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别离情诗歌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伤别离情诗歌

看似情错落一地伤诗歌

几度痴狂寄于你一生希望

几世浮华

生命里铭刻着来时的倔强

当爱的阳光温润了萌动的心房

前所未有的激荡写就出今天的痴心妄想

芳华琳琅的岁月 心仪神旷的念想

梦呓里

刻画着天堂之上恒古不变的辉煌

多么希望

这份美好化为现实写下不朽的篇章

多么希望

这份执著在天地间留下一幕千古绝唱

爱 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字眼

时儿可口香甜 时儿苦涩难当

时儿天花乱醉 时儿爱恨两难

不敢再去想

手留余香 心却发凉

不敢再去望

枫红霞飞 地老天黄

看似情 错落一地伤

疑似爱 却又寸断情肠

自古多情多余恨

别恋梦断蚀魂香

儿时的梦想 那是年少轻狂

华丽的沧桑 那是人世的悲凉

第2篇:伤别离的句子

1、如果有一天当世界都变了,我也不忘记你的颜色。将今生我对你的眷念,铭刻在三生石上,历经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五百年的沧桑,只为,你能记住我的名,记住我的深情。我的心,囚困在漫天的烟雨之中,只为某一刻,你一袭白衣,如雪的轻盈踏进我的城,对我倾城一笑,倾尽我的眼泪和我的心里。

2、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3、花开,记相惜;花落,若相惜。我们才能,真的邂逅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的缘分。记得,别总是错过,记得,花落,若相惜。

4、那段记忆,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5、流年划过尘封的记忆,深埋了那片微漾的心海,留下了一个人,继续追忆着飘走的芬芳,明知前方很迷茫,还要努力往前走,尽管让青春消逝也无怨无悔,虽然一路走去会很艰辛,也不抹去一点点足迹,仍要承载满满的忧伤。

6、牵挂是一种忧伤的幸福,当你牵挂一个人时,你就会想他是不是也在牵挂你。因为喜欢才牵挂,因为牵挂而忧伤,用心去感受对方的牵挂。牵挂是一份烂漫,一份深沉,一份纯美,一份质朴。

7、即使是到了秋天,花儿一样不会结果,生命还是会散落在风中。

8、梦中,一首歌的邂逅,得不到梦神的眷顾,生命的时钟锈蚀我苍白的世界,再也找不到你存在的理由。

9、一个过客,承担不起那份不经意间悄然而来的情意。

10、我就像个小孩一样,站在未来与过去仰望回忆。

第3篇: 伤别离的经典句子

1、流年划过尘封的记忆,深埋了那片微漾的心海,留下了一个人,继续追忆着飘走的芬芳,明知前方很迷茫,还要努力往前走,尽管让青春消逝也无怨无悔,虽然一路走去会很艰辛,也不抹去一点点足迹,仍要承载满满的忧伤。

2、牵挂是一种忧伤的幸福,当你牵挂一个人时,你就会想他是不是也在牵挂你。因为喜欢才牵挂,因为牵挂而忧伤,用心去感受对方的牵挂。牵挂是一份烂漫,一份深沉,一份纯美,一份质朴。

3、如果有一天当世界都变了,我也不忘记你的颜色。将今生我对你的眷念,铭刻在三生石上,历经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五百年的沧桑,只为,你能记住我的名,记住我的深情。我的心,囚困在漫天的烟雨之中,只为某一刻,你一袭白衣,如雪的轻盈踏进我的城,对我倾城一笑,倾尽我的眼泪和我的心里。

4、梦中,一首歌的邂逅,得不到梦神的眷顾,生命的时钟锈蚀我苍白的世界,再也找不到你存在的理由。

5、即使是到了秋天,花儿一样不会结果,生命还是会散落在风中。

6、花开,记相惜;花落,若相惜。我们才能,真的邂逅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的缘分。记得,别总是错过,记得,花落,若相惜。

7、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8、我就像个小孩一样,站在未来与过去仰望回忆。

9、那段记忆,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10、一个过客,承担不起那份不经意间悄然而来的情意。

多情自古伤别离,面对离别,我们都会有很多感触!今天和小编一起感受下字里行间那些伤别里!伤离别的句子,关于伤别离的句子。

第4篇:倘若别离何必一起爱情诗歌

倘若别离何必相遇懵懂年纪

一目回眸

半履流沙

缘自尘起又何必

枉顾一世付别离

倘若别离

何必弄墨涂西壁

朝霞毕落

美幻空除

蜃楼海市笑何必

望碎岁月把人摧

倘若别离

何必许那生死相依

生死不欺

风雨寒衣

青葱难复梦何必

往事只作飞尘祭

倘若别离

何必假作辛辛爱你

落花无期

雁独飞寄

臆不风息嬉何必

妄为东流千百回

倘若别离

何必相识春风里

倘若不相识,该不会相知

倘若不相知,该不会一起

倘若不曾在一起,该不会有那别离

倘若注定别离

何必舍死忘生在一起

——祭奠那一去不返的无悔的青春

蓬草

甲午清明夜芜湖

第5篇:别离时方觉不舍诗歌

我们分别已经很久很久我把万缕思念藏在心头

今天你回来又要匆匆别去

短暂的相聚

无奈又要长久的别离

//

美丽的彩虹在雨后

真正的爱情在别后

勿——忘——我

//

诉不完别离的思念

道不尽相处的情谊

晴朗的天空里下着小雨

那是我的心在为你哭泣

//

别离的那一刻

比甜蜜的相会更让人动心

没有离别的痛苦

也就没有了相逢的欢愉

//

见也不容易

别也不容易

聚也不容易

散也不容易

泪洒相思地

魂牵梦也系

//

不要担心雨下得太久

不要怨恨我马上要走

许多许多的故事

在初识时已经不朽

别离时虽然难舍

却也并不怅然

别离时虽然遗憾

却也并不伤悲

因为我们有相逢的机会

因为我们有相互的安慰

//

匆匆告别

没有眼泪

没有悲哀

只有永恒的思念与祝福

//

别让你的情沉睡

别让你的爱徘徊

别让你的心彷徨

别让你的影憔悴

//

今天虽与你别离

不久我就能回来

默默地我们分手

正如我们当初默默地相识

请你留下你的深情

请你捎上我的祈求

不要问我到哪里

我的心依然恋着你

我的情依旧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里

让我再吻你一遍

//

别了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相见

即使我俩分离一生

我对你的爱也至死不变

在分别的瞬间让我轻轻地说声再见

//

心中虽有万语千言

却表达不尽我的情感

让我再细细看你一眼

好把你深深记在心田

//

短暂的别离

是为了永久的相聚

让我们企盼

那份永恒的喜悦

第6篇:2古代诗歌分类鉴赏赠友别离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

二、赠友别离诗

三、思乡怀人诗

四、咏物感怀诗

五、边塞军旅诗

六、咏史怀古诗

赠友别离诗

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而惆怅。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的佳作。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因为这一类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实充沛,极少造作,故最易打动人心。

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一、情感特点 :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达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烘托渲染、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三、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写景渲染或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

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明月、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实战演练

(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

13 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拓展阅读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一语双关,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有虚有实,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辞有尽而意不尽,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舟行,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

14 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

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

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

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万里青山”又表达了作者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

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

15 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

一、

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 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2]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词写离情。梅残、柳细、草熏、风暖、暗示着离别。征人之路,渐行渐远;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

上阙从远行人着笔,写他途中见到恼人的春色而引发的愁绪。旅舍周围的梅花已然凋谢零落,溪畔桥边的柳丝弱不禁风,起首二句写征人旅途中所见初春景象。在这草春风暖的美好季节里,征人却不得不离家远行。一个“摇”字既写旅途颠簸之苦,更写孤独跋涉心神不定的糟糕心情。“离愁”二句直接表达心中离愁,随着离去的路途越来越远而愈益加重加深,宛如春水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此以春水喻愁,正如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渐”字,承接紧凑而又对比鲜明,形象真切,合符情理。

下阙转向闺中人,在心上人离开以后登高望远,遥念离人,泪眼迷茫,哀怨满怀。起首三句生动描绘她登高远眺时脸上的表情,心中的感受。“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工整的对偶,恰当的叠字,一个断肠美人儿的楚楚动人形象栩栩如生。妙在“楼高莫近危阑倚”句,既似怨妇心中怨语,亦如远行人遥遥传来的劝慰。结末二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意味幽远,意境开阔,是情景俱佳的警句。哀而不伤俨然一幅隽永的写意画。卓人月在《词统》中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李攀龙《草堂诗余隽》云:“春水写愁,春山骋望,及切委婉。”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以合看。" 艺术手法: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家人之意。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

上一篇:与校长廉政谈话内容下一篇:医学生毕业生自我鉴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