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实习鉴定

2022-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为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们需要参与社会实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法学实习鉴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法学实习鉴定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

[摘要] 该文回顾了中药鉴定学科及其方法学的产生历史,并依据在中药来源、性状、显微、理化以及生物鉴定等各种方法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方法学结合自身特点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发展的进程,进而描绘了中药鉴定方法学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中药鉴定;发展史;方法学;研究方向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1-2]。其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药的真伪优劣鉴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是其他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中药领域的基础学科,已成为广大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3]

1中药鉴定学科及其方法学的产生

中药鉴定学是在古代本草学和现代生药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国外生药学传入我国,1934年赵橘黄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册,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是两本把近代生药学理论和方法介绍到本草学和中药学研究的专著和教材[4-6]

1949年以后,我国生药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楼之岑教授和徐国钧教授是我国现代生药学的主要奠基者,他们对现代生药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把四大鉴定方法引入了中药鉴定,并应用于大量中药鉴定研究实践,对中药鉴定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版了一系列以中药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如《中国药典》(1953年版、1963年版第1部)、李承祜(1952年)、楼之岑(1955年、1964年)、徐国钧(1957年)等多版生药学教材,19551965年裴鉴、周太炎编著了《中国药用植物志》共8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了《中药志》(19591961年),谢宗万编著了《中药材品种论述》(1964年),以及《药材学》(1960)、《中药鉴别手册》(1959)、《中药材手册》、《药材资料汇编》、《中药鉴定参考资料》、《中草药学》、《中药大辞典》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和工作,从不同侧面对中药的四大鉴别(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为中药鉴定学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我国中药鉴定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高潮[2-6]

1956年我国组建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4所中医学院,以后相继建立20多所中医院校,中医药教育从此不断扩大和提高。1959年,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开设中药专业,1964年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并被确立为专业课之一[2,7]。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了我国第一本高等院校《中药鉴定学》教材,明确了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确定了四大鉴别方法,其主要内容记叙方式为以后的版本所采用,为中药鉴定学教材的更新打下了基础,是中药鉴定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中药鉴定学科的形成。此后,随着中药鉴定研究的发展、中药标准化的进程和《中国药典》的不断改进,《中药鉴定学》教材也不断发行各种新版本对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第2版(1979年)、任仁安的第3版(1986年)、李家实的第4版(1996年)和康廷国的第5版教材(2003年,2007年),以及张贵君(2002年)、石俊英(2006年)和王喜军(2012年)等各种版本的《中药鉴定学》教材,这些各具特色和多样性的教材极大繁荣和丰富了中药鉴定学的学科建设内容,促进了其发展。2002年张贵君主编的版本中明确提出了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之一[2],自此,中药鉴定学就包括继承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品种,制定中药标准,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这四大任务。

在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过程中,植物系统分类学、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现代仪器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相互融合应用于中药的品质和资源研究[3],衍生和发展了一些新的学科,如中药资源学、中药分子鉴定学、中药(材)商品学、中成药分析、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等,形成了中药鉴定学蓬勃发展的学科群。其中中药资源学不仅涉及到中药资源品种的鉴定、生态、分布、保护、生产和开发利用,还涉及到资源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工程等工程学科,因此,中药鉴定学与中药资源学存在很多交叉内容。21世纪初开始,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中药鉴定研究,生物鉴定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标志中药鉴定学已经进入了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时代,开启了中药鉴定学新的发展阶段。

2中药鉴定方法学的发展进程

2.1来源鉴定和品种整理

用系统分类学方法确定中药的原植物或原动物的来源物种是一切中药鉴定方法的基础。古代本草和文献中所载的药物来源是当代用药的依据之一。对古今中药品种进行考证并探讨其历史演变,实地对药材原植物进行分类鉴定、结合现代临床应用和药理药化研究进行品种整理是中药鉴定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六五(1981—1985年)期间,“中药材同名异物的系统研究”对贝母类、金银花、大黄、柴胡、细辛、石斛等类中药材的同名异物混乱品种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地理分布、生态、植物形态、生药性状、商品规格、显微鉴定、理化分析等方面比较了其异同,从而达到了正确鉴定品种,制定品质标准的目的,为逐步澄清中药材同名异物的品种,发展生产提供了依据[8]。七五(1986—1990年)和八五(1991—1995年)期间,楼之岑和徐国鈞院士牵头开展了对213类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与质量评价”的系统研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研究的一次系统的大总结。该项目对多来源中药进行本草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10项系统研究,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7-8]。建国以来经过本草考证的中药材品种已有200多种,大部分常用中草药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90年代以后,《新华本草纲要》1~3册(1988—1991年)、《中华本草》30卷(1999年)和4个民族卷(2002—2005年)、《新编中药志》1~4册(2002年)等大型中药学著作陆续出版,全面总结了我国当代中药研究包括中药鉴定和品种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中药鉴定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7-8]

在中药品种整理的基础上,中药资源的近缘种及系统分类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如“九五”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等完成了“八角茴香类和地枫皮类药的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何廷农等完成了“中国龙胆科植物的研究”[3]。2005年,肖培根院士依据植物的分类学、系统学、植物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建立了研究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相关性的药用植物亲缘学。并用于大黄类、贝母类、芍药类、苍术类等药材亲缘关系的研究,对于正确进行系统分类,发现中药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9]。通过品种整理和基原鉴定确定了中药材的来源物种,出版了大量专著和中药材原植物原色图谱,其中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陈士林、林余霖等主编的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是中药材原植物鉴定重要的参考书。

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大量数据不断冲击传统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为一些有争议类群的划分提供了新的证据。国际上的一些学者(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APG组),联合起来制订了结合分子分类依据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于1998,2003,2009年分别推出了第1,2,3版《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该系统吸收了当前全世界大部分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的意见,并在不断修改中[10]。APG分类系统的意义,在于依据植物界内在的分子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分类。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变化为中药的来源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是用感官观查中药性状特征的方法,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鉴别最常用的手段。自1953年始,《中国药典》收载了药材的性状标准,为中药性状鉴定提供了法定依据。20世纪50年代后,中药性状鉴定融入了中药经验鉴别的方法,将现代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理论知识与传统药材的经验鉴别相结合,把药材性状特征归纳为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10个方面,确立了中药性状系统鉴定的基本方法[1-6]。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出版了大量重要的含有中药性状鉴定内容的著作,如《药材学》、《中药材手册》、《药材资料汇编》、《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等,并详细地记载了药材的产销及商品规格等方面的知识; 还出版了大量的药材及饮片的彩色图谱,如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等编著的《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1~4册),是药材性状图文鉴定的重要工具书之一,阎文玫的《实用中药饮片鉴别图谱》(2005)、郭长强等的《中药饮片炮制彩色图谱》(2011)和陈士林、林余霖主编的《中药饮片标准图鉴》(2013)是大型的饮片图谱参考书。这些高质量的彩色图谱,为中药材和饮片进行外观质量鉴定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

中药的性状鉴定技术结合现代数码、信息和计算技术,发展了一些新方法[11-14]:①中药形态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与实时动态显示技术,将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模式分类方法引入多目标识别过程,实现了中药形态组织三维动态显示及其形态学参数测定。肖小河等以中药附子为例进行了连续切片的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提供了中药鉴定生动和立体的三维图像和技术资料[11-12]。②中药微形态系统鉴定法,利用体视显微镜或加上数码成像技术,依据药材表面的细微特征信息实现中药材鉴别的方法。胡东维[15]等对十字花科19种植物种子依据种皮微形态特征的鉴别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周建理等[16]利用体视显微镜等结合电脑软件,研究了根据药材表面的信息特征实现中药材鉴别的方法。③中药脉序图谱鉴别法,依据不同种类植物之间在叶形、叶脉、脉序等形态等方面的信息来鉴别中药与其易混品的方法[17-18]。④仿生识别法,即结合仿生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气味、味道和颜色进行智能识别的方法。嗅觉仿生(电子鼻)和味觉仿生(电子舌)[12-14]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在中药鉴别的探索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智能识别技术发展较为客观的性状鉴别方法,将是中药鉴定有意义的一项研究探索;微形态等方法能使现有的性状鉴定信息更为丰富和精细,是较为简单、实用和直观的方法,这项工作的系统化、数据化和信息化将有利于推广应用。

2.3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是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组织结构和粉末特征的方法,仍然是中药鉴定研究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中国才真正开始药材粉末的显微鉴别研究。1951年南京药学院徐国钧院士发表了101种药材粉末鉴定的检索表,开中药粉末鉴定之先河;此后,他陆续对400余种中药进行了显微鉴别研究,并将其技术运用到中成药的鉴别中。1986年,徐国钧主编的《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出版,使我国粉末生药显微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中药粉末系统研究的空白[19]。七五和八五期间,213类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与质量评价研究,显微鉴别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977年版《中国药典》开始收载显微鉴别内容,用于中药材、中成药的鉴别,改变了“膏丹丸散、神仙难辨”的局面。此后不断增加,2010年版《中国药典》显微鉴别内容达到总共1 253项,较2005版增加了633项,所有药材、饮片和含生药粉的中成药都增加了专属性很强的显微鉴别内容[20-21]

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光学仪器的应用,使显微鉴定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能够对中药材、饮片和含生药粉末的中药丸、散等进行多元素、多角度的分析,为中药显微鉴定提供新的依据[11-13,22]。透射显微镜能观察到亚显微和细胞器结构,如从罂粟果的乳汁细胞里能看到充满生物碱的囊泡[14],这一应用还有待深入研究。扫描电镜由于能清楚地辨别细胞表面的精微纹饰和附属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花粉粒和种子表面超微特征的观察进行物种鉴别,如康廷国等利用扫描电镜对4 种洋金花的花粉粒进行观察, 发现它们的超微特征有显著区别[11,23];还被用于茎、叶表面或动物药表面特异性信息特征的分析,如张朝晖等发现海龙类药材表面微皮纹有明显的种间差异[24]。偏光和荧光显微镜能增加显微结构和显微特征的鉴别信息。赵中振等[25]对偏光镜下中药材粉末特征的特异性信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主要利用偏光镜通过药材的偏光特征鉴别了含34种药材的至宝三鞭丸,这对含有生药粉的中成药的鉴别有特殊意义。Liang等[26]使用荧光显微技术,利用茎的横切面形状、内皮层细胞壁荧光特征等鉴别点,区分了白花蛇舌草与其2种密切联系的同属易混品。Chu等[27]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通过观察表面片、横切片腺毛、非腺毛等显微特征及横切面的不同荧光特征,能区别金银花和山银花5 种忍冬属植物的花蕾。数码摄影技术使药材的显微结构和粉末显微特征图谱逐渐告别手绘图形,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鉴》等大量彩色数码显微特征图谱的专著。

显微镜技术还结合多种技术发展了调查活性成分在不同组织间分布的组织化学定位法。如谭玲玲等[28]用香草醛-冰醋酸和高氯酸混合试剂显色,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北柴胡的柴胡皂苷主要分布在中柱鞘和次生韧皮部中。鄢丹等[29]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法和化学特征谱法测定板蓝根的抗病毒活性,发现断面木皮比低于1∶1的板蓝根质量较优。蔡宗苇等[30]建立了一种利用质谱仪直接分析植物组织切片化学成分的方法,为组织化学定位提供了一种无需样品化学处理的直接分析方法。

2.4理化鉴定

理化鉴定是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中药所含有效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鉴定真伪优劣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色谱、光谱技术等在中药分析的应用中得到推广,使中药理化鉴定的系统方法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

色谱技术在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后列入1977年版药典,且在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并成为中药鉴别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薄层色谱法最早应用于中药的理化鉴定,采用对照品、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进行对照鉴定,促使TLC成为中药定性鉴定中专属性较强和最广泛使用的色谱技术。中药薄层色谱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谢培山等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色图集》(2009)等。随着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代表的色谱技术逐渐成为中药鉴定的主要技术,其他包括气相色谱法(GC)、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和凝胶电泳等方法,可更精细和准确地反映中药中的化学组分和数量分布等特征,成为中药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1]。2010年版药典含量测定从2005年版的245项增加到720项,其中稳定性和精确度较高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新增412项达到总共587项,对中药标准化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新增了离子色谱法用于离子化合物的测定[20-21]。采用HPLC分离技术,能够得到标示某种中药特征的共有峰指纹图谱,从而实现对中药有效组分的质量控制。现阶段,HPLC是中药注射剂应用指纹图谱实现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现已普遍采用HPLC,TLC,GC,HPCE等技术对植物药有效组分进行多成分质量控制研究,其中用一个标准品对多指标成分进行分析的方法,由于简便、实用、成本低,是首先推荐发展的方法。孙国祥等[31-32]利用数学原理将检测信号转化成易于判别、能揭示潜在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特征的数字化信息,建立了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潜信息特征判据方法和定性、定量相似度评价体系,对深化指纹图谱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紫外、荧光、中红外、近红外、拉曼光谱及等离子体光谱(ICP)等光谱技术被大量成功应用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鉴定研究中[11],其中有些研究具有系统性,如孙素琴等[33]测试了 200 多种对照药材的红外光谱,姜大成等[34]对16组54种动物药材的红外光谱进行了鉴别研究;李峰等[35]用荧光光谱对16种矿物药进行了鉴别。在这些光谱方法中,现代近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由于分析速度快、样品可无需处理或对样品无损,正在发展成一种中药快检和在线监测技术。X衍射技术首次于1997年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相比植物和动物类药材的鉴定,在矿物类中药的鉴定效果较好,对于大量矿物类中药能准确鉴定,如张志杰等对我国雄黄药材的成分和晶型用X衍射技术进行了确定[36]。2010年版药典新增了ICP光谱法用于中药中有害金属元素的测定[20-21]

色谱-光谱联用技术将具高效分离性能的色谱技术与能获取化学成分丰富结构信息的光谱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技术,是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中药理化鉴定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红外光谱-质谱(IR-MS)、质谱-质谱(MS-MS)、气相色谱-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C-FTIR)、高效毛细管电泳-质谱(HPCE-MS)等在中药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液质(HPLC-MS)联用技术。2010年版《中国药典》首次采用液谱-质联用技术(HPLC-MS)控制中药材千里光中的有毒成分和测定川楝子、苦楝皮中既有效又有毒的成分[20,21]

2.5生物鉴定

生物鉴定即对生物特征的鉴定,是对中药所含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药效、活力或毒力)测定或对生命信息物质(核酸、蛋白质、细胞结构等)的识别,以达到品质鉴定目的的一种方法[37]。常用的方法有免疫鉴定法、生物效价或生物活性测定法、DNA分子鉴定法、mRNA差异显示鉴定法、细胞生物学鉴定法等[37-39]。生物鉴定作为中药鉴定学的一种方法学始见于张贵君主编的2009年版的教材[2]

2.5.1生物效价测定法 对活性物质不明确的中药,生物效价或活性测定是评价质量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有抗菌效价、免疫作用、抗凝血活性、异常毒性、降压物质的测定以及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等[37-39]。在2010年版药典中,用抗凝血酶活性来评价水蛭药材的有效性;在地黄的鉴别中,采用薄层自显影技术,既达到薄层色谱分离的显色效果,又可同时检测供试品抗氧化的强度[20-21]。肖小河等依据中药药性理论和热力学理论,提出基于生物热动力表达的中药质量生物效价评价方法[11]。不同中药作用于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热功率谱图和热动力学参数可作为中药生物检测的定量指标。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细菌为观察对象,研究了不同种质的板蓝根[40]、不同产地的黄连[41]对菌株的不同生物热力学表达影响,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鉴定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药材。

2.5.2免疫鉴定法 不同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免疫鉴别即用动植物所含的特异蛋白制备的特异抗体与待检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材的真伪。该技术适用于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的鉴别。丁培贤等[42]采用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准确鉴定了虎、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并能将豹骨进一步鉴定为雪豹、云豹或金钱豹。这说明免疫鉴定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鉴别法。

2.5.3中药分子鉴定法 中药分子鉴定一般是指依据大分子(核酸和蛋白)特征的鉴定。由于中药样品的特殊性,核酸分子鉴定主要集中于DNA分子鉴定,如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技术、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技术等。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中药鉴定学与分子生物学相融合,形成了分子生药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3]。1992—2003年,有60多类型植物药、12个类型的动物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别研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2000年,黄璐琦等编著了《分子生药学》[39](2000年第1版,2006年第2版),该书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分子生药学的理论和方法。2004年邵鹏柱、曹晖等编著了《中药分子鉴定》一书,着重介绍10余种常用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其在中药分子鉴定中的应用,是国内外分子鉴定研究成果的汇总和总结[43]。中药分子鉴定技术不仅用于中药不同物种的鉴别,也广泛用于种下不同居群、不同种质资源和地道药材的研究[39],已用于厚朴、芍药、苍术、白芷、栝楼、明党参、半夏等诸多药材的种内及种间关系研究,为中药鉴定提供了遗传学证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首次采用了DNA分子鉴定技术用于川贝母及蛇类药材物种的鉴定[20]。2010年,陈士林等完成了常用中药材原植物DNA条形码的鉴定研究,编著了《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44],通过研究比较psbA-trnH, matK, rbcL, rpoC1, ycf5, ITS2和ITS等7个候选DNA条形码,发现ITS2是最佳条形码序列。随着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国家药典委员会讨论通过中药材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列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增补本[45]

3中药鉴定方法学的发展趋势

早期中药鉴定方法包括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四大鉴别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评价的需要,又逐渐发展和完善了生物鉴定法。这些方法都在不断发展中,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推动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药的特点是品种多,其形态和组织千变万化,其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复杂。品种多,就需要系统、大规模地比较和分析其鉴别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和鉴别它们。当代学科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计算科学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渗透,使得中药的系统鉴别特征和方法能够信息化、数据化,便于传播。中药鉴定技术的信息化和系统化发展,有利于它的推广和应用。随着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以及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气相、高效液相、各种电泳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计算机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组合被吸收运用到中药鉴定方法中,将不断用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完善和代替主观的分析方法,用准确、精细的分析方法代替粗略笼统的分析方法,不断丰富中药鉴定学的内容,形成以“四大鉴别法”为基础、以生物技术结合理化分析为重点、逐步适应中药现代化并有利于中药走向世界的一套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定体系。各种通用化、标准化、精细化的中药鉴定技术的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成为未来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的方向。

系统生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种现代生物技术整体研究方法,有助于帮助人们逐步形成从局部观走向整体观,从线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正确认识中药质量。因此,基于系统生物学整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中药品质整体综合分析模式和生物鉴定方法,将是中药品质评价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在当前我国大力加强中药研究和加速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药的准确鉴别仍然是确保中药科研结果可靠,确保中药质量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中药鉴定工作者将在继承有价值的传统鉴别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发展实用的中药现代鉴别技术,使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完善,并不断推广和市场化,以满足中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张贵君. 中药鉴定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九五”以来中药学科发展报告(1996—2007年),第一部分中药学科中药鉴定学[R].2008.

[4] 徐国钧.生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5] 黄璐琦,张瑞贤,曹春雨. 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J].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195.

[6] 邬家林. 中药鉴定学的历史沿革(摘要)[J]. 中药材科技,1984(2):32.

[7] 田丽娟. 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2006.

[8] 蔡少青,王璇.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北方编.第6册[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9] 陈四保,彭勇,陈士林,等. 药用植物亲缘学[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6):97.

[10]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J]. Bot J Linn Soc,2009,161(2):105.

[11] 陈士林,郭宝林,张贵君,等. 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043.

[12] 黄璐琦,胡之璧.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3] 龙芳,李会军,李萍. 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076.

[14] 李薇,肖翔林,龚奥娣,等. 近年来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的特点[J]. 中药材,2003,26(3):222.

[15] 胡东维,蒋选利,姚雅琴,等. 十字花科十九种种皮微形态学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22( 1):61.

[16] 周建理,杨青山. 中药微性状鉴定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30(1):66.

[17] 陈泽濂,吴七根. 双子叶植物的叶脉特征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1993,10(增刊):35.

[18] 何报作,曾静,韦郃,等. 鬼针草与易淆品白花鬼针草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特征[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0):2559.

[19] 徐珞珊. 科学人物药学篇——徐国钧[EB/OL]. 2004-06-04. http://www. bioon. com/popular/scientist/200406/40860. html.

[20] 中国药典.一部[S].2010.

[21] 蒲旭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增修订概况[J].中药与临床,2010,1(4):10.

[22] 刘萌萌,李峰. 显微鉴定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50.

[23] 康廷国,纪俊远,王金萍,等. 四种洋金花的显微鉴定[J].中药通报,1987,12(12):12.

[24] 张朝晖,濮祖茂,徐珞珊,等.海龙类药材扫描电镜观察[J].中药材,1997,20(12):604.

[25] Zhao Z Z, Shimomura H, Sashida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by a polariscope(1)-(3)[J]. Nat Med,1996,50(6):389.

[26] Liang Z T,Jiang Z H,Leung K S,et al. Distinguishing the medicinal herb Oldenlandia diffusa from similar species of the same genus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J].Microsc Res Tech,2006,69(4):277.

[27] Chu C,Liu H J,Qi L W,et al. Combination of normal light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or authentication of five Lonicera species flower buds[J]. Microsc Res Tech,2011,74( 2):133.

[28] 谭玲玲,胡正海,蔡霞,等.北柴胡营养器官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比较[J].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40(4):214.

[29] 鄢丹,韩玉梅,骆骄阳,等.板蓝根木皮比与药效及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 中药材,2011,34(1):43.

[30] 蔡宗苇.直接分析植物组织切片化学成分的方法:中国,200610164872.7[P].2008-06-11.

[31] 孙国祥,胡玥珊,张春玲,等. 构建中药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2009, 29(1):160.

[32] 孙国祥,侯志飞, 毕雨萌,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潜信息特征判据研究[J].药学学报,2006,41(9):857.

[33] 孙素琴,张宣,秦竹,等. FTIR 直接鉴别植物生药材[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 542.

[34] 姜大成,张洁,邓明鲁.16组54种动物药材的红外光谱鉴别研究[J]. 中草药,1999,30(2):75.

[35] 李峰,岳金波,李久明.16种矿物药的荧光光谱鉴别[J]. 中药材,1998,21(12):609.

[36] 张志杰,周群,尉京志,等. 我国药用雄黄的晶体结构鉴定[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2):291.

[37] 王晶娟,张贵君. 中药生物鉴定法的内涵与教学模式[J]. 药学教育,2010,26(4):22.

[38] 张贵君,李晓波,李仁伟. 常用中药生物鉴定[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9] 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0] 赵艳玲, 山丽梅, 金城, 等. 基于生物热活性表达的中药板蓝根品质评价研究[J]. 中药材, 2008, 31(5): 743.

[41] 代春美, 肖小河, 胡艳军, 等. 微量热法对不同产地黄连品质的评价[J]. 中成药, 2008, 30(8):1179.

[42] 丁培贤,贺天笙.生物免疫化学法检定虎、豹骨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1989, 24(8):457.

[43] 肖培根. 中药分子鉴定评介[J].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9):1559.

[44] 陈士林. 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5] 陈士林, 姚辉, 韩建萍, 等. 中药材 DNA 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 141.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s′ Authentication

CHEN Ke-li1*, HUANG Lin-fang2, LIU Yi-mei1

(1.Development of Pharmac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5, China;

2.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93, China)

[Ab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mergence process of the subject and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s′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major achievements acquired in research of each methodology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of origin, description, microscopic,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s, it is expoun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ach methodology combined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further described for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s′ Authentication towards systemat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Key words]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history; methodology; research direction

doi:10.4268/cjcmm20140711

作者:陈科力 黄林芳 刘义梅

第2篇: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司法鉴定课程的教学趋势与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方向的确立,司法实践中对科学证据的司法鉴定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今后司法实践工作的需要,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应加强司法鉴定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构架,以司法鉴定社会服务储备实践经验,辅以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司法鉴定;人才培养;证据

[

证据鉴识和法律适用是司法实践的两个核心内容,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对司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司法鉴定常被人们誉为“科学证据”,系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司法鉴定意见在诉讼中兼具独立证明和辅助证明的作用,其在处理各种案件中提供科学线索和证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其作为独立证明材料时,即当鉴定结论构成符合证据条件的“证据群”时,才能证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即便当鉴定意见作为辅助证明材料时,它仍是鉴别、印证、强化直接证据的重要手段。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方向确立,司法鉴定成为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交叉和边缘学科,司法鉴定具有法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1]由于法学专业学生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结合当前实践要求和司法鉴定学科属性及特点,合理制定法学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教学措施,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司法鉴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当前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

司法鉴定是司法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常指在侦查、起诉及审判等诉讼活动中,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案件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做出科学判断或评价的活动。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件的审理经常会涉及许多相关领域或相关学科的技术难题,案件承办人员仅凭其法律知识对这些专门性的问题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鉴定,并利用专业技术人员出具的鉴定意见,结合案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判决结果。我国的相关法律也针对涉案证据问题,做出了进行司法鉴定的明确要求。然而,近年来屡屢曝光的部分冤假错案,让我国相关的办案部门和执法人员处于被动、尴尬的位置,这些冤假错案的发生原因,并非法律适用导致的错误,而是在事实认定上出现了偏差,即司法鉴定科学证据的问题。[2]冤假错案的不断发生,导致司法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依法治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3]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对案件中的科学证据和司法鉴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法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的需要

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主委张亚忠针对我国法学从业人员司法鉴定相关知识薄弱的突出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关于我国案件审理中“司法鉴定盲”现象亟待矫正的提案》,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司法从业人员司法鉴定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匮乏。司法鉴定课程更多地涉及理、工、医、经济等学科的知识,对当前司法队伍在职人员来说,难以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或方式进行有效弥补和突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高校法学专业人才知识机构的合理构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朝着文理渗透、文理交叉和综合应用的方向进行改革,这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创新方向和研究热点。[4]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司法实践的要求,既要通过法学相关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法学专业知识和素养,树立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意识,还要通过其他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证据评价必须具备的司法鉴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和证据的精神。因此,通过学习并掌握司法鉴定程序要求和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要求,才能使司法从业人员熟悉司法鉴定的相关制度,掌握司法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相关专业技能。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司法鉴定相关学科的教学,可以奠定法学学生职业生涯中司法鉴定的基础理论,弥补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司法鉴定相关知识薄弱的不足。

二、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司法鉴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在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司法鉴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权重

司法鉴定学科具有门类多、内容杂、实践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缺乏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背景知识,也没有司法实践的经验,对司法鉴定所涉及的项目和内容缺少感性认识。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时,明确规定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的问题,必要时可以要求鉴定人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质证,允许专家辅助人、律师等见证鉴定工作,这强化了鉴定活动的参与性和监督作用。如果司法人员缺乏司法鉴定知识,在法庭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围绕鉴定意见要进行质证时,审判人员就无法正确地分析、判断鉴定意见是否符合法律程序,是否达到了科学、客观的标准,因而对证据的鉴别和审查作用减弱,难以得出采用或排除证据的决定。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司法鉴定的研究领域还在不断拓宽,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例如DNA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已经成为身份鉴别和亲权关系鉴定的基本方式,同时这也是相关案件审理的必备证据。作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培养对象,只有了解、掌握现代司法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才能满足今后司法实践的工作需要,才能在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化、智能化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适应司法人才的现实需求,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在传统教学科目以外开设司法鉴定的相关课程及内容。

由于国家在法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司法鉴定课程的设置要求,各高校均根据自身当前发展状况自行设置了部分课程。其中,法医学鉴定、物证技术鉴定、电子证据鉴定、声像资料鉴定和司法会计鉴定等常规司法鉴定项目常作为主要课程被纳入到教学中,这些课程大多作为理论选修课程或实践实训课程而设置。为了使法学学生的专业知识构架更为合理,笔者认为,在法学教学中应当把司法鉴定概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以便实现司法鉴定基础知识的全覆盖;同时在课程内容、课时数量、所用教材上加以规范,实现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避免教学内容设置的随意性。而对于那些有兴趣爱好和时间精力充沛的学生,学校可根据自身状况灵活调整,开设部分司法鉴定专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实现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除此之外,在法学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的环节,还应适当安排学生参与部分司法鉴定的相关工作,例如检察院的见习、实习要学习对鉴定意见的审核与使用,法院的见习、实习要学习对司法鉴定意见有争议案件重新鉴定的启动,律师事务所的见习、实习要学习案件中涉及专门性问题申请司法鉴定的项目及程序等。

(二)强化司法鉴定相关实验教学、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

司法鉴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法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参与实际案件的办理。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的讲解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求知欲,而视野的拓展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丰富,需要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具有良好素质和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多渠道、多方式的。由于受到教学进度、时间及教学对象接受能力的限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更趋向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论应用和学术探索则需要学生的课外挖潜。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恰恰是法学专业学生课堂基本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有效补充。

长期以来,法学专业一般设置在文科院校,而相應的实验教学没有被纳入独立的制度建设体系,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设立具体的建设标准和考核体系,即便是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规定也很模糊,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实践证明,在司法鉴定学的教学中,既要有传统的理论讲解,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部分实验教学、案例学习或讨论的内容,辅之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与日常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深入性,经过对某一知识点的系统剖析和实践应用的尝试,还可以让学生产生醍醐灌顶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开启自我思考的大门,对今后从事司法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是促进知识碰撞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是教学效果优劣的客观评价指标之一。实验教学、案例分析讨论的教学过程可使学生知识的掌握更为巩固、系统,教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模拟法庭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中心、以模拟法庭为教学载体的经典授课模式。模拟法庭教学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案例作为案件审理的对象,让学生在法庭上以不同的角色展开辩论、推理,让其各抒己见。这种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熟悉法庭程序,掌握科学证据判定的思维方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方向的确立,强调案件证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逻辑性,重视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质证程序。对于在校法学大学生来说,模拟法庭无疑是他们接受训练的最佳模式和途径。

(三)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以司法鉴定社会服务推动法学人才的培养

司法鉴定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长期的从业经验积累是高质量教学工作完成的基础性条件。构建高校司法鉴定社会服务平台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司法鉴定机构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与其他社会鉴定机构相比其具有特殊的优势,比如硬件设备先进、齐全,专家团队力量优势明显,公益性特点突出,鉴定业务范围广泛,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公信力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司法鉴定相关教学的质量,近几年,国内多所政法类院校以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为目标,在司法鉴定相关教学中开展了积极地尝试,设立了司法鉴定中心,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和方向,为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部分政法类高校还依托重点实验室、法学实训中心等资源平台优势,开展了法医、物证、声像资料“三大类”以外的一些稀缺专业的鉴定业务,如:建设工程司法鉴定、海事司法鉴定、环境司法鉴定、农业司法鉴定等,为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高质量的司法鉴定意见。

应该说,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充分利用了高校科研平台和人才优势,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支撑,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为众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实现了“产、学、研”的效益最大化。2010年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确定了10家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其中三所依托高校成立的鉴定机构入选,分别为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此外,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作为公安部和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科研机构,也承担了司法鉴定相关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我国司法行政机关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底,在我国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中,高校设立160家,科研院所设立153家,占所有鉴定机构总数的6.4%。[5]可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展司法鉴定社会服务,既能够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亦可为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和环境。

总之,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进,在国家各项工作实现法制化的背景下,对司法实践过程中科学证据的标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高等院校法学教育应加强司法鉴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教学手段,以达到现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教育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杜志淳,王瑞山.司法鉴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85-89.

[2] 稂志诚,陈如超.中国刑事错案中的鉴定问题——基于50例案件的实证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2016(3):8-19.

[3] 刘鑫,方玉叶.公安机关鉴定人员面临错鉴责任风险 [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6(2):113-116.

[4] 赵晓春.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展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4):6-8.

[5] 《司法鉴定机构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司法鉴定机构发展模式研究——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视角[J].中国司法鉴定,2015(6):90-95.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李学博 曲伶俐

第3篇: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确立医学-法学评价的思维框架的重要意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1.295

隨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逐渐改善和竞争性的日趋加剧,司法鉴定工作已成为在诉讼案件中一个专门性的问题,其结论能够作为案件证据的一部分,来帮助司法鉴定人从事分析、研究、鉴定等活动。司法精神病的鉴定是一项技术难度极高的工作,它要求从事鉴定医生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格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法学知识,如何确立好医学和法学的关系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延龙

第4篇:法学实习鉴定

法学毕业生实习鉴定

本文由实习报告网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我是**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实习参加工作之际在学校和**法院共同安排下进行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下面是本次实习鉴定: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采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政府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

2: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法学毕业生实习鉴定

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区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市公安局**区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第5篇:法学实习鉴定

法学实习鉴定法学毕业生实习鉴定

本文由实习报告网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我是**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实习参加工作之际在学校和**法院共同安排下进行的,法学实习鉴定。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下面是本次实习鉴定: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采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政府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实习鉴定《法学实习鉴定》。

2: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法学毕业生实习鉴定

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区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市公安局**区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第6篇:法学实习鉴定

法学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步,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关键的,那么你要怎么去写法学实习鉴定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学实习鉴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法学实习鉴定篇一

审判监督庭(简称审监庭)主要负责民事、刑事案件的审判监督工作,刑事罪犯的减刑、假释工作。办公室里没有专职书记员,而审判工作中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都是由书记员完成的,我们这些实习生正好分担书记员的工作。在实习中,我对书记员一职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书记员要办理庭前准备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检查开庭时诉讼参与人的出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担任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整理、装订、归档案卷材料及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等。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我通过实践及观摩,学习了怎样做个合格的书记员。

首先是学会了整理、装订归档卷宗。卷宗应当按照规定的顺序装订,卷宗应材料成页。装订顺序如下:(一)目录 目录在装订时制作,按卷宗材料装订顺序的排列制作序号、文件名称、页次;(二)管理信息表;(三)提请减刑建议书;(四)审理报告;(五)调查材料;(六)合议庭笔录;(七)减刑裁定书;(八)送达回证。卷内材料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逐页编码,页码位置正面在右上角,背面在左上角。档案装订前要进一步整理:对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复制件放在原件后面。装订部位过窄或有字迹的材料,要用纸张加衬边。纸面过大的材料,要按卷宗大小折叠整齐。对字迹难以辨认的材料,应当附上抄件。需附卷的信封要打开平放,邮票不要揭掉。材料上的金属物要全部剔除干净。卷宗封面所列项目要用钢笔或毛笔逐项填写清楚,案卷题名要简明、确切地反映卷内文书材料内容,其中办结日期为出具公证书的日期。卷宗一律使用棉线绳,三眼或五眼订牢。线绳要打成活结,在活结处贴上公证处封签,并在骑缝线上加盖立卷人的名章。

其次,在这段日子里,我逐渐了解和掌握了民事审判的具体工作,真正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仅巩固了我所学的知识,还做到了学以制用,更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新知识。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遵守工作纪律,端正工作态度,保守审判秘密,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法官交办的工作,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在思想上、业务上都有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我深刻的体会到,这次的社会实践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使我对自己以后将要事的法律工作充满了信心。

在将近两个月实习的日子里,我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法官求教,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落落大方,始终以学习的态度做人做事,始终代表华中农业大学学生的形象和素质。

审监庭的案子大部分都是民事案件,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查阅整理卷宗。查阅整理卷宗30余份,里面不乏大量复杂的案件(几乎都是上诉再审案件),边整理边思索,在这些已经审结的或尚未审结的案件中有很多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到事实的认定,证据的采信,责任的认定等等,在整理卷宗过程中,对民事案件从立案到审结的程序,各种该归档的文书的分类有了详细的了解。

2、旁听案件。武昌区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广大,人口较多,几乎每天都有3,5个庭要开,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听的案子就比较充足。以前在学校,我观看过的模拟法庭法庭审理比较严肃,但在听了这里的民事审判后觉得庭审挺随便,很多程序性的问题都省略了,法官审案子就像唠家常一样,特别是简易程序时,离婚案件一般是不公开审理的,但我也以法院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去旁听了。通过旁听案件,我对民事的审判特点和程序有了详细的了解,懂得了审理民事案件关键在于化解当事人的矛盾,和刑事案件着重体现国家强制力惩罚犯罪不同,民事案件理想状态应是让双方当事人共赢而又不失法律的尊严,这一点就对法官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这个素质不仅仅是法律方面的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懂得替当事人着想,尽量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缓和当事人双方的冲突关系,更不能摆官老爷的架子,人为的拉大法官和群众的距离。

3、做合议庭评议案件的临时记录。一些疑难案件必须采取合议庭的方式审理,在开庭审理休庭后要对案件的疑难点进行合议庭成员合议,我担当过几起案件评议时的记录,由于法官们在讨论案子时语速较快,在记录的时候不能全面的记录下来,只能记住一些重点和大概,在他们开完会后再来整理一遍才能让他们签字。平时,我们在速记这方面锻炼较少,搞模拟审判时的书记员记录都是假的,庭审笔录都是早就准备好的,我觉得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增加速记这方面的培训,因为虽然现在庭审笔录全国的法院系统都是用亚伟速录系统电脑记录,但在询问当事人或证人,在开合议庭评议这样的临时会议的时候还是用的手工记录,并不是每个场合都能用得上电脑。

4、写审理报告。在实习的日子里,曾帮法官写过五件案子的审理报告。第一个报告写完之后,案件承办人李老师肯定并吸收了我的看法和意见(后来的判决书也说明合议庭的老师们同意我的观点),但也指出了不足之处(格式上的)。后来我就认真看了法律文书写作的格式,后悔当初老师讲时自己没好好听,真是应征了那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深行”。

5、跟随法官们调查案件,送达法律文书,还有两次去了监狱审案。原先总以为送达文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每件事都有它的难处和方法,一份传票送给被告有时要送很多次被告才肯接受,就是签收个送达回证就要给他们解释半天。因为在那些不懂法的人眼里,签字是件蛮可怕的事情,他们心里在想,这签了字是不是就判了啊,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古代的按手印),有的当事人甚至把门关起来故意不让我们进去。法官们给他耐心的解释很久,给他说明送达回证签收只是表明你收到传票和开庭通知了。现在才体会到中国向法治社会迈进的艰难了,普法教育任重道远。跟着法官们出去办案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6、书记员工作。这也是我主要的工作,细小却又重要。比如分类,存档,收发文件书报,打裁定书,判决书,复印法律文书等等。工作是琐碎的,但是却不能疏忽大意,因为有时打错一个字,意思和性质可能就全变了,因此书记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法律工作并不如我以前想象的那么简单,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况让我深刻意识到法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要做大量的琐碎的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在法庭上挥挥小锤就可以维护法律正义的。里面的辛酸和汗水也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既要面对当事人的无理取闹,又要尽量使公平与正义在法律面前得以实现,有时候甚至要顶着压力办案,这一切都给法律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给法律工作者造成困难。

实习期间,在院领导和法官的引导下,我能够虚心向他人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这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法官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宝贵财富。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在短暂而充实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一旦接触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同时,我感觉到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的确有一段距离。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大学的法学应当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见习,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法学的兴趣,尽量避免毕业后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向社会输送全面、合格、优秀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法律普及非常重要。我国为推进法治建设所进行的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普法活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真真正正地让人们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的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看着自己写的这些东西,感觉杂乱无章,似乎还有很多要说的话,实习的最大收获就是悟出了一个道理,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第7篇:法学实习鉴定报告(2)

法学实习鉴定报告篇二

我叫xxx,在学校学习的是法律专业,我在区人民法院刑庭进行法学专业毕业实习已经结束了,与之前的既兴奋又有些紧张相比,现在的我,多了一份淡定与自信。由于之前一直听说在法院这种很有等级观念的单位实习,还要端茶倒水,所以一直对在法院实习没有什么好感。而且由于兴趣等原因,并不想在法院工作,去实习最初的想法只是想不要给自己的法学学习留下什么遗憾,去法院感受一下他的威严。但实际证明,如果我真的放弃了这次机会,一定会有遗憾。

我最初到法院的时候,我和法官、书记员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有时候相视而笑却不知说什么好,弄的大家都有些尴尬,但很快,工作使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虽然许多书记员和我们同龄,有许多专业知识不如我们,但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的工作经验还是让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还有法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很认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更是耐心解答。比如,一次和法官去价格鉴定中心,由于是刑事案件,我觉得像价格鉴定这样的事应该由公安局或检察院来做,而法官告诉我法院作价格鉴定是被告要求重新鉴定,而这些是我在课本上没有学到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遇上实际的问题,凭空是很难想到的。

我们从填写各种表格这种最琐碎的事情做起,但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我之前认为的“打杂”没用的看法,只要你用心,就会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在整理案卷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案卷就是一个案件从发生到审结、罪犯被送到监狱的全过程。案件的审判流程表反映了一个案件的基本信息,从收案、分案到结案都被归入了电子信息档案。检察院会将案件的起诉书及相关材料提交到法院。公安机关关于各种案件的刑事侦查,一个案子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物证或口供,而是非常详细完整的环环相扣的证据链,从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人体损伤鉴定、价格鉴定、勘验笔录、工作记录、辨认笔录,到电话清单、各种物证图片,确可证明一个案件的始末。律师的委托书、辩护词,还有民事材料、调解书,虽不是每个案件都涉及,却也是一个刑事案件的组成部分。立案登记表、收案笔录是法院的工作。开庭公告、庭审笔录、宣判公告、判决书还有送达判决书回证、执行书及回证、提票,我们目睹的这些,其实已经是一个刑事案件从公安局到检察院再到法院的最后的程序。这让我真正把课本上的东西连了起来。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帮助核对起诉书、判决书的正本和副本,了解了起诉书、判决书的格式及写作方式。填写了送达起诉书和判决书的记录,这些本应当事人亲自填写,但在法院约定俗成。帮法官写工作记录,明白了工作记录的作用。订案卷正卷副卷,编编号,填写卷宗目录,卷宗内容,这项工作人见人烦,但没有他,在法院的实习将是不完整的。和法官讨论案情、法条、定罪量刑,学习十七大,气氛很好,让我在实践中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填写提押票、换押票、律师的出庭通知、结案报告、执行书还有上诉报告、审委会报告什么的,了解了律师、看守所、审委会各个部门的职能。去检察院、价格鉴定中心、看守所,开阔了眼界,知道了许多从不曾涉及的东西。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历最多的,还是听了各种格样的案件,从一个案件送来到结案的全过程。在这些案件中,有卖淫的,有招摇撞骗的,有在女厕所盗窃的,有打架故意伤害的,有运输毒品的,有故意杀亲人的,有卖假发票、盗版光盘的,有故意碰瓷的,有妨害公务的┅┅

以前认为刑事罪犯大逆不道,对他们深恶痛绝,所以第一次见到穿黄马甲的罪犯,吓得不敢和他对视,而是从后面绕到了旁听席。而当我听了许多的案件审理,亲眼见到法官和罪犯、被害人、当事人、家属谈话,了解了案件的全过程,逐渐改变了看法。有的罪犯多次犯罪,装疯卖傻;但也有那种刚高中毕业甚至只念了小学就出来打工,不懂法律再加上一时邪念就犯罪的。有许多甚至比我们还小的人多次被执行强制措施;还有许多人家境很不好,父母离异,没人管,许多罪犯没有工作,很多人请不起或根本不懂请辩护人,听不懂法庭上的问话,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让我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他们就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对罪犯,感到从最初的害怕还有像孙继秋老师说的好奇到后来的麻木。每天看着罪犯和一些家属出出入入,每天看着来往法院的人,会觉得本认为不会很多的刑事案件实际很多,会觉得生活的世界原本复杂,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几百个法条又如何能解决得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的各种问题。

就像我遇到的一个案例,有两个老人,没有工作,只有低保金,因道路整改失去了以卖报纸为业的生活来源,在家门口摆摊,被城管制止,双方发生冲突,造成城管手指骨折,被指控妨害公务,取保候审,后被判缓刑。

其实,法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体会着社会中的悲欢离合。看着每天写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刑事判决书,其实就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以及他的家庭,但这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偶然也好、故意也罢。这些都警示我们,尤其是作为一名学法学的学生,不要一时冲动误入歧途,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和生活。

在实习的过程中,让我思考了一些司法工作上的不足。比如,在庭审的过程中,看到了陪审员的审理经过以及他们和法官和议的过程,真正理解陪而不审的现实。在简易程序审理中,看到了法官的权力,看到了独任制的不足。在执行的过程中,看到了司法实践对是否是本地人,是否有人管等不同人的区别对待。在定罪量刑过程中,看到了认罪与赔偿的重要性,不知是否是富人、圆滑的、厉害的会少一些麻烦呢?这罪与非罪、罚的多与少的界限究竟该如何定义呢?

我国的司法实践尚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那是中国司法亟待解决的事情。而法院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作风,仍然是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榜样。

在实习的过程中,感到原本威严的法官,其实是那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细心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每当有案子的时候,法官会和我们一起研究案卷,分析证据,针对案情查找法条、案例及相关资料,让我们针对量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无疑帮助我们将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并最大限度的把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也切实感到了作为一名准法律工作者的神圣与庄严。让我深深感到法官走下神坛,成为我们身边值得崇敬的师长。

另外,在我们接触的检察院人员、律师的身上,也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没有机会到检察院实习,也是一大遗憾,所以建议学校能够对暑期的实习也做一定的组织,也许时间不用很多,但公检法各个工作部门的良好气氛一定对我们的学习有益而无害。

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问了许多幼稚的问题,有的工作可能做得还不是很到位,但瑕不掩瑜,实习的收获仍将是我们的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期三个月的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结束了。感谢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接收我们实习,让我们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感谢刑庭的法官们、书记员们,是他们耐心的帮助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让我们变得成熟、自信的面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作风,将是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榜样。

第8篇:法学实习个人鉴定(2)

法学实习个人鉴定篇三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学校要求社科类的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法律系的大一新生,我有幸来到我们龙岩中院经济庭实习,受到了经济庭的前辈们热情的传帮带,我通过为期?两个星期的实习,获得了一些初浅的体会。

刚进大学校门,就接受了这份新鲜而有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感觉到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增强自己的勇气,毕竟己经开始尝试着用天真的思想去触摸这个社会。尽管有些思想和观点?还比较稚嫩和单纯,但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进法院实习后,我虚心地向法官们学习,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这是在学校和课本上学不到的,让我终生受益。与此同时,我也看了许多实际案例和一些专业书籍与杂志,让我初步地进入了角色。

听说其他同学在律所实习的都比较闲,基本没有什么可做的。我觉得和他们相比,我还是很幸运的,虽然接触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负责带我的实习老师们都很耐心地指导我、精心地为?我答疑解惑,让我学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本领——

一开始实习的时候,我就旁听了庭审,了解到法庭审判的大致流程;通过整理卷宗、翻阅案例、合议庭笔录、退一审卷宗等都让我逐渐熟悉了法院的实务操作。通过实习,让我了解了本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将理论用于实践中,这样才能使我今后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本行业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比如整理卷宗,这个是我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鉴于卷宗将成为永久性的档案,在整理前我都问得很仔细,然后做得很认真,整理完后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尽管做的事情都?比较微小、繁杂,而且第一次上手,但每一件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学问,特别对于法律这门彰显公平与正义的学科,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我在处理每个细节时都抱着“处处小心,时时留意”的态度,虚心?地向法官们请教,他们也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传帮带,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深深地明白了作为一名法律人身上所肩负的?崇高使命与社会责任,我为将来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但更感到重任在肩,任重而道远……

再如旁听庭审,庄严的法庭,神圣的氛围,严格的程序,激烈的辩论,无不折射出审判的严肃和公正,几乎每次都能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我深刻地体会到: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仅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实务操作、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作一名法官不仅需要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更需要有崇高的法律素养。作为刚跨入法律门槛的freshman,我们有激情、有干劲,但是我们在拥有这些年轻财?富的同时,缺乏经验与理性是我们的致命弱点,我们有时对于案?件的庭审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有时过于感性和头脑发热,甚至会因为当事人情绪的波动而产生恻隐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在法律?职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与避免的——

我们还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和一颗正直的心,我们的心中必须时时都有一杆天平,公平与正义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目标和价值追求!

在实习中,经济庭法官们任劳任怨的敬业和实干精神,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严正品格,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良好节操,深厚的法学底蕴,丰富的法律知识,广泛的社会经验和高超的驾?驭庭审的艺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法治文明的光芒,寄托着百姓群众的法律信仰。尤其是经济庭?处理的案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关经济犯罪的案?件都事关当事人的切身经济利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法?官们作出最后的判决与裁定都慎重万分,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利益要求,权衡利弊,以求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记得我在法理课上曾学过:法律是社会的调节器,而法官?则是社会疾病的疗救者。经济领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学无止境的领域,更是一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世界,因此相比之下,经济庭的法官们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日新月异的法律业务,转研审判艺术,探寻司法规律,而且还要面对物欲的诱惑而忠诚奉法,全身心地追求公平与正义,永远保持性情的冷静与人格的独立,他们需要更超脱的精神境界与价值追求,这些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本色都是我今后要努力培养与塑造的,只有这样,我才能时刻准备着接受漫漫法律人生中一切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与挑战!

比较惭愧的是:我常常要人带者和教着做事情,给经济庭的法官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是他们都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使我得到了最大的训练,同时让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比如: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一件事情,问一些必要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可能的结果时而不知道怎么处理。

在实习期间,我能主动配合实习部门开展有关法律业务的工作,认真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作好实习日记。在这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中,我对法院的业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促进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们的专业课程?才刚刚开始,许多专业知识还没有学到,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实习结束了,但我感觉并不是那么轻松似的,我觉得自己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切还得靠自己。实习时曾不断告诉自己:在今后的大学生涯中必须要更加努力读书,学好一些实实在在的本领,塑造好自己的法律人格和法律修养,这样才有资格立足于法律事业中。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生因为经历而美丽。我想在?法院实习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永远成为我记忆中一抹靓丽的色彩,因为它教我懂得了如何独立地生活,如何凭借法律人的智慧和真诚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赖,如何尽己所能关心需要帮助的人……我成长了,也成熟了,这里包含了我的努力与付出,但我更要感?谢我们龙岩中院,因为她给了我这次机会;还要感谢经济庭的所有前辈们,因为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信任、帮助与肯定;感谢我所遇到的所有好心人,因为他们的鼓励与帮助……

如果我有魔法,我要让全世界看到我热忱而感激的心,我有魔法吗?没有。所以我只能把“谢谢”在心中默念。

如果经历也是一种积累,那么这两个星期无疑使我变得自信而富足,经历是一种积累吗?是的。所以,第一次的法院实习?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看过法学实习个人鉴定的人还看了:

1.法学实习自我鉴定

2.法院实习个人鉴定

3.律师实习鉴定书范文3篇

4.检察院实习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5.实习生个人鉴定范文3篇

6.法律自我鉴定范文3篇

第9篇:法学学生实习鉴定实习小结篇三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可缺少的一段重要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首先,我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XX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和我的指导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

我的实习是由XX文理学院法律系和XX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四年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大量民事诉讼的庭审过程,并从事了一些书记员的工作。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民商法及民事诉讼法,对民商法和民事诉讼程序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好的评价。

以下是我的实习的自我鉴定。拟从实习目的、主要实习内容、实习主要过程、实习、学习与生活、实习所感所想,收获体会六方面进行总结。

一、实习主要目的

把对法学特别是民商法和民事诉讼法书本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民事诉讼实务中去,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检验并巩固了自己四年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

二、主要实习内容

实习所在的部门为XX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实习内容全面,无特定实习岗位。实习期间参与了大量民事诉讼的庭审过程,并从事了一些书记员的工作。具体的实习内容有:听庭(旁听),参与了大量民事诉讼的庭审过程,包括 买卖合同纠纷、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离婚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抚育、抚养关系纠纷、一般劳动争议其他劳动争议、经营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农业承包合同纠纷、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其他财产损害纠纷、商品房违约造成的财产损害纠纷、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财产权属纠纷、分家析产纠纷、其它赡养纠纷、抚育费纠纷、不当得利纠纷等案由的案件;阅读、了解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裁判文书、司法文书及其他相关文书,包括一审民事判决书、二审民事判决书、民事裁定书,民事起诉状、民事答辩状、民事上诉状、民事调解书、代理人的代理词、法院的上诉函件、发回重审的函件、庭审笔录、合议庭笔录;卷宗整理工作,具体包括,到文印室拿裁判文书,盖核对无异章、敲院印,然后折好卷宗封面,按清单顺序整理材料,敲上页码,填写好卷宗的清单,再写好封面,由各审判员、书记员签名,盖上长期或短期的保留期限,最后到档案室归档;其他工作,包括退卷、送快递、和送达回证、传票、合议庭通知、排期指定书的院印盖章、拿送信件报纸和杂志、调档案、打字、复印资料、到法院图书馆看法学书籍杂志等等。

四、实习主要过程

20XX年4月17开始实习。初来乍到,对XX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建筑结构空间分布很不了解,以至于从第五法庭到519办公室小何师姐都要问“你知道怎么走回去吗?”。幸亏我的方向感较强,很快就大致了解了各个楼层及重要办公室的分布,这使我实习学习进展过程加速不少。实习第一天必要任务肯定是认识熟悉各位老师(按认识顺序为蒋、李、卢、黄、许、许)以及一同实习的师姐小何。她们都还年轻,都很热情,没有一点生疏感,我也很快融入了519这个我即将要工作近2个月的地方。就这样我的实习就开始了。第一天早上我看了好几份民事判决书,相对于书本上虚拟的范本的缩略、枯燥,我感受了现实的判决书的具体、生动。并留意了民事判决书格式和一些内容的写法。

下午送了一些法律文书的快件送后,去第五法庭听一个一审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级法院的一审案子数量是比较少的,所以我算是比较幸运。此案的具体案情是原告租用第二被告的仓库,因同租用第二被告的仓库的第一被告改变照明线路引起火灾造成了原告巨额财产损失,原告请求第一被告赔偿财产损失,第二被告负连带责任。经过了法庭调查程序,然后进入激烈的法庭辩论,之后进入双方的最后陈述,审判长宣布休庭,此案没有当庭宣判。退庭后回到办公室我就看看一些司法文书和随身带的法律法规。4月18日,在第十三法庭听了个建筑工程分包合同纠纷的案件,案件的焦点主要是上诉人与被上诉人是建筑工程分包合同关系还是内部职务行为,此案最后调解掉。

其他时间对照着现实的各种法律文书,看法律文书教程,颇有收获。还学会了盖各种章。4月19日,通过一个二审的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了解了“庭询”这一二审民事案件常用的而教材上并没提到的开庭事项。庭询是指二审民事案件,如果当事人均没有新的证据,一般不开庭审理,往往由主审法官询问当事人一些不清楚的案情,以及询问当事人是否接受调解,然后根据一审审理查明的材料和询问的情况,作出判决。并亲历了一个背靠背的调解过程,背靠背的调解方式是和当面调解相对,是对当事人分别做思想工作的方式。

领略了审判员的民事调解艺术。4月21日,在第三法庭,听了个不是以“官”的身份的“民告官”的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案子,该案认定的主要事实是诸暨市大塘镇政府设定的垃圾投放点有安全隐患,原告的母亲某日晚在倒垃圾时不幸掉进河里淹死,政府因没有尽管理的义务负主要责任,原告的母亲也存在过错应承担部分责任。庭后学习了整理卷宗的一些工作,如折卷宗的封面、打页码、写清单、贴封条、盖公章等并阅读了大量法律文书。

4月24日早上,参与了在十三庭开庭进行证据交换过程,得知证据交换是审前程序的重心,证据交换的时间在当事人答辩期届满后至开庭审理之前,这一制度的设立,有利于证据的充分采集,有利于当庭质证认证,有利于开展调解工作,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而证据交换的适用范围为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下午去复印室复印诉讼材料,了解复印机的多种操作。4月26日早上,和蒋老师去去开庭了,是个离婚纠纷的案件,离婚案必经调解程序,但没有调解成功。往后也听了不少离婚纠纷的案件,这反映了离婚已是应受关注的个社会问题。下午学会退卷工作。往后几天在法院图书馆看了些好书,比如邱聪智的《新订民法债编通论(上、下)》、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五一长假后听了劳动合同纠纷、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等一些案件,进一步了解民事审判法庭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一些律师的整个举证、辩论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5月14日,目睹了许枫老师如何处理“紧急事情”。

许老师通知一个远从四川赶来XX打赢官司的中年妇女来拿传票。那中年妇女由于某些原因急着要回家但拿不到钱没耐心很气愤,很固执扬言要剁上诉人(原审被告)的手指。许老师苦口婆心,从她的利益角度入手,分析了不来拿传票,就需要公告……,最后说服了她。5月25日,去立案大厅处理一些诉讼发票的。5月28日,早上连听两个案件,一个是一审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第二被告对该案提出了管辖权疑义。所以没正式开庭,只进行了谈话了解一些情况。另一个是属于“一审就应该调解掉的案子”,因为有一些案件,诉讼成本过大,并且不能很好的现实的解决矛盾,调解或许是条好途径。其他时间,还听了一些其他赡养纠纷、经营合同、租赁合同纠纷等多起案件,学习了一些民商法和民事诉讼程序的知识,在忙时,还帮忙从事一些书记员的工作。

五、实习、学习与生活

实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法院的老师们求教,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及理论和实践知识,经常参加了多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认真学习了丰富的实物的司法文书,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民事起诉的全过程及法庭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一些律师的整个举证、辩论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开始实习后,实习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需要安排,实习中坚持每天早睡早起,中午午睡,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我在工作中充满活力。生活需要态度,工作也有工作的态度和纪律。实习中的很多工作,有兴趣就很容易做好。但还有些事难免会比较枯燥的,像一些书记员的工作,如折封面,敲页码,写封面等。其实每次折封面的数量并不需要很大,但一封面要折六个折,且卷宗封面很硬需要重力压过才能定形,距离较近的折痕(第三或四折)是很难折的,因此折封面会是比较麻烦的工作。对此我以我的短暂经验总结了个高效率的方法(全省卷宗是统一样式的,各个地方都可以借鉴),就是先折第一,第三或四,第六个折,再折第二、第五个折,用重力压一下,然后转过封面以第二、第五个折为支撑折第三或四折,再用重力压一下。这个动作很流畅,转封面只需一次,重力压只要两次,能提高效率50%左右。

敲页码有时要一连敲几百个,这是个很没技术的工作,刚开始有时心里会有抵触。我的处理是双手轮换的敲页码,用右手时追求速度,用左手时赋之予激情,“激情”是指多用左手可以开发右脑。有了这个想法,我可以很快完成任务。写封面时,自己可以设立多加个目的,如练好书写。这样可以增强行动力,并做的完美。其他如复印上百页的诉讼材料时,你可以找出最佳的前后两个按按钮的时间间隔,用心这很容易找出,根据这个频率,机器的启动复印速度是最快的,并且在复印时你还可以跟着节奏做腹式呼吸,调解一下疲惫的身心。以上就是针对这次实习中不是很喜欢工作的处理或诀窍。处理好这些事情你的工作生活就会很愉快很轻松。

六、实习所想、所感

实习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段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法律在现实中的运作有所了解,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且除了专业的实践经验外,生活中工作中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学习。因此我个人觉得像法学这样实践性强的学科,应多组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多接触社会和专业的实践活动。

“打赢官司不一定就有道理,一点都不退让,有时候反而输了日常的理”,这是第五法庭王审判长在一次调解中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在实习中参与了大量民事诉讼的庭审过程,我了解到现实中很多的民事纠纷案件都是通过调解解决的。因为在民事纠纷中法律更多的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法律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判决判了,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还存在着,法律并不能消除矛盾。“打赢官司并不意味着事情就结束了,有时官司打完矛盾还在,这并不是想要的结果。”调解是双方自愿答成可接受的协议,调解可以减少诉讼成本,相比判决也可以一定程度修复当事人双方的矛盾。一个合格审判人员必须懂得调解的艺术。要具备调解的能力,这要求审判人员要有很好的亲和力,又依法办事不失威严,能给人民群众信任感,既能言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

接触了大量的民事纠纷也让我了解了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众多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反映了当前人们婚姻家庭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正受到挑战。不少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说明了市场经济下,人们忙着自己的事情,疏忽了和邻里的沟通交流,关系逐渐淡漠,造成了不和谐的局面。一些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多住院、多吃药扩大损失“给医院打工” 表明当今社会诚信的缺乏。

实习的经历,丰富了我的生活,增加了我的阅历,让我更加成熟。使我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转变为合格优秀的法律人才大大迈出了 重要一步。

再次感谢XX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和特别是民庭的老师。谢谢!

看过法学学生实习鉴定实习小结的人还看了:

1.法学实习个人鉴定

2.法学实习自我鉴定

3.法学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4.法学实习鉴定报告(2)

5.法学实习鉴定报告(3)

6.法学专业实习报告范文5篇

上一篇:营改增对行政事业单位下一篇:生物实验教案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