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是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焦点问题,各类医院暴力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且已成为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消极因素。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情绪,他们在不满这一现状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医疗行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医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1: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行为意识影响的探讨

摘 要:"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磨砺其意志、崇高其理想"正是体育教育功能的形象描述[1]。本文从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时间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体育锻炼的意义,皆在促使医学生主动参与锻炼,进而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体育锻炼;医学生;行为意识

前言

医学生作为已有职业定位的特殊群体,作为未来医学领域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担负着救死扶伤、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其意识行为决定着他们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危。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任,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的教育,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行为意识,高尚的医德医风,在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成为履职尽责,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体育锻炼本身的价值特点在某种程度而言对于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时间意识的影响

高校的素质教育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大相径庭,大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这些零散时间的管理对于个人未来的成就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是指个人以有效运用和管理时间,避免不当的时间浪费,以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为目标所进行的有计划的安排时间的一种行为[2]。医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既可以愉悦身心锻炼身体,又可以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提高时间意识。学校体育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也兼顾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赛战胜对手,故而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其时间意识更强。时间意识的重要程度于医学生不言而喻,医生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培养良好的时间意识亦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2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

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很多企业分外注重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大多数单位在大学生入职的招聘中明确提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目前的高校课堂已着手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体育课堂采用的合作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借助体育课或是体育锻炼学会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其今后从业生涯的帮助至关重要,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合作,体育锻炼对于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3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竞争意识的影响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是在竞争中发展, 一场激烈的运动竞赛就是灵与肉的较量, 人们一方面要超越自己,创造新的体能、成绩与精神,另一方面要超越对手,夺取比赛胜利,优胜劣汰得到具体的体现[4]。在医学领域同样充满各种形式的竞争。纵观古今,疾病是人类摆脱不掉的伴侣,当地球上有了人类,就遭遇到疾病,为对抗疾病,就诞生了医学。因此,疾病史、医学史、人类史犹如三驾马车如影随形。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的发展势头更加猖獗,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尚在研究之中,另外的医学难题又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很多患者在等待有效治疗方案出来之前就已不幸离世,无形的竞争压力已使医务人员难以喘息。体育教育不仅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更要教育青少年在竞争的过程中树立起健全的观念—--胜不骄、败不馁,医学生也应具有这种观念,才能不断突破自我,突破疾病,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事业。

4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吃苦意识的影响

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技能的掌握,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天赋,还要经过后天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出现疼痛甚至损伤,精神上会出现沮丧甚至是颓废,若要战胜必须坚持。医学生在校期间如能拥有这种体育精神,定会为日后的人生或事业锦上添花。医务人员穿上白大褂后的莊严令世人艳羡不已,但是其背后的心酸并不为人知。医生的辛苦也许只有同行才能知晓,但是在尚未踏入工作求学之时,就能够拥有敢于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并坚持不懈,那么在工作中岂不更容易适应角色的转换。

5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業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5]。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也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滋生出诸如“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的思想,对人们的职业行为和道德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给每一个从事医务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体育规则的束缚,对公平公正的要求,可以有效的降低医学生未来工作中产生腐败思想的可能性。医学生在校期间受良好的体育氛围影响耳濡目染,经过大学四年或是五年的消化吸收,必将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王淑华,张桂新.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冰雪运动,2012,3:69-71.

[2] 邱芬,季浏,崔德刚.时间管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8:87-90.

[3] 职业索养养成之路,职业病网,http://www.zybw.cow/

[4] 李芹,潘佐坚.论体育的功能与人的社会行为[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0:29-31.

[5] http://baike.so.com/doc/525263-556039.html

作者简介:

胡国鸽, 女,河南,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民族传统体育方向。

作者:胡国鸽

医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2:

基于医患关系浅析对医学生情绪管理的思考

摘要: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是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焦点问题,各类医院暴力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且已成为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消极因素。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卫生行业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情绪,他们在不满这一现状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医疗行业。本研究旨在探讨医患关系现状对医学生情绪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应如何加强医学生情绪管理,正确应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巩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升其对医学专业的兴趣。

关键词:医患关系;情绪;情绪管理

1情绪与情绪管理

情绪是指个体对主观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短暂而又强烈的反应,是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表情动作及外显行为等方面的综合事件。

医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尚未成熟。面对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生们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提高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显得及其重要,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情绪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基础。

2医患关系影响医学生心理情绪的成因分析

2.1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偏差

2.1.1获取医患关系信息的途径单一

21世纪是信息化世纪,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老百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媒体舆论的导向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据研究发现[1-2],在校大学生对医患关系相关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途径获取。50%以上的学生都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医患关系信息,而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或自身体验的低于10%。但是,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却真假不一,具有理性不足跟风明显的特点。在对医患关系的相关报道中,以偏概全,丑化医疗行业及断章取义削弱医患信任度屡见不鲜。医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接触网络较多,网络舆论对其正确认识医疗行业和医患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再之,医学院校教师在医患关系的教育方面不足及学生自身體验缺乏,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存在问题。

2.1.2医学生普遍对医患关系评价较低

已有相关研究对医学生进行了关于医患关系评价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评价较低,超过90%的医学生认为医患纠纷和医闹事件对他们选择医学行业产生了影响,甚至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未来医患关系会呈现持续恶化状态[3]。

2.1.3对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

从医学生角度来看,多数人认为引发紧张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方面,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神化导致了对治疗期望过高,而现实的反差则引发了医患矛盾。也有人客观认识到,目前我国医德医风不良现象是客观事实,并且国内的医疗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关系的日益恶化正是我国医疗法律保障以及医疗体系存在问题的体现[4]

2.2医患关系导致医学生不良情绪的主要表现

2.2.1选择医学专业的后悔情绪

医患纠纷现状已对医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一部分学生悲观地否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有调查表明大概有20%的医学生对学习医学表现后悔情绪[5]。

2.2.2对执业生涯的倦怠情绪

医学生放弃从医已经成为当今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医学生虽会坚持对医生职业的追求,但他们表示心理上会由于害怕引发医疗纠纷而对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戒备心。也有医学生果断地选择与患者接触较少风险更小的专业,例如影像、检验等,甚至弃医从文选择从事医院行政工作。

2.2.3对失真舆论及恶性伤医事件的的愤怒情绪

纵观我国各类媒体可发现,大部分与医疗关系相关的报道中,医生多半呈现的是负面形象。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强,医患间信息不可能对称,患者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医生则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责任人,成为一些人口中的“白衣狼”。同时,频发的伤医、杀医事件,不仅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还为即将走上岗位的准医生们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心理冲击,面对外界对医疗行业的曲解,大部分医学生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呼吁改变现状。医学生正值青年初期,心理水平仍处于动荡不稳定期,此阶段正是人格迅速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医学生不仅承受繁重的学业压力,更要承受社会舆论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接触到负面的医患关系信息时容易缺乏理智,容易通过网络对此类信息进行诸如跟帖、转发评论等方式进行语言攻击或谩骂,甚至导致因愤怒情绪控制不当而引发的暴力事件或者引起自身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3加强医学生情绪管理对策探讨

3.1学校正确引导医学生情绪管理

3.1.1使学生获取医患关系信息的途径多样化

医学生获取医患关系的途径多为网络,或只是道听途说。只有部分实习同学才有机会亲身体验。因此从学校方面应积极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首先从课堂教学方面,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结合临床行医经验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医患关系信息传递。其次针对低年级尚未接触临床工作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定期到院内参观学习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再次开展医患关系教育课堂或者讲座。最后可以从医学生最容易接触并且接受的网络入手。

3.1.2建立完善医学生情绪引导机制

应完善现有的心理辅导室工作,除了通过传统聊天沟通模式疏导不良情绪,还需主动地向医学生传授情绪管理知识,提高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3.1.3强化医疗法律课程教育

医患纠纷、医院暴力事件频发,预示着医疗法律课程在医学生中开展的重要性。目前的医学院教学培养往往缺乏法律相关的专家,其不足之处是常常从医学角度选择最佳方案而忽略了患者的参与,出现医疗损害结果时不能以法律知识分析,最终造成医患纠纷,加剧医患关系紧张程度 因此,从学校方面加强医疗法律课程的开展,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有利于其从法律角度了解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依法客观地看待频频发生的医疗纠纷或恶性伤医事件,掌握如何恰当应用法律在医患纠纷发生时维护自身的权益。熟知医疗法律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能减弱医学生对未来执业生涯的恐慌,增强其从医的信心。

3.2医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的关键还在于个体本身,作为医学生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

3.2.1及时察觉自身情绪

医患关系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生应以系统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而不能仅仅靠网络等单一的途径片面的去看待。其次在情绪产生时应去正视它,要理解到情绪的产生是无法控制的,医患关系的紧张往往给医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学会体察自身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3.2.2适当的表达情绪

通常情绪的表达面临的对象是人或实实在在的物。而由于低年级医学生多通过网络报道、传言等间接的方式获知医患关系状况,其面临的对象常常只是一则信息,其产生的情绪往往不能通过常规的沟通方式来表达,因此,医学生在遇到情绪难以宣泄时应积极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平台(如心理咨询室)或者通过体育锻炼、艺术创作等方式来表达不良情绪。而作为医学实习生,已经融人到医院的工作中,与患者有直接的接触,已经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真实体验到医患关系的现状。此类学生在遇到医患问题时,则应该做到换位思考,察觉识别到患者的情绪并且恰当沟通。同时,也应该客观的向低年级的同学传达对医患关系的看法,避免过激的言辞以及过于主观的消极的看法。

3.2.3合理的调节情绪

医学生应明白医患关系紧张是多种因素导致长期形成的问题,不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改变现状应从自身做起,采取积极方式调节不良情绪,应在夯实医学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培养自身人文精神和法律素养,增强职业信心

虽然,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来源有很多,想要让医学生将来真正成为高学歷、高素质的群体,自身调节克服不良情绪,同时预防不良情绪的发生至关重要。体育锻炼是克服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一般来说,医学生主要在相对安静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和科研训练,长久的安静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也不利于锻炼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体育锻炼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发展社交能力;另外,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等良好作风,有利于消除和宣泄不良情绪、调节心态、放松心情。

参考文献:

[1]刘国秋,谭宗梅,柯少溪.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一一以赣南医学院为例[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5):739一741.

[2]许晶晶,李彬彬,庄蔚然,等.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2一95+99.

[3]王伟,尹文强.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8):619一62L.

[4]王菊倩,顾伟,陆益花?医患关系现状对医学生择业和就业影响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2956一2958+2992.

[5]张喜彬.医疗暴力背景下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反思[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一32.

[6]赵华翔,梁蓓蕾,范娅琦,等.医患关系的社会舆情对医学生影响的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一一.以西安市医学院校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m3,(5):570一573.

作者:雷雨婷

医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3:

结合留学经历谈新疆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的不足

摘 要 结合本人在日本及德国的留学经验,感受国外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后,对新疆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床工作铺垫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学生;国外医学经验

随着当前国内医患矛盾的升温,反思医患矛盾的根源可能与我们的基础医学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在留学日本以及德国时发现,这些国家的医学院校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学生早期入校就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学会与患者沟,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同笔者2007年出国前比较:国内医疗机构,特别是国内发达地区已认识到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着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但新疆作为欠发达地区,加之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即便是新疆的城市中成长的学生也由于缺乏汉语的家庭背景环境,势必造成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局面。本文分析了日本,德国等国外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特点,结合国内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对新疆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 关于对新疆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提出的相关的建议

1.1 有明确的交流能力培养方案

日本医学院同美国的教育制定,根据学习进度分为前两年和后两年方案。前两年主要培养医学生识别影响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熟悉医师工作中的交流内容,奠定与交流内容有关的技能及策略基础。后两年主要帮助医学生学习处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局面及问题,培养与患者家庭成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学习与医疗同行及医疗组其他成员的交流技巧和策略。

1.2 有医患沟通教育专门课程

德国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等课程,告知坏消息和临终关怀等专题,在独立的医患相谈室,与患者握手问候,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告知患者病情及解释的工作。

1.3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日本读博士课程期间就有医患专题讲座,请医学法律顾问进行专题演讲,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医患沟通问题,并书写完成报告。除课堂教学外,日本医学院还要求学生在临床实习时仔观察带教教师和护士如何与慢性病患者沟通,如何与患者交谈病情和治疗方案;回答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在如此安静的氛围中重复率最高的词汇是“拜托您了,请多保重,谢谢,失礼了”。在每周的教授查房时,由学生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询问病史,完善各类超声,检验,影像资料用投影的方式做汇报,对学生的不足,指导教师进行补充,全体对该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从中培养学生的医学逻辑表述能力并建立自信心。

2 新疆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现状

同国内内地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新疆的各民族医学生也面对着重知识传授,轻人文教育的问题.在医疗环境中新疆医学生表现的过于拘谨,担心自己的口音被他人耻笑,缺乏安慰,帮助的人文情怀。沟通水平的欠缺影响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师。

2.1 课程教学重自然科学知识轻人文科学知识

对于用母语及汉语接受医学教育的学生,实行重自然科学知识轻人文科学知识。日本的人文医学教育的评价目标:

(1)培养对人,对生命的尊重态度,如笔者在读的大学院每年在动物实验大楼请法师举办“纪念动物遗体捐献”活动,凡从事动物实验的教授,学生及相关人员向仪式台献枚菊花,再鞠躬默默的离开。最初笔者全心研读实验设计,相关论文,对此活动感茫然。

(2)培养理解与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3)培养职业道德素养与法制意识。在日本的病房,有专门的机器,销毁有患者信息的文书。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医学生有应对压力的身体条件。在工作之余,从大家谈论的休闲娱乐新闻就可以感受,用有效的时间去旅游,参加体育锻炼及参与各种志愿活动的新闻。所以。面向人的职业行为中,如果行为的主导者缺乏尊重,理解与自律的心态,再有满腹的知识可能不愿向患者多做解释,不能主动倾听,交往中面对纯汉语患者时交流退缩,令患者失去信任。

2.2 临床教学重技术性医患关系轻

临床学习重在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临床切实问题的水平,非技术性医患关系教育则被带教教师忽略,缺乏对医学生交流技能的培训。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只停留在询问病史上,不能耐心地向医学生讲授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包括如何使患者心里感到舒适,使得医学生没有学会如何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各类医学考试重操作技术考核轻沟通技能评估

所有医学院校都把医学生考核的重点放在医疗技术上,无论是实习生的出科考试,还是医学生毕业考试都过分侧重技术考核,注重诊断、治疗、用药及心肺复苏、各类穿刺等技能,却对如何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等方面的评估重视不够。如同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可以参加各类讲座,学习,唯独不能与患者接触,这势必造成:

(1)看见患者紧张。

(2)不能感受医学理论在患者身上的具体反映。

同笔者在国外的学习经历比较,尤其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国的医学环境中,接受相同的教育,得到相同的法律保护,所以不能退缩,争取各种交流的机会,尽量与汉族教师在一起学习,工作。

3 改进医患沟通教育的建议

3.1 改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医患沟通课程是一门融合医学伦理学与临床医学学科相关知识的临床实践性课程。建议整合医学院校人文医学相关课程,形成“人文医学与健康”体系或模块,主要让医学生了解人体健康同机体的、社会的、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此外,将普通的人际交流和医学的沟通技能等内容整合为“沟通技能”体系或模块,主要让医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医生与患者的相对社会地位、医学法律与政治经济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使医学生深刻認识到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掌握现代医患沟通原则、语言与非语言的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课程安排上,确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让各族医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自己决定的权利和多样的吸收知识的方式。

3.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少数民族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现状,除课堂教学外,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各种教学方法:

(1)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搭建平台,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资深新疆各民族专家与医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开展“健康教育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用汉语,母语与各族人群互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他们的教育特长,无意识中融入交流活动。

(3)医生直接与患者或亚健康人群进行沟通,或组织医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假期做一些有关医患关系以及医患沟通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少数民族医学生以调查者的身份接触各族患者,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4)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选取有关医患沟通的典型病例与医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5)设立模拟病房,让医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医生或患者角色进行交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视频录像,使医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从而改进医患交流技能。尽早让医学生接触患者,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交流的技能,在临床见习、实习中,可以规定一定的与患者交流的内容,如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心态等,在医疗实践中逐步使医学生形成关爱患者、理解患者和帮助患者的观念。

3.3 注重教材建设

面对当前的医患局面,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已有明确规定交流技能的培养目标,制定各阶段的达标要求,让各个医学院校有纲可依,实施起来有据可循,但是应当适当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医学教育特点的教材,并在临床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3.4 完善考核评价

新疆各族医学生同汉族学生一样参加毕业考试、执业医师的资格考试,相对汉族学生考试通过率稍低,所以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应当放在临床实习的环节, 应当制定适合这些学生语言,文化的医患沟通评价考核的标准,反映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见习或实习中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情况。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追踪评价,通过专家与学生的座谈,了解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素养,沟通能力作为评价工具,纵向追踪至学生完成全部血业。

4 结论

对于多民族集聚的新疆地区,医患矛盾可能有其异同性。结合国外的先进理念开展心理,社会,文化内涵的医学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在卵巢实践阶段体验人文情感,并将其深入到临床医疗行为中,改善本地区的医患关系。

(通讯作者:叶尔努尔·吐苏甫汗)

参考文献

[1]陈小奇,刘洁,孙家忠.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29:1.

[2]潘晓明,徐向荣,黄丽丽.留学生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J].西北医学教育,2015(04);333-334.

[3]井上 裕美,川内 博人,鈴木 真理等.病気がみえる婦人科乳腺外科[M].vol(9),MEDIC MEDIA.

[4]冉素绢,李秋,李延玉.案列为基础的临床教学查房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823-825.

[5]莫佳瑜,孔宪明,王春鸣等.中国与澳大利亚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1-6.

作者简介

古兰·托合提木拉提(1967-),女,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人。现为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曾毕业于日本顺天堂大学,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为妇科生殖内分泌。

作者单位

1.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 新疆維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1

2.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1

作者:古兰·托合提木拉提 叶尔努尔·吐苏甫汗 玛依努尔·尼牙孜

上一篇:领导工作安排(精选2篇)下一篇:关心下一代工作事迹(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