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的提出背景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五大理念的提出背景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锡矿山循环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情况,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整合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活动,模仿绿色生态系统来发展经济,使企业能获得经济与环境双赢的运行模式。锡矿山是百年老矿区,经济和生态发展都已经到了竭尽的边沿,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已经成为当前矿区的重要课题。

一、锡矿山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自2004年划归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2009年归属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锑产品冶炼和研发基地,锑产量占全球25%,位居世界第一,故享有“世界锑都”的美誉。

1.产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投资矿区。近代矿区始于明朝,当时把锑误认为是锡,故称为“锡矿山”,但却炼不出锡,遂被弃置,清光绪年间经化验才知是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主持设新化锑矿行政局,实行民采官收官炼,后改为商办。当时矿区初具规模,有采锑公司130余家、炼厂30余座,英、法、德等国产业革命在19世纪内完成,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带动美、俄、德、英、法、日、西、葡等国也在锡矿山开设了“多福”、“开利”、“合利”、“修和”等洋公司。1908年清政府购得法国赫氏炼锑法专利,1909年用低品位辉锑矿炼出纯锑。1941年国民党政府设立锡矿山工程处,建立北矿炼厂和南矿炼厂,收砂炼锑。1949年共有9家冶炼厂。

2.近代矿区开采与保护并重。近代以来锡矿山建成了选矿和冶炼工艺为主的采、选、冶生产系统,以生产精锑、铅锑、生锑、一号和特号锑白、硫化锑为主;占全国锑产量的52.5%。“世界锑都”锡矿山的锑业开发从1897年至今,是国家锑品主要研发和出口基地,同时也是湖南百年矿区和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除了锑矿资源丰富外,还盛产煤矿。然而,长期的开采导致锡矿山锑矿资源日益枯竭,主要生产区北矿区一度停产长达9个月,锌厂已经停产,曾经1000多名职工待岗,2009年6月基本复岗。私人开采和国营开采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开采时间之久,开采后续工作不到位,给矿区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加速开发工业循环经济,以生态绿色为前提,打造锡矿山区域经济综合体,实现从工业生产向循环式发展的园区转变,是锡矿山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矿区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一——治理污染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近几年来坚持“百年锑都,绿色发展”理念,内控污染源头,对外达标排放,采取关停锌厂,退出化工厂等重大举措,从内部切断污染源。同时加大力度打造无尾矿山,先后投资3亿余元建成锑冶炼厂低空烟气脱硫系统、砷碱渣处理系统、采选厂砂水零排放系统,南矿万吨废水处理系统等十来个环保项目,目前每年可处理废水600万吨,二氧化硫300吨,处理和综合利用砷碱渣5000吨,每年减排并回收砷 240.4吨、锑408吨、碳酸钠1800吨,实现了“三废”的零排放,环保效益显著,并可以新增经济效益1567万元。国土资源部列矿山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和“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赢的同时,矿山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新进展有:锡矿山有南矿万吨废水处理站,特别是公司在重金属“三废”治理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废水处理站的技术、规模、工艺流程及达标排放情况。环境治理得到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的高度重视,并有红网、湖南经视、潇湘晨报、电台的集中监督与报道。资水属长江支流,资水流经冷水江,最后汇入洞庭湖流入长江。冷水江市的水污染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冷水江市在开展水污染防治、湘江保护与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碧水保卫战等方面成效明显,基本覆盖“四水五库”流域区域,重点体现在工业污水治理、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不达标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饮用水源保护区治理、良好湖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重金属废水治理等8个方面,重金属治理成果是冷水江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机遇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取得一定的成效。锡矿山有着历史悠久的旅游资源,羊牯岭碉楼、锡矿山展览馆、忆苦窿采矿场遗址(50年代已经开放)、忆苦窿现场表演、飞石岩自然景观等典型景点,工矿和红色旅游的典型代表,与当下的研学旅游、文旅结合、红色旅游结合紧密,鼓舞人们忆苦思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年锑都红色工矿历史和锡矿山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18年娄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矿山成立了娄底市就业扶贫基地,在矿山建立了冷水江市雨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冷水江市雨逸果蔬种植专业合作公司等。

3.挑战——锡矿山的锑矿开发问题凸显。1897年锡矿山开发锑矿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除了锑矿资源丰富以外,還盛产煤矿。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代替,锡矿山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化。首先是各类矿山的环境地质问题频发,特别是2009年10月9日,锡矿山因罐笼刹车失灵而发生罐笼坠落事故,造成26人死亡,5人伤势严重,这是典型的人身安全事故。其次是水土污染,矿井工人的粉尘污染。再其次是环境问题。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边坡变形,滑坡,崩塌,采空坍塌,地表错层塌陷,水土资源污染,水土破坏。锡矿山带来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依靠的是高强度开采、消耗资源和高强度的破坏生态环境。

三、新时代“世界锑都”锡矿山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可持续利用,使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最大化,力争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的原则为3R原则:Reduce减量,Ruse再利用,Recycle资源化。

1.加速环境保全模式的转变。从顶层规划入手,全社会从上到下推动环境保全模式。抓源头,控废物,科学有效地预防为主,以处理无尾矿山为辅,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废物循环利用机制。有害环境资源的经济活动要减少,完善矿山生产和消费领域三种维度的循环模式:首先通过企业内部循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通过企业间的循环,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形成生态工业链,使一家的废料成为另一家的原料。锡矿山的主要企业有选矿厂、炼厂等。生产需要采购的物资材料有:能源(煤)、润滑油及润滑脂、炉料及耐火材料制品、建筑材料、地材、钢材、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原料、化工产品、火工产品等44种。可销售的废旧物资类有:废铁、砷碱渣、铅渣、废旧设备、脱硫石膏、贵锑、高铅锑、高铜锑、高铅氧粉、再生除铅剂等16种。最后着眼社会整体循环,从顶层设计注重绿色产业的引进和大力发展,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模式。

2.逐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发达国家获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德国、日本、美国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获得显著成效。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资源综合利用目录》。除了需要落实好现有的法律法规之外,湖南省级、娄底地区、冷水江市级需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结构体系,特别是制定冷水江市循环经济地方管理实施办法。冷水江市属于重工业城市,工业污染长期以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打造工业资源旅游再开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新的突破口,才能彻底摆脱环境污染。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绿色产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起着很好的带头作用。国务院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示我国要推动“旅游+新型工业化”。近三年来,中国工业旅游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31%,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4.5%,我国已有不少工业企业开发了公众旅游项目。伊利集团在2009年-2017年已接待3800万游客,沈阳宝马、君乐宝等企业都已经形成“企业+景点”的特殊景点。建在上海一座废弃多年的采石坑内的深坑酒店,2018年11月开业后就成为“网红”。

工业废弃资源的利用,离不开旅游业。景点的规划一方面可以在原有厂房、矿坑等工业废弃资源基础上开发新的设施,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深坑酒店等;另一方面则是依托原厂的品牌文化和市场占有率来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工业废弃资源来进行旅游资源再开发。锡矿山一直以来的国际交流比较频繁,跟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国家交流频繁,有着鲜明的工业特色和历史厚重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阶级的缩影。因此,锡矿山建设红色工矿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都具有客观的市场占有率。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世界锑都”冷水江锡矿山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6c0204)]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佑华

第2篇:专家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有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总书记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总书记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0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它集中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胜之道。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全球的使命,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度、力度有目共睹。2015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与形势要求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他还说,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其他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繁荣之中。

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平公正;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比较突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需要把“蛋糕”越做越大,也需要把“蛋糕”越分越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必须牢固树立,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坚持这五大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将深刻改变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发展力量,深刻影响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推动建立更为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作者兼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梁言顺 来源:学习时报)

第3篇: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老师、家长看重的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偏爱的还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些都密切关系到试卷上的分数。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是否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探索和渴望,则很少为孩子想过或努力过。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不禁让人不断自问: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孩子们走出学习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学习数学的绿洲?走入新课程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课堂轻负担,高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有怎样的发展?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奠基哪些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寻找通向学生自主发展的一座桥梁、一种有效的途径,是否能通过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以人为本,以创设教学情境为抓手,以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通过研究,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思考与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体会其中的乐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关于创设情境、自主发展的论述,早见于各种理论文章与教学专著中。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和课堂教学实践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设情境进行了诠释。

1、教育人本论指出,在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个人的基础上,一是发现人的价值,二是发挥人的潜能,三是发挥人的个性。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说的,要有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接受素质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3、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这些理论和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给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与建构,不断提升数学思考与综合素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能力和素质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实实在在做课题,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哪些自主发展。

2、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素。

3、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类型。

4、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研究 调查 行动研究 经验总结 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2004年8月~2004年11月

(1) 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日常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与方法。 (2) 学习有关同类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以及有关情境的专题研究。 (3) 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低年级组试行)。

2、实施研究阶段:

(1)2004年11月~2005年11月

带领刚踏入新课程的低、中年级数学教师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全员参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素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2005年11月

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进行梳理,总结,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为课题中期汇报作准备。 (3)2006年1月~2007年1月

启动中高年级的子课题研究,把低中年级总结的经验进行推广,把遇

到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努力寻找合适的途径。并逐渐向“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这一提升的课题进行研究。

3、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6月

把几年来研究的经验以及问题和相关的材料进行梳理、总结。为课题结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课题组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课改相结合,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创出了特色,干出了实绩。

(一)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课题确定以来,成立了校领导、低年级组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加深对课题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1、把课题研究与家常课相结合

学期初,带领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子课题下自己意向研究的小课题,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2、把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把课题研究与实验课、优质课、示范课相结合,与个人实践课、小组实践交流课、大

3 组实践汇报课相结合。在听课中发现组内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3、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改变以往单

一、固定的教研活动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组下分设备课组,采用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1)建立每月一次的“教改论坛”,由一位教师主讲,介绍课改信息,探讨教学,也可以结合课题研究谈教学中的感想与困惑。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参与。我们对及时总结、筛选、提炼的研究经验,加以推广、学习。每次论坛时,老师们总是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大家也在倾听与表达中不断提升地自我教学能力。(2)结合课题研究,加强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组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又帮助新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方向。

(三)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对照自己或别人的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教师们定期围绕情境创设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各项活动中让普通的一线教师感到以前遥不可及的教科研变得如此亲切,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在课题组带领下,组员们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并把科研氛围辐射到身边的其他数学教师。渐渐地,把课题研究融入自己的课堂几乎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更让人欣喜地是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正在丰富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和提升。今天我们的教师学会了思考,大家正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教学思想,迸发着教育智慧。

(四)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领导全程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题论坛、听研究课、组内交流等活动。给予我们不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还尽力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与专家近距离地交流,除了能让老师很快获取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还能为我们答疑解难,帮助我们指点课题研究中的迷津。我们定期开展研讨展示活动多次,主动邀请市教研室林老师、区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多位教学专家、骨干、同行前来指导、切磋。每次活动都能使老师们颇有感触,并引发深深的思考。在积极地互动交流中、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老师们不断前进。

(五)发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

1、盲目提高趣味性而忽略了价值。

4 我们会发现在刚开始课题研究那会儿,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吸引孩子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为创设情境而设境或为标新立异而设境,创设的情境虽然能让孩子们兴奋但却缺乏真实感,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意图,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刻意去制造一种华而不实的效果,随意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以上一些情境,不仅不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相反会有消极作用。这样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价值。

2、盲目加重“生活味”而缺乏“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情境”。运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于是我们开始围绕“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深入地研究。

十、课题研究成果

(一)创设科学有效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1、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在教学“

6、

5、

4、

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教学中还创设了“小兔乖

5 乖跳不跳”的游戏情境,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儿。然后一一出示6+7 、7+

3、8+

7、7+

5、6+

6、8+9并问:“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道路。

2、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这样设境:(1)猜一猜:拿出人手一个红色小方块,猜猜它的每条边有多长?学生中有的猜是1厘米。教师肯定这小方块的每条边的长度就是1厘米。请你摸一摸。(2)学一学:请你跟老师学一学:轻轻夹住小方块,慢慢抽出来,这时拇指和食指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记一记,闭上眼睛输入你的小电脑——1厘米大约有多长。(3)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请你用手指比划比划。同桌再互相用小方块检验。(4)选一选:拿出数学书,问:长、宽、厚(依次摸一摸)你认为哪个最接近1厘米?伸出手,手掌的宽度、手指的宽度、一柞的长度(做动作)想一想,这次你会选哪一个?(5)找一找:请你再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观察思考后发现:“手指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眼珠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纽扣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指甲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投子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拉链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课程表上的字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对长度单位1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通过创设看一看、指一指、猜一猜、学一学、比一比、选一选、找一找等一系列感知体验活动情境,使学生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比较清晰正确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只有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想,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感知经常相碰撞、接通,才能豁然开朗,心有所悟。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有所感悟,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创设多种体验的经历与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思考过程中,去主动地发现,构建新的知识,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胜千倍。

3、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练习五题9时,教材创设了买篮球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这样教学:出示情境图,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我发现排球要35元,篮球要68元;我发现篮球比排球贵;排球比篮球便宜。教师问: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迫不及待地积极交流: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一个排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钱?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共要付多少钱?买排球的钱再添上多少钱就能买一个篮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带100元够不

6 够?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至少带几张十元的?„„出示小男孩提出的问题: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这个问题你会怎样解决?为什么?„„在右边的情境图中教师先出示排球的价钱和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一个篮球多少元?问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你认为阿姨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便宜2元;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2倍;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一半(一学生反驳:没这么便宜的而该生的回答是此时正在打折);用100元就能买下这两个球„„让我们听听阿姨怎么说——“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你会怎样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呢?„„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4、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交流与合作能力。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精神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感到自由、轻松。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中告诉学生:“老师今年31岁,今天我乘15路来学校。小朋友仔细找找生活中藏着的数,用100以内的数来说几句话。”接着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让教师领略到他们眼中的数竟是那么丰富多彩。如:东林小学有6层楼高、我的文具盒38元1只、我们大约有30只牙齿、爷爷60岁,今年做寿、我的生日是3月26日、灵山大佛高88米,今天的最高温度是9℃、我们班共有36人、我家住风光里20号、我的校服90公分、金龙大客车可以坐45人、文具盒里共有12支铅笔、1块橡皮、我的蜡笔共有25种颜色、今年二月有28天、我们每天上7节课、我的储蓄罐里有67元5角钱、东林小学2002年100周年校庆、我家的电视能收30个频道、篮球比赛的比分是74:8

3、3月8日是妇女节、一天有24小时、我的学号是36号、一年有12个月、人的生肖有12种。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流,可以自己发表对数的理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学习交流的亲密伙伴,快乐地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在乘法那一单元的复习中让学生音乐声中,小组合作按限价25元配一束鲜花,使数学融入了生活。学生将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的智慧,实现了智力互补。在实践、合作活动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5、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思考。

在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单元练习后,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数学思考。教师这样设境:从讲

7 台里先拿出一捆铅笔,举在手中,神秘地问:“请你看一看,猜一猜,这一捆有几支?” “9支”,一个学生答到,我轻轻提示:“比9支多些”。一学生又答:“12支”,“比你猜的还要多一支”。孩子们顿时兴奋地答到:13支。随后我们一起数“

一、

二、三„„十

二、十三,”验证了这捆的确就是13支。接着教师又从讲台里拿出了一些,问:“老师又拿了几支?”孩子们一看便机灵地答到:“4支。”“那老师这儿一共有几支铅笔呢?你会怎样解决?你又是怎样想的?”孩子们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明确了“当我们知道了一部分,后来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添上一部分时,要我们解决现在的总数时,我们就可以用原有的一部分加上添上的一部分就是最后的总数。”此时继续设疑:“13支的基础上再添上4支是13再加4是17支铅笔,那如果在13支铅笔的基础上添上6支、8支、10支,你认为结果在17的基础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是怎样想的?” “我认为会越来越多。” ;“我认为同样的数量,添上的越多,结果就越大。”;“我认为结果会一个比一个2,因为加上的数相差2” „„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拿出一盒饼干,问:“如果给来听课的老师每人分一块,你认为该分掉多少?”“ 2块”,学生们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盒里拿出2块分给听课的老师。教师继续设疑:“要想知道原来饼干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你现在能确定吗?”只见大家纷纷摇摇头。“想一想,你还必须知道些什么信息呢?”一学生立即答到:“让我们数数现在盒子里还剩多少块。”教师随即把饼干盒放到投影仪上,“

1、

2、3„„地数了数,8块、8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嘀咕起来。“现在你能解决原来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这个问题了吗?你准备怎么解决?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立刻表达:“当我们知道了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要我们解决原来的总数时,就可以把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合起来。” 教师继续问:“刚才我们分掉了2块饼干,还剩8块,原来是10块,那分掉3块,剩下7块,原来有几块?”“10块”。“分掉4块、5块、6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分掉的越多,剩下的越少。”一学生答到,“我还有发现:不管怎么分,但总数总是10块饼干,总数不变。”„„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地发表着自己的发现,体验着发现的喜悦、思考的快乐,并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而且学生逐渐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实,用数学的头脑来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说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二)情境创设的要素。

1、生动有趣

教师无论用哪种方法设置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一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是

8 否具有动力,决定于他对数学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最强烈的学习动力就是对数学学科产生内在的兴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比较枯燥的概念课,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太容易流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对学生概念的理解、消化有较大帮助。为此,教师特意找了一些生活事例:你们用细绳量一量自己的拳头的周长与脚长,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比1。你们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心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比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比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比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可以计算出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2、真实性

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在将来更好地做人、做事,更好地生活。教师只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达到“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一次家长会后,第二天数学课上“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一课。教师灵机一动,进行动态数据调查,形成相关问题。

(1)全班( )人,昨天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的学生有( )人, (2)家长对讲座满意的人数有( )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

(3)家长会后有时间与你交流的人数有( )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家长会后会在有空时再与你交流的人数有( )人,

(4)通过家长会,你感觉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数的( ) A、很关心 B、比较关心 C、一般 D、工作忙无法多关心

(5)、通过这次家长会,你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进设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A、有 B、没有

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家长对自己充满着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动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有价值

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数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组织这些数学材料,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基本原料和养份。因此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浓重的“生活化”这个表象,而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这

9 样的情境:一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了这块地的3/12,二儿子分得了这块地的6/24,剩下的的分给小儿子,老爷爷的这种分法公平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3/12和6/24的大小相等,对于大儿子和二儿子来说是公平的,但是小儿子分得了多少呢?,这不禁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为通分及分数加减法作了铺垫。学生在有价值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享受着成功的愉悦,带着问题主动投入新的思考与学习中。

4、探索性

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探索性是有效情境的根本特征。在教学《找规律》一课中创设了“帮助爸爸解决领带衬衫搭配问题”这一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符号代替实物解决了领带与衬衫的搭配问题,得出“把3件上衣和3条衬衫进行搭配,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如果领带数不变,衬衫减少一条,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如果衫衬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的问题。连续的变化中,学生既巩固了解决类似搭配问题的能力,又逐渐产生了建立数学模型的需要。教师趁势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变化,你发现搭配的总数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诱发学生深入研究领带数、衬衫数和搭配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凸现了搭配的规律。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采用了“变式教学”的方法,在“求变”中突出了数学知识中不变的因素(本质)。将“解决爸爸的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总数”这一情境充分地利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有序地探索出选配的方案,不仅提升了数学思考,而且为提炼计算方法作铺垫。

5、开放性

设计开放的情境,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七色花店》时教师先出示各种花,并标上价钱。先让学生自主提问,并由学生帮助解题。如:5枝百合花多少钱?6×5=30(元);2枝康乃馨、一枝剑兰,一共多少钱?4×2+1=9(元);2枝马蹄莲、6枝玫瑰、3枝菊花,一共多少钱? 2×2+5×6+3×3=43(元)„„接着,教师提出:今天是小丽的妈妈过生日,小丽要用25元买一束花送给妈妈,如果你是售货员,将怎样为小丽配花? 学生畅所欲言,方法极多,有:5枝玫瑰,5×5=25(元);5枝康乃馨、5枝剑兰,4×5+1×5=25(元);2枝百合、2枝玫瑰、一枝菊花,6×2+5×2+1×3=25(元);4枝康乃馨、3枝马蹄莲、一枝菊花,4×4+2×3+3=25(元) „„我指定几个学生代表上台根据他所说的进行配花,然后由下面的学生对他们所配的花进行评价。结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提出不同的看法:“只选一种花太单调了。”“多选几种花看起来比较漂亮。”“因为是要送给妈妈的,应该多选康乃馨比较有代表意义。”„„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充分展开,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地得到创新。

6、活动性

10 在教学《认识直角》一课时,在感知直角都是一样大的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设境:用一张圆形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想一想,怎样折?交流后发现用先对折再对折的方法能折出一个直角。接着鼓励验证:展示学生折出的直角,怎样知道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得到要想知道一个角只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并指导方法,此时教师让学生不断旋转自己折出的直角,并用手比画出直角,让学生在脑中留下不同方向直角的形状。随后教师用另一张不规则的纸,再折出一个直角;把两个折的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发现两个直角一样大时,教师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呢?鼓励学生操作:同桌各拿出自己折的直角比一比,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学生对于平放的直角比较容易辨认,对于多角度摆放的直角,在辨认时就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后,组织学生玩直角,把直角旋转,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直角,在头脑中防止学生形成对直角的片面认识——直角是平放的,斜着的不是直角。这样教学可以为下面量直角作好准备,学生也会像刚才一样旋转直角尺量。在教学量直角时,教师注意从细处入手,在学生讨论得出量直角时必须点对点,边对边量后,教师让学生把直角尺上的直角不断摆放位置,确定不同位置的直角该怎样量。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折的直角按不同的方位摆放,学生用直角尺上的直角上来量,在这样的变式操作下,在学生的一次次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量直角的方法,而且还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直角。

7、丰富性、发展性

情境创设是丰富和多样的。情境创设如果是单

一、格式和程序化的过程,是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的。学生也容易厌倦、乏味。情境创设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而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努力探索。无论如何,只要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灵活设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地学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并做到学以致用,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即“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这些目标都有机地整合在所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情境创设的类型。

1、创设充满趣味的“游戏”情境,开启“乐学”的大门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巩固练习时,设计了3个游戏情境——

1、学了

11 口诀,有什么用呢?对,可以计算乘法。你能让降落伞安全降落到相应的草坪吗?

2、乘法大转盘,转盘转到相应位置学生以抢答方式自己起立回答,逐渐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速度。

3、乌龟赛跑 ,适当放一些以前的口诀乘法,答对小乌龟就往前走一格。三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口诀,同时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会到口诀的用途。

2、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发现观察物体这一活动本身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联系性,但如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生活实践,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于是在认识长方体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再现真实的长方体物体:学生常用的卷笔器、水彩笔,学生看到过的香烟盒、磁带。这些物体学生凭借生活常识能准确地分辨正面、上面和侧面。在学生分辨微波炉的三个面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小知识:通风口通常在微波炉的上面和后面。在解决“老师与公交车“的问题时,正是因为以鲜活的生活实例呈现数学问题,才实现了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同时,他们也从中体会到了“是否能看见长方体物体的上面决定于观察位置的高低”。这两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完善了学生的观察认知体系,而且精彩地再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在教学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谈话引入:老师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数学、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日,他去参观金字塔,与其它游客一样,被金字塔的雄伟、美丽而感动。但没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专业的特点,泰勒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道底有多高?夕阳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测金字塔的方法,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人人积极参与,讨论着、比划着,„„生: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影子和物体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师: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长1.6米,手杖长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长度是300米,你能算出这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还快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约是150米。师:同学们,你们与泰勒靳一样,充满着智慧。正反比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六年级学生对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不宜接受,老师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12

4、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整节课教学活动围绕情境书签展开,通过发书签——剪书签——为书签围金线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周长知识,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课末,设计了“小鬼当家”这一有意义的情境,每个小组各有一个任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进行测量,解决问题,这既是对测量周长的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又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整体反馈。这一情境既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综合运用与反馈,又使学生再次以极大的热情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投入活动,加以应用,可谓“点睛之笔”。

5、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圆的圆长的计算练习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用两个一样的一元硬币,将其中一个硬币A固定,让另一个硬币B沿

硬币A的周围滚动一周,那么硬币B自身旋转了几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与同学讨论着,有的学生在摆弄着桌上的硬币。大部

分的同学很快就回答:硬币B旋转了1圈。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呢?学生答:两个圆的周长相等,绕圆A一周,圆B也走了一圈。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可以通过尝试等方式。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反驳道:“不对,我刚刚用硬币实际操作过,硬币B旋转了2圈”“硬币B旋转了2圈不到”,„„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了,最后大家都知道硬币B转动了2圈。师生都问:为什么呢?共同讨论,一番争论后,全班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生

1、硬币B滚动的路程不是硬币A的周长,而是它两倍的周长,所以转2圈。生

2、硬币B滚动的路程与其圆心的路程相同,而圆心的运动路线正好是个大圆,这个大圆的半径是两个小圆半径之和,也就是硬币A的半径的2倍,所以硬币B滚动的路程是2个圆周长,自转一圈是一个圆周长,所以自转了2圈。„„这些环节中,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硬生生地向书本靠拢,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论证并尝试解决问题。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学生通过想想、摆摆、说说等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中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那么多不同的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从中得到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吸纳与提升。

6、创设“挑战”情境,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两道题同时出现在屏幕上,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题解答。

1、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内半径为3厘米,外半径为5厘米的圆环,并计算圆环的面积。

2、

13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比非典病毒传染速度更快的传染病。为了防止禽流感蔓延,政府规定:离疫点3千米的范围为疫区(捕杀区),所有的禽类全部捕杀深埋;离疫点3到5千米的范围为免疫区,所有的禽类强制免疫,同时对捕杀区和免疫区内的村庄,道路实行全封闭管理。请你以A点为疫点,根据以上描述画出捕杀区和免疫区范围,用阴影部分表示免疫区,求出免疫区的面积。显然,题1简单明了,可老师发现多数学生选做的是题2,他们耐心地读题、尝试着作图,还小声地交流,终于发现了两道题目给出的数据和解决方法完全相同,这让他们感到欣喜万分。教师让大家对照两道题目谈谈自己的解题体会。学生争着说:题2的题目和计算结果告诉我们许多信息;题1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没意思;通过解答我们真正认识到禽流感的危害确实非常大。最耐人寻味的回答是:题2比题1有趣多了,我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很多时候,学生学会了一个计算公式,接下来就是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对于老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题,他们会自觉地接受挑战,其实他们更渴望那些充满挑战的情境,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升、发展他们的思维。

7、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索

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提问:假如某位同学已经攒了1000元零用钱,他想三年后上高中时用,你们帮他出个主意吧。生1:可以存3年定期。生2:我建议一年一年存。生1:这样很麻烦。生2:可以使用银行的自动转存业务。生3说:关键是以上两种存款方式哪种获得的利息多。教师立即拿出计算器,在屏幕上展示了整个利息计算的过程,这样直观的显示过程,让学生相信:直接存三年要比一年一年存的利息高。生3:应该参加教育储蓄。我的压岁钱就是这样。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推出的新型储蓄品种,它的存款方法和零整一样,但是所采用的利息又是定期利息,并且国家不征收利息税,所以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储蓄品种。生4:可以购买三年期国债。国债的利率一般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并且也不收取利息税。生5:关键是要让钱生钱,要学会投资。投资方式除了储蓄、购买国债外,还有集邮、炒股等。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大力开发 “利息”这一生活话题,选择“利率、利息计算、投资、分期付款”等内容,让学生研究。由于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反映强烈,非常感兴趣。

(四)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以新颖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情境。

2、讲究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情境,师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提高。

教学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改善教学进程中传统的师生活动方式,尽量不用一般“命令式”、“问答式”语言,而改用对学生充分信任,充满

14 感情的“谈话式”语言,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实践,参与活动,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并逐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并逐渐懂得合作的价值与快乐。这样不仅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供空间,为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积累知识与技能的感性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的有利因素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积极的影响。

3、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愿望,发展数学意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另外情境本身对一节课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易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精心设计情境中的问题、活动,真正挖掘出它的价值。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情境应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不能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在创设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总之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数学思考与数学能力。

4、创设情境实施有效引导,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问题中,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情境时更加重视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合理的、多维度、深层化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在有效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易于打开,开展的实践、交流需结合内容有目的地、科学地、有价值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数与代数的教学,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15 灵活性;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深层性;结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训练思维的严谨性、简洁性;结合实践与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合理性、科学性、开放性、独特性。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明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积极的影响与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创设的情境要有层次、有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5、创设情境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的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太乐观的,以至于对后面的教学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能一味的重过程而轻结果,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的不落实。

6、正确处理情境创设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即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跳跃着的思维火花,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惊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因为这些“智慧之光”将可能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发展。

十一、成长与收获

回首课题研究的近几年间,不禁感叹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正不断地得以更新、教学实践正不断趋于实效!播种是希望,收获是喜悦。

1、通过实验与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2、通过实验与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交流、思考中积极参与,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有多篇有关子课题的论文、案例、

16 经验小结分别在省、市级获奖交流。承担各类观摩活动二十余次,在对国内、外的教育代表团的多次观摩活动中深得好评。自制的有关情境的教学具达千余件。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今后参与这一学段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课题研究过程中硕果累累

大家在参与教科研过程中品尝着快乐,我们欣喜地发现老师们正与课题研究一同成长。多名教师在课题研究进程中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在全国、省、市级论文、案例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多次上展示、研究课。

在研究过程,问题总是会随着研究地深入而孕育而生,我们将继续投入新的研究,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奋进。

第4篇: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扶贫工作时,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4月,汪洋副总理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提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3年6月28日,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地方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即便一些地方开展了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也往往不能真正瞄准贫困户建立帮扶机制,不同程度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要下决心摸清底数,在全国开展到村到户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完善贫困识别机制,改“大水漫灌”为“滴灌”,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对扶贫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只有这样,才能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经验对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

1 贫工作机制和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工作要求。

第5篇: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政治多元化。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远景规划。太平洋彼岸有曾孕育出世界上有名的“美国梦”。在金融风暴席卷之下,怀揣梦想来到美国的人们已没有当年的热情。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欧洲正进行超国家共同体的尝试,并催生出一个“欧洲梦”。遗憾的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对“欧洲梦”的质疑越来越多。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人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改造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当前,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各领域成果不断涌现。我们距离“中国梦”越来越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应保持清醒。实现“中国梦”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不仅有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还有国际上的。一些国家不愿意或者不甘心见到“中国梦”的实现,有意无意地给我们制造各种麻烦和障碍,试图延缓中国前进的步伐。我们今天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程度超出想象。不管面对多少困难,我们将继续向“中国梦”迈进。 (2)中国梦提出的重要意义①对个人的意义中国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传递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触动人们的心弦,激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②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第一,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第

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追求发展梦想的路径与方式,还深深影响着一些国家的政府决策,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而“中国梦”的内涵,决定了中国将继续推行负责任外交,是世界的“稳定因素”。中国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时代背景

一、道路背景:不断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实现中国梦走“老路”必穷,是死路;走“邪路”必乱,也是死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开拓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不断拓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道路背景。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决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沿着新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次扬帆起航。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基本框架;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沿着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乘风破浪。

(三)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世纪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极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由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不断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国梦如此之近。

二、理论背景: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指引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理”。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力地指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中国梦。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理论背景。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和步骤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个主题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个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也为通过什么道路和步骤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能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我们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解决了党自身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也为党如何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当前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就为怎样发展来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制度背景: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制度是历史的河床,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中国梦。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制度背景。

(一)制度框架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制度的框架不断完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深入,架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制度间衔接更加顺畅、规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依据。

(二)制度功能不断完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不断完备,表现为原有的功能得到不断地强化、新增功能不断地涌现、新旧功能不断地优化相匹配。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原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功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又彰显出维护稳定的功能,并能够和其他四大功能一起协调发挥作用。功能不断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制度功能支撑。

(三)制度绩效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框架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绩效不断增强。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代表的政治制度,不仅保障了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民族的长期团结,而且推动了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代表的经济制度,保障了我国经济长达30多年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以宪法法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保障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规范发展。制度绩效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制度绩效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梦是经过长期酝酿、有坚实依据、可盼可及的蓝图之梦。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超越了中国的国家层面,在国内,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国际上,中国梦也是世界梦。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此都明确了中国梦有利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总书记应时、应势提出了中国梦。

时代特征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

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

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

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大动力源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在三大动力来源的基础之上,中国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有爱国情操的公民、团体及领导人,应该及时准确地找到整合协调这三大动力源的共同支点,形成发展进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国梦”的众志成城。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呐喊。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懂得了个人幸福与国家梦想的关系,每个人心中又升腾起关于国家社会的梦想,我想那个梦想一定是五彩缤纷的,一定是芳菲满眼的,基调一定是玫瑰色的,因为玫瑰色最温暖。也许每个人的国家梦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定是国泰民安、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公平正义。我们的生活不是没有阴霾,既有“十面‘霾’伏”的尴尬,也有“房叔”“房妹”的不公,正因为还有种种不如意,所以才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能量。

第6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虽然我国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第7篇:“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党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在国际和国内这两个方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国际背景看,主要有三点:

第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人类进入20世纪末,世界发生重大转折,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国家能否抓住机遇,加速经济发展,经受住新的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第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曲折的深刻总结。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里取得胜利,震惊世界;20世纪后半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又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再次震惊世界。一个由列宁缔造的、有90多年光荣历史、10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为什么说解散就解散了呢?实践证明,苏联这个堡垒主要是从内部攻破的,是苏共“自毁长城”,自己搞垮了自己。在剧变时期,苏共党内危机已经发展到连自身的矛盾都无法解决的程度,更不必说领导国家和群众前进了。当时苏共已病人膏肓,陷入深刻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路线非常混乱,党已丧失了精神支柱和思想凝聚力,丧失了政治敏锐性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已没有能力把握政治局势,无法带领群众前进。二是党内腐败愈演愈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党的领导人威信扫地,逐渐成为民众攻击、嘲弄、唾弃的对象。对这样的党,在关键时刻,人民群众是不会为它分忧的。三是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受严重破坏,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重泛滥,纪律松弛,派系林立;另一方面是个人专断独行,缺乏党的集体领导和监督。

苏共党内腐败由来已久,从而繁衍出一批蛀虫。他们希望“变天”,以便“合法”地保持和扩大自己侵吞来的社会财富。党外反共分子点燃了剧变之火,党内的腐败分于遥相呼应,推波助澜。从解体后的结果看,现在俄罗斯的“新贵”,大多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也不是黑市倒爷,而是原苏共党内的各级官员。看来,正是这些党内蛀虫,先是借“改革”摧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然后在解体后毫无顾忌地成为“暴发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时莫斯科是那样平静,政权交替是那样顺利。正是由于党内腐败分子败坏了党的形象,使党严重脱离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共党内腐败是其垮台的一个深层原因。

苏共的教训表明,官僚主义是共产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而官僚主义加腐败则必然使党变质,严重脱离群众。党中央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获得蓬勃发展,这又震惊了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进一步得出必要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推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有力应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是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政界要人主张打两种战争:一是经济战,二是演变战。配合这两种战争的,还有军事干涉战。其目的是要消灭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一统天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在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条件下,我们善不善于同他们打思想政治战。某些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毛泽东同志对此早有察觉,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方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锐利眼光看透了这种图谋。他说,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苏东剧变以后,他们就把和平演变战略的主攻方向对准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想借助苏东剧变的冲击波很快地把中国搞垮。这个梦想失败后,就改变为打持久战的战略,想用10年、20年把我们搞垮。西方敌对势力在90年代以后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策略手法又有新的变化和特点:

其一,由“攻心——夺权——私有化”老三部曲变成“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部曲。西方一些人认为,完全可利用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时机而诱使中国推行私有化战略。只要私有化战略实现了,不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丧失了基础,而且社会主义政权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等到后几代人掌权的时候,共产党政权就会不夺自变。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思想上鼓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政治上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上鼓吹私有化。

其二,由“三化”发展到搞“七化”。所谓“三化”,就是西化、分化和弱化。所谓“七化”,就是在“三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淡化、腐化、丑化和溶化。淡化,是指淡化政治、理想、公有制和共产党领导等观念。腐化,是指利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钻中国法规的空隙,赚中国人的钱,腐蚀中共的干部,再赚更多的钱,搞垮中共的经济基础,进而搞垮中共的上层建筑”。丑化,是指利用我们党的工作失误和当前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的罪行,添枝加叶地加以丑化,使党在民众中威信下降,进而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溶化,是指以人权否定国家的主权,用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学说,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以上说的“七化”,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新策略,其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妄图使人们丧失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大厦的倾斜和倒塌。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研究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和措施,使领导干部自觉地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中经受严峻的考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民族的觉悟和素质。只要党的各级组织朝气蓬勃、坚强有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提高了,我们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国内背景看,也有三点:

第一,对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更加是对我们党的严重考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由其能否推进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来决定。我们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世纪,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就国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众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大发展中,我们党要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就必须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上一篇:王戎识李阅读答案下一篇:如何做家庭理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