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教育理念有感

2022-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李镇西教育理念有感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做一个有爱心的好老师

————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充塞在我心中的最大感受是感动和崇敬,我为李老师的爱心、童心、真心、耐心、信心和慈父之心而震撼,李老师太伟大了。

首先,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在于他对教育的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源于此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他对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这个理解,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结果,也不是顿然的领悟,而是十几年教育实践赋予他的思想结晶。从参加教育工作起,李老师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到后来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培养,并写下了近20万字的学生心理咨询通信和青春期教育论文。再后来还有对学生的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教育探索。我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曾这样评价李镇西老师——李镇西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积极探索,大胆改革,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目中有人,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勤于笔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再有,李镇西老师的伟大还在于他杰出的教育智慧。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如每天给学生读报、读小说连载,编写“班级史册”,和学生通信,尤其是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比于李镇西老师,想想自己,真是惭愧。首先,在对爱学生的理解和做法上,尤其是在转化“学困生”上,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和渺小。在此之前,自认自己是“爱”学生的,从不体罚学生,从不对学生出现语言暴力,关心学生的成绩,读完此书我便扪心自问,我真的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发自内心、无怨无悔的吗?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应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应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施予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

其次,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在于他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在手记一里,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爱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不含任何杂质的。他爱得真实,爱得纯粹,如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生日祝福,以至有人说李老师你对学生太好了,他说他这是在还债;他爱得彻底,如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一直鼓励她;爱得伟大,如教育“学困生”万同的转化;爱得负责任,如对优生的培养。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这种爱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是双向的互相感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幸福者!

其次,在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自己几乎是空白。李镇西老师杰出的教育智慧与他长期的理论学习是分不开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李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

再有,在教育实践的思考和探索上,回想从教十多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考和探索吗?虽然在教学中有过不少困惑,但却极少花时间去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我的课堂,思考我的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用说创新了。

感谢李镇西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虽然李老师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我知道,今后我的教育生活将会因李镇西老师而改变了。

第2篇: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秦敬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由得为李老师的教育行为所感动,他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践行着一个教育者的爱心之旅。面对实践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他在读书、思考和尝试中找到了解决之道。

在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目标的理解,不是成绩单、分数或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是围绕人的教育来开展自己的活动。从教之初,他也是凭着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在向大教育家学习的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地追随自己的精神偶像,坚持写教育日记,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渐渐成为一个自觉思考和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成长之路和应有的品格,看到了教育者爱的力量。

对于教育改革的认识,他提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东西,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和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思想各有不同,风格各有千秋,但是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但是教育者的爱也不同于世俗的爱。爱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一种角色意识,一种教育手段,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的流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微不至、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课堂上的互致问候,课余的活动和辩论,生活中的关心和提醒,生日的祝福,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必然赢得了学生爱的回报,他时常为自己的学生所感动着,如他所言,“我在从教多年,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是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爱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一个个在爱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和民族将会怎样令人向往,身处其中的人又会怎样幸福!

在对待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上,李老师坚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对后进生的评价上,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在他和顽童的交流中,他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孩子成长的经历和生活的环境,认识到这些后进的孩子其实是一个精神和情感的双重孤独者,缺乏亲情之爱、生活在集体舆论的对立面,成绩太差使他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谁来满足它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精神需要和感情期盼?李老师对这些后进生的情感需求和能够感同身受并怀着教育者的同情与怜爱之心,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偏爱。对这样的学生,他为他们提出的成长目标---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给学生感情的倾斜,创造机会给学生发挥特长,获得尊严,让集体的目光关注孩子„终于能使后进的孩子站起来做人,抬起头来走路。

第3篇: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有感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有感

读一本好书,如同跟一位博学睿智的朋友谈话,的确如此。近期我细心品读了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从中获得了许多以前不曾领悟的真谛。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需要民主教育,民主教育则需要千千万万具有民主意识的教师来推动它的进程,这本书还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到在教育岗位上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满意的教师。李镇西所推崇的“民主教育”和我们今天演讲的主题“尊重学生 待生如友”的内涵是吻合的。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孩子平等交往,把爱的雨露公平地洒向每一朵鲜花。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平等、自主合作探究、尊重个性等等理念,都是民主精神的鲜明体现。

李镇西老师所归纳的民主教育具有以上的内涵和特征。而这些内涵和特征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帮助甚大。使我知道了要教好书,首先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是前提。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在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管学生感受如何,也不管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狠狠地训斥学生,而且讽刺、谩骂甚至体罚,结果使许多学生畏惧老师,对老师敬而远之,有心事、有苦恼都讲给同学和伙伴听,而从不敢向老师倾诉。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一方面老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先进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在平等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老师绝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体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并要珍惜学生对老师的一片真情和敬爱,充分利用其与学生加强沟通。同时不要忘记理解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学生最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老师对学生只有抱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按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处,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作为新教师的我必须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更应该学会如何宽以待人。

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希望得到表扬肯定;犯错误时,内心感到内疚总希望得到谅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便是一个犯错误过程,在错误中成长需要教师宽容,需要一个答错的空间,无论学生由于何种原因犯错,宽容是必不可少的。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有了一些经验,使我更自信地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总之,民主教育是尊重学生人格,学会宽容学生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敢想、敢说、敢试,让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发展的教育。

第4篇:读李镇西《爱的教育》有感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杨文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师生之爱,有别于亲情之爱,有别于友情之爱。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中,仅教育“后进学生”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就有十种之多。这些还是他提练归纳出来的。还有更多具体事例中,达不到归纳写出程度的灵机之动就更多了。他不比别的教师多长个脑子,但他的这一个头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智慧?我想李镇西老师在教育中付出的爱心促进和提升了他个人的智力智慧。我们每个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的教师如果也能付出这样的爱心,必然也会激发自己的智慧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教育能力的发展。做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师,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的感触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是一个快乐的人。李老师以爱心赢得爱心,以真诚赢得真诚,以民主赢得民主。李老师的生命在与学生的融合中得以灿烂。李老师在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一所中学担任班主任、教语文。但他却一再强调:不要把我的行为看成崇高,其实纯属个人喜好,我就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学生在教师节来临时送我的一张贺卡、一封短信都让我幸福无比。平时的课堂互动,课下交流使我的生活变得开心,生命因此而变得精彩!

教师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上课不能享受到快乐,那么教师的一生就不会快乐。我努力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探讨中,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薛瑞萍,孙双金„„这一个个名字尤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印在了我的心上!有时候,教育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如果教育者否定学生的两重性甚至认为学生的真诚不过是在演戏,那么,教师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而且还会伤害了学生心灵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我的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我也要做“做最好的自己”, 每天都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于是开始每天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批改作业是不是比昨天更仔细?今天留下了什么遗憾,明天怎么弥补?”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争取每天有一点进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

2013-1-21

第5篇: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有感

高二(9)班主任

陈栋

寒假期间,学校组织班主任学习李镇西老师的书籍,我在网上搜索,从一些网友的评论中了解到李老师出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令不少读过的人感到震撼,很想拜读。于是我从图书馆借来,花了四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着读着,我不禁落泪了,被深深地感动了,为那颗爱孩子的心,为那一个个鲜活真挚的故事 ,为那群可爱的孩子„„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敬佩李老师,为他在教育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爱心、童心、真心、信心、耐心所感动。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以爱赢得爱,最终取得教育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有近五年教龄的老师,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也会为学生的生病而忧心忡忡,为学生的退步而发愁,为学生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失去了刚毕业时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做到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那一棵棵幼芽,使他们茁壮成长,这一点深深地震撼了我。

万同,一名谁见谁头疼的孩子,纪律观念差,学习不好,打架、闹事,但李老师从未放弃过,他注意着这个孩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闪光之处,如“爱劳动”“关心集体”等等都被一一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为了帮助万同,他一次次找万同倾心交谈,又一次次呼唤全班学生的力量,面对万同一次次的反复,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他总是满怀热情和信心鼓励他一次次战胜自己。万同进步了,当身着新装,带着红领巾的万同神情庄重地站在国旗下,当万同响亮的声音从他的心灵传出通过扩音器回荡在校园上空,在晨风中传得很远很远,直至融入那辽阔纯净的天空,我激动得不能自已,泪水夺眶而出。万同的成功凝结着李老师多少心血,凝结着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

不仅是后进生受到李老师无微不至的爱,李老师也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卓越的人才。他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激励“优生”超越自己,训练“优生”受挫心理,培养“优胜”创造能力。一个个优胜脱颖而出,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

掩上书本,我依然心情澎湃。突然封面上的插图吸引了我,一只鸟妈妈正无限爱怜地望着它的孩子们---只只张开尖嘴的小宝宝。刹那间我明白了。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让我们用心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让爱成为画中一味和谐的色彩,让爱回报爱,让爱地久天长!

第6篇:读李镇西有感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李镇西,当代著名教育家,久闻大名。 近期,读他的《如何转化后进生》,断断续续,感受颇丰。

一言以蔽之,李老师教育的法宝是爱,赤诚、执着的爱。他对后进生的教育也没有什么仙招,他也相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但他执着于尽力而为、竭尽全力。于是他成功了,成功的唤醒了许多迷失的心灵,为许多孩子许多家庭为社会唤醒了希望和力量。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这样去爱,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那么孩子们会获得更多快乐,会成长的更茁壮。可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呢?

从李老师身上还学到了理智和诚实。他说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他说我就没有打算要“教育”她、“引导”她、“感化”她的企图,不只是因为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企图和做法注定是徒劳的,而是因为这违背我的一个信念: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彼此做一个倾诉者,同时又是倾听者。师生双方都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并且不知不觉地受着对方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也许正在这“不知不觉”之中。

从教十几年,自认爱心长存。但反思至今在教育领域无所建树,庸碌半生,有几多伤感。究其原因,有自身缺少持之以恒精神的弊病,也有爱而不得其法的伤害,更有缺乏严谨的研究精神的必然。只凭半腔热情,任意为之,成功高兴,失败伤心,高兴伤心之余也就罢了。浅尝辄止,以尽心尽力了来安慰尚存的良知。殊不知,这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从李老师身上看到的坚持和思考的力量才是成功的力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老师一身香气,香飘万里,嗅一下,心旷神怡。这香气照出了我的愧疚、照出了我的反思。也许曾用过类似的方法,也许曾找到过合适的方法,但缺少积累反思,经验教训都随风而去,自己仍是一副空皮囊。

今天李老师的信念点醒了我,不再去强力改变什么,我要试着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明白我在想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该何去何从;我还要锻炼自己等待的耐性,等合适的机会,等孩子自己参悟,我不会再声嘶力竭,也不会再气急败坏,更不会强力改变谁了。我需要做的事,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懂得老师是爱他们的,让孩子们明白老师的全部努力都是给他提供帮助。

教育者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正确的信息和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明白老师一直在帮他只要能帮的上,这就够了。他们需要挫折和经历的呼唤,否则没人能帮上什么忙。即使当时他们不买账,摔跤后痛悔不已时的“何必当初”的自责也是老师们种下的理智,而此时这理智就是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的契机,而老师那份无私的爱则给他们改错的情感支撑。

种下爱,是老师的职责,更是老师的收获。它不定期开放,装点你的情感花园!

曾经写过一篇《真知、真心、真情》的文章,提到老师的真心真情,和李老师的观点异曲同工,只不过那是真的放不开自己。为了学生得不理解,不改变真生气,气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肝火旺盛,棍棒交加,甚至气急败坏。虽然事后也得到理解和尊重,但总觉得哪儿不对,现在明白了,是心态。心态不平和,就人急失智,适得其反。恰恰是李老师的点醒了我,以柔克刚,无往而不胜。

上一篇:捐赠仪式上校长讲话稿下一篇:电影营销10个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