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四项活动深化科学发展观主题甘肃省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四项活动,深化科学发展观主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瓜州县农业产业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瓜州县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瓜州县位于甘肃省西部,自古就是河西走廊咽喉要地,东临玉门市,西通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接壤,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5乡,人口14.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35万人,占69.6%;城镇人口4.53万人,占30.4%。瓜州县整建制移民乡6个(民族乡4个),移民人口8.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5%。有汉、回、东乡、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7%。

早在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为西戎地,秦为月氏、乌孙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属酒泉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冥安、渊泉、广至三县,隶敦煌郡。这里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最早接触、杂居的地区,也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的地区。据记载,汉武帝“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六十万戍田之”,这段时期,在酒泉军屯的官兵有10万之众。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瓜州,明设罕东卫,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置安西府,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改府为安西直隶州。“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安西县。1949年10月,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2006年8月更(复)县名为瓜州县。历史上,封建王朝大一统时代,统治者把这里视为守土开疆的前冲要地,源源不断通过军屯、民屯、犯屯等各种形式的移民,进行战略经营和经济开发,从古到今,这里成为民族迁徙、征战、交流和融合的政治舞台。可以这样说,瓜州这个地方就是移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从省内外搬迁到河西走廊西端发展生产和脱贫致富的第二故乡。

三次大移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中央、甘肃省先后十次大规模组织向酒泉移民。改革开放后,通过两西计划、疏勒河项目、九甸峡库区建设,先后向瓜州县开展3次大规模移民活动。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抓整推”战略,把移民问题作为推进酒泉整体工作的难点来抓,让移民“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通过不懈努力,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两西”计划移民。“陇中苦,甲天下”,八十年代初期,甘肃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定西干旱地区群众的贫困问题,决定把加快河西走廊发展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问题,同解决定西干旱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向中央上报了一个打破行政界限,连片治理,进行区域性综合扶贫开发的“两西建设移民计划”。这一新思路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相关部门立即展开大量的调研。198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行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农业区域性扶贫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即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扶贫开发建设。这一决定迅速列入了国家计划,连续20年,每年由国家拨出2亿元作为“三西”建设专款(其中拨给甘肃“两西”建设1.63亿元)实行集中投入,区域开发。1983年2月,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批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移民计划,在中国西部诞生。1983年3月,甘肃省确立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扶贫开发战略和“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并制定《甘肃省“两西”地区农业专项资金建设计划》,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特困地区实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搬迁和异地开发。瓜州县成为甘肃省“两西”计划移民的首选地区,1984年10月21日,首批榆中县移民群众55户232人,在瓜州安家落户。同时,成立筹建指挥部,在腰站子拉开了移民扶贫开发的序幕,通过采取“插花安置,集中安置,属地管理”的模式,累计接收安置两西移民5446户22925人。

疏勒河项目移民。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兴西济中、扶贫开发”战略决策,提出了甘肃省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简称疏勒河建设项目),利用疏勒河流域水土资源,解决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11个县2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报请国家将此项目列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并准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建设。这个项目从提出、论证规划,可行性研究、实地评估,一直到正式实施历经8年,省委、省政府又积极采纳世界银行专家组的建议,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出发,对项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压缩,移民规模有20万调减至7.5万,总投资由26.97亿元调减至19.7亿元,新开垦耕地由81.9万亩调减至40.82万亩。

疏勒河建设项目自愿移民安置工程,按照“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地方政府和农垦总承包,社会各方协调帮助,统一规划、整建制安置,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模式,从2005年起,瓜州县分期分批安置了甘肃中南部的临夏、和政、永靖、积石山、东乡、岷县、宕昌、武都、礼县、临潭、舟曲等11个县的自愿移民15017户、75000人。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瓜州县正式接收管理,在向阳、扎花营、七墩、双塔建立了4个项目区,接收开垦土地12.12万亩,安置省中东部贫困地区八县市移民4410户,21225人,其中少数民族1269户,6249人,占项目区总人口数的29.4%。按照建设规模,瓜州县将双塔、七墩两个项目区设置为建制乡镇(其中七墩设置为回族东乡族乡),分别成立了乡镇党委、政府,向阳、扎花营项目区设置为行政村。2008年10月27日,按照省上要求,接受由农垦实施的小宛梁湖项目区和七道沟农场项目移民,接受移民15624人,土地72044亩,并配套农田水利、电力、道路、社区建设和农林牧及配套工程,根据建成规模和人口数量,成立了梁湖乡和沙河回族乡。移交工作全部结束,共接受安置积石山、礼县、和政等9个县疏勒河项目移民7622户、38129人。

九甸峡库区移民。2005年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调减疏勒河项目自愿移民人口,与引洮工程九甸峡水库淹没区外迁移民置换,在瓜州县白旗堡开发耕地3.28万亩。2007年10月,甘肃省民政厅批准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区设立广至藏族乡,安置九甸峡库区甘南州、定西市,卓尼、临潭、岷县三县7乡23个行政村的非自愿移民1936户,9193人。至2008年底,最后一批移民全部安置到位。

非计划移民。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瓜州农村人口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乡村集体开发兴办“绿色企业”、农户弃耕土地吸引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份的租地农民。特别是伴随着国家“三西”农业建设和疏勒河项目建设,来自省内中南部12个市(州)、53个县(市、区)的贫困群众,通过自行联系、投亲靠友、打工落脚等非计划方式,陆续迁入酒泉市一些农村乡镇、农林场站以及计划移民安置基地(点)定居生活,据调查统计,共有8755户、33427人,其中瓜州县4426户、16911人。

至此,瓜州县分别妥善安置了“两西”计划、疏勒河项目及九甸峡库区和非计划移民群众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5%,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7%,占全市移民人口的52.4%,是酒泉乃至全省移民安置第一大县。

瓜州县情呈现出新的变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人口总数翻了一番,呈现出城镇居民、老乡镇农民和新建乡镇移民三元結构特征。在项目初期,瓜州县面临移民群众反映的住房条件差、土地贫瘠、渠路林配套设施落后等实际困难,多方奔走呼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成立农业建设指挥部,设立办公室,配合省市稳妥做好移民安置,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

扎根瓜州脱贫致富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2008年以来,瓜州县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三农”政策和扶贫开发精准扶贫要求,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小的农业资源特点,坚持“一特四化”,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型,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蜜瓜、枸杞、特色林果、设施种植和草食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50万亩,牛羊饲养量达到150万头(只),其中,新建乡镇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0万亩。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从2015年开始,瓜州县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开发与建设步伐,围绕“五翻番一突破三提升”奋斗目标,按照“做精一产”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1355”工程,着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园累计达到75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万亩,创建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34家,“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达到43万亩。其中:新建乡镇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累计达到24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00亩。

戈壁农业逐步兴起。针对水土资源严重不足的先天劣势,自2017年4月起,瓜州县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按照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把荒滩戈壁与光伏、冰雪融水等资源结合起来,与有机质栽培、设施种植、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组合起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已编制完成《瓜州县戈壁农业发展总体建设规划(2018年一2022年)》,并于2018年3月20日通过规划评审工作。目前,各乡镇已建成日光温室2796亩,完成钢架大棚建设1427亩,其中,移民乡镇建成日光温室1959亩,新建钢架大棚863亩。

龙头企业持续壮大。近年来,瓜州县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积极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扶持对新建乡镇特色产业带动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发展,在特色种养业、深度加工、产品运销、中介服务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层次得到提升,共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8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36个。

畜牧养殖有序推进。针对移民乡镇土地贫瘠、盐碱度大的实际,积极引导移民群众种植饲草,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发展以牛、羊养殖、育肥为主的畜牧业,走草畜结合、农牧互补路子。进一步扩大养殖群体,突出优良品种调引、育肥户培育和养殖小区建设,已形成了“大户带全村、园区带全乡、龙头带全县”的发展模式,畜牧业蓬勃发展,成为移民乡镇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通过各级财政支持和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扶贫项目等扶持,集中力量扶持标准高、设施全、功能齐的标准化养殖小区,不断推动优质良种羊改良,推广饲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饲草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以饲用玉米、甘草为主的优质饲草3万亩以上,户均达到3亩。到2017年,移民乡牛羊饲养量达到30万头只,畜禽饲养量增幅均达到6%以上,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36个,肉牛、肉羊品种改良率分别达到9蹶口75%以上。移民乡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1200元,畜牧业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

技能培训持续开展。近年来,瓜州县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抽调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地开展农业科技和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并适时邀请甘肃农业大学、市直相关部门的专家开展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每年在每个移民乡镇举办培训班60-100多场次,每年培训农民3.5万人次以上,其中320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特别是近二年,参加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6000多人次。

土地改良有力推进。针对新建移民区土壤板结程度高、盐碱含量大、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近年来,在6个移民乡依托土地整治项目,通过挖坑渗水、掺沙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土地改良措施和平整土方、田埂修筑、土地翻耕等土地平整措施大力改良土壤,并积极开展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技术措施,累计改良土地3.56万亩。截至2015年底,移民乡低产田耕地面积减少到8万亩,40%的耕地由以前的负产出变为收益田,实现了人均1.5亩稳产田的目标。

道路条件大力提升。瓜州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把通乡、通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配套机制,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抓开工、抓进度、抓管理、抓质量、抓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至2017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36.8公里,三级以上公路比重较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公路网密度达到12.7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全县桥梁数达到59座2120.91延米,全县15个乡镇,74个行政村均通黑色路面,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

危房改造进展顺利。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住建厅关于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房建设相关精神和要求,坚持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落实“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决策和改善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农民自主、自愿,政府引导、扶持,落实地方责任,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整合资源,规划先行,加强相关惠农支农政策衔接。至2014年,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共計完成投资9.36亿元,落实中央、省级补助资金1125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6250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59.2%,改造房屋面积114.8万平方米,其中双塔、沙河、七墩、梁湖、腰站子5个移民乡镇完成改造9128户。

人饮工程大力改善。2004和2009年水利部两次调查评估,核定瓜州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0.4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4%。县委、县政府为尽快解决全县人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累计完成投资6509.68万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1处,新打水源井50眼,修建管理房、泵房3423.4平方米,安装变频设备64套,消毒设备69套,铺设输水管线1126.41公里,砌筑阀门井727座,水表井13344座,有效解决了13个乡镇10.48万农村群众和57所学校9800名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入户率达到了100%。到2016年精准扶贫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建成,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饮水条件和饮水质量,大大降低了介水疾病的发生,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

光伏扶贫悄然兴起。瓜州县创新思路、大胆尝试,把光伏扶贫作为除种植、养殖、劳务以外的第四种增收途径。县境内建成以750千伏变电站为枢纽,以330千伏为骨干,以110千伏为衍生,以35千伏为脉络的供电网络结构,具备光电上网条件,非常适合建设和发展小型地面光伏电站,适宜光伏扶贫项目的实施。瓜州县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积极探索适合瓜州发展的光伏模式,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成风光互补型大型光伏地面电站3个,小型地面光伏电站4个。以广至乡新堡村为试点,筛选200户贫困户,在每户屋顶投资2.4万元安装架设3千瓦光伏发电系统,全额发电上网,为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收益3000元以上。在全县6个移民乡镇33个行政村,建成总装机容量1.5兆瓦的村级光伏电站33个,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问题。

电商扶贫迅速崛起。瓜州县根据省、市电商扶贫目标要求,以6个移民乡为重点区域,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扎实抓好党政推动、市场运作、基础配套、协会牵头、试点示范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努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历时三年,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省级电商扶贫乡级示范站3个、村级示范点5个;建成市政府惠民实事乡级服务站11个,村级服务点25个。电商服务站点实现6个移民乡、34个移民村全覆盖,累计培训移民乡镇电商人员1000人次,选派相关人员赴省内考察培训20人次,设立物流、快递分公司34家。2018年,农村电商线上交易额实现1370万元。

金融扶贫扎实有效。2009年以来,瓜州县在省、市扶贫办的支持下,在财政、金融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乡、村两级大力协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延伸金融服务、设立担保基金、加大贷款贴息、建立互助资金、发展农业保险等方式,累积撬动资金14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29项,发放各类贷款11亿元。促进新建乡镇快速发展,贫困群众稳步增收。

乡村文化全面铺开。从2014年乡村舞台建设启动以来,瓜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舞台”、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县公共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为我县文化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逐步建立起县、乡(镇)、行政村(社区)、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组有组级文化室。目前,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2个,组级文化室235个。全县“三馆一站”覆盖率100%。

教育扶贫扎实有力。2008年以来,在省、市、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幼儿园建设、学校美化硬化、全面改薄、教育装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校园安全保障设施建设等八大工程,投资3.53亿元,新改建校舍11.4万平方米,在建校2.14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学生运动场10.35万平方米。完成县第二中学、双塔镇初级中学、布隆吉乡中心小学等56所学校新改扩建,以及教育教学装备配备工程。“校校通”“班班通”目标全面实现,所有完全制中小学普及校医室、心理咨询室,音乐、美术、体育器材达到规定标准,办学条件实现新飞跃。移民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有效解决,缩小了与老乡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了“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的扶贫目标。通过配齐、提升和均衡三步走战略,公开招聘教师771名,全县师生比初中达11:1,小学达13:1。在教师配齐配足的同时,加强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作,组织6942人次参加国家和省市县培训,寒暑假教师集中整训、师德教风考核监督步入常态化、制度化,广大教师教学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形成一支由1名陇原名师、144名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54名学科骨干教师、35名农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积极引导新建乡镇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工程”,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教育实践活动。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制定出台保障制度,留守儿童100%入学,91%的“三残儿童”随班就读,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医疗保障全面施行。瓜州县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医疗扶贫工作,不断增大投入力度,持续提高保障水平,累计投资2200万元,在6个新建乡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28个,每个村卫生室配备心电图、全自动血压测量仪、血尿常规化验设备和中医适宜技术设备,为15个贫困村卫生室各配备1台健康保健一体机。对已注册的28名乡村医生,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全方位开展基础知识、中、西医适宜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等技术的轮流轮岗培训,共培训76人次。截至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人,人均筹资标准达到630元/人,贫困户个人筹资部分全部由县民政或財政差额补助。同时,从2015年起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将重大疾病报销病种扩大到50种,基本涵盖了县域内高发疾病,将大病保险补助起付线从5000元降至3000元,对贫困户住院患者自付金额在3000元以上者实行兜底报销,大力推行总额预付、“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惠民服务。组建由县乡村三级医疗技术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对全县956名因病致贫人口逐个制定精准个性化治疗方案1700余条,定期开展健康服务和健康指导,贫困人口建档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95%。

乡村振兴全面小康

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新农村建设路径。以城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扩充乡村治理资源。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反映出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难以克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需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国家以新农村建设作为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城镇化正契合了城乡均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发展城镇化,吸纳新农村建设中的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建设新农村,为城镇化提供必要生产生活材料,进而提升城镇化的辐射作用。加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而提升乡村治理的可及性。

乡村改造路径。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改造,优化乡村治理环境。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由探求农业出路向社会角度研究农村问题转变,由单纯关注农业科学化向推进农村社会整体改造转变。维持家庭生活稳定与兴旺是农民的利益取向,任何打破以小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社会关系的乡村改造都必然与农民形成对立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正是缓解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乡村改造的突破口,旨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起点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考虑。采用政府动员和基层互动的方式,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乡村重建路径。以吸纳共同体推动乡村重建,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乡村结构和文化内蕴的“空洞化”加剧,重建乡村公共空间,重构支配农民的行动地图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确立起彰显新乡愁的“软乡村”,形成留住乡愁的共同体。发展以政府为主体,新农村建设与各种社会群体或个人联合的新路径,吸引乡村精英,增强乡村社会自治与发展的动力。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转型产生的冲突,促进共同体的转型。动员社会各界,恢复村庄人气、再造村庄公共空间、复兴乡村文化,提高农民合作意识,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

乡村复兴路径。以城乡互动推动乡村复兴,实现乡村自主治理。充分发挥乡村在城乡聚落中具有的独特又显著地位,发展在城乡平等的互补关系下,在经济、人居、治理、农民生计等方面实现自给与繁荣的乡村复兴路径。积极总结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衰败现象与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重新焕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调动乡村精英围绕积极竞选、示范引导、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4个方面开展行动,努力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方面取得实效。大力引进外资,激发乡村自主发展能力,从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推动乡村复兴。发挥乡村主体性,在城乡发展对等和平衡条件下,增强乡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能力。

(作者系瓜州县县长)

作者:王晋婷

瓜州县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四项活动 深化科学发展观主题等20则

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四项活动深化科学发展观主题 甘肃省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四项活动,深化科学发展观主题。一是围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为人大工作进一言”讨论主题,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二是以“剖析反面教材、启迪科学思维,总结成功做法、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剖析研讨活动;三是以加强监督工作、加快科学发展为目的,紧贴全县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四是开展“四联四促”活动,即机关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城镇困难户促就业、联系一至两户农村贫困户促增收、联系一名高校毕业生促创业、联系一至两名返乡农民工促输转。(王玉峰)

民乐县人大常委会加大调研成果转化工作助力科学发展 甘肃省民乐县人大常委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了以“创新人大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五项专题调研活动,着力加强调研成果转化工作,助力科学发展。如《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先后被县委确定为县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全县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成果交流会的重点交流课题进行了交流推荐。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开展了自查整改,表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规范运行,落实到位。(白 云)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调查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建设情况 甘肃省通渭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深入全县18个乡镇、12个县直部门及70多处施工现场,对全县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按期竣工、积极争取项目等建议。(刘东明)

庆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农民增收工作进展情况 甘肃省庆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镇原县的太平、临泾、开边、武沟等7个乡镇,对农民增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组要求该县要加大劳务工输转培训,发展壮大县域劳务产业;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优势产业面积,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孙 斌)

敦煌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甘肃省敦煌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利用10天时间,先后深入7个乡镇、22户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针对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把工业强市与旅游立市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抓好工业发展的规划论证工作,坚持全面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保证工业有计划、分步骤、跨越式发展;全面整合提升现有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拓展招商领域,完善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切实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投资创业的良好平台。(宋 科)

白银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城乡低保工作 甘肃省白银市人大常委会城乡低保检查组先后深入水川镇、四龙镇、公园路街道和工农路街道,检查了乡镇街道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及档案管理情况,随机走访了部分上述镇和街道的低保户,并对部分生活十分困难的低保对象当场发放了救助金。同时就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低保对象的确定、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和动态管理、低保对象的施保方法等问题,广泛开展了询问调查。(金祥孔)

玉门市人大常委会检查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 为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甘肃省玉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下西号乡、黄闸湾乡、玉门镇、赤金镇、老市区管委会以及新市区街道办,通过听取汇报、座谈、查看资料、随机入户走访等方式,重点检查残疾人的保护政策及应享受的待遇是否落实,主管部门服务是否到位,残疾人的办证、残疾补助、权益保护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优惠待遇是否享受。(富玉霞)

崇信县专题调查全县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情况 甘肃省崇信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深入六乡镇卫生院、县直医疗机构及部分村卫生所,对全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建议全县医疗机构加大优秀人才录用、选拔、培养力度,打造精干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大力争资列项,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加快改革步伐,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发展。(路贵云)

肃州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城乡低保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报告 甘肃省肃州区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区政府关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两项专题报告。会前,常委会组织相关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深入部分乡镇、社区对两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召开座谈会集中听取了各乡镇、社区的意见。(王建军 王树军)

张掖市人大常委会调查刑事审判工作情况 甘肃省张掖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专门调查与委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甘州区、临泽县、肃南县、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召开由法院、检察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人大代表、律师、法律工作者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县区法院在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中好的做法经验和意见建议及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项工作汇报,对该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以来加强刑事审判工作维护司法公正情况进行了调查。(李 君)

瓜州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汇报 甘肃省瓜州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汇报。审议中指出,工作中还存在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小作坊生产加工质量水平较低、质量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要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今后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法、懂法、依法维权意识;加大对企业产品质量、农产品销售质量、农资质量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安全检查,让群众用上放心的产品;要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地发布质量信息,畅通公众质量投诉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全县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万占春)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对六年建议办理“回头看” 多年来,甘肃省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促进问题的解决作为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的根本途径,不但督促建议反映问题当年解决,而且对当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坚持多年跟踪督促落实。近日,平凉市政府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对2003年以来政府承办的499件建议办理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对正在办理或列入计划逐步办理落实的240件建议,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承办部门和单位,规定了办理时限,要求各承办单位在做好2009年建议办理工作的同时,把这些建议纳入办理范围,继续抓好办理落实,促进问题得到解决,争取给代表和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胡凤玲)

红湾寺镇人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人大召开专门会议,就如何在全镇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镇人大要求,各级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五带头五模范”作用:一是要带头学习,做学习宣传政策的模范;二是要带头执行民族政策,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三是带头做好居民工作,做维护稳定的模范;四是要带头排忧解难,做为民办实事的模范;五是要带头联系选民,做扶贫帮困的模范。(李 荣 索国斌)

永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街道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监督 浙江省永康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编制情况的报告,并首次听取东城街道和林业局及其下属单位的财政预算编制情况报告。这是永康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严格执行《关于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预算行为的新举措。(徐湖兵)

落实人大建议榆林子镇改进村两委班子评议办法 往年,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在各村进行年终工作考核时,召开一个由镇包村领导和支部成员参加的专题会,听取班子成员述职,由联系各村的镇领导对各村工作凭印象票决打分,确定奖罚名次,上报镇党委通过。这种考核往往敷衍了事,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村工作实绩,一些村干部颇多微词,群众对此也很有意见。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该镇人大在调查研究、广泛联系选民、倾听群众的心声之后,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改进考核方式,实事求是地对村两委及其成员的工作做出准确评价,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科学合理地制订下年工作计划。镇党委、政府采纳了镇人大的建议,重新制订了村两委班子考核办法。决定由镇上成立两个考核工作组,分赴各村实打实地进行考核。同时规定,村两委班子汇报工作必须邀请本村的县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并接受他们的评议或者质询。(师正伟)

崆峒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开展十项活动促进了乡镇人大工作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人大常委会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指导乡镇人大开展“十项”活动(组织代表开展一项有示范性的“争优创先”活动;开展一次工作评议活动;组织代表开展一次视察活动;进行一次代表或代表小组长集中培训活动;开展两次执法检查;组织一次有声势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对本年度区、乡镇人代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组织一次检查活动;对乡镇政府解决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树立、推广一项人大工作典型;至少有一件宣传稿件在区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区人大常委会每年还召开一次乡镇人大工作交流座谈会,对各乡镇开展“十项”工作情况进行交流和总结。“十项”工作使乡镇人大工作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促进了乡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 璞)

临洮县普通公民可以旁听人大会议了 为切实加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推进全县民主政治建设,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在近日召开的甘肃省临洮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临洮县公民旁听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会议制度》等三项制度高票通过。从此,凡年满18周岁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户籍在本县或在本县长期居住生活,享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公民,可以申请旁听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吴 祺)

永昌县人大常委会法律学习实打实 甘肃省永昌县人大常委会每次常委会开展调研检查活动前,专门组织调研组成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县情等方面的知识,做好法律政策和基本情况的知识准备,确保调研检查高质量地开展;每次常委会会议召开前,都要安排有执法部门专业人员讲解与会议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紧扣法律实质,提高审议发言的质量;机关在年初就做好全年法律学习活动安排,由各委办具体负责落实学习辅导事宜,以增强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效。(葸平川)

武威市召开人大宣传工作座谈会 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人大宣传工作座谈会,通报了2008年的全市人大宣传工作,安排部署了2009年的人大宣传工作,并表彰奖励了2008年度“人大工作宣传”优秀稿件的作者。(严再兴)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被评为社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工作会议上,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被评为2007~2008年度全州社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受到了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表彰奖励。(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瓜州县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甘肃省酒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

近年来,酒泉市通过农产品“互联网+”销售,让各类品牌农产品从线下积压变为线上火热交易,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易空间,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拉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目前,全市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800多个,土地流转占比提高到33%,规模化经营占耕地面积的21%。在产业化龙头项目带动下,全市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率达62%。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达1521个,认证农产品知名品牌39个,落实“三品一标”面积106.7万亩,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57.3%,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特色农产品“网上走四方”

酒泉市主动适应网络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和“电商+特色农产品”模式,支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农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新突破,完成了“市场订制”。

玉门市清泉乡推行“互联网+人参果”电商模式,成功举办了人参果网上展销推介会,网络销售量持续增长,目前已通过网络销售人参果2000箱。今年,玉门清泉人参果还入选了“苏宁易购原产地买手计划”。

瓜州县广至乡引导广至鑫红日光温室蔬菜合作社与甘肃张掖市云通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农业,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销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农业。全乡已成功签单西红柿1500吨,辐射带动农户150多户,订单大棚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累计增加群众收入150万元。

金塔县完善电子商务三级服务体系,加强电商平台建设,培育电商人才,鼓励引导企业、个人发展电商产业,初步形成了“县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的电商发展格局。预计2016年底,全县建成规范化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50个,培养电商应用技术人才100人,开设网点100家,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达500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

农村电子商务稳健起步

在清泉乡免费提供的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服务站内,玉门市清泉乡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牛汉斌说起了自己从一名打工者到电商老板的经历,话语中透露出曾经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我的电商服务站是乡里扶持开起来的。现在做电商前景越来越广阔。今年5月,酒泉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农村电商发展情况后,各级各部门又加大了扶持力度。这几天,我谋划着去趟兰州,看看能否找到适合货运储藏的冷库,这样我就可以直接把这里的人参果运到兰州,减少中间环节。”“电商在农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发展潜力很大。乡里又有扶持措施,所以我就瞄准这个时机,回到了家乡。现在看来,我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为有效促进全市农村电商健康有序发展,深入了解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年,酒泉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督促解决了存在的突出困难问题,促进了全市農村电商的持续向好发展。

酒泉汉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说,一提起敦煌的李广杏可谓众所周知,但提起肃州区金佛寺的李广杏,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如今,他们公司把金佛寺的李广杏放到网上销售,销量很不错。现在各级各部门对电商的帮扶力度大,政策叠加好,未来农村电商发展肯定会有良好的前景。

近年来,酒泉市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强化基础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培训电商人才,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引导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开始起步。二是积极搭建平台,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是挖掘产业优势,农产品品牌战略持续推进。巨龙集团、汉唐电商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西北人家和酒泉故事被评为全省“明星网店”……蓬勃兴起的电商业,有效带动了农村电商的稳步发展。

据了解,酒泉市各县(市、区)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叠加的机遇,制定出台了相关意见,积极争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试点村等项目和资金,有效提升了农村电商的发展速度。

加快发展尚需突破藩篱

当很多酒泉人还对电子商务一无所知时,酒泉汉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率先捕捉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先机——赤金的韭菜、金塔的手工粉皮、瓜州的枸杞、阿克塞的风干肉等本地特产,经过网络推广销售到了大江南北,使更多的人认识了酒泉,了解了酒泉。

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有美好前景的农村电商在发展中还需突破一道道藩篱。

“在广大农村,电商发展还是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制约。例如发运人参果,要从清泉乡将货物带到酒泉,然后通过酒泉电商再发往全国各地。由于交通不便,网店运营成本高,发货时间也延长了。这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牛汉斌说。

据了解,目前酒泉市农村电商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省份、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主体不强、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

酒泉汉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物流停留在“最后一公里”之外、货物流不够频繁、电商人才缺乏等,是酒泉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玉门、瓜州移民乡镇群众文化水平低、互联网化基础程度不高、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村电商的发展。

据了解,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成长性受到瓶颈制约。二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三是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四是干部群众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不高。农产品生产仍以分散的小生产为主,没有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的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虽然酒泉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但具有注册商标的地标保护、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少,全市通过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只有20多家,这都影响了农业大生产、大市场流通的形成,制约了酒泉农村电商的发展。

破解“瓶颈”打造平台支撑

冬日,记者走进肃州区金佛寺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几位农民正围着工作人员李兴贵,在“聚农网”上查看农资信息。

“电子商务就像一根根网线,把偏僻的村落和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让村民和农产品一起‘走’出村镇,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里。”李兴贵说。

电子商务不仅是开网店和卖特色农产品,更多的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为酒泉市的农村长远发展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肃州区把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助推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加强电商人才培训,为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必须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特色突出、典型示范、协同开发等思路,逐步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同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自建平台与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关系。另外,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二是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建立电商孵化培育平台。四是提升品牌战略。五是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从而使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针对酒泉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文化资源,公司下一步将结合实际,打造新的商务模式,拓展新的领域,让‘酒泉特色’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未来的发展中,如果瓶颈问题破解了,农村电商发展对酒泉整个电商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倒逼产业发展。同时,还有望引导新一轮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大潮,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农村电子商务持续良性发展奠定基础。”酒泉汉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上一篇:高职物理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物业服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