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

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前新闻播报实践价值

摘要:《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普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业务课程。但该课程面临挑战、困境重重,出现教学理论性过强,新闻实践不够精深等现象,学生新闻专业发展理念缺乏,未养成热爱新闻的习惯等问题。将“课前新闻播报”引入课堂,将在课堂内外建构专业化与习惯性新闻实践。为此,在阐述“课前新闻播报”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探析其在养成学生关注新闻、热爱新闻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其职业志趣等方面的价值。

關键词:新闻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前新闻播报;实践价值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是普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业务课,是学生将来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工作的基础,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新闻报道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新闻和传播新闻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设,学习期限为一年。学界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现状透视从未停止,“很多高校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1]”“教师往往是一言堂,把课程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即使偶有实训课程,也是笼统进行,没有从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2]”从中可看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面临挑战、困境重重,出现教学理论性过强、新闻实践不够精深等现象,学生新闻专业发展理念缺乏、未养成热爱新闻习惯等问题。如何打破《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中新闻实践缺乏这一瓶颈?笔者在考虑《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实践特殊性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课前新闻播报”引入课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专业化与习惯性课堂新闻实践。

一、课前新闻播报内涵及应用

何谓课前新闻播报?课前新闻播报,指的是在每次正式讲授课程内容之前,利用一定的时间,按照一定顺序,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把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搜集整理的新闻或自己采写的新闻,在讲台上进行口头新闻播报的课堂新闻实践训练。课前新闻播报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播报内容,自行收集、采写新闻,自编自导,或演或说,兼记者、编辑、播音员于一身。在学生播报之后,学生和教师给予客观、准确地点评和总结。

在具体实践应用中,课前新闻播报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1.播报人员分组。开学第一节课,在讲明进行课前新闻播报的意义、要求和考核后,要求全部同学都参与,学习委员按照男女搭配原则,两人一组随机分配组别,然后排好组序,公布在班级宣传栏中,学生根据课程安排按顺序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2.播报内容确定。内容确定包括新闻选择、新闻改写、新闻编排等。要求学生根据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要素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选择新闻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广播电视新闻“规范口语”的要求,改写新闻稿。然后,根据播报需要编排新闻稿,在播报新闻稿编排时,要求学生写新闻提要、串联词、结束语等。

3.播报具体方式。每次课前由一组两个学生上讲台或坐或站,以播音员角色进行播报,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或直接口播新闻,或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新闻、图像新闻播报,或作为主持人就某一热点时事做专题新闻播报。

4.播报结束点评。从学生一播报新闻开始,就要求学生仔细听、随手记,教师也详细记录播报内容和学生表现。播报结束后,请1至2名学生主动就播报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教师也及时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

二、课前新闻播报实践价值

“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远比纸上谈兵有效”。目前,在普通高校的很多新闻学专业、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由于学生专业意识差,担忧安全问题,师资力量弱,设备硬件少等主客观因素,学生外出新闻实践机会少、意识差,课堂新闻实践训练少、强度弱。课前新闻播报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中应用,既可增强学生新闻实践训练,又可激活了课堂氛围,学生收获颇多,具有“不同凡响”的效果。为此,我选择了部分已参与播报的学生,从播报新闻的来源、内容、收获等方面进行访谈。结合学生的回答及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课前新闻播报实践价值体现如下:

(一)新闻播报可养成学生关注新闻、热爱新闻的习惯

萨克雷曾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形成之重要性。对于新闻学子,须他们关注新闻、热爱新闻,并使之成为习惯。可是,在第一次授课时,我从“平时喜欢看新闻吗?主要关注哪方面的新闻?”两方面提问同学,从回答中得知很多学生平时对新闻报道关注度低,甚至有的不喜欢新闻,大部分同学关注的是社会、娱乐、体育等新闻。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前新闻播报训练,明显感觉学生开始自觉关注新闻,涉及的新闻面更广,逐步养成了热爱新闻的习惯。正如有同学说,“通过课前新闻播报,我们关注时事,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感觉离这个行业好像近了一点。”“让平时不爱看新闻的我也开始逐渐去了解和关注新闻。”“通过课前播报,我慢慢地开始接近新闻。”“新闻播报让我的勇气增加了,有了更强烈的求知欲。”“每天都要看新闻了解天下和身边发生的事,对于有兴趣的新闻会持续关注。”

(二)新闻播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学习,曾如引言所说,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识别和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提高学生新闻采写技巧和能力等。课前新闻播报行为,正契合专业学习,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提高新闻采写技能和方法等方面作用明显。

1.新闻播报可培养、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3]。对于课前新闻播报,同学们说他们在选择新闻时主要是“筛选新闻的重点和精华部分”、“只有具有时新性、客观性、真实性的新闻才能受到大家的歡迎,当然也少不了一些趣味性的元素”,“播报所选的新闻要真实、新鲜、及时等,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受众筛选不同的新闻,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应该如何选择更有价值的新闻”。从中,可看出同学们主要是通过识别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播报,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生通过播报训练,养成了注意新闻敏感的习惯,提高了“新闻敏感”度。

2.新闻播报可使学生熟悉掌握新闻写作的技能和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播报训练,同学们在选择新闻、阅读新闻、改写新闻等实践中,在“耳闻目睹”过程中,熟悉了新闻写作的方法以及新闻真实、客观等特点。正如有同学说,“学会了如何去报道新闻,新闻报道须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五要素”,“写好一篇新闻报道,不仅要深入了解事件的始末,也要四处求证,听听各方的意见和声音”,“报道既是报道,要尽量避免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写消息应简洁明快”等。通过训练,学生还懂得了怎样将一则现成的稿子,加以修改或补充成为一则新鲜的新闻,即熟悉了新闻改写的方法,特别是把报纸、网络新闻改写成口播新闻的技巧。

(三)新闻播报可使学生增强专业意识,培养职业志趣

有学者认为,新闻学子接受的实战训练越少,实战能力越差,在新闻一线上手越慢,越没有职业自信,对新闻职业越没有兴趣和热情。普利策也说“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4]”要想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兴趣和热情,须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播报活动,学生在日常的媒体接触中以新闻专业视角去洞察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的“光明”和“黑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开始有意识地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观察,思考社会发生的事件和出现问题。有同学认为,通过大量接触新闻,觉得作为记者,要用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揭露事实真相,反映社会本质,发现社会危机等,并客观公正地传播,对社会环境进行监督”,“努力学习作为一名记者的应有的专业的理念和技能,职业素养和规则等”。有学生还认为“如果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自觉地挑上这个重任。”从学生的言语中,我们可看出其专业意识的萌芽。我们可设想如果播报实践常规化、长期化,那么学生将对“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新闻须客观、真实、独立、自由”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着更深的认识,对新闻职业的兴趣和热情将越来越强。

三、结 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这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专业意识和职业习惯,连通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虽然,将“课前新闻播报”引入课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了专业化与习惯性新闻实践价值,但是,对于新闻实践的践行,课前新闻播报还可不断的拓展和衍生,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特殊性和专业的特殊性,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可尝试现场出镜记者式新闻播报,学生根据已有的公开新闻报道,对其进行二次报道;可尝试新闻杂志类节目方式报道,学生自主选择某一新闻主题,设计新闻报道形式,评论新闻内容等;还可尝试学生自主采、写、编、剪式的新闻播报,学生自己寻找校内外新闻,独自采访、拍摄、写作、编辑、播报等,最后以一件几分钟的新闻作品呈现给同学。

参考文献:

冯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东南传播,2011(11).

戴丽岩.普通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王卫明,揭云.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为例[J].今传媒,2008(7).

作者:王永伦

第2篇:《新闻采访》与《互联网新闻写作》课堂改革研究初探

【摘要】作为区内第一所建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新媒体实践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一项必要且实用范围很广的专业技能。本文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思考和探索《新闻采访》与《互联网新闻写作》如何打破以往偏重理论的讲授及局限于校园内的实践、在大量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为培养全能型记者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闻采写;人才培养;全能型记者

作为区内第一所建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理论课程体系设计相对完整,但因专业建立时间不长,学生缺乏在校期間通过实践完成的专业作品的呈现。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微信、微博等娱乐性质较强的网络媒介,娱乐有余,思考不足,制约着学生专业性的锻炼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新媒体实践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一项必要且实用范围很广的专业技能。本文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思考和探索《新闻采访》与《互联网新闻写作》如何打破以往偏重理论的讲授及局限于校园内的实践、在大量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为培养全能型记者打下坚实基础。

1. 课程融合的背景

新闻采写包含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两个紧密相连的“生产环节”,即从发现、选择新闻事实到呈现新闻事实这一新闻传播最主要的生产流程。新闻采写是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对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培养互联网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利用网络手段推动新闻内容正向传播的意识,掌握互联网新闻与传播专业相关的能力。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而这一神圣使命,就是通过新闻采写呈现出的新闻报道得以实现的。“《新闻采访》与《互联网新闻写作》课堂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有能力的互联网新闻与传播行业的从业人员。

通过对《新闻采访》、《互联网新闻写作》两门新闻专业课程的课堂改革,从传播理论到媒体应用,从报道撰文到新闻采访,逐渐实现媒体应用、写作能力、专业新闻报道的能力提升。除此之外,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也是全能型记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

在此次课程融合的探索过程中,计划为非营利性机构做年度新闻事件的跟进报道及采访计划。参与课程的新闻专业学生将具体负责重要事件、重点项目的报道、重点人物的采访及所有相关新闻稿的撰写工作。此项合作既为相关单位提供大量新闻报道内容、引起社会正面反响,又能起到实践专业技能、正面宣传国家相关机构切实做好民生工程的过程。最终树立新闻专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导向,深刻了解党和国家在政策执行、民生服务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宏伟目标。无论是身处哪个时代的记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把关人”的相关能力,这对于培养全能型记者来说尤为重要。

2. 课程融合的具体方式

2.1 具体研究或改革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变《新闻采访》课程、《互联网新闻写作》课程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不再只是两门各自独立的课程,而是在教学内容中深化理论知识的联系。理论的讲授时时刻刻联系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强调新闻采写专业实践实训的重要性。

从第1学期到第5学期(共计5个学期,两年半)按照既定实训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落实、提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与非营利性机构的合作,实现学生们通过多种互联网手段收集信息、实地采访、写作培训、发布新闻的实践经历,有利于对互联网新闻与传播行业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对党和国家切实实施的民生工程予以充分认知和理解,培养和提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

《新闻采访》与《互联网新闻写作》课堂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通过四个阶段的培训,最终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有能力的社会实用型人才。

2.2 实施方法、实施步骤、年度进展情况

2.2.1 实施方法

(1)针对《新闻采访》课程、《互联网新闻写作》课程改革的互联网新闻传播综合实训包含4个阶段——时事新闻分析与评判实训、视觉传达实训、采访实训、写作实训,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新闻传播中的媒体与渠道应用、内容收集与整理、客观报道、独立分析与思考的四个专项技能。通过不断加深的培训内容最终覆盖全部的实训计划。

(2)课程相关内容的改革措施——①为了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带学生去相关单位进行实地时事采访,《新闻采访》、《互联网新闻写作》的授课时间改为在该课程授课学期内,前八周四节课连上,后四周八节课连上,共计授课十二周。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②为了更好的锻炼和考核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采访》、《互联网新闻写作》两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考核占比改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③为了配合教学实际情况及互联网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趋势,《新闻采访》、《互联网新闻写作》两门课程的教材改为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整理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以便保证授课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贴合,增强该课程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2.2.2 实施步骤及年度进展情况——4个阶段的实训根据新闻学生的学业层级分批展开

(1)时事新闻分析与评判实训——第1学期,基于客观事件,利用多种互联网新闻平台获知新闻信息,整理素材、独立思考、理智评判。训练学生用新闻专业的视角分析看待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优秀的、独到的、深刻的新闻评论可通过项目专属的微信公众平台或微博进行发布,并同时作为项目成果收集在册。

(2)视觉传达实训——第2学期,主要进行理论的学习,基于图片、文字、视频在不同媒体类型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发布、反馈、整理、数据,最终掌握有效的传播方法。同時在本学期完成构建项目专属互联网新闻发布自媒体平台的相关工作。创新的、优秀的、独特的新闻作品可通过项目专属的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并同时作为项目成果收集在册。

(3)采访实训——第3学期,对学校、社会机构,尤其是对宁夏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等非营利性机构的新闻事件报道撰写,既实现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广泛宣传,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党和国家在民生工程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成果展现。本阶段需要加强的是对新闻事件的追踪采访和独立思考,充分实现信息收集与整理、目标事件或人物的分析两个专项技能的综合应用。

(4)写作实训——第4-5学期,基于客观事件,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传播特性和分众人群特点,通过文字写作、素材收集、数据整理,实现有独立意识和独立思想的新闻报道的产出。最终通过多种互联网新闻发布平台进行新闻内容的发布与传播。优秀的、独到的、深刻的新闻报道可通过项目专属的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并同时作为项目成果收集在册。

3. 课堂改革的意义

媒介融合已成我国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对于全能型记者的培养和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从高校教学来说,不可再因循守旧,而应该顺势突破传统,建立与当前形势更为符合的教学模式,培养既具有独立工作精神、又懂得与团队协作的全能型记者,为社会培养和提供急需的人才,为媒体融合的推进奉献力量。

此项课堂改革旨在为培养全能型记者打好基础,假以时日,使我校培养出真正的全能型记者。其在专业上熟练掌握写、拍、摄、录多种信息采集技能,熟练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发稿手段;在意识形态上建立较高觉悟,对国家的各项发展改革有正确认识和积极的心态;在具体工作上既可以高度独立完成采、写、拍、录相关工作,又可以形成良好的团队分工与合作。

作为全区第一个建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全体教师希望努力实现以每一个接受实训的学生为基点,让身边的同学、家长、老师切实感受到其专业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毕业时实现学历与专业作品双丰收。通过此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性和综合实力,同时拓展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实训计划加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运用理论、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专业经验支撑,从而迈向更广阔,更专业的就业平台。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②“把关人”理论出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英文原名为《FrontiersinGroupDynamicsII.ChannelsofGroupLife;SocialPlanningandActionResearch》),HumanRelations杂志于1947年11月发表。

参考文献:

[1]《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

作者简介:马弋然,宁夏,助教,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新闻与传播。

作者:马弋然

第3篇: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探究

摘要:本文结合新时期背景下此类新闻基本特性和新闻价值,对“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新时期新闻基本特性及新闻价值构成要素分析

(一)新闻基本特性

新闻基本特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首先应尊重事实,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不能出现夸张、虚构、歪曲、编造等情况,避免报道失实;新闻报道应保证新闻事件的新鲜性,有效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报道的实效性有效提升,确保新闻聚焦在正在发生、刚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热点事件,并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竞争意识有效提升;通过广泛、公开的新闻报道,能够提高公众关注度,并受到社会认可,使新闻报道价值得以实现,并对传统新闻报道渠道进行有效拓展,使公众个性化、多元化的资讯需求得以有效满足,使新闻传播的透明度切实提升。

(二)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构成中涵盖可变和不变两种要素。其中前者包括了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特性;而后者作为新闻中必不可少的要求,其包括了新鲜性和真实性,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针对新闻价值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新闻内容更重要,新闻指导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等越强,新闻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新闻地点、人物、事件越突出和越显要,新闻吸引力越大;新闻越真实、题材越新鲜,新闻价值越高等[1]。另外受众年龄、职业、利益及心理等方面与新闻内容越接近,受众对新闻题材和内容越感兴趣,新闻价值也会越大,同时也应防止出现盲目追求趣味性的现象。

二、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的重要作用分析

作为所有新闻活动的首要环节以及牵动所有新闻工作的重要基本,采访工作包括了新闻线索搜集、新闻材料采集、题材科学选择、观点梳理、主题提炼、结构合理安全以及写作成稿等各环节,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采访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新闻采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广大群众健康生活理念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对新时代人民新时代新气象进行呈现;有利于人们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和有效形式,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进行造;通过教育力度强化,并立足于健康促进、移风易俗、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广大群众良好卫生习惯养成、个人文明素质提起到有效促进作用,从而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进行有效营造。

新闻报道首先应贴近大众现实生活,通过采访,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原型进行深入了解,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同时采访需要基于事实,新闻记者结合自身观点,根据事实数据进行写作,防止出现议论替代事实,或空话凑数等问题。其次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和新鲜性,新闻记者需要提高自身新闻敏感的同时,在采访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等,使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另外新闻记者需要深入第一线,对大众感兴趣、关心的新闻题材进行了解和掌握,对其欲知、未知以及应知的信息进行准确把控,使新闻采访更具针对性,从而使新闻报道效果及公开性有效提升。

新闻报道写作质量与采访水平密切相关,现阶段部分新闻记者稿件普遍存在着一般化、平、浅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来自于采访环节,由于采访缺乏深度,未对事物本质和特点深入挖掘、事物特点未能准确把握、缺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等,因此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采访质量和水平的直接影响。

三、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媒体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对“三农”题材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对给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记者对新闻报道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加强重视,尤其是需要聚焦目前农村、农业及农民转型发展,对优秀“三农”题材进行深入挖掘,并对采访与写作技巧进行灵活运用,使新闻报道效果不断提升。但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对采访与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选题与实际发展脱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时期背景下,新闻记者针对 “三农”题材进行采访与写作时,首先需要与时代特征以及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对选题精准性加强重视,确保选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发展趋势相契合[2]。但现阶段不少新聞选题都普遍存在着与农村实际发展状况相脱节,新闻报道不接地气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新闻记者对相关政策缺乏深入学习和研究,对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缺乏深入了解,导致选题无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媒体舆论宣传作用以及社会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实际上当前的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极快,无论从耕种采收的现代化和种植技术的科学性,种植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农产品生加工附加值的提升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一个月不到田间地头,老认知就跟不上新变化,因此记者还需要练就脚力,多跑多问多向群众学习,关于“三农”题材的新闻选题才不至于与市级发展脱离。

(二)采访深度不足

由于“三农”题材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所涉及范围较广,新闻记者需要对采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重视,从而有效保证新闻采访与写作效果更具有成效。但现阶段部分新闻记者对于前期准备工作缺乏重视,在选题前对于此类题材及背景未进行深入探究,信息量掌握不充分,只在相关事件或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写作,导致新闻报道不仅同质性较高,而且传播效果不理想,无法充分体现题材共性和特性。另外在进行采访时,一些新报道者缺乏系统性和深导致采访内容肤浅、片面,对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和新闻线索难以及时把握。

(三)写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针对此类题材进行采访和写作时,首先需要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并对新闻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有效提升新闻价值,使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在实际新闻报道中,由于受到新闻记者写作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不少报道内容较为粗糙和浅显,新闻内容流于表面、浅尝辄止,以及新闻记者对重要新闻线索和内容缺乏深入跟踪和了解,导致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无法有效保证。另外部分新闻记者对采访与写作细节缺乏重视,造成内容空泛、华丽,但缺乏实质性内容等问题出现。

四、新时期“三农”题材中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应用策略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也需要对日益受到关注的“三农”问题加大报道力度,利用媒体优势,增加社会监督力度,使社会各界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三农” 问题有效解决提供强大助力。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需要对自身采访与写作技巧不断完善和强化,并在此类题材新闻报道中加以灵活运用,使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得以充分体现。

(一)选题精准性提升

在进行此类题材新闻报道时,需要突出选题的时代性,紧跟时代发展,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以及各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对农业热点、难点、亮点进行准确把握,同时新闻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采访能力和水平,确保选题精准性、报道有效性,使新闻报道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

针对现阶段新闻记者普遍存在的不接地气、写作粗糙等问题,新闻记者首先需要对党和国家政策,以及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确保选题与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政策、思想等相符合,与实际工作特点相结合,针对农民、农业生产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接地气地采访和写作,保持与时俱进及紧跟热点的创作理念,使新闻报道的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前,还需要对国家及当地相关“三农”政策、发展现状、措施、存在问题等有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从社会各界关注的难点、热点等问题入手,对选题进行确定,确保选题与农村、农业及农民发展趋势相符合,能够更好推动农村新任务的落实,同时需要保证选题方向具有借鉴性、广泛性及创新性,选题内容具有鲜的时代特征,能够为新闻采访和写作成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采访深入性强化

此类题材所涉及范围较广,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新闻记者在选题确定后,需要对采访工作的深入性加强重视,尤其是需要对调查研究思维和理念加强运用,深入农村一线,及时对问题及第一手资料进行准确掌握,为后续写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需要深入基层,对乡、县、村及农户等进行走访,同时需要对采访工作进行合理科学安排,并对资料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有效提升条文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前,需要对相应采访准备工作加强重视,对采访方式、手段、切入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充分考虑,提高采访的灵活性,并对采访后续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其次需要对采访对象及采访事件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进行充分考虑,在此基础上进行素材搜集,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另外在实际采访过程中,需要保证能够深入第一现场,对所有涉及选题内容的人物、场景等进行更深入的新闻挖掘,并从所有新闻线索和新闻内容中对选题相关的共同点进行整合,同时需要对采访的深入性加强重视,采访更具感染力、说明力,并通过对问题解决方式的积极探寻,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

比如在实际养殖业相关系列报道过程中,相关记者进行确定选题后,所掌握的信息内容较少,记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际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当地种植农户进行了采访。通过实际采访发现,当地农民群众不只是对种植品种进行了简单更换,而是基于农业发展的适应性,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并对先进技术加强引入,使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有效结合,对融合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新格局有效构建,同时伴随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外来资本的投入,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效解决农民脱贫及就业问题农民就业和致富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对大量的养殖户、种植户、地方政府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等进行了走访,对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搜集,从而为后续新闻稿件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写作细致性增强

此类题材新闻具有可推广性及实用性特点,在进行新闻稿件写作时,新闻记者需要从读者视角出发,对选题进行科学策划,从而能够更好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其提供更有价值、更实用的信息。另外新闻记者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有助于基层干群对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进行深入领会,使实际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从而在农民脱贫致富中真正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4]。

新闻记者首先需要针对此题材的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加强把关,从细节上呈现记者的专业性。同时在选题、采访等各环节中,新闻记者应保持工作热情和创作积极性,能够全身心投入新闻采访和写作等基础性工作中。其次在整个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对新闻体裁及语言进行合理運用,对细节加强把控,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实用性。同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写作报道,使新闻稿件更具可借鉴性、可推广性,能够促进相关经验及成果的形成。另外在进行具体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结合所搜集的素材和资料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确保为农民群众等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政府相关机构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农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等。最后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百姓语言”进行合理运用,保证写作深度的同时,提高写作细致性,保证农民群众能够理解报道内容,因此新闻记者需要对稿件内容及文字等进行反复推敲,避免低级错误出现。

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同时此类型题材的新闻也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重视,因此对相关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要求新闻记者对自身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提升加强重视,从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任务、新形势入手,针对目前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对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加大研究力度,进而使新闻报道与发展形势及发展要求更加符合,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立成.浅析做好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1.

[2]徐立成.浅析做好新时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J].2021(2017-10):233-233.

[3]杨沈宛柳,张定伟."三农"题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J].电视指南,2018(5).

[4]綦利群.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探究[J].记者观察:中,2019(4):1.

作者简介

朱晶晶(1982.5—)女,苗族,云南昭阳良县记者,本科,研究方向:十五年新闻一线从事文字记者工作。

作者:朱晶晶

第4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马来西亚方面是在澳大利亚、中国先后在南印度洋发现疑似飞机残片的情况下,做出上述宣布的。

这一悲痛消息令人难以接受。目前中国科考船“雪龙”号已在前往疑似出事海域的路上。马航MH370失联牵动全球密集关注十几天,在得知该客机中途折返后,人们曾燃起客机并未坠海、而是被劫持的一线希望。环球时报的社评指出:“事情显然并未到此结束。客机为什么飞向没有着陆点的南印度洋,在那架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关键性问题至今没得到回答。而这一切是必须完全搞清楚的,为了告慰那些逝去的无辜者和他们的家属,也为了今后进出马来西亚乘客的安全”。马政府自从MH370失联后,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否定、否定在否定,要不然就是相互矛盾、吞吞吐吐。此次马国总理发布的飞机落入印度洋的结论,给人的感觉明显是缺少证据。本应飞往中国的客机莫名其妙掉头飞向南太平洋,而且几乎明摆着飞到那里去坠毁,这超出人们对空难的全部了解和想象。这上面有154名中国人,我们有权力要求马来西亚政府还原事情发生的真相,并将它们全盘公布于大众。这起空难是机上人员造成的,还是有外力的参与造成,我们需要知道。希望马来西亚政府克服“国家安全”或政治等其他顾虑,不隐瞒任何相关信息。当前没有什么事情比围绕MH370空难的重重疑团更能损害马来西亚的信誉。马方应组织力量尽早确定飞机的准确坠毁位置,并打捞飞机残骸,找到黑匣子,确认飞机失事的原因,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失事客机上的中国人属最多,但是在调查展开以后,中国社会已少有人朝事故是针对中国的阴谋方向联想。我们国家一直将马来西亚看成友好国家,我们现在要求得到真相,这一点也不过分。这是我们失去154名同胞情况下的基本权利和应得到的尊重。同时,希望我国政府以及有突出情报能力的国家一起协助、督促马来西亚方面整理信息,将事件的善后工作最大限度的透明化。这是一起罕见并且离奇的空难,但它决不该作为一个谜团走进世界空难史,它应该变成清晰的事故原因和历史教训被载入史册。

第5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B )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C)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B)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 C )

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D)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C)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B)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 1 -

续性外,还有(C)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B)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A)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A)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A)

A.找本人核实

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D)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14.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C)

A.事前观察

B.事后观察

C.同步观察

D.逆向观察

15.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B)

A.使作品的新闻性更突出

B.提高采访效率

C.记者工作顺手

D.凸显新闻活动的目的

16.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是因为(B)

A.有利于上下结合的思考

B.写出的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

C.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

D.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7.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C)

A.适当合理想象

B.表达严谨

C.用事实说话

D.个体真实

18.新闻主题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必须能体现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还要注意(C)

A.紧跟形势

B.调查研究

C.客观实际

D.舆论导向

19.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具体要求为态度明朗,言之有物,短而精粹和(C)

A.高潮迭起

B.委婉曲折

C.新鲜活泼

D.鲜艳华丽

20.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是(B)

A.刊载通讯

B.刊载新闻

C.刊载故事

D.刊载散文

21.动态消息的特点包括: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一事一报;以及(D)

A.注重现场感

B.强调简短

C.强调生动

D.注重时效

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A)

A.对比式导语

B.并列式导语

C.描写式导语

D.评述式导语

23.消息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 料,称为(D)

A.社会背景

B.客观背景

C.文化背景

D.事物背景

24.通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包括记叙和(B)

A.描述

B.说明

C.刻画

D.议论

25.报纸上常见的“风闻”、“巡礼”、“侧记”、“纪行”等形式,属于(B)

A.工作通讯

B.概貌通讯

C.旅游通讯

D.风物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ABCDE)

A.上级渠道

B.社交渠道

C.书面渠道

D.会议渠道

E.传播渠道

27.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ABCE)

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

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

C.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

D.工作头绪多

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28.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ACD)

A.不能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

B.选择好采访对象

C.不能涉及个人隐私

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E.注意观察的使用

29.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CDE)

A.读者来信

B.报告文学

C.通讯

D.消息

E.新闻特写

30.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ACDE)

A.事务语言

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

D.文学语言

E.评论语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特派记者

特派记者,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32.新闻观察

记者“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 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33.调查报告

作为调查研究成果性质与文字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34.目击新闻

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 件。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预见的,有时带有偶然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5.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①首先应该对面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焦点、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②从中初步选择报道的方向与单位,再逐步收拢,明确典型。③面和点指的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局部。本做法就是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通事实联系起来。

36.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 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

37.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

①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通常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新闻的多一些。②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③服从新闻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引旧意在显新”是交代新闻背景的根本宗旨。④要省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多功能的”背景材料。⑤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5分,第39小题13分,共28分)

38.某大城市车友会发出倡议,号召私家车主“每周少开一天车”。请你以此为新闻线索准备一份采访提纲(至少包括确定采访对象,拟定各自的提问内容)。

首先确定采访对象,然后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相应的提问内容。

①车友负责人:组织这项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如何保证这项活动长久、顺利开展;对这项活动的预期。②私家车主:会否以实际行动响应车友会的倡议;为什么参加这项活动;这项活动的意义何在;这项活动对私家车主产生的影响。(车友会负责人、私家车主是基本的采访对象,不可缺少。)③市交管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的可行性及意义;④市环保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市交管局、市环保局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⑤公交公司:车友会倡导的这项活动对公共交

通的影响;如何看待这项活动。⑥无车族:如何看待这项活动。(公交公司、无车族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

39.指出下列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

新华社拉萨7月1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和“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法支撑铁轨 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造价330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说。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①背景材料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作用:透过这一背景的交代,反衬了中国走上科技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而且颠覆了西方人“青藏高原不可战胜”的妄断。更加突出青藏铁路这一“奇迹”工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②背景材料2: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青藏铁路的关键点、艰难程度以及中国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的不断超越。③背景材料3: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本无从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得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烘托、强化主要新闻线索—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的新闻线索和重要意义。

④背景材料4: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作用:通过前后对比,表明青藏高原天堑变通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高原铁路工程的伟大和中国人的智慧。

第6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发展概述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

1、驻外采访

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 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 瞿秋白 《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

《益世报》

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

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 1923年5月 山东临城 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

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

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 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 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

二、建国初期

采访的制度性

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 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采编合一即是部版对应,记者和编辑身份合一,值班即为编辑,外出采访即为记者 利弊:

1、部门责任明确,但易造成部门利益大于全局利益

2、采编沟通效率高,但版面合理资源利用较差

3、部门边界清晰,但有价值交叉新闻易遗漏

4、利于新闻策划,但易限制新闻生产力的释放

三、改革开放时期

1、媒体的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

2、批评性报道的突破。如“渤海二号”翻沉重大事故的报道

3、深度报道的勃兴

1985年前,深度报道还鲜为人知

1986年《经济日报》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深、准、贴近

四、网络发展时期

1、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2、网络的优势

3、网络的弊端

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记者的重要性

4、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5、中国网络新闻采访的发展

记者的素养

一.记者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度

2、专业主义精神

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写作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二、记者的综合素养

1、学识上渊博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 (2)对各门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4)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批判的思维

2、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悲悯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价值 “社会责任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给公众选择、判断; 描述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典型图景; 成为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 “缺少声音”的少数人大声疾呼;

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促进政府的透明、公开。

3、强健的体格

4、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一、新闻采访的的含义和特点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调查研究”说

“素材搜集”说

“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却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

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部分项目的突发性

需求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2、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活动顺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与新闻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活动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1、采访者: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守望者、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者 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知识,他在建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知识结构。

只有记者和媒体,才能将这种文化传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被采访者

(1)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看 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看 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看 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看

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角度看 (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有关人士 (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的博弈 任何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无害或者有利的信息传播给记者。

3、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被采访者的被动和被忽视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平等的关系

不同的声音

言说和倾听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兴起

在国内,1993年以来,策划越来越受到新闻业界的重视 理论界对“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 新闻业界:《华西都市报》的创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是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二是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报道题材的显性状态

2、报道题材呈隐形状态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作为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2就新闻报道策划针对的题材而言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与新闻事件相比,较为简略,缺少过程和细节

2、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

3、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

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企事业单位

3、重大的文体活动

4、社会网络

5、其他媒体的报道

6、日常生活

四、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踪

1、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

2、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3、能根据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线索的新闻价值

4、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5、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2.新闻价值的感知

3.新闻政策的遵循

4.报道思想的明确

5.新闻线索的获取

6.采访准备的周到

7.对方心里的把握

8.访问条件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其能吸引多大的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的价值

4)判断同意事实中的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5)迅速对事情的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培养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有利于敏感的培养

5)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突发事件

3.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2)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3)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界定的争议性:前后之争和主客观之争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

三.新闻政策: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就、符合新闻政策,却一不可报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四.新闻报道思想: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获取途径: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2)尊重规律3)讲究时宜4)合理安排 六.采访的准备应周到:“平战结合”

1、平时的积累:理论积累、政策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

2、专项的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情(3)拟定采访计和采访大纲计划和大纲的拟定应具体充分,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的交谈内容。(4)物质准备

七.对方心里的明确:性质内容实际: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访问时机:访问时机的商定原则(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仪表风度: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

3、摆正关系:采访对象与采访主体间的合理关系“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两种形式

(1)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就是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2)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需要采访对象作直接具体的回答,事实性的回答。

(3)开放式提问:它的长处是:假如要让访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就应该考虑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给对方以更多自由,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可以不需要认真思索,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4)它的短处:问题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说感到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才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结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5)闭合式提问:它的优点:这种提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材料;问题人焦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的话,也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出 这一类问题虽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出的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的——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然高兴——记者和受众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高兴。

(6)它的缺点: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说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2、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2)侧面探:启发引导

(3)反面激:刺激提问

激发采访对象谈话欲望、激问、错问

3、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2)提问要具体(3)提问要得体(4)提问要有特色

要想问得有特点,记者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来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的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兴奋点。

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受众的兴趣点。 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记者的关注点。

4、提问的组织方法 (1)“5W1H”法,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所需的主要信息。

(2)概念界定型的提问(GOSS法)

目标(GOALS)努力了解他或者她行为的动机

障碍(OBSTACLES)面临哪些困难?争取捕捉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趣闻 解决办法(SOLUTIONS)再次注意捕捉具体细节

开始(START)从哪里着手,这事是怎能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5、提问的过程

(1)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仔细观察对方的工作环境会帮助你制造些现场感。 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 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2) 提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3)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时越认真, 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决定因素: 来自事前充分的准备。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地。来自平等的交流心态 。来自对采访话题的把握

6、提问敏感问题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

7、总结本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采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二: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必要性 必须到现场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功能 (1)核实新闻,增强新闻可信性 (2)能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深刻性 (4)能生动通俗解释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启发采访对象,增强认同感

3、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掌握现场采访的明度 选择适宜的角度

将现场观察与用心思考结合起来

三: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量

3、有意识训练听力、专心、虚心 耐心

四:现场笔录:1.现场笔录的益处2.笔记为主,心记为辅3.笔录的主要范围

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精华点、记观察所得4.笔录的注意事项

五:采访的精确性问题:

1、事实的准确

姓名、地址、年龄、称谓

要点。在采访的进程中要不断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查证。一旦采访对象表现出不很确定的样子,就要从别处再去询问一些观点和态度。

2、使含糊的回答明确化

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下三类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歧义: 采访对象只清楚事件的一鳞半爪无法明确表达。 有意表述得含糊不清,跟记者捉迷藏。 双方的理解有分歧。

——记者对于间接意义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查采访的成功与否

以下是使含混的答复明晰的几种追问: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如果我给您两个选择······”

“我能不能把您的回答理解为······”

“希望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3、处理对方谈话跑题

适当的(不是随意的)打断谈话,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但要注意几点: 寻找合适的契机。在谈话的段落性停顿,记者要把握好这些短暂的停顿的间隙,插话转换话题,发展话题。

打断说话要注意礼貌,在打断对方谈话时可以用“抱歉”“对不起”“咱们能不能谈谈另一个问题”等用语取得对方的谅解和配合。

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能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比如“这个问题咱们谈得比较深入了,现在是不是„„”这样既转移了话题,又能鼓励采访对象继续谈下一个问题。 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 如果谈话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记者还可以请对方喝茶,或者往对方茶杯里添一点开水等办法,把话头引上正题。

六:人物专访:

1、如何进行人物采访(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 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 要舍得花费时间。

追踪事件的根源。而采访的开端先询问对方的童年生活,往往很具启发性。 善于观察。

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

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人物采访应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努力去提示一些经验教训。

2、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你工作或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 你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超市、食堂前排队时,如果有人挤到你的前面,你会怎样做?

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撼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横向、纵向

2、抓本质 :新闻深度

二、验证材料:

1、投入记者智力

2、进一步采访

“三角定位法”

三、整理笔记

1、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2、如何整理笔记(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迅速整理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资料做标记3.对材料分类)

四、积累材料

1、积累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1、积累材料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新闻写作概述

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活动程序上看,采访在前写作在后。

从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写作是结果,采访是手段;采访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从活动性质上看,采访是认识现实,写作是反映现实。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与文学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最大区别 新闻写作:

1、以事实为根据反映事实原貌

2、在从事实出发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事实的技巧和艺术 新闻题材的演进和规范:

1、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新闻报道或新闻评价的文章样式。

2、新闻体裁的渊源

源自于文学:如通讯,就与古典记叙性散文关系密切。

3、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1)常规的、基本的体裁、报道性体裁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消息(News/Message)以及通讯(News story) 评论性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等

(2)边缘性、交叉性的体裁

A、文学、社会学与新闻结合的体裁: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其他媒体也同样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

B、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中的体裁,录音录像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体裁

4、新闻体裁的划分 (1) “二分法”

以新闻报道事实是否可以预知为标准:意内新闻、意外新闻 以报道事实和报道言论的关系为依据:事实报道、意见写作

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事件性”特点为标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以新闻事实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动态新闻、静态新闻

按照事实的性质、表现新闻的意图及新闻感应效果三者合一的标准:硬新闻、软新闻 根据新闻事实本身与对新闻解释之间的关系:纯新闻、解释性新闻 (2)“三分法”

A、新闻、特稿、报告

B、新闻、报道意见的社论、专栏文字 C、消息、言论、特稿 (3)“多分法”:13类45目法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由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结尾

也有认为消息是五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例题: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序幕

中新社合肥11月8日电 (记者 成展鹏)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将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 一:标题:

(1)定义: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 (2)要求: 内容上,一语破的, 一目了然

形式上,一见钟情,变化多端 (3)标题的样式: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

主标题:标题中的主要部分,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位置,一般用来指明消息中的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

引标题: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眉题”“肩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

副标题:置于主标题之下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4)标题的性质:实题和虚题 不管标题的样式如何,必须有一个标题是实题:告知事件,以叙事为主,具备新闻基本要素;虚题内容则偏含蓄和抽象,透露出一定的愿望、道理、原则、态度、倾向等,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二:消息头

1、是消息的显著外在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2、消息头的主要形式 (1)讯

以邮寄或书面形式递交到报社的新闻报道稿件 例:“本报讯”(本埠)

“本报重庆5月8日专讯”(外埠)

“中国青年报5月8日讯”(外新闻单位) (2)电

以电子手段如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发稿 例:“新华社利比亚10月24日电”

3、消息头的作用

(1)表明稿件的发出单位,显示新闻的“身份”,是版权的标志 (2)可以承担发表新闻稿件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3)注明时间地点,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具有现场感 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重视消息头

三:导语

(1)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赫伯特·黑德“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麦·曼切尔。媒体的激烈竞争现状也凸显了导语的重要性 (2)导语的功能和作用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为消息的整篇报道奠定基调。“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当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亨利·费厄利。吸引受众注意 (3)导语的形式 一句话导语 一段话导语 复合导语:

虚实相济。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第二段实写,抖开包袱,说明事实。 例: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竞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 (《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记录》)

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这对记者的采访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当场捕捉新闻的“生长点”,如何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来获取素材等。

2、通讯具有时效性

3、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写人物要能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文体特征上)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详细、完整、深入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感性的素材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等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

4、通讯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能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价值判断、主张和观点 作者“以情入文”

6、通讯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第7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社会消息:新进发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唤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具体共同兴趣的“软新闻”。 新闻特写: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用文学艺术等手法生动地再现出来的一中新闻载体。

背景材料: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 解释性报道: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它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本质的意义。

动态消息:迅速及时地反映正在发生或亲近发生发现变动的单一性新闻事实的报道。 人物通讯:指以报道新闻人物为对象的新闻体裁,通过对人物事迹详细而又形象生动的报道,揭示其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

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冷静客观富有思辨地阐述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他是一种职业敏感。

新闻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关注兴趣的素质。

新闻策划:指新闻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利用现在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方法,达到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隐形采访: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是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新闻进行采访。

标题:类型1单一结构,又称单行题,以简明文字表明新闻内容要求简明确切2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指有引题,正题,副题等三种标题组成的标题群 功能:1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满足读者尽快获得信息3帮助读者尽快选择信息4帮助读者尽快理解消息题旨

形式:1谊事式,如实地以简明文字报告事实2颂扬式,用正面积极的方法,使用赞颂的词句作标题3比拟式,根据需要面采取拟人化等方式制题4疑问式,通过提问的语言来使受众注意5谐音式6引语式

导语类型:归纳性导语,描绘性导语,叙述性导语,提问式导语

主体作用:1注释导语更清晰2补充导语,更完善3满足受众使读者消费欲求得以平衡4利用分段,组织有序

背景材料:呈示原因交代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突显出报道的价值,丰富内容,提供知识,历史背景阐明意义,交代原因地理背景勾画概貌开阔眼界,人物背景证明身份。整合印象知识背景提供资料强化理解。

结尾:1硬新闻一般采取自然结尾法,即将事实信息写完,稿件自然结尾,2结尾时尽量不要在提出一个新的与报道主题关系不密切的事实或信息3倒金字塔结构可以不考虑结尾4避免用口号式的语言结尾,而应该是新闻事实,或者是新闻事实的意义影响等。

采访计划:1确定采访活动的意图目的2采访计划的内容:首先,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包括:采访地点,采访时间,自己的形象,采访的次数,采访到额方式。其次,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最后,确定采访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包括:采访的主要内容,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方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

简述通讯与其他新闻体裁的区别:1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2以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3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与消息相区别4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型与消息相区别。

简要回答消息导语的演变过程:1,1861-1865美国南美战争时期产生2,1865.4.14.美联社一名记者“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标志着人类历史第一次有导语3,1882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的美国著名报道人查尔斯戴纳为导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第一代导语:六要素式导语,即导语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何事为何如何六要素5第二代导语:从六要素中选出一两个最重要的,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要素写成导语6第三代导语为“一句话导语”他以非一律化为特征7第四代导语:流线型导语强调自由和吸引力。他不是对全部事实加以概括,而是找富有吸引力的一点,将读者注意力集中与缩小,用几个轻松的段落组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

简要回答华尔兹日报的主要特征极其构成:主要特征从描写具体的事例入手,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题部分,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托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出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上,进行主题升华。其结构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面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又层次的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新闻标题写作要求有哪几点?1标题要说出报道的核心内容,而且要准确2一意思不能重复,引题,副题应提供主题以外的更多信息3每个标题应包含一个动词4标题一般用主动语态5标题应用生动的新鲜语言6标题应当准确 倒金字塔结构的特征与优点有哪些?特点:层次段落打破常规:导语一般只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很少有过渡句和过渡段:保持含义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叙述简略文字简练。优点:便于记者枪发新闻,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删节,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精华。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2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3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1连着在认识轮方面一致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起决定作用3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作用

记者在社会中的角色:社会守望者角色,信息传播者角色,文化传承者角色,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思维方法:1联想思维:在重要时段中发现,“即时”新闻,2答疑思维:从公众疑问中探寻焦点新闻3超长思维:在常见现象中发觉热点4逆向思维:在常规活动中发现非常新闻。

第8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采访定义及特点

定义: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公开性、连续性

2、新闻采访基本要求;

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

3、全面、正确认识采访和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采访的目的。采访前要先弄清楚该采访什么,弄清楚采访对象的背景;另外在采访的过程,要注意采访对象的细小表情和行动、语言的变化,随机应变改变话题。在获得重要信息以后,要迅速记录。采访完毕,要尽快进行写作,趁热打铁。对采访过程中提及的关键问题,以及观察到的事实做一个生动的描述,但是不能虚假。

4、新闻职业道德定义

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5、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和主要内容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5、摆正位置,不牟私利

6、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6、新闻敏感定义及具体要求

新闻敏感就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要求:

1、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和传播价值的能力;

2、迅速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能力;

3、迅速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

4、迅速地从同一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7、新闻价值、新闻政策的概念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新闻政策,即指关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8、新闻价值诸要素

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五个要素

9、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的关系

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则。新闻法则属于新闻政策的范围新闻线索概念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10、新闻线索、特点、获取渠道及注意事项

特点:(1)事实简略,要素不全(2)事实概括,不具体(3)事实不确定,真假不明获取渠道:

1、来自政府机关发布的信息

2、来自基层通讯员和受众提供的线索

3、来自记者发现、寻找、挖掘

4、参加各类会议,从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和有关工作简报上寻找新闻线索

11、采访提纲内容。理解“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 采访提纲内容:一是采访计划,二是调查纲目;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记者要在短时间里,面对访问对象,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确是难。主要是采访对象的复杂性。

1、商定较为适宜的访问时机。 (1) 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解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

6、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12、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的主要内容

1、平时准备 (1)理论准备(2)、政策准备(3)、情况准备(4)、知识准备

2、临时准备 (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材料,打有准备的仗。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距。 (3)、拟定采访的计划和调查提纲。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13、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

形式:(1)问答型对话 (2)交谈性对话 (3)、说服性对话(4)争辩性对话

14、现场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功能。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

1、看对象

2、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突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要具体

5、提问的方式 (1)问答型对话 A、直接切入法B、间接探问法C、倒金字塔法D、正金字塔法 (2)交谈性对话 A、借题发挥法B、巧转话题法 (3)、说服性对话 A、含蓄点拨法B、迂回包围法C、启发诱导法D、假设条件法 (4)争辩性对话 A、穷追不舍法B、直逼要害法C、先发制人

15、采访记什么?记事实要点、关键点

16、用事实说话、新闻根据、新闻由头定义

用事实说话,更多地用在新闻和事件报道上。指忠实报道事实,传递传播者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怎样用事实说话:就是写出事实把事实说清楚,即“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

17、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坚持真实性、坚持时新性、坚持思想性、坚持简明性

18、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的具体内容

(1)不仅要做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要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以及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努力做到整体真实;(2)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状况,而且要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3)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要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19、新闻的分类 新闻的体裁分类

第一类:是我们最常见的消息,如报纸上的本报讯、广播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电视节目中的新闻联播。第二类:是专题类节目,如报纸上的新闻背景分析、广播中的广播讲话、电视节目中的焦点访谈等。第三类:是新闻评论节目,如报纸和广播中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电视讲话和电视评论等。新闻体裁:消息类、通讯类、评论类 20、报道方式概括 :概括事实、精选事例、再现场景、对比衬托

21、新闻报道内容构成 :1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22、新闻语言的特点: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3、新闻报道为什么要交代新闻来源:为了显示其报道“真实”、“客观” 、“可信”,丝毫不带个人观点或态度,记者通常不仅对新闻事实,而且也对有关的言论、观点、意见等一一说明来源

24、新闻跳笔的运用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意义: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加大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5、新闻体裁与新闻报道方式的区别

26、消息特点,认识消息构成:特点:快 实 新 短。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材料和结尾

27、消息导语与消息结构:消息的导语是一条新闻的开头,具有开导 启发 引路的作用。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

2、对比式结构3时序结构4并列结构5悬念式结构 6 散文式结构。

28、通讯特点,消息和通讯的区别,通讯的类别与各自特点

通讯特点: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通讯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 风貌通讯

29、新闻特写的特点:(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2)浓淡相宜,真切再现(3)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30、专访的特点: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

第9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知识修养的范围与内容】

A 理论知识修养B 新闻专业知识修养C 基础知识的修养 【范长江】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的实施是当时的局势促成的,1934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七月范长江开始了西北之旅。西北采访活动奠定了范长江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即将成为抗日大后方的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成功地启示A厚积而薄发,在采访前做大量的知识与资料的积累。B 超高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C 充分运用眼睛明察细纺 【邹韬奋】

1933年七月到1935年八月,邹韬奋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流亡国外,将流亡做成一次旅行游记。 成功原因是:采访的主题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一切采访活动都围绕弹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的出路何在所展开。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入采访,并且将静心观察与审慎思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始终,从而解释问题的实质。邹韬奋能熟练的应用英语,还自学了法语德语俄语。 【第一个报道日本投降的人】 曾安波 【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必须真实。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4.新闻中涉及的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5 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新闻小故事要求】

1取材范围小。2人物事件要真。3故事情节要奇。4涉及褒贬要慎。5表现形式要活。6语言文字要实。 【风貌通讯】

用以反映社会变化及风土人情的通讯体裁。一般用于反映某个地区,单位发展变化中的新貌,从而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风貌通讯代表

范长江

风貌通讯采写特点要求A 强调一个跑字 B围绕一个变字C 融进一个情字 【社会新闻】

反映社会生活,社会会问题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俗称“8小时以外的新闻”,即工作,上班及以外时间发生的新闻。 【文艺新闻】

以文化艺术及娱乐活动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连续性报道】 定义:对新闻人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收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以形成舆论和引起社会关注。 【专访】

对新闻人物或者单位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分为人物专访,事件专访,问题专访。 人物专访:新闻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1精心选择人物2准确把握时机3合理安排观察4注意谈话纪实5控制访谈方向 【人物通讯】

较详尽的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分为三类:一类是先进个人与集体的。如《热泪为什么一次次滚落——任长霞真情一生震撼采访记者》(任长霞传奇)另一类是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有争议,甚至是后进与反面人物。还一类是反面文章反面人物正面做的报道,如《歌声,在大墙里回荡》、 【经济报道经济新闻】 1抓问题2抓事实3抓角度4抓趣味5抓通俗

多进行形象比喻 进行解释说明 采用数字换算 多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 【政治新闻】

坚持三个立场: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 实事求是保证事实B作风踏实深入实际C 宏观选题微观选材D 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新闻背景】

作用与类型:1衬托型(也称深度性背景材料):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事物本质与真相的材料,与一般性的现实材料做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 2解释性(诠注性背景材料):本着新闻报道一切以受众接受和明白为原则,凡是报道中涉及的可能使受众产生的不解困惑的事实,记者应适时提供这一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环境和条件等背景材料,帮助受众解惑释疑。 3启示性(引发性背景材料):记者在报道中不直接发表议论做解释,只是客观地摆出一些材料。看似与报道的主要事实无直接联系,但含义深远,其引发的弦外之音与该报道的主题有着更为密切的逻辑联系。这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处理方式收取的正是潜移默化的功效,能调动受众进入宽广的思维空间,进而品悟更为深层次的报道内涵。 【导语的主要类型】

1叙述性(直叙式导语,概括式导语)2描写型(白描式描写手法)3议论性(政治性历史重大事件发现成果等)4橱窗式 【新闻结构】

1倒金字塔式(打破叙事常规,呈“头重脚轻”之势)2时间顺序结构3悬念式结构4并列式结构。

【新闻材料】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获得的材料,没有中转环节)。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者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不是记者亲眼所见,所以真伪的验证格外重要)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人口头或者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常常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等记者到现场现场却时过境迁,这类材料真伪更加验证重视) 【新闻主题】

即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在深入采访中,记者应怎样抓取事物的特点】 看准形式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选择角度抓特点 【验证材料的严密】

1投入记者智力2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 【现场观察的注重】 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 【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两种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二是干部学者演员运动员外宾等,前者因为熟悉或者则是因为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强,容易领会记者意图,再则他们公务忙过于寒暄反而会显得多余)

2侧面探(性格内向,心理有话但谦虚不愿意说,想谈不知道如何谈,认识不到哪些是有价值的采访对象) 3反面激 【采访对象采访前的心理分类】

性质内容上: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上:1积极配合型2一般协作型3蓄意应付型 【采访准备】 A平时准备

理论的准备,政策的准备,情况的准备,知识的准备, B 临时准备

收集新闻事件和任务的相关资料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提纲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报道思想的明确】

新闻传播媒介在一定时期内或者阶段内为了达到预期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工作的设想,意图。所谓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 它包括报道的范围,内容,重点,具体要求。记者进行采访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思路。 【新闻价值的定义】

指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 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 【新闻价值的诸要素】

1重要性2显著性3时新性4接近性5趣味性 【新闻敏感度作用】

1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有价值的信息。3有利于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4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新闻敏感定义】 又叫新闻鼻,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感知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1表现对象不同2表现手法不同3人称不同4结构布局不同5篇幅长短不同.

第一章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1、 表现对象不同:一般情况下,消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人。

2、 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讲究简洁明快,不要过多描写,议论和抒情。通讯在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各司其职。

3、 人称不同: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记者不直接在新闻表述中出现。通讯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特别是在访问记或新闻特写中一般常采用第一人称。

4、 结构布局不同: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则要比消息灵活自由得多,别具一格,主张创新。

5、 篇幅长短不同:消息因为简洁单一,故篇幅较短,通讯社记得方面比较繁杂,故篇幅相对较长。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 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程序不能颠倒。

2、 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来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采访报道是第二性的,

3、 反映活动的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 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第三章

【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鼻】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2、 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3、 时效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 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 最起码的特质。

4、 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5、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是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 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 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 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 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累积

5、 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 通过互联网搜索 【采访的准备】

一、 平时准备:理论、政策、情况、知识

二、 临时准备: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对方心理的明晰】

一、 掌握采访对象心理的必要性:可以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

二、 采访对象采访前心理的分类:

性质上

1、 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

2、 临访性心理:接受采访请求之后的心理 表现形式上

1、 积极配合型:积极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

2、 一般协作型:公事公办,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

3、 蓄意应付型

上一篇:银行业调查报告下一篇:高一教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