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自由贸易区分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将中国商品对东盟及北美贸易板块的真实情况做分析,并测算贸易潜力。结果发现,总体开放度对贸易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国经济规模及人口数量在不同贸易板块下呈现不同的显著性结果,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显然不显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北美自由贸易区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北美自由贸易区分析论文 篇1:

北美自由贸易区一般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分析

[摘 要]NAFTA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了一个政府间争端解决规则,在NAFTA争端解决制度中起着核心作用。该机制具有许多制度优势,但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关键词] NAFTA一般争端解决机制 制度分析 存在的问题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争端解决机制是由6套机制组合而成的。NAFTA第11章确定了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有关财产权利争端的争端解决机制。第14章对如何利用第20章争端解决程序解决金融部门争端作了具体规定。第19章建立了一套审查机制,确定国内法庭作出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最终决定是否与其国内法一致。第20章规定了一般(general)争端解决机制。此外,NAFTA成员根据北美环境合作协定和北美劳工合作协定分别建立了有关国内环境法和劳工法的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在这些机制中,一般争端解决机制起到核心作用。本文就该机制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制度分析

NAFTA第20章建立了全面实施NAFTA及争端解决的制度框架。它是一个在自由贸易委员会管理下的政府间争端解决机制。

自由贸易委员会负责NAFTA全面的政治监管。其职责是监督和实施本协定;负责协定的进一步阐述;解决协定的解释和适用方面的争议;监督所有分委员会和工作组的工作。委员会所有决定通过协商一致作出,除非另有规定。它可以通过斡旋、调解和调停等程序参与争端解决,但它的角色在于帮助当事国解决争端,便利协商程序,而不是作为一个第三方的“法官”。

一般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第11章和第19章所涉事项及本章另有规定外,适用于各方避免或解决所有争端,如NAFTA的解释与适用;一成员国所实施的与协定不一致的国内措施;一成员国所实施的可能导致协定项下一定利益的“丧失或损害”的国内措施。它不仅包括违约之诉,还包括非违约之诉。这些争端主要通过磋商和专家组来解决,甚至原告可以通过国内法院解决争端。

(一)磋商

按照第20章规定,一个争端的解决,首先要经过争端双方的谈判和磋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只要出现任何可能影响本协定成员国权利的事情,该国政府可要求和其他有关国家的政府进行协商,后者将尽快给予答复。第三国有权参加两国间的协商,或自己单独进行协商。

如果协商在30~45天内仍不能解决问题,任何一国都可以要求贸易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贸易委员会将力求通过斡旋、调解、调停或其他调解可选用的手段迅速找到解决办法。

自由贸易委员会应对NAFTA义务的实施与解释、国内或多边贸易规则的变化影响NAFTA的运行等事项进行政治磋商。需经过两个磋商程序,这表明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相互合作与磋商以达成一个圆满的解决办法。磋商不仅能防止针锋相对的报复,而且能促进各成员遵守NAFTA义务。

(二)专家组仲裁

如果在贸易委员会干预后,仍不能找到互相满意的解决办法,任何磋商方可以书面请求成立专家组。如某争端既可提交关贸总协定也可提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所设的法庭,请求国可在两者中自由选择其一,除本协定有特殊规定之外。

委员会在收到书面请求后应该自动设立专家组,这样就使专家组的程序有了保障。专家组由5位成员组成,一般是从三方一致同意的名单中挑选,名单中包括法律、贸易或其他有关方面的专家。专家组成员的选择采取“反向选择”(reverse selection)的方式,即每一争端方要选择两名另一争端方公民为专家组成员。该程序将保障争端解决的公正性,并促进最终结果的遵守。但该选择方式可能因一方拒绝选任专家组成员而使时间拖延。

由于协商是专家组程序的前置程序,因此,专家组审查的事项应是已协商而没有解决的事项。在协商中未提出的问题,是不适合于由专家组来审查的。

专家组负责提出事实的结论,确定被指责的行为是否违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义务和提出解决争端的建议。专家组要遵守程序示范规则(ModelRules of Procedure),该规则保证了争端方有权在专家组程序中至少进行一次听证,这等于是赋予争端方提出初步意见和反驳意见的机会。所有专家组的听证、审议、初步报告及所有的书面意见都是保密的。报告应包括对事实的调查结果,关于主要事项是否遵守NAFTA义务的决议,以及对争端解决提出意见。

为保证迅速解决冲突,诉讼规则确定了严格的期限。专家组应在其成员选出后的90天内向争端国提出一份保密的初步报告,除非争端国就这一期限达成其他协议。争端国将在14天内把对报告的评论向专家组报告。专家组在提出初步报告后的30天内,向争端国提出最终报告,并送交贸易委员会轮阅,贸易委员会通常将公布报告。专家组的裁决及委员会在磋商后以公开或秘密方式向成员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不具有约束性,但争端各方应根据委员会的建议和专家组的裁决进行协商,并达成相互满意的解决办法。

(三)裁决的执行

自收到专家组报告之日起,争端国应对争端的解决办法成协议,解决办法一般应遵循专家组的建议。如专家组确定被诉方的行为不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义务时,争端国在专家组提出建议后的30天或互相商定的其他期限内仍不能达成协议,申诉方可中止执行给予类似的好处,直至问题得到解决。所以,NAFTA的最终惩罚是报复。

在NAFTA中,报复的条件是败诉的争端方未实施建议和裁决,或者败诉争端方未提供满意的赔偿。它不需要授权,因而具有单边报复的性质。报复的程度要符合相称原则,即与其损失相当。任何国家,如认为存在过分的报复,将有权把问题提交仲裁庭,以求得到解决。在糖案和汽车运输案中,美国和墨西哥互相采取报复威胁和反报复措施,使案件无法解决。这样,一些难度很大的案件需要长时间才能解决。

(四)专家证言程序

为了保证专家组裁决客观和公正,NAFTA设立了专家证言程序。根据协定的第2014条和第2015条的规定,专家组可以(不是必须)在环境、健康、安全或其他科学领域中使用技术专家。在争端国的要求下或专家组认为必要时,专家组可以要求有关技术专家提供专家证言,或就争端国在争端解决过程中对环境、健康、安全或其他科学事项的事实提供书面报告。这一规定不仅为解决技术性纠纷提供了法律规则和程序,而且也构成了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一大特色。

以上规则构成了NAFTA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制度框架。总的来讲,它仍是一个政治解决争端的机制。

二、争端解决机制在运行中的问题

NAFTA成员很少将争端诉诸于第20章的专家组,人们认为专家组裁决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不可否定,该机制在运行中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NAFTA成员在NAFTA中承担的义务与在WTO义务的冲突

根据NAFTA第20章程序作出的第一个裁决是加拿大的农产品关税(加拿大/美国)案,该案涉及到WTO与NAFTA义务之间的冲突。在NAFTA生效之前,加拿大对一些农产品实行配额制,NAFTA允许加拿大保留这些配额。WTO农业协定要求加拿大取消它的农产品配额,但允许它用关税代替配额。然而,NAFTA规定各成员不能提高关税。当加拿大按照WTO农业协定征收来自美国农产品的关税时,美国反对,并向NAFTA提起了诉讼。

专家组最后决定,加拿大在NAFTA中的保留条款不意味着对加拿大实施的权利是临时的,被保留的权利可以在未来实施。加拿大根据GATT保留的在NAFTA之前实施过的权利不受到限制,而且可在未来实施。因为加拿大根据GATT保留了农产品限制权,加拿大可以使农产品配额关税化,尽管新关税在NAFTA是禁止的。专家组的报告就NAFTA是否优先GATT1994没有得出一般性结论。专家组认为,该事项需在具体案件中明确。

(二)专家组的管辖权

NAFTA第20章专家组审理的第2个案件是高粱扫帚案,该案提出了专家组管辖权问题,即NAFTA专家组是否有权对根据NAFTA和WTO都可提起的诉讼作出裁决。也就是说,在NAFTA成员中,NAFTA和WTO哪个优先。由于NAFTA起草先于GATT乌拉圭回合的决定,谈判者没有对此作出规定。在该案中,美国对从墨西哥进口的扫帚采取保障措施,遭到墨西哥的反对。墨西哥认为,美国的行为不适用GATT第19条保障条款的适当损害,因为该条款包含的语义与NAFTA第8章保障条款的语义是相同的。

美国认为,专家组对根据GATT第19条和WTO保障协定的义务提起的诉讼没有管辖权。专家组的职权和第20章成立专家组的一般条款限制了专家组受理根据NAFTA义务提起的诉讼的权限。专家组不能考虑GATT义务,除非这些义务包含在NAFTA协定中。鉴于美国的观点,NAFTA第802条规定的保留成员政府利用GATT第19条和WTO协定保障措施允许的全球保障措施,并没有将GATT/WTO法律义务纳入NAFTA。

NAFTA第20章争端解决机制都有各方就该问题的观点。美国所依据的是NAFTA第20章所指的本协定和它的标准职权,及GATT和NAFTA之间的区别。美国认为墨西哥按NAFTA和WTO进行诉讼是为了维护两协定不同的权利。墨西哥依据的是NAFTA提出各方有权根据两协定提出诉讼。其理由是各方已明确负责裁决案件的专家组能适用两套规则,特别是选择的法庭具有排他性也说明了这一点。

涉及NAFTA专家组管辖权的第二个问题是NAFTA争端解决专家组是否可以对根据WTO协定提起的诉讼作出裁决。NAFTA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规定他们职权方面达成一个决定对各方来说是必要的。如果NAFTA专家组不能裁决WTO诉讼,就有可能拖延争端解决和造成政治冲突。

(三)弱国利益的保护仍成问题

争端的最终解决方案是对败诉方实行报复制裁。发达国家可以凭借政治经济实力,达到威慑的目的。很显然,这种方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时是不实际的。考虑到制裁手段的政治经济成本,一个发展中国家难以对发达国家采取这种制裁,而且单个发展中国家的报复制裁对发达国家也缺乏威慑力。

汽车运输案持续不能解决也表明大国政府不愿受到国际法规则和程序的控制。NAFTA签订之后,美国阻止墨西哥汽车进入其境内,甚至是美国边界的各州,理由是汽车安全问题。由于汽车运输主要是易腐烂的农产品,墨西哥认为,美国的禁令使农产品运输时间的拖延有时高达23个小时,事实上起到农产品贸易关税作用。磋商失败之后,墨西哥在1998年根据第20章对美国提起了诉讼。墨西哥声称,美国没有按照NAFTA要求提供汽车运输的入境。专家组裁决美国败诉。2001年2月,美国同意遵守专家组的裁决。美国虽然接受了裁决,但很不诚愿地去完全履行,总是千方百计阻碍,利用其在经济上的优势,采取单方面的措施。

(四)没有规定各机制之间的协调条款

当一个争端涉及多个领域时,就会出现选择争端解决机制的冲突。如在投资领域的争端有许多涉及环境问题,该选择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还是环境争端解决机制呢?因为选择不同的机制会有不同的结果。在“埃塞尔公司(ETHYL)案”中,埃塞尔公司首先请求美国政府出面根据NAFTA第20章指控加拿大违反NAFTA义务,美国政府没有同意。于是,埃塞尔公司自己按照NAFTA第11章的规定提出了赔偿要求。选择的冲突,使争端解决机制缺乏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因此,作为起着核心作用的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应协调各机制之间的关系。

结论: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吸收了GATT等其他争端解决机制的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是一个全面的较完善的机制。它不仅设立了一个一般争端解决机制,而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特殊问题设立了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这种机制针对性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机制选择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北美自由贸易区毕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机制,因此,在该机制中,带有实用主义色彩,如争端解决管理机构自由贸易委员会本身就是行政性机构;保留了斡旋、调停、调解等ADR方式。即使专家组程序,也是以仲裁的方法,而不是WTO的那种如同法院审理案件的方法。由于该机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它更喜欢用实用的方法解决争端,这对它有利。受实用主义的影响,NAFTA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NAFTA的效果,有待今后完善。

总的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仍是一种位于政治方法与法律方法结合的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制度。这种结合既符合美国惯用的实用主义手法,也对墨西哥这样的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该制度是与其特定的背景相稳合的,是各方之间合作博弈的产物。

[注 释]

[1] NAFTA的含义在本文中有时是指北美自由贸易区,有时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视具体情况而定。

[2] [韩]李揆哲 喻洁:《NAFTA争端解决机制评述》,引自陈安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258.

[3][4] [德]魏智通著:《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02,751.

[5] 胡北平,WTO争端解决机制公平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1.

[6] 叶兴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及意义,当代法学,2002(7),83.

[作者简介]费赫夫(1968—)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教学和研究。

作者:费赫夫

北美自由贸易区分析论文 篇2:

中国与东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将中国商品对东盟及北美贸易板块的真实情况做分析,并测算贸易潜力。结果发现,总体开放度对贸易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国经济规模及人口数量在不同贸易板块下呈现不同的显著性结果,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显然不显著。

关键词: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本文索引:陆周钰,滕子丰.<标题>[J].商展经济,2021(24):-028.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4.09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浪潮,实际上在世界上形成了三大贸易板块,分别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在中国国内产能过剩的推动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增强经济实力和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东盟板块与中国毗邻,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在逐年扩大,具有巨大潜力。而美国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领头人,在意识到其国内制造业空心化而转向回调国外产业,这必定与不断扩张产业规模的中国形成对立关系,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就是其形成对立关系的一个表现,尤其在特朗普政府下中美关系一落千丈,中美甚至是中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在未来可能遭遇巨大危机。本文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年至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的2018年的中国出口贸易面板数据,分别分析中国与东盟十国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的贸易关系及贸易发展潜力。

1 文献综述

彭雪清、夏飞、陈修谦(2019)在引力模型中引入Hofstede文化维度数据,揭示了文化认同在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中的促进作用。吴海文、刘梦影、张少雪(2020)通过对“一带一路”典型贸易区包括东盟在内的十七国的分析,认为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双边贸易的一大障碍。张欣、王子泰、陈宇豪(2019)基于中国对东盟文化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分析,发现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中国与东盟直接的文化贸易效率。曾倩、曾先峰、岳婧霞(2019)和刘主光、黄丽娜(2016)通过构建对于贸易便利化的计算方式,肯定了东盟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中国出口的正向影响。

刘立刚、孙晓优、张彦灵(2017)基于中美稀土贸易现状,通过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层次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稀土产业对于近年来的中美贸易失衡影响不大,且稀土贸易失衡的近况有所改善。吴飞霞(2014)通过对中美服务业竞争力多个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由于中国的内部需求较少而导致中国服务业竞争力较低。

引力模型经过经济学家的扩展,不仅解决了贸易阻力的问题,而且已经可以根据贸易研究的目标而选择加入各类解释变量,甚至将其扩展到研究除贸易以外其他方面。本文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做出些许贡献。

2 实证方法

2.1 计量模型设定

引力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从方程(1)可以知道,两国的贸易与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距离成反比。然而如果研究某一年的数据可能导致结果缺乏准备性,所以我们引入时间,构造如下引力模型:

其中,表示t期中国对j国的出口;、分别代表t期中国和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示t期中国与j国的首都距离;、分别代表t期中国和j国的总人口数;表示t期j国的总体开放度,由得到,其中表示t期j国的进出口;表示t期j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随机误差项。

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2013—2018年中国对东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面板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各国的经济规模、两国距离、各国的人口总数和各国总体开放度作为解释变量。

、、这三大影响因素是贸易引力模型最基本的解释变量,本文加入进出口国人口总数、总体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作为解释变量衡量其对贸易的影响效应,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看作一个国家对于外国文化及管理的接纳程度,其可以作为文化接纳度的衡量代理变量,其越大则国际贸易越大。中国由于与东盟国家之间有“一带一路”合作,所以本文的系数符号无法准确预测。

3 实证分析

3.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本部分将考察中国与东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贸易潜力。表1报告了方程(2)在不同变量集下的基准回归结果。表1的第(1)列和第(2)列汇报了东盟变量集的数据分析结果,第(3)列和第(4)列汇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变量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其中,第(1)列和第(3)列只考察基本引力模型,即方程(1)中的三个变量对贸易的影响效应,第(2)列和第(4)列引入其他指标研究这些指标对贸易的影响效应。

从表1的第(1)列结果看:LNGDPti为出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其系数不显著,可能由于中国在2013年开始结构转型并遭遇到第二次生产过剩危机,国内经济规模的扩大主要是新一轮的国内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结果,国内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发展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小,所以系数不显著。LNGDPtj为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系数极其显著,其回归系数代表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其进口额增加0.89%。国内经济规模的扩大必定促进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中国对其国内的出口。为贸易两国的首都距离的对数,其系数不显著,距离的增加会扩大运输成本的增加,然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提高沿线国家物流设施的质量和可用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贸易成本,此外,距离会影响国与国的文化及贸易的接纳程度,而开放程度又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即存在内生性问题。从表1的第(3)列结果看:各个系数的显著性与第(1)列结果一致,这里不再分析。

所以我们引入其他指标,从表1第(2)列的结果看:LNPOPti与LNPOPtj分别为出口国和进口国人口总数的对数,但其系数均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自2008年華尔街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萧条,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抵消世界经济的低迷状况,甚至可能恶化全球贸易,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LNOPtj是总体开放度的对数,系数极其显著,其回归系数代表进口国的总体开放度增加1%,其进口额增加0.88%。总体开放度是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可以理解为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及接纳程度,其对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益。LNFDItj为进口国外商直接投资额(非金融)的对数,本文将其理解为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程度以及对全球化进程的促进程度,但其系数均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各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促进了资金去往投机领域,使得产业资本发展步入低迷,其对贸易的影响也就随着骤减。

从表1第(4)列的结果看:LNPOPti即出口国人口总数的对数系数不显著,分析与上文一致。而LNPOPtj的系数显著,与第(2)列分析不一致,其回归系数代表进口国的国内人口总数增加1%,其进口额增加0.46%。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上一轮经济危机中意识到其国内制造业空心化的状况,积极引导产业回流美国,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高,必定跟随美国开始产业回流,而中国作为产业资本第一大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各国必将在很多中间品的需求上依赖中国,人口的增加必定带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增加。LNOPtj的系数显著,其回归系数代表进口国的总体开放度增加1%,其进口额增加0.64%,分析与上文一致。LNFDItj的系数仍不显著,可能原因是中国正在产业资本扩张阶段面对积极引导产业回流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是美国),双方必定形成一定的对立关系,这在之后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得以体现。

3.2 机制分析

中国与东盟的出口贸易主要受到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来改善沿线国家设施的质量和可用性,但是基础建设投资的效益很难在短期内得以体现,这可能导致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在迅速增长,但对东道国的贸易量增长却不显著。而总体开放度是以贸易占经济规模的比例衡量的,其基础就是直接衡量贸易水平的,所以其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此外,受到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虽然各国人口在不断增长,但是并未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且东盟十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其国内本身发展水平并不高,消费水平更是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最后,对于引力模型最基础的三个解释变量,其在距离所导致的贸易成本,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下大幅消减,且中国与东盟都处于东亚板块,本身距离较近,文化也相近。经济规模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贸易双方任一方经济规模的增长必定促进对方贸易增长。

中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贸易主要受到2008年以来华尔街金融海啸的影响。美国在危机之后意识到国内的制造业空虚状况,开始了产业回流政策,又倡导贸易保护主义,这其实扩大了国内的就业,并将经济增长动力更多地依靠实体产业,带动了人均收入的增长,这无疑促进了美国的消费。而中国在危机后虽然也开始调整,但中国过量的资金由于世界经济的萧条而普遍进入股票、房地产等投资领域,国内经济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虚拟经济,而虚拟经济对贸易的影响显然是不显著的。由于中美两国地理距离遥远,其贸易成本巨大,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业资本大国,其具备全套工业设备,美国在一段时间内仍需要依靠中国生产的大量商品维持国内的消费,因此,巨大的消费市场促使贸易成本的消减。

3.3 中国产品出口贸易潜力

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将出口贸易真实值与拟合值进行比较,得到中国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系数,越南1.273041,文莱0.9875029,菲律宾1.132892,马来西亚0.9298484,泰国1.049721,印度尼西亚0.864269,新加坡1.012171,美国0.8162434,柬埔寨1.006358,加拿大0.6979071,老挝0.9990385,墨西哥0.6638086,缅甸0.9986603。

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其大部分值大于1,剩余基本接近于1,主要有“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的中国与东盟的各类合作。而中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前景不佳,其在中美对抗关系下是必然的,其数值均小于0.9,且除美国外数值都低于0.7。

4 结语

在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21世纪,关税贸易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越来越影响世界全球贸易走向区域贸易。本文研究发现: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及总体开放度对中国商品在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进口国国内人口总数只对中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剩余解释变量回归结果均不显著。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潜力巨大,其实际贸易额大多大于或接近预期值。而在中美对抗关系下,中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前景不佳,其实际贸易额均小于预期值。

参考文献

彭雪清,夏飞,陈修谦.文化认同是中国对东盟文化产品出口的催化剂吗:基于LSDV的实证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19,35(12):57-69.

吴海文,刘梦影,张少雪.中国与“一带一路”典型贸易区间出口贸易潜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36(6):104-106.

张欣,王子泰,陈宇豪.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产品贸易效率及潛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13):150-153.

曾倩,曾先峰,岳婧霞.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19(2):187-194.

刘主光,黄丽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6(3):54-59.

陈璟浩,徐敏娜.中国—东盟科研合作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0(2):107-117.

作者:陆周钰 滕子丰

北美自由贸易区分析论文 篇3: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效

摘 要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一个北美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对北美经济,甚至是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文章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效,从中总结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

关键词 北美自由贸易区 经验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一个北美共同市场。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这也就宣告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对北美经济,甚至是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美国这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也有墨西哥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

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因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美国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政治方面。

首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北美各国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优势互补。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纳入一个产业一体化中的分工协作体制。使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劳动力与美国的技术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轴心的生产和加工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美国很容易从其规模经济中获益,降低平均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取得竞争优势。

其次,贸易区内部实行减免关税政策,使美国向加、墨的出口大幅增加,缓解了长期以来的巨额贸易逆差。

协约规定,墨西哥将在10年内取消美国汽车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其中对轻型卡车在5年内取消关税。同时,取消对美农产品征收的36%和4%的关税。作为补充,美、加、墨在1998年又就取消500种关税达成协议。此协议实施后,使大约60%的美国商品直接免税进入墨西哥市场。这就使美国实现了自由贸易区内比较自由的商品流通大格局。以怀俄明州为例,截止2006年末,怀俄明州对加拿大的年出口额从3800万美元增至1.61亿美元,对墨西哥的年出口额从430万美元增至7100万美元。美国向加拿大、墨西哥两国出口的扩大也缓解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巨大贸易逆差。

在政治地位上,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对美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墨西哥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低于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稳定和繁荣了墨西哥的经济,从而使墨西哥的失业率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2.6%下降到2000年的1.6%。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福利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发展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试图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来主导整个美洲,一来为美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促进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来为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与欧洲争夺世界的主导权。因而,美国可以凭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完成自己全球战略的过渡。

最后,区域合作能使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自由贸易区内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交往和产业合作,美国在成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之后,强化了产业分工和合作,资源配置也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本国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区域合作有利于各成员国间优势互补,加快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利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不平衡性,依靠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效为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有很多借鉴作用。如今,我国已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探索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只要在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的步骤和时间表上能够坚持互利互惠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并适当照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成员国的利益,就可以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达成共识而共建自由贸易区。但同时,一定要注意将经验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道路。

参考文献:

[1]沈骥如.地区经济合作:理论、现状和我国对策——兼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

[2]姜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南北经济关系.财经科学.1999.5.

[3]古国耀.北美自由贸易区首期成效及前景浅析.暨南学报.2000.2.

[4]陈德照.评欧盟经济若干问题.国际问题研究.2003.2.

[5]江涌.金融全球化与欧盟金融一体化.欧洲.2002.1.

[6]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7]李琮.经济全球化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孔 菲

上一篇:大学工作感想(3篇集合)下一篇:企业管理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