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

2023-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综述

摘要: 古代诗歌鉴赏,是古诗文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对其提高鉴赏力,如何将自我智慧、情感、生命力融入其间,本文就是从学习目标、考点设置、鉴赏方法、答题技巧和专业术语等方面试做一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学习目标;考点设置;鉴赏方法;答题技巧;专业术语

一、学习目标

1、考什么:明确四个考点

2、怎么考:明确“常见”提问方式

3、怎么答:明确完整的答题模式并能灵活运用

4、怎么赏:熟悉鉴赏诗歌的常用思路

5、记什么:明确自己需要储备的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

二、考什么

1、诗歌的形象2、诗歌的语言3、诗歌的表达技巧4、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怎么考

1、诗歌形象:景物形象①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②描绘或勾画了怎样的画面?③营造或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或意境?事物形象①描绘了事物怎样的形象?②为什么要刻画这一形象?人物形象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②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③为什么要刻画这一人物?

2、诗歌的语言:赏析语句之妙型: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好,请找出来并说明原因;此诗中此句子极为精妙,请赏析;语言风格型:此诗歌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并请简要分析或概括说明;诗眼型:此诗中的诗眼是哪个字?并说明原因;分析前人评论型:有人认为此诗具有某种特色,你认为呢?

3、诗歌表达技巧 ①此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②此诗是“如何”或“怎样”表达诗人的这种情感的?③从某一角度试分析此句诗歌。

4、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多从内容概括和情感方面考查。

四、怎么赏

诗歌鉴赏分为两个层次:“初步了解”、“深层理解”

初步了解:

第一步是关注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怀古”说明是“怀古诗”,还有题目中出现“悲”就知道作者的感情,出现“送”可以界定为送别等。

第二步是关注诗人和时代:关注诗人可以了解诗歌的大致风格和内容。

第三步是关注诗后小注:这些文字能帮助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产生的原因。

深层理解分为七步:

第一步是关注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特征,关注这点就等于快速定位。比如“怀古诗”,从手法上主要是“对比、虚实结合”,情感基本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等,内容大多是写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

第二步是关注意象和意境:了解意象可以较快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大致的情感,如看到“送别诗”,就自然会关注诗歌中有关送别的意象,而意境相当于一首诗的主旨,所以把握意境等于理解了核心。

第三步是关注直接抒情的句子:因为诗言志,所以找到直接体现情感的句子等于把握住了诗歌的整体。当然中国古代诗歌一般不仅直接抒情,还有间接抒情的句子。

第四步是关注相关语:这些相关语包括“点睛语、诗眼、炼字处、情语”等,这些句子是具体细致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主要手段。

第五步关注典型动作:部分诗歌有很强的叙事性,因此要关注这些细节,特别是典型动作的词,如张籍的《秋思》中“开封”这一细节使诗歌主旨的表述更加形象。

第六步是关注典故:古诗用典是很常见的方式,典故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含蓄,更委婉,但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理解的难度。

第七步是关注手法:这些手法包括语言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

五、怎么答

基本方法: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知识点——确定题目类型——运用相应的答题模式

(1)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2)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3)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的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

六、记什么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二)古代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 2.忧国思家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5.长亭送别。

(三)环境、景物、意境、意象的特点:绚丽、明丽、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萧杀、荒凉、瑰丽雄奇、繁华热闹、虚幻缥缈

(四)常见意象:1、冰雪2、冰心3、月亮4、折柳5、蝉6、草木繁盛7、菊花8、梅花9、松10、莲11、梧桐12、杜鹃鸟13、鹧鸪鸟14、鸿雁15、水16、猿啼17、羌笛18、长亭19、鸿鹄20、彭祖21、红豆

(五)古代诗歌题裁归类:(1)怀古诗(2)咏物诗(3)山水田园诗(4)战争诗(5)行旅诗(6)闺怨诗(7)送别诗

(六)古代诗歌语言风格专业术语: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4、形象生动5、绚丽飘逸6、婉约细腻 7、幽默讽刺 8、雄浑9、豪放 10、 沉郁11、 悲慨 12、旷达13、音律和谐 14、整散结合15、率性

(七)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分为5部分:

1、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叠字、互文、双关、用典

2、材料取舍方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清晰

3、表达方式方面:主要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4、表现手法方面①曲笔②蒙太奇手法③想象联想④类比推理⑤悬念⑥赋比兴⑦景情理合 ⑧抑扬结合 ⑨以小见大

5、行文结构方面①伏笔②铺垫③前后照应④卒章顯志⑤景语作结⑥点题⑦承上启下⑧层层深入⑨开门见山

总之,就古代诗歌鉴赏而言,多读静思、多悟多感才是提高自我鉴赏力的关键,同时,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多积累一定的古代诗歌的专业术语和背诵一定量的篇目,假以时日,定能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高质高效教学研究》 邓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生龙,吉林出版集团

(作者单位:甘肃省宕昌县旧城中学 748500)

作者:徐乾盛

第2篇:高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超级实用,快收藏起来吧。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从1994年开始,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1997年和1999年。

1、写景抒情诗,要特别注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

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特别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这里需要理解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第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一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或许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一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3、备考要点:

①首先从诗作整体出发,理解作品写了什么样的景,从什么角度写。

②其次理解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景。

③分析表达的感情,这几乎是每一道题都要考到的。

4、下面的五首写景抒情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分析这一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一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思乡之情。)

②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其中月落、霜天是“冷色”,江枫、渔火“暖色”;

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字可以与之引证。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写出这一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雕琢。

②这一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一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一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房,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一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这一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这些内容的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的高考材料就可以视作“即事诗”。

1、分析即事感怀诗要特别注意: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2、即事感怀诗的鉴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月夜》“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第二,“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第二句全是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着色鲜艳,如见图画,但美景恰成离别之情的反衬,第四句没有接着写情,而只是叙事写景。在酒已全醒,人已远去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留恋之处,只好默默地独自走了下来。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作者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第三,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送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例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寄居之家的一位村人,常酿美酒款待李白。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可见虽是邂逅相逢,也十分投契,李白以此诗作答,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浅白的语言流露出真挚诚恳的情怀。

3、下面六首即事感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这一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①首联的“春风”和“天涯”均有所比喻。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春风”比喻朝廷的恩典,“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内在的含义是: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渺茫。

②颔联中“犹”字和“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联想。试联系作者感情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犹”是“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欲”字是想象之辞,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③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牡丹)和野花。末句与上文“二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④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

(三)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94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1、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要特别注意三点:①作者是怎样咏物的;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2、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第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特别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的不同,所以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意识的寄托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分清。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都能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

第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

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下面三首咏物言志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春夜喜雨杜甫

好语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这一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②这一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③这一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①这一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目光短浅。

②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小松。

南国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解说: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己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倍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品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四)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1、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特别注意下面几点: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特别注意分析典故。

2、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特别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1996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第二,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第三,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出之作。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第四,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3、下面五首怀古咏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①杜诗中“不期”的语义是不可预料,王诗中“势难回”的语义是局势难以挽回。

②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百折不挠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③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④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⑤这三首诗都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三位诗人评价有何不同?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杜牧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认为项羽气概豪壮,令人敬仰。(赞成哪一种观点都可,只要言之成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五)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迄今为止,还没有在高考中考过关于边塞征战诗为题材的作品。但边塞诗的备考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1、边塞诗赏析要特别注意: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

2、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似乎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所以对于边塞征战之作的鉴赏,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第二,特别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从边塞征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象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篇什中反映的几乎遍及边塞征战诗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握住这个主旋律,对于提高我们对这类诗的鉴赏水平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辟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经“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老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人醒目。总之,这一首诗不说别情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这也是赏析边塞征战诗的一方面内容。

3、下面这一首边塞征战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一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一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③这一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第3篇:高考专题复习之诗歌分类鉴赏

高考复习专题讲座之诗歌分类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1: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2:咏史怀古诗

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 2

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具体对象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以如椽大笔挥写了歇拍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过片四句,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在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画出,令人击节赞赏。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景象壮阔,气势磅礴,纵写古今,遥念英雄,慷慨昂扬,豪放旷达,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3: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

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4: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 5

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5:即景抒怀诗

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

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要萌发,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与“动”二字用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第二天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二字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丰富多样,使人联想到醒里梦里对客居京中的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绵,意韵无穷。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才思和艺术创造力之高。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6:托物言志诗

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

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诗的

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7:山水田园诗

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

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暂时得到安宁生活的畅淡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愉情怀的表露。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 9

“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8:谈禅说理诗

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本资料来自广祥论坛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9: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一、写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 其一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里有一处令人费解,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这里并不矛盾,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在苏轼以前最著名的悼亡诗篇章有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这首悼亡词,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千古而下,读来仍令人黯然神伤。

其二是宋人贺铸的《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写出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感情。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也问得十分奇怪——贺妻又何尝愿意先词人而去呢?这实际上是文学往往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作者撕肝裂肺的悲怆,已全然包含在泪尽而继之以血的一声呼天抢地之中了。

词的结拍最为后人所称道。它用了生活小事中的细节,活脱脱地写出了亡妻的贤慧与勤劳,写出了伉俪之爱的温馨。糟糠夫妻,情逾金石,无怪乎词人当此雨叩窗棂,一灯如豆,空床辗转之际,最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就把这哀惋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铁石人也不容不潸然泪下了。

二、游仙形式的词多为表现在现实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

下面这首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之婉约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下片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我报路长嗟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它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志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屡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聪明才智往往被扼杀,一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她的一生只能用写诗词来表现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谩有惊人句”。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豪放派的特色。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10:羁旅行役诗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

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题指导: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

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乡。全诗情致缠绵委婉,飘逸潇洒。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高考的题目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意为“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霸桥,汉人送客到此均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而从本诗来看,“闻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杨柳》之曲,这种笛曲多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抒发离情别绪。作者忽然听到的本资料来自广祥论坛那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折杨柳”曲,春天已到了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这首诗着重写诗人的一种思乡之情。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至为重要。而“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颇有特色。诗人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具有了更广阔的涵义。它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股情绪,一种音乐,一个感情,它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当然,如果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上什么关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以考虑给分。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11:边塞征战诗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何不”云云,

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给予具体的分析。

如下诗: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这里,我们认为施补华的观点很有道理。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此诗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咏叹。先来看诗中的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本资料来自广祥论坛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跃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在大量的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应对诗歌的字词句进行细细地品味。以杜甫的《前出塞》为例: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如总结战斗经验。

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 15

的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器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12:借景抒情诗

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

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如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本资料来自广祥论坛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第4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高三语文基础训练——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乌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请将

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各段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约客赵师秀(乙)雨晴王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试想像各是什么情形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尺,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宿城南亡友别墅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渔船。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夫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蓧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请品味句中“轻”“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分析

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玉芙蓉]喜雨(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ēng);茂盛的样子 (1)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阴行五首(其四)刘禹锡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古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本诗运用了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思想感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试结合

三、四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

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

故人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是本诗?

第5篇: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巩固练习:

1.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4.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5.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芦管:即芦笛。

(1) 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

第一句是(俯视)远望,第二句是近看(仰视),采用比喻修辞,描绘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寂寞的气氛。 (2) 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6.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借代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第6篇:2011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边塞征战诗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2011高考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我们应给予具体的分析。

如下诗: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这里,我们认为施补华的观点很有道理。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此诗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咏叹。先来看诗中的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跃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在大量的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应对诗歌的字词句进行细细地品味。以杜甫的《前出塞》为例: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如总结战斗经验。

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器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

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经典诗词鉴赏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二、蓟

高适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主旨)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偏听偏信。

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3.鉴赏要点

这苜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四、塞下曲

李益 基本解读

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鉴赏要点

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杨慎《升庵诗话》) 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第7篇: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 诗歌鉴赏

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部分

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关山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4.下列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地两项是(5分)(

)(

)

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恩”表达成卒的思乡之情。 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惊”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15.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

14.D、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满分5分)【解析】D项,“侧面描写”“让敌人‘晾’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E项,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5.【解析】回答问题可以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比如可以分析

七、八句和

九、十句分别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哪些内容。七句,用了比拟的修辞,写草木的悲鸣;八句,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风沙使对方军营变暗来写唐军生活的艰辛。以此分析

九、十句即可。

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1分)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1分)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1分)

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1分)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1分)。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1分)。

天成大联考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宴西楼 【南宋】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

【注】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因循:随意、轻率、怠惰。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摩诃池: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沉醉享乐的愉快心情。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愁苦之情。

15.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天成大联考

14.DE(选D给3分,选E给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题思路】D项,“透露岀了作者沉醉享乐的愉快心情”错,应该是“透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凉颓放情绪”。E项,“生愁苦之情”错,应是“生赏爱之情”。

1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

2

江西质量监测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西阁夜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766年,诗人移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E.诗歌前四句写西阁夜景,景致清新雅致;后四句感时伤怀,虑时危,忧盗贼。 15.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 江西质量监测卷

14.C、E(C“‘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E“景致清新雅致”表述有误,应是“郁抑清冷”。对1项,得2分(含1对1错);对2 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

15.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每点3分)

成都二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D.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E.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成都二诊

14.(5分)BC(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C“形成了对比” 分析错误。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15.(6分)(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2分)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2分)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2分)

安徽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4 注释: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4.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 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C. 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D. 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 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15. 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安徽六校联考

14. 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15. 答:

(一)相同点: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2分)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2分)

(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2分)

长沙统一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5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15.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长沙统一模拟

14.答案:AB。

A项,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的时节;B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15.答案: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共3点,每点2分)

山东师大附中八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注]梅福:汉代正统儒生,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

仇香:东汉官吏仇览的别名。他做王涣主簿,也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后来被称为方正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6 A.本诗是诗人得知朝廷发布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后,为勉励儿子们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们的期望。

B.首句点明考试时间定在当年秋季,备考时间已经不多;次句希望儿子们抓紧时间,一目十行,提高效率。

C.第

五、六句告诫儿子们,作为“三公”的后代,如果不努力读书,也只能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毫无用处。

D.第七句对儿子们寄予了厚望,祝愿儿子们在当年的考试中能顺利入选,第二年再去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

E.最后一句希望儿子们在通过吏部选拔后,要像汉代的梅福、仇香那样从严要求自己,做正直敢言的好官。

15.请从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6分) 山东师大附中八模

14.BC B项,本诗的第二句中的“天书”指皇帝的命令,整句诗是说皇帝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已经颁布了多次。C项,第

五、六句是从反面告诫儿子,如果像“三公”之后的人那样不努力读书,就只能是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15.表达技巧:化用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灵活巧妙(2分) 情感抒发:勉励孩子们要学习孔子刻苦读书的精神,告诫他们只有博览群书,把书读透,才能文思泉涌,写出好文章来。(2分)看似言短,其实情深,表达了望子成龙的深情。(2分)

湖北4月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释】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冕旒:这里指皇帝。凤池:凤凰池的简称,中书省所在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运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气氛庄严肃穆和皇帝尊贵威严的特点。

7 B.首联选择“报晓筹”和“进翠云裘”两件事,表明大臣忠于职守,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

C.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从店外写到殿内,从天子写到大臣,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

D.尾联中的“佩声”,是以声音代人,暗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E.本诗选择一次朝会现场的现实呈现,显示了一国之威,还暗示了贾舍人的受重用和得意。

15.本诗表现“天子”这一人物时颇具艺术性。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 湖北4月调研

14.BE(B.“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有误。E.“一次朝会场景的现实呈现”有误,这里是艺术化地表现,不是现实呈现。)(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直接写鸡人和尚衣,虽然没有正面写皇帝,但都是为写皇帝服务的,侧面刻画出一个清晨即起、为国理政的好皇帝形象。写大唐盛世万般来朝的场面、香烟依傍着龙袍、香烟浮动,烘托了皇帝作为真龙天子的威严和神圣感。(答对一点给3分。)

广州市高三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庭芳

[宋]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①。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注] ①攕:同“掺”。手纤细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三十三年”既点明了与故人分别时间之久,也饱含了对各自生涯的无限感慨。 B.词中“烟浪”“云帆”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 C.“巉巉”明写山势峭拔险峻,暗写官场险恶;“攕攕”实写手的纤细,虚写情的脆弱。

D.“莫上孤峰尽处”既是词人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旧友的殷殷寄语,表达委婉含蓄。

8 E.词的上片因事起情,下片缘景抒情,全词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写作技法高超。

15.请赏析词的最后三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的精妙之处。(6分) 广州市高三调研

B C(B项,“烟浪”“云帆”的意象其实是暗喻自己三十三年人生的波折。 C项,“攕攕”并非虚写情的脆弱,只是对游人的游山情景的描绘,也有人理解为暗比官场上那些春风得意之士,用来反衬自己的落魄和失意。)

15.【鉴赏评价】(6分)

①情感表达上: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构思巧妙。

②手法运用上:借故乡的松杉这一意象,化抽象的思乡之情为具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

③结构安排上:以对故土的思念为结,是对开篇他乡遇故知的呼应。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保定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贼平后宋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释: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交代诗人宋人北归,一个“独”字抒写出友人得归,自己却不能还乡的痛苦。 B.颔联中“旧国见青山”是说友人回到故乡,见到故园一切未变,让友人颇感欣慰。 C.颈联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 D.尾联写友人归途中的感受,“寒禽”“衰草”面露愁颜,表现了友人内心的愁苦。 E.本诗紧扣乱离主题,由乱起南来,到乱平北还,到劫后的荒败之景,环环相扣。 15.本诗的颔联最为人称赏,在全诗的章法结构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河北保定一模

14.BD(B“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满眼残破,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D尾联中面露愁颜的是友人。)(答对一个3分,答对两个5分。) 15.(1)承接首联。“他乡生白发”承首句“世乱同南去”,写世乱离乡,白发渐生;“旧国见青山”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想象时清归乡所见。(2分)

9 (2)由实入虚,领起后面两联的想象。(2分)“见青山”是说想象友人回乡看到的荒败的景象,这样就由眼前送别的感伤引出后面两联乱后荒败的景象的描写,并由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初发夷陵[注]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E.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15.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6分)

云南师大学附中适应考

14.(5分)C(3分)D(2分)

【解析】C.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D.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

15.(6分)第一问:①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②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2分) 第二问:①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②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

10 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③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4分)

四川联测促改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祖 咏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注。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注】《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郎中身为近臣,虽身份显耀,但于田家别业宴乐,也不算辜负君王对臣子的亲近之情。 B.晴好的天气,优美的园林景致,清明新起的烟火,都使刘郎中的这次宴会充满了愉悦的气氛。

C.“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刘郎中继续以文名世、以德立身的期待。

D.池水照窗让人不觉天色已晚,馨香的杯中之药充满春天的味道,诗人以此写出了宴会尽欢的情形。

E.“窥”字极富情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好奇之心,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宴会的场景氛围。

15.诗人为什么说“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 分) 四川联测促改试卷

14.A、C(5分)漏选得2分,全对5分,错选或多选得0分 15.(6分)

11 田园别业风光优美,环境怡人,其景不输“桃源”(2分);别业之中,良辰佳节,亲朋宴会,其乐不输“桃源” (2分);以文会友,德者为邻,不逊隐者风范(2分)。因此诗人才说不必归隐桃源。

宁夏银川教学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道,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

B.

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 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入,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其中的“旌旗”喻指军队。

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E.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

15.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6分) 宁夏银川教学质检

(二)古代诗歌阅读:5+6=11分 14题:AC。

解析:(A项,没有羁旅之情。C项,“旌旗”是借代修辞。) 15题:

答案: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穿着戎装的战士们,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陈述内容)两个叠词形象生动的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从表达效果)渲染了作者因能为国效命,一展抱负的喜悦欢畅心情;(从情感角度)同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从艺术效果)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不能漏掉。

12 河北唐山二次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 B.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C.“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 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 E.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15.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6分) 河北唐山二次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CE(C项,“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错,原因很多;E项,“厌倦官场”错,是“无限愁苦之情”)

(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早年青春年少,而今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淮南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4~15题。

千秋岁引·丽谯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三泖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13 【注】丽谯:壮丽的高楼。此词作于南明王朝将亡之际,词人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愁情满怀。“刺史”是词人自称。酾酒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东晋初,过江士人每至暇日,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觊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涕,唯王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两句,略去登览经过,直接描绘登临看到的水乡茫茫,海滨辽阔的景象,意境雄浑壮阔。

B.“逼天角”三字化静为动,描写出登高所见远城酌状貌,给人压抑之感,折射出词人对国势倾危的忧怀。

C.“云外”两句用远观树梢落日,近看大雁沉落,既衬托出所登之楼的高出云表,又抒发了洒脱豪放之情。

D.“芋城花”三句,三个三字句连用,以短句承接长句,笔势动荡摇曳,一字一顿,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情状。

E.结尾三句写暮夜所闻,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让人感觉还像是昨天一样。

15.这首词抒登览之怀,寓兴亡之慨,“基调不离悲伤,感情起伏多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感情的变化。(6分) 安徽淮南二模

14.C、E【解析】C项“洒脱豪放”错误;E项“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错误,这里是以有声反衬夜的寂静。

15.上片写登高览景而带来的黯然伤怀,虽不乏雄浑阔大的景观,但处处给人一种逼仄、压抑之感,表达一种感伤之情。过片三句笔调一振,用风流俊赏,暇日高吟,酾酒轩阁的举动抒发高雅出俗的情怀,而实为故作旷达。结尾处含蓄表达了旷达不成的满腔忧怀。末尾三句以夜的寂静,突出孤独愁苦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百校联盟四月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筝柱子 朱湾

散木今何幸,良工不弃捐。 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 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14 【注】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朱湾,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问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

B. 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群弦。

C. 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所以随看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

D. 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国效力,报答恩人。

E. 此诗与李商隐的《锦瑟》都通过乐器抒发情感。两诗相比,李诗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朦陇。

15. 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百校联盟四月联考

14. CD

15. 手法:①比喻(托物言志)。全文以筝柱自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与追求。②拟人。全诗以筝柱的口吻叙事抒情,亲切自然。③用典。运用庄子典故自谦,说明自己不合世俗之用。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微力薄。但也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②希望受到知音赏识,必尽力报答知音的想想感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所以随着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错,这句的意思是“哪里会拒绝转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D项“重用,为国效力”错,注释中交待,朱湾“不应征辟”。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第一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这首诗通篇以筝柱的口吻叙事抒情,以筝柱自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与追求。所以用了拟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首联“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问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运用典故。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哪里会拒绝转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微力薄。但也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报答恩人。表达了希望受到知音赏识,必尽力报答知音的想想感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 15 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等。

长春高三质量监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塞垣:边防城池。戛(jiá)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意境苍凉阔大,是典型的边塞景象。 B.“翩翩数骑闲猎”凸显出士兵策马轻驰、在暮色中享受舒适与和平的悠闲之态。 C.平沙千里,词人却聚焦在“雕弓白羽”“骏骅骝”上,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以蓄势。 D.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淡淡忧愁也慢慢袭上心头。 E.词的上片主要是描写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为全词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15.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闲愁”?请加以分析。(6分) 长春高三质量监测

14.【参考答案】BE (5分)

(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得5分。两项全错及选择两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B项理解有误。E项中“为全词奠定雄壮的基调”有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5.【参考答案】(6分) 词人的“闲愁”其实是对当朝执政者的讽刺。(对国势衰弱的忧虑)(2分)词的下片先着力渲染国力的强盛、人才的众多,但汉朝统治者还是以一个弱女子的和亲来谋求和平,貌似强大的国力与弱女子谋求和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讽刺犀利。(2分)词人借古讽今,借汉代的故事,讽刺宋代统治者的软弱,流露出对宋朝国事衰微的忧虑。(将借古讽今说成典故也行。)(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大庆二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15.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大庆二检

14.A.D(A“七绝”应为“七律”;D“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答对一个选项得3分,两个选项得5分)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1)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2)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3)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共三点,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湖南六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B. 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 诗歌的

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

D.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E. 这首诗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 15. 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湖南六校联考

14. CE

15. 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诗人用拟人(情景交融、对比都可)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首先概括内容: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然后从手法上看,诗人用拟人(情景交融、对比都可)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再从主旨的家督分析: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乌鲁木齐三诊测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蒲桃:今作“葡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

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

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

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15.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6分)

乌鲁木齐三诊测验

14.B D(B项,没有“对比”;D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写对1个得2分,写对2个得5分)(5分)

15.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2分) 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 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4分)

19 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 B.三、四两句,诗人推已及人,抒写对故人的衷情,体现两人形离神合的深情厚谊。 C.“冠盖”四句,写李白希望能高冠华盖跻身达官贵人之间,但终老却为之所累。 D.最后两句,在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心事。 E.全诗描述梦境,写李白“告归”,反映出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命运的不平之气。 15.“告归”至“若负”六句,从不同角度将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

(一)

14.【鉴赏语言技巧,评价思想内容】5分)

C、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冠盖满京华”写当时高冠华盖者充斥长安的现实,而不是李白对自己的希望,故C错;诗歌描写梦境的部分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而并非全诗,故E错)

15.【鉴赏形象,评价观点】(6分)

“告归”两句,写李白的神态;“江湖”两句是李白的独白,通过双关手法写李白现实处境的险恶;(2分)“出门”两,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也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2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了李白的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搞惨淡之状,如在目前。(2分)

天一大联考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

【注】①诗人之前由于直官讽谏,屡受贬谪。吴江流经长洲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以叙事发端,从首联“住江滨”“重到”等词可见诗人是一位难与世俗相融的高雅之士。

B. 诗歌用词凝练,一个“病”字,语带双关,既可指自己身体上的病痛,也包含精神思想上之“病”。

C. 颔联重在描摹江面景色,以“野鸟”和“渔人”为写作对象,视角由近及远,画面富有层次感。

D. 颈联巧用拟人手法,将人望月、山,化为月、山随人,把客观的山、月写得极富人情味。

E. 诗歌紧扣“吴江”展开,以写景见长,融思物描写、叙事、抒情为一炉,全诗浑然一体,情味悠长。

15. 该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概括分析。

天一大联考

(四)

14. AC

15. ①体弱多病,心情苦闷。诗人由于直言进谏被贬吴江一带,自己重到江边,以江水“照病身”。②厌倦官场,向往自由。颔联通过对江面野鸟、渔人悠闲自在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③思念家乡,意欲归隐。尾联通过张翰的故事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结合“照病身”“属渔人”和张翰的典故分析“体弱多病,心情苦闷”“厌倦官场,向往自由”“思念家乡,意欲归隐”等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湖南郴州二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润州①二首(其一)

21

杜牧

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③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桓伊,东晋“江左第一”吹笛好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由眼前景色写起,再宕开一笔追忆往昔,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B.“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此时旧地重游,恰逢高秋季节,神往中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

C.在月明之夜,诗人正想到桓伊,恰好此时明月下传来了《出塞》笛声,于是借桓伊的笛声来表达心中的无限哀愁。

D.全诗把数百年间的人事勾连起来,让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浑然一体,用一“愁”字作结,给人悠悠不已之感。

E.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此诗便是这一评价的例证。

15.本诗颔联、颈联的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湖南郴州二测

14.BC(B中“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错,表达的应是“故地重游的伤感”。C中不是“诗人正想到桓伊,恰好此时明月下传来了《出塞》笛声”,而是倒装,“明月中传来了《出塞》笛声,又让作者想到了桓伊。”)

评分细则:5分。答对一项计2分,全对计5分。

15.①颔联对比: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

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生发感慨。

③两联采用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手法: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是人非的无限哀惋之情。

河南八市学评三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22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一、二句对仗工整,选用“紫塞”“白云”“明月”等意象,渲染与友人离别时的凄凉氛围。

B.

三、四句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C.

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D.

七、八句作者临行时表明心意,化用了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E.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的感受。

15.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河南八市学评三测

14.A.D(A项,“凄凉氛围”错。D项,“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属无中生有。)(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

五、六两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3分)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议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3分)

石家庄质检测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

君泛仙槎①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②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槎(chá):木筏。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23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B. “后日相思”两句是说作者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天涯海角,运用的是虚写手法。

C. “草草杯盘”表明作者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

D. 下片首句是对朋友的嘱托,是希望他上任之后切勿佩戴明珠翠羽,不要注重打扮。 E. 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

15.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石家庄质检测

(二)

【答案】14. CD 15. ①惜别之情,相思之意。这是送别词,“后日相思”直接点明了别后将有的思念情怀。

②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地角天涯”写路途遥远,“冥冥四月黄梅雨”讲天气不好,这就暗示了朋友行程的艰辛,表现词人对朋友的牵挂。

③对朋友的叮咛与劝诫。词人希望朋友莫贪钱财,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④对朋友的勉励与期望。希望朋友有良好政绩,前程远大。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C项,错在“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草草杯盘”虽然字面上是指粗劣而简略的酒肴,但字里行间并无愧疚之意。只是表明临别匆匆,无心吃喝,或只是对自己准备的酒肴的自谦之语。D项,“不要注重打扮”说法错误,词中的“翠羽”本意为翠绿色的羽毛,借指珍宝,并非指装饰品之类。这里让朋友“莫拾明珠并翠羽”,是希望朋友莫贪钱财。故选CD。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表达了与朋友分别的惜别之情;“地角天涯路”“冥冥四月黄梅雨”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之情;“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表达了对朋友的叮咛与劝诫之情;“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与期望。答题时,指出表达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太原模拟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24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①。三拊当时顽石②,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②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金瓯有缺。

C.“鞭霆力”和“昆仑”都借喻抗金力量,表达了词人要驱逐金人、一雪国耻的决心。 D.“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

E.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15.“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太原模拟

(一)

14.(5分)C D (C“昆仑”指金人的老家;D诗意是天意向宋,就缺优秀的爱国将领,也没有悲观的情绪)

15.(6分)

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 ②用了比喻的手法。“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

③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江西十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含蓄隽永,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5 B.首联诗人从视听角度写了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咚咚地敲起。以“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C.颔联写小狗儿因地湿而爬起摇尾,小鸟飞到窗前不停欢叫,似在向人们报告晴好天气的到来,催促人们早起。本联对犬、鸟的传神刻画,紧扣了“早”字。

D.尾联照应诗题。近来乡梦撩人愁思,于是作者借酒浇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本句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E.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流畅、欢快,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5.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6分) 江西十校联考

14. A D【解析】A语言“平易通俗”;D应是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5分)

15. ①“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饮酒甚多,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②“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意思对即可得6分)

26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下一篇:淡淡的忧伤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