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朱自清原文赏析

2022-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匆匆朱自清原文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是本篇的中心句吧。

青、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读来强说愁;到中年,才头涔涔而泪潸潸?

此篇纯真、烂漫、肤浅、稚嫩,没有端起来的傲慢、严肃和正经,是我喜欢的根本理由。而第一理由,是它的表面的句式。

凡是喜欢这篇文章的人,都不是作家的料。试金石哦

匆 匆

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九二

二、

三、二八

第2篇:题目:朱自清《匆匆》赏析

摘要:本文主要赏析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所抒发的对时光逝去的无奈,劝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主题。

关键字:无奈,焦虑,彷徨,时光,惋惜 正文:

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很活泼,但全文又在文笔得生动之间表现了作者的无奈与焦虑。文章开头便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能再青,桃花谢了能再开,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接着朱自清提到“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朱自清觉得时间流逝之快难以察觉,一旦发现,更使人焦躁不安。而时间无时无刻得流失,又无处不在的体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

前过去……”这里的描写恰当而又通俗易懂,的确,时间就是这样一点点溜走的。

面对这一切,朱自清又是怎样的忧愁,八千多日子,竟如此匆匆,却茫然不知所措,“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朱自清又在结尾感叹“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所以这样说,是他自己觉得一个“五四”时代的青年未能有所作为,思想上徘徊彷徨,他觉得23年(八千多日子)的时光白白过去了,可惜! 似乎,除了匆匆,徘徊就什么也没有了,日子就这样白白溜走,时间就这样匆匆流逝。算着溜走得日子,眼前,却什么也没做,也难怪朱自清这般焦虑,无奈与惋惜……

接着朱自清借着太阳的移动,洗手,吃饭,睡觉这些人生必须的事情,叹息日子的溜走;再接着作者以“我能做些什么呢?”为开始,又是一连串的问题,直问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什么痕迹,忧虑自己是否会赤裸裸来再赤裸裸走,仍然在叹息日子为什么会一去不复返。这篇文章中不仅体现了朱自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同时还巧妙地向读者喻示了一个道理:就是

每个人都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从而暗示自己要追求光明的思想。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朱自清散文在很自然的叙述中喻示道理的艺术风格。

整篇文章以问题为线索,自然流畅,用一连串人们十分熟悉的平常事作喻,浅显明白,把珍惜时光,珍惜生命,追求光明的道理自然地告诉了读者,真不亏为散文大师。

注释:材料引自初中语文课本

日期:2009.12.1

第3篇:朱自清《春》原文赏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第4篇:时光太匆匆读朱自清《匆匆》有感

时光太匆匆

——读朱自清《匆匆》有感

翻开《匆匆》这篇极其富有哲理的散文,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朱志清先生独到的深刻见解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使我对生活、成败、生命、时间有了新的认识与感受。

《匆匆》一文,让我知道了生命是如此珍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中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中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眼前过去。这九句话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约翰·马勒斯说得好:时间只是度过之后才神圣起来。时间是公平的裁判员它献给勤奋者的,是一条条成功的大道,留给懒惰者的是一个个失败的泥潭!

说起我和时间的故事,我真感到羞愧。放学回家我常常是东跑跑,西逛逛,东张张,西望望。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看到别人成绩好,特别是我们班的"差生"竟然也得了个"优秀"时,我心里可真不是滋味儿。但不免还是有些懊悔,心想:他们考试成绩这么突飞猛进,不就是每天晚上回家拼命看书吗!我要是肯花点儿时间学习、温习,一定也能考好。但我也明白,其实,他们比我多的不光是分数,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珍惜时间,多了一份努力呀!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时光老人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就看你能不能珍惜它,把握它,利用它!大文学家鲁迅也曾说过一句耐人深思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还有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事要做的快,做的好,要珍惜时间,时间也是一分一秒挤出来的,所以,现在我每天放学回家都在争分夺秒,现在做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人生也不能虚度。生命精彩与否是由我们自己掌握手中的。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就是把握人生。要让人生如花朵般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好似整个春天般生机盎然,就必须分秒必争地播种、耕耘。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匆匆》一文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这样才能让生活更充实,让今天更精彩,让明天更美好,也将让生命绽放出光彩,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璀璨!

第5篇:朱自清《匆匆》

朱自清《匆匆》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第6篇:朱自清散文-匆匆

匆匆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总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每天都盼望着自己能快快长大,仿佛只有长大才能痛痛快快地活上一把。日子就在这样一天天的期盼中悄悄地滑过,没留下一点痕迹,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悄无声息,无影无踪。

慢慢的,我成了一个翩翩少年,虽然还有些青涩,但总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注定不平凡,梦想着有一天去改变世界。

日子有时过得很慢,慢的仿佛钟摆都已经停滞;日子有时又过得很快,你展开双臂去拦,它却从你的指间、身旁、腋下迅疾地溜过去。忽然有一天,小朋友喊你叔叔,才恍然大悟自己已经不再年少。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流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绕过去;忙碌时,日子从渐弯的腰背上跨过去;天黑时,它又从额头上迈过去,于是鬓角留下它的颜色、眼角刻下它的痕迹。

回头数数那些流过去、绕过去、跨过去、迈过去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我不禁掩面叹息,但新来的日子又在叹息中一闪而过。于是你期盼时间它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时间啊,你等等我,因为儿时的那些宏愿都还离得很远,少时的那些梦想都还没有实现。

可时间它不听你的,继续匆匆又从容地流逝,30、

35、40、

45、50、

55、60、70、80,翻过去的是数字,无法挽回的是青春,时间的沙漏,轻盈地吞噬着你的肌体,流逝的是时间,沉淀的是回忆。

在回忆的长河里,我到底留了些什么痕迹?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吗?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上一篇:农村小学体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外贸业务员的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