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融于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媒体艺术就是一种新型综合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对于传统艺术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二者既为相互矛盾的存在,又相互所需。本文就浅谈一下二者的融合发展之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论文 篇1:

论传统媒体艺术与新媒体数字艺术的异同

摘要: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是艺术界的新旧主流,这两种传承和创新形式的艺术艺术媒介、记录方式、艺术审美上两门艺术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作为在现代技术的利用中产生的艺术类型,传统和数字艺术都是不可互相代替的,它们互相共存,并且都以追求作品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作为鲜明的艺术特征。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都是对传统图形媒体表现方法和现代影像的利用,因此可以使用新时期的新媒体艺术艺术概念加以统称。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艺术

传统媒体艺术是其实不是传统艺术,它是艺术创作者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手段。同时也在多种媒体语言进行融合的表达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叙述的语言风格。与传统媒体艺术相对的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意味着个人主观艺术形态的复兴,尽管现代主义时期各门类艺术各自向着净化和纯化的方向发展,但传统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它的概念也是在其快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因此,新媒体的表达语言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同时它也离不开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和相关艺术媒体的发展。

一、传统媒体艺术内涵与类型

传统媒体艺术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概念,一位设计大师说 “新媒介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及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介艺术是传动媒介艺术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艺术指以录像、电视、媒体作为表达手段和作品形态的艺术,目前更新的新媒体是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虚拟现实、网络神经、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可见,传统的概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艺术的起源与艺术自身的发展不可分割,从新达达艺术、波普艺术、新波普艺术,到深受其影响的观念艺术家,大多从大众媒体中选取运用图像,自由地使用各种媒介和素材,图像的重复使用和媒体运用的自由与复合都表明媒体艺术的即将到来。在2O世纪5O年代就已奠定了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电视、录像等大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并对媒体设备和媒体性能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所以,传统媒体艺术也是相应时代发展出来的主流形式之一,预测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基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依赖于这种发展进入社会环境和艺术领域的方式。

二、数字艺术的起源与类型

数字艺术的产生:数字艺术指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艺术构成方式,它既指艺术作品数字化创作过程,也指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因此,一个数字艺术可能是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构成的艺术创作活动,还可能是以数字“比特”展示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数字技术本身是不能称为数字艺术的,当前划分数字艺术范畴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数字技术和一般涉及数字技术的创作都称为数字艺术,我们认为只有注重艺术观念的表达、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数字作品才可以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千差万别,很多研究者将传统媒体艺术类型归于数字艺术,依据数字艺术的概念,笔者认为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和电脑动画、数字特效、CG动画。因为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也要避免将应用了数字技术的产品都归于数字艺术,正如在数字艺术概念中提到的,要区别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以此为标准划分数字艺术的类型。

三、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差別

(一)传播的艺术媒介不同

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媒介,而数字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媒介决定了艺术对象的性质,并且也对艺术的生产方式和记录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艺术本身的形态,这种形态是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传统为艺术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视觉形态和体验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交往方式,传统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媒介,在传统媒体艺术类型中的录像、录像装置、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都以电子媒介为基本构成,并带来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新特征。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更加非物质性,如果说传统媒体艺术介于物质媒介和非物质媒介之中的话,那么数字艺术则脱离了艺术的物质媒介层,艺术创作超越了现实事物的局限和控制,在漫无边际的广阔范围中实现艺术的创作意图,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艺术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摄影、电影、电视和动画等领域,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经验。

(二)两者的记录方式不同

艺术媒介的不同带来艺术记录方式的差异,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依托,数字艺术则以数字化为作品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传统技术的生产、发送、显示和存储技术使得传统媒体艺术以摄像机、录像机等采集图像,并以光盘和磁带为存储,在作品中常常应用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为展示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信息的采集和作品的制作过程,在计算机处理设备和软佯的支持下,数字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创作、存在、传送和播放作品,以数字化将数字艺术的文本、数据、音频和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整合,数字化是数字艺术作品记录和存在的形式。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不仅在概念范畴上存在差异,艺术媒介的不同使它们各具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另外在是否具有商业性上也存在差异,传统媒体艺术摆脱了最初的商业目的而以追求艺术性为最终目标,数字艺术却仍然在艰难脱离商业性中挣扎。

四、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联系。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中产生的艺术门类。未来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家会越来越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的方便性与多元化也使得艺术家的领域越来越扩大,跨领域的创作者将会大量出现。共有的艺术类型——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应运而生。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媒体艺术的类型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并出现了新的艺术类型: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传统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数字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媒体艺术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表现,尤其是90年代以后,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传统媒体艺术中的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多媒体,或者也称作复合媒体,“通常被定义为将两个或更多种的传播形式集合为一个整体的任何媒体。”

五、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以现代影像为基本的艺术表达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对传统和数字艺术进行总称,能够使用影像艺术归纳的原因有二,第一,传统媒体艺术在更新的媒体出现时就面临了无法明确界定的情况,上个世纪流行于全世界的电影艺术就是当时的“传统媒体艺术”,但在今天,相比于来势汹汹的数字艺术,它早已失去了“新”的意义,所以应该有更准确的名称来命名目前应用传统技术的这一艺术类型;第二,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是对于影像的改变,今天,无论从哪一种艺术类型入手,都无法忽略影像的重要意义,影像不单是艺术家创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还是视觉社会中大众的阅读文本,现代科技为影像的创造、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先进的方法,无论是传统的采用,还是对数字技术的运用,都是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影像的发展,因此,在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仍然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归纳和总称。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孟瑶.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4.

作者:杜文飞

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论文 篇2:

浅谈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发展

【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融于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媒体艺术就是一种新型综合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对于传统艺术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二者既为相互矛盾的存在,又相互所需。本文就浅谈一下二者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科技;融合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融于艺术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而传统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我们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华。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二者能够相互介入、相互融合,更好地发掘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底蕴,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这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本文意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求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新媒体艺术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传统的书画艺术是以纸、笔为载体,艺术 家以造化万象为师,“触景生情”“情景并生”把陶铸在心的“胸中之竹”一气呵成在纸上的“手中止竹”的过程。传统的刺绣工艺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它是一种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相应的设计构思,通过针线将绣线组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色彩的传统工艺,当这些传统的艺术结合新媒体又会出现新的魅力和价值。刺绣艺术演变为现在的电脑绣花,传统的书画艺术也不仅仅局限于在纸笔墨中呈现。新媒体的到来,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新媒体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装置、展示为一体的媒介形式,凭借其数字化的技术,使艺术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处理、储存也更为便捷化,也使传统的书画艺术、刺绣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更多与科技相结合,为传统艺术探求到更广阔的延伸空间。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国家馆中,在“东方足迹”展区,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新媒体技术,再现了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风采,创造性地再现了汴京城的繁华夜景,使人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置身于当年的汴京城内。技术团队以三维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形式展出了3D版《清明上河图》,万人争相目睹,成为世博会镇馆之宝。在保留原画“散点透视”的绘画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影像技术擦除掉画面中原有人物,并补充好场景。最后利用三维造型软件重新实现画面中的人物,给予每个人物的身份,并让他们动了起来,在繁华的街市中穿梭。这就是新媒体艺术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最好的例证,使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也使传统艺术更富有魅力,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艺术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认识,我们观看清明上河图时,已不再静静地观摩、体会、鉴赏、品味、想象、沉思,而更多的我们会“沉浸”其中,在声、光、电的多维方式展现中呈现动态交流。

二、新媒体艺术打开了传统艺术和其他领域的交流平台

新媒体艺术涉及多方面的文化理念和多种学科交叉,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涉及科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的交叉整合,使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格特点,而新媒体正好打开了传统艺术与其他领域的交流平台,实现艺术层面的互通性,也能使传统艺术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新的方法和理念,以更加开放和发展的观念来完善自身,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使传统艺术更加贴合时代的发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媒体艺术强化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曾说过,“既然我们认为艺术是可以界定的,既然我们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那么,我们当然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艺术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即可不可以兴”。艺术的本体就在于能否生成审美意象,能否让人产生美感,拥有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永恒性定论,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指标。当然,新媒体艺术也不能例外,如何能让观众产生审美体验及它想表达的内容展现给观众正是新媒体艺术作为第一目标要完成的使命,也是新媒体艺术的本质所在。这是检验新媒体艺术为艺术的第一指标和要义。

新媒体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运用了新兴的科技手法,创造出更加新奇多样的艺术形态,使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而新媒体艺术的特性:互动性和沉浸感,在互动中加强艺术交流,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传达感官刺激,这样更能深化观众的审美体验,能够更好地达到传统艺术中所强调的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了“审美意象”,突破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达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超越自我,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新媒体艺术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时空、运动、节奏。空间是三维的,加上时间、运动、节奏就形成了多维空间。时空营造气氛、运动引导视觉、节奏影响情绪,这就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审美体验。新媒体艺术较之传统艺术,与观者的近距离接触更加直接、亲近,更能让观众沉浸到创作者所为其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去,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穿梭,产生独特、全方位的审美体验。而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正是在欣赏“美”、沉浸“美”和互动交流中产生的。

四、新兴媒介传播助力传统艺术的传播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谈到,“一个时代的主流媒介,会影响这个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新兴媒介的到来,也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的时间和“浅阅读”的信息接收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这让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再适用于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新媒体以它自身的特性,传播信息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元化来助力传统艺术的传播。以前传统的书画艺术是以创作者——收藏家——经纪人这种单向传播的过程来进行艺术传播,而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传播过程由这种线下的单向关系转变为线上的网状传播关系,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app来进行欣赏、发表评论观点,进行书画的二次创作,快速转发并推荐,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自媒体。就像约瑟夫博伊斯的名言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也使信息的传播进入到高度开放、自主化的阶段,接受者也突破了传统媒体中“被动”接受的角色,而进入到集传播者与接受者为一体的角色中。由过去的传播者“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进展到如今“点对点”的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即时反馈的模式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渠道,转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模式,使传统艺术的传播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传播覆盖面更广并引发全民参与。

这种传播方式不但使传统艺术为广泛的人群所熟知、更为贴近大众生活,也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使他们参与到传统艺术的理解和二次创作中,这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推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使传统书画艺术不在固守于传统实物传播的模式,逐步呈现出机械和数字传播方式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有其自身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呈现了一种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艺术形式,但是我认为,新媒体艺术仍然是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新媒体艺术应当立足于“传统艺术”,吸取传统艺术的神韵、风采、意境、精华,而不是脱离传统艺术而存在,那样只会让新媒体艺术变成一种空洞的时尚、科技的堆砌,而丧失其作为“艺术”的本体。同时,科技在新媒体领域已经泛化,在艺术领域中引进科技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传统艺术才要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魅力和价值,使二者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宫林.新媒体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作者:邢桂真

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论文 篇3:

新媒体艺术和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

摘 要:以视觉图像与听觉数字化为中心的时代,是否给传统文化带来冲击?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能否让传统文化保持年轻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分析《雅安茶马古道》和《十二生肖》两个新媒体作品,探索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艺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生存关系。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传递;艺术传承;全息投影;文化遗产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对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需要适应时代。审视传统文化的现状、媒体的数字化,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需要从认识技术层面加以实践与探索。

1 新媒体艺术和传统文化概述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国内著名新媒体专家、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教授认为,[1]“新媒体艺术”属于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范畴,主要是指利用新的媒体呈现技术来表现或辅助艺术。

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2]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即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儒道思想等,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首先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结。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与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形成最初的设计方案,再通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影像、音像合成实现作品的呈现。

2.1 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和传播途径有其特殊性、局限性。从信息传播形式上看,传统文化从“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到纸质媒介的传播,信息并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传播效率。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以及味觉1%。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这五种感官必须协同活动才能完成。从信息传输理论上看,通过综合刺激人的感官,能得到信息传递的最优效果。

2.2 新媒体艺术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通过视听原理进行音乐音效配合动态影像,使原本单调的文字、图形图像变得更加生动和多元化,突破了原有空间、时间的局限,拓宽了传统文化传递面积和传递深度,对传统文化中的古老文字、画作、老旧影像有了全新的表达,加强了信息的传播能力。

以笔者在2014年创作的新媒体动画影像作品《十二生肖传说》为例,十二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绘画、民间工艺作品。动画作品运用数字手段描绘生肖影像,对十二生肖的起源、形象、相关传说等从新的角度进行艺术重现,以全息投影的形式为载体,立体运用声、光、色的效果体现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形象。借助强烈而鲜活的感官刺激,传统与现代摩擦的火花,相映成趣。

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对全息投影的特点进行分析,制定适合这类传播媒介的最佳表现方案。采用了传统艺术形式——皮影戏进行动画演绎。通过对皮影戏中人物形象、形态的借鉴,用数字化的影像刻画了一场“旧时说亲娶媳妇”的“皮影戲”(图1)。

作品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参考民间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抽象的剪纸形式(图2),使生肖形象的轮廓化、传统化;另外一种则是具象的写实风格,还原动物的造型与动态(图3、图4)。该动画作品以新兴的视觉设计形态结合传统艺术造型进行创作,适应了数字时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大众审美趋势。

2.3 新媒体技术对历史资料的数字化表现

数字技术有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和保护方式。新媒体艺术借助音频、图形、影像、动态捕捉、虚拟现实、互动媒体以及网络等技术,对传统文化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进行加工,以一种更为直观、形象、便捷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形态。例如,2013年5月故宫发布《胤禛美人图》ipad应用,以清晰的藏品图为基础,串联起家具、陶瓷、书画、宫廷生活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新媒体影像作品《川藏茶马古道》为例,该作品是雅安博物馆委托,通过新媒体艺术手段还原川藏茶马古道文化历史的一部非遗文化作品。茶马古道属于线性文化遗产范畴,它串联了茶叶产地、储藏地和消费地的路线,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是古代西南地区商业贸易的民间通道。

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资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几位著名摄像师拍摄的零散照片以及录像片段,如非专业学者查阅史实很难形成直观印象。影像作品立足现今川藏茶马古道的研究成果,以立体的影像还原了古道上的背夫生活,甚至将茶包使用的工具细节都进行了展示(图5)。作品以3D艺术结合搜集的文化信息碎片,重现了明清时期的雅安古城(图6)以及对制茶活动的生动描绘。

利用历史影像素材进行再创作:结合多种动画表现形式,融合白描、水墨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图7),将原本静止的图片通过技术合成为动态的影像;对照现今茶马古道遗迹的影像视频(图8),更鲜明的呈现出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观众可以在一个全新的空间和时间中去感受茶马古道浓缩的文化遗产。

3 传统文化哺育新媒体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传统文化随人类活动的发展而衍生,文化生于心,艺术现于形。传统文化于艺术如同血脉之于躯体、太阳之于万物。新媒体艺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多元化需求下的产物,是通过扩展传播媒介,更多地运用声、光、色来刺激和影响人的意识行为的艺术手段。新媒体艺术并非艺术的分支,更不是颠覆“艺术”的“艺术”,但它将艺术变得更加精细化、技术化、数据化,在传播媒介飞跃发展的今天,让艺术具有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新媒体艺术正以其勃勃生机,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但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媒体艺术之根,不是跟新迭代的技术和日新月异的硬件,失去传统文化的滋养,只会留下空乏的躯壳和昙花一现的虚无。

4 结语

传统文化支撑了整个艺术脉络,传统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在数字化的今天,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传统艺术跨越时空局限,得到新的诠释和演绎,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新媒体艺术只有融合传统文化,才能在主流艺术浪潮中展现自身优势,实现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DB/OL].人民网, 2012-5-7.

[2] 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 .科学中国人,2003(04).

作者简介:万晋杉,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媒体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数字艺术。

作者:万晋杉

上一篇:地域性工艺美术研究论文下一篇:会务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