具备的三个技术革新:微课程、小测验和实时解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教学过程。在打破传统教学结构方面,实现通识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形成新型师生关系生态,以混合式课堂为主,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具备文史哲政法全方位的知识储备,扩大教师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爆炸时代。在优化内容方面,更加注重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性。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工夫,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同时创新教学内容,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

四、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引入“慕课”后是否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慕课”的出现无疑为高校教育带来了生机,但是思政理论课因其具备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引入“慕课”教学模式后必然有其不相适应性。

(一)因思政课的特殊性,慕课有可能与其教育目标相悖

“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课,是党和人民的意志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朱秋(2016)认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对慕课的调整度有限、学生认知习惯对“慕课”的适应性不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对慕课的认同度不高,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在本、专科阶段引入慕课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思政理论课旨在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引导、理想信念的确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仅靠慕课所带来的人机教学肯定达不到教師与学生情感交互的目的,而且由于慕课教学的时空随意性,这使教学效果难以监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程度降低。

(二)慕课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产生侵蚀

实际上思政课作为我国高校的通识课,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慕课主要由西方引入,难免会被资本主义价值观所影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因此,仅仅靠“慕课”的单纯引进而不加思考思政理论课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学目的从教学效果上来讲,依旧难以实现思政理论课所具有的对大学生价值塑造、完善人格养成的目的,如何实现“慕课”与思政理论课的相融依旧值得探讨与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吴亚书.“慕课”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64.

[2]朱磊.逆序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3):78-82.

[3]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61-64,69.

[4]程涛.高校思政课在“慕课”时代的新模式教学[J].辽宁科技学报,2016(18).

[5]郑娟.“慕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2):140-141.

[6]高地.慕课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10-11.

[7]朱秋.高校思政课引入慕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20):101-103.

[8]王晓丹.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1).

◎编辑 马燕萍

作者:蒙慧 刘慧

第2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研究

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解答,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环节脱节的现象。有的教师只是把数学概念当做一个名词,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却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本质就是一种数学概念,是一种处理数学问题的典型方法。一节“概念课”讲授完,也就完成了概念的历史使命,剩下的即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一知半解,模棱两可,且不能很好地应用和理解概念,对学生的解题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新课标有的地方对“概念教学”的要求是“知道”即可,需要时就在旁边用小字标出某个概念,这样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做好新课程下数学概念的教学?我结合一线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认识概念要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

提出数学概念,应从实际出发,提出假设,创设情境,通过与概念有直观性、明显联系的举例,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感性理解。通过对一定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归纳、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内涵。如在教授“异面直线”概念课的活动中,教师应先提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例,当学生们找出两条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以上的直线叫“异面直线”,进一步提出问题:“什么是异面直线?”让学生们尝试论述,相互讨论,经过多次修改论证后,确定严谨、简明、准确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桌上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在平面衬托下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经历以上的认知过程,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体验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深层次理解概念,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原来概念的发展、继承和补充,由于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有些概念一步到位很困难,需要分成若干层次进一步提高加深。例如“三角函数”的概念,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的过程:(1)用点的坐标刻画锐角三角函数概念;(2)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表达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由概念衍生出:A.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B.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C.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D.三角函数线;E.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可见三角函数的概念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是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基础。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关键性的作用。重视概念内容的教学、挖掘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有许多概念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空间角与平面角、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映射与函数、不等式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内容。教学中应善于分析、寻找其内部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再例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高中数学给出的定义,它是从集合对应的内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集合中的每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另一种是初中数学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内容出发,其中所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变化值对应起来。初中数学给出的定义来自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常用公式、表格、图像等来表示。所以高中数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内涵,更具备一般性,认真分析这两种函数的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不一样,对应关系的本质也不相同。两种函数的概念、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当然,对于函数定义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经历一个多接触的较长时间的过程。

三、在应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以后,通过具体实例,认知概念的“原型”,说明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利用概念本质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此环节操作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创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参加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新。除此之外,教师通过错解、反例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知识。高中数学新课标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认知“双基”的基本概念,“概念教学”是数学“双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通过“概念教学”,让学生明确:(1)产生概念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2)概念的名称意义、表达语言有何主要特点;(3)概念中有哪些限制性条件,以前知识与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哪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能解决等。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标的突出问题是课时不足,这会使数学概念的教学受到严重的冲击。即便如此,我认为在“概念教学”活动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只有全面理解、掌握了概念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内涵,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内容,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概念教学”活动中,要根据高中新课标对概念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换教材中干扰“概念教学“的例子,大胆删除脱离学生实际的概念,优化“概念教学”设计过程,把握“概念教学”的活动,真正地使学生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共鸣,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的双重目的。

作者:贾茵

第3篇: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摘要】微课是现代化教育常用手段,将其运用于高中美术鉴赏课上,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这能有效激发学生美术鉴赏兴趣,同时促进课堂良性互动、有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微课情境中鑒赏与发展。为此,本文也就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展开了探究,希望借此来有效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与素质。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课 微课 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主张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思考、鉴赏与探究,是有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成为重要改革方向,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下的产物,运用于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创新传统美术鉴赏课教学形式,还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情境创设效果,这对于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价值。

一、微课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产物,指的是一个主题明确、内容短小,时长大约为5~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而言,其可以有图片、动画、音效等多种形式,因为时长短知识点大多较为集中,能够很好地用于课前导入、课中重难点问题讲解亦或者是课后拓展上。而且微课作为教学手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教学。微课主要特征则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重点突出。微课大多是集中于某一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尤其是教学重难点内容,而且微课教学目标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整个教学设计大多是围绕着某一知识点而展开的,所以重点突出是其特点之一。第二,短小精悍。微课视频时长大多是在5~8分钟,可是内容却大多是精华亦或者是重难点,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第三,资源容量所占较小。微课视频总容量通常是几十兆,教师以及学生可以直接在线观摩,使用及观看十分便捷。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

(一)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的

在应用微课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大多会围绕着美术鉴赏课教学重难点来展开教学设计,整个教学工作实施可谓是具有较为清楚的目的以及教学思路,整个教学主题也十分鲜明,能够将美术鉴赏课重难点有效体现出来,而学生在微课情境教学课堂上,则能够迅速把握学习重点,同时还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整个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很难长时间维持学习注意力,而微课时长大多是在10分钟左右,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所以整个听课效率也会更高,能够减少学生开小差现象的发生。

(二)优化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求也有所提升,教师在美术课上还需要强化对学生美术鉴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而运用微课来创设教学情境,就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单板、无趣,为学生打造出一个优质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与体验,这样学生就能在微课情境中自主鉴赏、分析作品,从而有效提高美术鉴赏课教学效果,让学生对其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优化教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要想有效运用微课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自然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及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微课、教学情境形成有效认知,同时学会结合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探索,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出微课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实效,而教师专业能力及素质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的措施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运用微课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打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情境,这能让学生更加自觉的学习与发展,从而有效提升美术鉴赏课教学效果。而为了真正做好这一工作,笔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应用微课补充教学内容,介绍创作背景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课堂上,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在实施的时候,教师大多是直接为学生展示作品,之后再让学生借助自身所学美术理论来对作品进行赏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做好相应的教学铺垫,学生自身作品鉴赏能力也有待发展,这促使学生在作品鉴赏过程中无法准确找到切入点,有些学生甚至会在鉴赏古典时期作品的时候借助现代化视角来赏析,这种情况下学生鉴赏思维自然很容易陷入误区,无法有效保障鉴赏课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在鉴赏课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联系作品背景来为学生制作出相应的微课视频,视频内容则可以就作品创作背景、艺术家人物风格进行分析,借由此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而学生则能在微课视频情境观看中对作品背景以及作者形成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立足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来展开鉴赏,这样才能真正将整个鉴赏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有效提升美术鉴赏课教学实效,最大程度发挥出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学生鉴赏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微课对比风格差异,强化学生情境体验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美术素质及水平要想得以提升,自然需要先具备较为良好的鉴赏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经常会为学生介绍多种艺术风格,之后再借助具体的画作来让学生鉴赏及分析。其实这一种鉴赏课教学模式依然还是趋向于表面化,教师鉴赏课上只是借助理论分析的方式来为学生展示出画作特色,学生对于不同绘画流派以及绘画风格无法形成有效感知与体会,这种情况下整个教学效果自然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课上,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微课来为学生创设出差异化的教学情境,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微课视频来为学生介绍不同流派以及作品风格,亦或者是相同作者不同风格作品,让学生在微课视频情境中对比鉴赏,这样学生就能在对比情境中形成更为深刻的体验与感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改变传统模式下学生只会从理论视角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弊端,让学生在微课情境中更加直观且立体化的感受到作品差异,进一步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以及作品感知。

(三)运用微课细化教学内容,关注作品细节

在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还需要鉴赏人员关注其中的细节,这样才能避免流于表面鉴赏的现象发生。很多高中生因为自身鉴赏水平不足,促使其无法关注到作品细节,这种情况下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自然无法有效发展。传统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教师大多是在讲解的时候为学生直接展示出有完整的画作,而且在引导学生鉴赏的时候也没有做好指点,这促使学生鉴赏课上错过一些重要细节,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作品认知自然也不够清晰,无法有效提高鉴赏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在鉴赏课上运用微课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借此来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懂得关注细节、从细节来鉴赏与思考。例如,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图像处理软件、绘画软件来进行创作,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上即可借助相关图像处理软件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电子化创作,将整个作品绘制过程以微课视频形式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对作品创作过程形成有效认知和了解,同时让学生学会从细节着手来对作品展开完整的鉴赏,这样学生整个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自然也能在微课情境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四)运用微课课内外结合,相互补充与促进

在高中美術鉴赏课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运用微课来创设教学情境,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还可以注重运用微课来实现课内外有效结合,这样就能拓展微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参与到鉴赏实践与体验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课上运用微课技术来为学生进行教学示范、重难点讲解,之后再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鉴赏水平,来为学生制作课后可以学习及观看的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之外学习、思考与复习,从而进一步提升微课情境教学实效。例如,教师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利用微课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借此来为学生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作品背景资料、作者生平,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鉴赏能力就能在微课技术应用中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则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情境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课后也可以借助微课情境来为学生布置鉴赏任务,以此来促进学生课后鉴赏及发展,最大程度提升美术鉴赏课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现代化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理论讲解式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明显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实际诉求,身处在信息时代背景之下,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来为学生创设出更加生动、直观且有趣的教学情境,这能将学生更好地引入到美术鉴赏情境体验中,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微课堂情境中掌握更多的美术鉴赏技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最大程度优化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运用[J].福建教学研究,2010(1):2.

[2]王陈香.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J]. 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3(2):26-27.

[3]马向东.微课在美术鉴赏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9):1.

作者:王春华

第4篇:写字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波、浪、字、劳”四个字。

2、培养学生正确的“双姿”(坐姿、执姿)。

3、点燃学生的写字兴趣。

4、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且学会审美。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教学,巩固正确“双姿”,唤起学生写字的热情。 教学难点:横折钩、竖折钩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波、浪、字、劳”四个字

二、课前交流,欣赏引趣

1、导入:欣赏硬笔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文字中陶冶情操,初知“书法”的概念,激发写字兴趣。

三、复习双姿,做好准备

1、复习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2、复习执姿: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

3、齐唱《写字歌》。

四、指导写字,掌握技巧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写识字8中的4个生字。

2、学写“波”。

(1)观察:什么结构?你认为哪一笔比较难写? (2)指导练写“波”。

学生说“波”的笔顺。教师示范写字并作讲解。学生练习(描红两个,仿影一个,然后写两个),老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双姿)。

(3)师生互动:对学生写字作品进行评价,教师适机点评,对好的奖励画星。 (4)小结:左右结构的字要把部首写小点,难度大的笔画要写正确、端正。

3、学写“波、浪、字、劳”。 (1)观察比较:有什么区别?

(2)“波”的左右两边的第二笔要持平。 (3)“浪”字要左窄右宽。

(4)“劳”字的上下位置要摆放适当,不能太偏上或者偏下,这样布局字才美观。

三个字逐个读帖(读帖是写好字的关键),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边提示注意点,然后学生描红、仿影,再练习写2个。教师巡视指导。初评,再练习,再评。对学生写得好的字和写得有进步的字要及时加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把字越写越好。

五、创作练习,巩固兴趣

1、学生完成书签

(1)老师给学生看自己制作的书签,欣赏。 (2)学生自己完成书签。

要求:注意坐的姿势和写的姿势,书写时,要一气呵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写完了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2、教师巡视、指导。

3、欣赏、交流。

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欣赏。

4、赠送作品:给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老师。

六、课堂总结 我们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双姿,写字要认真读帖,要一气呵成。我们时时刻刻可以写字,处处可以练习,但不要乱涂乱画。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的汉字横平竖直,就像做人要堂堂正正。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加上老师的指导,不久的将来,咱班一定会有了不起的书法家。

七、板书设计:

波、浪、字、劳

第5篇:综合实践课开题课教学设计

“走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直观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在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活动中,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要求的基本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产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直观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四、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

五、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其他学校学生实践活动的照片,问: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指名回答,师预设:观察、记录、实践、游戏、实验,展示成果

(二)引导学生,认识综实

1、 如果我们也用这种方式上课的话,那么这门课叫什么呢?

(引出课名——综合实践活动)

2、看了这么多的图片,它们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那你认为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指名说,生各抒己见)

3、老师总结:这些正在观察、采访、实验和进行体验的同学在上一门特别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感受综实

1、你觉得综实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如果我们以后的综实课也这样上,那么你上课的感受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预设:高兴、感兴趣)

2、你希望在这节课上做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可小范围的讨论)

师: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抱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去做,只有我们对这门课感兴趣了,我们才能上好这门课!

3、通过图片,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你能想到哪些活动形式?(指名回答)

师出示课件进行说明:搜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考察与宣传、采访、设计与制作、实验、劳动社区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形式。

4、针对综实的活动形式,你想设计哪方面的活动?

(预设:生可从采访、设计与制作、搜集资料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设计,如:采访的话,你想采访谁?采访的内容是什么?)

5、大家对于什么是综实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觉得综实是什么?)

六、预计效果:

在本活动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直观的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有积极参加本课程活动的欲望,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第6篇:体育与健康课(投掷课)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动脑、动手,自制教具。适当调整、补充、改造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及经验的联系,努力创造适合广大中西部地区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三、 教材选择

以五个教学领域统领全局,在水平四上,选择形式多样的投掷练习。教学内容设:投准练习;低姿势前抛练习;侧向投掷练习;打“保龄球”练习。

四、 教学设计

(一) 学生年级: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人数40人,男女各半。

(二) 教学时间:2004年12月

(三) 教学内容: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

(四) 学习目标: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会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提高投掷技能,发展上肢、腰腹力量及身体的协调性。

3、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并能运用2—3种投掷技术。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合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 运动负荷:中(50—70% VO )

(七) 教学方法:情境学法,游戏比赛法。

(八) 组织形式:(男女生分组练习)投准练习→低势前抛练习→侧向投掷练习→“保龄球”练习。

(九) 教具:

(1) 废旧自行车外胎7只 (2) 装沙矿泉水瓶45支 (3) 实心球10个 (4) 细铁丝约30米 (5) 录音机一台

(十) 场地示意图

(十一) 教学过程:

1、 战前动员:设置情境(安排本次课的练习内容及组织方法等),女生命名为巾帼队,男生命名为勇士队(队形如图)。

2、 战前训练(准备活动):

(1) 慢跑活动(按图(2)所示方向进行)

说明:男、女生分别依一路纵队的形式,从↑方位跑进,先把手中的瓶按1米左右间距沿直线放置,然后绕瓶作“S”形跑动,2—3分钟后,再依次收瓶。

(2) 做简易自编自操5—6节,按图(1)所示队形进行。 (3) 抛接练习提醒学生高度要适宜,注意安全。

3、 战斗开始

(1) 炸“调堡”(投准练习),男、女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队能把炮弹(装沙矿泉水瓶)准确地投入敌人的“碉堡”(自行车外胎)内。练习如图(3)所示。

要求: = 1 * GB3 ①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投准方法,按统一口令投掷、捡瓶。

= 2 * GB3 ②通过调整投掷距离来调整投掷难度。

(2) 打“坦克”(低姿势前抛练习):鬼子的坦克一辆接一辆地开过来,战士们发射火箭炮,奋力击毁坦克(如图(4)所示)。 要求:投弹时重心要下降,炮弹要低平,出手时机要把握住。

(3) 打“飞机”(原地侧向投掷练习):战士们将炮弹射向空中行进中的飞机。(如图(5)所示)

要求:

= 1 * GB3 ①侧向投掷,把握时机,争取击中目标。

= 2 * GB3 ②应对学生进行侧面示范展示,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 3 * GB3 ③应采用下蹲姿势前行通过敌机“侦察区”。(增加学生下肢体能练习)

(4)打“保龄球”:男女生分组进行打“保龄球”比赛,击倒瓶多者组为胜。(如图(6)所示)。

4、 战斗结束(放松活动): 师生共同庆祝战斗的胜利,并唱歌表示庆贺。 注意事项:

1、 练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体育小干部的积极作用。

2、 让学生想办法完成学习目标,使练习既安全有效又充满乐趣。 联想:

1、 在“坦克”和“飞机”上系上彩带,教学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2、 “飞机”是否可以设计成上下两圈相连,便于学生调整投掷角度。

五、 结论:

本次课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通过设立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使身心得到锻炼

第7篇:第9课 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上《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滁州三中 陈妙甜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设计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有条件的可以课外阅读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上一单元我们所学的内容。(和学生一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接着就是商朝和周朝,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问学生)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学生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49年)但是现存的文献和文物却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762次国家间的战争。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列国的纷争就成为阻碍统一的最大的力量。所以为了统一就必须结束当时诸侯国彼此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乱的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又是谁结束了这种局面呢?带着问题我们共同来学习《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板书: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授新课

一、秦灭六国

通过课名大家就能知道是谁结束战乱局面实现统一啊?(学生答:秦国)。战国七雄并立,为什么是秦国脱颖而出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呢?大家结合我给出的材料(课件展示)和课本的内容,思考一下秦灭六国有哪些条件呢?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各地交流困难,思想混乱,边患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过渡:当时在咸阳,你坐马车到其他地方是非常不方便的,因为之前各个诸侯国的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是不一样的,秦国马车较大,在其他地方行驶不了。为了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 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 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本课感悟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四、本课小结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

第8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10.大还是小公开课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语文《是大还是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3种偏旁“彳、亠、忄”。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会正视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自己又很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能够按笔顺准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一定二类字记忆方法,但仍需加强训练。 教学准备:课件

法:情境导入法、朗读法、示范法。 学

法:练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字卡“大”。

师:同学们,请大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大)

师: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生答:小)

2.出示字卡“小”。

师:请小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小)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同时出示字卡“大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大小)

3.质疑: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能说说为什么吗?(指名回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我会读

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 觉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点儿

(注:“时、候、觉、得、穿、衣、服、自、己、很、快”要带拼音。)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自主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④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我会认

①这些词中有些生字需要我们记住,瞧,它们已经从词中跳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时 候 觉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

②识记生字:

接下来在小组中相互读一读本课的这些生字,并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说说记住它的办法。(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在各组中巡视,解答疑难。)

③我来考考大家:

“我在洞穴里发现了一颗牙。”(穿)

这是我们的识字办法之一——编谜语,猜谜语。接下来要看你们的本领了,说说你们的识字办法吧!(学生自由选择生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④小结:识字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但要注意编的字谜要合理。

⑤指名认读,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特别注意趣味性和方法性,这一环节,我设置了猜谜语识字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三、写字指导(自、己)

1.交流谈话。

师:你觉得在这十一个生字中哪个字最简单?(己)组一个词好吗?(自己)现在我们就来写好下面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自、己)

师:听,这两个字宝宝在说悄悄话呢!它们正在问大家:“我们有相似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发现了,它们都是独体字)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读帖、描红、仿写、评价是学生自主写字的四个环节。在这

四个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所有的策略均以学生为主,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并写了两个生字。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二。

温馨提示二:

(1)再次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书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回答的,标出相关语句。

(2)练习读好这些句子,为朗读展示做准备。

2.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小组内展示朗读。教师巡视。

3.指名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中,儿童最大的需要就是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表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发掘了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展示读,变“讲台”为“舞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更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五、再次质疑

师:课上到这里,请同学们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弄明白了吗?你有新的疑问吗?

预设: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师:这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

六、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一节高效的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这叫“善始善终”!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 觉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点儿

(1)指名读。用“自己”说一句话。

(2)开火车读。

(3)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复习并掌握好已学的生字。

2.回顾问题。

师:请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以问题引入,“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意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去。

3.出示自探提示。

围绕这两个问题,仔细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找到答案。以“画一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动手画一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精读感悟,解决疑惑

1.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引导。

(1)“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小。”

①“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2)“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①“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大?(因为“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高兴)

③请你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

(3)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指名回答)让我们一起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的最高境界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情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情感朗读。

三、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衣。

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生字,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生字的?

预设:“衣”字可以用字理识字法记忆,也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2.书写生字。

(1)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生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衣”是独体字。)

(2)请同学们看好这个字的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好吗?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重点强调笔顺,要先撇后捺。)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提示书写姿势。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字形,了解汉字正确的书写笔顺,感受汉字的间架结构;然后通过描红,仿写练习,学会正确书写汉字。强调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四、总结,再次质疑

1.此时你能解答一下课前的两个问题吗?(指名解答)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问题预设:

“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启发表达: “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的学习习惯,避免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文意。

五、欣赏歌曲,结束课堂

最后,让我们在歌曲《快快长大》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歌曲《快快长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大还是小

觉得自己很小

觉得自己很大

够不到按钮

自己穿衣服

怕雷声

自己系鞋带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

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第9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13 乌鸦喝水 (3)公开课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办”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

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字及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则谜语,看谁猜得准: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谜底:乌鸦)

2、老师准备了三幅图,图上的乌鸦在干什么?谁愿意说说?

二、初步感知课文

过渡:这节课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走进乌鸦喝水的故事,进一步认识乌鸦。(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1、出示课件动画部分。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2、学生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读准字音。

3、出示本课生字课件,请学生认读,巩固记忆。 (1)指名认读。

(2)请学生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3)开火车认读词语。

(4)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如喝与渴编顺口溜,瓶与渐猜字谜等。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1、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1)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读懂了什么?

(2)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3)乌鸦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喝不着水?(出示课件)接着再往下读课文。你认为该怎样读? (4)情景表演。

2、这只小乌鸦确实非常着急,可是光着急也不行啊,得想办法,乌鸦通过什么想到了办法呢?接着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

(1)分小组讨论:(出示课件)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少许小石子行吗?许多石块行吗? (2)指导朗读。

3、朗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1)谁来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2)乌鸦多想马上就喝到水呀!可他为什么不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呢? (3)实验演示,学生观察,用“渐渐”练习说话。 (4)指导朗读。读出舒服、高兴、骄傲语气。

四、指导背诵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示范背诵。

3、学生一边背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五、 拓展

乌鸦是聪明的,但是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喝呢?聪明的你们来帮她想想办法吧!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聪明、遇到困难肯动脑筋的乌鸦,愿小朋友也能像这只乌鸦学习,勇敢地面对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播放课件中的音乐)就让我们在欢快的旋律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乌鸦喝水 小 喝不着 水不多

上一篇:财税公司开办下一篇:中国橱柜十大品牌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