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名篇比较阅读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现代散文名篇比较阅读

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比较阅读

【摘要】现代散文讲究形散而意不散,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阅读者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职学校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注,虽设有语文学科,但并未基于学科教学实效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随着国家对育人要求的提升,引起了中职学校对语文教学高度重视,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文章简要阐述了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职; 现代散文;比较阅读

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体,其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情感和情绪进行传达,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品味散文的表达魅力,掌握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在散文阅读中得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积累语文学科知识,更是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实现自身语文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散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生命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现代散文教学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还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思考,以满足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需求。

一、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难点

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对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要求,必须让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现代散文基础,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对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而言,其中存在的难点主要在于学生方面,这种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学生的文学功底。学生的文学功底是现代散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属于散文的独特魅力,逐渐完成自身建设水平和解读能力的提升,而中职学生偏偏就缺乏语文散文鉴赏和解读能力,无法在自主学习的阶段中实现对各种不同现代散文的深度理解,也为实现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实效的提升造成了较大的困难。第二,学生的思维水平。现代散文不仅拥有充满灵魂的字词和独特的形式,还有基于散文形式上的拓展和延伸。而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需要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基于散文的内容进行发散,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画面,突破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更深层次对散文进行理解。但相较于一般高中生或高校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根据散文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要想让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或者作者写作的意图,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二、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技术逐渐被融入中职语文散文教学,为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支持,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建设和培养的效果。但反观对当前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改革和优化。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分别为中职学校师生对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关注度较低和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创新度不足。

(一)师生对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关注度较低

只有让中职学校师生都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现代散文教学的质量,但与高中生不同的是,中职院校学生拥有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其在课程学习和个人建设方面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内容,缺乏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而这种缺乏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与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方向关联度较低,没有加强语文学科学习的必要,不仅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活动中,还不断地降低了对自身学习的要求,不利于现代散文教学的开展。而部分教师未能在学生建设和培养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不仅缺乏课程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未能在现代散文课堂教学开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无法实现学生课程的学习体验感的提升,消减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效果。

(二)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创新度不足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也应当从全面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全面提升课程的创新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重视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创新,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为主。部分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其他类型的教学设备,但也存在使用方式单一的问题,不仅未能实现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创新,还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成为课堂创新的“装饰品”,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实效的提升,难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助力。

三、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基础,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

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提升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水平,中职语文教师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奠定学生现代散文学习的基础,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现代散文学习素养。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朱自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将自身惆怅、彷徨等多种不同的矛盾情绪,融入荷塘的月色,让读者在感受荷塘月色的闲适的过程中,感悟自身当时的矛盾心理。在进行该篇文章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描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对作者当时生活背景的引入,让学生在对散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在荷塘月色描写中散文存在的矛盾,先感受到作者在文本中所描述的矛盾。当学生对散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再引入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让学生通过荷塘月色的闲适与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感受作者的彷徨、惆怅等多种不同的矛盾情绪,对散文内容进行理解。

(二)关注学生的动力,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现代散文教学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动力角度进行思考,先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散文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散文独特的美,以及散文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以中职语文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中职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该散文进行学习时,可以从教学资源的角度进行思考,适当地引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定,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时,教师可以为该句散文配上一些精美的图片、充满希望的图片,要让学生在阅读该散文诗时,能够借助图片发现诗句中所蕴含的“期待”——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期许,通过直观的图片去感受诗句中所蕴含的能量。再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散文诗中所蕴含的魅力,可以引入一些名家的朗读视频,让学生跟着名家的朗读节奏去体味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也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在课堂中可以进行现代散文的学习外,还可以在课下自主地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和学习,体现出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

(三)关注学习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学方法的革新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入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完成現代散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发展的特点,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以中职语文课程《寂静的春天》为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除万物复苏的声音外,还有各种鸟语虫鸣,又怎么会呈现出寂静的状态?但作者以寂静的春天为名,是作者错了吗?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地理解散文所表达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地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置有梯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 寂静的春天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2. 本该是热闹非凡的春天,怎么会变得静寂?3. 作者写该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借助这些具体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渐提升教学效果。

(四)关注学习的实效,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要求学生能够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全面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现代散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以学生学习实效的提升为切入点,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延伸中职语文现代散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拿来主义》为例,对当代学生而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始终是令学生比较苦恼,无论是鲁迅先生的表达方式还是文本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要想通过文本了解散文的核心含义或者鲁迅的思想情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这篇散文,中职语文教师可以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入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先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比如鲁迅先生的生平、该散文的创作背景,以及部分文学大家对《拿来主义》的解读等,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开始前对该散文有初步的理解,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基于实际教学的需求创设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感悟,逐渐完成文本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

(五)关注学生的培养,重视教学活动的构建

为了尽可能地提升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对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关注内容,而教学活动的创建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共同培养。因此,在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培养,积极地创设多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展。以中职语文课文《回忆鲁迅先生》为例,在该课程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开展《回忆鲁迅先生》主题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过的鲁迅的文章,以及在影视剧中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在主题班会中对鲁迅先生进行描述,先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为《回忆鲁迅先生》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主题活动的内容和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进行写作练习。将学生的读与写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现代散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四、结结

社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逐渐提升了对人才建设和培养的要求,中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重视人才的建设和发展,全面培养人、教育人,提升我国整体人才建设水平。基于中职语文现代散文对学生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五个层面进行思考,全面提升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确保学生能够在中职语文散文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让中职学校真正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军.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小说教学方法初探[J]. 读与写,2020(3).

[2]曾洁锟. 中职散文阅读教学与人文内涵提升的实践研究[J]. 中外交流,2020(28).

[3]符丽君.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散文审美教学的基本原则[J]. 读与写,2018(17).

[4]沈影红. 现代散文阅读支架教学的策略探讨[J]. 文学教育(中),2020(2).

作者简介:栾翠华,女,1982年生,江苏扬中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和中职德育教学与研究。

作者:栾翠华

第2篇:中西诗歌名篇差异性比较与欣赏

关键词:中西诗歌 文化的差异 文学观念的差异

讨论中西诗歌的差异性,就绕不开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自然也制约着文学的差异性、诗的差异性。这就是说不同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化方面,中方强调立象以尽意,意思是立象为尽意服务,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抒情写意,意在言外,与汉语语境珠联璧合,和谐匹配。西方强调穷象而见意,立意为穷象服务,穷象的本身就是意,意在象中,穷象达到某种高度,其意自现。这种观念与柏拉图的摹仿说如出一辙,完全可以说西方的文化观念乃至文学观念的根就来自柏拉图摹仿说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文化大于文学,也制约着文学,所以童庆炳在《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一文中确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审美论观点”,并明确提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与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学观念有巨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是情感论。中国文学的开篇《诗经》几乎都是抒情诗,与《诗经》几乎同时代的《尚书》中的‘舜典’说:‘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种文化渊源孕育下的文学观念的渗透,就决定了中国抒情诗特别强调意境、强调含蓄、注重表现又善于写景抒情的写作形态,在思维形式上重感悟与直觉,把意境创造视为最高的审美追求,所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在言外”“味外之味”等说法都是中国文化语境乃至抒情语境的产物。比如诸君耳熟能详的李白《独坐敬亭山》就具备意大境大又意在境外的品质: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尽管重在写景,并没有直接表述自我存在处境难耐的一种孤独郁闷,却让读者能强烈地感悟到诗人身边“众鸟飞尽”,孑然一身的真境。那个世界于他,似乎除了还有一座山可以相看,便别无所有了。诗人好像就是那个世界最孤独的“这一个”,仅着一字,便把诗人孤独的境遇表达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当然,要说表现孤独更为令人刻骨铭心的唐诗,柳宗元的《江雪》似乎比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更让人感到荡气回肠、悲情丛生。诗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柳这两首诗取材都是写景,前者凸显“孤云独闲”,后者凸显“孤舟独钓”,可谓情景交融,意境盎然,无论把景写得多么空灵、玄妙乃至可望而不可即,但抒发的真情实感的确“见于言外”,孤独正在悄然而又凶狂地吞噬着他们的灵魂与希望,孤独或许真的能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狂欢,但未必能成为李白、柳宗元的狂欢,穿越到李、柳那个时代,孤独甚至可以与死相提并论,他们固然精通意境之道,但防御乃至战胜孤独的心理力量远远不能与西方现代文学家同日而语。正如黑塞所言:“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表现朦胧美的中国抒情诗题材是十分广泛而不拘一格的,不单表达孤独意境的有好诗,此外表达山水田园、边塞苦旅、悲情伤感、生离死别等人生百态之意境者,也不乏美篇妙制,诸如白居易的《梦薇之》、张继的《枫桥夜泊》、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李清照的《残花》、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将进酒》、王国维的《蝶恋花》等。

中国抒情诗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即属于颂圣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中国的爱情诗过于讲究含蓄,对性的压抑、对人性的压抑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在西方新诗中是很少见的。从古代《诗经》中的《关雎》到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再到现当代新诗中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等,既热烈抒发爱情,却又用话语蕴藉的属性遮蔽了主体的真性情与真自我,留给读者的除了联想与想象,几乎用含蓄包办了一切“真性情”。

戴望舒的《雨巷》可谓中国现代爱情诗中的经典,尽管让读者百读不厌,可留给读者的意象,包括象征性,不过就是一个长长的“雨巷”,风情万种,丰姿婉约的丁香姑娘完全被作者理想化了,她永远不会像《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那个康妮,敢于脱光衣服在暴风雨中尽展肌肤之美,表达对人性之美及其自由生活的赤裸裸的向往。关于这一点差异,朱光潜早就给出了答案:“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西方侧重个人主义,女子地位高,恋爱观相差也甚远。

前面已经提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文学的差异,中国的诗歌,无论古今都重在强调个人价值,即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或寓情于山水田园,重理智又重思考,善于隐身避世,也善于用“中庸之道”去处理现实中某些锋芒及其利害关系,或许因为中国缺少宗教与信仰,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侧重表现人伦关系秩序及其道德秩序,不敢数典忘祖,始终向往和谐与宁静,可实际的幸福感又很弱,幸福指数偏低,所以在中国的诗歌史上那种悲情伤感、自卑自怜的诗歌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种现象。

由此及彼,我们再去看看西方诗歌的文化渊源以及与中国抒情诗的不同凡响之处。尽管西方诗歌的发展也离不开神话的孕育,尤其古希腊神话资源,但西方与中国在海洋文明、人文主义、科学传统等文化上的重大差异性,就与植根于农耕文明人文传统以及务实精神的中国抒情诗区别开来。西方诗歌比较注重再现典型,善于发掘景物在人物内心世界中的反应,其主体意识、主观意识、自由意志都比较强大,许多诗歌敢于揭露并批判现实的种种黑暗,且不受任何权力社会的束缚与制约。“抒情自我”的主觀意识尤为凸显,如古希腊美女诗人萨福的《夜》,就是典型一例:

月亮已消失不见,

昴宿西沉,夜已过半。

时辰在流逝啊,

而我仍在独眠。

这位被柏拉图尊奉为人间“第十位缪斯”的女诗人,一生多半时光都在古希腊蕾斯波斯岛上,算是把人生的一切风光都看尽了。上面这首看似语不惊人的单独渲染夜意象之诗,充分展现了时光流逝中诗人自身的主体存在感。

还有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也给人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存在意识的坚挺与永恒: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可见西方诗歌不仅彰显主体存在意识、自由自我意志,也长于理性地表现个人情感与浪漫情怀。就爱情诗而言,中西方的差异性显而易见,西方的爱情诗比较激越奔放,往往直奔主题,不遮不盖,常常赤裸裸地表现对于异性的崇拜与热烈追求,如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致凯恩》、贺拉斯的《十一月的信》、卡瓦菲斯的《进来安睡》等,即使出自那些女诗人的爱情诗,也同样乐于穷尽激情燃烧的纯真与浪漫,如萨福、狄金森、普拉斯、米斯特拉乌、阿赫玛托娃、奈丽·萨查斯等,这些世界最优秀的女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仅在表现爱情上热烈率真,她们在表现人性的另一面——死亡与痛苦的主体体验方面,也同样那么悲壮,那么无忌,那么强调理想境界的英雄主义色彩。如萨克斯《多少海洋消失于沙中》的开头几句:

多少海水消失于细沙中,

多少细沙被热烈祈祷入石中,

多少时光被哭泣掉,

于贝壳吟唱的号角中。

西方诗歌之所以无拘无束,敢于直面现实与人生,就在于海洋文明孕育下横空出世的文艺复兴,继而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及其科学传统,从而成就了西方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抑或自由精神。在许多诗人的诗歌中,无论是抒发爱情还是悲情,无论是书写人生之痛还是社会之痛,都是直面而不是侧面,都是直言而不是讳言,有些诗歌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就是诗人的灵魂所在。诸如艾略特的《荒原》、叶芝的《驶向拜占廷》、庞德的《休·赛尔温·莫柏利》等,都不乏人文主义精神及其批判的锋芒,其中庞德的《休·赛尔温·莫伯利》最耐人寻味,其中有这样几句:

这个时代需要一个形象,

来表现他加速变化的怪相,

需要的是适合于现代的舞台,

而不是雅典式的优美模样。

中国的抒情诗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之后出现的散文、戏曲、小说等文体,都是抒情种子的繁衍与新生代;西方的文学观却被定格在模仿说的圈套里,摹仿说的奠定者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床喻”:“柏拉图说:‘假如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我认为那是神创造的,二是木匠所造的床,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画家则是神与木匠所造东西的摹仿者)我们把与自然隔着两层的作品制作者称为摹仿者。

西方文学观中的摹仿说,就是由此而来,并成为西方后世文学观的基因,这不单单体现在西方文学作品里,也体现在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里。无疑,在西方绘画与雕塑的根脉里,摹仿者的基因更是富有一种立体的、可触可摸的质地感。

或许从西方后世的诗歌中领略不到多少摹仿的成分,但西方文学作品侧重写实而不是写意,正好与东方文学重在写意而不重写实形成强烈反差,中西诗歌除了文学层面以及文学观念上存在差异性,中西方在政治、法律、教育、哲学、神学、美学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差异较大。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圣经》为支撑的基督教价值观,从德国古典美学演变而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种种,都成为西方文学的文化渊源与艺术滋养,从而才造就了那么多文学巨匠和影响全球的一流诗人。

柏拉图的摹仿说后来以形式主义美学的表现方式让西方诗歌观念和审美情趣与中国大相径庭,本质上体现了彼此深层次文化结构的诸多差异性。对于西方艺术审美的诸多不同之处,中国的美学家们早就谙熟于心。宗白华早就指出:“原来人类的空间意识,照康德哲学的说法,是直觉性上的先验格式,用以罗列万象,整顿乾坤。……每一种艺术,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型,并且可以互相移易地表现他们的空间感型。西洋绘画在希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和建筑的空间意识。”f 这里说的虽然是绘画之道,但诗画一体的现象在中西方都是存在的。从西方画里的雕塑与建筑意象,可以窥视到柏拉图的摹仿说对于西方后世文学艺术的恒久效应。

以上虽然着重谈了中西方诗歌的差异性种种,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另外一个事实,中西诗歌也有许多相通或相同之处。

在理论上,西方很早就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之说,这与中国宋代就有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诗学之理的确外通内融、异曲同工。当年苏轼评王维的诗歌就是把诗画一体作为一种审美标准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不仅从中西方小说、戏剧创作现象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相同点,而且也从诗歌创作现象中发现了诸多中西方诗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妙趣。

的确,当我们认真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相比较,把舒婷的《双桅船》与詹米的《蓝色的船》相比较,把白居易的《咏草》与勃莱的《想到〈隐居〉》相比较时,都会被一个又一个惊人的相似性所震撼!比如舒婷的《双桅船》和英国女诗人凯瑟琳·詹米的《蓝色的船》取材都是船,都采取象征的写法,表达的思想情感又都比较含蓄朦胧,诗中出现的“灯”,象征着人生的某种思想与愿望。还有海子与叶芝,也有某些相通之处。叶芝25 岁写作《茵纳斯弗利岛》,与海子写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相差无几。两首诗都有唯美主义倾向,开头与结尾各自有别,但惊人的相似点是无法绕开的,且看两诗的开头一节: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芸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树荫下听蜂群歌唱。

(叶芝:《茵纳斯弗利岛》)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两首诗的第一节所暗示的一种精神意象,可以透视出深层次结构中的某些隐秘着的自我。无疑,两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孤独的,或许战胜不了人生中常常困惑的“想要得不到,得到非想要”的悖论,正是二人内心世界不约而同的一种痛,所以看似平常的乌托邦抑或理想国,的确“想要未必就能得到”,想要的不可能轻易出现在现实中,而只能出现在诗中。

尽管从比较文学影响与平行的角度能从中西方诗歌创作现象中找到某些相通之处,但这毕竟是有限的,能真的达到形合神不离的例证也是寥寥。

作者:孙仁歌

第3篇: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分析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阅读,以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实现学生思维空间的丰富与拓展,强化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迪,让学生在高质量的阅读中形成有效思维。主要对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现代散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更是包含了丰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典型的事例,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实现学生思想情感的陶冶和人生智慧的启迪。在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引导作用的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认知和探究,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

一、实施有效的课堂导入,提升学生兴趣

高中生仍然停留在以感性认知为主的阶段,学生能否实现知识和内容的有效掌握,往往取决于他们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程度,而这些往往会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定型,需要教师从语文课堂一开始就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的课堂导入策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并强化对教学内容中某一个点的有效切入,使之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在《再别康桥》一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实施导入:首先选择了一首轻音乐《秋叶》,并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使之充分地发挥好催化剂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和感悟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且向学生介绍徐志摩的个人成长经历,播放了康河之水和剑桥大学的图片作为背景进行衬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此情此景之中,然后再对这首诗歌的标准读音进行播放,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进行有效感知,对作者表露的情感进行体味和把握。在这样的课堂导入作用下,学生就能够带着良好的思想情感进入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并且在整个学习、体验与感悟中保持着良好的思维状态。

二、实施有效的问题创设,丰富学生情感

有效的问题创设是引领学生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带着思考投入阅读过程中,之后教师再对其中的关键和核心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在漫游荷塘的过程中,内心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月色之下的荷塘”“荷塘之上的月色”以及“荷塘旁的月色”三个部分相映成趣的景色描写,对自身情感的转变进行了折射。在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荷塘是什么样的?月色是什么样的?荷塘和月色之间是实现如何相得益彰的?学生对文章充分阅读之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好组织和指引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在静静的夜色之中,流水般的月光照耀在荷塘之中,池塘中盛开着婀娜多姿的荷花,情景之美却映衬出“自己却什么都没有”。而这一句是作者在对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之中,渗透的无力超脱现实的无奈、对黑暗势力笼罩之下的丝丝哀愁,这样的愁绪可以说为荷塘月色披上了一层既恬静又朦胧的轻纱,这样荷塘月色的风景与作者的情愫完整地融合在了一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沿着问题的主线进行思考,在思考和感悟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三、实施思想主线引导,提升学生感悟

教师在每节课堂中预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带着学生对本节課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串联和总结,特别是将其中的核心点提炼出来,实施有效的点拨和引导。在《荷塘风起》一文中,在总结归纳环节应当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关键思想主线:把故地重游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荷叶与看不见、但能够充分感知的社会清风充分地交互融合到一起,实现了荷塘中“真实的风”与社会上的“清气之风”的一语双关。同时,让学生从路过荷塘、走向荷塘、站在长堤、走过长堤、走向荷塘西侧到最后转了一圈的整个过程中对荷塘中所见、所感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呈现的过程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再通过为学生讲清楚当时社会环境状况,让学生有更认真的体味、更反复的推敲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就能够提升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内容的点拨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动机的刺激,还应当在评价环节强化对学生的肯定性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这种正确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的驱动之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自发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的科学利用。

参考文献:

[1]郁紫婷.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语文学刊,2015(8).

[2]蒋妮.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有效教学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14(10).

[3]唐胜天.高中现代散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J].现代语文(中旬),2017(3).

编辑 张珍珍

作者:李瑶

第4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高考目标定位】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要点突破】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一、词语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解题方法

1.结合该词语具体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自然也包括文章全局,甚至包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基调。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 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范围极为广泛。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此”等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彼”等是远指;“某”“某类”等是不定指。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3)把找出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 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相关的暗示主要指文章的题目、出版或注释等。高考语文考试的情形不同于所学的语文课本,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较少用注释,而一旦用了注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句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哲理意义

所谓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 2.隐喻意义

所谓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意。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三、句段作用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高考考查结构和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

(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文意概括

概括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主旨,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归纳主旨的解题技巧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如上面选文即属于写景状物散文,重点描写“老屋”,抒发社会变化之快的感慨之情。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对上面例文的主旨概括,就可以扣住标题“老屋”的“老”,联系文中的“新屋”对比加以概括。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如上面例题,全文显然可以根据文意划分为“老屋”(1~4段)与“新屋”(5~9段)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老屋的古老,第二部分描写新屋的新潮。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论句子加以分析,进而概括文章主旨。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五、物象分析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第四段后面几个句子来分析归纳。

六、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叙事记人散文多涉及人物语言,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多涉及叙述人的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2.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七、发掘探究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

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5篇:2011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方法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纵观09年高考试卷考查到散文的试卷有:全国卷

1、

2、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上海卷、广东卷,共12套,可见,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① 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② 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③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第6篇:《光阴》现代文散文阅读题

(1)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2)怎样我会起了这些古怪的念头呢?是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我独语。总之,我是在散步罢了。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3)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片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秋!”我微喟一声。“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4)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

(5)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只竹箩——我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是爱惜光阴的。他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6)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7)“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象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8)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

(9)“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喜灾乐祸似地,揶揄我。

(10)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想到光阴速度的相对性,得到这样的结论:感觉上的光阴的速度是年龄的函数。想到我自己在人生的象限上转过了几度呢?犹如作茧自缚,我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这式子里面,我悲哀了。

(11)“你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里面。”思想嘤然回答,已无尖酸的口吻。

(12)但是我无法改正这方程式,这差不多是正确的。啊,悲哀的来源,我想把这公式从我的脑中擦去,已是不可能。正如我刚才捡起来的树叶,无法把它装回原来的枝上。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选自《陆蠡散文选集》,有删改)

12.文章第(2)段写“散步”的情形运用了哪些手法?(6分)

13.文章第(5)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4.作者对光阴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4分)

15.赏析文中画线句。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2.①动作的细节描写,运用了“迎着”“背着”“踩着”等动词细致刻画出了我散步时的专注。②心理描写。作者把散步的见闻转化为细腻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觉、复杂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深刻认识。③拟人手法,把“思想”人格化,如“羞怯”“躲”等词,赋予“思想”与作者同等的地位,引人注意。(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任意两点给3分)

13.①内容上,写“我”儿时对光阴的挥霍与祖父对光阴的爱惜,形成对比(2分);②结构上,运用插叙的手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承接上文“我”回忆自己是光阴富有者的情节,另一方面引出下文“我”对自己驱遣光阴浪费时光的悲哀与感叹(1分)。②凸显了不同阶段的人们或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光阴有不同的认识,警示人们要珍惜光阴的主旨(1分)。

14.幼时,对时间无知觉,文中提到“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1分)后来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文中写到“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1分)再后来开始在意、计算时间,感觉时间不够;(1分)最后意识到生命会耗蚀,时间会流逝,终无可挽回。如“我感到有点迟暮了。”(1分)

15.“树叶”无法回到“枝上”,说明生命形态一旦发生变化便无法重现。(1分)叶上无形的“秋”象征着生命的秋天到了,象征逝去的光阴。(1分)与前文第三段形成呼应,由初次感知到秋的来临到文末的重新审视这片叶子表明了作者经历的时间的沉淀与思想的洗礼之后对光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分)表达了虚掷光阴就是在浪费生命的主旨。(1分)人生有限,天地无穷,每一个人,在有限的光阴里,应当去追求,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与志向,也为自己充实的生命负责。(2分)(文本分析4分,谈自己的认识2分,大意对即可)

第7篇: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1

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掌握现代文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1

2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

5.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定文体 散文 小说

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快速读懂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2

3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三)准确解题 1.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规范格式:三个句子与全文的关系,领起的内容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2.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对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行切分,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 3.表达技巧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规范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交叉)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规范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前面已经从理清全文思路的角度分析过)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规范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4.探究题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3

4

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

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规范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规范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4

第8篇: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5.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定文体

散文 小说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快速读懂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三)准确解题1.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规范格式:三个句子与全文的关系,领起的内容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2.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对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行切分,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3.表达技巧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规范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交叉)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规范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前面已经从理清全文思路的角度分析过)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规范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4.探究题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规范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规范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答题技巧阅读及解答小说的具体分析如下:分析人物形象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这些题型,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概括人物形象万能公式:总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具体性格特点+文中哪些信息体现这一特点.(举例)+阐析(文中信息与人物性格建立联系.)答题规范格式:情感概括关键词+结合文本阐释

理清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的把握。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表达的内容+与下文相关的情节+结构作用。分析典型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答题规范格式:

1、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即“人物性格(关键词)+简析”

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一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正面描写(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景物)、细节描写、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悬念、欲扬先抑等;

答题规范格式:阅读文本-分析情节-分析环境-分析语言-挖掘主题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

作用:暗示主题/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含蓄耐人寻味等

小说的开头的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第9篇:现代散文阅读基础知识 (2000字)

现代散文阅读基础知识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

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

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使答案规范的要点:

1、应紧扣文本,忌就题答题,主观臆断。

2、应分点列写,忌杂乱无章,东扯西拉;

3、应看分答题,忌一答了事,不问分值。

4、应善作提炼,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5、应有“点睛”之词,忌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6、应周详全面,忌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纤 夫

最先知道拉纤是在读书的时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黄河船夫曲》,现在已记不清是油画还是交响乐了。不过,印象还是有的:雄浑、壮阔、粗犷;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命运的搏斗。于是纤夫的头上就晕出一圈圈五彩的光环,至于纤夫心中的泪和脚下的汗是老师们艺术的眼光见不到的。

若干年之后,我也成了纤夫,像挑担、拉车、掘地一样的平常,牛筋马力总是要付出的,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

社会的渐渐进步,使我们这一带拉纤的船只几近绝迹,更少了触景生情的机会,纤夫的影子也渐渐淡漠。

近来听到一支曲调,极熟悉的音乐语言,听了上半句,就可以和着下半句,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流动着这绵软的旋律,问女儿,说是《纤夫的爱》,也只记得两句歌词:“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岸上走。”于是那段生活又浮了上来。

纤夫的形象是脚着草鞋(我那时穿球鞋,尽管破烂),有时为涉水方便;穿厚衣服,不至于被纤绳磨破肩头;头戴小草帽,遮阳蔽雨;几乎一律的姿势是躬腰,像煮熟了的虾公;光这一端,纤夫就潇洒不起来。

初上纤路,有新鲜感,也有陌生感。特别是碰到对头来船,是“钻”还是“晾”,颇费踌躇。两船相交,纤绳与纤绳交叉,必定有一纤夫从另一纤夫腋下钻过。其实钻过去的动作简单得多,仅一低头而已。而“晾”的一方要远远地望两条纤绳,在自己一方的纤绳正好过对方桅头的时候,喊一声“晾”,抖抖手腕,纤绳便一波一波的传递,波峰正好高过对方的桅头,两船方顺利的交汇。抖手腕的时机要掌握得好,否则纤绳在桅头上纠缠,便会节外生枝,无端生出一些事故来。

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从别人的腋下钻过去,次数多了,掌舵的同伴们便笑我“手潮”——即技术差的意思,而对头的纤夫也会投之以不屑的目光。

世界给人以太多的委屈,但自尊却像石头底下的小草,总要寻找生长的隙缝。只略一低头,从别人的绳下钻过,有损于体面——一个纤夫的体面,于是我终于在某一次下了决心,抬起了自尊的头颅,把在肩下的纤绳抬高,让对方钻过去。而在大喊一声“晾”的同时,纤绳也掠过了对方的桅杆。从这以后,有对方船来,我总想让对方“钻”纤绳,当我“晾”过纤绳之后,我觉得成了堂堂正正的纤夫。

纤绳细,纤路长,纤夫一上路就像牛上了轭头,只能进,不能退。纤夫偷不得懒,作不得假,无庸催鞭,也不能奋蹄,一步一个脚印,腿跨两步,舟行一尺。

纤路两岸多有好风光处:桃花时节“春江水暖鸭先知”;金风乍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向晚的“半江瑟瑟半江红”;凌晨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青山绿水,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却不入纤夫之眼。

纤夫的风景只是风和水,风色顺水势顺,纤夫肩头轻,脚头松,便满心喜欢,脸上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开。

若遇恶风逆水,纤夫肩上陡然增加分量,脚跟便像有磁铁吸住一般沉重,纤夫便低头弓腰像猪一样朝前拱,纤夫有韧劲,纤绳不断,纤夫不倒。路漫漫其修远,纤夫却将目标定得很近,前面有一棵树,树渐渐地近了,渐渐地擦身而过,纤夫吐一口气,再定一个目标。过一个村庄,过一座桥,对纤夫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过去的路越积越多,未竟之旅越来越少,纤夫想到人生,想到艰难时世,纤夫走的路竟和人生之路极相似的呢。

纤夫也有希望,纤夫的希望不会去做人师,不会去经商,不会去做官。纤夫只希望走一段好的纤路,譬如江苏的苏州、吴江、平望、八坼一带运河的纤路,譬如浙江绍兴柯桥一带的纤路。那一带的纤路均由青石板铺成,连绵不断。纤夫不在乎古纤道的文化,文人说纤路联系了桥文化、水文化、石文化。纤夫将青春用汗水用纤绳刻在石墩上,那一道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的光滑的绳痕记录了纤夫的历史,这是纤夫们的集体创作。若干年之后,世界上没有了纤夫,会有考古学家从倒坍的桥墩上,考证出当时纤文化的繁荣,就像现在我们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一样感到兴趣对这些纤夫都不在意,纤夫只关心现实,石板纤道晴天踏实,雨天别滑脚。

我当纤夫的历史不长,断断续续的只有两度春秋,纤夫却是货真价实的纤夫,除了脚上的那双破球鞋。因此当纤夫听到“纤绳荡悠悠”的绵软的歌,纤夫就知道作歌的作词的都不曾当过纤夫,一天也不曾,而极有滋味地哼着绵软曲调的满城男女大概也不会去试当纤夫的,一次也不会的。纤夫被冤枉地当了一次道具,一次男女调情的道具。因此纤夫每每听到这支歌,就会对艺术产生出无限的感叹来。

1、 根据文意,常人认为“纤夫的头上”有哪些“一圈圈五彩的光环”?(6分)

2、 作者为什么说纤夫只是“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6分)

3(分

4么分

、为什么“纤夫走的路竟和人生之路极相似”呢?请根据文意回答。6) 。 、 作者在第四节和最后一节都写到《纤夫的爱》,其作用分别是什?(4) 。

上一篇:研修班心得下一篇:写字楼物业管理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