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兴趣小组心得体会

2022-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兴趣小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科学兴趣小组心得体会

组建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研究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合理地组建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能够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组建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形成求实态度、深化创新意识,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物实验;兴趣小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

与传统的生物教学相比,现在的教学更加重视对生物实验的探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实验兴趣小组,跟学生们一起研究生物实验,进而提升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组建兴趣小组进行生物实验探究,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会比较分析一些生物现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而深化创新意识。

一、实验探究,形成科学思维

教师组建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在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分析生物相关实验规律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培养初中生实验探究的能力,首先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然后通过实验跟他们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一年级上学期第五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一节“饮食与营养”这一章节实验“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组建实验兴趣小组,然后跟学生们一起准备好实验材料:花生、馒头、菜油、鸡蛋清、烧杯、温度计、解剖针、铁架台、三脚架和酒精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播放和演示实验的过程,初步了解和鉴定脂肪、糖类和蛋白质的生化检测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请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分别完成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已知成分的鉴定。由于是不同的兴趣小组鉴定不同种类的材料,当每一组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了所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成分探究性实验后,教师进一步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不同小组实验过程的区别和相同点,让他们学会比较分析。

这样的实验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生物实验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于不同食物中成分的不同的理解,在进行了小组之间的比较和分析之后,让他们掌握了不同物质实验过程的区别,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思维。

二、实验探究,形成求实态度

教师在班级中组建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在帮助同学们形成对待生物科学实事求是态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在培养初中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一年级上学期第四章“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第二节“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取什么”这一章节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和兴趣小组的学生们一起准备了实验材料:青菜若干株、土壤浸出液、无土培养液、蒸馏水、锥形瓶、酒精灯、载玻片和镊子等。接着教师与兴趣小组的学生们一起把三株大小相同的青菜分别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溶液和蒸馏水中进行培养,并且给予足够的光照。一周以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观察三株青菜的生长状况,发现蒸馏水中浸泡的植物不能生长。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兴趣小组的学生们纷纷猜测,是蒸馏水中没有土壤浸出液和无土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猜测,并且实事求是地探究出这个营养物质是什么。最后教师将三种液体各取适量滴加到载玻片上,用酒精灯加热后,学生们发现蒸馏水什么都没有留下来,而其他两种则留下了一些结晶的物质。

通过实验探究,教师巧妙地给学生们引出了这些结晶的物质就是无机盐。因此,教师应在兴趣小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让他们形成可贵而重要的科学精神。

三、实验探究,深化创新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创新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教师在班级中组建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在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深化对生物知识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要培养初中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二年级上学期第十五章“生命的调节活动”第一节“人体的调节”这一章节实验“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的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兴趣小组的学生一起准备了实验材料蜡烛、直尺、白纸板、双凸透镜等材料。在实验的时候,教师引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分别用薄厚两个放大镜进行实验,让他们感受两个凸透镜的折光能力;然后又调节蜡烛以及屏幕的距离,让学生们根据两个镜片的厚度感受折光异常的现象,用来反应人眼近视和远视。通过这样的教学实验,学生们明白了眼球就像凸透镜一样,并熟悉了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增强了关爱视力、关爱盲人的意识,也愿意为盲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安排与学习内容对应的探究实验,能够使学生清楚所学学科知识的来源,形成科学精神并能够增强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会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承赋.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J].中学生物学,2008(12).

[2]侯淑芳.小组协作方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4(02).

作者:沈小琴

第2篇:科学兴趣小组总结

中心校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为丰富少年儿童课余文化生活,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本学期,共有16人参加兴趣小组,利用每周三下午放学后的时间进行活动,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现将本学期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 、激发兴趣,筹建小组

在全校各班广泛宣传,形成一股踊跃报名、争入科技兴趣小组的热潮,在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挑选出一些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科技兴趣小组,同时准备必需的器材,并制定好活动工作计划,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扎实工作,丰富内容

围绕计划我们有步骤地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工作,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改变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盎然高涨的情绪下参加各种活动。

三、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经常利用实验室的器材给学生做一些教材外的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也勤于动手,善于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这些办法如果能做成实物就是发明创造。不要以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情,小学生也能成为发明家。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加强,浓厚的兴趣得到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逐渐深入。今后还将开动脑筋,创新工作,力争以点带面,发散开去,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浓厚科技氛围逐步形成! 在创新素质教育全面开花的校园,我校科技兴趣小组经过了步履蹒跚的阶段,正稳步发展。这学期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11、让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突破原有的旧框框。

根据他们的有创造欲望的天性,平时便在科技活动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自由”的训练,从思维的广度、深度、新度、速度等方面来突破思维的旧框框,形成一定的创造思维。如:

①看谁想得多:主要是针对思维的广度来展开的,让学生想得越多思维便越开阔。如:“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做什么?”、“我们希望飞机还能为我们人类做什么?”等。

②看谁想得深:主要是针对思维的深度来展开的,让学生想得越深思维便越周密。如:“如何用益智玩具拼装成有用的物体?”。

③看谁想得新:要想到一般人想不到而又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思维中最有价值的新颖性。如:“用废旧的材料自己制作一件新颖的物品?”等,你能在这些小发明上再进行发明吗? ④看谁做得快:用我们的益智玩具比比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组装起规定的样品。

2在科技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或东西,把动手看成一种快乐的活动。从动手做的数量、质量、新奇等方面来培养动手能力。

①看谁做得多:争取机会多做,不光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还要做到品种上的多。发展系列化的思想,将一件作品发展成一系列的作品。 ②看谁做得好:动手做得精细、认真,选材用得精当、得体,构思想得精巧、别致。这是对动手质量的最好检验。

③看谁做得新颖:做的东西在造型、功能、结构、材料上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是检验有没有创造性的标志,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④看谁拆装得好:对于一些暂时不能动手搞创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对一些玩具进行拆装,从拆装中研究结构、了解原理,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如:拆装飞机模型。

让求新变成发明的举动,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很重要,它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的进步。留心生活,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麻烦和困难。当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后,便会将这些能力加以创造性地来解决遇到的麻烦和困难,并形成一定的成果,这就是我们开展科技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发明和创新。学生正是在“遇到问题→解决困难”的活动中化险为夷、梦想成真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①看谁搜集的困难多:只有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有发明和创新的突破口,留心一下生活、学习中的遭遇,很可能就是一个受启发的地方。

②看谁解决的方法新:解决问题要能符合自己的需要,想办法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多的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惊奇,这就是创造中“新”的突破。

③看谁设计的思路巧:将想法用巧妙的思路设计出来是创新的最初表现形式,最主要从结构、功能上加以最优化,最重要的是设计的东西容易制作、能够普及。

④看谁创造的东西好:发明创造的东西要带给人方便,而且在外观上能给人精美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创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总之,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科技组的长期努力。

第3篇: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教案

一年级 第一课

冷热两墨水

你需要:两个玻璃杯 热水 冷水 墨水

这样做:在其中一个杯子里倒入热水,在另一个杯子中倒入冷水,然后在每个杯子里滴一滴墨水。

想一想:热水和冷水哪个与墨水融合得快一些?为什么?

有创意:人扭伤了,是用热水还是冷水来敷受伤的部位?为什么?

告诉你:热水的水分子运动速度比冷水快。热水的水分子能较快地跑到墨水中去,与墨水融合。(特别提示:此实验可能有危险,需要成人指导。) 提示:下节课带保鲜膜50cm,大碗一个

第二课 制作放大镜

思考:水也能当放大镜,你知道吗?

材料:水,保鲜膜,大碗一个,小粉笔头或硬币

操作:

1、把小粉笔头或硬币放入碗中,用保鲜膜封住碗口;

2、用手轻轻把碗口上面的保鲜膜向下按一些,使保鲜膜成倒锥形;

3、将水倒在保鲜膜上,通过水看碗中的物体,观察小粉笔头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讲解:碗里的物品看起来大了不少,这是因为保鲜膜上的水形成凸透镜,而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往往会大于原有形态。

第4篇: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华山完小六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总结

科学课外兴趣小组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科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可以参加本年级兴趣小组,也可以自发组织兴趣小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将一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在活动中我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各种工具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探究省力杠杆的用力点与支点距离和阻力点与支点距离关系,小杆秤的制作,瓜皮拱的制作等都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小组可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探究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学生的亲自操作过程中好象找到了成为科学家的感觉,信心十足。

二、选择活动内容时紧密联系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

三、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六年级学生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组织学生从事各种形式活动,使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发生积极作用,通过思维过程的同化、顺应,不断丰富认识结构,发展智力。

四、开展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科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科学实验操作”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

总之,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陶冶了情感、磨炼了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科学爱好者和特长生的队伍扩大了,在“趣”字上下了功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乐学、会学、健康发展。

2017.12

五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的活动中,学校科学兴趣小组继续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教导处工作安排,进行每周三一次活动,,主要地点放在学校实验室。现将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

能力的培养多在活动中取得。课堂教学只把生动活泼献给学生是不够的,还应当把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获得自由之手。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其中手工制作活动和实验操作活动是学生探求知识、提高技能素质的最佳形式,手的运用促进脑的开发,从而使未知世界变成已知世界,这就是发明和创造。本学期共开展8次活动,每次活动都有记录,优秀的作品保留下来,供同学学习。

二、 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经常利用实验室的器材给学生做一些教材外的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也勤于动手,善于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这些办法如果能做成实物就是发明创造。不要以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情,小学生也能成为发明家。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纸桥”的制作,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气象组能坚持不懈观测气象,这既需要恒心更需要意志力。

三、 注重活动的拓展,争取家长的支持。

很多家长认为科学兴趣占用了孩子的时间,可能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的下降,针对这一点,我们注意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让家长明白科技兴趣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习。因为科技创新大赛这样的项目需要花费孩子们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特别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关心。科技竞赛中的成功,也促进了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热爱,进而促进了对学习的热爱,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我们还需共同努力,在科技创新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我们才会走得更远。我们也期盼着我校学生在今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现零的突破。

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科学课外兴趣小组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科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学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最有效地方式。学校科技兴趣小组继续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多项科技活动,丰富少年儿童课余文化生活,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了更好的做好以后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将一学期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开展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学生们的认真,深深地感染着我,我和他们一起为成功而欢呼,为失败而惋惜,为再成功想办法。

二、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各种工具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探究省力杠杆的用力点与支点距离和阻力点与支点距离关系,斜拉桥的的制作,瓜皮桥的制作演示等都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一些浅显的实际问题。

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制作活动。 能力的培养多在活动中取得。课堂教学只把生动活泼献给学生是不够的,还应当把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获得自由之手。手工制作活动和实验操作活动是学生探求知识、提高技能素质的最佳形式,手的运用促进脑的开发,从而使未知世界变成已知世界,这就是发明和创造。本学期,我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了金台区教具学具制作活动,四一班的同学的作品,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我校教育教 学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校师生制作了大量的科技作品,深受家长和领导好评。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加强,浓厚的兴趣得到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逐渐深入。

三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总结

在这整整一学期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我校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地对参加各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在兴趣小组活动初,各小组辅导教师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然后针对他们的基础和特点,认真制订了一份辅导计划,然后按所定的计划去辅导学生,希望能让参加了的学生在每周的活动中都能学到一些知识,取得一些进步。

计划制定之后,各任课开始认真地写辅导教案,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进行授课和辅导。结合本学期课本上的内容,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课内外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从点到线再到面全方位提高他们的各种特长。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各种学习竞赛,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年来,学校组织了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的活动。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学习更感兴趣了,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他们在各方面都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

虽然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但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导致教学简单的内容时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太简单;教学教难的内容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觉得无从入手。又如:一些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过份依赖老师的讲解,他们很习惯等待老师的讲解,而不去自己根据自身优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以后的兴趣小组活动中继续思考,寻求一些更有效、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主动的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在本学期的兴趣小组辅导工作中,不仅学生取得进步,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许多教学的经验。在今后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收获!

第5篇:科学兴趣小组开课报道

我校开设“科技小制作”兴趣班

我校秉承以科学为特色的办学,加大科学教学投入,建立两间科学实验室及器材室。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科普工作的开展,活跃校园文化,增强儿童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特成立两个“科技小制作”兴趣班。

科技小制作的特点在于一个“小”字,结构简单,材料好找,加工容易,见成果快。非常适合小学生参与制作。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在校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可以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在验证的基础上去运用、去发挥,自由地表现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实现人人参与,要求每班成立科技制作小组,长期在班级内部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和小考察活动,保证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并将科技创新教育的成果纳入考核计划当中,发动同学们积极参与。

第6篇: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袁庄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依据学校《2011下学期工作计划》、《2011下学期教导处工作思路》,综合学生其他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和安排制定了本学期科技活动小组工作计划。

二、学情分析

参加科学活动小组的主要成员是在

三、

四、五年级,对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对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也充满了兴趣和爱好。这次科技活动小组是第三次组对,但是。一些新组员对于科技活动小组要做些什么还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同学以为就是去参加比赛制作模型。这次组对有20个人,希望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的队伍能越来越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要求每每周能做出成功的小作品、小实验。

2、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实验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审美能力,实验与制作要求学生尽量使用生活中自己能寻找到材料。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自主或小组合作创造制作出小作品。

5、提高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思想并能制定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计划。

6、以小队为单位进行实验和制作,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和谐沟通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过程中只适时的指导。

2、以学生动手为主,理论教育为辅。

3、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科学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设计、制作小作品。

4、加强学生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的思想,鼓励学生在制作和实验时有效利用废弃物。

五、主要活动内容

1、科学活动小组招募

2、 培养科学制作兴趣

3、科学小实验: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显微镜的使用

4、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学做植物标本

5、电路小实验

6、 科学小制作保温瓶

7、科学小制作《自制手电筒 》

8、用所给的材料制作一幅作品。

9、制作仪器,自测肺活量。

10、制作食盐晶体。

11、制作并研究电磁铁。

12、各种简单机械的研究。

六、培训教师

王红英 薛梅葛建红 缪六梅

第7篇:科学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一学年的工作于学习过后,在科学小组的共同学习下,星火科学兴趣小组完成的工作如下:

科技手工制作: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做科学爱科学的情感,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制作。

1、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1)下雨示警器; (2)电动秋千;

2、学生个人完成的作品: (1)土电话; (2)电磁铁; 专题学习:

1、组织小组成员观看了《宇宙与人》科普影片;

2、王亚萍太空授课;

3、中国航天发展专题学习。 实验课程:

1、太阳能发电器的使用与学习

2、显微镜的认识与使用

3、电磁铁的认识与制作

4、透镜的认识,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

每次课程活动进行完之后都要求学生尝试完成学习笔记和实验报告。

改正

上一篇:物业公司薪酬调研方案下一篇:创新思维与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