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借助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各地域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元素,运用文献、文物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推理方法等论证中国文化是武术技术信息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本文认为:相关的武术文化中包容着已知和未知的武术技术信息,应以更大的视域和深究的目光继续发掘、探知这一蕴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1:

近20年中国武术文化研究量化分析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88—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论文,在论文的刊发量及其分布的中文刊名、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量化研究与分析。旨在对中国武术文化科研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未来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量化分析;发文量;作者群

Key words:China;Wushu culture;quantitativefication analysis;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anthors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 “文化热”及“国学热”[1],武术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开始从武术“术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对武术文化内涵及相关学科的探讨,使武术从单纯的技艺传承,进入到科学研究的高层次范畴。在此之后,一些与武术文化有关的学术会议相继举行,直接地推动了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兴起。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初步繁荣期,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武术文化研究的著作和论文问诸于世。武术文化涵容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载体[2],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如何发展、中国武术如何大众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如何为人类提供有益的伦理品质和人生理念,武术文化如何体现这一重要价值功能,其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近20年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量化分析,旨在从文献角度了解当前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这对于未来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及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可以使武术在当今“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项,以“武术文化”为检索词,选定时间为1988—2006年,设置查询范围为“全部期刊”,匹配为“模糊”,点击确定,检索得到的关于武术文化研究的文章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获得第1次检索结果,共有论文318篇。再对检索所得的论文进行排查,以发表时间为准,去掉一文多发的论文,保留最先发表的论文,剩余302篇。为了确保所选取论文的可靠性和样本信息的稳定性,作者分别于2006年5月25日、2006年9月20日和2007年2月1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重新进行检索,保证文本抽样的质量。最终确定302篇关于武术文化研究的论文,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分析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上述302篇关于武术文化研究的文章,同时查阅了相关书籍和文章,为本文研究提供资料保证。

1.2.2 数理统计法

对302篇论文所分布的中文刊名,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情况进行相关的数理统计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根据量化结果阐释有关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指出当前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论文的刊发量、基金课题量及其分布的中文刊名

从图1可以看出,1988—2006年19年间,有关武术文化研究的论文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除了1990年有一个研究小高潮外,2000年之前的论文数量一直处于平稳增加趋势;2000年以后,增势明显。说明在2000年以前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突,人们对文化研究陷入“热潮”之后的“冷却”,武术文化研究也呈现出比较萧条的景象。并且这种萧条景象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武术文化研究的著作也比较少,主要著作有旷文楠主编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199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刘峻骧主编的《中国武术文化与艺术》,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文化知识手册》等书籍。这些学者们站在学科的高度,将武术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从多角度、多学科方向探讨武术自身内部深层次的本质以及武术文化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为后来的武术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后,有关武术文化研究的论文迅速增加,并依托90年代武术文化研究之底蕴,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有关武术文化的书籍和学术论文问诸于世。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其中不少论文在研究的领域、范围、对象等方面都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使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初步繁荣期。

据统计,抽样分析所选定的全部302篇样本共涉及98种期刊,分为非体育类期刊和体育类期刊。其中,非体育类的62种期刊中共有相关文章67篇,占样本总数的22.2%;体育类期刊36种,共有相关文章235篇,占样本总数的77.8%。其中出现5篇及5篇以上样本文章的期刊共14种,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刊发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论文最多的前3位是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体育文化导刊(原《体育文史》)和中华武术。其余的22种体育类期刊有18种刊登过2~4篇样本文章,分别是: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体育科技、山东体育科技、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浙江体育科学、中国科技信息、四川体育科学、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体育学刊、体育世界(学术版)、中国体育科技、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精武、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安徽体育科技、体育科学研究。还有4种体育类期刊只刊登过1篇样本文章,分别是: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辽宁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福建体育科技。可见,体育类期刊的发表频率较高,非体育类期刊的发表极为分散,62种期刊共刊登了67篇相关文章,其中只有4种期刊在19年期间刊登过2~3篇样本文章,其余58种期刊杂志在19年期间都平均只刊登过1篇样本文章,说明有关武术文化的话题在体育研究的范围以外很难形成热点。

2.2 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论文的作者基本情况

2.2.1 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

由于有些刊物未说明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现有的统计结果显示,从性别上看,男性作者多于女性作者。男性作者有137人,占总数的76.1%;女性作者有43人,占总数的23.9%。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35~45岁年龄段,有81人,占所统计人数的47.1%;其次是在25~35岁年龄段,有58人,占统计人数的33.7%;在45~55岁这个年龄段的有28人,占统计人数的16.3%;55岁以上的有5人,占统计人数的2.9%。从学历来看,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占所统计人数的56.3%;其次是博士研究生,占所统计人数的35.2%。从职称来看,主要是讲师,有58人,占统计人数的40.3%;其次是副教授,有52人,占统计人数的36.1%;教授占统计人数的16%;助教占统计人数的7.6%。可以看出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作者主要是35~45岁的男性作者,学历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从职称来看主要是讲师。

2.2.2 作者的发文量以及合著量

通过对样本文章作者的统计,302篇样本文章共涉及234名第一署名的作者,表2为这些作者所发表的文章数量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发文量仅为1篇的作者占了作者总数的84.6%,共198人。根据美国学者洛特卡(Lotka)定律[3]145,发一篇论文的作者占作者总数的比例大约是60%,84.6%远远高于这一比例,表明当前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作者还不是很稳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科研难度不断加大,合作研究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当代科研的一大特征。尤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群策群力,提高科研成果水平。论文的共同署名是科研合作的一种表现,根据论文共同署名作者的数量,可间接估计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合著论文量是指具有两个以上作者的论文数,表2给出了不同发文量的作者数量统计,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合著论文有104篇,合著率是34.4%,这一比率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一般来说,合著率越高,学科发展水平就越高[4]。说明在当前武术文化的研究中合作意识较差。并且进一步对合著论文作者的专业状况和研究方向统计发现,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工作者,研究方向大部分都是武术理论与方法,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成果也有,但数量很少。因此,要提高武术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就必须考虑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

2.2.3 活跃作者群的分布

所谓作者群的分布是指在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活跃作者群的作者也称为核心作者。根据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普赖斯(Price)教授的理论,发表论文数为N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3]164。计算公式如下:

N=0.749(n1/2max)(1)

式中,nmax为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根据表2的统计发表中国武术文化的论文最多的一位为9篇,从而得出N=0.749(9)1/2=0.749×3=2.247≈2,即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由统计结果得出核心作者数为36人,他们占作者总数的15.4%,36位核心作者共发表论文104篇,占论文总数的34.4%,这同普赖斯理论中所说的核心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应为论文总数的50%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武术文化研究核心作者人数还需增加,核心作者的论文平均产出率有待提高。

2.3 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法

据统计,近20年来发表的关于武术文化研究的论文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历史资料考察法、综合分析法、比较法、现场体验法、田野调查法等。从统计结果看,采用文献资料法的文章最多。目前,中国文化的研究在努力改变先前的纯理论化、思辨化的研究,追求实证化、社会化乃至量化的方式,突破学理层面的反复论争,将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社会科学[5]。从目前武术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看,还没有将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武术文化研究。

2.4 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样本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概况,了解近20年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关注热点和薄弱点,并以此推断今后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和应关注的热点。通过阅读分析样本文章,我们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了大致的了解,具体情况见表3。

由表3统计显示:武术文化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研究议题包括:武术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征,武术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武术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区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研究。在对武术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征的研究中,内涵的研究共6篇相对于结构和特征的研究24篇偏少。当然,内涵、结构和特征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弄清武术文化的结构和特征对于明确武术文化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主要包括武术文化的教育作用、历史作用和社会作用这3个方面。近2年,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共有22篇论文的研究是关于武术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大部分论文认为武术文化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余的22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武术文化的社会效用和历史价值。这些足以说明武术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措施方面研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收效不大。随着研究者对武术文化的日益关注,武术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程度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78篇,占样本文章总量的25.8%,主要包括传播与传承的障碍和方式,传播、传承与发展的趋势和对策。针对各少数民族及不同区域的武术文化的研究有35篇,占样本文章总量的11.6%,表明区域武术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从研究的具体内容看,对单一民族与单一地域的研究较多,对跨文化、跨地域、跨民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回族、哈尼族、维吾尔族这几个少数民族以及少林武术文化的研究较多,相对我国56个少数民族和其他地域而言,有很多少数民族和地域的研究还是空白。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不少研究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武术文化的渊源,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根据表3的统计,共有相关研究54篇,占样本文章总量的17.9%,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较大程度的关注。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下的子系统。但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武术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动和超越。这些都是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不同的观点必将促进人们对武术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在2000年以前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初步繁荣期,不少论文在研究的领域、范围、对象等方面都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

2)中国武术文化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的工作者,研究方向大部分都是武术理论与方法。在性别上,男性作者远远多于女性作者。在年龄上,主要集中在35~45岁这个年龄段。在学历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占了将近90%。在职称上,主要是讲师和副教授。武术文化研究的核心作者队伍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核心作者人数还需增加,核心作者的论文产出率也应进一步提高。

3)在研究方法上,文献资料法使用频率较高,比较法、数理统计法、现场体验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使用较少。建议采用多样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武术文化的研究中来,增加实证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4)目前,我国武术文化的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武术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征,武术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武术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区域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其中,武术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武术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区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建议武术专业的工作者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研究者合作,从多角度、多学科方向探讨武术自身内部深层次的本质以及武术文化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武术文化的概念、武术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武术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等理论体系的研究,增加有关武术文化的专著和出版物,健全武术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丰富研究内容,开阔研究视角,并在研究实践中注重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专业性与持续性。

5)部分武术文化研究者存在盲从和浮躁心态。在论文的量化统计过程中,发现有论文存在一稿多发的现象,不少属于同一议题的文章中缺乏创新性的观点,存在观点与阐述的雷同现象。因此,武术文化研究需要树立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坚决抵制学术腐败。这样才能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为《中国文化研究20年》序[J].社会科学战线,2003(5):275-276.

[2]周之华,周绍军.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J].体育文史,2000(2):43-45.

[3]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安秀芬,王景文,黄晓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2002年的载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64-266.

[5]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作者:施鲜丽 葛 耀 蔡仲林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2:

地域文化中武术技术信息寻索

【摘要】本文借助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各地域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元素,运用文献、文物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推理方法等论证中国文化是武术技术信息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本文认为:相关的武术文化中包容着已知和未知的武术技术信息,应以更大的视域和深究的目光继续发掘、探知这一蕴藏。

【关键词】地域文化;相关的武术文化;武术技术;信息

Wushu Information Searching in Regional Culture

GUO Zhi-yu

收稿日期:2013-09-13;修回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郭志禹(1950-),男,广东中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武术历史与文化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立项课题(WSH2012C012)。

人们都知道,古今拳师的技艺和拳谱拳经保存下来的武术技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甚为世人青睐。不少人在武术秘籍上苦苦寻觅,这无可厚非,发掘祖先的优秀遗产,首先就应该从武术本体文化着力。然而,中国漫长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中还蕴藏着许多有待深入发掘、解读的武术技术信息。本文借助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各地域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元素,运用文献、文物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推理方法等论证中国文化是武术技术信息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1 古籍中的武术技术信息

1

上一篇:流转税组工作总结下一篇:交警大队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