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国际金融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现行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仍存在诸多弊端,需要在存款保险机构设置、资金来源及运用管理、职能配置、推出时机等方面理清思路,稳步推动实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篇1: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纵横谈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家庭储蓄资金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较晚,目前还存在着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职权不明晰、存款赔付上限缺乏灵活性、与审慎监管政策融合度低、信息披露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应从细化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定位与职权、修改保险赔付上限、加强金融监管政策协同、建立金融信息披露共享机制四个方面予以规制。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的制度考察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在国外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保障中小储户储蓄资金安全的制度,是指以商业银行为投保人,以储户为受益人向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商业银行遭遇兑付危机或破产等情况下,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储户理赔的保险机制。

我国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较晚,直到2015年5月1日,我国才正式实施《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确立。由于历史和经济体制的缘故,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为纯粹国有。在银行系统的运作中,我国政府实际是对银行中的存款安全承担着隐性担保责任。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安全推向市场,使得政府为商业银行兜底,这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按照《存款保險条例》的规定,我国存款保险机制主要规则如下:

第一,要求商业银行强制参保。商业银行在是否参保一事上没有选择权,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性法律,存款保险机构也属于非盈利机构,因此为了保护储蓄者利益,所有商业银行都需参保。

第二,实行限额赔付制度。限额赔付是指并不是对储户所有的储蓄资产进行全额赔付,而是最高赔付人民币50万元。据统计,50万元的最高赔付金额足以覆盖全国99.63%的存款。

第三,实行差额保险费率制度。各投保商业银行所适用费率的高低由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等综合评估而定。

第四,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对问题银行具有一定的风险早期干预和处置的职能。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职权不明晰。域外存款保险机构大多属于商业组织,不具备公共管理主体资格。中国的法律对于存款保险机构的银行业监管权的规定还太过模糊,既没有明确该权力的性质,也没有载明该权力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该权力的属性职能通过逻辑推导得出。按照《银行存款保险条例》的设计,存款保险的保费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集和管理的,而存款保险机构本身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内设机构(其未来是否分离还未确定)。从法规的这种逻辑来推断,银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该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从法律的效力来看,《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属于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其法律效力低于其他金融监督法律。如果通过法律授予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以相应的监管职权,则有可能与其他金融监管法律的授权相冲突,同时也存在被其他银行业监管部门干预的可能性。

存款赔付上限缺乏灵活性。当下我国存款赔付限额上限是一个确定数字,即前文所述,最高的赔付额为50万元人民币。这种固定数额的赔付上限规定并未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情况。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保障性法律,其立法目的是保障居民最根本的利益——存款资金安全。银行存款保险所能覆盖的范围也就是保障金额的上限,是按照绝大部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存款金额所能够达到的上限所设立的。也就是说,如果发生银行机构的挤兑或倒闭事件,50万元人民币的保险赔偿额足以弥补绝大部分中国普通居民的存款损失。然而,经济的发展并非固定不变,货币也会发生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的等情况。

目前最高赔付额的赔付上限足以覆盖绝大多数居民存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必然会毫无意外的下降。此外,由于法律存在滞后性,每次修改法律的周期都很长,成本也很高,因此这一标准不可能经常变动。

风险差别费率与审慎监管政策融合度低。当下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金融领域深化改革,但这些改革政策的融合度较低,不利于形成监管合力,容易造成监管空白与监管重叠,效率低下。十九大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红线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因此,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是各种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金融监管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各种监管政策和制度之间存在冲突,这样极有可能会造成监管重叠冲突和监管空白。

信息披露共享机制不健全。银行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的确定,需要各商业银行整合本机构的金融数据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各个商业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直接涉及银行存款保险费率的有效性,这对于控制金融风险极为重要。然而,我国当下的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机制还没有将存款保险纳入视野,这一方面反映出共享和披露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反映了在相关硬件提升和制度对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完善我国存款保险机制的建议

细化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定位与职权。对于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定位与职权的细化,能确保其行使监督管理权力时有法可依,即使其对商业银行采取的各种介入措施科学、合法、合理。一方面,至少从法律形式上确保其不会产生过大的裁量权与判定权,同时亦要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另一方面,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基础上,具备操作可能性,实质上的处置措施才会是合理的、科学的。

为使银行存款保险基金的运行成本得到控制甚至是极大降低,银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必须施行更为积极有效的监管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存款保险条例》对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授权条款,需要更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其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监测和介入的权力。要扩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风险防范权限,以促进和完善存款保险预警机制。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首先,要完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重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对可能发生的其他金融灾难的预警机制。其次、要赋予存款保险基金或金融稳定机构应对这些问题的紧急行动权限。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处置发生挤兑危机或破产的银行,是体现其监管机构权威的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问题银行应该由银保监会接管,负责破产银行的机构重组、注销、清算等事项,因此,应该在两者之间建立监管协调机制。

改银行存款保险赔付上限的固定制为浮动制。在确定银行存款保险赔付上限时,应根据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平均居民存款数额、社会保障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综合考虑。从操作层面上说,可以按照居民的金融素养和综合收入水平,考虑在每个固定的时间周期内进行调整。比如,按照每三年一次的频率,结合以上因素,重订存款补偿上限,以保证保险赔付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公民。只要这样,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有利于扩大参保人群,减少金融机构流动性波动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政策的协同。应该借助金融稳定委员会的统领地位,加强金融监管政策的协同,融合各项监管政策标准。在确定银行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时,要遵循提高银行数据使用效率的原则,遵循审慎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形成政策协同效应的关键。

建立金融信息披露共享机制。金融信息披露共享监管数据库的建立,既是提高数据使用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金融风险监管精准度的客观要求。应该为存款保险建立专门的数据共享渠道。在避免银行核心业务和商业秘密信息泄露的基础上,建立存款保险信息共享机制,使央行、商业银行和银保监会及时掌握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从而为每一个政策制定相应的监管目标提供数据支持。

(资助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基于《存款保险条例》的银行监管权配置研究”2019-ZZJH-017)

(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姚洁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篇2:

从金融安全视角谈构建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国际金融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现行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仍存在诸多弊端,需要在存款保险机构设置、资金来源及运用管理、职能配置、推出时机等方面理清思路,稳步推动实施。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金融安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金融法制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手段逐步健全,存款机构法人治理机制已有效落实、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金融市场运行规则日臻完善,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1]由此可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满足。抓住金融运行平稳的有利时机,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根据国际主流观点,存款保险制度被认为是国家金融安全的三大支柱之一。自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以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研究论证过程,虽然至今尚未正式建立,但有关制度设计和案例研究及实施条件准备已日臻完备。目前全球已有包括各主要经济体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我国近年来以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为代表的金融改革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利率市场化等深化改革措施也在稳步推进中。与之相比,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柱,以及现代金融体系核心政策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已经初步具备条件。[2]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背景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制度安排,该制度是针对存款机构,例如银行等,其适用条件是存款机构丧失清偿能力,其应用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证存款人的利益,使得存款人不损失存款;二是维护存款机构体系的稳定。通常意义下,存款保险制度特指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但在未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往往也存在着由政府信用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3]

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涉及两方机构:一方是吸收存款人的存款的存款机构,一方是对存款机构吸收的存款进行保险服务的存款保险机构。显然,存款机构是被保险方,存款保险机构是保险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思路是:作为被保险方的存款机构以其吸收的存款为基数向保险方即存款保险机构计算缴纳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当被保险方即存款机构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时,保险方即存款保险机构便向存款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存款机构渡过难关或者代替存款机构向存款人支付存款。通过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保障储户利益,避免因少数银行的危机导致大面积恐慌性挤兑,从而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

存款保险与公众熟知的车辆保险有一定的相似性。就车辆保险而言,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车辆拥有者等相关责任人无力向受害人赔偿时,承保的保险公司代为赔偿;就存款保险而言,当发生金融危机,存款机构破产关闭,无力向储户兑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代为兑付。车辆保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俗地讲,存款保险制度在金融危机中的重要性,就相当于车辆保险在交通事故中的重要性。

根据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机构的保险程度,可以将存款保险制度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保险程度最低的“付款箱”型保险制度,顾名思义,存款保险制度为已投保的存款建立“付款箱”,当危机发生时,存款保险机构只负责对“付款箱”内的存款进行赔偿。[4]第二类是保险程度略高的“强型付款箱”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对放入“付款箱”内的存款负有赔付责任,同时也会向处于危机当中的存款机构提供一定的支持,分摊一部分风险并进行处置。第三类则是存款保险机构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仅仅为处于危机当中的存款机构提供支持,而是积极参与存款机构在处于危机状况下的相关决策,为决策的实施提供建议,尽可能地减少存款机构的成本和损失,因此该类存款保险制度又被称为“损失最小化”型制度。与第三类存款保险制度不同,第四类存款保险机构拥有更大的主动决策权,以全面管理存款机构的风险为原则,存款保险机构拥有对存款机构一定的监督管理的权利,以降低存款机构面临的风险,因此第四类存款保险制度被称为“风险最小化”型制度。

世界上各大型经济体主要采用的是“损失最小化”型或“风险最小化”型的存款保险制度,如美国、韩国等。一些中小型经济体采用的是“付款箱”型或“强付款箱”型的制度,如新加坡、荷兰等。目前国际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强制存款机构参保,主要原因是未参保机构不需缴纳保费,具有成本优势,出现问题后往往还需要政府“兜底”,容易造成逆向选择;二是采用基于风险的差额费率,主要原因是能够一定程度上约束存款机构从事高风险业务,防止道德风险,避免存款保险基金出现损失;三是实行限额赔付,主要原因是加强大额储户对存款机构的选择与监督,增加存款机构的社会压力和责任心,同时减少存款保险基金的赔付成本。保险限额的确定一般能够使90%的储户(主要是中小储户)得到保障。

二、我国现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

由于我国未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百家中小金融机构因经营问题退出市场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政府处置,尤其是依赖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偿付广大群众损失。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愈发突出。

(一)对政府而言,承受了不应有的沉重负担

我国现行制度下,没有事前筹集的存款保险基金,一旦存款机构市场退出或出现支付危机,政府将不得不出面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因此将背负沉重的财务负担。《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年)》显示“近10年来,国家用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化解金融风险”,“从1998年至今,我国为了保持金融稳定,大体上投入了近万亿元的成本”。政府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及再贷款,实际上是以税收或通货膨胀的形式源于纳税人。而存款机构不必为这种隐性的存款保险付出任何成本,相当于自身的经营风险完全由政府及纳税人买单,显然是一种有失公允的做法。目前,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近百万亿元之巨,这也是政府及纳税人难以承受的或有负债。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目前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如果说当时的国有商业银行完全由政府出资、全民所有,政府及纳税人对其负有救助职责尚且可以理解,那么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IPO上市、增资扩股等,目前多数存款机构的股权结构已相当复杂,既有国有资本,也有外资、民营资本、公众资本。如果非国有资本占主体的存款机构,因经营不善出现危机,那么从责权匹配的角度看,显然不应由政府及纳税人买单。

(二)对监管机构而言,难以处理市场退出问题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标准、补偿政策、相关主体的职责等缺少具体规定。《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撤消条例》等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存款机构市场退出行为的规范不够,相关操作细则义难以明确。归根结底,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自身的问题。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不可能明确承诺为存款机构“兜底”,事实上在危机来临时,又不得不这么做。这种矛盾使监管部门在处理存款机构市场退出问题时面临困境。一是补偿标准不统一,容易影响社会稳定。部分存款机构市场退出后,政府拨付的补偿资金较多,能够覆盖储户本息,而部分机构得到的补偿资金较少,仅能覆盖储户的部分本金。补偿标准不统一往往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二是难以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存款机构市场退出过程中情况复杂,涉及到监管部门、中央银行、财政部、法院等多个部门的协调。由于缺少相关规定,难以明确各部门职责,不利于各部门间的有效协作。三是严重影响市场退出的处置效率。以某发展银行为例,1998年6月被关闭后,至今未清算完毕,十几年清算工作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相当可观,影响了国有资产的清理回收。

(三)对存款机构而言,往往忽视经营风险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对存款机构的“兜底”性救助也削弱了存款机构经营者的社会压力与责任感,容易使其盲目追求短期利润、从事高风险业务,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道德风险。

尽管我国监管部门对存款机构有着审慎监管,但因缺少价格手段调节,存款机构往往会游走在政策边缘,有着强烈的逐利冲动。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不断膨胀,本质上是由于揽储、放贷是“无成本”的。相反,在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存款机构为了少缴存款保险保费,在期末往往会主动控制存款总额;一旦其从事高风险信贷业务,其所缴的保费也将相应增加。这就在揽储、放贷两个阶段,使用价格手段促进了存款机构的稳健发展。

(四)对储户而言,容易淡化风险意识

储户在存款机构中存款本质上是一种借贷行为,理应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风险状况等有着一定了解,并加以监督。但在我国现行银行“大而不能倒”的体制下,储户往往有着“银行是国家的”、“出了问题国家管”的心理,淡化自身的监督意识,更缺乏主动规避和防范风险的动力,同时,盲目追求存款机构承诺的高利润(如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等),客观上对存款机构的高风险运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非法集资、假投资真借贷等现象,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影子银行”现象背后,均反映了我国公众投资者风险意识与监督意识欠缺的情况。这与长期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对存款机构的隐性担保是分不开的。

然而,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举措,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涉及多家机构与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在统一思想、有效协作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构建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主体的方方面面,仅从十几万亿储蓄存款来看,这是涉及社会公众的重大的制度改革之一。因此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在一系列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和论证后方能实施。目前,国家要求国内所有银行机构必须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除此之外还严格考量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能力和风险救助能力。[5]为了建立具有足够风险救助能力的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机构应该采用预先征收保费的方式,然后逐步不断完善。

(一)建立“阶梯形”的存款保险制度

为了同时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在设置存款保险机构时,应采用阶梯设置原则。所谓“阶梯设置原则”是指,要根据不同类别和档次的存款机构设置不同层次的存款保险制度,使得全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呈现“阶梯形”。设置阶梯形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助于存款机构之间的合理竞争,增强公众对于存款机构的信心。

目前,我国的存款机构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外资银行组成。[6]具体来讲,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面,具体来讲可以将这几大类存款机构先进行分类:一类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组成的大型、成熟的存款机构,一类是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组成的存款机构。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存款机构的成分略微复杂、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可以对这类存款机构设置一个专门的存款保险基金。

与“阶梯形”的存款保险制度相适应,存款保险机构也应该多元化发展。为了更加建立更加公平、有利于竞争的金融环境,应该鼓励存款保险机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在存款保险机构的具体设置上,可以根据被保险的存款机构的设立方式,综合考虑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设置,结合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存款保险机构的各级机构。待各个层次的存款机构发展更加成熟、稳健时,可以将多元化、多层次的存款保险机构进行整合。

(二)规范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运用和管理

在投保时存款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向被保险方即存款保险机构收取保费,是存款保险机构收取保费的一种常见方式。该种方式在事前即收取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当然,由于存款保险基金只是存款机构吸收的存款的一定比例,因此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存款保险基金才能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来进行赔付。鉴于目前国内银行的具体资金情况和经营状况,稳定可靠的存款保险基金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表现为现阶段存款保险基金应该有政府和被保险存款机构作为出资方,同时定期向被保险存款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保费不断补充。在具体操作层面,中央银行从法定准备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我国存款保险基金的一部分是较为可行和实际的做法。

(三)明确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

本文认为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具有三大职能:监督管理职能、危机救助职能和破产处理职能。

监督管理职能是指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对投保的存款机构的运营状况、资金状况、风险状况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具体表现为参与投保的被保险方即存款机构应该向存款保险机构报送相关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然后存款保险机构定期对投保的存款机构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考评。同时,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对投保的存款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处理,尽量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成本和损失。当投保的存款机构有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时,存款保险机构还应该及时向银监会、证监会或保监会等监管机构汇报。

危机救助职能是指当被投保的存款机构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及时向处于危机当中的存款机构进行救助,通过各类可能的方式帮助被投保的存款机构安然渡过危机。当被投保的存款机构经救助仍然无法恢复经营的情况下,存款保险机构还可以对存款机构进行托管,当存款机构需要并购或重组时,存款保险机构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协调,以保证并购或重组的顺利进行。需要指出的是,存款保险机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危机救助方式,不能盲目地进行资金救助,应该全面整体地考虑被投保的存款机构的危机状况,防止盲目进行资金救助导致金融业的系统风险。

破产处置职能是指所有可能的救助方式对于危机中的投保存款机构无效时,存款机构就需要进入破产程序,此时存款保险机构就需要进行破产处置,对于存款机构的存款人按照程序进行赔付。

(四)抓住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时机

不论从内在条件还是外在环境来看,现在都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良好时机。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快速持续发展,银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管理控制,尤其是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提高了我国金融资产的质量,各项衡量指标都在不断优化。同时,金融法制体系也逐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正在修订中的《破产法》为建立和运行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7]另外,从银行业的内在条件来看,我国的银行业在会计方面已经也开始采用国际公认会计准则。这样,银行业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将更加透明合理,也便于相关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目前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无论是外在的环境还是内在的条件都是比较合适的。

(五)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督检查能力

存款保险机构与银监会等监管机构都具有监督检查的能力,但是二者的监督检查权并不相同。存款保险机构需要考虑保险机构本身的成本,并且需要以保险机构自身的保险成为最小化为原则,对投保的存款机构进行风险的监控和检查。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权应该侧重于银行的风险控制方面,一是银行风险与存款保险机构利益关系最密切;二是存款保险机构与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有明确协调和分工。[8]具体来讲,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的存款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投保的存款机构的经营状况、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不良资产的状况等。在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检查后,存款保险机构为了防止投保的存款机构面临的风险,还会对存款机构采取建议、警告等措施,情况严重时还会取消存款机构的投保资格,停止为存款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值得指出的是,存款保险机构与银监会等监督机构可能会共享资源,两类机构会对投保的存款机构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双方掌握更加全面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各类成本。充分发挥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督检查能力,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整个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

(六)确保存款保险机构拥有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权

存款保险机构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权主要是指存款保险机构应该拥有对投保的存款机构进行相应处理的权利,尤其是在发现投保的存款机构存在严重的问题时。一方面,当存款保险机构发现投保的存款机构存在问题时,应该及时通报给相关的监管机构,在必要时,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采取早期防止问题扩大的措施。另一方面,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定期对投保的存款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状况进行分析,当问题发生时,存款保险机构应该根据投保的存款机构的具体情况做出迅速反映,做出相关决策。

(七)积极开展公众金融安全和存款保险知识的普及教育

积极开展对公众的金融安全和存款保险知识的普及教育,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具有辅助的作用。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这项工作应当尽早全方位地开展,准确解读有关法规和政策,防止误读和曲解。

[参考文献]

[1]张正平,何广文. 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的最新发展、运行绩效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6).

[2]刘艳光.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及其转型建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

[3]乔香兰,王杰.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4( 33).

[4]曹虹,王爽.存款保险体系中资产清理组织研究[J].金融时报,2013 (25).

[5]周媛.新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J].中国商贸界,2014(11).

[6]李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置初探[J].商业研究,2008(4).

[7]王自力.FDIC经验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南方金融,2006(1).

[8]褚文. 基于美国经验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师,2008(9).

(责任编辑 方晋)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nk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ecurity

Wan Wei

[Author]Wan Wei is Head of Operation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China Development Bank. Beijing 100031

作者:万伟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篇3:

我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探析

【摘 要】:存款保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安全网之一,它有助于防止银行挤兑的发生,维护金融稳定。依据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有必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问题和必要性,由此,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保险; 作用; 建议

存款保险是指符合条件的存款式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在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后,存款保险机构对其吸收的合规存款给予保险,一旦投保金融机构倒闭,存款人可得到一定的赔偿[1]。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大量银行倒闭,为此,美国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防止大规模的银行挤兑。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一般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美国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把建立存款保险公司的目的表述为:(1)重振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2)保护存款人的利益;(3)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活动。日本《存款保险法修改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在金融机构停止支付存款的时候,存款保险机构必须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并对破产金融机构的合并或业务转让进行适当的资金援助,以维护信用秩序[2]。具体来说,存款保险的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

(一)存款保险可以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某银行出现支付危机,由于银行具有队列顺序原则,存款者就有强烈的优先取款的意愿,于是争先恐后的去银行取款,从而造成银行挤兑,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家银行出现挤兑,会使公众对其它具有清偿能力的银行产生怀疑,以至于使得健康的银行也发生挤兑。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才能减少银行出现问题时的挤兑行为,防止个别银行倒闭的传染效应,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保护存款者尤其是小额存款者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存款人相对于银行来说处于信息不对称劣势的一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存款者很难做到自我保护。特别是小额存款者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难以获得银行经营和其他信息,无法对其存款的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更易出现挤兑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其提供保护,即使银行破产倒闭,存款者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三)救助和处置有问题的投保银行。存款保险机构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协助金融监管部门处置投保银行的金融风险。当某个投保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时,存款保险公司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比如流动性支持、促进兼并、清算赔付等,以化解金融风险或阻止风险蔓延。

(四)监督投保银行的经营活动。存款保险公司为了防范投保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一般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投保银行的监督管理

二、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虽然能够保护存款人利益,有效阻止银行挤兑,防范和化解风险,但也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如果银行选择高风险、高利润的资产策略而不需要为此向存款人支付更高的利息来弥补其承担的风险,这样会刺激银行经理置存款人的利益于不顾,而优先考虑银行的收益及其自身的利益。而且存款人有了存款保险的保护,失去监督银行管理的积极性,结果使脆弱的银行可能吸收到更多的存款,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水平就提高了。

另外,不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还会产生逆向选择。如果存款保险制度提供的保险是完全自愿的,并且保费不与银行资产风险水平挂钩,那么只有那些风险大的银行才会对存款保险感兴趣,而那些稳健的银行却会因为缴纳统一的保费而受损而退出存款保险体系。一旦稳健的银行退出存款保险制度,便需要提高对参保银行的保险费率。然而保险费率的提高又会进一步迫使留在存款保险体系内的次优银行退出存款保险体系。如此下去,最后只有最脆弱的银行才会保留在存款保险体系以内。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现行的隐形存款保险的弊端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对存款人利益保护实际实行的是保护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的间接保护方式。这种隐形存款保险不利于中小银行的公平竞争,比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存款者不用担心银行倒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由此造成了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不公平的竞争局面。

第二,我国银行目前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营都是有风险的,银行也不例外,银行的脆弱性使得存款保险至关重要。

第三,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尤其是小额存款者的利益。因为金融体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小额存款人缺乏信息,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护这些存款人。因为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施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这就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四、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如果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银行危机。

第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要立法先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争议较大且需要权衡有关各方面利益的改革,只有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在法律中确立有关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有效约束有关方面的行为。

第二,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置和资金来源。国际上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置和资金来源有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出资兴办,以监管为主要目标;二是由政府和银行业共同出资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三是由银行同业合建存款保险机构[3]。我国可以采用事前安排的方式,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除保费收入外,国家财政对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可先投入一定数额的资本金,当资金出现困难时,可向财政、中央银行申请批准特别融资,或者像投保银行收取保费,或者由存款保险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融资等。

第三,要合理确定存款保险费率。从各国存款保险费征收的实践看,主要采取单一保费制度与基于风险的差异化保费制度。在我国由于各银行之间风险程度、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有较大的区别,所以我国应实行与风险相挂钩的差异化保费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将银行的风险程度与存款保险费率相挂钩,先按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交纳保险费,在此基础上,根据投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资产比率确定不同的浮动比率。

【参考文献】

[1] 张桥云,存款保险制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杨家才,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 刘倩,存款保险制度的中国模式设计[J],现代管理,2009(08)

作者:胡丽娜

上一篇:县编办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理学院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