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科毕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英国本科毕业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对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一篇:英国本科毕业论文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英国的国情与我国不同,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机制也有别于我国,但是其在这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分析了其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并从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评价标准与方式、调整指导服务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

一、考察培训的基本概况

本次培训考察的时间为2011年11月3日到11月24日,为期21天。通过专家授课、单位拜访和现场考察等学习形式,先后到英国剑桥大学、华威大学、诺丁汉大学、德比大学、北安普顿大学、利物浦大学、赫尔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伦敦城市和伊斯灵顿学院等九所高校进行培训学习,与英格兰高教基金会、伦敦高教劳力署、阳光基金会、国家学生就业协会等公共机构多位专业人士进行深入交流与接触,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管理体制等情况。就总体而言,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就业管理机制方面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体制

1、从政府层面而言

英国政府不直接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以宏观管理为主。在国家一级层面以劳工部牵头为主,教育部门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监测、统计与数据发布。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英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刺激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创造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二是法律保障。英国政府通过制定并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等法律法规来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公正、公平,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三是监测统计。近年来英国政府要求全英国高校必须开展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调查,且每所高校的毕业生参与问卷调查的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这是英国政府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宏观管理最重要手段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为:一是政府不直接参与,由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即高教统计局承担,既有效保证政府对就业情况的严格监测,又确保了统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二是统计不区分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而是统一开展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统计,保证了统计标准的一致;三是不仅着眼于就业数量,而是在兼顾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就业质量。

2、从社会层面而言

英国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非盈利性组织既是联系高校、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又是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提供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立体平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计分析。英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专们成立了高教统计局负责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近年来英国政府加强了与高教统计局的联系,推进了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与发布。由高教统计局设计制定调查统计问卷,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发布,由学校通知学生以在线方式问答,高教统计局(HESA)回收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进行公开发布。二是经费投入。英国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不是由政府本身进行划拨,而是整体拨付给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高教基金会(HEFC),由高教基金会根据一套评价体系将经费划拨到辖区内的有关高校,其中包含了学校的就业工作经费。三是就业中介。这类社会组织在雇主和大学生之间搭建相互贯通的平台和桥梁。如英国毕业生就业服务联盟(NASES)、伦敦劳动力发展办公室等。这类组织基于对高校和对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有效掌握的基础上,为雇主提供高校毕业生的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

3、从高校层面而言

英国政府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上没有硬性指标,但是政府和社会将高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发布与排名,高校出于对学校社会声誉的维护和对“潜在入学者”的关注,大都将就业工作视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就业工作方面实现了机构、人员和经费的到位。所参观考察的威斯敏斯特大学、华威大学、诺丁汉大学、赫尔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大学无不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赫尔大学更是以其高就业率而著称。学校的就业管理与服务机构是独立于学科院系直接隶属于校董会的部门,其主体机构设置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大部分。对外部分主要负责联系雇主,收集就业信息,了解雇主对毕业生的需求;对内部分的主要职责为开展就业咨询、指导和就业调查统计。学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与学校院系和校方管理层建立了良好反馈机制,及时有效地反馈沟通将雇主的需求与意见,从而将就业工作有机的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配备充足,远远超过我国目前的1:500的比例。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所到高校无一例外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均采用了“一对一”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而其指导的实效性非常明显。

三、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

1、明确职责定位

(1)规范政府职能。英国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很少使用行政手段参与或干预市场行为,而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监管调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更多的让渡给社会组织,此举既减轻了政府职能过多的负重,又从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社会组织的能动性,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机制的协调运转。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与我国现行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革和机制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强化社会组织功能。我国承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功能社会组织的力量普遍偏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三:一是政府并未有效放权,比如就业经费划拨、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估等均由政府包办。二是由政府举办的组织,即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由于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事不分现象,难以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出现。三是大量民营机构往往以盈利为目的,既缺乏经济基础又缺乏社会信任基础,从而难以做大做强。借鉴英国的做法,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社会组织的功能,一是放权,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事务性工作和公共服务管理的职能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二是扶持,对于承担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民营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与扶持,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机制与环境。

(3)明确高校主体地位。英国高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也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我国的高校有一种倾向性认识,即学校的主体功能是育人,解决就业是政府的职能而不应由学校承担。目前高校承担毕业生就业职责是出于政府对学校就业工作评估考核的被动型之举,而非主动之选。这一认识是精英化教育和毕业生计划分配模式残存下来的误区和偏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试想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无法顺利就业甚至无业可就,高等教育的地位价值何在?高校势必丧失可持续发展动力。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校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长远考虑,切实担负起为国家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将就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他们顺利走上就业之途。

2、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毕业生就业评价标准和方式对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导向性意义,目前我国现行的评价标准大多为一维的就业率,评价方式为政府组织开展评价为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近年来社会对政府发布的就业率屡有微词。参考英国的现行做法,我国在这一方面应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政府组织向第三方进行评价转变。政府不直接参与就业工作评价评估,逐步采取并不断完善第三方参与就业评价的机制,提高就业评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参与评价的主体适当做到多元化,由社会组织牵头,由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评价。真正做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三是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目前我国就业评价是以就业率作为终极指标,重数量轻质量是直接后果,高校只是让学生毫无选择的找饭碗而已。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普遍存在社会的广泛质疑,主要有两方面的质疑,一是对高就业率的真实性质疑,二是对高等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质疑。在就业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亟需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数量要求应作为基础指标,质量指标应作为优秀指标,真正实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创造出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多社会财富的目的。

3、调整指导服务方式

就业服务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有效借鉴英国的模式调整服务方式,不断完善趋于科学合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在理念上,弱化就业管理强化就业服务。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均应该在这方面进行转变,树立服务至上理念,用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促进就业;在对象上,服务由现在的毕业生前延至在校的大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开展各有侧重的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服务的全覆盖;在内容上,由单纯面向就业延伸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决就业问题,是解决大学生一时之需,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认清职业发展道路和努力的方向,则是让他们一生受益;在方式上,应该特别注重实效,应该由无差别的指导服务向个性化指导服务方向转型,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时段、不同个体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尽快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服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与英国高校相比,我国的就业指导师资相对偏弱。最为显著的是师生比偏低和职业准入要求不高。虽然英国政府没有强制要求职业资格准入,但高校就业指导师普遍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包括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如DCG-Diploma in Careers Guidance、DCE-Diploma in Careers Education)。其中,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系华威大学职业指导师研究生课程,申请者必须是本科毕业,且本科成绩不低于一定标准。我国教育部早已提出“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任务更显紧迫,需要从政策层面推进职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职业指导队伍职称评聘机制,稳定现有队伍,同时还要从全社会广泛吸纳更优秀的专业人士,使其成为全职或兼职的职业指导师资。

【参考文献】

[1] 尹继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对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8).

[2] 卢献锁:高校新生如何为就业做准备[J].教育与职业,2009(7).

[3] 彭时代:用整合的视野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4] 宁先圣、宋志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规范及发展策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 敖四:地方本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以襄樊学院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1(9).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马杰

第二篇:英国首次公布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收入情况

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英国政府对英格兰76所高校法律專业毕业生的就业和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并首次按法律专业毕业生收入情况进行了学校排名。牛津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生年收入排第1名,高出排名最后的布拉德福德大学毕业生年收入4.4万英镑。

政府表示,这是首次使用基于税收记录的“纵向教育结果”(Longitudinal Education Outcomes, LEO)数据进行的“实验统计”,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跨学科专业设置、自主就业、在国外工作毕业生数据的缺失等。此次以法律专业毕业生的收入作为试点,意在获得用人单位的反馈,之后将在2017年春季公布其他专业毕业生收入。此次统计旨在为即将推行的“教学卓越”计划提供量化参考指标。有人质疑,尽管这一数据为英格兰高校毕业生的收入潜力提供了直观的图像,但使用这一数据作为“教学卓越”计划的部分评估指标存在风险。

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y Alliance)执行总裁安塞尔(Maddalaine Ansell)指出,如果LEO数据用于“教学卓越”计划,该数据应该基准化。因为工资受到地区差异、专业,甚至父母收入的影响,原始收入(raw earnings)数据不应被简单地用作“教学卓越”计划衡量收入的一部分。英国百万大学集团(Millions Plus)执行总裁帕姆(Pam Tatlow)表示,LEO的数据依赖皇家税务和海关总局数据,未能充分体现全部就业形式的毕业生收入。例如,创意专业学生普遍自主就业,而LEO数据并未对其进行统计。因此,LEO数据只是体现了有限的高等教育价值,与教学质量无关。政府应该抵挡把LEO引入“教学卓越”计划作为评价指标的诱惑。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李国强供稿)

第三篇: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对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興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5]刘星.论政府服务超越”顾客导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J].太原:理论探索,07.4:106-109.

[6]戴亞平,田德振,董芳艳.混合结构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和远程控制实验室[J].北京:仪器仪表学报,2008(2):250-255.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13年度委托招标课题(项目号:2013 zb86)资助;安徽省高校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号:2013jyxm182)资助。

作者:黄家兵 何润

第四篇:本科毕业生质量跟踪分析

[摘 要]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依据,质量监控是持续改进,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是学校的一项薄弱环节,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跟踪环节的管理,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学院对毕业生信息采用问卷等方式收集并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科生质量进行科学跟踪分析。学院创建数据化动态毕业生质量监控跟踪体系,针对发现的各项问题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本科生;人才培养;本科毕业生;质量监控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生命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33000-31911130)

[作者简介] 何素敏(1968—),女,广东平远人,硕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项 辉(1966—),男,湖南石门人,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脑疾病的分子机制与药物开发研究;崔 隽(1982—),男,江苏南京人,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

[

一、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科生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化动态质量监控跟踪体系

实行大类招生,帮助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及之后的深造或就业,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学生产出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教育的一大弊病。为有效改进这种状况,教育部实行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高等学校质量监测认证专业体系认证管理。

为打破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化操作管理平台的僵局,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动态质量监控,探索并构建了与生物专业相关的监控评估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运行体系,按照学校—教育部门引导—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为一体的运行体系,以校内成绩、毕业生学生问卷与单位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跟踪调查制度,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体系。采集相关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二)对毕业生跟踪质量监控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一直以来,对毕业生跟踪是学校的一项弱项。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达到以评促教的作用。为此,建立一个常态的学生学习成效数据分析系统,除了内部评价外,还要进行外部评价,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校友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原因,进一步干預和改进教学相当关键。对生命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即对学生入学成绩及毕业成绩对比、学位率及深造率、去向及成就等做一些调查分析,也为日后的招生宣传作一些数据调查,打破针对一些“生物就业难”的传统谣言。

二、基于在校本科生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体系构建及其问卷具体内容和结果

对学生从入学—在校成绩—学位资格评定—深造率进行分析,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入手,对教学全过程动态监控、分析,同时评价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校满意。

(一)对在校本科生进行质量跟踪

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9中国大学评价》我国大学新生质量与毕业生质量对照排行榜,我校的入学质量等级是A++,而毕业质量是A+。我院的入学成绩在全校排名属中等。说明学生毕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1]。

1.对近几届的学生入学成绩进行分析,并与毕业时的成绩作对比,对差别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同时对一些没有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加强管理。2012—2016级高考第一志愿率为62.5%,2016—2020级高考第一志愿率为64%。近几年,经过努力,2018—2019级平均第一志愿率为72%。我院学生广东省录取排位平均在3000~4000多之间,平均分数为623,在全校占平均水平。2015级4年成绩各专业必修课平均绩点为3.35(83.5分),成绩优良。2012—2015级(2016—2019届)学生共882人,其中毕业人数共857人,获学士学位856人,毕业当年未毕业学生共25人,占总人数的2.8%。这些没有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大学期间生病或沉迷网络,对自己要求太高造成抑郁或放松学习。但有的确实是基础比较差,如特殊地区学生或部分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

2.对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评价体系学生毕业要求标准对比学习成效分析,把近几年的深造率和就业去向数据进行分析。生物技术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4%,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25%;生态学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0%,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17%;生物科学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2%,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25%;学生毕业第一年统计,各专业深造约占专业毕业生人数的七成。深造率与其他专业相对较高,说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以继续深造为主,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输送了生力军。

(二)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

分析学生的培养质量,还要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据201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中,理工类专业薪酬水平高,生物科学专业排第5。而我院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级名牌专业,这些说明了我院的“全人培养、专业有成”的理念比较符合社会人才的需要。当然,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大学,跟清华、北大学生对比还是差别较大,因此,为找出差距,我们拟将重新设计问卷,对毕业学生进行大力调查分析,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掌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情况,同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工部和校友会合作,共同对近几届毕业生做跟踪调查,调查形式以问卷和座谈会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

(三)用人单位问卷

拟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进行调查。我院共回收20个用人单位的问卷(因本科生就业的不多,有些学生就业单位相同)。用人单位对我院本科毕业学生整体质量水平较满意,对我院本科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等都相对满意。

(四)毕业生或校友问卷

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专业水平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教学管理方面等进行调查。

1.问卷学生毕业年份,以2020年2016级毕业生为例。本科专业参与本次问卷填写的本科毕业生中,有效填写人次为167人,其中本科专业为生物技术的人最多,共计63人,占37.72%;生物科学41人,占24.55%;生态学26人,占15.57%;基地班29人,占17.37%;逸仙班、同时加入基地班和逸仙班的各4人。在167份有效问卷中,有128人选择继续深造,占76.65%,其余39人参加工作。

2.在参加工作的人群中,27人在北上广深工作,占69.23%;10人在国内除上述外其他地区工作,占25.64%,剩余2人在国外工作。

3.在参加工作的人群中,只有6人的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占15.38%;15人认为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般相關,占38.46%;18人认为自己的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占46.1%。说明本科毕业生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以“大类培养、全人教育、专业有成”为目标的人才计划是对的,培养学生厚基础、重通识教育的策略符合社会要求。学生能成功找到相关心仪的工作并得到单位的认可,说明学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4.在大学四年学校对提高、拓展个人素质能力培养方面,被调查人员对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感到较为满意,满意度均超过了50%,满意度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占52%,需着重改进。

5.在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超过50%的人认为生物化学Ⅰ、生物统计学对于其工作或深造过程中最为实用,认同率较高的依次还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但在这些选项中,应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作出区分,由于选修课的选修对象不同,选课人数较少,可能导致存在一定误差。

在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中,50%的人认为生物学野外实习在其工作或深造过程中最为实用,认同率较高的依次还有细胞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Ⅰ、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均在40%~50%之间。

在填写的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专业课程的问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细胞生物学,次之是生物化学。

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办法

1.学院将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学风。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生物安全”等与生命科学学科有关的论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完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形成教学理念,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2.建立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努力践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过程育人”理念。学院制定25个管理办法,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协调教学体系运作,进行动态改进;加强教学改革,学院获得野外实习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对学生培养质量和入学成绩对照发现学生入学成绩并不一定跟毕业成绩成正比。大学四年学习的过程跟学生的兴趣、接收能力和努力程度相关。学校方面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几大因素:学校管理、学科和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监控[2]。学院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建设教研室和加强督导团队监控,提升质量监控管理,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注重日常管理,合理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目标和教学大纲,打造良好育人环境。尽管如此,生命科学学院的学习氛围还待加强,建议组织一些学习打卡活动和安排更多的与考研相关的教学活动。

4.用科学思维谋划,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侧重点。对问卷信息进行跟踪和分析,重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既肯定成果,也直面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调整和加强改革措施。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满意度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占52%,需着重改进。从社会需求角度层面,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3],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加了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意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学院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建设课程,根据学科特色、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实践课程比例30%)、构建“广学精研、知行并重”的课程体系,综合“大类培养”和“专业特色脸谱化”的优势,夯实基础、凸显专业特色。学院“教学—实践—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得到了学校的认可。2020年度,学院共有23项本科生训练项目获得立项(国家级10项、省级3项、校级10项),共获得各类竞赛奖项9项,国际级2项,国家级6项,省级1项。其次,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学业并进一步深造,但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按时毕业。学院加强了教风、学风建设,建立学业预警制度,班主任制度和“一对一”导师制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采用校、院、教务、学工共同联合机制,定期督导学生,及时反馈信息。

5.畢业生质量跟踪的常态化、立体化。除了分析学生在校成绩外,对入口和产出的学生质量进行对比。对照学生毕业标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和自我效能进行分析,这些对学生专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以评促建,以建促改。

设计调查问卷表,对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学院拟进一步加强系和教研室课程管理,讨论课程设置、课程思政、教材、一流课程、教学成果、教改项目等方面的事宜,对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教师备课、师资及课程管理等问题进行调整和安排。

6.学院拟进一步完善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培养机制,拔尖班和强基班优先做试验。同时需加强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加强学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完善和加强心理状态评估和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指导。目前学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可多设置一些实习、就业的辅助渠道。

7.加强与毕业生和校友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收集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结语

本课题摸索构建了一套值得推广的高校本科专业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以及对学生全程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学生质量跟踪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校内外教学监管,重建教学创新机制,改革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培养高质量学生不断努力。

拟进一步完善本科生质量监督评估的创新模式。强化质量意识,注重过程管理,健全动态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体系监控评价标准,以系统化建设为手段,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制度化建设为保障,采用数据收集和访谈方式进行各部门联合管理,形成校内外常态沟通联系机制,构建常态化、数据化、规模化和立体化的质量监督机制,以达到对本科教学质量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星臣,戴胜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596.

[2]黄和飞,王斌,段利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9(10):55-58.

[3]范国敏,魏颖,刘琛.基于国家标准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25-27.

Quality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Graduates

— Tak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E Su-min, XIANG Hui, CUI J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talent training; college graduates; quality monitoring

作者:何素敏,项辉,崔隽

第五篇:英国巴斯大学心理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概述及启示

关键词:巴斯大学;心理学;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

一、引言

自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提高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尤其在过去的8年中,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地位,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国内高校不断在本科生培养和教育管理体制上推陈出新,不断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优化改革,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看齐和迈进,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1]、教学方法陈旧[2]、地区发展不均衡[3]、综合实践能力不强[4]等问题。其中,国内高校在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亟待提高。具体包含:本科生对待科研态度不够端正,毕业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等[5],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的锻炼不足,科研意识缺乏[6],且最前沿科学知识未能及时进入课堂,从而影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7]。本科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阶段,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不仅会使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降低,而且会造成本科生科研精神缺失、科研能力低下,影响高校人才培育质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内容丰富、研究对象复杂、研究方法严谨的学科,该专业的本科生要想取得全面、有效的学习效果,在建立学科思维方式和掌握理论技术时,都需要一定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巴斯大学是一所以科研为导向的英国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学术实力世界领先。2018年,在《卫报》(The Guardian)公布的英国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排名中,巴斯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第一。本文以心理学本科生教育为切入点,以英国巴斯大学的心理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巴斯大学在本科生课程结构、研究体系建设、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理念和特色做法,并据此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建议。

二、巴斯大学心理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心理学是研究精神生活和人类行为的科学。它解释了我们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8]。巴斯大学不仅拥有深厚的心理学学科基础,在网络心理学和批判性社会心理学领域有着突出的研究成果,而且也是全英心理学专业中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大学。这些科研与教学成果与巴斯大学为本科生提供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科研体系、人性化的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密切相关。

(一)课程结构

巴斯大学心理学本科生的课程目标是为生物学、临床、认知、健康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制分为三年制和四年制,四年制是在三年制的基础上增设了一年的实习环节。课程按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以学位课程为主,重点涵盖了本科生必须理解的专业核心概念;选修课旨在为学生提供在特定的感兴趣领域深入学习的机会,包括健康心理学、临床精神病理学及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在本科第一年需要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第二年学习心理学的核心领域、研究方法,开展项目工作,并接受实验方法、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方面的培训。四年制学生于第三年实习并于第四年完成应用心理学论文,三年制学生于第三年完成心理学论文。从2019年9月开始,巴斯大学将推行新的培养模式,一种是学习三年或四年后达标获得本科学位;另一种是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再学习一年后直接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在这一年中,学生需要学习心理学的高级研究方法和专业技能,并完成一篇高级心理学论文。

由表1可见,巴斯大学心理学本科生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理论与方法并重,学习与实践同步”的设计理念。在本科第一年,设置了240个学时用于研究方法的学习,240个学时用于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学中的争议),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本科生在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为第二学年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同时,应用心理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学生在第三年的实习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在本科第二年,学生需要投入120个学时参与到研究项目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后续的心理学论文撰写、实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实习环节,巴斯大学心理学系为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岗位,包括自闭症和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犯罪署、监狱督察组、大奥蒙德街医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等机构。实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机构及具体工作岗位,发现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提升团队合作、计划、解决问题、决策、项目管理等能力,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

(二)研究体系建设

巴斯大学心理学系完善、合理的研究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丰富多样的科研活动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1.研究战略

巴斯大学心理学系致力于打造国际公认的研究密集型专业,重点研究理论知识丰富的应用心理学,提出并执行以下四大科研战略。

第一,开展具有国际领先意义的研究。在文化建设上,积极打造本专业的特色研究文化,以最高的道德标准为要求,制定适当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大力招募富有潜力的学者,并提供优厚的待遇留住优秀研究人员。在研究内容上,着力培养并发展原创的、有意义的、严谨的研究,重点开展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倾向于发展多学科、高知名度、国际公认的研究领域。在投资与财务上,投资建设高质量的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增加外部拨款和合同收入,实现科研活动的财务可持續性。

第二,打造卓越的研究中心。以培養研究生、博士后、早期职业研究人员为核心,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提高研究生的培育质量,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研究与教学的衔接,增强研究与教学的活力,适当吸纳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职业研究人员,确保他们有能力发展自己的事业。

第三,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增强科研成果对社会知识、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为目的,加大研究成果的发表、传播和沟通,尝试将研究成果推广于不同的受众,以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系统及其反馈系统的搭建,保证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能适时与适用对象及公众接触,并及时将应用效果反馈至研究者,以增强科研成果的适用性。

第四,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心理学系注重交流和合作,巴斯大学与布里斯托大学、卡迪夫大学、埃克塞特大学4校联盟(Great Western 4,GW4)的本科心理学联合体有密切合作,与其他高等院校、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建立并维持着密切的研究伙伴关系;以创新中心、知识转移中心为平台,与商界、地方政府及社区团体发展及扩大合作,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及专业发展,促进思想和知识的交流。

总体而言,巴斯大学心理学系从研究内容、科研队伍、成果转化和合作交流四大方面,构建了全方位、多体系、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战略,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整合了国际、国内和校内的丰富科研资源,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一流的实践平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锻炼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研究设备

心理学系建设有设备齐全的计算机实验室,能保证各项试验的开展,如虚拟现实实验室、感觉与疼痛实验室、应用自闭症研究中心、眼动实验室、精神生物学实验室、多模态实验室、脑电实验室等。比较有特色的是教育(创造)实验室,主要是基于学习的背景,对现有的新技术和发展中的未来技术进行研究与评估。此外,心理学系还拥有多个多功能研讨室,能保障小型研讨和小组会议的举行。先进的研究设备和齐全的硬件设施为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研究小组

心理学系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研究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要包括行为改变和心理健康干预、生物社会及认知情感心理学、数字行为与变化、社会和数字背景下的身份认同4个研究方向。在巴斯大学心理学系的官方网站上,每个研究方向所包含的基金项目名称、正在进行的研究、相关的研究小组以及近期的代表性文献都有详细的介绍,学生可以直接点击文献链接来浏览作者信息和论文摘要。例如,克里斯普(Crisp)研究小组的主题是“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身份及话语认同”,该小组每两周举行一次研讨会,交流组内的研究进展和工作计划。研究小组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宝贵的科研空间,学生可以与组内同学和专家讨论、分享自己的科研想法,并得到详细的指导和解答。

4.GW4本科心理学联合体

凯瑟琳·巴顿(Katherine Button)[9]与其同事共同创立的GW4本科心理学联合体已经成立三年,该联合体被认为能有效提高心理学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能力。GW4致力于在学术领域开展工作,主要在基础设施、资源和资金的开发共享,博士培训和联合员工任命等方面发挥作用,为高校之间的研究合作提供更多机会。GW4本科心理学联合体的培养模式是由博士生或博士后为本科生确定一个主要研究问题,同时拟定研究框架,并管理该项研究的进展。一般每个团队包括2~5名学生,每名学生再设计一个子研究问题和适当的研究方法。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年开学时,联合体举行首次会议,本科生在会议上提出他们的子研究课题,并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GW4本科心理学联合体的设立让本科生更加系统性地参与到了科研实践当中,显著地提高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及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5.学术活动

心理学系会定期举办一系列公共活动和讲座,旨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专家交流研究成果,激励学生投身学术研究。该系拥有一支由员工和学生组成的团队,致力于宣传、支持、记录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讲座一般于周三举行,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作学术报告,涉及不同类型的课题。2018-2019学年的讲座安排如表2所示。

这些讲座的主题涉及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饮食心理学等方面,内容新颖丰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科研人员和本科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沿,激发其参与科研的热情和活力。

(三)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

本科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主要用于课程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实习或出国留学,每学年的时间分配详见图1。

从学时分配上看,每学年中课程学习均不到全年学时的20%,自主学习时间占了大部分学时,表明巴斯大学更注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支配时间,支持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

本科生考核有课程作业、大论文、小论文、多项选择题测试、口头评价、笔试等多种形式。每一学年中,各种形式的考核所占比例详见图2。

考核形式中,筆试成绩占的比重较小,主要以课程作业为主,辅以实践环节。以独立思考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为导向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总结与启示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锻炼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在完成一个课题过程中日益培养起来的理性思维日后也会迁移到工作中;对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而言,本科阶段积累的学术能力更会为其后续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巴斯大学心理学系在课程结构、研究体系建设、学时分配、考核方式等方面,以培育科研能力为核心,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有计划、成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并在GW4本科心理学联合体的帮助和监督下建立起良好的科研氛围,这对我国心理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心理学本科生教育可从以下三点借鉴巴斯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培养经验。其一,着力打造高校科研文化,结合时代背景、专业特色和我国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文化,营造出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提高学生的科研动力。其二,构建合理的研究体系,成立类似于GW4本科心理学联合体的组织机构,全程指导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发挥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传帮带”作用,形成动态、连续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三,深化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改革,为学生分配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以科研能力考核为杠杆和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兰, 吕芝.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 2014(8):62-64.

[2]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3):3-16.

[3]登云, 齐恬雨.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16(4):15-22.

[4]毛捷.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7.

[5]张兴, 张炜.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4(14):238.

[6]万晓莉, 胥蕾, 杨海明, 等.新时期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 2018, 5(43):29-31.

[7]赵桂,张纪波.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7(2):134-137.

[8]University of Bath. Psychology MSci (Hons) Including Placement Year[EB/OL]. https://www.bath.ac.uk/courses/undergraduate-2019/psychology/msci-psychology-including-placement-year/, 2019-02-20.

[9]Katherine Button. Reboot 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Reproducibility[J].Nature, 2018, 561(7723):287.

作者:齐世慧

上一篇:消费社会学论文下一篇:需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