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狼图腾的读后感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狼图腾的读后感

狼图腾草原民族的信仰

根据十年前热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狼图腾》于2015年2月上映,影片投资超过3亿,筹备十年,实际拍摄周期长达一年半,耗时四年训练三代蒙古狼,国内首次真狼实景拍摄……这些噱头令这部电影广受关注,也令草原民族文化与狼之间的密切关系广为人知。

所谓“图腾”,是个舶来词,来自英语的totem。出处则是北美印第安人的阿尔贡金部落语言的“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相当于整个部落的标记。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样式,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童年时期的人类把图腾看成是自己的祖先,是本氏族的标记和保护者。在初民的各类图腾物中以动物图腾居多,而在动物图腾中狼的图腾居于重要的地位。在作为犬科动物发源地的北美,美国人类学之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记录到,易洛魁人的6个部落共有38种图腾,其中7种是狼,居于首位。与北美印第安人一样,作为(除人类外)分布最广泛的大型哺乳动物,狼也成为亚洲内陆草原先民图腾的首选对象之一。

突厥以狼为祖先

中国古籍中对于狼图腾最早的记载恐怕是先秦奇书《山海经》。这本书奇就奇在,虽说成书年代久远,许多内容看似荒诞不经,但在《隋书·经籍志》里《山海经》列史部地理类,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将《山海经》置于《经籍考·史考》中地理书之首,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就记载“弄明(人名)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对这段文字的解读中有一种说法是,“犬戎”以白犬为族祖,也就是图腾。而犬戎正是一个在周朝时期活跃在中国西北部(今甘肃东部、宁夏一带)的游牧民族。

汉籍中对草原民族狼图腾更为详尽可靠的记载见诸南北朝时期。《周书·突厥列传》记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类似记录亦见于《隋书》、《北史》、《通典》等史籍,使突厥以狼为图腾广为人知。处于图腾崇拜时代的人们用绘画、雕刻等技巧把氏族的图腾形象,装饰在房屋的帐篷、旗帜、器物之上,并认为它具有神奇的力量。历史上的突厥民族在北方广大地区建立强大的突厥汗国,其影响力极大,对北方其他民族及后世民族的影响也非同小可。取代突厥汗国称雄草原的回鹘汗国亦在《新唐书》中留下了“牙门建狼头纛”的记载,此与突厥可谓一脉相承,亦是草原民族崇拜狼,以狼为图腾的文化遗存。

1956年,蒙古国考古界发现的突厥汗国时代(552-774年)的墓葬遗址“包格图(bogutu)碑”证实了突厥人“狼图腾”的真实性。墓葬是在一个方形土包上用石头堆积起来的,其直径为10米,高0.7米。在墓葬遗址东南有一通褐色砂岩制石碑,即学者们命名的“包格图(bogutu)碑”。这块高1.98米、厚0.2米的石碑的正面和侧面刻有粟特文和梵文的铭文,而石碑顶部的浮雕表现了狼、很可能是母狼怀抱其腹下小孩的景象,显然说的是突厥族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的故事,与汉籍的记载相符。此外,苏联考古学家也曾在蒙古国挖掘出一个古庙遗迹,从中发现了一条腰带。腰带正中央刻有一只母狼喂奶四个男孩的图画。这幅图画所表现的也可能是突厥传说中的狼照料人类的主题。

苍狼与白鹿:蒙古族图腾

继突厥(包括回鹘)之后,在漠北草原兴起的蒙古民族也于遥远的古代社会中就孕育了自己的图腾:狼,并伴随有诸多的图腾传说故事。在《蒙古秘史》的开篇就写道,“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渡过大湖而来,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合勒敦山扎营住下。他们生下的儿子为巴塔赤罕”,这就是成吉思汗的族源:“孛儿帖赤那”——苍狼,“豁埃马阑勒”——惨白色的鹿。这实际上反映了成吉思汗远祖对过去森林狩猎时代鹿祖图腾观念的承袭,以及后来进入草原游牧时代对狼祖图腾观念的承袭。在蒙古地区发现的一些古代岩画等原始技术作品中,鹿往往和狼在一起出现。拉施特在《史集》里将蒙古人称为“现今称为蒙古的突厥语部落”和“过去就称谓蒙古的突厥语部落”。

在《蒙古秘史》中,驯化的狼——狗往往也是作为正面形象被歌颂的。对古代蒙古人来说,狼和狗的差异甚微,狗与狼的称谓的转换交替不存在障碍。直到近现代蒙古民族民间仍然忌讳直呼“狼”,而代之以“天神之狗”、“野狗”。

《蒙古秘史》记载,在成吉思汗先祖朵奔篾儿干去世之后,他的寡妇妻子阿阑豁阿又生下了三个儿子,正当人们对此大惑不解时,阿阑豁阿说道: “每到深夜有一发光之人从天窗飞进屋内抚摸我的腹部,其光芒都透入我的腹内。待到天亮时,才同黄犬般的爬将出去”。此处的“黄犬”就是“天子之息”的化身和代表,感生受孕是我国各民族神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在这些感生神话中使人类受孕的则是在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备受尊崇的存在物(如汉文化中的龙),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神授之意,通过图腾感生不仅表达人们对图腾物的膜拜,更能够增添所降生英雄的神性和权威性。

狼和狗都是英雄的象征

此外,成吉思汗身边不乏勇猛忠诚的英雄,其中首推“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四狗”——忽必来、哲别、速不台、者勒蔑。在汉民族的观念当中,把英雄比喻成狗似乎是一件荒谬的事,而在草原民族中,这种现象则大大不同。除“四狗”之外,成吉思汗的三弟勇猛的合撒儿,就是以狗的名字来命名的。又如在描写成吉思汗与乃蛮部塔阳汗的纳忽崖之战时,作者借札木合之口对诸位英雄进行了描写:“四条吃人的疯狗,挣脱其钢铁锁链,欲吃我人肉尸骨,垂涎三尺狂奔而来!饮朝露捕飞禽,骑乘风暴疾如飞,射弓箭舞刀枪,素以战器为伴友,此来四条疯狗者,乃为蒙古大战将者别、忽必来二人和者勒篾、速别额台也!”由此可见,在《蒙古秘史》中,明显是将狗(狼)作为膜拜推崇的对象。

从突厥到蒙古,草原民族为何喜爱将狼作为图腾?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对狼等凶猛食肉动物的敬畏之情充溢在草原民族意识深层。尤其是对于从高山森林退出,来到草原上进行游牧生活的部落来说,狼作为草原上最大的食肉动物,每时每刻对牧人的生产生活产生威胁。而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对付自然灾害能力的先民们只能消极被动地预防,甚至以畏惧敬仰、祈求拜倒来减少狼所带来的危害。时至今日,草原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中狼图腾的痕迹依然无处不在,哈萨克人不能骂狼,更不能指着狼骂,在哈萨克民间谚语中,狼代表着“好汉”、“勇士”,狼成为代表着勇猛顽强、奋勇向前和坚忍不拔的品格象征。还有狼身上连着鹰头和鹰翅,扑向狮子、猛虎的形象,以表示对凶悍和刚烈的歌颂。

作者:郭晔旻

第2篇:狼图腾的读后感

<<狼图腾>> 重新翻开这本有关狼的故事,狼的智慧无不让人折服。作者是在用一种无上尊崇和向往的情感讲述草原马背上的民族所敬仰的动物——狼——在自然界中用智慧和力量为自己夺得一席之地的生活智慧。 再次回读《狼图腾》,我又从中得到了新的领悟。狼图腾是草原民族所信仰的图腾。关于他们,生活在不同于农耕文明盛行的地域里,从原始到今天,渐渐成为一方霸主。在生存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无疑是生活的胜利者,而他们却从不会抱怨少雨的干旱和让蚊虫滋生的雨季,也绝不会说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秘密就在这个民族信仰的图腾——狼。

作者姜戎1946年生于北京,23岁时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 城。在当知青的11年里,生活在草原上的他,知悉蒙古人民生存处世之道的同时,还在与狼的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明白了马背上的人民成为霸主的原因。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种种经历最终成为了创作纪实小说《狼图腾》的灵感来源。

<<狼图腾>>这本书讲的是北京知青陈阵,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在草原上,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但故事主要还是以狼为主题,由几十个有连贯的“狼故事”构成。整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草原人对狼的爱与恨,还有腾格里对草原狼的眷顾。狼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一整天都不动,在白天,一条狼盯上一只黄羊,不会动它。等到天黑,黄羊在背风草厚的地方卧下睡觉。这会儿狼也不抓它,黄羊身子睡了,可它的鼻子耳朵不睡,稍有动静,黄羊蹦起来就跑,狼这样也就会追不上。一晚上狼就是不动手,趴在不远的地方死等,等一夜,等到天亮了,黄羊憋了一夜尿,尿憋涨了,狼找到机会就冲上去猛追,黄羊跑起来撒不出尿,跑不了多远尿泡就颠簸了后腿抽筋,就跑不动了,狼就会轻易把黄羊抓住。狼的这种耐力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只有足够的淡定才有可能成大器,在找到机会之前能耐得住寂寞。狼的这种精神很让我敬佩,成功前的等待是无尽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长时间的等待并不一定就会成功。以前我认为狼是很凶残的动物,看了书中写到的母狼因为狼崽被人掏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情才发现我错的比较离谱。狼与狼之间存在的友爱亲情比我们想象都要深得多。狼是一种很团结的动物。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狼的每一步走的都是非常有计划的,他们从来不打无准备的战,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进行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非聪明,而是智慧。狼的这些作战精神都让我很赞赏。其实人也是一样的,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有狼一样的精神,在做事之前要想好每一步,使每一步都走的非常稳,有计划的行动会让你成功的机会更大一些。有时候我觉得人其实不如狼,狼与狼之间不会因为一点点利益问题就斗得你死我活,不管什么事都无法破坏它们双方之间的合作,而人呢只要一个第三者从中随便挑拨一下就有可能会让两个好朋友一下子变成仇人,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因为人的私心太大。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与狼之间的差距,人学会了狼的作战策略,人学会了狼的对地理条件的利用,人能学会狼的智慧却永远也学不会狼之间的团结,学不会狼与狼之间的友爱亲情,因为人做不到像狼那样的“无私”,可以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利益面前人还是不能真正的完全做到没有私心,这就是人与狼之间的差距。

第3篇:《狼图腾》的读后感

《狼图腾》

读 后 感

周磊磊

高矿电1105班

2012.2.19

《狼图腾》的读后感

这是一本纪实体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书由几十个“狼故事”组成。那些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小狼艰难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这本书真正揭示了人性与狼性,是一本令人读完之后有所感悟的成功作品。

起初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扑捉一些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它也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象一部电影,它永远只能做配角.然而,读<狼图腾>,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有点愚昧.在《狼图腾》中,首先让我感兴趣的是对人物和狼的生动的描写。主人公陈阵是作者的化身,30多年前,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长达11年。在草原上,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故事以狼为主题,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展开了由几十个有连贯的“狼故事”。

狼是智慧的. 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非聪明,而是智慧. 狼是团结的. 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 狼是勇敢的. 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风?

这个世界始终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即便厮杀的工具不再是尖牙利齿,不再是刀剑枪戟,但是本质是不会变的。有能力的人就能用他的能力用他的新的厮杀利器来赢取最大的利益。难道不是么,考试升级如斯杀,商场勾斗如斯杀,官场暗涌也是如斯杀,向往人道主义乐土的人士也不妨扣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种厮杀格斗后的胜利者?是不是能给失败者真正的怜悯和体恤呢。自古就有自然的成败法则,狼坚持不懈地贯彻这一法则,我们应当敬佩,甚至以狼为师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诠释“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法则。

狼的坚韧是最值得佩服的,一个民族如果有这样坚韧的性格,那么它一定会强大。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毛主席领导时期的中国,生活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国内征战,国外封堵,以气候论不亚于蒙古高原的酷冷寒冬。正是有那一份狼的坚韧,才有了现在的国际尊重。我要学习狼,就要学习他的坚韧,对命运的挑战残忍,也敢对自己残忍,残酷的锻炼才有了蒙古战狼非同一般的犀利。

社会如战场,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你就很难生存下去。有了勇气,还要有狼一样的血性,积极的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只有在不断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斗争中,人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第4篇:《狼图腾》的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姜戎先生的《狼图腾》这本书,《狼图腾》让我了解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差异,在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之间似乎存在着追求关注和焦点。

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因为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有关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化,而取而代之的则是人们对狼的误解。

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给我们展示了在宽广、辽阔、深沉、静谧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演绎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也从新的角度给我们探讨了狼性和羊性以至国民性的深刻哲理。

在环环相扣的“狼故事”的紧张氛围中,蒙古狼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历历在目,还有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也是文明悠长。主人公陈阵养的小狼活灵活现,把狼性的热爱生命与顽强的忍耐力更刻画的栩栩如生:在对待食物上,小狼对喜爱的食物居然可以先观察在偷袭;对烈日的暴晒,小狼能想出用挖洞的方法隐藏身体;对脱离家园的迁移小狼可以一次次宁死不屈的和牛马车抗争也不妥协。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们得像狼一样有团队意识,充分的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第5篇:读《狼图腾》有感1500字 《狼图腾》读后感范文

原创: 杨书锦

华夏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图腾是龙,因为龙掌控雨水,扼着农耕文明发展的命脉,所以中原地区的人奉龙为神。然而,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当真就仅此一种精神象征绵延未断吗?还是有另一种同样珍贵却已被历史的烽烟消散?

这个被遗忘的“神灵”是狼——西北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腾。由于汉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狼在人们的印象中已演变成凶残无情的凶兽,甚至有畏狼如虎,憎狼成灾一说。幸而有姜戎十一年与狼为伍探微求真,著《狼图腾》,使得人们消除对狼的偏见与误解。

狼凶猛,穿上那身盔甲般的狼皮筒子,装上了獠牙和利齿,它们就是草原上最神勇无敌的猎手。石灰泡子里被冰冻的百匹军马是它们勇猛的见证。狼聪明,它们晓得人同狼一样,是不能被逼得太狠的,因而抢羊杀狗,浅尝辄止,从未动及人类根本。战场上,它们能充分利用地势,施展各种智计战法:打得过就酣畅淋漓地打,能逃则逃从不恋战;陷入困局逃脱不得也不慌乱,而是重新排兵布阵,冷静睿智地与人斗,与狗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此等下策,狼从不屑用。被掏走狼崽的母狼,会痛哭,会拼命报复人类,至死方休。犹记得那场惊心动魄的狼马大战。痛失爱子的母狼们发了疯般的冲向马群,她们死死咬住马腹,将自己悬挂在马身上,用自身重量在马腹上豁开一个大口子。然而,在她们松口之际就会被马的后蹄狠狠踢飞。轻则半身不遂,重则被拦腰踢断。那石灰泡子里横了多少只剩半截身子的母狼。

狼骄傲有信仰。当它们的狼牙被马倌用棒槌撞断,当它们的利爪被磨得血肉翻飞,当它们的某一条腿被打断再也不能迅疾如电时,这些生而为狼的尊严被毁灭,它们会选择离群索居,了却残生。《狼图腾》是一部讴歌狼魂的史诗。然而,在讴歌英雄的同时,不乏有对自己认知的反思。

最吸引我的,是额仑草原上狼与人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毕利格老人与狼斗智斗勇一辈子,他是草原上所有狼群唯一打心底里害怕的人,因为毕利格老人深知狼的习性,拥有媲美狼王的军事指挥权能,是草原上唯一一个可以把狼打得落花流水的人。但他也把狼保护了一辈子,他从不让手下人抢光狼的冬粮,更不许破坏狼生存的环境,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狼,在草原生物链上是多么重要的存在,没有了狼,草原上的黄羊 、兔子就会疯狂增长。它们会在水草肥美的草场上打洞,甚至把山丘掏空;它们会咬烂草根 ,破坏草原植被,不让来年春天长出新草,草场就会失去循环利用的价值。没有狼来抢夺牧民的牲畜, 牲畜的数量就不会恰到好处 ,用不坏草地,也能让牧民维持生计。总之,狼是草原上一切平衡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草原就会分崩离析。所以毕利格老人要护狼。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狼的重要性。至少有某些位居高官却贪图利益、盲目自大的人,一次一次把狼赶尽杀绝。

包顺贵是先进文明的代表,毕利格老人是传统文明的象征。这两大文明代表相遇,不断激发出矛盾。包顺贵为了功劳成就,无节制攫取草原资源。毕利格老人为了草原长远发展,不断劝阻,几乎声泪俱下。那个时代“先进文明”的激进思想虽然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壮大,让大半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然而这对于古老文化的冲击不可谓不大。草原垦了田,牧民几乎放弃了传统的游牧生活。他们开开心心地拆掉了帐篷 ,围起院墙,定居下来。他们这一代人生活方式的焕然一新,让后世几代人不再会做套马杆,不再熟悉他们那套春夏秋冬放牧牲畜的方法,甚至忘记了他们的祖先曾在每个寒风冷冽的夜里守着羊圈,同狼作着流血流汗的搏斗。毕利格老人不止一次地叹息过:现在的年轻牧民心脏了,他们记不起他们草原人的精神了。老人守护一生的古老传统,智慧而神圣的草原文明,在不久的将来会不复存在。草原人把守护神——狼赶出了草原,就是不再承认自己是勇猛豪壮的草原人。老人悲同族良心泯灭,叹珍贵文明行将就木。国家把“先进”讲得斗志昂扬,殊不知“先进”车轮碾着的是传统文明的残肢断臂。

然而时代总要发展,总得牺牲一些东西才能一路向前。正如秦能统一中原,是牺牲了几代秦王毕生的精力,励精图治,牺牲了多少勇士,抛头颅洒热血去为国家征战四方才换来的结果。其他六国的文明不见得是糟粕,但秦不也推翻所有,以新的尺度“车同轨,书同文”,让国家真正统一起来,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封建王朝大门,其中央集权制延续至清。由此看来,游牧文明似乎成了时代发展的“垫脚石”,似乎其毁灭是必然。事实虽如此,但没有毁灭那么极端。草原人为了适应新时代,改变了生活方式,是为了变得强大,只有变强才能守住往日情怀。

人与狼之间不再上演殊死的搏斗,但人从狼身上学到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它永远扎根于草原人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绵延久长。

第6篇:《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读狼图腾有感范文

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 孙守丽

在寒假期间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狼图腾》,想在假期看看,陶冶情操,丰富一下放假生活。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此书写的真的很好,虽然年代久远,可是书里面精神确实是我们要学习的,书中写了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狼图腾》中讲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在一点一点的淡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很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读到这个读后感的你也有新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团结守纪。书中讲狼是团结的动物,经常成群结队的在一起打黄羊,他们在头狼的带领指挥下,分工明确,有探路的,有放哨的,有先锋,有收尾的,丝毫也看不出一点破绽,从侦查到捕猎到打扫战场,到给团队留春季食物,真的是运筹帷幄。看了这段我太震撼了,这是动物,是狼,所有的行动就像纪律严明的军队。而且狼很照顾弱小,不因为老的小的没有参加捕猎而不给留吃,相反,在大部队吃完后会安排放哨的,没有吃到食物的狼来吃肉,而且很有秩序,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狼群就是那么做的。书中讲,蒙古骑兵很多作战经验就是跟狼学的,所以蒙古骑兵才走到了欧洲,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元朝。狼的这种团结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直接的合作,大多都是自己干自己的,很少协同发展,但是科技工作也需要合作,也需要团结,只有多沟通,多联系,合作才能干大事,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团结的精神现在也需要。

第二个体会: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我们仍然在提倡,但是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尊老爱幼。书中讲狼不会随便抛弃自己的伙伴,他们在捕猎后都会留食物给老幼狼吃。只有跟不上的老狼才会被淘汰,但是那是自然规律,狼群也会给无法生存的残疾狼一个痛快,不让这样的狼活的没有尊严。狼这种动物对狼群中的老狼和幼狼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受到特别的对待,特别的保护,尤其小狼,在行动的过程中都保护在队伍的中间,危险绝不会碰到小狼。很难想象,在动物世界中会有这样的种群,可是在蒙古狼里面有。看完这段后我就在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老人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了,这种思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照成的,我们自己要反思,作为子女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们老了才能体会?那会不会有点晚呢?

第三个体会:保护环境。书中对蒙古族人民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做了详细的阐述,以前虽然在书本上学了食物链等知识,但从没有这样详细的解释。在16年暑假我去了内蒙古赤峰,看到了大草原,也看到了沙漠,很震撼。但是对草原的了解也只是导游的一些介绍,现在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如果从那时开始保护,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暴。书中讲到老一辈的蒙古人民是怎样保护生态的?草原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平衡需要多方面维护。旱獭是草原常见动物,破坏草原力很强,牧民都恨它,但是都打不绝,可是草原狼吃旱獭,在没有食物的季节,旱獭就是狼的主食,如果旱獭少了,狼就会去吃牧民的羊。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大量捕杀狼,导致狼群消失,生态破坏,草原面积减少,沙漠化严重,现在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沙漠。草原长草的地方只有1厘米厚,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所以我认为,只有草原当地的居民都认识到保护每一厘米草原的重要性,草原的持续发展才能进行下去,我们的祖国才会有辽阔的美丽的绿色大草原。在书中作者还说,老一辈的牧民都知道狼打猎从来不把猎物杀绝了,而是留下一下,这样就会总有猎物吃。

在《狼图腾》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也学会了尊重自然。无论历史的车轮走到那里,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来修改,人类也是这样发展的。希望大家都多看有意义的书籍,多开动脑筋。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都开始读书吧!狼图腾经典语录狼图腾读书笔记狼图腾读后感800字2篇狼图腾读后感作文狼图腾读后感800字

第7篇:《狼图腾 小狼小狼》读后感——对生命的感悟

在我的记忆中,狼,好像一直是扮演着一种邪恶,狡猾,奸诈的角色,《狼图腾 小狼小狼》读后感——对生命的感悟。小时候,我不听话,妈妈就说大恶狼来了;通常把贪心的人说成是有狼子野心;把恶毒的人说是狼心狗肺;把美国帝国主义叫野心狼......总之,一切坏念头狼几乎都具备着,我们汉人也把狼恨了个透。

然而,这只是我门汉族人民的思想,草原人,则把狼当神一样的供起来。生着学狼,死了喂狼。《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并没有说狼有多么多么的凶暴、残忍。而是讲述了一只聪明但不狡猾,神奇又不邪恶,顽强而不奸诈的草原精灵——小狼。

记得还在放寒假,当我看这本书的第一眼时,我就给它判了个“死刑”,认定这本书是一本典型的“恐怖书”,就因为封面是一只狼。我的脑子里立即浮现了“血腥”、“残忍”、“凶暴”这几个词。结果,事实证明我错了。人,不可貌相,书,更不可貌相。怀着不屑的心情开始读,回味无穷的心情读完。

这本书令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我越看越入迷,仿佛走进了狼的世界,与作者一起与狼共舞:陈阵是一个北京知青,因为种种原因,他和另外几个知青一起来到了额仑草原。与其他知青不同,陈阵迷上了草原狼。于是,在老阿爸的反对下,在游牧人们的嘲笑下,恨狼人的虎视眈眈下,陈阵还是义无返顾的,坚决果断地养了一只狼。之后,就是一系列人与狼的趣事,读后感《《狼图腾 小狼小狼》读后感——对生命的感悟》。 但是最后因为小狼“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让陈阵怀着痛不欲生的心情,打死了他亲手养大的小狼......

狼图腾,草原魂,草原民族的自由刚毅之魂。

读了这本书,我似乎明白了这句话其中的含义,但更多地,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一种认识。

书中的小狼,给我上了一堂堂有趣的课。汇起来,就是一节生命课。小狼在被囚禁时,我还单纯地以为,小狼会像某些英勇人士一样,从此一蹶不振,天天思念自己的家乡,不自由,毋宁死,绝不就范。这回,我又大错特错了。小狼失去自由后,照吃照睡,不仅不绝食,反而更加狼吞虎咽,拼命地吃,让自己好好的。吃饱睡足后,便找准机会伺机逃跑,去争取新的自由与生命。从这可以看出,小狼珍视自由也珍爱生命。回头想想,是啊,如果自己被人抓走,是英勇就义?还是乖乖屈服?我想,大多数人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可能更多地是不知所措吧。但小狼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不屈服,不就义,更不要茫然。要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靠自己逃出去!珍爱自由的同时,更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有了生命,才有机会,才有一切!

我想说,在大自然面前,每个生物都是相等的,不分“高级”,“低级”之说。每个事物既然有弊就一定有利,没有绝对性。比如狼,虽然会偷草原人的牲畜,但是它们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草原全靠狼,它的功大于过。人类无法主宰地球,更不能与动物们比功劳!

上一篇:学术活动及学术报告下一篇:不孕需要做哪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