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推动地方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篇1:

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需求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速度异常迅猛,在发展的同时突显了诸多的不利现象,而艺术设计对这些现象的调控作用得以充分显现。因此,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日益明显。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进行概述,并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原经济发展;需求

引言

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域资源以及交通设施等优势,受到大量高污染企业的青睐,致使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纷纷前往开办工厂,从而引发诸多发展弊端,针对这些弊端问题需要大力发挥知识的力量。此时,结合中原经济发展实际,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需求解决途径,以期对中原经济稳健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概述

1.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含义。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指民办学校以艺术设计知识为抓手,充分发掘艺术具备的独特美感,并将其渗透于艺术设计中,利用艺术设计强大的审美及实用功能引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并利导受教育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整个过程。可见,艺术设计教育不但具备社会属性,同时拥有个体属性,通过对其有效的实施开展,实现了造福社会,提升个人能力的强大作用。

2.中原经济发展的含义。中原经济发展即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域,致力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加强经济结构的科学合理优化改进,注重经济质量的合理改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地区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形态的健全完善,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加速现代化进程推进。由于中原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现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因而其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

3.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关系。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具备目的性与创造性等特点,通过教育实践突显出其协调生产消费的经济属性,该经济属性要得以充分发挥,必须依托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力量,同时,经济属性的有效发挥能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可见,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原经济的发展是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高效开展实施的重要基石,经济发展越迅猛,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越快速,艺术设计的物质基础越雄厚,教育的具体实效越明显;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是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在其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显现艺术设计带来的精神愉悦与视觉享受,利导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艺术设计观念目的的具体化,进而促进中原经济的稳健发展。

二、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

1.保障经济稳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吸引了大量高污染产业前往投资建厂,导致中原地区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进而引起了国家对该现象的关注与重视。因此,中原地区经济战略的调整势在必行,在战略调整过程中,需要正视地区环境突显问题,经济寻求解决策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现象。此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通过教育培养输送具备审美设计能力的从业人才,发挥人才地区环境科学美化的设计引导力量,加快了地区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层面上,充分突显出其创意特性。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知识于经济中的作用,因而经济结构发生了必要的调整,于是创业产业的发展优势充分得以突显,创意产品的贸易比重日益加大,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可见,通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充分突显其经济创意特性,将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3.推动经济效益提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全面融入了高新科技力量,在高新技术与人们日常活动、新型科技与日常消费用品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其通过利导高新科技发展,带动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通过寓高新科技力量于艺术设计,促进日常消费用品技术更新;通过向企业输送艺术设计高科技人才,完成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提升,满足消费者的购买要求,进而有效增加经济效益。

三、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1.加强政府利导。由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政府有序利导,激活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有效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在政府利导过程中,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法律政策有效保障引导,制定科学完备的教育发展激励方案,因势利导教育实施推进,加大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强化教育人员培训支持,充分实现政府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利导功能,进而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增加地区引力。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因此,社会要具备对该类人才的广泛需求,方能与教育目标相吻合,防止人才培养的无效与流失,激发人才的服务社会的热情。因而需要适度增加中原地区人才吸引机制,扩大社区艺术设计人才作用的宣传普及,建立地区民间艺术设计人才创业辅助机构。可见,只有适度增加中原地区引力,才能有利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完成对中原经济发展的有效推进。

3.变革教育机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否能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点以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依据。可见,有效的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发挥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原有教育机制的弊端进行变革完善,以实现教育的经济效应。在变革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多类层次市场需求,充分突显中原经济地区特色,综合完专业善课程结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加强专业实践实施力度,以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合理变革,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进程的推动。

结语

总而言之,中原经济要实现迅猛发展,必然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一定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需求,并充分结合需求原因,找寻出适宜的解决途径,以实现对中原经济的有效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晓庚.现代设计艺术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2] 刑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董青竹

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篇2:

基于中职艺术设计教育对绍兴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影响的研究

【摘要】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推动地方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职教育;经济;生活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认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是一种生产力。它像其他生产力一样,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人类设计史上,科学技术总是通过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同人类生活发生联系的。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其次,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地方社会经济特色促进中职艺术设计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作为创设自己地方特色的绍兴不盲从“模式”,近不效仿“温州模式”,远不照搬“苏南模式”,也不盲从“珠江模式”,而是倡导“怎么好就怎么来”,力求把它们各自的长处结合起来,率先突破经济发展旧的模式,建设了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繁荣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开拓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走出了一条由市场化推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发展路子,演绎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铸造了继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之后的绍兴经济模式。

绍兴模式——乡镇基础 民营机制 市场经济

绍兴模式,是指在独特的人文精神诱致下,由“适度”无为的政府引导推动,通过上下结合、供需互动的制度变革带来的先发优势,并以乡镇单元为基础、民营经济为支柱、市场价值为导向,城市与农村协调,强市与富民同步,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对比较和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绍兴的中国轻纺城,总地面积7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326万平方米,商行1.6万余家,营业用房1.9万间。场内经营人员5万余人,经营面料3万余种,日客流量10万人次,日成交额1.8亿元,市场区金融网点76个,日存款额20多亿元。市场交易持续兴旺,年成交额从1988年的0.76亿元跃升到2008年的634.53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12.82亿美元),连续十七年居全国纺织专业批发市场第一位,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施齐备,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原绍兴县人民政府县长冯建荣多次在各种媒体前强调:“如果失去了它,绍兴县将会失魂落魄。”绍兴县的2/3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纺织品,而一枝独秀的纺织业又基于依赖出口,预计今年的出口额可达四十亿美元,绍兴人几乎无法想象,失去了纺织业优势的绍兴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这是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

既然是一块布上的经济,那么这块布上的花样、图形、色彩决定着这块布的命运,也就是决定着绍兴的经济命运。而纺织品花样设计很多大学院校都没有这个专业,在这个绍兴地方产业的影响下,我们中职学校就设置了纺织品花样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是印花设计员、印花描稿员、绣花操作员、绣花制版员和绣花设计员等。这个专业每年2个班超70余人的学生在学校3年的学习后,就业率几乎是100%,在学生还没毕业时,学生在柯桥的纺博会上,自己平时的花样设计作业都会被海内外人士购走,有这样的庞大的市场需求,我们中职学生供不应求。

二、中职艺术设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纵观人类科技、艺术、经济的发展里程,我们都不难发现,技术水平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艺术相结合并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科技水平促进实用艺术的进步,实用艺术的进步反过来又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不仅可以满足了社会对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需要,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审美层面上的切实要求。所以说,结合着技术能力的艺术设计所能提供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在艺术需求方面获得的审美愉悦,还在一定程度推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进步。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就是设计史上常常提及的源于德国并壮大于美国的“包豪斯运动”。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分析英国经济状况和发展战略时指出,英国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她曾断言:“设计是英国工业的根本,如果忘记优秀设计的重要性,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永远占领不了市场,英国政府必须全力支持工业的设计”。艺术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力手段。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适应艺术经济新的动力带来的国际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增大了对艺术设计的投入,将艺术设计放在推动国民经济战略的显要位置。

中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中国轻纺城,纺织品花样设计近几年发展得很快,必须推陈出新才能激励市场、激励消费者,才能把市场做得更大。花样版权保护工作的创新开展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市场80%以上的纺织品贸易公司已经开始或转向花样版权的自行研发和设计。部分骨干企业研发设计产品已占年销售总额的70%以上。中国轻纺城创意企业和机构也迅速突破100家,设计师达到1100多名,实现年创意产值1亿元以上,从而成为引领纺织产业和市场转型升级的引擎。

但是,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正因为我们中职学校是针对当地经济特色来设置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这样就业主流军还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主。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目前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但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在95%之上,完全逆袭大学生的就业,中职学生在就业成功对绍兴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则,艺术设计中的平面广告设计也是我们学校多年来的一个重要专业,毕业学生为当地经济及美化环境起到推动作用。如绍兴新起的世茂迪荡新城,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的东北角,总用地面积5.75平方公里,紧临绍兴古城,北接袍江工业区,南连城东经济开发区,距柯桥8公里,距杭甬高速绍兴道口10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40公里。世茂迪荡新城是世茂集团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以及丰富的开发经验,在浙江省打造的又一个标志性项目,本项目定位为绍兴城市未来的新名片,是绍兴城市的唯一的CBD中心。

这么一座高规格、高品位的城市中心世茂迪荡新城的70%外围广告、城市美化都是风和日丽传媒公司制作和设计的,而这公司创世人即总经理是我们中职学校1999级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公司去年达1千万的营业额,今年超1.2千万,这给绍兴的新城建设、美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如柯桥百代广告传媒、迦南广告机构等等都市我们职校毕业生创立多年的、口碑较好的广告公司。

三、文化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的始终

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会不同,这个就需要设计师设计出满足于人们审美要求下的不同设计风格。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艺术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及混合型风格等。其中传统风格的艺术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文化在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的影响。

艺术风格都代表了当时所处地区和社会的特点,将文化和艺术相融合,不仅表现当时的文化还表象出到时人们的思想和此种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每一次文化的进步与革新都会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而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变革又充分展示了文化的进步。所以,文化的发展始终贯穿艺术设计活动的始终。优秀的艺术启发人;优秀的设计激励人;优秀的艺术需要诠释;优秀的设计需要领会;优秀的艺术是一种品味;优秀的设计是一种观点;优秀的艺术是一种天赋;优秀的设计是一种能力优秀的艺术向众人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优秀的设计向众人传递着相同的信息。

今天我们生活的一切都与艺术设计息息相关,小到一个杯子、一张信签纸,大到宏伟的建筑、城市的规划,一切都因为有了艺术设计,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具有美感。今天,你或许会因对美的追求而在试衣镜前再三停留;你或许会因为对漂亮饰品的喜爱让你挥金如土;或许......太多太多的或许,只是因为艺术设计每天都给我们带来惊喜,人们总是喜欢惊喜,因为这样可以让人觉得社会是那么的随心所欲。

这些的贡献,有一大部分是我们的中职学生的努力、艰辛付出得来的。他们大都是高中2年后就步入社会开始创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历练,都能在较重要的位置上为公司、企业、社会带来效益,也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企业,开始回报社会。他们的艰辛、付出少有人知晓,我希望社会能对他们多肯定、支持和理解。

回眸历史的长河,艺术设计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很好的表现了他所处各个不同时代的特点。从史前文化到埃及文化,从希腊文化到文艺复兴,从隋唐盛世到康乾盛世,直到我们现代的绍兴:时尚、建筑、生活、艺术......不同的艺术设计就是一本不同的历史书,它记录的不仅是人们追求美的脚步,更记录着这个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艺术无处不在,每天都会带给你比昨天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概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7

[2]《中国纺织》2012年12期

[3]《住在杭州网》2012年2月《地级市新城开发的一个样本——迪荡新城》

[4]《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要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考网2013.9

[5]《艺术设计教学的有效评价》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 第4期

作者:张坚秋

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篇3: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

[摘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乡居民公平享受职教资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强调统筹城乡职教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在人本性价值、公平性价值、发展性价值以及社会服务性价值取向上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同时,为了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市场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统筹城乡 职业教育 价值取向 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张涛(1987- ),男,安徽亳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教育战略规划;邓治春(1987- ),男,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彭尚平(1956-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四川 成都 6100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080197)

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1.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职业教育将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性农民的功能得以发挥,为其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首先,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是提高个人收益水平和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民在收入提高方面的贡献更为明显。据加拿大经济学家对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人受教育水平每提高一年,收入或产出将增加5%~15%。”农民接受职业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升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层次水平和稳定性,有助于农民整体收入的增长,最终缩小城乡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

其次,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差距。统筹城乡职教资源服务于农村生产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新型“四有”农民,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生产力上的差距,推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受职教资源的权利,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总体上还比较短缺,相对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还有待提升,职业教育资源区域与城乡分布不均,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对等,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的负面因素。资源分配不公平直接损害了农村居民公平享有职业教育的权利,也有损社会公平正义氛围的构建。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优质、高效的职业教育资源汇聚于城市,并且高职院校也大多分布在城市地区,各个城市职业院校设立了先进的教学实训基地。相对于城市地区的职教资源而言,农村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农业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水平等方面自然无法与城市同日而语。但是,我国农村地区聚集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教育资源,加上现代农业的推进,闲置劳动力的数量将进一步扩张,必将导致大量低技能或无技能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从事一些较低层次的职业,或处于失业状态,不利于城市的稳定和发展。

而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实质是使城乡居民公平地享受职业教育资源,享有平等的自我发展的权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切实改变城乡职教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通过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以提高农村居民对职教资源的享有率,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以逐步实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也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外部环境。

3.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自主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为职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职业教育在城乡之间有了新的契合点。按照发展性原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改革发展过程。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乡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二元割裂”现象,城市与农村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在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体制向一元化结构转换的前提下,通过对职业教育进行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以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结构优化,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能,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快速推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城乡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对此,城市的职业教育要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一道扛起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旗,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农村职业教育也要大胆创新办学体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为城市化建设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总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加大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合作,不仅能发挥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将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也是构建现代职教新体系的路径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符合“3E”原则,即效率原则(Efficiency Principle)、效能原则(Effectiveness Principle)和公平原则(Equity Principle)。根据这三个原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打破城乡分割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制度。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另一方面,还将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分析

1.人本性价值。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桥梁,教育的内容也包含了知识的传递、对生命真谛的感悟以及意志行为规范的遵守,它能够运用文化传递的功能,将人类的无形的价值文化传递给新生的下一代,并伴随着他们成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的生成。”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堆积,而且更是对人类的心灵和灵魂的哺育和关怀。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实现“本真的自己”,成为他最有可能成为的那个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人。对人的培养是教育的天职,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人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同时也就决定了人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着眼点。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时要牢牢树立人本价值观念,通过职业教育活动,以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生存和职业发展需要,同时也满足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对人才需求和人力资本储备的需要。

众所周知,人的发展需要是职业教育的产生直接动因,可以说最早的职业教育并非仅仅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也顺应了人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个人潜能。与此同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变革发展的需要,最本质上也是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应找准契合点,着眼于人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性发展,同时还要注重人的“三个能力”的提升,分别是提升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提升人的持续生活的能力以及提升人的持续工作的能力,三个提升缺一不可。职业教育适时提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最主要的是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同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人本价值的最好诠释。

早在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生动地把职业教育目的诠释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由此可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以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应当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其使命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进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变为可能。但由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职业教育目标起着一定的限定作用,所以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切实遵循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恪守“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

2.公平性价值。公平作为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理念,也是各国执政党执政的理念之一,“公开、公平、公正”也常常作为衡量政府公信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载入史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要切实坚持公平性价值,维护人民大众共同的受教育权利。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教育公平也日益成为我国高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在实现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改变社会基层人群的重要途径,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能够使人们获得相应的工作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人作为职业的主体,如果没有职业教育对各个行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社会就难以正常维持和运转,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会随之消失。因此,职业教育在保障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证了公民受教育权益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也为农村居民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国外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给予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依然存在,各级各类教育招生中也存在着“二元性”体制障碍。例如,在我国中等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择优优先录取,中等职业教育较为靠后;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就更为明显,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在前,高职院校录取在后,职业技术院校扮演着“拾遗补缺”的角色。由此可见,不管是在中等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职业院校成为中考、高考失利者的“收容所”,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低分者上职教的错觉,把职业教育当成“次等教育”。社会上对教育种类的偏见使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由原本的类型差异转变为等级差异。另外,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一直处于落后地位,从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比例上来看,农村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学生所占的比例。农村学生的教育起点低,也就直接导致农村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进而影响到农村学生未来社会竞争力和向上层社会的流动能力,也使得城乡阶层矛盾难以得到解决。所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并树立公平的价值理念,要时刻认识到没有城乡职业教育的平等发展绝对不可能有教育公平,为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3.发展性价值。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性价值主要包括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即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推进城乡职教发展的前提。要想更好地使学生获得职业教育技能,在实施职教活动时就必须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设计中来,到达从“做中学”的目标。从具体的操作来看,在开展职教活动之前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来设计课程内容,要综合考虑到学生在智慧和思考方式、视力和听力的敏锐度、兴趣和志向、家庭背景及其精力的充沛程度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争取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品格塑造的完成。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事业,职业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并且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换言之,就是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础,要以人的发展作为评判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发展性价值的重要体现。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职教资源相对薄弱,也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一个软肋,我国经常倡导教育均衡发展,然而我们绝不能把教育均衡仅仅片面地理解为形式上的介质(教育资源)均衡,而应该将其均衡理解为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性均衡,这里所指的发展性均衡是指人与人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以及城乡社会之间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要树立发展性价值取向,一方面是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针对城乡职业院校统筹发展时,除了要考虑城乡资源配置的基本条件以外,还追求城乡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性均衡,尤其要消除城乡职教发展中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职教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职教学校制度的完善以及职教学校文化生态的优化等方面的差距。在“以城带乡”和“城乡联动”政策的基础上,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职教投入,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其内因。所以我们在强调对农村职教外部政策和资金援助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其自身造血功能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其发展性价值才能真正地得以体现和发挥。

4.社会服务性价值。关于教育是为完善人性服务还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话题争论已经持续了近百年,也分别形成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论别。然而在当今社会,执拗于其中一端者已经十分少见了,学者们大多站在中立者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秉持人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早在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教育家策姆勒开办了一所以数学和经济学为主的民办实科教育学校,由此策姆勒被广泛认为是近代实科教育的奠基者。然而,策姆勒创办实科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新兴资本主义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进而弥补当时占主要地位的古典文科教育对社会需求忽视所带来的缺陷。由此可见,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秉性,同时也是其存在的价值基点所在。随着社会发展要求,近代实科教育的社会服务性逐渐得以加强,并且在20世纪初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职业教育类型的出现更为直接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担负起了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的任务,并且其专业设置也是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而不断地调整。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服务性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变革自身的价值取向,二是注重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和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人格塑造。社会服务性价值是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也是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南针。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更好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城乡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价值当中,对学习者的专业教育是基础,人格塑造是核心,社会服务是导向。职业学校不能只是充当职业技能习得所,更应该是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的陶冶所。对此,早在19世纪末,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就完美地将劳作(职业)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向导来规制和导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中融入了公民道德教育的要素,注重对受教育者灌输职业素养和习惯、国家道德法纪以及民族意识精神等综合的人格修养教育。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实现社会发展与人格塑造的一体化,凸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价值,就需要牢固抓住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属性,使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1.以城乡一体化为契机,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机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统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其中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应该在国家政府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机制,其中最首要的、最重要的是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机制。

首先,健全对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机制。要改变职业教育城乡二元化的现状,就需要在坚持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均等化的原则下,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规模、条件、师资等软硬件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并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起一批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配备齐全的职业教育学校,使城乡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再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研发、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中心基地;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在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上搭建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就业指导模式等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协调发展,最终使城乡的职业教育学校成为为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进一步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坚实基础。其次,健全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鉴于目前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农村的职业教育远远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具体来讲,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中,适度增加对教育经费的预算,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有较为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作保障。二是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主要是常规经费与专项经费二者之间的比例问题,常规经费主要是为了保障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机构能有效地运转,而专项经费主要是政府为了满足城市与农村对职业教育的特殊需求等。三是从政府职业教育经费中划拨出小部分财政资金,用以支持农村的特殊群体能进入职业教育机构,主要针对农村中贫困家庭的、身体伤残的、缺乏劳动技能的这类群体,以确保其能和他人一样享受平等的职业教育机会。

2.健全城乡职业教育教师资源整合机制,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除了需要政府在政策、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外,还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城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方面,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构成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合格率低、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关键,加快构建一套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机制体系。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即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设置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城乡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工资收入应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发放,此外还应给予教师与其他同等教育机构相当的福利待遇,这主要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激励教师的内在工作积极性。其次,在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整合城乡职业教育教师资源,依据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以及目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对目前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需求状况作出科学的判断,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引进的主要依据。再次,要注重一般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下,城乡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与师范类高校“强强联合”,签订人才引进计划,将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引进职业教育机构,以确保职业教育机构一般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并对引进的师资队伍定期委派到师范类高校的培训基地进行学习,更新其知识体系,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最后,大力引进技术类教师,满足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城乡职业教育机构应与其他地区和高校的专业技术高校合作,签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定期安排其到相应的企业、高校进行学习、考察,以保证专业技术类师资队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

3.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构建有效的职业教育筹资投资机制。首先,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筹资投资主体多元化。针对目前城乡职业教育筹资投资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基层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利用市场的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施优惠的政策,吸引部分市场主体关注城乡职业教育,特别是吸引地方的各类事业单位、企业、部分金融机构等进入城乡职业教育领域,支持并鼓励其向城乡的职业教育领域注入资金、技术资源,其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对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和知名人士以公益为目的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将募捐而来的资源注入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的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上述方式,将各类企事业单位、部分金融机构、社会公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纳入城乡职业教育的筹资投资主体范畴,使城乡的职业教育领域逐渐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合作治理”的局势,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筹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其次,探索多种形式的城乡职业教育筹资投资形式。为了更好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探索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筹资投资形式,以保证更多的市场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乡的职业教育领域。具体来说,一方面,针对市场上的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在本单位为城乡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实习场所,或向其提供教育教学设施、设立基金会等,以资助城乡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以改善城乡职业教育机构的现状;另一方面,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低息的贷款,其中利息由地方政府从公共财政中拨付,职业教育机构只需偿还实际贷款金额,这样使其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改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并且城乡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联合,通过组织募捐、举办公益演出、义卖、拍卖等形式为其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J].教育与职业,1917(1).

[3]廖忠明.论当代职业教育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J].职教论坛,2010(10).

[4]彭尚平,张涛,曹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14).

[5]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7]余会春.多元和综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问题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

[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9]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

[10]张涛,罗旭,彭尚平.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7).

[11]Joel H.Spring.The Sorting Machine[M].New York:David McKay,1976.

作者:张涛 邓治春 彭尚平

上一篇:军训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企业工会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