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

“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医联体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它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优化各个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是医联体建设的“催化剂”,但目前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难点。本文浅要分析了“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打造信息化的医联体平台以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系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提出了互联网+的“医联体”信息建设计划,但是在平台的建设、纳入标准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监管的制度并不完善,一方面忽视了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護,导致一些患者的信息被泄露,使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对医疗数据的应用程度不高,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会增加平台管理维护的费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

尽管近几年,各个医联体单位逐渐增加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资金不充足、人才缺失以及平台建设的研究不深入。首先,资金方面的问题,只有一部分医联体单位的信息系统,与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医院相比,县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高,一些基层的医疗单位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大多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情况,进而导致不同的医联体单位在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差异明显。其次,在专业人才方面,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支撑,然而在部分医联体单位中,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具备操作和管理医联体信息平台能力的人员不足,影响了“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最后,平台建设方面,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牵头单位的有效性不足,缺少规范的标准,各个单位之间的沟通并不多,医务工作者也无法借助医联体平台开展诊疗工作,导致各个医联体单位的医疗数据没有办法实现交换与共享。

二、“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对于“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来说,主要是对医疗信息和医疗质量进行建设,这就意味着需要建立健全医联体信息化的各项体系,一方面需要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通过平台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治疗手段,患者的每个治疗方案、治疗流程都会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估,这样既能保障治疗的成功率,还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需要规范平台操作人员的行为,对患者的个人信息采取保密处理,确保患者的诊疗信息可以追溯,保障医疗的质量,这样每个医务人员的操作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医务人员的操作质量,还能够有效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平台可对医疗事件的责任进行有效的界定,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平台管理的条例,对于所有进入平台的不同级别的访问设置权限,防止绝密信息被泄露,对于所有的访问记录要做好保存、管理,令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更具规范化。

(二)打造信息化的医联体平台

1.建设“医联体”信息的基础平台

在当前的背景形势下,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医联体”信息的基础平台,需要为区域内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还需要建立电子病历,整理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有关信息,把医疗服务作为导向,建立健全医联体信息标准以及信息化规范,让医院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数据接口具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为医联体业务的改造与信息化建设系统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建设基础设施,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将各个医联体单位的平台有效连接在一起。

2.远程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

伴随AI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未来,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会更多地借助远程医疗,在满足各个医联体业务需求的同时,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医疗体系的建设需要覆盖社区的卫生中心,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一系列的远程医疗服务。比如:远程会诊,架起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生与基层医生沟通的桥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比如,基层医院将患者的床边数据、病历资料、影像数据等有关信息上传到区域会诊中心,上级医院能够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实时和管床医生联系,全程参与患者治疗全过程,最后得出会诊报告。另外,医生可以借助移动推车开展远程查房工作,书写查房记录,系统能够采集床位的监护数据,将其上传到会诊中心,实现专家共享、临床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等等,能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和可及性。各个医联体单位在实现医疗技术和专家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医务人员培养体系,提高医联体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

(三)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

1.影像中心

这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其他的医联体单位提供影像学接口,提供影像查询、影像处理以及其他的管理功能,确保核心医院可以远程阅片并加以诊断,最后各医联体单位能够打印诊断报告。该中心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诊断报告全托管模式、影像会诊模式以及报告审核托管模式。中心的服务器安置在中、大型医院中,为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提供端口,端口的接入可以自由选择,比方说,在采取诊断报告全托管模式时,需要把患者的片子储存在特定医院的影像中心里面,可以借助高速网络调取有关的信息。

2.病理诊断中心

病理诊断报告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采取远程会诊的方法从病理中心取得病理诊断,还有一个是借助病理切片的扫描仪,把病理切片转变成数字的格式,然后上传到病理中心,由医师出示具体的诊断报告。打造病理诊断中心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医联体的病理诊断能力,令病理诊断的流程更加规范,确保医疗数据的共享,提升诊断的效率,提升临床病理工作的质量。

3.检验中心

做到检验的自动化处理,支持智能化样本处理流水线系统,可以无缝连接并发挥流水线特有的自动化模块。二级以上医院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基层申请的外送检验线上出具检验报告。基层患者可以直接在社区医院查询、打印区内其他医疗机构的检验报告。

医联体内建成区域医疗中心,坚持集约化原则,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实现区内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只需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做相关检查、检验项目,即能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诊断服务,既方便患者就医,避免重复检查,减少就医成本,又能够减少大医院的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实现数据共享

首先,区域医联体的各个成员需要加强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每隔一定的周期组织一次会议,相互交流建设信息平台的经验。其次,各个成员需要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责任,做好系统对接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医联体内部,需要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信息的平台,对患者的病历和健康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及时地更新数据并维护系统,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问题的发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当中还存在着监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上述“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建立健全医联体信息标准以及信息化规范,将医联体内各单位的信息平台有效连接在一起,打通医联体内信息共享的“经络”,提升医联体的运行效率,,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医院

作者:朱晓露

第2篇: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探析

[摘 要]本文认为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档案管理体系包括一支优秀的档案管理队伍和医疗系统信息化管理建设,而影响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各级医疗机构在转诊方面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实现基层卫生机构与综合性医院的分工协作,最终实现分级诊疗,达到分流患者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分析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关键词]档案管理;医联体;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01

[

0 引 言

在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下,大型综合性医院拥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导致病人不论大小病都涌向大型医院而不去基层医院,无序的就医秩序致使医疗资源使用率低下,加剧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而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可以缓解这一难题,按照设想,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下转病人回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会出现富余的床位,收治更多重症患者,由此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基层卫生机构可接收到上级医院下转的病人,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的双重矛盾。

1 档案管理信息化构建的基层卫生机构发展障碍

1.1 基层卫生人才的缺乏

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基层现有卫生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卫生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并留住人才。在现有的基层卫生机构中,医生学历以专科为主,数据显示,约有60%的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下的医生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学历偏低反映了基层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素质偏低。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向居民提供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必须要拥有一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团队,但国内全科医师的培养相对来说起步比较晚。第二,编制设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难以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有些基层卫生机构严重缺编,而一些地区基层卫生机构编制满员甚至存在超编的现象。第三,晋升机会少。晋升是对医务人员能力的认可,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有利于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生与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医生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各有侧重点,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生面对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患者,而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生治疗的是疑难杂症,所以在晋升政策方面有所区分。

1.2 基层卫生机构缺乏信任和认可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不能满足,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当前基层的卫生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居民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居民不太了解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与定位,也不清楚社区首诊与双向转诊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另外,患者的就诊观念存在误区,宁愿忍受大医院的排隊挂号难和诊疗费用昂贵,也依然要去大医院就医,这些从侧面说明居民对基层首诊和对全科医生的了解不够充分。

2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利益分配机制障碍

2.1 各层级医疗机构间利益分配障碍

实施转诊就是转诊双方经济利益的一个分配过程,虽然当前国内各级医院都对职能定位和分工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我国实行不同层级财权与事权统一分级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划分割造成了体制性环境限制,由此决定了三级综合医院属于市级管理,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属于区县管理,这使综合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变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面对利益的分配,两个独立的利益体之间必然是竞争多于协作。

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在转诊的过程应该履行更多的责任,不仅要积极引导病人的分流,还要对基层卫生机构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但这些工作无助于其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疾病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转诊的风险,为此综合医院的积极性不高。

2.2 各层级医疗机构中医生利益分配障碍

从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转诊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影响了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内转诊的实现,上级医院的医生应该积极参与转患者的诊疗,对处于康复期的病人提出下转到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议和意见,与对口的基层卫生机构保持联系,及时沟通转诊病人的病情,并对基层的医生提出指导意见,以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和护理水平,但这些工作无益于个人的考评和晋升,因而无论是上级医院还是医务人员,都没有将患者下转到基层卫生机构的动力。

3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配套制度设计障碍

3.1 基本药物制度的缺失

对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有效推进产生影响的一大要素就是:在药品的数量和种类上,大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存在显著差异。从北京首个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来看,在朝阳医院中,实施零差率的药品超过1 400多种,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519种。如果患者转诊到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治疗,会出现使用的药品无法衔接。

3.2 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

国家主动推动构建分级诊治医疗服务模式,但在医疗保障层面,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部分省市在探索构建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了转诊的作用和重要性所在,所以制定了许多强制性的政策,如到综合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住院治疗,必须要有基层卫生机构开具的转诊单,否则不能享受医保报销。然而此类强制性的政策只会让患者认为,医联体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限制了他们自由就诊的权力,这样不利于分级诊疗的顺利进行。

在利用医保政策杠杆方面,各地的现有做法普遍是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统筹支付比例,多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以吸引参保人员到基层就医,但由于在医疗领域内患者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且多地的医保在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报销差额仅有6%,部分地区相差仅3%,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门诊服务与基层卫生机构的差额也仅10%,这种差额不足以引导病人首诊在基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分级诊疗的目的。

作为医保机构,除了需要通过提升基层机构的报销比率,运用费用的调节来强化对病者就医活动的引导外,还应该建立购买初级诊疗和健康管理的基金。发达国家健全的守门人制度归因于医疗保险购买卫生服务,即医保机构用医保基金购买全科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初级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美琴.我国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档案学研究,2011(1).

[2]薛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推动全省档案事业科学发展[J].兰台内外,2011(1).

[3]梁伟.走进“十二五”实现新跨越[J].中国档案,2011(1).

作者:王梦怡

第3篇:医联体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

医联体建设是我国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整合医联体内的医疗资源,更好的发挥大型医院的专业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医联体背景下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结合我国目前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本文对当前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问题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以及建设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如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成为医疗改革的一大重点。医联体模式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医联体将区域内的大型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通过打造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医院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但在部分地区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大问题,不利于医联体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以期为今后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现状

通过发展医联体医疗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基层及偏远地区患者享受优质资源的便利性,目前我国发展的医联体主要包括城市医联体、农村医联体、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协作四种模式。以潍坊地区为例,潍坊地区医疗体以市级三甲医院为核心,辐射周边各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同时与国内著名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协助,打造区域内医疗体。但由于各医院所采用的医疗信息系统各不相同,各系统之间的差异造成接口开发困难,医疗数据传输不畅,导致患者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呈现出的“信息孤岛”问题极为明显,医联体内的医疗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依赖于传统的诊疗模式,医联体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

在医疗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文件,但由于信息化技术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实现对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完全监管,产生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相关监管制度并不完善,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系统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患者个人信息数据库的搭建不完善,数据库中缺少信息加密技术,增加了患者就诊信息泄露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医院虽然建成数据平台,但由于技术手段限制及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这些数据并没有被运用到患者日常就医服务中,也增加平台维护的费用支出,不利于医联体的构建,降低了资源利用率。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医联体覆盖范围不断增加,为满足医联体信息化要求,各地医院都在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但在部分地区的医院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首先,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应的基础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采购硬件及软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信息化建设。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医疗信息化投入规模占卫生机构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不足0.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5%,受到认知程度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医院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力度已无法满足当前医疗信息化发展需求。即使是三级医院,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力度也远远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发展水平不如三级医院的二级医院或者基层医院等,更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中有着较大的缺口。

其次,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研发力度较低,医联体的推进有利于医院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便于医院和医生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等,有利于促进区域医疗水平提升方便人民群众获取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但由于很多医院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导致研发力度较低,资源的共享力度不足,不利于医联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三,信息共享力度不足。目前,在三级医院中,医联体信息建设较为完善,患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医联体来进行各种就医服务。但在基层医院中,由于其起步较晚,再加上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发展水平较低,尽管已经与三级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但医疗信息共享力度不足,很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由于医院在日常经营中经济效益的提升占据重要地位,使得信息共享力度更低,患者经常出现反复检查现象,不仅给患者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一)完善相关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建设医院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在医联体信息建设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信息的安全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等情况。针对这种问题,在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升监管力。医院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目标,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院内现有的制度和条例进行修订,并对缺少的制度进行完善,加大对系统平台的监管力度。还应完善信息化平台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对平台上提供视频问诊和在线医疗服务的医生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认证,确保医生资质,保证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促使医联体信息化建設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完善医联体成员的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管控力度,促使医联体成员自觉遵守医联体相关规定,一旦出现违规行为,需及时进行处理,加强医联体的规范性,促使患者个人信息安全性的不断提升,更提升医疗数据的利用率。

(二)提升信息化程度

1.完善基础平台建设

在医联体背景下,医院推动信息化建设最为关键的在于基础平台的建设,医联体平台涵盖用户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旨在打造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联体平台,整合医联体中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完善数据库,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利用区域HIS系统,电子病历(EMR)系统、实验室(LIS)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統、远程诊疗等区域系统,以“医联体云数据中心”为理念,采用“统一规范、统一接口、统一运行”的方式,以“医疗协同,分级诊疗”为指导,构建医联体云数据平台。来实现区域数据中心、区域电子病历集中管理、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分级诊疗等功能。构建信息共享、上下联动一体化的医联体信息系统。可使用“集成平台+接口”的方式,开发“总线”式的中间集成平台,根据医院数据库个性化地抽取医院数据,同步到医院集成平台,再上传同步到区域集成平台,实现“多级集成”的医联体共享平台。可完善CDSS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了来自全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证据、最佳指南及专家意见,并根据最新证据不断更新。还可引入BMJ learning,来开展医生全科能力建设培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医联体的积极作用,需在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来促使医联体中医院信息化建设朝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来实现医院中各个科室之间的信息互通,促使医疗数据信息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2.完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

借助互联网、5G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远程医疗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促进医联体的发展成熟。随着医联体的不断完善,医院的业务需求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对医疗资源共享的要求不断增加,更推动了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在远程医疗平台中,医疗层级如图二所示。在远程医疗平台上,需完善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急救三个中心,部署先进的数字化远程会诊设备和应用系统软件,建立远程医疗专家资源库,搭建互联互通的远程会诊信息系统。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提供高端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服务。还需完善远程医疗急救中心的建设,引入卫星定位、地理信息、急救指挥调度、实时视频监控和远程急救会诊等,完善急救网络,开发相关应用软件,利用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来及时定位需要急救的患者。更要引入穿戴式检测设备接收急救患者的血压、心电、血氧数据等信息,随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中网络、硬件设施架设以及基础医疗业务系统等;引入大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为开展双向转诊打下基础;在双向转诊系统中,以B/S架构为主,C/S架构为辅,可根据医疗卫生系统中不同业务来自动应用不同的模式。远程医疗系统有利于医疗资源更广泛的进行配置,打破传统医疗资源配置的局限性,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患者可以更便利的接受视频问诊和在线医疗服务,便利了患者就医。医联体内各医疗单位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以借助远程医疗实现医疗技术、经验、知识的共享,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有效提升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提高基层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远程影像中心

在医联体建设中,区域医疗中心占据其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区域医疗中心中,远程影像中心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影像中心中,可利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完善影像中心接口,安装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软件并进行对接,实现每个卫生院、村卫生室都可以在自己的心电终端上给病人做检查,依靠快速的光纤宽带或无线网络技术,把检查数据上传到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心电专家根据检查数据,做出诊断结果并发送到相应的医疗机构,使得医联体中其他医疗机构可以随时调阅患者的影像记录,并可针对影像制定一系列处理,保证中心医院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来查看患者影像记录,从而诊断患者病情并书写报告,基层医院可以打印诊断记录。在影像中心中,可提供三种服务模式,如诊断报告的全托管模式、诊断报告审核托管模式以及影像会诊模式三种。并在其中安置影像中心的服务器,如大型医院或者中型医院中,并开放影像中心的端口给社区医院或者基层医院。以全托管模式为例,患者的影像片子可在特定医院进行存储,若其他的医院需要调用,可利用网络来进行。

(2)病理诊断中心

在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病理诊断可帮助医生快速诊断患者病情,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而在医联体背景下,病理诊断中心主要有两种服务模式,一种是病理标本由在病理中心医生化验,并出具病理报告,基层医院直接获取病理诊断;另外一种是借助扫描仪,将患者的病理切片转化为数字格式,直接上传到病理中心中,由病理诊断中心医生更好的出具诊断报告。建设病理诊断中心,不仅提高了医联体内医院诊断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病理诊断效率。更要引入数字化切片扫描系统,用电脑显示屏代替传统的玻璃切片和显微镜模式,将病理切片传输到病理专家,多位病理专家可以同步上线,对同一个病例、同一张病理切片进行同步分析与讨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传统医院之间信息共享力度不足,患者检查、化验等医疗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导致患者出现重复检验情况,不仅加剧了患者经济负担,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在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加强医联体中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建设,可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将患者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纳入其中,及时更新各种数据,提升信息的有效性,防止信息出现孤岛情况。医联体中的成员机构更要做好患者医疗数据的对接工作,避免患者重复检查,降低患者的就医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加大信息共享力度的同时,更要防止出现信息泄露事件,可在建立系统平台时完善相关加密设置。首先,在选择网络时,需选择安全连接,引入已经经过加密处理的HTTPs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在系统上,关键数据需进行加密存储;硬件上,各类终端在介入时需进行识别码的认证,未得到授权的设备不得介入系统,提升信息安全。

四、结语

医联体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提高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分级诊疗,提升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联体内组织成员数据的互联互通,保障患者医疗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发挥医疗体作用,仍然是当前医疗事业改革的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潍坊市中医院

作者:王学功

第4篇:依托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在路上

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解决电子医嘱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月18日下午,...院长助理带领信息科科长...前往....医院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与总院信息科科长...和工程师...进行了细致的沟通。...科长在医嘱变更单、医嘱浏览、组套医嘱及涉及的收费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及演示,为我院下阶段的模块设置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总院开展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 两提升”工作以来,不仅在临床医疗业务方面派驻专家进行长期指导,在信息化建设、行政后勤管理等方面也对分院给予关心和支持。

第5篇:医联体建设汇报材料

建立医疗联合体

实现多方共赢

xxx医院医联体建设汇报材料

为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供求矛盾,进一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院积极响应xx建立区域性卫生中心的政策号召,医院通过有效整合xx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资源,于xx日与xx家基层卫生院共同建立了功能齐全、层级分明、资源共享的新型医疗卫生集团——“xxx”(以下简称“医联体”)。医联体内的患者可以享受到基层医疗机构与区域医疗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等便捷的优质诊疗服务。xxx日召开了xxx医疗联合体工作推进会,医联体成员单位扩大到xx家,将医联体工作覆盖了xxx的所有镇街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成立xx年多来,xxx医院与各医联体成员单位通过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专家到基层医院业务查房、坐诊和分类就医,帮助基层医院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联体成员单位业务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且降低了医保资金的支出,使老百姓、医联体成员单位、政府实现了多方共赢。医联体工作作为一种跨越层次级别、行政隶属以及资产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形式,能够 起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生和患者纵向流动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xxx基层医疗机构的诸多难题,而且在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前提下,创新出了一条适合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道路。这种新型合作模式顺应公立医院改革多元化发展方向,发挥了综合性医院的龙头及示范作用。

我院医联体工作的成功开展,经过xx记者的多次深入采访后,发表了题为《xxx》的报道,引起了xxx分管医疗工作的xxx的高度重视,并委派市卫计委xx,于xxx日专程到我院调研医联体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我院在医联体建设中的探索、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xxx,xx卫计委书记xx率相关处室负责人到xxxx调研卫生计生工作,专门听取了我院关于医联体建设的汇报。在今年的xxxx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医联体工作纳入民生实事之中,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医联体这一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就我院医联体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开通xxx与基层医院双向转诊“直通车”,真正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节省医保资金。

一是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可以直接开具xxx医院的收治住院病人的住院证、检查检验申请单,真正畅通了医联体成员单位患者到区级大医院就诊的绿色通道,有效分流患者就医,简化患者就医流程。截止目前为止,各成员单位已有xx余名患者转入xxx医院治愈出院, xxx名患者由基层医院直 接开具检查单到xxx医院进行了放射、B超、心电图、血液常规及生化等检查。

二是xxx医院对于治疗好转的康复期患者,及时将其转回基层医院,并协助基层医院做好后续工作。截至xx日,xx名患者由xxx医院转回基层医院进行后期康复治疗,如xxx医院骨科派出骨干医生到部分医联体成员单位回访转出的康复期患者,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使患者在基层卫生院花较少的钱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双向转诊“直通车”的开通,为老百姓到上级医院就诊节省了大量排队等候时间。以xx村患者xxx为例,因其于xx日17时突发脑梗塞即到xxx镇卫生院就诊,卫生院接诊医师初步诊断后即为其开具了xxx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证,患者于xxx即入住xx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不再需以往非“直通车”方式前往医院后进行门诊挂号、医师诊断、做相关检查再收治入院,为抢救患者节省6-8小时。该患者在xxx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住院费用xxx元(医保报销xx元,患者自付xxx元),病情平稳后于xxx日转回xx镇卫生院继续后期康复治疗,在xxx镇卫生院康复治疗期间住院费用共xxx元(医保报销xxx元,患者自付xxx元),如该患者一直在xxx医院治疗约需住院费用xxx元(医保报销比例约xx%,xxx元,患者自付xxx元),双向转诊后该患者实际产生住院费用为xxx元(医保报销xx元,患者自付xxx元),医保资金节省支出xxx元,患者节省费用xxx元。

二、补贴双向转诊起付费,规范双向转诊流程。 只有真正实施双向转诊,才能逐渐引导老百姓形成急慢分治、有序就医的格局,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合理就诊秩序。由于目前在医联体内部患者双向转诊面临患者重复缴纳医保起付费、报销比例不一致的难题。我们在医保中心相关政策出台之前,由政府进行补贴,患者可以领取医保起付费差价补贴,也就是说由基层医疗机构转入我院的患者和从我院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居民医保可以在我院领取200元的差价补贴,职工医保可以领取240元差价补贴,以此鼓励双向转诊。

上转流程:基层医疗机构对符合自己收治范围的患者,应收入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对于超出自己收治范围的患者,首先与xxx医院相应科室进行电话联系,在确认收治科室之后,开具加盖了基层医疗机构公章的xxx医院住院证,患者持住院证直接到xxx医院办理住院手续进行住院治疗。对于已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但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了超出基层医疗机构诊治能力的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应给患者开具基层医疗机构结账单、转诊转院单和加盖了基层医疗机构公章的xxx医院住院证,患者凭此到xxx医院办理住院手续进行住院继续治疗。

下转流程:xxx医院对于治疗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按其家庭所在地或患者本人意愿,首先与基层医疗机构相应科室医生联系后,开具转诊转院单及时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 构康复治疗。

三、实施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目标考核方案。 为了调动医联体成员单位积极性,充分发挥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制订了《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目标考核方案》,目标考核结果与医联体成员单位绩效考核相挂钩,并将上转率作为单独的指标进行考核。

每半年对所有成员单位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医联体成员单位绩效相挂钩,并且在xxx卫计委范围内进行通报。为落实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转诊率将作为单独的指标每月进行考核。上转率(上转率

)按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实际结果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进行排名,对被评为优良中这3个等次的单位,给予不同级别奖励,作为鼓励分级诊疗、逐级转诊的扶持资金。同时,对我院的各临床科室考核下转率(下转率

),按各科室实际下转率的结果,同样按内外科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进行排名,并纳入每月的科室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与绩效相挂钩。

四、提供免费医疗技术培训以及设备资金支持,全面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一是送下去。根据“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情况,定期由院领导带领医院业务骨干人员深入基层到现场轮流对各成员单位进行走访交流、业务查房、专家坐诊、手术指导等技术帮扶。成立医疗质量督导小组,分别对各卫生院 进行医疗质量督导检查;定期到基层医院进行病历书写规范、急诊急救相关知识、高血压疾病诊治原则、难治性高血压诊治指南及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业务讲座;对个别卫生院进行急救技术操作比赛、手术卫生操作比赛的指导。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对于医联体单位在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如剖腹探查术、妇科、产科急诊等情况,xxx医院及时指派骨干专科医师到场,迅速解决难题,化解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做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后盾。

二是请上来。由我院在院内通过举办教学查房、放射科集体阅片、护理业务技能培训等活动,要求各医联体成员单位轮流派人参加,医联体成立xxx年多来,共有各医联体成员单位xxx余人次参加各种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学习视野和业务理论知识水平。二是我院免费接收医联体成员单位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免费为医联体成员单位培养骨干技术力量。医联体成立以来共接收xxx家医联体单位xxx名医护人员进修学习,提高了基层单位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例如xxxxx两位医师在xxx医院普外科进修学习返院后即可开展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等手术,突破了乡镇只能做“阑尾炎”的普外科手术瓶颈。

三是保证信息畅通,建立业务交流群。为了加强医联体成员单位人员联系,方便各专业人员业务交流,提升技术水 平,分别建立医联体的内科、外科、护理、放射等工作QQ群,方便各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工作业务交流、疑难病例讨论等。

四是提供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继续教育资金支持。医联体成立xxx年多来,我院共为基层联合体医院提供xxx余万元资金,用于其进行全院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为xxx卫生院免费提供生化分析仪、TCD探头等价值20余万元医疗设备。

五、免费维护、维修基层医院医疗设备,解决基层医院无设备维修工程师难题。

基层医院无设备维修专业人员一直是困扰各基层医院的难题,在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后,基层医院只能联系设备厂家或第三方维修公司维修,造成维修维修费用高、维修周期长,严重影响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建立医疗联合体后,xxx医院发挥拥有专业设备维修工程师的优势,定期对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医疗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为xx家成员单位的医疗设备进行了维护保养,为xxx等6家医联体成员单位的胃镜、心电监护仪、血球分析仪、麻醉呼吸机、心电工作站、B超工作站、X光机等医疗设备进行了免费维修。保障了基层医院的各项诊疗项目及时正常的开展,降低了由此引起的潜在的医疗风险,保障了医疗安全。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医改已进入攻坚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改革大潮,我们只有抢抓机遇,勇于接受挑战,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辜负历史的重托。让我们以大无畏的执着精神投身医改,将医联体工作奋力推进,切实让医联体建设惠及于民,以扎实的工作业绩回馈xxxxx和广大老百姓对卫生工作的殷切期盼。

谢谢大家!

第6篇:医联体建设管理制度

一、为全面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区域内分级诊疗,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保障医疗联合体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实行由医联体领导小组组成的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三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定小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工作,对医联体建设工作事项进行协调、研判、推动。

三、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是医联体内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决策层,负责全面分诊诊疗的管理工作。依据国家、省、市医联体建设有关精神,市、区医联体建设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要求、规定、办法、措施等,制定医院医联体管理新模式。院长是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第一责任人,其他院领导参与制定、监控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四、院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等职能科室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层,全面负责分级诊疗质量与安全的控制工作,落实医联体工作目标,依据分级诊疗标准、要求,实施各个环节质量的指导、检查、考核、评价、监督、点评、总结及反馈。组织上级医院专家来院坐

1 诊、查房、讲座等,负责规范业务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组织本院医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医院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激励员工学习积极性。科长、主任是管理控制层第一责任人,履行环节质量与持续改进的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责。

五、各临床科室对应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科室医联体管理小组。科室医联体管理小组是医联体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执行层,全面负责科室分级诊疗质量与安全的执行工作,根据上下转诊标准、规范和流程,制定科室管理控制目标,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转诊病人的接待、指引、交接工作,完善记录,开展质量与安全监控、持续改进。科主任是科室医联体质理管理小组第一责任人,履行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执行、监控、持续改进职责。

2018年4月16日

第7篇:达旗中蒙医院医联体的建设现状

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建立上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康复和护理机构发展,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我院将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系(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特发文规范分级诊疗服务【2015】119号文件,成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领导小组【2015】128号文件,印发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实施方案【2015】129号文件,见附件。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截止2017年底,我院与内蒙古国际蒙医院、包头第一附属医院、鄂尔多斯市蒙医院 、鄂尔多斯市第四人民医院、旗人民医院签订胸痛专科、达旗中和西中心卫生院、展旦召中心卫生院、大树湾中心卫生院、树林召中心卫生院、王爱召中心卫生院成立区域医联体 ,从下列的不同层面及不同角度,包括:专科对口支援、业务指导、双向转诊、县级区域信息互通、检验结果互认在部分社区医疗机构及乡卫生院设立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推进医联体建设。

通过统一功能定位,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积极实行分级负责、双向转诊,形成了急重症病人在县级核心医院住院、慢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治疗,自双向转诊以来我院向上级医院转患者45人,向社区及基层卫生院转患者5人。一级医院现在也面临着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上转容易下转难的问题。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差异,要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院进一步完善了医联体内急救转诊流程,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医疗服务,对转诊患者实施优先诊疗。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后,患者住院流向逐步趋于合理,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良性机制。 统一资源配置,结合达卫发[2014]85号文件关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实施方案,我院分别与达旗榆林子卫生院、树林召中心卫生院、昭君中心卫生院、吉格斯太中心卫生院、展旦召中心卫生院、锡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场壕卫生院7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具体帮扶内容有:专业技术指导、规范医疗服务与管理等。对口支援单位医务人员免费来我院进修学习。共免费接收7名基层卫生医疗专业技术人员。

强化核心医院的龙头作用,建立稳定的协作机制。各“医联体”内所属医疗机构与核心医院通过签订长期协作协议,落实了首诊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建立了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实现了“医联体”内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纵向流动和业务分工协作,进一步减轻了县级医院门诊压力,发挥了县级医院的功能。

医联体的建设我们还需要持续总结并改进,进一步借鉴成功经验,县级医院托管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真正发挥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发挥县级医院的专业人才优势,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完善医联体内部管理及建设评价制度,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可和信任度,真正让患者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达拉特旗中蒙医医院

2018年8月31日

第8篇:中国医联体的建设背景及现状

一、医联体的建设背景

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康复和护理机构发展,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北京将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系(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2013年到2016年末,在北京市区域内,全面探索城区医联体服务模式和郊区医联体服务模式。在2013年11月-2014年6月的试点探索阶段,按照北京市目标要求,城八区都要实现1个医联体签约并运行。

二、中国医联体的现状

1、上海市医联体的开展现状

2011年1月28日,上海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在卢湾区签约启动,这项上海医改的重要举措能否起到应有效果,首次的探路至关重要。

首个签约成立的医联体位于卢湾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领衔,带动、整合区域内的6个一二级医疗机构,共同为医联体内的居民服务。

卢湾区医疗联合体共由7家医疗机构组成:三级医院为瑞金医院,二级医院2家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卢湾区中心医院)、卢湾区东南医院,一级医院4家为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立医联体后,社区居民可以签约在医联体内就医,也依然可以持医保卡在全市各医院就医。但是,医联体内就医的便捷性更为突出,如有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以优先享受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可在社区预约专家门诊等。

2、北京市医联体的开展现状

截止2013年底,北京市共有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友谊医院医疗共同体 、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平谷区域统一医疗体系、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等6个试点的区域医联体 ,从下列的不同层面及不同角度,包括:专科对口扶持、业务指导、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信息互通、在部分社区医疗机构及乡卫生院设立区域专科中心、联合药品配送等对医联体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3、28个医疗项目已经启动

北京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已经达到1.8亿人次,其中外地患者近4000万人次,本地患者为1.4亿人次,平均本地人一年到医院就诊7次,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国际水平。大医院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党委书记方来英说,各远郊区县都已经开工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房山、大兴、平谷三个区县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已经建成。

很多新城居民反映看病不方便,方来英说,今后本市将不再批准五环内的医疗机构扩建项目,本市已经形成环五环医疗服务圈,大医院还将向五环外迈进。

本市已经启动了28个医疗项目,既有建成的,也有正在建设中或者拟议中的,其中包括北京地坛医院,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广安门医院南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朝阳医院京西院区,人民医院清河院区等。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在天通苑地区建设的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友谊医院通州分院,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口腔医院整体搬迁,北大医院大兴院区,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北京中医医院垡头分院等,未来科技城还将建设全新的医院;拟议当中项目包括中日友好医院望京分院,安贞医院东坝分院,北医三院海淀后山项目,阜外医院通州分院等。

第9篇:李克强:推进医联体建设 打造平安校园

打造平安校园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医疗服务;部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校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一要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探索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县级医院牵头,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城乡医疗机构或专科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医联体,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二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在医联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建立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中心,在医联体内提供一体化服务。不同医联体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三要加快落实分级诊疗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内把所有贫困人口纳入服务范围。鼓励和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畅通术后恢复期、重症稳定期等患者向下转诊通道。鼓励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加入医联体。四要加大政策支持。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分配激励机制。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将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流动执业一般不需办理相关手续。以改革创新更好满足群众疾病预防、方便就医和护理康复等需求。

会议指出,要把保障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这事关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幸福。一是对校园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落实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坚持教书育人,狠抓校纪校风,让每个学生牢固树立尊重生命、保障权利的意识。把安全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基本安全常识,学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地震、火灾疏散和防踩踏等专项演练。二是严打涉及校园和学生安全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学校要配备必要的安保力量,有条件的要安装视频系统、报警装置。加强学校及周边警务室建设。三是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四是保证学校校舍、场地、教学生活设施等符合安全质量标准,校园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承担质量终身责任。五是加强社会管理,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

在各级教育、公安部门明确负责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专门机构,卫生计生、食药监管部门要加强校园卫生防疫和学生集体使用食品药品的监督检查。对校园安全事件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置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把校园建设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为提高国家统计调查有效性和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草案)》。草案进一步从源头上规范统计调查活动,明确统计资料公布主体、权限和要求,强化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权威性,并要求加快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建设,健全新兴产业统计,更好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上一篇:关于暗访期间工作总结下一篇:担保人贷款催收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