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园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选取富有教育性、适宜于幼儿的;来源于生活的、多元化的民间童谣整合、融入和渗透到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还有利于健全幼儿的人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班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小班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农村幼儿园小班礼仪教育

(福建省闽清县第一幼儿园)

摘 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正如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明学好礼仪对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让幼儿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不肯主动与人打招呼,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欠缺礼貌,在日常生活中没能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对农村幼儿小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在此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幼儿;礼仪教育;提高策略

在农村的幼儿教育中,本人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教育并不熟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总是抱着随意的态度。由于农村的小孩父母大部分打工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过多的呵护和溺爱使得幼儿从小便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在集体中各种自私、任性、无理等行为经常出现,而尊重、谦让以及合作意识显得薄弱。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创造模仿的环境

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模仿教育,这是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和认识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他们常常会观察身边的人的一举一动,不自觉地开始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也必须做到。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用自己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去影响幼儿,一个仪表整洁端庄、谈吐举止文明礼貌的形象是孩子的好榜样。

2.创造实践的环境

课堂上的教导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太多概念和印象。只有达到“知行合一”,幼儿的礼仪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教师需要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学习文明举止。每天,我会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将他们关于礼仪方面的进步在课堂上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例如,我发现有小朋友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很有礼貌,我会及时在班上说出这事儿:小朋友们,今天我发现鹏鹏在东西掉在地上之后,小恒及时主动地上前去帮忙拾起来,鹏鹏随后说了一声“谢谢”,小恒回答“不客气”,小朋友们真懂礼貌!在一般情况下,我还会让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实践各种文明礼仪,让孩子们在实践生活中关注文明礼仪,亲身体会礼仪教育带来的重要成就感。渐渐地,孩子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1.故事、儿歌

通过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神经,利用好他们喜爱的故事、儿歌等文学形式,可以萌发孩子们讲文明礼仪的想法,也是教师可以实施的有效方法。故事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通俗的语言让孩子学习如何做到讲文明、讲礼仪,一般情况下,在平时的课堂中我都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关于教育幼儿讲礼貌的故事,并富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孔融给自己的哥哥梨吃的做法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做过吗?”他们都会有不同回答。我又问:“这种做法大家觉得好吗?”引导幼儿说出这种行为是一种礼貌,我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亲自感受礼让的礼仪之道。

2.游戏

幼儿最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融入各种游戏活动中,特别是玩角色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比如开展娃娃家、百货超市、小餐厅等角色游戏,让孩子通过接待、让座、倒茶等行为来认识礼仪知识。这些角色的扮演让孩子们懂得要排队购物,在公众场合遵守秩序,学会在适当情况下运用诸如“谢谢”“不客气”“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在入园、进餐、如厕、午睡、户外等活动中训练学生的礼貌行为。

三、将幼儿礼仪教育融入生活,展現礼仪教育的生活化

礼仪教育重在运用于孩子们的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使幼儿不仅在课堂中获得礼仪知识,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受到礼仪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礼仪相关的话题,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去表现礼貌行为,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运用“麻烦您”“您好”“谢谢”“对不起”“很抱歉”等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礼仪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开展幼儿小班礼仪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地从细节抓起,通过各种灵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蔡琼.怎样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J].科学大众,2009(1).

[2]李丽娜.托班幼儿学会“说话”的训练方法[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编辑 任 壮

作者:杨美珍

小班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原则和方式

摘要:在园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选取富有教育性、适宜于幼儿的;来源于生活的、多元化的民间童谣整合、融入和渗透到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还有利于健全幼儿的人格。

关键词:民间童谣;园本课程;幼儿园艺术教育

当今世界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关注幼儿对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艺术成就的学习。在我国,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民间童谣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寓教于乐、富于想象、将现实生活与理想追求相结合的创造性的艺术特征。将其整合融入到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开发幼儿的智力、健全幼儿的人格,而且有助于幼儿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

民间童谣之所以能够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来源于生活中的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所及的。而且,感受民族的、民间的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导向。[2]在幼儿园课程中,应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现实生活中的民间童谣融入和渗透到艺术教育课程中,使艺术课程的教学与民间童谣的教学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对幼儿来说,艺术课程所选择的民间童谣必须是具有实践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必须是适合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因此,要综合衡量民间童谣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认知、情感、审美能力、智力、人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使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的运用真正做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1.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审美主体所具备的能使审美活动展开及展开到某种程度的能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与审美理解力。[3]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从本质上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可以看得着、听得见和摸得到的全方位的艺术活动课程,促使幼儿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让幼儿经常接触和聆听自然、亲切、真实、纯朴的民间童谣艺术作品,充分感受和体验民间童谣艺术具有的节奏、韵律和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美特征。

审美感觉是一种享受的感觉,如《春天》:“春天到,天气好,桃花杏花都开了。蜜蜂来采蜜,蝴蝶来舞蹈,小雨水里游,小鸟树上叫,大家欢迎春天到。”[4]这首民间童谣的节奏活泼欢快,词尾押韵,富于韵律,吟唱起来朗朗上口,歌词中描绘了春天大自然中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五颜六色的花朵、忙碌于花丛中的小蜜蜂、翩翩飞舞的蝴蝶、悠闲自在游泳的金鱼以及莺莺歌唱的鸟儿等都能够引起幼儿的感官兴趣,触动幼儿的审美感觉。在审美中,想象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能力,它能根据幼儿以往的经验或头脑中的记忆进行加工组合,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的对象。

民间童谣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蕴含丰富的审美意境。让幼儿经常欣赏或吟唱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民间童谣能够帮幼儿增加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丰富幼儿的艺术经验,促使他们通过艺术课程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力,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领悟能力。

2.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5]近年的实践研究证明,艺术教育能健全幼儿的大脑,脑的左半球善于抽象思维,脑的右半球善于形象思维,它能让人脑的两个半球都转起来。加强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的全脑发育,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全面开发。[6]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活动,为幼儿智力的开发提供合适的艺术课程环境。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童谣《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童谣通俗易懂,很符合幼儿的童趣心理。活动首先请幼儿完整地欣赏,以充分体验童谣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接着请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去观察不同颜色的兔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小兔子。最后回到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的背景下吟唱这首童谣,并谈一谈小兔子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等。延伸活动可以借助游戏、美术、表演等形式将童谣作品呈现出来。这节艺术活动课并没有局限于小白兔,而是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可以锻炼其观察力;让幼儿总结小兔子的特征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音乐声中带领幼儿吟唱可以训练其记忆力;在游戏、表演、美术等形式中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智力的开发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艺术教育,智力也会得到发展,但幼儿期适当的艺术教育对今后智力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民间童谣的一个载体,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个相对完整、动态的课程情境,让幼儿在愉悦的过程中体验和分享民间童谣的恬美意境,并借助这一艺术形式促进幼儿智力的全面开发。

3.有利于健全幼儿的人格。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人格主要还是教育的产物,而且是全面教育的产物。[7]幼儿人格教育主要关心幼儿的人格发展,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促进他们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周围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潜移默化的导向健全的人格发展。[8]没有艺术教育的人格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手段,艺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陶冶情操,促进幼儿更全面、更具体的感受现实生活的真谛,逐渐完善其人格。

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应创设优美、精致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情感;运用民间童谣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欲望,以引发幼儿了解生活、了解大自然的冲动。如一首广西民间童谣《拔萝卜》:“小朋友,爱劳动,种萝卜,真用功,萝卜长得大有红。收萝卜,拔不动,小朋友,齐出动,拔个萝卜九斤重。”[9]针对这首童谣,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有序的人格训练。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体验耕地、播种、施肥、浇水的过程,可以锻炼幼儿的耐心、耐力,培养热爱劳动、不怕辛劳的精神;引导幼儿专注于劳作的过程,可以凝聚他们的注意力;运用游戏、表演等形式模拟拔萝卜,鼓励幼儿自我表现,可以树立自信心;模拟众多小朋友一起拔萝卜的过程,一方面可以磨练幼儿的毅力,一方面促使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有意识组织地艺术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完成对幼儿健全人格教育的引导。

幼儿时期的艺术教育对于人格的发展与健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应该选择适宜幼儿人格发展的民间童谣作为教育内容,利用民间童谣中的积极因素与艺术以及其他领域的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与渗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与健全。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利用民间童谣的原则

民间童谣来源于生活实践,它同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反映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特定人群的文化积累,蕴含着本民族的智慧,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将民间童谣渗透并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重要意义。但是,并非所有的民间童谣都适用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综合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情感等因素,应选择那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价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民间童谣。所以,要充分发挥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的作用,在对民间童谣的选择与利用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学必须具有教育性,否则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对民间童谣的选择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教育性,选择必须符合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引起幼儿兴趣的范围内。民间童谣是劳动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良好习惯等一些积极的教育意义,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鉴别和甄选,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否则幼儿的学习不会持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产生厌倦,而不能让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水平上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2.适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选择的民间童谣应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选择民间童谣的依据和出发点,不能引起幼儿兴趣的童谣,就不能引起幼儿的感官兴奋,他们就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的发展。

其次,选择的民间童谣应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让幼儿体认的文化再优秀也没法产生塑造作用,幼儿园课程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文本对幼儿的适应不只是其内容本身,还应包括它对幼儿起作用的方式和进程。”[10]把握民间童谣与幼儿的身心发展、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如面向小班的艺术教育课程,应选择字数较少、充满趣味的民间童谣,教学活动以欣赏为主,这样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选择的童谣最好句句押韵,让幼儿感觉到节奏和韵律的美,另外,在幼儿欣赏童谣的基础上辅以简答的吟唱,让幼儿在表现中发现童谣的特质;大班选择的童谣应多注重形式上的变化,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与创作指导他们了解童谣反映的生活、文化价值和思想、道理等内涵。

3.生活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指融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民间童谣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或是幼儿在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能经历和感受到的,即从生活中来;还应为幼儿创造充分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即到生活中去。[11]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也应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童谣,因为,此类童谣更容易获得幼儿的认同,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发展潜力。所以,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能引发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民间童谣不应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首选的内容。

另外,对幼儿园来说,应该带着幼儿们回归生活,走进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亲身体验和充分感受民间童谣真谛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丰富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愉快的歌唱,歌唱生活、歌唱美好、歌唱未来。

4.多元化原则。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应该选择多元民族文化中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那些民间童谣,在幼儿心灵中播下民族自尊心、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种子。[12]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创作的民间童谣各具特色,蕴含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可以选择其他民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童谣加以改造,利用各民族民间童谣中的积极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幼儿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礼仪思想、风俗习惯、个性差异等;另一方面能够让幼儿在深入对本民族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其他各民族的关注,增加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幼儿树立民族间团结互助的意识。所以,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选择那些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民间童谣作为教育内容,已经颠覆了艺术课程传统的教育意义,我们应积极提倡并鼓励发展运用。

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利用民间童谣的方式

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艺术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是其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性操作,把它纳入到幼儿园艺术课程及其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实现民间童谣与幼儿园艺术课程的融合,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才可真正获得有效的发挥。考虑到民间童谣与幼儿园艺术课程各自的特点,因而应积极倡导用渗透的思维建设之。

1.在主题活动中渗透。主题活动式课程是幼儿园课程建设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常围绕某个主题为核心,层层分解并递进,直到具体的每一项活动。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主题选择相应的民间童谣,事先做好详细的计划与安排,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分的条件,让他们获得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经验。在教师与幼儿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对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而开展其它一系列的具体活动。

2.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渗透不只是主题内的渗透,还可以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日常生活、专门的学习活动等环节的全过程。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民间童谣艺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注重将它的运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关注一日生活不同环节之间经验的渗透,有利于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学习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全面的发展。

3.在环境创设中渗透。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和内隐的。[13]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可以以民间童谣的内容创作或是反映民间童谣内涵的艺术作品为主题,如园所班级的墙饰、活动区及材料的投放等同样可以融入民间童谣资源。随处可见的民间童谣形式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探究欲望,更容易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提高民间童谣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利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10]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01).

[3]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6.

[4]北京市教育局幼儿教育研究室编.幼儿园儿歌教材选编[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29.

[5]朱自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53.

[6][7]郭玉贵、邱曙苇.艺术与艺术教育的传统功能及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作用[J].世界教育信息,2011,(03).

[8]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0.

[9]广西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编.广西童谣[M].广东: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0:51.

[11][13]彭芝兰.湘西自治州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05).

[12]侯莉敏,吴慧源,傅小芳.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选择、利用与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J].学前课程研究,2008,(05).

作者:刘传莉,王元凯

小班幼儿园礼仪教育论文 篇3:

幼儿礼仪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本文系2020年度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的问卷调查分析,课题立项号:HJG20046。

一、调查背景

合肥市双岗幼儿园教育集团源水分园和悦城分园的合肥市市级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JG20046)在前期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文明礼仪现状以及家长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了解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存在的不足,以帮助课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课题组对两所园3-6岁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样本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悦城分园3-6岁幼儿(小班189人,中班193人,大班156人)。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围绕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学习礼仪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本文仅以中班幼儿公共场所礼仪问卷调查为例,共发放《关于中班幼儿公共场所礼仪现状的调查问卷》193份,收到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达100%。

三、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公共礼仪知多少”“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公共场所中礼仪体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有所了解,也很乐意让幼儿学习礼仪教育;幼儿已经形成初步的礼仪行为,但是有时主动性不够,需要成人的提醒,也有极个别幼儿做不到等等。现在就中班幼儿公共场所礼仪现状的调查问卷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公共礼仪知多少

1.你了解幼儿的公共礼仪吗?

2.孩子有必要接受公共礼仪教育吗?

86.73%的家长了解幼儿的公共礼仪,13.27%的家长则不了解。对于公共礼仪,10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接受公共礼仪。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1)情绪调试

8.16%的家长认为孩子每次都能调试情绪;33.67%的家长认为孩子偶尔可以调试情绪;56.12%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成人提醒;而2.04%的孩子是不会调试情绪的。

(2)使用礼貌用语

大部分的孩子愿意使用礼貌用语。35.71%的家长认为孩子每次能够使用礼貌用语;30.61%孩子偶尔可以;33.67%的家长认为孩子则需要成人的提醒。

(3)主动问好

33.67%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做到每次都问好;31.63%的家长认为偶尔可以;34.69%的家长认为需要家长的提醒。

公共场所中礼仪体现

(1)不打扰他人

绝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可以做到公共场所不打扰他人。其中19.39%的家长认为幼儿每次都能做到;35.71%家长认为偶尔可以做到;43.88%的家长认为需要家长的提醒;而1.02%的家长认为孩子做不到。

(2)自觉爱护公物

关于爱护公物,55.1%的家长认为幼儿每次都能做到;21.43%的家长认为幼儿偶尔可以做到;23.47%的家长认为幼儿则需要家长的提醒。

(3)主动排队、等待

绝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可以做到主动排队并耐心等待。其中60.2%的家长认为幼儿每次都能做到;19.39%家长认为偶尔可以做到;20.41%的家长认为幼儿则需要家长的提醒。

(4)不随意翻他人物品

其中66.33%的家长认为幼儿每次都能做到;14.29%家长认为偶尔可以做到;17.35%的家长认为幼儿需要家长的提醒;还有2.04%的家长认为幼儿是做不到这个要求的。

(5)公共场所——就餐、丢垃圾、衣着

在公共场所中,就餐不会随意乱跑的占28.57%,从不乱丢垃圾占绝大比例为67.35%;注意衣着整洁方面的比例接近占一半为47.96%。

对于幼儿公共礼仪教育,家长认为最需要培养的有品德教育方面,幼儿要学会一些文明用语,不说骂人的脏话;在传统美德方面,学会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懂得谦让;在个人情绪方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吵闹喧哗;在行为习惯方面,能够文明用餐,不乱翻他人物品,不乱丢垃圾等。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园中班幼儿的公共礼仪基本状况是良好的。参与调查的家长都很愿意并且支持幼儿接受礼仪教育。当然,从统计表中,我们也发现一部分幼儿能够主动遵守公共礼仪,还有相當一部分幼儿偶尔或者在家长的提醒下才能够遵守公共礼仪,也有极少数幼儿即使提醒要求也做不到,这样的结果事实上跟幼儿的年龄特点、家庭教育等有很大的关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在“学”和“做”的过程中尝试、练习、检验,通过反复做,逐渐内化,从而形成动力定型。因此,针对幼儿礼仪教育,我们会建立并完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活动内容,建立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找准科学的方式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五、下一步实施策略

(一)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

幼儿的学习经验获得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让幼儿在模拟的游戏化情境、故事化情境、多媒体化情境等活动情境中或在真实的环境中,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观察、反思、分享,并运用现有知识进行礼仪行为互动的过程。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礼仪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通过自己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应用

幼儿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师幼观,将原来的知识传递者身份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让幼儿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共同经历礼仪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探索,获得共同的体验。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体验式学习对教师教育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推动。

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每周至少会开展一次礼仪教育活动。我们设计了《礼仪课程实施记录表》和《幼儿礼仪行为观察记录表》,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幼儿活动过程,以不同的角度分析幼儿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策略。教师还利用录音、摄像等技术手段,记录自己礼仪教育活动实施的完整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较为真实的活动案例资料。同时,教师做好言传身教,例如:早上主动与幼儿和家长问好,时间一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了主动打招呼。

中班年级组依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学期幼儿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计划。通过“口口相传”“步步生花”“静候佳音”三个主题活动,利用环境设置不同的情境,着重培养幼儿说话礼仪、行走礼仪、做客礼仪。真实的活动情境,促使幼儿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会说礼貌用语、学会排队等待、学会文明做客等。幼儿在实践中巩固礼仪行为,体会礼仪的重要,感受礼仪教育带来的快乐。

(三)家园合力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

幼儿园礼仪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及行为教育,它需要为幼儿提供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具有十分鲜明的亲历性。从调查中我们已经知道,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认可和需求。对幼儿进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需要家园同步,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我们鼓励家长带孩子走出去,一起去乘坐公交车,做文明的小乘客;带孩子走亲访友,体验做客是什么样的。幼儿在亲历中体会礼仪行为的社会意义,内化礼仪行为品质,做文明礼仪小主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沟通、个别交谈、家长会等不同方式,有效地向家长宣传公共场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科学的教育策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只有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孩子才能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园本特色课程——幼儿园礼仪教育,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实践指导,扎实有效的地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研究,为教师深入研究幼儿个体行为、幼儿自主学习、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让幼儿在有效的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中全面发展。

作者:吴庆莉 张庆云

上一篇:思想教育与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经理述职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