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部分院校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接着阐述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最后总结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议。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教育建议

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手段改革属于关键环节。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逐步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0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1.1 教学方式问题

灌输式教学方式理念过深,大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据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一昧的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灌输式在教学知识传输中具备较大单一性,进而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难以与教师产生共鸣,无法确保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1.2 领导认知问题

学校领导缺乏认知,及个别学校认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升学率没什么益处,进而学与不学没多大关系,甚至缺乏专业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派遣的是其他教师,无法为学生构建客观的实验条件,难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3 教师认知问题

教师缺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认知,在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中,社会各界逐渐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虽然明确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延伸到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依旧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主体。

1.4 教学手段问题

教师没有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未能合理应用多媒体、微课等教学手段,进而无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提升。

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议

2.1 转变教学观念

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教学活动的评估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必须要明确,只有在正确的教学观念下,才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进而更好的完成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任务。

2.2 突破教学难点

在平时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 怎么把重点问题和同学们讲清楚,把每堂课的难点问题突破,一直以来都是棘手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将其引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能够突出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仅仅只能依靠老师的口头表述,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新课改下,在课堂氛围上要求的是创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自身的思维,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挥出来,进而全面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2.3 重视实践教学

小学生之所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枯燥感,存在神秘难懂的印象,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脱离实际,难以与知识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去设计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走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生活中一些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相关点的引入, 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这门学科结合起来, 既可以掌握更多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以此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4 发挥主导地位

教材担任着学生的知识教育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基于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教材编制者,还是教学着均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得学生能够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密切接触,全面提升学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引导,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逐步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思维方式,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促使自身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生命观。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能够得知,当前我国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意义,注重教学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积极探索有效育人、有效合作、有效探究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发周.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71(08):192-194.

[2]朱俊杰.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22):5+9.

作者:陈伟

第2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教师是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灵魂工程师”。本文将从家庭、社会、学校和教师这四方面,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家庭启蒙;社会影响;学校德育;教师尽责

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教师是他们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灵魂工程师”。本文将从家庭、社会、学校和教师这四方面,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问题。

一、家庭启蒙

人的品行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特别是在早期启蒙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作为儿童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的终身教授。家庭德育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孩子的德行教育,“重智轻德”成了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其重点是:

1、养成良好习惯——每个家庭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关键是对孩子要用心,善于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总结经验,寻求方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一旦将好习惯养成,孩子将受益终身。

2、注重心理健康——家长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暖,更要注重孩子心理素质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3、培养乐观精神——孩子一天天长大,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父母不能时刻在身边耳提面命,培养孩子的乐观态度和向上精神更加重要。

在慢慢成长的人生道路上,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才能够成人成才。

二、社会影响

社会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成人行为和社会风化时刻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人们理想社会纯净,以利孩子成长,但开放的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现象和人群是多样化、多侧面的。家长和教师都不能蒙住孩子的眼睛,更不能掩盖弊害。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要教会学生抗拒不良诱惑,经受挫折考验,学会机智勇敢,做到防微杜渐。更要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社会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校德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和实践的主要场所,是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当前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一段时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性。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时效性的引导,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集合,增强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1、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确立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工作思路。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学校的窗口,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能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校风校纪不断改善。

3、配齐配强德育队伍——把政治思想觉悟高、理论实践能力强、专业本科业务好的教师调整到授课第一线,上足上好每一节德育课。职称评定、职务提升、奖惩原则与其他课程任教老师一视同仁,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

4、强化德育“三结合”——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四、教师尽责

教师是连接学生家庭、所在学校和社会(家乡、社区)的桥梁,是沟通各种关系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平台,是直接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谐语言、规范行为和真挚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沐浴在师德魅力的阳光雨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家访与家长会相结合——家访与家长会是学校、家庭双向沟通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但凡学生思想、学习上以至生活、身体方面有了什么情况,教师要自然地做一次家访,多数学生出现同一种问题时,及时召开家长会,家访与家长会相结合,教师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断提高。

2、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这里所说的合作是年级组内教师之间的合作。同年级思品课教师之间要合作备课,相互交流教学心得、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共同完成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任务。思品课老师还要与同班级其他任课教师合作交流,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应对策略,创新教育方法,达到学科之间均衡提高,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吴梅

第3篇:小学音乐课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立足教材,适当延伸,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就像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笔者恰当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我的祖国》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婉转优美的独唱、气势磅礴的合唱使学生很快联想到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受歌词的内涵,于是笔者向学生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讲到影片《上甘岭》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再唱起这首歌,看到学生的情绪在一步步高涨,于是笔者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充满感情的朗诵,使学生思想感情引起共鸣,为学习旋律作好铺垫。笔者随即奏响歌曲的前奏,带领学生一气呵成学完歌曲,使学生聚集在胸中的爱国热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像这样爱国教育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很多,恰当地运用这些作品,立足教材,适当延伸,能使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的同时,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利用合唱训练,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宠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存在忽视集体的观念,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合作精神的缺乏成为许多独生子女的素质缺陷。新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长期的合唱训练中,笔者始终贯彻着这一原则。

合唱是多声部的和声美与复调美,要求每个成员音准、音量的控制以及音色的变化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是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整体之间的默契配合来达到共性要求的。在分声部训练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战”、比音量等情况,有学生表演不好,其他学生还幸灾乐祸,讥讽、嘲笑。久而久之,易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间对立的人际关系。为此,在合唱队训练中,笔者刻意渗透学生之间的合作。笔者很注重让他们自己站出来,不光听自己的声音,也要听别人的声音,自己来评价、体验。比如练声的过程中,笔者请各声部出一名学生站在指挥边上听,然后指出自己声部的不足,其他学生则由此改进。学生参与评价后,自己有了切身感受,知道的确唱得不对,其他学生情感上也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发声技巧。在学生不断的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他们提高了演唱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快乐,体验到不同声部间既有区别,又要相互融合,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升华。

音乐编创,注重自信心的培养

新课程音乐教材设计了音乐编创活动的内容,这为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到别人认同的情绪。而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无疑比成人显得更为突出。常常有一些“五音不全”的学生怕上音乐课,怕教师点名演唱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越是如此,心中的自信越不足,也就越害怕看到教师的目光。教学中,笔者常注意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充分运用他们的这一“闪光点”来上出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如在小组活动中,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动作创编,让节奏准确的学生进行伴奏,让歌声优美的学生演唱歌曲。特别是在旋律作曲中,笔者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写在黑板上,其中也有“五音不全”的学生的作品,再请音准较好的学生来进行视唱,并指导学生进行点评:他的作品什么地方比我好?通过表扬,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学习的自信。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水寨镇中心小学)

作者:董传明 董家闯

第4篇:浅析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不断地被广大中小学生所接受,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 思想品德 问题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在不断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相应地提高了,并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不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往来,精神层面也相互渗透,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不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的同时,中小学生的思想也深受影响。目前,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此,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决不能忽视。但是目前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目前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不能充分体会其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比较落后,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品德课堂教育模式。

2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与现阶段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显地与现实脱节。

3 思想品德教育课时量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

4 各个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脱节,没有连续性,有明显的阶段跳跃。

5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育模式和反馈机制。

首先要深刻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目前,一定要大力提倡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有助于国家未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民族凝聚力。当下,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与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完善。

其次,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育,要走出校园,走入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对学生无时无刻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建立完善的、立体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思想品德教育由校园延伸至家庭,教师和家长都能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思想品德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定时与家长进行相关沟通,为各种性格的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氛围。

再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还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关知识都是从指定的课本中得来,没能与时俱进。在今后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仅仅拘泥于统一的教育模式。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引入多媒体课件,将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故事、人物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先进的方式方法,努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开放的、积极的受教育环境。

第四,要认识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显得至关重要,要将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书育人共同发展。例如,针对某些大人物的事迹要着重强调,英雄人物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榜样,同时对学生也有导向作用。

最后,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与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密不可分。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发展的基础,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即使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不会给社会带来益处,相反只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某些方面也是相通的。在加强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将自身存在的疑惑表达出来,并且培养学生自己体会、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个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产生的疑惑记录下来,及时总结出解决方法,形成具有逻辑性的实践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完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全民思想整体提高的基础,不仅关乎社会发展,同样关乎国家的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两手抓。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与学校、家长、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努力,勇于创新,完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作者:张哲

第5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探究

摘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重点从“对思品教师的管理、對思品课堂教学的管理、对班队会中进德育的管理、对思品教研的管理、对校外德育教育的管理”等五方面进行尝试、探索,最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教育 探索 研究

引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人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杜会生活常识教育。”

一、对思品教师的管理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核心,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他们应该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主力军,要求应当具备更高、更新、更全面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素质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修养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是深刻的。

二、对思品课堂教学的管理

如何把呆板、生硬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教学”方式变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受小学生欢迎的现代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1.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贴近学生。制订目标,是科学管理的灵魂和核心。然而。目标制定不合理,太高或太低,也会影响教育效果,必须使德育教育目标贴近学生实际。德育教育也要根据学校在不同年级提出不同思想品德要求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2.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形式贴近学生实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喜闻乐见,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我国是一个具有灿烂历史文化、优秀文化遗产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国家,节日、纪念日贯穿于一年的始终,是一笔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节日、纪念日中渗透德育内容,既容易被学生接受,又能形成一个传统美德的思想教育系列。

3.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贴近学生实际。思想品德教学活动,重在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参与的群体面和个体态度;’(2)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3)促进学生的相互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4)促进学生的知情结合和知行统一;(5)促进学生的道德辨析和道德选择;(6)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7)促进学生关注人、环境和社会;(8)促进学生认识理想和现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对班队会中进行德育的管理

在专题班队会上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队会,抓好养成教育,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1.抓好起点养成教育。2.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3,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对思品教研的管理

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还要吃透《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推动思品教学改革,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1.设计能体现小学生特点和本区域特点,符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2.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研究;3.深化教学改革,研究课堂教学新方法,探索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4.对低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改革的研究;5.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新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6.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7.小学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研究。

五、对校外德育教育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道德的发展对学校德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生活化发展趋势日益凸现。新的德育课程观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等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强调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个人体验,而学生参与实践的主体环境就是学校与家庭所在的社区。

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有思想性,形式要多样化;3.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在学生自制能力的培养;友爱精神的培养;处理好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荣誉感的关系;责任感的培养;挫折教育,毅力和坚韧性的培养等方面。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

作者:袁 静

第6篇: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统一,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趣中传情;道德教育;思想认识

一、读写结合,趣中传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把课文里的思想教育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各项写作活动中,在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写作训练,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思想教育。我常用的方法有:

1.续写

以《穷人》一课为例,我在全文讲解完成之后,引导学生顺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性格品质,接着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续编《穷人》这个故事。学生想到渔夫赞许的目光,激动的泪水,桑娜兴奋的动作、神情;想到渔夫和妻子如何更加勤奋劳动,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这一读写活动,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渔夫和妻子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使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感染和教育。

2.即兴习作

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谈体会、写感想、表情达意,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

现代教育学家魏书生先生认为,“坚持写日记,便是坚持道德长跑,能够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

1.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有助于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鼓励指导学生如实地记下自己的生活、思想及观察到的人和事,说心里话、讲真话,这便起到教人求真的作用;也可鞭策自己、针砭丑恶、赞扬美善,这便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敢于说看法、讲真话,就会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仅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儿童意志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定时举办各种日记展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剖析自己、回顾总结等良好习惯,同时磨炼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以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基础,在作文的指导与批改中立足于育人

“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选择作文内容和运用与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在指导作文时立足育人。其次,在批改作文中立足育人。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此以作文指导认识,以认识提高作文,便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海阳市龙山街道中心小学)

作者:王建玲

第7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抓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密溪中心校

曾小平

内容摘要:当今天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人们在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初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小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小学教育者,要从把握小学生思想特点,更新思想品德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等几方面抓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主题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也存在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琐事仍要家长指点、安排,甚至代劳。这样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尤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更为不利。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认真把握小学生思想的特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认真领会和贯彻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且还在于深入和全面了解当前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这才能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有过程中,既要看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又要正视出现的问题;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应注意小学生的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多样化。过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淡薄,就是为了升级、升学。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对人的要求不只限定在文化程度的高低上,更主要的是人的能力上和品德和修养上。这样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了推动作用。当前,小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自觉型、应付型和强迫型。自觉型的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自己去探讨、去钻研。应付型的学生则只是为了服从普及教育的规定而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内在要求。强迫型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也不能学习。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指向遥远的未来,还必须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出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不仅与祖国的前途有关,也与自己的前途休戚相关,从而激发多种不同动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知识见闻增广,信息反馈迅速。开放性社会的信息频繁,流通迅速,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增广见闻,开拓思维的作用。但是社会信息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差,但却有很强的模仿性。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用良好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能力。

二、认真把握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

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摆正以下几个关系:

1、开放式和禁堵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是开放的不同态度。其实,开放性社会有广阔多样的信息渠道,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场所,已不可能采取封闭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知道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提高识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封闭式教育并不排斥禁堵。对于反动的、非法的、不健康的东西,在学校里需要坚决地禁止。

2、培养心理品质和德育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为衡量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小学生心理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探索、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相应的心理品质,不仅是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要求,这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

三、不断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品德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深处,还要尽可能遵循心理学原则,还要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判断等心理活动高度关心。

1、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普遍采取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不能过于坦率直言,应慎言开导;对性格暴躁者,可以进行冷处理,以柔克刚等。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期间曾多次运用这种方式,预期的教育效果都较理想。

2、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3、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 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运用榜样激励,要重视见之于行动,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4、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我曾接手过一个班,开始时班级迟到现象严重。我担任班主任之后,向他们提出了“按时起床不许迟到”的要求,并亲自把关。早读上课铃响,我就站到教室门口,对迟到的学生记名批评。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已全部消除迟到现象,后来在我经常提醒、督促、检查下,我们班再没有人迟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道德情境,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又越来越好,相应地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独立性和意志力差是普遍现象。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经受艰苦和挫折磨练情境,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作业难度,以逐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把学科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总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生活和需要出发,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把握思相品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第8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感恩教育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感恩意识

在应试教育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教师大都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他们过度重视“智育”,而忽略了“德育”,甚至部分小学教学中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所以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大都将基础思品知识、解题方法以及应试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所以导致当前的小学生道德比较缺失,即便有些小学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但是也大都也只是走走过场,无法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因此,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思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但是为了提高感恩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必须要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而就具体的感恩教育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珍惜生命、强化责任和学会和谐相处,下面就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 (1)珍惜生命。

思品教师必须要使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感恩表现,同时也是感恩父母、回报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要使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2)强化责任。

承担责任教育是感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感恩父母之恩就是要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不可让父母操心,担忧;感念祖国之恩就是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不可做违反国家原则的事情等等。 (3)学会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相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的习惯;也需要使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即要与不同阶层和性格的人进行相处,以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丰富教学活动,践行感恩实践

正所谓:“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既是一种品德,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人际关系也逐渐贴上了功利的标签,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等情况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小学生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就势必会形成消极的思想,也自然不会懂得感恩父母、师长和回报社会。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思品教师必须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来践行感恩实践,而就具体的感恩教育活动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努力:

(1)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思品教师可以借此时机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专题性讲座,并促使他们投入到感恩实践中来,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用先进的事迹感染人。在开展思品教学的过程中,思品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比如汶川大地震后,13名唐山农村兄弟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积极投入到地震的救援工作中来,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唐山地震时候全国人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等等,这就是感恩的具体表现。另外,还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以及鼓励学生在课下帮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为父母洗脚、送茶水或者修指甲等等。

三、开展家庭教育,培养感恩情怀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都出生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并且他们始终享受各个家庭成员所创造的优越条件和生活氛围,比如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所以当前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懂得去关爱别人,甚至部分小学生对父母呼来喝去,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更谈不上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因此,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家长来开展感恩教育,以使父母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例如,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比如别人帮助自己了要铭记帮助者的恩情,在适时的时候再回报对方等等。

总之,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德行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而感恩作为德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当前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学会感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英语基础知识下一篇:薪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