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2023-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相思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

导语:《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以下是小编整理相思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以供参考。

相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第2篇:乡愁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篇诗作,次年随国民党赴台。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 》、《余光中诗选》。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第3篇:余光中《乡愁四韵》原文阅读

乡愁四韵

作者: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第4篇:赏析------余光中《乡愁》

赏析《乡愁》

摘要:作为世界级文化大师的代表作品,《乡愁》在文学史上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上一辈人的情怀,更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本文将以为什么?体现了什么?有什么深意?的方式赏析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

关键词:

第一:为什么?

“为什么”所问的是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问什么作者能创作出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要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运行,所以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社会性的掣肘,纯粹的艺术是没有的。

本作品主要部分作于1972年,正是海峡两岸即将转型的一个时期。台湾地区虽然依旧是蒋介石当政,但他在积极的为蒋经国铺路,战争的阴云有所缓和,风气也有所开放。大陆地区,文革运动已经进行了六年,最初凶猛的势头已经有所衰弱,加上本年内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僵局,虽然看不到文革的终点,但却出现了一丝曙光。

只有社会的允许才能出现在社会上,紧张的社会局势有所缓和,这是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首诗的最重要因素。

1945年蒋介石撤离大陆的时候也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闽越百姓跟随,所以说当时的台湾有一半是外地人也不为过。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乡土情结,离开故土几十年,乡愁情怀是难免的。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对谁说”这一要素是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握好受众这一因素才能获得成功。作品有人接手才能获得成功,几百万人的外来人群为本作品的创造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能更广范围的进行传播讯息。

第二:体现了什么?

就诗歌而言,了解其主体所体现的内容是赏析诗歌所必不可少的。

1: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丰富的想像来来表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思想,诗歌做为一种语言艺术就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还原作者的想像、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性的表达在这里是很突出的。

《乡愁》这首诗所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士子的思乡情怀。首先是思乡的情怀。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

承载自己的乡愁,一枚“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着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喜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一方矮小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四段短短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跃然于纸上,以“邮票”到“坟墓”四个意象将抽象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的诠释了作者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的表达在此处显得十分突出,作者代表了整整一代人,包括台湾人民、海外侨胞的思乡情怀所表达出来,这是本诗的成功之所在。

其次是“士子”的精神。诗文中不仅仅表达着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更要表现诗人自身的精神,在本诗中,神人的所表达的就是士子的精神。“士子”在这里所指的就是具有古典情怀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是宣扬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撑起中华文化的支柱、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士子”精神的人,诗中从内在情感上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深厚的民族感使得读者深深沉醉于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中国古典文化的含蓄与借助意象来表现情感,都在本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留洋的海归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很深的,其思想西化的程度也是很严重的。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

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直到后来才“浪子回头”,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创作了一系列的乡土诗文,重新确立了“士子”的精神。本诗是余光中“回头”的一部代表诗篇,将西方诗文的格式与东方诗文的韵律结合起来,不仅体现出余光中海归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赖以支撑国人文化的“士子”精神得以确立。

2:除却内在情感性的表达外,在外在形式上,本诗也十分注重“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本是美术学上的概念,但在此处是指一种可以创造美的形式。

本诗在形式上十分注重审美性体现。余光中是海归派,是受新文化运动所熏陶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文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的诗文一样是现代诗的格式。现代诗本身是受西化影响的诗文格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厚,能更为直接的抒发情感。现代诗同样也是白话诗,诗文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对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国人来讲,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本诗分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进行了了长短句的变化,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并且按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既能很好的表达本诗的中心,又兼具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其次是韵律美的体现。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一般不拘

泥于格式与韵律,对韵脚并没有做很深的要求。但对古典诗歌而言,除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含蓄美之外就当是琅琅上口的韵律美。这里韵律美并不是指建筑法则,而是通过韵律使诗文琅琅上口,增加诗文的可读性。在本诗中形式虽然自由,但在韵律上是一韵到底,极大体现了诗文韵律美。

古今结合使得本诗能向现代诗一样直接的表达情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又能像古典诗一样内涵丰富、琅琅上口,既有着现代诗的自由,又有着古体诗的韵律,在形式上无疑是美的。

第三:对一部艺术作品而言,除却背景和诗歌主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在作品深处体现了什么,就是一篇作品的内涵。

1:体现了对两岸统一的盼望。特殊的历史背景创造出了一代特殊的人群,他们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也经历过分别的凄苦。对这一代人而言,重归故土已经成为一种渴望,虽然异地居住几十年,但对故土的思念依旧是无法忘怀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少小离家老大还”这一愿望也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安土重迁”对中国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由两岸联手来完成,只有两岸统一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目标。这首《乡愁》是余光中为这一代人所做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按时间顺序贯串全诗,概括了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

绵绵怀念,层次的渐进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2: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国民党退守台湾的时候有一大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相随,张大千、胡适、罗家伦、傅斯年、梅贻琦、林语堂、梁实秋、钱穆、罗家伦、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人赫然在列。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文化的传承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这些人的赴台为台湾带去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极具传统思想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每每谈及对中国文化的真正继承着时,往往首推台湾。作为台湾新秀的余光中同样也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传承下来。“为往圣继绝学”,《乡愁》中在韵律、情感的表达上都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将“邮票”、“坟墓”等四个意象转化为思乡的情绪,情感含蓄的表达更体现了古典的意境美。

3:从“出国”到“回国”的转变。余光中在台湾诗坛有着“回头浪子”的雅称,这个称呼的来源在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本诗是余光中重返“东方”的代表作,将东方的乡土文化与西方特色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作者情感。“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将会出现1+1>2的情况。这个现象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余光中

的的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共性,一群具有西方技术实力的“海归派”,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思想逐渐由西化转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传统文化逐渐在这些人身上占据主导地位。东风压倒西风,这也是如今的社会所欠缺的。

第5篇:《乡愁》赏析二三事

张晓垒 郭飞亚

内容摘要: 《乡愁》已然成为“乡愁体”的最佳代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笔者试从真实性、古典与现代性、口语化三个角度展开分析,解读《乡愁》成名的原因。与此同时,呼吁多角度阅读,展现艺术的包容性。

关键词:真实性古典与现代性口语化

1982年流沙河出版的《台湾诗人十二家》将余光中介绍到大陆,其中就有《乡愁》。不久,《乡愁》便写入中学语文教材。这首诗曾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吟诵,尤其成为海外游于思念故乡的最佳“代言人”。为何这首诗如此家喻户晓?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诗歌的真实性

李元洛先生说:“诗歌创作,是最个性化最富于个人才气的事业,它要表现诗人对于生活新鲜独特异于常人的艺术感觉和美学思考。”可见,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作品,甚至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是新鲜、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诗人的个性所在。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与诗人同一主题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歌的真实性。余光中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邮票是写实,那时寄宿于学校,离家十几里山路,有时候周末没回家,就写信与母亲联系”;长大后余光中与范我存新婚不久就去了美国,经常来往于美国与台湾之间:而“母亲的逝世使得北回归线成为余光中灵魂中一根最敏感的神经”。这一切都是事实,都是人生。虽说这是二十分钟写出来的诗,诗人却酝酿了二十年。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二十年情感的沉淀,更包含了诗人四十多年的人生故事,这些就是围绕着余光中自己真实的四个人生阶段展开的。亲情、爱情、爱国情,情感的真实坦露来自于诗人内心的剖白与人生经历的深思。正是因为这首诗是诗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使得这首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性

余光中在评论诗歌时说过:“一位当代诗人如能继承古典的大传统和‘五四’的小传统,同时又能旁采域外的诗义传统,他的自我诗教当较完整。”正如他所说,余光中的诗便是融汇古今,贯穿中西。他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古典诗歌的韵昧,甚至“能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新诗”。而这种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意象层面。

分析诗歌必然要分析诗歌的意象,在这首诗中诗人就将思念浓缩成了一个个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其中“船”、“海”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就已经出现,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连余光中自己也说,之所以采用船票不用机票是因为船票有古典诗歌的意味。而这两个意象传承到本首诗中则变化为“船票”、“海峡”,这些是现代化的代表,但含义仍与古代相近,这既是传承又是创新。

三、诗歌的口语化

笔者赏析本首诗时特别注意到了“这头”、“那头”这几个字。众所周知,原本“这”的读音是zhe,“那”的读音是na。但是在听过所有的朗诵音频,甚至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读《乡愁》后发现,朗读者都将这两个字的读音处理成了“zhei"、“nei”。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第1595页中为“这”字释义时,特别提到:“在口语里,‘这’单用或者后边直接跟名词时,说zhe;‘这’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常常说zhei。以下【这程子】、【这个】、【这会儿】、【这些】、【这样】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zhei。”同样,在908页为“那”字释义时,也如是解释。“这头”“那头”自然也属以上情况。这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自然很容易触发所有敏感的心灵,让愁绪直逼每一个有着离乡经历人的心头。

《乡愁》的巨大成功虽然使得余光中一下子家喻户晓,却也遮盖了他身上其余的光芒。的确,余老写诗近千首,其中乡愁题材的占据了十分之一,除了《乡愁》其他写乡愁的诗却成为了遗珠之作,无人问津,比如《当我死时》。此外,除了余光中先生,席慕容,戴望舒也都有乡愁题材的佳作,虽然在技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上与《乡愁》相比稍有逊色,但是笔者认为在文学评论中少不了“艺术容忍力”,更少不了对比阅读的价值。所以笔者建议不管是在中小学教材中还是现代诗歌乡愁题材的范畴中,可以打破“乡愁体”一家独大的局面,百家争鸣。

第6篇:家国之思 ----乡愁里的情感赏析

家国之思

--------《乡愁》里的情感赏析

八(2) 冯晨

全文借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将作者处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期内的感受。

小时候,与家人书信往来。对于家的思念,全部附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外出打拼。对于自己妻子相依相思的浪漫情感寄托在“一张张窄窄的船票”上面。后来,母亲去世后,对于母亲的怀念,望着慈祥的老母亲安身于那“一方矮矮的坟墓”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伤让人同情。而到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却将我与祖国大陆母亲远远分割。这种炙热的爱国之情不言而喻。

在我之见,全文最属当还怀念母亲那些愁绪是撕心裂肺的,是让人肝肠寸断的。作者前面写到自己自幼离开家乡,这时,可以联想到作者与自己那老母亲一定是聚少离多的。在皎洁月光下的房子里,游子身居异乡,而想到自己那年迈的老母亲在家乡里孤独的样子。而在后面的第三节中,“一方矮矮的坟墓”却将自己的母亲阴阳两隔,心中又有多少的无奈和痛苦!亲情之浓郁,感人肺腑!

上一篇:生物说课稿蛋白质下一篇:新生亲子活动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