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媒体艺术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新媒体艺术是代表最先进的媒体创作技术和最创新的艺术设计思想的新时期媒体创作形式和状态。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科学技术催生出来的艺术形态,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使承载和传播的媒介更加现代化。本文从新媒体艺术的多维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篇:新媒体艺术论文

论传统媒体艺术与新媒体数字艺术的异同

摘要: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是艺术界的新旧主流,这两种传承和创新形式的艺术艺术媒介、记录方式、艺术审美上两门艺术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作为在现代技术的利用中产生的艺术类型,传统和数字艺术都是不可互相代替的,它们互相共存,并且都以追求作品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作为鲜明的艺术特征。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都是对传统图形媒体表现方法和现代影像的利用,因此可以使用新时期的新媒体艺术艺术概念加以统称。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艺术

传统媒体艺术是其实不是传统艺术,它是艺术创作者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手段。同时也在多种媒体语言进行融合的表达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叙述的语言风格。与传统媒体艺术相对的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意味着个人主观艺术形态的复兴,尽管现代主义时期各门类艺术各自向着净化和纯化的方向发展,但传统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它的概念也是在其快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因此,新媒体的表达语言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同时它也离不开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和相关艺术媒体的发展。

一、传统媒体艺术内涵与类型

传统媒体艺术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概念,一位设计大师说 “新媒介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及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介艺术是传动媒介艺术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艺术指以录像、电视、媒体作为表达手段和作品形态的艺术,目前更新的新媒体是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虚拟现实、网络神经、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可见,传统的概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艺术的起源与艺术自身的发展不可分割,从新达达艺术、波普艺术、新波普艺术,到深受其影响的观念艺术家,大多从大众媒体中选取运用图像,自由地使用各种媒介和素材,图像的重复使用和媒体运用的自由与复合都表明媒体艺术的即将到来。在2O世纪5O年代就已奠定了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电视、录像等大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并对媒体设备和媒体性能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所以,传统媒体艺术也是相应时代发展出来的主流形式之一,预测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基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依赖于这种发展进入社会环境和艺术领域的方式。

二、数字艺术的起源与类型

数字艺术的产生:数字艺术指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艺术构成方式,它既指艺术作品数字化创作过程,也指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因此,一个数字艺术可能是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构成的艺术创作活动,还可能是以数字“比特”展示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数字技术本身是不能称为数字艺术的,当前划分数字艺术范畴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数字技术和一般涉及数字技术的创作都称为数字艺术,我们认为只有注重艺术观念的表达、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数字作品才可以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千差万别,很多研究者将传统媒体艺术类型归于数字艺术,依据数字艺术的概念,笔者认为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和电脑动画、数字特效、CG动画。因为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也要避免将应用了数字技术的产品都归于数字艺术,正如在数字艺术概念中提到的,要区别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以此为标准划分数字艺术的类型。

三、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差別

(一)传播的艺术媒介不同

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媒介,而数字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媒介决定了艺术对象的性质,并且也对艺术的生产方式和记录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艺术本身的形态,这种形态是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传统为艺术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视觉形态和体验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交往方式,传统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媒介,在传统媒体艺术类型中的录像、录像装置、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都以电子媒介为基本构成,并带来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新特征。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更加非物质性,如果说传统媒体艺术介于物质媒介和非物质媒介之中的话,那么数字艺术则脱离了艺术的物质媒介层,艺术创作超越了现实事物的局限和控制,在漫无边际的广阔范围中实现艺术的创作意图,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艺术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摄影、电影、电视和动画等领域,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经验。

(二)两者的记录方式不同

艺术媒介的不同带来艺术记录方式的差异,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依托,数字艺术则以数字化为作品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传统技术的生产、发送、显示和存储技术使得传统媒体艺术以摄像机、录像机等采集图像,并以光盘和磁带为存储,在作品中常常应用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为展示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信息的采集和作品的制作过程,在计算机处理设备和软佯的支持下,数字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创作、存在、传送和播放作品,以数字化将数字艺术的文本、数据、音频和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整合,数字化是数字艺术作品记录和存在的形式。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不仅在概念范畴上存在差异,艺术媒介的不同使它们各具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另外在是否具有商业性上也存在差异,传统媒体艺术摆脱了最初的商业目的而以追求艺术性为最终目标,数字艺术却仍然在艰难脱离商业性中挣扎。

四、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联系。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中产生的艺术门类。未来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家会越来越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的方便性与多元化也使得艺术家的领域越来越扩大,跨领域的创作者将会大量出现。共有的艺术类型——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应运而生。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媒体艺术的类型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并出现了新的艺术类型: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传统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数字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媒体艺术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表现,尤其是90年代以后,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传统媒体艺术中的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多媒体,或者也称作复合媒体,“通常被定义为将两个或更多种的传播形式集合为一个整体的任何媒体。”

五、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以现代影像为基本的艺术表达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对传统和数字艺术进行总称,能够使用影像艺术归纳的原因有二,第一,传统媒体艺术在更新的媒体出现时就面临了无法明确界定的情况,上个世纪流行于全世界的电影艺术就是当时的“传统媒体艺术”,但在今天,相比于来势汹汹的数字艺术,它早已失去了“新”的意义,所以应该有更准确的名称来命名目前应用传统技术的这一艺术类型;第二,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是对于影像的改变,今天,无论从哪一种艺术类型入手,都无法忽略影像的重要意义,影像不单是艺术家创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还是视觉社会中大众的阅读文本,现代科技为影像的创造、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先进的方法,无论是传统的采用,还是对数字技术的运用,都是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影像的发展,因此,在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仍然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归纳和总称。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孟瑶.当代中国艺术资本化运作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4.

作者:杜文飞

第二篇: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及批评研究”(11YJC760052)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媒体是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媒体概念的考察,总结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新艺术形态的出现。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新媒体艺术概念作出新的厘定。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特征;新媒体艺术

1 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又称新媒介,是极富争议性的概念。从传播史角度看,新媒体是一个时代范畴,其最终指向“当代”。麦克卢汉指出:“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旧媒体的前后相继……是新旧媒介的共存,共存的基础是了解每一种媒介独特的外形所固有的力量和讯息。”[1]新媒体指向传统媒介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但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诞生于何时,仍是一个在学术界悬而未解,争议四起的难题。毋庸质疑,新媒体的诞生,使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但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作了精彩论述,他把互动性看作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4]美国当代新媒体理论家曼诺维奇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革命的关键阶段,计算机媒体革命影响所有媒体类型,他指出新媒体的五个原理(特征):一、数值化再现(Numerical Representation)。二、模块化(Modularity)。三、自动化(Automation)。四、流体化(Variability)。五、译码/转码(Transcoding)。[5]熊澄宇教授指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6]熊澄宇侧重于考察其历时过程性,旨在赋予“新媒体”以符合其本质特征的时代内涵和真实意义。刘自力则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之后的数字媒体技术称作新媒体,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有电子内容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7]

考察目前各国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厘定,可见出其鲜明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新媒体是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新技术的产物,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新媒体产生往往是依靠旧媒体而后才逐步衍生出自身媒体形态,它经历一个从物象(具象)到影像(像素)再到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特征对新媒体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它导致新媒体艺术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即从“物象化”到“影像化”再到“数字化”的艺术创作媒材变化。

第二,许多学者认为互动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观念影响深远。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彻底颠覆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使新媒体内容和传播模式呈现出多根网状。普通受众从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加入/参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输过程,受众具有之前从未有过的主动性,自由的与传播者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快速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这一优势特征,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实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应用于艺术创作,为新艺术类型/样式的诞生提供契机,形成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导致审美标准、审美范式/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根本性转换。

第三、当代新媒体呈现出一种融合/整合化趋势。新传播技术在新媒介平台上不仅可把传统媒体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复合起来,而且能把各种新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起来,形成多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各种媒体技术形成新融合,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正如廖祥忠所预言:“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8]这为多媒体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出现提供技术支持和艺术灵感。借助于新媒体“融合、融合、再融合”的整合性特征,艺术家创作出集文字、图片、音频、影像文本、表演与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种媒介融合的综合艺术,创作出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融合一体的新艺术类型和艺术样式。

新媒介的出现影响艺术的革故鼎新,导致艺术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敏锐的洞悉电子媒介时代由媒介变化而在艺术界引起的一系列影响。他指出,媒介差异形成艺术种类的不同,新旧艺术的不同,建立在媒介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现代艺术即是由电子媒介的出现而出现。[9]科技飞速发展,不断提供媒介革命的可能性,影响艺术形态之变化和艺术理论之创新。新媒介必然带来一系列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的变化,“私有化的主体,艺术家所使用的媒介并不是静态的,媒介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变化和艺术家的观念变化”。[10]新媒体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手段,改变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识,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观念。正是借助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和新技术手段,艺术家得以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类个人经验/体验通过新媒介表达出来,运用新媒介去探索艺术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创作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型和样式的新艺术形态。

2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厘定

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经历了映像艺术、视像艺术、录像艺术、新媒介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命名过程。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媒介方式、审美特征、表现方式、形态分类等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概念界定,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对新媒体艺术的一个普遍认识是,新媒体艺术是先进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用最新科技成果来表达艺术的方式,具有技术性和实验性双重品格。但这远远不够。厘清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其内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关系到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新媒体艺术深深扎根于媒介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中,它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媒介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朝晖指出:“媒介艺术(Media Art)也称为综合媒介,即艺术家用传统绘画、雕塑以外的一切工业、商业和技术材料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诸如拼接、装置等。”[12]媒介艺术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包括技术化运动即动态艺术中光和运动因素的使用、各种工业原料的选择和使用,“机器美学”的机械性运动、电子性艺术以及激浪运动倡导的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媒介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它表现艺术家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背景下积极探索艺术表现新的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和感知世界的新方式的不懈努力。这些艺术行为和艺术实践影响新媒体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家

提供思考艺术新方法以及灵感,表现出打破传统艺术范式和艺术思想不断开拓艺术疆域的雄心壮志。新媒体艺术正是在继承现代艺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实验精神之基础上发展起来。苏珊·阿科瑞特把新媒体艺术界定为非常宽泛的词汇,其主要特征是先进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与行为。[13]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把新媒体艺术看作主要是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4]王端廷在《美术观察》中指出:“新媒介艺术……指的是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15]许鹏认为“新媒体艺术就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16]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几乎忽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媒材问题。新媒体艺术之“新”,不仅在于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段,还表现在对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因此,在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那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在艺术创作、艺术承载、艺术传播与接受和艺术批评等行为方式上对艺术进行全面探索,进而在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以及美学和文化层面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与传统艺术相异的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发展、新媒材的创造性运用,新媒体艺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都将不断增加和更新变换。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2] 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J].广告人,2007(12).

[3] 郑治.新媒体是什么.http:∥blog.sina.com.en/s/bolg591eeecd0100085r.html.

[4] 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Http:∥media.people.com.cn/archived/263.html.

[7]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 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 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 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 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_04/index.html.

[15] 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16]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刘世文(1980—),男,广东韶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作者:刘世文

第三篇:浅析新媒体艺术特征

摘要 新媒体艺术是代表最先进的媒体创作技术和最创新的艺术设计思想的新时期媒体创作形式和状态。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科学技术催生出来的艺术形态,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使承载和传播的媒介更加现代化。本文从新媒体艺术的多维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多维性 交互性 虚拟性

引言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但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形式与状态。借助于新的媒体技术,运用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主要形式。本文从新媒体艺术的多维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一 新媒体艺术的多维性

多维性是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基本艺术特征。新媒体艺术的“新”表现在它对于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广泛运用。没有任何一项艺术形式像新媒体这样尽可能的融合更多的媒体,呈现科技技术和媒体的表达方式。因此新媒体艺术表现出多维性的艺术特征,即通过运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和尽可能多的角度来表现艺术的主题思想。新媒体不但运用传统媒体中的表现方式,还利用新型的文本表现方式,利用超文本、电影特效和电子游戏方式呈现出新媒体艺术对于现实与虚幻的新型表现。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心灵来感受到新媒体在表现上的多维性。这是传统媒体包括多媒体在内的早期媒体艺术所无法展现的艺术表现奇迹。

新媒体对于现实世界和艺术主题的多维度表现基于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和不断创新的艺术表现思想。新媒体在艺术表现上利用数字捕捉、传输和新型多媒体平台、视频交互平台、远程通信平台以及远程遥感平台实现了对主题艺术的更多维度的展现。从观众的角度看多维度的艺术表现不仅丰富和改变了观众对艺术表现的体验习惯,也改变了观众对艺术表现的消费方式。观众可以不再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新媒体艺术表现的感知,而是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的差异有选择的进行新媒体艺术表现的感知。感知方式的变化不仅是观众需求变化的体现,也同样是媒体艺术表现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新媒体艺术的多维化同样是新媒体艺术思想创新与发展的结果。由于表现维度的增多,新媒体艺术表现不再局限于统一、集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可以具体到每个观众的个人需求。在2012年上海的一场新媒体艺术表现活动中,一部名为《新媒体音乐》作品要求观众戴上特殊的眼镜、耳麦,对于欣赏的音乐内容也可以如同饭店选菜一样进行选择组合,系统最终会根据用户所选择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新媒体艺术视听感受。而且在新媒体艺术内容中,声音效果和视觉效果被完美的融合,而非相对独立的媒体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多维性将艺术表现由大众化、单一化推向了个性化、复合化,构建了新的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和思维。

新媒体艺术是一项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技术,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随心所欲,甚至突破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无论是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或者人们的感官维度上,新媒体艺术展现出不断超越极限的艺术之境。艺术家通过对作品的重组、快进、穿插和剪辑改变时空的同时,也扩展了艺术表现的领域。例如,在德国艺术大师迪特尔·费勒泽的《并非为“老大哥”模式的监控周期》作品中,创作者运用两台闭路电视记录下观众在画廊中观看作品的表情,并将视频投射到屏幕上,这样观众就可以在观看艺术作品的同时看到其他人在观看这幅艺术作品时的表情。正如前文所述,新媒体艺术表现上的多维性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创作思想的创新融合而成的。《并非为“老大哥”模式的监控周期》所展示出的超乎人们想象的多维艺术表现力,便是艺术家不断追求艺术表现极致的最好例证。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多维性在于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的创造,让作品突显出不断突破传统感知和观念形式的全新的艺术表现。

二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

传统的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美学感悟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然后由观众通过欣赏作品来感受作品主题思想和美学表现。但创作过程的单一性和观众欣赏水平的差异,一件艺术作品很难得到一致的好评,更有一些凝结艺术家心血的大制作问世后,竟然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失败品。新媒体的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便是由艺术家和受众以交互的形式来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因此其最终的艺术价值也是包含了若干个审美客体的价值观念,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虽然艺术家在艺术造诣和艺术素养上要高于普通受众,但若干个普通受众集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却是艺术家以个体的身份无法相比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在交互式的创造和表现过程中不断完善,趋于完美,达到传统艺术无法企及的艺术价值。

日本艺术家浅野耕平的作品《握手》便是一件以交互形式进行艺术创作的装置。在这件作品中,浅野先生通过温度感应器来获取两个人在握手时候的手部温度。由于手部温度变化会随着握手两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创作者将获取到的手部温度变化以数据的方式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处理,计算机则会根据数据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情感的动态图像。在这部作品中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和表现过程是融于一体的,我们不能单独地说计算机最后呈现出的动态画面就是最终的艺术作品,《握手》的艺术价值在于两个人握手时的心灵交互而形成的最终画面的过程。而作品创作的过程也是由艺术家和受众共同完成的,艺术家完成了表达方式的设定,而受众则借助于艺术家的表达方式由多人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就是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和观念而形成的交互性的创造模式。新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的支持下,透过科学技术来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在创作作品时,运用到许多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图形和软件的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通过专业人员对这些技术媒介的交互使用,才能为体验的主体带来丰富多彩的性格和独特的艺术品质。

在传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表现、反馈等过程都是离散和独立的,有时甚至跨越比较大的时间段间隔。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思维限制和传播限制。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表现和反馈等活动以交互的方式融于一体,使其审美活动具有了互动性、复合型、开放性、多向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新媒体艺术由于交互性的实现使得上述特点紧紧地整合在一起,不同过程的间性与张力都被充分的激活,创作与接受双方的审美感受都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有利于审美主体获得更加完美的审美体验。艺术家戈兰·莱温曾经创作过《电子交响曲》的大型交互艺术作品。《电子交响曲》要求参与这一作品的观众提前到指定网站提交自己的手机号码,同时下载一首新的手机铃声到观众的手机上。音乐会开始时,创作者们通过特定的软件拨通全场200多名观众的手机,由于观众的手机铃声是根据座位情况而提前分配好的,因此在音乐会现场呈现出200多个手机铃声彼此和谐的演唱效果,大屏幕上同时播放出根据手机铃声变化而动态呈现的视觉图像。整个作品无论在创意设计还是在技术实现上都表现出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的特征,让人叹为观止,成就了交响音乐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交互性价值便在于它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打破了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界限,使得艺术作品有着更为广泛的审美思想。

三 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存放方式和形态上有着质的区别。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对于实体和材质的依赖,新媒体艺术则突破了这个限制,形成了用时间衡量的非物质性境界,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性。新媒体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可以将创作重点着眼于对作品情感和精神的表达,而不必再受材质和实体的限制。换句话说,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使艺术家根据人们的主观意识情感而创作出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在前文,新媒体艺术表现的多维性中已经论述了新媒体对于受众可以进行更多感知的全面刺激和审美体验。因此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可以摆脱材质和实体的限制,利用多维的媒体手段直接刺激人的感知器官,使受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解放。

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性是指艺术表现内容和存在状态的虚拟性,而非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虚拟性。新媒体艺术利用现代多维的媒体技术,例如,计算机影像合成技术、三维虚拟影像技术等,并通过多维的感知采集和表现装置共同完成对受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器官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受众的想象力和感知体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感知过程由于是互动性的,所以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作品更能让受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营造出这样虚拟世界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艺术家往往需要花费比传统艺术创造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为这一切都是需要通过先进的媒体技术来支持完成的。新媒体艺术虚拟性的呈现需要涉及数字图像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高端技术领域所生成的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交互式虚拟环境。艺术家和体验者需要借助专门的信息采集头盔、眼镜、耳麦、数据手套等多种传感器来进行感知信息的交互,从而得到与真实世界形成同样或者更丰富的感知刺激。例如,上文所述《新媒体音乐》例子中受众所进行的便是基于新媒体虚拟技术的感知体验。

除了上述的纯虚拟性环境的新媒体体验,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性还表现在虚拟与现实互相混合而形成的混合现实环境。混合现实环境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物理空间与新媒体艺术所创造的虚拟空间的融合。在这样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混合在同样的空间中,实现真实的受众与虚拟的艺术作品人物之间的情景融合和互动。例如,电影《幻影英雄》中,创作者不但运用了先进的新媒体艺术还将魔术的设计理念引入到电影创作中,使得荧屏内外的两个世界可以互相穿越和沟通,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情景。混合环境相比较于纯虚拟环境更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震撼。由于每个受众都是具有现实生活体验和审美体验的人,因此虚拟环境下所受到的感知冲击会让受众自然与现实世界相对比。因此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混合现实世界中,更能在真真假假之中让观众体验到非凡的艺术魅力。例如,纽约的艺术家施泰尔曾经在纽约和柏林都安置了摄像头,并利用网络技术将两个城市的实景传输到两所城市的两个画廊中,成为画廊中的一幅作品。而这样的艺术设计竟然巧合地拍到了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的现场画面,令当时在画廊中观看的观众目瞪口呆,一时无法分辨出哪个是真实的世界,而哪个又是虚拟的世界。新媒体艺术虚拟性中所营造的混合现实环境,实际上表现出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相互交融。这也将是两种不同阶段艺术表现的发展方向,既以增强和扩展艺术表现为前提,充分发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共同创造不断进步的艺术作品。

结语

新的媒体技术不仅带来了艺术创作和表现的新体验,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思路和空间。本文从新媒体艺术的多维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是今后两种不同阶段艺术表现形式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必定会迸发出更加强烈的艺术火花,产生更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宗泰:《艺术与技术的交响——从新媒体艺术中探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

[2] 江扬:《浅析互动媒体艺术的主题类型与基本特征 艺术与技术、思想与科学的新探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 方兴、郑杨硕:《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第3期。

[4] 王鑫威:《数字媒体艺术的体验模式研究》,《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第3期。

[5] 任姗:《由杜尚的艺术理念引发的对现代互动艺术的深沉思考》,《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周斌仲,男,1978—,湖北洪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新媒体艺术,工作单位: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周斌仲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让新媒体这一社会新型产物横空出世,并很快在人类世界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传递开來,让新媒体瞬间成为社会发展缺一不可的信息媒介。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艺术家的改变和影响是最大的,因为新媒体所带来的数字技术正在利用各种方式、组合以及渠道打造出千姿百态的数字艺术世界,于是就出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如此,数字媒体艺术因为自身既具备多元化的技术性,又展现着良好的艺术性,实现了将艺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融为一体,为社会创造了一门新的艺术领域。那么,如何在当今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进行科学创新和合理改进,从而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成了我国各个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探讨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现象,王蕊和李燕临教授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基本现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编著了《数字媒体设计与艺术》(2012年7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科学的分析和阐述,全面地对当代数字媒体设计和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书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文章总共分成了四大部分,共18章,每章下还具体细分了各个小节。该书第一部分数字媒体基础,介绍了人类传播历史和媒介演变、传统媒体的特点与传播策略、数字媒体概念界定与发展现状以及数字媒体的传播与应用、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前景;第二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介绍了数字媒体的编创设备、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图像技术以及数字视频技术、流媒体技术及应用;第三部分数字媒体设计,阐述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创意设计、数字媒体与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色彩构成设计以及数字媒体网站页面设计;第四部分数字媒体艺术,论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表现特征、数字媒体与绘画摄影艺术、数字媒体与影视艺术以及数字媒体与广告艺术等内容。作者有意识地将数字媒体有关的基本理论、实践以及创意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了基础理论和前沿观念、理论阐述与实践案例以及学与用的完美结合,保证了该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又兼具学理性。

笔者根据对该书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并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对于如何创新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进数字媒体艺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帮助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找到最佳的存在方式,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创新研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实施:首先,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面的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各个高校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课堂现实和虚拟现实,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及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有教学内容知识的“再塑性”。利用数字化媒体创新性的课堂形式,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理念的创新。新媒体时代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纸媒,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创意设计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互联网+”前瞻性思维能力,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新媒体教育平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创新和探讨。同时,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字艺术素养,积极创设“潮流化”的情景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课堂的思维模式,积极引入最新的移动端设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数字艺术。再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比如说可以根据我国最新上映的国产电影《大圣归来》中采用的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对电影进行探讨。可以从该动画电影的剧情、内容以及人物设计、配乐和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剖析,学习并了解我国最前沿的数字媒体艺术知识,展现数字媒体的艺术魅力,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联系当前比较流行和备受好评的网络剧、手机APP以及微视频等,通过对现实生活实际案例的讲解和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数字艺术所具备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以及社会上存在的所谓现象级的传播效应。正是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的存在,让这些角色以及内容都变得鲜活和富有灵魂。

作者:常爽

第五篇:新媒体艺术创作研究

[摘要] 阐述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分析,最后总结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艺术创作 虚拟紫禁城 动感雕塑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艺术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如绘画和雕塑而言的,“新”体现在以当前最新科技如数字录像、计算机、因特网、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网络神经、生物电子学、基因工程、机器人科技等作为表达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会不断地融入到新媒体艺术中,新媒体的概念也将扩充变化。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2O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随着动画产业、网络游戏、数字音像业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作为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并将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具有战略性的重点文化项目提升至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目的在于力促这些重点领域在“十一五”取得跨越式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它必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之一。

二、新媒体艺术创作实例分析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观念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家看来,只有观念驱使的媒体创作才称得上艺术性创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作品就难以称其为艺术作品。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追求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

新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以下对虚拟紫禁城和Kinetic Sculpture(动感雕塑)进行设计分析,提出创作思路,借以拓展应用范围和提升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能力。

1.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是由故宫博物院和提供技术支持的IBM公司联合打造的,历时3年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宫迎宾,是亚洲首个在互联网上展现如此庞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拟世界,见图1。虚拟世界通过高分辨率的3D建模技术,立体地、精细地再现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物和人物。虚拟世界还为游客设计了6条游览路线和一些场景比如皇帝批阅奏章、用膳,太监们逗蛐蛐、武士们练射箭等,游客不仅可以像现实生活中游览故宫那样自由自在的参观;还能参与其中与其他游客及一系列预设的人物进行交谈互动。

图1 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除了娱乐外,还有学习的功能。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附带有额外信息,甚至是照片,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建造过程,而要获得这些信息,只需单击鼠标即可,方便快捷。甚至,游客还可虚拟地“获得”一个虚拟复制品,来认真把玩、研究。

虚拟紫禁城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和身份限制的自由世界,其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增添了独特的体验和乐趣。虚拟紫禁城是数字化技术与人机交互、造型艺术、色彩艺术、设计心理等多学科综合设计的结果。

2.作品Kinetic Sculpture

2008年6月21日德国慕尼黑宝马博物馆重建开幕,其中一件引人注目的展示作品Kinetic Sculpture(动感雕塑)。由714个金属球通过直径0.2毫米的细钢丝悬挂于6个平方米的天花板下,每一个金属球都由独立的电机控制钢丝的垂悬长度。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变幻出各种奇异的形态,成为可以浮动于空中并随时改变形状的“雕塑”作品。见图2,该作品展示了长达7分钟的动感雕塑,雕塑的形态开始是很混乱的运动,然后变幻出曲线、水波和汽车,BMW的经典327系列轿车、Z4跑车和Mille Miglia 2006概念车都是这件作品隐喻的对象。此作品获得2009年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奖。

图2 Kinetic Sculpture

作品Kinetic Sculpture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714个驱动器通过现场总线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发送小球运动指令给总线式驱动器,驱动器再驱动电机旋转。升降机构由电机、绞盘、钢丝和小球组成。当电机旋转时,带动绞盘旋转,绞盘中的钢丝就会拉长或缩短,最终带动钢丝末端连接的小球上下运动。

该作品在视觉传达上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在类似作品创作时,可以考虑小球挂在天花板上,也可以考虑落地式的氢气球,另外还可以增加灯光、音乐的互动效果。作品可以是创作者自己理念的创作,也可以是宣传技术本身的产品,如高性能的电机。

三、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需要不断研究,下面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几点经验:

1.从远古人类敲击石块到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设计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从现实走向虚拟,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情感的关注和研究将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是从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均可看出,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的发展。技术和艺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和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因技术而发光,技术因艺术而永驻。新媒体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运用,必将为设计掀开新的一页,并开出绚烂的设计之花。

3.新媒体艺术的“新”不仅要体现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艺术观念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学习新媒体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研究新媒体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艺术创作服务。新媒体艺术在实践创作上,特别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作品。

六、结束语

阐述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分析,最后总结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参 考 文 献:

[1](P101) 孟卫东:新媒体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当代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1)

[2](P191) 任 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6)

作者:杨丽丽 王炎欢

上一篇:学前科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心理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