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随着中学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关注到了“德育”和“教育”之间的联系,参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解读德育教学的渗透教学,并且满足中学学生成长的个体需要。本文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德育教育作了实践教学分析,获得了相关的研究结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德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德育教育论文 篇1:

当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语文课本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重要德育阵地之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道德精华。如果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是没有绿叶陪衬的红花;没有德育,语文教育也只是剩下河床的干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德育似乎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首先,与教学工作的细致相比,德育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一些教师以中考、高考为“挡箭牌”,只重视考试内容的讲解,而忽略德育教育。其实“德”与“智”并不矛盾,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学习品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魏书生说的那样:“其实许多教师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那些语文教得好、成绩高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德育工作可能会占用了智育教学的时间,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良好的成绩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风主要来自正确的,系统的德育教育。其次,德育目标缺乏梯度差异。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一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有个体差异,要求同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程度、水平和境界,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中学生始终只是中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要简单地做出或好或坏的判断。再次,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简单地向学生灌输道德,去记忆那些空洞抽象的道德观念,脱离实际。当现实与理论发生冲突时,学生的思想会产生矛盾,陷入混乱。中学阶段的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德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面对德育的这种尴尬境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道德品性的个体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情境或价值影响中完成的。”而语文教学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与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以文学作品为主,人物形象直观可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文学是对新一代实行潜移默化的很有力的工具,文学能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和世界观发生影响。”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结合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学会做人,是语文德育的核心。当然,这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要熟悉中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学生还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内容的影响,当社会的现实与所受的教育发生冲突时,正面的教育也会在学生心目中遭到怀疑。教师要关爱和引导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正面引导学生。“小悦悦事件”在2011年震撼了国人的心灵,引发德育大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来探讨,分析和反思,课后写一篇关于“小悦悦事件”感想的作文,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文明教育的契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走出去,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同时加强两个课堂的渗透。让学生去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判断,去了解相关的道德知识,自身不断内化。德育只有更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把枯燥的德育内容变成与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的无痕教育,德育信息才容易被学生接收,并产生一种潜在的自觉的内化运动,才能转化为自我意识,实现思想品质的自我完善,这样才更持久,更深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可以取法和模仿的榜样。尤其是语文老师,在中学里几乎都是语文教师当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陶冶学生的力量源泉。人格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隐性的影响因素,是通过教师自身人格的内在魅力引起学生的佩服,尊敬和模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也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外部特征,而是侧重于学习自己崇拜的人的精神,气质。所以,教师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

追求有道德的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责任,更是整个教育的责任,整个社会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祖国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加大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其贵.语文德育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陈海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王庆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中文系)

编辑/张俊英

作者:陈芳

中学语文德育教育论文 篇2:

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内容摘要:随着中学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关注到了“德育”和“教育”之间的联系,参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解读德育教学的渗透教学,并且满足中学学生成长的个体需要。本文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德育教育作了实践教学分析,获得了相关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生活化

一.中学语文德育教育实践教学

(一)中学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含义

中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其中语文课程既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又是高考的重点科目,因此,广大师生和学生应当重视语文课的学习。中学语文课程除了完成固定的教学目标外,还有着教书育人的功能,中学语文课程中包含的典故、哲学思想都蕴含着德育思想,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对中学学生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所以说。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做好语文德育工作。部编版语文教材形式非常丰富,有文章阅读、诗歌赏析、文言文理解、议论文鉴赏等等。所以说学习好高中语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化课成绩还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情操。

(二)中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同学们的行为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同学们的道德品质和理想报负,达到育人育己的目的,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与人类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方法当然也带有文化传承的特色,所以说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语文文化,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上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次语文课毕竟是一门语言类课程,语言的学习要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把语言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而是要把语言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着重在于培养人们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关键在于各门学科的有效结合。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普及率

中学语文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德育知识需要进一步普及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实践中,我国各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不齐,长时间以来,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得德育教育效率大大降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德育知识的普及度是非常高的,几乎所有的中学都在开展德育知识教育,而且德育知识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教育水平非常高,通过德育知识教育,在校内外形成了较高的行为意识,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把目光转向遥远的西部就会发现,德育教育的普及度是非常有限的,受制于交通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地区文化程度的制约,当地的教育水平一直不高,德育教育也难以形成。所以说,德育教育東西部发展水平不均是影响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提高同学们的应试成绩为核心,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几乎没有,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很久都没有扭转过来,影响了一代人的发展。学校在每学年给教师们都制定了教学目标,比如,语文老师要把语文成绩提升至一个范围,数学老师要把数学成绩提升至多少分,老师们为了达到预先的教学目标,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几乎没有人关心它的存在,还有人认为德育教育都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没有多大的关系。语文教师只能按照学校的规定开展教学工作,导致教学思想更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其次就是某些语文教师德育教育水平不高,又不主动接受学校的培训,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语文教学,学校对德育教育抓的不严,老师又跟不上德育教育速度,导致德育教育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三.中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学

(一)提升中学教师文化素养,做好德育教育的第一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中有许多优秀文化典著和文学经典,比如我们常见的《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等等,这些名著经典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首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授课之前,老师们都应当细心专研备课,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只有真正领悟语文文化的精髓所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种点点滴滴的文化渗透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净化才能使人的行为得到矫正和熏陶,从而真正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作为优秀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资源应当具备这种素养,应当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生命的底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全面挖掘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所在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造就了许多不朽的名著和经典,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我们之所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语文课堂,其目的就是弘扬我们的先进思想,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所以说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传播古代文化尤为重要。语文教师重在承担起引领世代价值的责任,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把时代的、民族的主流文化价值带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对人的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谨慎考虑。部编版语文教材把程序重点作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梯度的对知识进行由浅入深性的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螺旋上升式的认识效果。

(三)注重学生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我们要重视将传统文化价值与学生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劳动中积淀下来的,在时代的长河中既有各民族的特色又有一脉相承的共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的插入部编版教材中的泰戈尔、孟浩然等人的成长事迹来系统的传播中华文化,还有就是他们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一种人生精神也值得大家学习。用凝聚中华民族人文情感的载体和饱含人文道德情怀的价值因素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最佳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积极因素正是语文课堂中所需要的,这两者的结合将会促进语文教学的文化使命。

(四)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此适应新时代的教学使命

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德育为主”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强大实践功能,竭尽全力想学生所想,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人的心灵得到更好的净化。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提倡学生教师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交流机会,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课外交流互动,著重关注书本内容与生活经历的结合、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得到更好的思想解放,寻找合适自己的道路避免迷失人生方向。

四.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思想途径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传播德育教育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借助互联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传播德育教育内容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可取的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语文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联系起来,大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一些德育教育内容可以在网上查找,互联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德育教育思想,还是与时代同步的德育教育思想,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都可以找到,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其次,互联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快捷,老师只需要在课前把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好,在课堂上,只需要一快U盘就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不需要人工进行手写。最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传播途径也非常便捷,打开PPT幻灯片,老师只需要动一下鼠标,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不用像以前一样用口语传播,极大的方便了同学们。

(二)大力开展户外教学,丰富德育教育思想

想要达到德育教育的最初目标,就要开展广泛的语文教学活动,把德育教育思想融入同学们的脑海中去,语文教师要开辟各种各样的教学渠道,保证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参与度是影响德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如何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是德育教育实践教学的首要考虑对象,实践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比如,通过赛跑、踢足球等体育活动锻炼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升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户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同学们的感知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激情,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明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才能追求到更远的人生目标。

(三)进一步拓宽语文文章的含义

初中语文经典名著有很多,除了语文课堂中学习到的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名著资料供大家学习,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黄河颂、一颗小桃树等内容,黄河颂这一篇文章里蕴含着爱国思想,小桃树这一篇课文里有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这些素材都能够发挥德育教育的目的,起到启迪心灵的作用。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深挖语文文章的核心思想,进一步拓宽语文文章的思想内涵,从不同方面对中学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发挥语文文章的应有作用。除了我国古代一些教学思想之外,还有许多国外名著可以供大家阅读,国外很多教材内容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学习外国经典名著也是中学语文的必修内容,中学语文教师要融入文本、感悟语文教学思想,用真实情感讲课,让学生不自觉的接受德育知识的教育,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培养核心人才的关键,在初中教学所有科目中,语文是与德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最恰当的,现阶段由于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德育教育在全社会为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德育教育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借此机会,本文以德育教育为中心,深度剖析了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期望能够促进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方案[J].王香悦.江苏教育.2017(03)

[2]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J].许文苏.未来世界.2018(09)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柴门初级中学)

作者:张頔

中学语文德育教育论文 篇3:

浅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合肥地区选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网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黄河颂》从歌颂黄河来歌颂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得爱网之情。而《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醉翁亭、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网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以及《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熏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侣导忧患意识。

(2)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冉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作者:陆新

上一篇:五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通用3篇)下一篇:党员年度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