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小学语文

2022-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学随笔小学语文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教学探究

【摘 要】

写作训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一直被视为“老大难”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随笔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而“写”是语文综合能力,在“听说读写”中占据着半璧江山。但写作内容泛化、写作情感虚化、写作形式僵化、写作语言刻板化一直是作文教学的诟病,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笔训练,因体裁表达灵活、情感思想相对自由、语言表达具有个性的特点,倍受师生的青睐。

一、语文随笔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明确。语文教学既有教学,也有育人的任务。我们在随笔教学中,要摒弃“高分低能”的困扰,摆脱功利性的目标,走出“应试”的樊篱。教师设立的目标既有学科总目标,也有随笔训练总目标,也有随笔阶段性目标。目标的设计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要因材施教地开展训练实践活动。

2.循序渐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无活动计划,或预设的计划被“见事行事”了,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以致写作训练变得无序化。教师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学生未经过系统的训练,只是盲目地凑篇数。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有序的原则,如写记叙文时,初一是记述性的记叙文,初中写描写性的记叙文。

3.丰富多样。随笔训练不能囿于“写”的技能训练,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教师习惯于陈旧的方式、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使学生在随笔训练时常冥思苦想,或敷衍了事,写出的东西毫无新意。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包括训练素材、训练内容、命题方式、训练评改、训练指导的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开放发展。首先,教师要注重训练内容的开放性,要将听说读写与名段摘抄、改编评赏相结合,要将作文教学与做事、做人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形成生活体验,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其次,教师要注重训练过程的开放性。教师不局限于“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的低效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学习与合作交往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述真情”,进行自由地写作。最后,教师要注重指导评价的开放性。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评价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价中,能拓展学生思维、积累学习经验,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写作。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有效策略

1.依据学情与不同阶段制定目标。在随笔训练前,教师有确立随笔训练的目标,教师在遵循学科与随笔训练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如七年级上册包括:(1)培养随笔写作兴趣;(2)阅读课内外文学作品,感知五种表达方式;(3)不会摘抄,能写简单的感想与点评;(4)学会认真观察,能有顺序地记叙所观察到的人、事、物;(5)学会简单的景物描写方法;(6)养成写作的习惯,每周写两至三篇随笔。(7)学会自由表达,能“说真话,述真情”;(8)尝试评改自己的作文,学会用常用的修改符号改文章。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主动、快乐、全身心地去研究,而绝不会将之当作一种负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1)精选随笔本。学生越是花了功夫选择随笔本,就会越珍惜。随笔本须选用精美的硬面抄,页面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与课本差不多即可;要伴随学生整个初中三年,因而页数要厚。学生在写随笔时,可以用彩笔对文章进行装饰,有画素描的,有贴纸的,有画插图,也有画漫画的,再不济也用线条装饰,这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命题。由于学生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常感到无话写说、无内容可写,教师如果能写作内容不加选择,学生往往会胡编乱凑。在随笔初期,教师可多布置摘抄、点评、仿写的训练,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如在《幼时记趣》一文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物外之趣的事,教者让学生“自己写一段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这样学生很愿意去完成。当学生适就了随笔写作后,教师要增加难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题目。可以通过看电影、写影评,如学生看了《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美人鱼》等电影,会被其中绚丽的场景、奇妙的情节所吸引,就会产生要表达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重视语言的锤炼。教师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美文杂谈、精美小说、报刊杂志中摘抄优美词句,并进行仿写、扩写活动。当然,光有摘抄还是远远不够的,遇到精彩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背诵。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炼字”的功夫,让他们从简短的片段练习开始,下笔前反复思考,力求精益求精。(2)学会观察。学生缺少观察,就缺少生活体验。教师要运用春游、参加社会活动等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细致、全面,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并及时记录在随笔本上。(3)丰富联想。教师要通过续写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多样评改。教师应从讲评环节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采用灵活的评价尺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要建立多样化的讲评方式,可以采用每月一次的大讲评与每周一次的小讲评相结合,要建立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可以是通过生生互批,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要虚心接受,对不赞成的写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在互评、自省中能取长补短,提高了写作效率。

总之,随笔教学能改变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写作训练的盲目性,能建构合理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陈瑾

第2篇:初中语文随笔作文教学训练探讨

【摘 要】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把控力、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学习水平的保证。随笔是运用随意性的手法进行自由写作,是对自身所学所感的记录。本文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开展随笔训练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随笔训练 作文教学 灵感 素材 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随笔教学法就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魅力,继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随笔氛围

随笔在语文教学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营造随笔氛围。当然,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尚未成熟,他们所掌握的写作素材也有限,思维创新能力也不够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地摘抄、点评,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积累知识。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大纲要求去对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雪地捕鸟”这一过程进行仿写,可以写大雁南巡,蜜蜂采蜜等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随笔训练素材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当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完一段视频后进行电影影评。有些电影的深度较高,如《阿甘正传》,教师可以安排家長与学生一起进行观看,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了归纳、总结、概括等写作能力,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二、开展随笔训练,培养学生想象

实践证明,想象力在初中语文作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多练习随笔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想和思考,写出皇帝游行之后的故事,当皇帝认识到自己没穿衣服时会是什么样的心理,又会作出什么样的举动等等。在学习《最后一课》这一课时时,学生可以去思考主人公小弗朗士放学后发生的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继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模仿作者写一篇自己的爸爸,切身地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学习了《故乡》后,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去描写自己的故乡,体悟作者对故乡的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但能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培养自身的想象和思维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继而更好地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技能。

三、灵活多变训练,随笔激发灵感

随笔训练是一种比较容易训练的,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过多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作业量大,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习作上,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训练,在训练方式上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学生除了要完成每周的作文外还应该花大量的精力去练习周记、作文等等,要求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亮点,内容丰富有内涵。只要学生作文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摆脱了“写作文”的束缚,也让学生更好地表达了自身的情感。许多文章短则短矣,但却相当精美。例如,有些学生在看到被吹落的树叶时会感慨秋天的落幕,也有的同学会被秋风的萧瑟显得孤寂落寞。面对书包有些学生会写道:感谢你,书包让你跟着受累,每天承受太多的压力,而你却把知识装进人们的头脑里。每天阅读这样的诗篇充实了自身的思想,也更好地缓解了自身的学习压力。

四、培养写作能力,累积写作素材

大多数初中学生惧怕写作,认为写作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继而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写作方式,提高自身良好的写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力图使自身的作文有条理。要想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他们可以先从学教材入手,要能够熟练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并且利用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选择课外文章来进行阅读,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引导,如学生可以积累一些名人名言、优美词句、谚语等,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等,继而更好地积累自身的写作素材。当然,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随笔训练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魅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问题。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观察的方式,要善于抓住细节和事物的主要特征,也要按照一定的描写顺序进行表述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可以在自身素材积累的影响下更好地去组织文章,提高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随笔训练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随笔作文训练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的美,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素材去表达自身的情感,继而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为语文作文界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耿庆媛.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

【2】史少华.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探索【J】.学周刊,2016 (12)

【3】陈学.初中语文随笔训练所遵循的原则研究【J】.读与写,2015(02)

作者:孙慧

第3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及随笔训练

一、教师要努力吸收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原有的僵化教学模式

经过笔者在学校中的观察,很多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反而吃了“经验丰富”的苦头,他们心中应试教育的观念过于顽固,这就导致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如何通过各种写作技巧来多得分,甚至有很多中学教师给学生制订了固定的作文模板,只要将事例往上套用就可以了,这种极度僵化的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在写作上的进步,甚至有着古时八股文的趋向。笔者认为,人类的文学史是在不断进步的,写作观念也不能一成不变,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文学走向,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写出好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杜绝给学生限制写作格式的行为,通过不同手段的引导,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作文题目,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契合的素材,写出新颖的文章。比如在上《童趣》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以自己为主体,学习沈复写写童趣,很多学生会效仿沈复,写自己儿时抓蚊子、癞蛤蟆的事,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完全局限在《童趣》一课中,很难写出自己的东西。教师这个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不要被文章束缚,古人生活的年代久远,他们的童趣与现代人有着很大不同,鼓励学生真正地以自己为中心,写出自己的童趣。

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心思想”

几乎从小学开始,只要提到作文教学,就不可避免的要强调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一般来说,文章的铺垫、展开等等都要围绕着中心思想写,一旦偏离了这个主旨思想,就会导致教师常说的跑题或偏题,继而将作文的分数拉低。因此,学生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思维模式,中心思想极为重要,千万不能跑题。中心思想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后,对教学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一旦中心思想确定,他们就会强迫自己将脑中的素材往上套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学生将自己努力拼凑出来的文章上交后,教师遵循的批改原则也是中心思想第一,只要跑题或偏题一律打低分,忽视了作文的真谛,长久以来,二者相互影响,学生的写作只是在中心思想确定的框架中,用生硬的事例、华丽的辞藻来填其血肉,这样写出的文章是“死的”,是没有灵魂的,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罢了。初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针对每种类型的文章都给学生立下固定的写作格式,鼓励学生仔细审题,自己选择合适的角度,自己立意,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

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笔者就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一篇《我的叔叔于勒后記》,续写“我”一家人在遇到于勒后会发生什么事。笔者并没有对学生提出其他要求,就让他们单纯地写故事,于勒与家人相认也好,不相认也合理,只要学生能够写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就可以。在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中,不难看出,很多学生还是想让文章有个美好的结局,让于勒和家人最终相认。在笔者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好,反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选材,通过新颖的素材让自己的文章出彩

初中作文千篇一律,想要出彩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文功底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文笔取胜,而文笔一般的学生就需要找寻其他提高作文精彩程度的方法,选择好的素材,无疑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在记叙文中选择贴近生活却又不流于平庸的事情来写,更加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在议论文中,选择新颖的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则能使论述更加完整。作文素材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之一,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大胆选材,同时告诉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尽量从小处着眼,写出别人看不到或者不常注意的方面,同样可以给文章增色。

四、写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取得突破的,鼓励学生平时多用随笔训练来提高写作水平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写作能力可以说是提高最为缓慢的,很多学生甚至初中三年,作文水平都没有明显的提高。一方面这与他们平日里的阅读量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写作既然被称作一种能力,那么平时多多锻炼写作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敦促学生多多进行随笔训练,笔者就在班级中布置了任务,每位学生每周都要写至少三篇随笔练习,随笔练习可以是一整篇文章,也能是一段文字,对于数量的要求不高,但是必须保证随笔训练的质量,每一篇随笔需要都要有一到两个出彩的地方,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除此之外,笔者常常在课堂结束前,给学生留下十分钟,让他们针对同一话题进行随笔训练。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上进行反思,同时加强学生的随笔练习,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笸(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泉岭中心学校)

作者:黄玲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

2、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我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因此,要万变不离其宗: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着眼。

乌日根塔拉农场学校 宋金霜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眼睛”,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浓缩;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思想内容的艺术形式。简洁明了的板书,不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复杂、灵活和多角度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以记录板书为主的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板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板书的形式很多,有在教学中不尽人意的板书:如“一片空白”式(只讲不写)、“随心所欲”式(凭兴趣想啥写啥)、“随写随擦”式(固定位置写)、“五彩缤纷”式(啥都写)……但也有很多可取的板书:

一、图示式

通过图示可以揭示课文的主旨,且更直观、形象。如《古井》这篇课文,主要讲乡亲们到井边挑水的情景和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却不要报酬。这些内容突出了古井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乡新们提供泉水,而且还陶冶了人的性格,所以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我在上这一课时,首先在黑板正中画了一口古井,让学生脑海中初步有了“井”的概念。然后激发学生阅读课文,

- 1

二、提纲引领式

这种板书比较适合学生对长课文的把握,只要抓住了主干,那么枝叶就很容易添上去了。

三、一般规律式

这是教者最常用的、从文体特点入手的一种方法。虽然它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但一成不变教条容易使学生产生怠倦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板书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至于用什么板书形式那要根据具体课文而定,只要能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是最好的。

翠华镇中心完小

孙敏

2011年1月16日

- 3 -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一、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以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

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手枪;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

学生发言极为激烈。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二、动手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抽象的事物就不会太喜欢。苏教版二年级《动手试一试》一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

为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的肯定的说不会(预习了课文,但还没有理解课文)。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由于对于真实的答案已经知道,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于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我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

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在日记里这样问道:“老师,你为什么没有领着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分析课文呢?我认为你应讲得再细点,这样我们会理解得更好。”这说明学生已正在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消极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反驳老师的新型学生转变。

今日的小学语文教育无疑加强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在他们的口头表达上更突出一些。不论是开学时的自我介绍,还是课堂上的发言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初见成效。

应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与过去“应试教育”时的教学相比,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在其中我们还是觉得有几点不足:

第一,拼音教学还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在近几届的学生身上都有很明显的表现。例如: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夜”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第二,常用字词掌握不准确。如“以”、“已”的用法不分,经常错写成“以经”、“已后”。总之,错别字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先 入为主,这些错误在初中阶段纠正起来很困难。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及领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体验生活。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家庭生活还是写学校生活,选材仍然狭窄,内容也不新鲜。 反思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或“( )”代替变量 x ,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 1 + 2 = □ ,6 +( )=8 , 7 = □+□+□+□+□+□+□;再如:学校有7个球,又买来4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 ○ □ = □ (个)。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人们通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就要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归类整理,从而推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这就是统计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求平均数是一种理想化的统计方法。我们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情况,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数作为该班成绩的标志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这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方便的统计方法

小学数学除渗透运用了上述各数学思想方法外,还渗透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假设的思想方法、比较的思想方法、分类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等。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这些教学思想方法,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启迪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牢固、完善的认识结构。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铃声一响,教师走进课堂,就好像一架机器开动了。课堂上既要复习旧知识,又要讲清新课;既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又有一些难度稍大的思考题;既有口算,又有笔算。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达到什么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掌握到什么程度合适;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怎样满足他们的要求,对那些贪玩调皮的孩子又应该怎样引导……这一切都摆在教师面前。在一节课上看你是否能像一名灵活机动的指挥员,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语言精练,津津有味地把几十个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在你的周围,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形成这样的教学局面,因素是很多的,其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只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思维才能活跃。做衣服要“量体裁衣”,种庄稼要“因地制宜”,育人要“因材施教”。每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在一起学习,虽然学的是同一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智力上的差异和其他原因等等,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各种不同情况,既要有共同的要求,又要区别对待。所谓共同要求,就是你是几年级的学生就要把几年级最基本的内容学会,所谓区别对待,就是要引导学习好的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过辅导,学会本年级的基本内容。这样,学习好的同学有学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奔头,课堂里才能人人有劲头。

在讲课中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常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习好的同学爱听,因为他们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来,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感到听不懂,容易产生弃学思想,造成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这时教师就要注意所提问题要难易结合,难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同学来回答,容易的问题让学习较差的同学来回答。有时学习好的同学答完以后,还可以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说一遍,这样对他们也有帮助。另外,像读题、讲题中的条件、问题等基本内容都可以让学习较差的同学来回答,尽量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强和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是件好事。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我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通过听一些课和看一些课例,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特别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一直在深思,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认为,无论怎么课改,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都要尽量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

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用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

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虎林市小学构建高效课堂

阶段成果展示优秀教学案例

做一个既灵感又聪慧的语文教师

虎头中心小学宋经纬

一个既灵感又聪慧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也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你是快乐的,你有了收获,有了发展,我就是幸福的。”这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驾驭课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让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感染每一个学生。

一个即灵感又聪慧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教师让他们课后自己去查资料解决。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引导的要引导。把所有问题推给学生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新课改告诉我们,在确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教师这也回答不了,那也无法解释,是不是知识面太狭窄。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学生还会信服、还会喜欢吗?

一个即灵感又聪慧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教学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颖。比如,同样的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种方法的艺术性再好,但反复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也就不能称为艺术了。一些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寥寥数语就能将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进而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一个即灵性又智慧的语文教师,要有教学的好“点子”,这“点子”就是教育长河里的珍宝。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一成不变,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富有个性的教学形式。如阅读教学,如果总是“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这个模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我们深入解读文本,找到学生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就能披文入境,乐于感悟,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上好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灵性

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更不容易。一堂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课,呈现给我们的是: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柔情绵绵;时而情景交融,时而自然流放。

有灵感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聪慧的语文教师,充满自信与关爱。即灵感又聪慧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语言优美,风趣幽默。让我们不断学习,争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你的智慧去创造灵动的语文课。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以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 、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 、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3 、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总反力和驱动力下一篇: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