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地方融资平台由于担保方不透明和约束机制松散以及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风险高度集中。一旦无法融资平台项目无法收回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会成为切实存在的财政负担,最终由商业银行和地方财政甚至是中央政府买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1: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金融环境影响而带来的外部因素,也有银行内部管理的内在因素。在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信贷风险业务管理质量。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明确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强化风险意识等方面找到了有效应对方法,从而有利于提升信贷风险业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发展,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市场上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不确定型的经济,而如今的银行都是只注重与自身的信贷业务,银行中的产权流动的不合理性就是资源配置的低下而导致经济风险的产生。现代的经济市场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现在一种价值经济的运行制度上,根据这种经济态势,市场经济已经成为高度信用化和金融化。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按照贷前识别、评估风险、贷后检测以及对信贷风险的处理作出一套的流程,针对我国的银行重视信贷忽略管理的倾向,还有借鉴国外银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评估模型,利用分层次的分析法,要建立出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预警模型,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要有一定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做好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让信贷风险管理的业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从而能够确保银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银行在不断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但还是没有达到国外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水平,而在银行内部健全制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管理的水平。一些银行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结构设置还不够科学,各个部门对于自己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权利分离体系,这就很容易造成银行贷款不能及时收回的后果,不能满足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的发展需求。

(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银行贷款是整個环节内的主要一步,银行贷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目前,在我国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银行内部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缺少相关的培训工作,还有某些信贷风险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经常会利用私权谋取个人利益。在我国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多的问题都是由于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而造成的,主要表现在:银行中经常会出现重视贷款轻视管理和控制的思想,这种思想会严重阻碍到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及选择,银行中的管理模式一直是在追求利益,而忽视掉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观念,很多人在银行贷款前就会存在错误的思想及误区,例如未对地方政府违约率、房价下跌等风险进行准确的预估,这个问题会让管理工作难以进行。而且现在的许多信贷工作者没有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就开始工作,这样会给银行的内部控制带来一定风险,不利于银行的风险管理。

(三)银行风险管理构架不合理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有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回避信贷风险,往往会利用审核分离的模式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但经过长期的信贷管理发展中来看,银行信贷管理的流程比较繁琐,各方面的信息也比较多,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长此以往,不利于此模式的发展。但银行企业中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比较具有急迫性,经过长时间的审核和资料的多方面经手很有可能会使企业的发展错过较好的时机,最终就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规划性决策,还会使银行的贷款申请者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现在这个阶段的信贷风险管理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应用上来说构架仍然是不够科学合理的,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发挥出管理和控制工作的作用。

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完善银行信贷风险内部管理的控制机制

在银行的内部之间的行使权责任制的分离制度,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划分审核与投放贷款、现金以及保管记录等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业务方面,我们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岗位管理和业务管理及风险评定,对于实行的工作人员要轮班更换制度。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之间要设定明确的权利与职责,能够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时准确的传达内容上的问题与任务。建立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健全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系统,根据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入,不同的经营规则和行为规范也应该制定相关管理的制度。银行内部应该加强控制计算机系统,形成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严格控制风险和整个的处理过程,各个部门之间要明确业务操作管理的职责,划分出业务操作员的管理职权,禁止非系统设计人员和其他的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

(二)健全银行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意识

银行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知识水平,从而建立出完善的现代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改变银行的薪酬制度,薪酬制度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都离不开银行的管理人员所做出的贡献。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要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加强银行职员的绩效考核,从每个人完成的工作数量和效率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奖惩,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在经营当中形势在一直变化着,所以,银行的绩效考核也要实行这种制度,各个银行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状况结合自身的优势,在银行的管理制度上制定出不同特色的指标。在确保银行本身稳定的程度上,实行分配明确以及统一的管理制度。

(三)创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

系统性的风险往往大于非系统性的风险,所以应该重点观察预测风险的管理系统。目前,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十分丰富,我国的银行内部管理应该借鉴一些比较适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该对各个环节的要求和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同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在任何时候有了问题都应该第一时间对它进行监督管理,建立考核的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能够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规范化的内容保障。所以我们要有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责任,并制定出信贷风险管理责任的追究制度。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立系统上,要避免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不足,不要有风险度量不准确或不及时的问题发生,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

(四)合理调整信贷内部结构

对于银行收益的提升来说要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前期投入的产业必定要在后期有所收获,而且投入的风险会很大,但一些微小的企业的支持增加会充分调动起市场的活力,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对比较贫困的地区和正在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力度,并在政府的补贴基础上,为他们寻求促进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这对于正在发展的银行企业来说有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对于建设性的银行本身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效益。

三、结束语

银行发展对于信贷风险业务管理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银行的经营管理念就是以经营资金和赚钱利益为目的,不断推出一些理财措施,依靠吸引人们把钱投入到自己的银行中,再把收集起来的资金转手借贷给别人,然后能够从中获取利润,这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对于风险管理来说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政府违约率上升、房价下跌幅度超预期等极端情况下,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至13.4%。所以,银行的相关领导应该对信贷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在银行内部要利用风险管理构架、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和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制定出解决方案,从而能够优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做出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这样会使信贷风险管理更加高效化,从而能够保障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上述措施,截至2019年末,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86%,远远低于国家5%的监管标准。

(作者供职于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石琳

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2:

数字金融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年度面板数据,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数字金融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增加区域银行信贷风险,且这种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这对区域商业银行和区域金融监管机构发展数字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数字金融;信贷风险;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业务逐渐转变为利用互联网平台并融合信息技术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即数字金融,其概念和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相近(黄益平和黄卓,2018)[1]。近年来,数字金融一直出现在我国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蓝图中,自2014年起,“互联网金融”连续5年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推动我国金融科技新阶段发展的新目标。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对银行业产生一定影响,许多学者也对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如黄益平和陶坤玉(2019)[2]认为数字金融使得银行服务具有高效率和高普惠性,克服了线下网点的局限性,实现以较低成本向各地各类人群提供便捷银行服务;王诗卉和谢绚丽(2021)[3]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推动银行在管理和产品领域的创新升级;梁涵书和张艺(2021)[4]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会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风险。那么,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产生一定影响吗?如果有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数字金融对区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金融的发展提高了银行服务的普惠性,降低了信贷门槛。这使得中小企业、欠发达地区的客户也能便捷借贷,导致客户群体的整体风险水平提高,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随之增加。二是数字金融会扩宽客户的借贷渠道,增大客户对信贷产品的选择空间,而客户往往更关注利率,而将风险因素置后或忽略,银行则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信贷风险增加。

数字金融对区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金融能利用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对材料进行审核评估,减少人工办理的错漏。二是数字金融能实现信息互通,减少信息不对称。

综合以上理论所述,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具有负面影响。

H2: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正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2011—2019年的年度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2020年《中国金融年鉴》;数字金融指数来源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宏观经济指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总户数通过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及比例计算得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银行信贷风险(NPL)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偿还足额信贷本息而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唐传志,2009)[5],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余额与总贷款余额的比值,被许多学者用以衡量银行信贷风险(孙光林等,2017[ 6];顾海峰与于家珺,2020[7]),是评价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本文采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信贷风险的衡量指标,该指标越小,则银行信贷风险越小。

2.解释变量:数字金融(DF)

近年來,许多研究(吴桐桐与王仁曾,2021[8];余静文和吴滨阳,2021[9])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数字金融发展程度,该指数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根据蚂蚁集团的交易数据编制,数据权威可靠。因此,本文采用省级层面的数字金融指数代表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程度,该指标越大,则该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程度越高。

3.控制变量

(1)经济发展水平(lnPGDP)

本文采用省级人均GDP取对数后的值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越高,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经营主体的效益越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越大,区域整体的信贷违约率越低。

(2)金融发展程度(lnFIN)

借鉴已有文献(余静文和吴滨阳,2021)[9]的做法,用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GDP总额的比重取对数后的值来衡量金融发展程度。金融发展程度越高,表明投资环境越好,区域内人民对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等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越高。

(3)通货膨胀环境(CPI)

借鉴已有文献(战文清和刘尧成,2021)[10]的做法,本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地区通货膨胀环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反映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该指数越大,表明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政府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物价上涨,从而使得利率上升,进一步增加借款人的经营成本,投资需求减少,信贷违约率上升。

(4)互联网普及程度(lnINT)

本文采用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取对数后的值来衡量互联网普及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越高,人们搜集信息越方便、全面,银行逐渐从仅依靠线下网点过渡到线下网点与线上平台相结合拓展业务,业务覆盖面更广、办理效率更高。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构建

1.模型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分为三类: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31个省市在经济、科技、政策、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且样本的时间跨度较小,由此判断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进而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认模型的选择,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得,F检验结果为F(30,243)=6.46,Prob= 0.0000<0.01,表明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选择混合模型)。同理,Hausman检验结果也拒绝原假设(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综上,本文选择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2.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3可知,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为1.576,最小值为0.23,最大值为8.7,表明31个省市的银行信贷风险差距较大;数字金融指数的平均值为202.331,最小值为16.22,最大值为410.28,表明31个省市的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差距较大。

(二)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伪回归”发生,在回归前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确保面板数据是平稳序列。本文同时采用LL&C、IPS、Fisher-ADF、Fisher-PP四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变量NPL、DF、lnFIN、CPI、 lnINT在四种检验法下得到的p值均在5%水平上显著,变量lnFIN在三种检验法下得到的p值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序列非平稳)。因此,可以认为本文使用的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后续不会出现伪回归。

(三)面板回归结果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通货膨胀环境、互联网普及程度变量后,数字金融与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的回归系数为0.007,稳健标准误为0.002,t统计量为4.13,p值为0.000,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信贷风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数字金融发展会加剧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结论与假说H1相符。虽然数字金融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不少便利,如实现信息互通、简化业务流程、增强内部管理、减少人工核验错漏等,但是数字金融对银行信贷风险的不利影响更大。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数字金融简化了信贷业务办理手续,借贷门槛由此放宽,扩大了借款客户群体,但同时也增加了中高风险客户的数量,从而增加银行信贷风险;二是数字金融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查找到不同银行、不同产品的信息,较大的信息量往往会使人们难以做出清晰的判断,人们往往更在意借贷的利率,而有可能忽视或较少考虑其中的风险因素,这也使银行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也产生了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分别为-4.452、-0.907,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给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带来正面影响,即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能减少银行信贷风险。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回归系数为2.381,表明互联网普及程度给银行信贷风险带来负面影响,即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会加剧区域银行信贷风险。通货膨胀环境的p值为0.390,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区域异质性

由于中国不同区域的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等存在差异,本文以我国三大经济带为区域划分依据,将31个省市划分为东部(京、辽、沪等12个省市)、西部(川、贵、云等10个省市)、中部(黑、湘、鄂等9个省市)进行异质性分析,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结果表明,东部、中部经济带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都有顯著作用,且东部经济带更显著,西部经济带则没有显著作用。东部样本中数字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08,中部样本中数字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05,说明东部经济带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程度更大。在三大经济带中,东部经济带整体的经济水平、数字金融发展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因此,三大经济带中数字金融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的显著性、回归系数的差异,也与前文“数字金融发展会加剧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的结论基本相符。总之,数字金融发展在整体上增加了区域银行信贷风险,但对不同区域具有异质性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数字金融发展会加剧区域银行信贷风险。说明数字金融发展虽然对银行业务有许多积极的作用,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除了数字金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互联网普及程度也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有显著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给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带来正面影响,互联网普及程度给银行信贷风险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数字金融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在东部经济带,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显著作用相对较大,中部经济带次之,而西部经济带则未呈现显著作用。

(二)建议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对于银行来讲,应该利用数字金融的优势,促进传统业务转型升级,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也应注意风险防控,特别是针对线上业务,要配置更加完善的数字金融防控系统和审核评估系统,对线上业务的申办人进行合理、多样化的评估,尽可能地降低银行风险。对于各地区的监管部门来讲,要履行审慎管理职责,将数字金融与监管体系融合,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推动银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17(4):1489-1502.

[2]黄益平,陶坤玉.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发展、影响与监管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9(6):24-35.

[3]王诗卉,谢绚丽.经济压力还是社会压力:数字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数字化创新[J].经济学家,2021(1):100-108.

[4]梁涵书,张艺.数字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J].金融与经济,2021(1):30-39.

[5]唐传志.基于博弈论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6]孙光林,王颖,李庆海.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7,22(10):31-40.

[7]顾海峰,于家珺.跨境资本流动加剧了银行信贷风险吗:基于资本流入、流出与总量的考察[J].国际贸易问题,2020(9):144-159.

[8]吴桐桐,王仁曾.数字金融、银行竞争与银行風险承担:基于149家中小商业银行的研究[J].财经论丛,2021(3):38-48.

[9]余静文,吴滨阳.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21,12(4):108-128.

[10]战文清,刘尧成.数字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分析[J].浙江金融,2021(12):35-47.

作者:黄麟矞

银行信贷风险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国家经济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要想实现金融行业长远发展,需要加大对各项金融业务运行风险的控制。其中信贷业务风险是较为常见的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如果不能保证信贷业务安全开展,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需要的资金支持,进而对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应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探究,推动金融业良好发展。本文基于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引言

企业在贷款之后,还要做好监督工作。银行会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及时获得关于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的各种信息,对其中的影响因素做出分析。银行还会实地调查,对于违约企业以及有关的信息交由人民银行的征信部门处理。企业的信誉度降低,就必然或影响后续的贷款。对于小微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制裁措施,以确保市场稳定有序运行,银行的利益得到保护。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1.1经济环境变动

其中包括微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两个重要部分,银行内部的情况、业务对象的外部环境这些都是关系到宏观经济。现阶段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宏观经济处于不断的变动中,才会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包括2018年出现的中美贸易摩擦,国内诸多的行业都是面临严重的冲击,金融体系受到影响,让国内企业的绩效以及投资受到影响,经济下行也是非常显著,出口受到阻碍,为国内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制造了诸多的障碍,对信贷风险造成很多无形的影响。

1.2政策的影响

金融体系直接关系到经济整体的活力,尤其是信贷业务,对市场投资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现阶段国家不断对金融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展开一定的调整,促进经济的稳定进步。政策上的变化,对信贷风险也是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利率方面的变化,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用信贷业务中产生的息差实现盈利的模式受到直接的影响,利率不断的变化也是让信贷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就是产业政策方面的变化,是借助金融工具实现的,很大程度上也是让信贷风险有所增加,因为信贷政策方面的不断变化,让国内的投资环境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政策导向下的行业也是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政策监管也是面临着调整,这些都是让信贷风险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1.3商业银行内部风险

银行内部主要是在信贷业务方面存在一些流程性的风险,在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其中人员道德、业务操作、流程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这些都是发生在银行的内部,因此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今银行逐渐建立了完善的流程以及风控体系,但是银行的注意力更多是体现在业务量上,风险控制还是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样就导致在内部还是有诸多的隐患,尤其是内部业务操作以及风险审批方面缺乏完善成熟的流程。加上风险管理并未建立量化的指标,导致在银行内部存在诸多的信贷风险。

2风险因素

2.1识别方法选用不恰当

识别信贷风险的方法很多,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有财务指标方法又有非财务指标方法等等,各种方法之间既相互联系互为佐证,又各有侧重和不同特点。由于信贷风险通常都是隐藏在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之中,让人难以觉察。信贷风险管理者只有借助于先进的工具和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识别、衡量和管控风险。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特点与环境、经营规模、财务资料健全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实地调查中发现,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员在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上存在过于单一,无法做到科学选择的问题。如贷前调查环节,70%以上的信贷员基本上都选择了财务指标法,也就是通过借款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贷款企业相应的偿债能力、營运能力、获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只要所计算出来的相关指标符合教科书上所明确的合理范畴,符合信贷员个人职业判断,只要有实物存在,40%以上的银行便做出可以授信的决策。缺少对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产品生命周期、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实物的完好状态等因素的分析,也没有运用其它的识别方法进行必要补充和求证,正是因为识别方法选择的欠缺,造成一些贷款项目从授信开始风险就已经存在。

2.2风险识别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不足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等原因,对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贷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信贷业务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规、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判断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能力。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人才匮乏的问题更为突出。

2.3从商业银行方面分析

首先,不良贷款多,违约率相对较高。目前的信贷形式是银行大多愿意向大的企业贷款,造成这样的情形主要是大多金融机构认为中小企业坏账率高、偿还能力差、风险较大所以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也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使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企业情况,难以准确评估其偿还能力,所以不愿意对其提供贷款服务。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坏账率不断增加与中小企业贷款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坏账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如今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的因素,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都成了巨大问题,更加无法向银行还贷了。其次,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商业企业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服务中,为了降低坏账风险需要做很多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都提高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对比大企业产生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一般都采取抵押和质押担保的形式,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对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付出的成本非常同时风险也非常大。

3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对策分析

3.1对经营者个人素质和行為的关注和评估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很多都是由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来决定的,其个人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经营者个人的能力和行为。因为其个人行为对企业影响非常大,从而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者的信用和道德进行评价,结合各种渠道对经营者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档案。

3.2加强放贷后的管理

商业银行在放贷后应当加强管理,对贷款的实际用途进行持续考核,加强对会计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商业银行还应当挑选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监督的有效进行。

3.3加强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重视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熟悉业务内容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采取各种方法来强化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银行应当不断的培训员工更新知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操作技能。第三,提高薪金待遇。员工对工资待遇的满意程度决定的工作的积极性。所以银行应当提高工资薪金,关爱员工激发工作积极性,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凝聚力。第四,建立制约机制,全责分明。合理的划分责任和分工防止出现舞弊现象。

3.4解决贷款利差

国家已就企业贷款利息减免银行该项利息收入增值税的缴纳,银行应及时向税务局申报减免贷款事项。银行应积极组织正常利息存款,减少高息存款的增加。这项任务任重道远。在保证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增加小额贷款,会获得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大对国家政策的研究

在商业银行朝着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国家政策和金融市场变化会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对银行发展的影响,需要商业银行注重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研究,结合经济形势变化规律,确定信贷业务改进方向,以便提高银行信贷业务开展效益。同时要结合当前市场运行情况,合理调整信贷资金结构和资金存量,提高资金安全性,以免出现企业盲目投资的现象,造成银行信贷风险。我国银行单位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可参考国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特点的风险预防机制,加大对国外银行信贷风险度和贷款限额的研究,作为制定风险防范体系的依据。

4.2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信贷授权制度完善制定的关注,根据各个职能部门的风险防范能力及管理水平,进行有区别的授权,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规范信贷业务流程,落实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等制度,根据客户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额度,降低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中的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

5结束语

为了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力度,应保证银行具有一定风险防范意识,在发展信贷业务过程中,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使得信贷业务办理和风险控制之间形成一种平衡,从根源处入手,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不仅是银行业务完善发展的基础条件,还是保障银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利.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9(07):90-91.

[2]苏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2):207.

[3]连静.探究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X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财经界,2019(02):93-94.

[4]王克非.大数据助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02):121-122.

[5]林琳.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控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03):34.

[6]丁新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01):29-32.

[7]魏畅.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8]吴万里.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288-289.

作者简介:

宋爽,女,蒙古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宋爽

上一篇:质量体系认证论文下一篇:公共财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