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新生研讨课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课堂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目前和将来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在新生研讨课《化学物质的功过是非》的教学中进行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传统课堂;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拟翻转课堂

自17世纪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就成了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学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受到了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成为热点,“师教生学”的讲授式教学、“师问生答”的问题式教学、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2]。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与网络、多媒体的高速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对课堂教学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满足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3],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方兴未艾。

一、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的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且大班授课,忽视了或者无法顾及对学生个体潜质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4]。

(二)师生没有成为“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

庄玉昆等[5]把师生喻为“表演者和观众”或“服务者和消费者”。教师在讲台上使尽浑身解数教,不少学生却在座位上没有任何付出地观看、享受,甚至发呆、玩手机,到课堂听课如例行公事,对教学内容不学不思,少数学生更是经常旷课。师生形同陌路。

(三)严教师,宽学生;重成绩,轻素质

一般学校对教师授课有严格的制度,期末还有学生测评,相比之下对学生听课的约束几乎为零,甚至让学生错以为自己不听不学的责任在于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学校重视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知识育人功能。这是导致教育质量堪忧的根本原因。

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新生研讨课《化学物质的功过是非》的教学中进行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的以素质教育为先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素质为先,师生平等

苏州大学新生研讨课的目的是借助教授主持学生对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转变。讲授内容由教师选定并通过专家评审,相对于基础课、专业课而言,知识传递任务较轻,时间上允许课堂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道德品性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已经是成人,师生是平等的,在对教师期望越来越高的同时,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自我管理,重在平时

《化学物质的功过是非》教学班共16名学生,均分成4组,建立了教学助理、组长、组员三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教学助理统管全班,组长管理小组成员,组员不但要管好自己,还要考虑如何为自己的集体做贡献。学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关心、友好竞争、共同进步。小班额允许教师随时通过教学助理和组长关心、了解每位学生的需求,及时正确引导、答疑解惑,提供帮助。将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渗透于平时。

(三)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性格、兴趣、情感等个性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充分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水平,为人师表,保持敏锐的创新意识,认真准备、组织和导演好每一堂课,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充满正气的课堂教学情境,积极真诚与学生交流,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主动性,虚心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博采众长,继承发展

“教学有法”,法之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无定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传统讲授式、提问法、对比法、启发法、发现法、研讨法、探究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1,2,6]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贵在得法”,我们在《化学物质的功过是非》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课前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参考对分课堂,部分知识继承了多媒体课件辅助的传统讲授式,部分知识采用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每次下课后及时在班级QQ群里公布下次课的课前任务,内容有寻找和准备某些课堂讨论的新知识、就上一次课讲过的某些知识点准备专题讨论或辩论、针对某个专题进行调研等。学生有一周的时间准备。与严格定义的翻转课堂的区别在于不是学生课下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课前任务自己搜寻相关知识(在第一次课上教师会讲授文献查阅和录注方法),包括来自网络或自己拍摄制作的视频,教师也会准备一些视频,但所有视频都是在课上结合相应知识一起观看。

(五)客观公正,合理评价

《化学物质的功过是非》课程的成绩由出勤20%、课堂表现40%、总结报告40%组成,在第一次课上向学生公布。成绩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打分三条途径获得。由教学助理和教师分别考勤和记录每个学生每堂课的出席及表现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迟到、早退、请假、旷课会以不同程度影响出勤成绩。课堂表现包括提出、分析、讨论、回答问题,某部分知识或调研情况等的PPT汇报,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参与活跃度,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精神状态、文明礼貌等。每次PPT汇报、辩论等小组活动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当场由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参考学生评分给出成绩。事实表明,这种基于学生的多元成绩评定方法有利于学生知己知彼,找出差距,明确进步方向,提高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在最后一次课结束之前,教师请学生写出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学生的普遍感受是通过学习,不但了解了很多化学物质及其相关知识,感受到了大学与中学学习方法的差异,而且查阅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結语

课堂教学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这个核心,学校要完善素质教育等育人制度,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业务水平、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协调能力和教学机智性、乐于“接纳”和“碰撞”,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更要发展创新模式,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崔演,玄延花.初步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07-108.

[3]曹献方.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6):153.

[4]卜玉华.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困局与突破路径[J].教育研究,2016,(3):110-118.

[5]庄玉昆,褚远辉.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3,(7):39-41.

[6]宫克勤,武传燕,卢丽冰.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5):74-75.

作者:徐冬梅 王伟群 张英 何金林

第2篇:创新型上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扫盲式”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探索新型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成了当前计算機教学的热门话题。顺应时代潮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型上机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根据学生基础,因材施教;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个性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等。

关键词:因材施教;任务驱动;个性;问题情境;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的学习,更关系到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岗位的需求,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众所周知,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及中小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设,原高职院校“零起点”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成了当前计算机教学的热门话题。

一、根据学生基础,因材施教

连续对我院两届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计算机基础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大约45%,能够使用办公软件熟练地输入汉字,会简单的文字排版,能娴熟地网上娱乐,但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第二类学生约占45%,这类学生了解办公文档的基础知识,能够上网玩游戏;第三类学生大约占10%,几乎没有用过甚至是没有见过计算机。课堂理论教学中三类学生的差别不大,实践操作中区别却很大。对于一次上机操作课的教学目标来说:第一类学生只需要大约课时(两节课)的1/2时间就能够完成任务,第二类学生在两节课内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第三类学生在两节课时间内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

正确面对学生基础的差别,需要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来解决。在一个教学任务里,将一个大作业拆分成两个小作业,第一个小作业完成的学生可以利用上课时间来做第二个作业。要求第二个作业以电子稿形式上交,不允许有两个学生雷同,严禁抄袭;基础稍微差的学生不必完成第二个小作业。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一类学生基础好,完成作业后时间充裕,可以帮助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也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参与辅导,不仅使教师能够关注基础差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更能够使得基础好的学生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激励别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基础好的为了保持自己在学生、老师中的形象,会更加努力学习;基础稍微差的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会主动利用课外时间上机练习。这样教学模式既实现了因材施教,同时又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老师省心,第一类学生更好,第二类、第三类学生更加努力追赶第一类学生。

二、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事先设置好作业任务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来达到这个目标,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他们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让学生能真正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探索性。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

除经济发达地区外,很多不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原理结构知之甚少,他们的了解也只是局限于电脑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接触过电脑而知晓其各项功能。因而,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硬件知识时,在采用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时,就可设定任务目标,让学生自己打开电脑机箱,记下各功能模块基本位置后,要求他们拆卸各功能模块再重新组装复原。这样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电脑是各个模块硬件的一个综合组合体,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原理,各个模块之间通过有效的链接方式起着不同的作用,电脑硬件的拆卸与装配并不是那么复杂,从而让学生认识了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驱、光盘、硬盘、主板、内存、CPU等及其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认知。

2.使教学过程具体、简捷

教学过程忌教师空谈。理论课上老师讲到电脑可以远程控制别的计算机时,如果光说不做,学生只会认为老师在空谈。但如果在机房老师指导学生操作完成,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

3.进行个体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网络环境下创新型的上机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应注意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目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学校均已配备了足够多的计算机并进行基本知识的普及课程教学,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只有很少数的几台计算机,根本达不到教学普及计算机知识之目标,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学生电脑知识的参差不齐现象。而采用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体化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容易接受。因为在个体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完成不同任务的难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把任务完成得更完美,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基本完成任务,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

三、精心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在已有的基本知识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探索和尝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认知不断提高与创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完善教学方案,从而完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要求有精炼的课堂教学教材、教案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从而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围绕教学目标,有效组织运用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大家的思维能力,并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毕业班的自动化课时,因为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已基本可以熟练应用,所以在第一节课的开始,我给了学生一篇没有排版的论文,让他们按照学校的毕业生论文格式进行排版,学生的兴趣特别高,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写毕业论文,刚好学以致用。

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是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不同的考核方式能激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计算机专业大部分课程都有培养学生某方面的动手能力的任务,所以传统的卷面考试并不适合这些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考核。对于那些操作性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我们应直接让学生实际操作考试。

传统考核方式(即书面考试)现今已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强弱的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机作业过程,因而我们必须要加大课程考核评价在这方面的权重。因为,对学生上机操作能力进行过程考核,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在完成这个过程中的思路、统筹与分配、算法与实现等掌控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必须搞清楚每个模块、环节、程序、变量的含义与关联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之目的,使成绩评价更趋科学合理。考试是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采用恰当的考核方式才能反映出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低。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同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上机实践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云秋.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探讨与实践[C].科技信息,2011(33).

[2]陶俊才,周興斌,谢泰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5,24(7):80-81.

[3]方少卿,查艳,汪广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C],2011(4):65-67.

[4]刘素楠,谢中梅.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C].科技与教育,2007(1):58-59.

作者简介:李紫艳(1979年—),女(汉族),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王琴(1973年—),女(汉族),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讲师,学士学位。

基金项目: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项目(编号:LSJ2012011)

(作者单位 河南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作者:李紫艳 王琴

第3篇:新型数学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师的数学教学技能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以师范技能训练作为数学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师范生面对未来教育、参与社会竞争和献身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技能 数学教育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淑玉(1957- ),女,河南伊川人,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几何学、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研究工作。(河南 洛阳471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洛阳师范学院“全程师范技能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

[

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大任务,因此师范技能的培养无疑是高师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师范技能培养的社会效益不尽如人意。其中,有执教者本身的素质因素,也有社会发展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影响,更有利益驱动下追求经济效益的作用,加之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考研热”冲击着师范技能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当前中小学教改一些常见的教研形式,如“说课”、校本师训和校本课程建设等闻之未闻。1987年,诞生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的“说课”,很快得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然而,“说课”历经近20年,竟没有引起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由上可见,师范院校的师范技能培养从观念到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作为高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来弥补这些缺陷,为基础教育输送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合格教师。

一、对全程师范技能培养的界定

所谓“全程师范技能培养”,即从师范生入校起,教师就应注意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师范意识,扩大教育实习的内涵,将从教意识的培养和执教技能的训练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认识教学规律,掌握科学地传递知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在大学期间基本完成角色转换。

二、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该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施现代教学技能的全程培养与开发。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等)培养模式的改革,它涉及与师范技能相关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的整合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一是探索解决师范教育发展的滞后性问题,把逐渐更新的教育新理念融入师范技能培养中。二是探索科学的师范技能培养模式,用科学教育理论全方位指导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三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

三、全程师范技能培养的实施方案与实践

(一)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

“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在教授专业理论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师范意识。

(二)深入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基础教育需要的师资应具备哪些素质,中小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哪些困难,以便在师范技能培养中“有的放矢”。

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执教于中小学,他们是否符合中小学教学要求,是判断师范院校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高师院校应当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教师。

(三)开设师范生教学实践课

通过教学实践课,培养学生基本的执教技能,并对传统的师范技能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验。

1.坚持开设教学实践课,培养学生执教的基本技能。洛阳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早已开设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课。项目组成员决定把教学实践课作为培养师范技能的主战场,以教学实践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教学技能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要内容,实行“导师制”,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学生备课和讲课,对专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师范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2.改革传统师范技能培养模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1)改革备课模式,优化备课内容。一是引入集体备课模式。传统的实践课侧重讲课训练,由学生自己在課外写教案。从未上过讲台的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对教材理解不全面、分析不到位、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重点与难点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引入集体备课这一教研形式,将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程目的、内容选取、材料组织、教学方法等进行研讨,设计出体现新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新教案。二是引入“说课”形式。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增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该学院引入“说课”教研形式。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指导学生“说”出应该怎样分析教材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把备课中的关键问题弄明白,“说”清楚,从理论高度去审视和指导课堂教学。(2)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丰富教学实践形式。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各方面的教学案例,针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分析,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以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3)培养教学媒体应用技能,改变仅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的方式。根据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结合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项目组成员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了对学生技术应用的培养力度。(4)改革评课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常规的评课是在学生模拟试讲后,由教师进行评析,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非授课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个别学生甚至觉得于己无关;二是学生教学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时间利用率低;三是非授课学生体会不深刻,教学技能提高相对减缓。针对这些弊端,项目组成员变教师一人评课为教师与学生集体评课,让每一位非授课学生都参与评议,最后由教师或某位学生作指导性的或总结性的评析。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四)开展与提高教学技能有关的各种竞赛

以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和洛阳师范学院“十佳未来教学明星”比赛为契机,开展与提高教学技能有关的各种活动。如举办文艺晚会、书法展示、演讲比赛和课件制作比赛等。项目组成员直接参与培训参赛选手,在参赛选手“说课”、讲课和才艺表演的同时,让非参赛学生观摩、评教,这便是“由参赛学生做示范,以点带面”的培养模式。

(五)组织师生参与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到农村举办“希望中小学”,亲历课堂教学、早操、晚自习、课外活动、生活管理、家访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执教能力的培养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检验校内实习模式的培养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得出以下重要认识:一是通晓教育理论并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现代教学技能训练的能力,应是师范院校教师所必备的教育素质。二是师范技能应由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多维度沟通能力和综合应用各项教学技能四种要素组成。三是要培养师范技能,就必须提高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质量。四是针对数学专业的特点,师范技能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和现代技术应用技能的强化训练等方面。

四、结论

(一)全程师范技能培养的新模式

在项目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研究者探索出一套全程师范技能培养的新模式。在传统的师范技能培养模式中,注入“说课”、集体备课和以学生为本的师生共同评课等内容,形成“说课、备课、讲课、评课”一条龙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全程(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和假期)师范技能培养的新模式。

(二)经验性结论

在探索中,研究者得到了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一是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推动高师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需要。教师在培训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品格、职业素养和教研水平。二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和成果都是人,而不是物,这一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技能同科技人员职业技能相比,在结构组成与培养途径上都不尽相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三是高师院校的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育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地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举措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四是要培养出适合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必须深入中小学了解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和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在师范技能的培养中找准切入点。五是全程师范技能培养能及早强化学生的师范意识,提前角色转换期,有利于基础教育教学。六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也能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与就业适应能力。

五、成果

(一)项目研究促进了教师教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打铁须得自身硬”。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实教育教学知识,完善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教育科研。

1.项目组成员的教研能力明显提高。课题组成员查阅大量信息资料,选择与教育教学改革有关的多个课题进行研究,主持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个,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个;参加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个,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个;撰写了21篇教研论文和研究报告。并且,主持建设了河南省精品课程“高等代数”、洛阳师院精品课程“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及数学科学学院精品课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论”。

2.项目组成员的教学技能大为增强。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项目研究促进教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2003年以来,项目组成员获得省、校、院(系)级教学奖励28人次。

(二)项目研究促进了学生师范技能的提高

项目研究与实践历时四年多(包括前期工作),范围涉及数学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以及省、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等,成果显著,受益者众多。

1.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明显提高。经过“说课”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明显提高,项目组成员整理出“说课”稿数十份,其中,优秀“说课”稿(参加省赛和“十佳”赛获奖选手的)近30篇。

2.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以强化。通过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养,发展了其课件制作和应用方面的能力。项目组成员整理出电子课件近90个,而优秀课件(参加省赛和“十佳”赛获奖选手的)占总数的30%以上。

3.学生综合教学技能普遍增強。数学师范生经过全程师范技能培养,其综合教学技能普遍提高,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教学素质非常满意。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在该校乃至河南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

4.学生在各种师范技能比赛中的成绩显著提升。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新的师范技能培养模式,来指导参加省赛、“十佳”赛的选手,使得近年获奖率达到全校最高。学生在河南省高校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的获奖率达100%,而洛阳师院“十佳未来教学明星”大赛中的获奖率达80%以上。

师范技能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洛阳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的研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该项目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培养模式的设计、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涉及较少,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探索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内在联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作者:王淑玉

第4篇: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委属农机部门积极探索新型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效益化为一体的农机化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扶持了一批农机大户,拓展了作业范围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作业服务,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农机经销、配件供应、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

一、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及农机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目前,全县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5个,总资产达1000万元。同时重点培育作业功能齐全的农机专业服务大户,作为今后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其中农机资产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大户有近100个,农机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有6个。我县农机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22亿元,增长11%。

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农业、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有分有合、单独核算,在技术上互相交流,信息上传递共享,遇到作业量大时由合作社出面与农户或生产单位签订代耕、代运、代收合同,积极开展农机化订单作业和适时开展现跨区作业。**县**机防合作社荣获2009**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县**机防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机防队员已发展到212人,拥有喷雾器178台,机防面积20万亩次,实现服务对象节本增效100元/亩以上,合作社社员人均创收4000余元,机房队盈利45000多元。

二是农机专业大户。其中农机资产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大户有近100个,农机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有6个。我县农机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22亿元,这些农机专业大户集耕、播、收系列化服务于一体,机具配套全、综合服务能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三是全县有农机具供应点10个、农机修理网点300多个,主要进行农机经销、农机维修、配件等服务,为农民提供了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农机产品。

四是现有县级农机服务机构1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14个,现有农机管理服务人员50人。多年来,县级农机服务机构及乡镇农业综合部门,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县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多样化。农机服务组织已由过去单一的以集体经营为主的乡镇农机服务站,向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经营大户转变。在一些乡镇,农机大户已成为引领农机发展的领头羊和农民致富的排头兵。

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也就是说,农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机示范基地(园区)、为农机经营者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并存于农村市场,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已由过去的自买自用转向社会化服务,已由区域化作业向跨县、跨市、跨省作业发展,尤其是农机跨区作业已由过去单一的夏季小麦收获拓展到春秋冬季各环节作业等。可以说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四是农机经营服务者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农机经营服务性收入在3.22亿元以上,如果以单项作业计(如跨区机收小麦、水稻、机耕、机播等),台车年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电话联络、上网咨询已成为农机经营者和用户之间协议作业的新渠道,签约的形式也逐步成为服务市场中保障双方权益和义务的重要手段。

三、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营造发展环境。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在推动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发展思路上,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强化扶持措施。一是在农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优先考虑农机合作组织;二是在跨区作业证的发放中,优先保证合作组织跨区作业需要,上门为合作社机械外出作业提供免费技术和安全培训;三是帮助合作社开拓跨区作业市场,在春耕、三夏等重点农时季节指导签订作业协议。

三是增强服务实效,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提供优质服务,注重服务实效作为树立农机人形象,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以创建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有优良的机械设备及配套机具、有承载一定作业规模的服务功能、有能给组织成员带来最大效益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为目标,扶持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规范经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打造品牌。一是提高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作业规模和服务领域,延长作业期,提高效益;二是因势利导,由小到大,先培育大户,再引导联合,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完善,在发展中提高;三是在培育中挖掘领头人。坚持把发现和培育领头人作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主要抓手,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着力提高农机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对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理念的,进行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带动作用,使之逐步成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法人实体;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帮助草拟章程,完善制度,指导合作社建立社员档案、农业机械档案,帮助协调解决合作社办公地点、农机具停放等硬件设施,并发布农机跨区作业供求信息、农机作业和维修供应信息,让每个社员能及时掌握农机信息,给机手在作业服务过程中提供方便。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服务组织形式较散。主要表现在:面对当前农业新形势,缺乏超前意识、参与意识,不善于捕捉发展机会,存在着消极的“等、靠、要”思想。目前成立的5个农机服务合作社除为数不多的几个在开展运作外,其它基本上还是各自为阵,组织化程度不高。其次对本地的农机工作思路认识不透或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工作上。一方面,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时对有偿服务、增强服务组织自身滚动发展能力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在开拓培育农机作业市场,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时,宣传、强化农民有偿服务观念不够;再者,因循守旧,没有用创新理念去开拓农机工作,尤其是面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缺乏创新精神,显得束手无策,工作被动。 二是资金投入机制不合理。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在一定时期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的投入,尤其是面对迅猛发展的农机服务市场,政府投资力度和宏观调控作用发挥不够,投入规模小,形不成集中建设规模,起不到扶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调动。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从技术、机具、资金、政策等方面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引导和服务,确实保护好农民办农机的投资热情。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机补贴政策就很好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热情,但在扶持机库建设方面还是一片空白,需要各级财政进行补助。

三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我县的大中型农机数量少,我县拖拉机机总量超过10万台,但大中型拖拉机仅4000台,收割机仅有2000多台,机具配套比也不高。其次是机车超期服役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主机及配套机具中超期服役的占6成以上,其安全性、经济性都很差,亟待更新。第三是粮食作业机械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少。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偏低。第四是普通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

四是农机社会化规模小、项目单一。现有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中,作业项目单一,基本上局限于耕种和收获,机具利用率比较低,做不到“一机多用”、“一机常用”,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和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 五是农机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经营者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农机作业服务的盲目性比较大,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五、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几点意见

一是着力培育农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培育、扶持农机大户的同时,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发挥国家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争取农民个人、集体组织、民营企业一起上,合力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取向、逐步规范” 的原则,积极引导外来资金,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建立以股份合作制公司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培育以农户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农机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农机服务多极化格局。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建立多成份、多层次的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维修网络,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配套服务,努力实现服务体系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市场规范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农机优势,拓宽作业领域,开辟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途径,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作业、维修于一体的多极化新型农机服务体制,逐步探索在机械拥有量大的乡镇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在机械比较集中的乡村建立维修服务站。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各种农机专业服务。

第5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探索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广大农民解决“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对当今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探索新模式以及新方法,用“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替代传统“以技术为本”的培训方法;在坚持传统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培训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在线教育培训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对各种教育培训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向制度化、标准化以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教育培训后“链条式”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讨论

为了更好执行中央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满足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以及生产能力的骨干新型职业农民,相关部门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及农业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通过精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服务指导以及教育培训等方式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一种创新性、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人才强农、科教兴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规范,从而全面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新体系

1.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满足务农农民的需求,增加培训的功效,强化培训基地建设。认真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结合理论与实际,农广校把工作重点延伸至一线,经过全方位的考察与探究,成立农业知识集中教学培训基地;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制定与之对应的相关规章制度,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此这样,不仅为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提供了实践创业基地,而且为其提供了学习的场所,有效激发了农民自主创业与学习科学技术的干劲与热情,一举多得。

2.强化教学班建设

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以及服务县域特色产业的原则,就近就地下乡村开办教学班。以食用菌产业为例,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区域中挑选有较高文化素质、较高思想素质、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带头人、产业大户,同时经过面对面研讨与核实,最终确定合适人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建立食用菌产业的教学培训班。除了在农广校集中参加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生产基地进行现场生产实践培训。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组建由县农广校专职教师、乡土人才、县域各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及省市县相关产业方面的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制定授课教师考核制度以及教师岗位职责,同时和培训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全面实施开放式的动态管理。

二、突出核心,围绕特色产业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培育

1.不断创新教育培?模式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

(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

(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这种培训模式和传统培训模式相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2.科学安排教育培训内容

当前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但目前大多数教育培训对象都普遍存在创业决心不坚定、创业意识不足、科学创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首先针对有创业意向与产业基础的农民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知识、特色产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等专业知识,以及留守儿童管理、艾滋病防治、禁毒知识、科普知识、乡村消防安全、乡村文明等公共知识。通过大量有用且符合实际状况的教育培训活动,大幅增强农民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使之完成转型,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

3.正确选择教育培训对象

认真贯彻落实“围绕产业发展办培训,完善培训促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示范园区等当地特色产业大户为重点,在全县特色产业范围内挑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较高思想素质、有带头模范作用、有生产规模的技术带头人、产业大户,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不超过五十岁的农民作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虽然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在我国总经济所占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的高低,决定了其所能获得的农业价值。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探索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模式,从而使广大农民完成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旭彦,姜玉香.探索推广“五结合”农民教育新模式――平泉中等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衔接经验与做法[J].农民科技培训,2017(12):16-17.

[2]刘勇.“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基于盐城市大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J].上海蔬菜,2018(01):3-5.

[3]刘忠泽,刘洪亮,沈彦龙.转观念,在实践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模式――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2015(07):36-37.

作者简介:徐晓军(1977-11-),男,汉族,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工作。

第6篇:辽宁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模式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中,强化教育培训环节,创新培育模式,稳步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多年的培训实践,辽宁省农广校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立足农村、农业、农民实际稳步开展,即掌握 “三农”实际情况,了解农民产业需求,省农广校结合项目要求和外地培训经验创新制定系统培训规范,并逐年调整、完善,取得不错的效果。

2013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开始时,设置了三个模块培训:系统知识模块进行集中培训;职业技能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和职业技能鉴定;专项技术模块通过现场指导,实现课内讲解和田间实践相结合,并安排异地参观和实践操作。三个模块穿插进行,分段实施。

2014年针对三种类型的培训和农民模拟操作困难实际,拓展了技能实训模块培训方式,通过田间学校、基地实训、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完成。2015年针对各地跟踪服务不到位情况,在规范中增加了跟踪服务模块。

在前三年工作的基础上,省农广校总结经验,对2016年培训规范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推行“一点两线,一线在上,一线在下”的培训模式,即经营管理培训由市级牵头,充分发挥市农广校的作用,统筹各县到省、市级培训基地集中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由县里组织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田间学校或现场教学、基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分段开展。同时细化了经营管理的培训课程,拓展了培训方式,增加了情景模拟训练内容。针对田间学校不太健全的实际,生产技能培训采取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两种方式进行。

在培训规范的指引下,省市县在培训上都拓展了工作空间,在培训方式上有很大创新和改变。

为落实培训规范中经营管理培训在省、市培训基地开展的要求,辽宁省开展了培训基地确认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申请部门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赋予各级农广校具体负责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日常管理与协调等工作职责。2016年10月经过自愿申报,县农发局推荐,市农委复核,省农委审批,认定了包括辽宁职业学院等8家大专院校、2家科研院所、1家农事企业在内的第一批11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并下发文件予以公布。目前各市的经营管理培训正在这些基地开展。锦州市集中学员在辽宁经济学校上经营管理课;新宾县集中学员在抚顺特产学校上公共基础课,在早、中、晚课余时间穿插考试环节,理论培训丰富多彩、紧张有序;海城市在本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集中培?,使经营管理培训效果突出。

由于培训规范赋予了市级培训职能,市级农委、农广校牵头经营管理培训。锦州市农广校不遗余力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出台很多创新性做法,对四县一区实行“五统一”管理,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一是统一经营管理培训模式,全市一张课程表。二是统一调配师资,安排市级教师赴山东学习情景模拟培训课程,给各县培训班授课。三是在县区统一建立示范班,安排专家和市级辅导员采取“田间学校”模式开展技能实训。四是统一在每个培训班确定3~5名优秀学员,对他们实行重点跟踪,加强指导,建立起“优秀学员名录”。五是市级统一档案管理。对全市的新型培训工作做到了统抓统管,全市一盘棋,培育效果非常好。抚顺市农委2016年向市财政申请10.4万元资金,开办了40人的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

由于培训规范把经营管理培训交市级来组织,县级有充分的精力来研究技术技能方面的操作,创新了很多种培训方式。一是四步培训模式。建昌县采取“理论知识由教师讲解,实地操作由技术专家指导,参观学习统一组织,经验做法由学员相互交流的“四步教学法”,效果良好。新民市在培育过程中“教、学、论、跟”结合的四步互动培训法,很受农民欢迎。阜新县采用“三轮的212”(2天集中,1天观摩,2天实践)外加一年回访的四步循环培训法,满足农民需求。二是与项目结合模式。岫岩县在培训中紧紧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相结合,将基层农技推广站作为培训基地,开展联合培训。阜新县也紧紧结合涉农项目开展培训,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三是情景模拟培训。盘山县在经营管理培训中增加了情景模拟训练内容,聘请了锦州市农广校的老师讲授情景模拟训练课程,深受农民欢迎。锦州市各县都增加了情景模拟课程,这些创新性的做法极大地带动了全省培训工作。

第7篇: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同心路中学 韩彦军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课堂教学模式。

1.确定学习目标。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明确目标性,会成为促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形成疑点难点。教师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比较、动手操作等,自己去寻找疑点,形成疑问。经过学生自主思考而形成的疑问,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为下一步的学习铺平道路。

3.经历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与他人争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阻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妙引导,鼓励学生渡过思维难关。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样才会把学生的知、情、意全面调动与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建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创新型的课堂教学

中,要精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广泛迁移。

5.学会自我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强化评价本身具有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师生间、学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交流时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学会自我调控,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这对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益。

第8篇:试论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为了真正在课堂中贯彻好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考察和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教互动”为定位的“五段一清”教学模式:从“明确目标——课前自学——检查讨论——展示反馈——反思总结和周周清”的目标为准则,着眼于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提高,着眼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由“为学而教”所决定的。“教”的目的是“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业基础与水平、学习品质的提升,“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因素而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其内涵包含了差异教育、分层教育。因此,“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前提是了解“学”,即: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能力、方法、习惯、态度、意志、情感、基础、特长等);了解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基本需要而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是以教师行为设计为重点,教师行为设计要以如何帮助学生

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内容。教师教学行为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更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在“以学定教”的课堂里,教师只能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导演只能在幕后指挥、调整、指导、帮助,而不能冲到前场,“抢夺演员的饭碗”。教师只能是教练,不能是运动员,“教练”即:教运动员如何去练。

二、“少教多学,学教互动”

“少教多学”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延伸,也就是强调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内容,为学生的学习留足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平台,提供帮助(指导、辅导、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语言的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学生要尽可能地多读、多看、多讲、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多总结。“少教多学”确定了教与学在课堂中的主次地位。“教”与“学”有时是孤立的行为,有时又是统一的行为。当“教”的行为有益于学,能促进“学”,能提高学的效益,这种“教”就是有价值的,与“学”是统一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对“学”的作用是负面的,与“学”是分离的。这种“教”的行为只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优化,导致学生学习品质低下,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效率低下。

但是,“少教多学”不是“不教只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的。不管怎样,教师一定要想好办法——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与教的良好氛围,力求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与教

的互动局面。

三、课堂教学模式 附件:1 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a、明确目标;b、课前自学;c、检查讨论;d、展示反馈;e、反思总结;f、周周清。 具体要求:

(一)明确目标,课前自学,即“看”。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课堂上必须保持教室安静,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看导学案或者学习案。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学习内容。②看教材。通过看教材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结合导学案或者学习案让学生知道哪些会,哪些不会。③看工具书。通过看工具书让学生自己处理一些不会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再把不会的问题用红色的笔作好记号。

(二)检查讨论。

(1)“查”,即小组同学互相自查,老师抽查。抽查时,被抽查者必须闭卷完成。小组同学互相自查时,学生可以采用结对子的办法相互提问,对检查不过关的内容用红色的笔作好记号。双方进行后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小组讨论。

(2)“议”,即:小组讨论。通过“看”和“查”后,把自己不会的问题拿到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书写在黑板上征求解决方案。

(三)展示反馈,反思总结。

(1)讨论各小组书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学生可以不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频率要高,动作要快。通过全班讨论后不能解决的,老师引导解决。

(2)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在每节反馈课上,注重体现:重点学生(弱势群体)和重点问题;让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检测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四)周周清。

每周由小组长对本小组本周的知识进行全面检查,教师负责检查及督促,按普查,部分抽查及抽查的程序进行。

单元检测或月考不过关的学生可以给2-3天的时间强化,用同一套试题再检测,直到过关为止。 附件:2 学生晋级评定方案:

(一)评定级别分为:列兵,上等兵,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等共18个级别。

(二)各级的分值为:100分,200分,400分,500分,600分,700分,800分,900分,1800分,3600分,7200分,14400分,28800分,57600分,115200分,230400分,460800分,921600分。

(三)积分办法。

(1)按学生课堂评价表积分。

(2)目标检测,即随堂检查。正确100%加10分,正确80%以上加8分,正确60%以上加6分,60%以下不给分。

(3)周周清。(周周清即各学科对本周所学知识的检查。语文,数学,英语进行书面闭卷检查。其他科目可以进行书面闭卷检查,也可以进行口头闭卷检查。在周周清中,不合格的学生进行第

二、第三„ 次检查,直至检查合格为此。周周清得分:第一次检查,小组成员都在90分以上的每个成员均得30分,80分以上的均得20分,8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不给分。第二次检查,小组成员都在90分以上的每个成员均得20分,80分以上的均得10分,80分以下的均不合格,不给分。第三次检查,小组成员都在90分以上的每个成员均得10分,80分以上的均得5分,8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不给分。第四次以后不再加分,但必须进行检查(以a 层为准,b 层降10 分,c 层降20 分,对照执行)。

(4)月月清,即月考。小组成员有1 人不及格的不得分。平均分70 分以上的每人加30 分,平均分80 分以上的每人加40 分,平均分90 分以上的每人加50 分。(半期考试按月考计) (5)学期考试平均分60分以上的每人加60分,平均分70分以上的每人加70分,平均分80分以上的每人加80分,平均分90分以上的每人加90分,平均分95分以上的每人加100分。 (6)以上各种积分有舞弊行为的该小组成员均以0分计算。

(四)级别认定程序。

各科小组长负责统计分数,达到相应级别后向班委会相关人员申报,经班委会审核通过由任课教师签字认可。

(五)奖励办法。

把积分高低作为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习小组及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的重要依据,对积分高的学生发放奖状、学习用品并推荐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评选活动。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长此以往,不断坚持“五段一清”的课堂教学模式,新型的课堂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9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小班化教学被称之为“精品教育”,在中国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在当今深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农村中学生源的减少,实行小班化课堂教学迫在眉睫,而小班化也已成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关注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目标的需要。它既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能突破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合作机会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与评价,使之服务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是我们课改的目标,努力的航向,其中我们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成为我校提高小班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举措。

一、尝试“小班化教学”、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小班化教育”即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小数额班级中,发挥其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变革教学形式,使学生得到充实、和谐、乐观的优质教育。

教育因素复杂多变,城乡差别危及教育。我校地处离县城不远的高山山区,随着许多农民家庭移居县城,大部分学生进城读书,导致我校学生人数的急剧下降。学校要生存,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为了把自身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实行“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学校决定开展“小班化教育”的课堂变革,每班人数控制在30~40以内。教育教学宗旨:以

1 学生为本,立足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小班教学虽有诸多优势,可它毕竟仍属于班级授课制。目前像我们一样许多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群体制没有变化,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与习惯势力仍然左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倘若要把初中小班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特有的新模式和新教法需要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成功。我校经过小班课堂教学一年的实践,推出了“齐参与、细探索、强合作、全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小班课堂教学特色。

二、实施“小班化教学”、树立“以人为本”

小班化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它的实质看,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一个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作为小班化教学的一位教师、组织者,在教学中尤其做好以下几方面。

1、做学生的观察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小班班额人数不多,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压力减轻了。反之,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教师不可缺少的关注对象。课堂中,不断寻找每个生命体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寻找最佳的教育切入点与时机,让学生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开启智慧,启迪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喜欢老师、更喜欢学习。

2、做学生的支持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 “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对于一个儿童来说,阳光比冬风更有力量。所以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请不要再吝惜赞扬,请多发现、多关注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这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在这平等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孩 2 子更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在这里,每一个自由的生命体都在全面地、灵动地、富有个性地成长着。

3、做学生的协作者,让师生获得更多的交流、互动。无论课上、课下,我们都喜欢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不断地研究与反思这些生命体,以保证给他们发展最好的活力,协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不言而喻,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时,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当然这些都是与教师的精心组持和正确引导分不开的。

三、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小班课堂教学呢?就是要研究如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的运行状态。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内容的设计也主要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方法的适切度,教学实施效果有效度以及教师基本功的成熟反映程度;它集中反映的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程度与教学组织能力,且特别重视的是双基知识的突现及学科知识点的落实。而新课程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是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新理念。

一年来,我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在教学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逐渐摸索适合我校小班化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将个人关于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感悟及体验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学校共同渡过的时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3 只有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它是师生生命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小班教学追寻“适合独特的每一个”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在这一点,我根据小班化教学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全班分成了六个小组,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创新式教学。现以初中生物学——《细胞分裂与分化》为例阐述 一下上述理念的具体实施。

传统的教学方法均是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给学生串讲归纳,很难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我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小班化优势,进行分组实验探讨。我首先给每组提供了相同和不同的实验材料:猪皮、人血、肌肉、骨、洋葱表皮、树叶、清水等。首先请学生回顾已有相关知识,依据物质性质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介绍各组实验方案及结论。通过各小组自我介绍,再小组之间相互评判各自的优劣。教师总结各组情况,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与异性。此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实验方案,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引导,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地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通过该教学设计,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同类物质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多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几率大了;学生被关注的程度高了;学生参与的程度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强了,真正实现 “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4 总而言之,在小班课堂教学方式的推进中,教师的作用是从“演员”地位到 “导演”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迷津指点者,甚至成为学习中的拐杖而为之所用。

四、彰显小班特色、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学生没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不能开展自主的数学活动,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师生“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体,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双向交流和互动。师生互动的基本想法,就是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的相应活动,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双方以自己的已有经验,相互传递着某种信息、某种思想,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在互动中师生相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既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改善教师的教学。

的确,在传统大班条件下,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动起来,难度很大。而在小班条件下,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变成了现实,比如:以前上课时,以教师讲授为主,难免有些学生会养成不动脑,坐享其成的习惯,甚至会产生依赖;现在上课,提前在学案中提出问题串,学生讨论,互相谈想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交流的环境中学生不但不依赖了,反而发言更积极了,反应慢的学生有人手把手教了。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教师要通过情境设置、生活化教学、分层设问与提问、分层评价等环节的精心设计,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及时消除学生“不动”的盲 5 区、使之成为轻松活跃的课堂。

教师为此,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敢动、想动、能动。体现 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诱导、对“过程”的关注,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更新教育手段、转变评价观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维;它使课堂变得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发网上资源,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及运用。

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独立思考并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 6 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总之,要想让小班化课堂教学真正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不是某一个人能做好的,也不是做好一件事就能实现的。它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依靠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去完成。就课堂教学本身来说,展示小班教育的课堂魅力、焕发小班教育的课堂活力、突现小班教育的课堂效力这三者必须是相互结合并共同发挥作用的。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小班化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是具有个性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有着不同的形态,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寻找到更适合小班教学,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培育祖国的花朵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生产成本费用明细表下一篇:湖南科技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