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专业毕业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建专业毕业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近5年来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研和系统分析,得出毕业生近5年就业去向总体趋势,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專业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转化,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问题的基本思路,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一篇:土建专业毕业论文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31

收稿日期:2013-09-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479),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201)

作者简介:武鹤(1963-),男,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E-mail)hgcwh@163.com。

摘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教学研究

毕业设计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类专业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毕业设计题目和项目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上。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随着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式,由于视野的局限,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无法将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融入毕业设计[1]。据用人单位反映,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的工科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2]。

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系统观、大工程观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3]。

一、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及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一)土建类专业特点

土建类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建筑电气工程等专业。一项实际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必须由这些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土建类专业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口径宽,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近年来,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结合也成为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加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加强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它是架在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多学科团队式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就是将学院土建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有机组合,共同完成一项综合性建筑工程的设计。通过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交流平台, 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多专业、多工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可有效解决传统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缺乏交流、不成体系,以致设计成果缺乏应用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社会需求,这对培养适应现代大工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今,土建类学科的教学及实践日益开放多元,特色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系统建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土建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是其根本方向。

(一)国内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规模占高等教育总体培养规模的30~40%,位居世界第一[4]。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建立了结构较完整合理、规模最大、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毕业设计是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5]。毕业生无论是实践经验、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还是团结协作精神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6]。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一些学科已经进行了跨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改革的初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针对土建类多学科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成果还较少[7]。

(二)国外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教学,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的历史,其特征就是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将社会实际需要作为条件和任务融入毕业设计,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理解并掌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系统能力的目的。

德国土建类专业指导教师大多配备相当数量的多学科背景的工程实践人员,学生只有圆满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涵盖大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业学习后,才能受到认可,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实践证明,团队协作的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三、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一)各自独立,缺乏协作与配合

目前,土建类各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在设计计算时缺乏整体考虑。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作为设计的龙头,建筑专业应当负责给其他专业提供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作为基本依据。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无法协调一致,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设计上不可更改的缺陷。缺乏相互协作的平台,也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土建类各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工程实际,忽视“产、学、研”的结合。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强。选题的难易程度也把握得不够理想,出现选题太难、太大或者太易、太小的现象,未能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指导教师的问题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实际情况是在各建筑类院校中这类“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特别是高校扩招,使师资队伍的发展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师比过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又难以实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中来自设计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数量过少。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急于落实工作单位,以致用于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精力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毕业设计创作激情,常常是以敷衍勉强的心态完成设计任务,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下滑趋势。

四、土建类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改革方案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建工、道桥、隧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因此需要结合各个专业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制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应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的力度,以解决设计选题、补充师资、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外,选题还应该紧密联系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 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设计合理,研究内容相互联系。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以“鹤岗—黑河高速公路二所至长青段(含大型服务区)”为工程设计背景,分为交通土建项目(包括道路设计、桥梁设计和隧道设计三个组)和大型服务区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暖通设计三个组)。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的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也紧密结合北方寒区的自然条件及地域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三)构建高素质多学科的指导教师团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黑龙江工程学院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校企合作优势,成立了由企业导师和各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持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的双师型教师组成;校外指导教师则由来自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交通科研所、黑龙江建设集团、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的资深工程师组成,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跨专业的毕业设计团队的指导工作。通过导师的引领,给学生以更深入的指导和影响。同时,有助于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新机制。

(四)开展多学科的学生团队合作

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多由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各专业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如何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如何提高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处理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协调能力,是多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分为道路设计、桥梁设计、隧道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等6个团队;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毕业设计团队并不需要全部由精英型的学生组成,关键是指导教师要合理引导,通过布置调研任务、师生讨论会等考察学生的能力,使人尽其能;可安排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为团队负责人,把各成员凝聚为一个有共同目标而又相互配合的团体。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规定的进度框架,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做阶段性成果汇报,由教师组织讨论和评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建立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阶段性控制体系”。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分析”、“设计前期的快题式总体构思”、“设计分组子课题的实施与完成”、“各专业设计方案的协作与深化”、“设计成果的表达、评价与反馈”。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究,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综合的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

(六)确立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体现学科的交叉性,突出“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土木”的理念。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四部分组成。对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而言,尤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一般采用联合答辩形式,由各分项组长介绍课题总体成果,各成员分别作个人工作汇报,并介绍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于一些涉及多专业的问题,可允许学生团队成员讨论回答。

(七)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顺利实施,应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同, 多学科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平时较为分散, 管理难度更大。因此, 应建立严格的团队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院长巡查制、组长负责制、团队工作制、导师交流制、阶段汇报制、中期评审制、督导抽查制等一系列过程管理措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

五、结语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注重学生综合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各专业学生搭建有利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开展项目设计的工作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团队”的工作理念,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工程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能力,对培养土建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继龙,张建华,等. 面向区域创新建筑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2] 路忽玲. 小议建筑教育改革[J]. 信息科技,2009(26):356.

[3] 武鹤, 等. 实施“卓越计划”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 高等建筑教育,2012(z):15-17.

[4] 张亦静, 何杰, 肖芳林. 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5] 张长森,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J]. 理工高教究,2009,28(6):118-121.

[6] 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7] 武鹤,等. 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3,(3):119-121.

Innov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U He, ZHANG Lijuan, MA Guijun, GE Qi, PAN Weiyi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P. R. China)

(编辑 王 宣)

作者:武鹤 张莉娟 马桂军 葛琪 潘伟英

第二篇:浅谈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高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现状的调研,找出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培养学生知识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合理的课程安排等问题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为进一步了解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专业建设提供借鉴,项目组于2013年6月开始对新余学院在校生与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3份,有效问卷230份。

1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社会问题

①近几年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近几年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有关研究表明,由于受金融危机、建筑市场日益规范、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建筑行业逐渐呈从紧收缩之势,这使建筑行业的用人单位普遍开始控制进人计划。与此同时,近几年新增设置建筑类以及相近的有关专业的高校在迅速增多,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层次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长,导致原本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用人单位已经把进入门槛抬升到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了。这种“替代性就业”现象对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受到的影响很大,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②从调研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有80%的毕业生认为性别对土建类专业就业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其中60%以上的女生称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

1.2用人单位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否满足工作的要求结果调查如图1所示。

由于建筑类的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不足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有58.9%的学生认识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

1.3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我国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旧城改造、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房地产热,都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五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增加,行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使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增长。目前建筑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与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偏低,且相当一部分技术及管理人员仅有中专或以下学历,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技术人才数量仍显不足,懂理论,会技术、能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由此可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带来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也为建筑类人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在施工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也有不到1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

2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现状分析

2.1学生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日益成熟,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具备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的土建类专业人才,这对学生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且专业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不足及适应能力较差,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一些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2.2盲目的就业态度影响就业稳定

随着就业市场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热捧,其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先就业后择业”和“人往高处走”的矛盾心理。当许多文科专业毕业生在苦苦追寻一个求职应聘机会时,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却在考虑去哪家单位更好一点,甚至不断毁约、改签就业协议。此外,部分毕业生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无法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选择离开。这些情况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为谨慎,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2.3土建类专业女生在求职时遭受某种程度的不公

土建类行业的自身特点使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到不公的待遇,具体体现在用人单位的性质、发展的前景和工作收入上。女大学生因为性别、年龄、怀孕等方面的因素到施工单位从事野外工作受限,故其工种、工作区域和发展前景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土建类专业男生的就业机会比女生多,部分女生不得不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职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影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3.1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目前,土建类专业开放性较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基本呈多元化趋势,这对土建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比较落后,教育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的土建类人才(就拿对我校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来说,有超过45%的毕业生认为有些课程的设置是不合理的)。

3.2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短期内劳动力数量的大辐度增加,势必加大劳动力市场消化的难度。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招聘标准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不断增高,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实际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所以各高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4措施

4.1提高土建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土建类专业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既要重点培养专业素养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设置科学系统的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改变以往你教我学的被动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传统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气质的状况,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端正心态

①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库。通过总结分析其中的规律,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从而对毕业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就业形势教育。

②其次,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加强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改变其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艰苦地方锻炼,增强毕业生立志建设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

③最后,要加强择业心理指导。要针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懈怠、焦虑担心、灰心失望、盲目乐观等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指导,适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调适,使之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

4.3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就业政策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等。为号召高校毕业生积响应就业政策,国家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在解决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使个人权益进一步得到了保障。同时,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政策,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开展积极的就业引导,加大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尤其是对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亟需解决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求职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为女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也应该认真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办.我省部署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http://www.jxbys.net.cn/html/pnews/pnews-

201401141523346713.htm,2014-01-14.

[2] 张军,陈士玉.扩招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3] 郝其宏.大学生就业市场话的矛盾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5).

[4] 汪元宏.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报,1995,(2).

作者:谭玲 康健 高必旺 万振 吴嫣

第三篇:基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的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校近5年来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研和系统分析,得出毕业生近5年就业去向总体趋势,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專业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转化,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问题的基本思路,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成果,因此,深入细致地分析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就业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我校土建类专业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解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近5年我校土木工程系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项目组对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近5年来在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单位类型、就业与考研等方面进行全面整理和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从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比例情况来看,2010届到2014届90%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了一毕业就就业,每年考研的学生人数较少,考研通过的学生人数更加少;

2. 从就业地域分布情况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到中小城市发展的毕业生占有相当大一部分,到省会与发达地区、城市就业的人数在逐年增多;

3. 从毕业生到就业单位的类型看,到施工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且每年达到了73%、53%、63%、63%、71%以上,到设计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是逐年增加,到房地产开发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偏少且不太稳定。从分析得知,我校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施工企业,这些单位需要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原因分析

(一)土建类专业就业环境良好是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带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基建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基建项目的大量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建类专业的专门人才。于是,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因此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能容易地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历年来的就业率均达到了90%以上。此外,由于学校成立时间不长,招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而对应于考研所要求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言,学生本身的能力、公共课基础较差,报考的实力也较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于是便直接选择了就业。

(二)学生自身条件和能力是毕业生选择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本科院校,在理论知识的要求上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但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和基础相对而言较差,在学习时理论知识相对不足, 自己也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技术技能水平也相对欠缺,于是就业时学生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可选择的机会和范围比较有限。而一线、二线发达大中型城市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对较高,工作的压力也大,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待遇同时也要求较高的条件,对于我校的办学层次及定位和社会服务面向而言,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选择到中小型城市去谋求发展更为合适。

(三)社会现实需求是毕业生主要以施工单位为主的客观因素

由于土建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多数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现场一线的概预算、施工、监理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从需求的情况来看,土建类专业人才较为紧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建筑、市政、道路等施工类企业。毕业生自身的知识、素质及能力和客观的现实需要成为了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以施工企业为主的客观实际。

三、提高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立足社会需求,明确培养定位和目标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多数独立学院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介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学生的基础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应该主要是应用技术层面。因此,针对土建类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和目标就应该结合实际,将其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开阔视野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体系

在分析行业、产业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建设和改革。一是注重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针对土建类专业中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设计“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应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创设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仿真环境,形成真实实训环境与仿真实训环境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阶段得以提高。

(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留在中小城市发展

应该看到,我国发达大中型城市在信息畅通、工作机会、设施齐全和生活便利等方面与中小城市相比都有著明显的优势。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就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投入到中小城市的建设当中去,一是积极改变基础设施不齐全、医疗与教育落后、工作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等社会服务条件和工作环境;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中小城市财政的支持力度,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并做到工资待遇的及时发放;三是创建一个真正能够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和充满关怀的人文环境。通过创造条件让毕业生切实感受到留在中小城市发展是有发展前途和机会的。

(四)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积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运用团队学习、模拟训练等方法,推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加强教育信息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争取在专业课教学中逐步推行场景化课堂教学,边教学边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培养、引进、共享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一是完善教师到建筑现场学习交流的制度和机制;二是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职称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

(六)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人才

通过发挥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校、政、企” 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加大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快公共基础实验实训平台、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建设,不断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四、结束语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我校近5年来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研和系统分析,得出毕业生近5年就业去向总体趋势,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切实解决社会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问题,积极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谢果,陈永强,吴敏芝.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考研的现状和对策[J].广州化工,2010,38(3):210-216.

[3]刘俊,程炉.基于市场供需矛盾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20-122.

[4]赖玫妃.基于企业调研的中职物流专业建设探讨[J].教育研究,2013,35(4):155-156.

[5]程立军,寇轶磊.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86-87.

[6]郭嘉.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0):154-155.

[7]李红亚.地域差异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去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9-121.

作者:黄开平 赖伟

第四篇:提高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本文就土建类毕业生的实习、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心态加以分析,为如何提高土建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

目前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如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就业率达到80%。2003年毕业生212万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有280万,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扩招毕业生增加,也不是难在岗位需求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存在就业心态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据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毕业生极其缺乏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就土建类毕业生的实习、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心态加以分析,为如何提高土建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实训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转向操作技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就要求学校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将实践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1)对实训教学的认识。实训教学有利于土建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提高,实训教学可以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互动,听、看、动结合”的特殊课堂,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同台演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有利于加强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通过实训,一方面让师生更清楚地了解到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的需求方向以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迅速地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学到课堂里、书本上许多学不到的经验,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在不间断的实践中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1]。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对于土建类学生而言,实训教学的载体,也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练兵场”。因此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方向要侧重实用性,让学生在学校实训期间能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操作;例如测量专业做普通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RTK测量等平面控制、高程控制测量和数字化测量等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建筑工程专业应具有工程施工设备实训室、操作实训室以及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等,满足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工序方面的技能训练,工程造价专业应具有软件实训室,并配备常用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博奥、广龙等。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打好基础。

(3)土建类专业学生要主动培养自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一开始实训时,要相信也许我们理论知识现在还不是很行,但我们的动手能力是绝对行的。此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理解、掌握技能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找些布置较复杂的任务来做,在保证训练的可操作性情况下自由发挥,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针对实践操作接受较慢的学生,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训练。只有这样,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總之,实训教学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打造。要想方设法提高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培养专业优势

伴随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建筑行业的发展虽因房价的回落已经逐步进入平稳轨道,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增加,特别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事实证明,具有扎实的功底、丰富管理经验和一技之长的求职者十分受企业青睐。

首先,学一门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是很必要的,对于学习来说,我们都希望可以全面综合的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有助于今后的整体发展。其次加强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符合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如果我们选择了单科学习,无疑是在起跑线上局限了我们的个人发展,或许短期内你也许你只是觉得需要某项单项的专业技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今后你不可能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看着和你一起参加工作的朋友虽然技术和你不相上下,但是由于掌握的比较全面而被提升为项目主管、项目经理,或许到那个时候你又要再为此再一次进入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这样也是耽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详细你自己也希望自己也能步入管理层工作,有一个更远大的前途。

3.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1)要自我分析,提高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全面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特点,认为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类工作,对土建类毕业生而言,有些毕业生平时善于交际选择因而选择去施工单位,而有些同学喜欢稳定的工作环境从而选择去设计院,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择业方向。此外,在求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例如,体质较差,难以从事繁重体力的劳动;有些工作,女同志(或男同志)不能胜任等等。这是在求职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其次,丰富的知识和健全的智力能力也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不能把学习当成负担,而要利用宝贵的机会搞好学习,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系统和综合知识的学习。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锻炼自已。

(2)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符的择业观念。在择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总体来讲,土木类学生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与其它专业相比,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收入普遍较低。作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斤斤计较眼前的得与失,而应该加倍珍惜实习的机会,不但要认真做好“师傅”安排的“繁琐”工作,而且要主动请缨去做一些有难度的工作,这样才能迅速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锻炼良好的意志,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困难。意志是人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也是求职择业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造成灰心丧气、彷徨摇摆、优柔寡断情况出现,结果是丧失机遇,半途而废。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意志,要学会自觉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学会在意志行动中,正确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面对多种动机时,能够分清轻重缓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动排除干扰,保证达到预期目的[3]。

阳光总在风雨后,大学生想要在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必须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同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来择业,好好学习,睿智进取,你才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谋取一份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红英.增强实训教学 提高实训的有效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6期

[2]张福荣.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0期

[3]张翠云.职业院校学生择业矛盾心理透析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01期

作者:王根伟

第五篇: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加入高等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进入国际化实质阶段。重庆大学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项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既是对土建类本科生大学四年核心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人才竞争和团队精神实战能力的考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依据《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构建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包含“举证—验证”评价流程、“过程—成果”评价流程、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组织,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改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管理、评价设计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使土建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联合毕业设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质量评价机制

一、联合毕业设计的需求与现状

2013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进行标准化认证,达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目的[2]。《华盛顿协议》对中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新要求,对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因此,高校工程教育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以人才培养的新视角,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做好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工作。

越来越多的全球瞩目的“超级工程”的落成,展现了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创新性技术成果。在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师应适应复杂工程系统下学科间高度交叉的工程团队的需要,既具备跨越学科界限而非囿于传统的学科实践经历,又具有全球化知识视角,并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3]。这些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更具创新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多元化要求。

2012年发布的《重庆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工作能力方面,重庆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力总体满意度(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为79%,比全国“985”院校的83%低4个百分点;协作协调能力及系统分析能力是毕业生认为最关键也是最想要改进的能力。在教学环节方面,学生认为对学习最有效的教授方式是案例式(占56%)、实地调研(占41%)和引导讨论(占40%),而主题式(占23%)和演讲式(占18%)的教授方式效率较低;实习实践环节不够是学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比例46%远多于其他选项,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占18%、课程内容不适用或陈旧占18%、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占7%,等等麦克斯数据公司发布的《重庆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2)》中,对2011届重庆大学所有专业的毕业生的调查结果。。

无论是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还是从国内大型复杂工程实践来看,专业技能已不是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唯一要求,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需要具备人文、环境、法律和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亟需改革,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

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叶晓甦,等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

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与创新

在深入探究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华盛顿协议》工程人才认证的标准,以及现代工程对土建类人才技能、能力、素养等的需求,重庆大学建筑学部2011年在国内高校首次尝试土建类本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试图探索土建类本科生跨学院、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探寻集知识、能力和素养于一体的、满足现代工程需求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联合毕业设计在土建类相关专业成立学生项目组,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以工程实践为主的毕业设计内容,目的是以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为切入点,检验和评价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运行规律,探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方法。联合毕业设计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

(一)基本思路

联合毕业设计以工程实践项目设计为基础,旨在建立一套具有实践性、便于操作的土建类学生多专业联合培养模式,并力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联合毕业设计运作流程如

(二)具体实践

联合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毕业设计特定工程环境下的工程项目,特定工程环境要求学生将方案设计与经济、风险、生态环境及信息化技术等影响因素联系起来,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融合与运用,而非简单叠加。以下以重庆大学建筑学部2014年建筑学、土木工程(结构学)、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学生的联合毕业设计为例作介绍分析,各专业在项目组的职业定位、各阶段设计任务如表1所示。

联合毕业设计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化的形成、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具有促进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在联合毕业设计中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些措施。但是,在国内外工程实践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依靠过去积累的经验和繁琐的规范要求已不能满足联合毕业设计对学生质量的考核和评价,现代工程对毕业生的高要求需要高校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能力素养等进行科学评价,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一)“举证—验证”评价流程

联合毕业设计“举证—验证”评价流程,要求学生在设计准备阶段收集与方案有关的法律规章、行业准则及同类项目设计经验,并结合设计项目特征,归纳方案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作为验证设计方案科学而可行的依据。联合毕业设计“举证—验证”流程如图4所示。

(二)“过程—成果”评价流程

联合毕业设计“过程—成果”评价流程,要求在设计阶段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的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数据资料的完备情况、取得的成果等进行检查;在答辩阶段则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对设计过程及成果的又一个“举证—验证”过程,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思路等进行举证,而非依照设计文本进行的一个“问答过程”。联合毕业设计“过程—成果”流程如图5所示。

(三)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

联合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评价除了按规范的流程进行外,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基于《华盛顿协议》对工程类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而建立,目的是考核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除设计任务本身外,其他能反映学生能力、综合素质与工程态度的一系列指标。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表2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知识掌握程度工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视各专业培养方案而定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工程问题识别分析、文献查阅运用等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设计实施、实地调研、信息整合、归纳总结等方案设计能力视各专业培养方案而定综合素质个人与团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项目管理能力运用工程与管理原理、多学科项目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工程态度与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出勤率、遵守规章制度、计划完成情况、会议参与及记录等对待复杂工程问题的态度分析能力、方案设计对项目社会评价的思考项目可行性、环境评价、人文等对新技术的获取与认识视各专业培养方案而定(四)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

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赋予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各参与主体根据角色定位分别成立学生项目组、指导组织、答辩组织以及学部督导组织,并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分别负责方案设计、过程指导、成果答辩以及过程监督等。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如表3所示。表3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组织学生项目组指导组织答辩组织督导组织人员构成各专业学生一至两名共同组成各专业两名教师共同构成4名各专业教师、校外专业人员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各专业系主任责任义务资料收集、调研、方案设计、协调、答辩等选题、方案指导、定期检查、总结专业教师2名交叉评阅、名人答辩,校外人员答辩监督,过程及方案质量控制举证/验证时间任务交接、月度检查、中期检查等任务交接、月度检查、中期检查等中期检查、答辩不定期检验四、结论

工程实践的国际与国内形势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联合毕业设计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工程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符合培养现代工程人才的需求。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既能以规范的流程和标准检验本科生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能力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情况,又能为毕业生进入社会执业把关。本文在此背景下构建了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构建了“举证—验证”评价流程与“过程—成果”评价流程,以联合毕业设计全过程为对象,对设计成果实行“举证—验证”式评价模式,使设计方案有理可依,符合工程实践需求,并重视设计过程与设计成果。第二,基于《华盛顿协议》构建了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针对毕业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与职业态度制定了参考评价指标。第三,组建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分析联合毕业设计参与主体性质,分别组建了学生项目组、指导组织、答辩组织以及督导组织,明确各组织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是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目的是提供客观评价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 周凌波,王芮. 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14.

[2]姚韬,王红,佘元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问题的探究——基于《华盛顿协议》的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2014(4):28-32.

[3]陈琰,徐东风,常珊. “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7):49-51.

[4]叶晓甦,石世英,杜磊,吴书霞. 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138-141.

(编辑王宣)

作者:叶晓甦 曹宇薇 吴书霞

上一篇:土木工程概论论文下一篇:网络营销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