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会精神摘要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全教会精神摘要

落实全教会精神 抓好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的工作思路

师德的核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互动、依存的实践体系。道德和职业道德与与师德,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而师德,高于普通的道德和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具有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包括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这在《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家2008年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这是人民教师职业操守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要义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作思路可以定位在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工作目标”和遵循一个“原则”上。

第一,一个“指导思想”。

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教会上的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针对黑龙江省师德建设的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造就一支既有人格魅力又有学识魅力、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第二,一个“工作目标”。

一是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落实、落靠“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德建设,促进全省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政治方向,培养教师敬业奉献精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在我省建设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是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手段、制度、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是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内化、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强调6种“修炼”:修炼爱国守法,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修炼爱岗敬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修炼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修炼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修炼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修炼终身学习,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在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首先在师德建设上“创先争优”,作出表率,特别是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文明风尚和和谐社会氛围。

第三,遵循一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在师德建设中要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师德建设中要以引导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充分了解、理解学生的需求,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二是坚持实效性原则。要从我省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特点,提出具体的师德要求。要在符合学校工作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师德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更富有成效。

三是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在师德建设中不但要重视师德的宣传教育,更要注重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升道德素养。要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为既有学识魅力,更有人格魅力的楷模。

四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树立既要把人民教育事业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把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与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结合起来。在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各项义务的同时,为教师依法享有教书育人、指导学生发展的权利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师德建设的创新落实

根据当前我省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工作实际,各地、市要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我省的实施意见,认真查找本地师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热点问题,分析、研判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抓住症结,对症下药,下大力气,花真功夫,把师德建设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为此,今后一段时期,要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即“抓住一个中心”、“建立四项机制”、“依托五个载体”、“追求一个目标”。

第一,“抓住一个中心”。

就是要真正强化“以师德建设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核心是建设好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把师德建设工作从制度、方法、途径和评价等各方面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摆上日程,列入规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来。

第二,“建立四项机制”。

一是要建立典型宣教机制。各地在工作中要注重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用典型个例影响和教育广大教师,进而逐步形成典型群体。通过对典型及其群体的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在校内外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引导和感染整个教师队伍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建立导向牵引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列入教师资格认定、招聘新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模等教师考核工作中,提出明确要求和定性指标,以此规范和引导教师的平时工作行为。纳入到标准化学校、示范学校评估检查中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三是要建立承诺兑现机制。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结合学校和国家的要求,确定个人师德承诺内容,签立师德责任状,每学年做一次个人践行师德承诺总结。并将践行承诺的情况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示,并与绩效工资等挂钩,勉励和激励教师,约束自身的德行。

四是要建立奖励惩罚机制。对那些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各地各学校制订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教师,特别是屡教不改的教师,采取行为公示、学生及家长评论或合法的经济制裁手段予以惩罚;对职业操守规范良好的教师,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机制,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三,“依托五个载体”。

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不断地建设。为此,必须细致施工,调动教育内、外部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深入、持久,常抓不懈。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师德建设工作的主体。要认真负责师德建设工作的政策制定、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等各项管理性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本地区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师德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制定相应的师德教育、评价、宣传和奖惩等一系列操作层面的政策,并在具体执行工作中统筹安排,检查指导和跟踪问效。

二是各级各类学校是实施师德建设工作的践行者。学校一方面要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总体部署抓好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和要求,将本校师德建设工作具体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些工作要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考评标准等,然后据此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始实施。

三是学校科研部门是实施师德建设工作的先行者。教科研部门不仅自身要开展师德建设工作,还要在师德建设的理论指导上、规律探究上先行一步,为行政部门和学校当好参谋和助手。及时发现和总结本地区师德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善于移植或借鉴先进的外地经验用于指导本地工作。

四是社会各方面是实施师德建设工作的有效保障。师德建设工作的成败与否,师德现状的评价,社会各方面最有发言权。受教育者及其家长是师德好坏的评判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定期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学生及其家长意见的制度。可以通过召开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经常征询对每个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反馈意见。据此评价师德建设工作和师德现状,修正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五是教育教学是实施师德建设工作的经常性载体。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充分利用好教育教学进行师德建设,是每个学校必须关注的工作。因为教育教学不仅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日常工作,而且教师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教研活动等一切环节,都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特别是尽职尽责精神的检验和锤炼。因此,学校要建立一整套通过对每一位教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师德评价和检验办法,用以约束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第四,“追求一个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弘扬素质教育主旋律,不断创新师德建设的有效制度与机制,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编辑/牛小源

作者:牧 童

第2篇:落实全教会精神 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三、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会议明确的重大政策这次会教会,是具有里程碑性的会议。与任何重要会议一样,会议闭幕之后关键在于落实好会议精神,开始进行新的征途。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

1.深人学习、正确理解、广泛宣传全教会的精神,力争使全社会都能了解会议明确的主要任务、规定的方针政策、提出的主要要求、采取的重大措施等等。不难设想,如果对会议的精神一知半解,就难以作到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主动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方案。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用好、用足、用活会议之后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的政策,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把全教会精神落到实处。会议明确了哪些政策,各地又是怎样落实的?

第一 关于保证国拨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纲要》要求: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必须保证“三个增长”。

所谓国家拨款是主渠道,是指在教育总支出中,政府拨款应占大头,这是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新体制的根本保证。所谓“三个增长”,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要逐步增长、生均公用经费要逐年有所增长。,上海市政府规定:要参照物价上涨的值数、定期调整生均经费的定额标准,确保“三个增长”,这是体现政府办学为主的关键措施。

第二 关于教育支出逐步达到“两个比例”

《纲要》要求: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1993年为2.76%);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8.5”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不低于15%(1993年为12.11%)。

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河南省政府规定:要逐年增加,从1994年起,在上年2.5%的基础上,到2000年达到4%。河北省政府规定:1997年达3%,2000年达到4%。山东省政府规定1997年达到3.3%,2000年达到4%。关于教育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浙江省政府规定:将从1993年的18.1%增加到1997年的20%以上。福建省政府规定:从1995年起,达到21%以上。山东省政府规定: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要尽快达到22%以上。北京市政府过去五年教育支出均占市财政总支出的20%以上,有的区、县高达30%至40%。

第三 坚持征收教育费附加

《纲要》要求:城乡教育附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征收;农民按人均纯收入的1.5~2%征收(包括在农民负担的5%之内)教育费附加;农村不缴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乡镇企业和个人企业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由各地确定。

关于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浙江省政府规定:按新“三税”的3.5%征收。关于向农民征收教育费附加,河北省政府规定:按农民上一年人均纯收人的1.5~2%征收。关于农村不缴纳“三税”的乡镇企业、个体企业教育费附加,江西省政府规定:按销售收人的1%~2%征收,1993年,江苏省征收的教育费附加达到10.15亿元,相当同年国拨普通教育事业费的37.86%,对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和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 设立四级教育专款

《纲要》要求:中央和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设立和增加对边远、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中央从今年开始由现在的2亿元逐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尽快在两三年内达到每年不少于10亿元。

,广东省政府规定:从省级做起、每年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今年已达到7.9亿多元。福建省政府规定:今后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200万元作为“两基”专项经费。山东省政府规定:从今年起到本世纪末。省财政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专款,由每年900万增加到1500万元;职业教育补助费,由每年100万增加到300万;高校基建投资,每年由4700万增加到8000万元。河北省政府规定:设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费,今年为1000万元,明年为1500万元,后年为2000万元,以后视财政情况逐年有所增加。浙江省政府规定:从1994年起,三年内每年拿出1000万元,其中75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扶贫,250.万元为职教、成教奖励基金。江苏省政府规定:从1994年起,省财政每年增加安排1000万元(连同已安排的500万元,共15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及有关师范教育;增加安排1000万元(连同已安排的500万元,共1500万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职教育;同时要求市、县财政也要作出相应的安排。北京市政府已连续为教育办了100件实事,在今年办的10件实事中规定:拨款300万元,支持远郊区县困难山区开办寄宿制中小学;拨款120万元支持远郊区县困难乡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拨款600万元,支持部分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第五 制定生均经费定额标准

《纲要》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由省级政府制定标准,由县财政(经费富裕地区亦可由乡级财政)负责拨款;为切实保证高等学校和中等以上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中央各部门及省级人民政府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部门、本地区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并据此执行和考核。

目前,全国尚无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只是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除去人头经费外,剩余部分即为公用经费,结果在同类学校中地区间悬殊过大。以1993年的统计为例,全国地方高等院校财政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年生均公用经费平均为1951.96%元,北京为4242.46元,河北为1183.27元;全国中师年生均公用费平均为627.76元,海南为1566.17元,广西为214.07元:全国农职业中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平均为159.69元,西藏为891.72元,湖北為42.99元:全国普通中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平均为62.28元,西藏为658.95元,安徽为17.91元;全国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平均为17.08元,西藏为155.34元,安徽为3.31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委,若能抓住时机,根据《纲要》要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各类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不仅有利于落实“三个增长”,而且有利于学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 设立“211工程”基金

《纲要》要求:到本世纪末,分期公批重点设施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使教育设施、科学研究、管理水平以及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争取有若干所高等学校在21世纪初接近或达到国际,流大学的学术水平;1994年中央财政拨款3亿元专款,作为启动资金,以后逐年增加,省级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也要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安排。

福建省政府规定:筹集2亿元资金,支持厦门大学和另一所联合大学以及10个重点学科、5个重点实验室进入“211工程”。河北省政府规定:从1994年开始,7年内每年拨款3000万元,累计2.1亿元,重点用于两所大学进入“211工程”。江苏省政府规定:1994年省安排启动资金2000万元。贵州省政府规定:设立1亿元专项。河南省规定:从1995年起,省财政安排500万元、省教委安排300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0%以上,用于211工程。目前,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委,纷纷作出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实施“211工程”。

第七 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要列入各级政府基建计划

《纲要》要求:城乡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和危房改造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长期以来,城市小学和中学的校舍建设,一般能列入当地政府的基建计划:把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校舍建设列人当地政府的基建计划,这是重大突破,有利于各级政府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如果各级政府都能落实《纲要》的要求,普九的目标就能加快实现。河南省政府规定:从1995年起、新增基建投资预算部份按14%以上的比例用于教育,同时凡学校征地、新建和改建教学科研用房、师生生活用房,免除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从快从简办理各种手续。江苏省政府规定:要保证“三个增长一优先”,即每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部分优先用于教育事业。广东省政府规定:爷级政府要“三承担”,一是承担管理所属学校,二是承担筹措教育经费不足部分,三是承担筹建、购置缺少的校舍和设备。

第八 允许地方政府征收教育附加费

《纲要》要求:除足额征收国家规定的教育费附加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实际需要与可能,决定开征其他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专用。

浙江省政府规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对中方股份,按城镇新“三税”的3.5%征收教育费附加。上海市政府规定:从个人调节税中提出5%,拨给教育部门使用。山东省政府规定:城镇就业职工月工资总额300元以上的按1%征收、500元以上的按2%征收,对宾馆(店)按住宿标准加收3%,对水产品特产税税中加收1%的教育费。四川省政府规定:按职工收人的1~1.5%征收教育费附加,全年可征收1.2亿到2.6亿元。福建省政府规定:城镇建设教育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2元以上征收。广西自治区政府规定:从6个方面拓宽教育经费来源,今后每年将筹措2~3亿元用于教育,其中凡在广西境内购买汽车柴油的单位和个人,均按每公升1分的标准缴纳教育附加费,不足10公升的按10公升征收。河北省政府规定:对有工资收人的職工,每年按工资总额的1%征收义务教育费;城镇住宅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每平方米按5元征收用于义务教育;旅馆(店)等营业性招待服务单位,每个床加收一元义务教育费。河北省迁安县政府从1991年起规定八条措施:一是向全县干部、职工每人每年征收15元;二是每级计划生育超生子女罚款提取10%;三是按企业“三税”总额的3%征收教育费附加,企业免税,教育费附加不免;四是对乡村以及非农业生产的个体、联合体、按应得税款的10%征收教育费附加;五是城市维护费20~30%用于教育;六是地方农业税附加主要用于教育;七是乡镇企业按实现利润10%的社会性开支费用额的30~50%在税前列支,用于发展本地区教育;八是控购商品按实际销售价的4%由财政局扣缴用于教育。

第九 鼓励社会捐资和农村集资办学

《纲要》要求:农村集资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修缮和新建校舍以及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农村教育集资的审批权放在县一级。

建国以来,农村中小学校舍的建筑和维修,主要靠群众出工、出料、集资来维持。远的不说,仅1981年至1991年。10年间用于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为主的社会集资总额达1006亿元(每年平均集资约100亿元),使全国中小学危险校舍比例由1981年占校舍总面积的15.91%下降到1991年的1.6%,如果单靠国家财政解决,需要100年的时间。天津市政府从1986年至1993年,共计拨款1.5亿元,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从1984年开始开展城乡集资办学活动,到1992年底,城市支教总额为7360万元,农村集资为5.1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占农村校舍总面积的96%。

然而,自1993年春以来,在碱轻农民负担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停止了农村教育集资,尽管还保留改造危险校舍仍可集资的“口子”,但审批权归到省政府,实际使这项集资陷于停顿,致使到1993年底,全国中小学危险校舍比例回升到4%,有的省平均达8~10%。这次《纲要》重申: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修缮不仅可以集资,而且根据普九的需要,新建校舍以及改善办学条件也可以集资;同时规定,农村教育集资的审批权放在县一级。这不仅有利于被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集资办学能够延续下去,而且有利用运作,使普九的责任与权利一致起来,因而受到了各级千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江苏省政府规定:鼓励社会捐资办学,建立人民教育基金,从今年起凡有工资性收入的在职职工,原则上每月按收入401~500元1元、501~600元2元、601~700元3元、701~800元4元、800元以上5元的标准缴纳人民教育基金,由财政部门征收,并提出各地总额的20%建立省级人民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和覆盖全省的教育重点工程建设。

第十 对校办产业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

《纲要》要求:学校要发展校办产业,国家对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校办产业仍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国家对校办产业的政策性低息贷款将逐年增加。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中小学校办产业蓬勃发展,1993年全国有72.96万所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占学校总数的91.7%,纯收入达到81.9亿元,勤工俭学与社会服务收人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总额为44亿元,同时向国家缴纳税金16.8亿元。江苏省政府规定:各级金融、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校办产业的贷款,其中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周转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

第十一 努力提高教帅待遇和社会地位

《纲要》要求:一要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并要建立有效机制,决不允许拖欠教师上资;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国家规定的政策内,制定教师津贴标准和范围,较大幅度改善优秀教师的待遇:同时要提高民办教师待遇,逐步作到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待遇问题。二是尽快改善教师住房,使教职L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三是切实解决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凡享受公费医疗的教师,要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医疗待遇。四是各级政府要制订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规定办法,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河北省和河南省政府规定:各级财政年初安排教师工资均一次到位,不留缺门,凡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律不准用财政收人购买小汽车、不准盖楼堂馆所、不准领导干部出国考察,谁犯规、谁受到处罚。上海市政府规定:要采取有力措施,使教师人均工资收入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的10%。浙江省政府规定:中小学教师教龄满30年以上,在教师岗位上退休。按退休前全额T资发给退休费,大中专毕业生在镇以下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允许子女农转非;通过招(师范院校招优秀民办教师)、转(民办转公办)、退(休退)辦法,三年内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1994年使全省城市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住房面达到9.01平米,城镇达到9.31平方,到1997年使企省教师住房面积达到《纲要》要求,医疗与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江西省政府规定:从1994年9月1日起,给民办教师每人每月增资40元,由地方财政和集体各负担一半,以后逐年有所增加,同时拨出7000个编制,解决民办教师转公办和人师范的问题,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全省在17个城市和省属高校中、每年兴建2000套住房,到1994年,全省60%的城市教师都能按《纲要》要求住上套房。广东省多渠道、多形式解决教师住房,全省(包括乡镇)带着教师人均居住面积已达7.26平方米(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6.98半方米)。陕西省政府近3年来用于教师住房建设的投资达3.05亿元,使省级高校和城镇中小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达到7.3平方米。长沙市政府投资1亿元,在东西南北四个区建立“教师村”,使每个教师居有室、教无忧。安徽省政府近日规定:授予180位同志为特级教师,并恢复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疗养制度。

第十二 建立教育银行

《纲要》要求: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资金来源。

目前,由国家教委、财政部、国家计委、中信公司共同出资,于1994年10月12日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科技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家教委,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管理、协调监督和稽核,以便运用经济手段,融通社会资金、教育资金和科技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燎原计划”贷款,将由该公司发放。《中国教育科技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建立教育银行奠定了基础。江苏省政府规定:积极创造条件,抓紧筹建教育银行分支机构,中心城市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优先安排建立教育信用社,办理教育储蓄,融通教育资金;各专业银行要抓紧落实发展职教贷款每年不少于9000万元。

第十三 实行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纲要》要求:要进一步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教育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年度计划的建议,报同级财政部门,由同级政府列人预算,批准后认真实施。

长期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由教育部门主管,但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人、财、物等条件,则由人事、财政、计划等部门主管,形成管事业的管不了为事业发展服务的条件,管条件的不管事业发展的局面,结果造成部门间脱节、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佳的效益。例如,西藏的教育与内地相比差距较大,但1986年以前,他们的教育经费有时还用不完。从1987年开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归自治区教委统~管理使用,这不仅是对教育部门的信任,也是防止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根本措施。近几年来,西藏教委将基建投资的77%用于基础教育,13%用于师范教育,10%用于高等教育;到1992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危房面积从1986年的31%下降到9%,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86年的39.90%提高到52.35%。西藏的作法说明,只要把事权与财权统一起来,不仅有利于理顺教育管理的体制,有利于有关部部门转变职能,也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四 加强教育经费的监控

《纲要》要求:从1994年开始,国家教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经费执行情况予以公布,加强社会监控;同时,各级政府应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监督考核。

我认为,即时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可以起到交流、奖评、推动的作用;向同级人大报告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可以起到接受监督考核、规范工作程序、依法治教的作用;通过上述揩施、不仅能够保证《纲要》规定的要求逐步得到全面落实,而且有利于形成关心支持监控教育事业的机制。

四、必须自始至终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1、发展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9120多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全国总面积的64%,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目前,全国有8000万人口尚未脱贫。其中少数人口占较大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有利于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有利于为发展经济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有利于开发资源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后劲,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2、90年代发展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目标与要求

第一 《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

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和速度应有不同。具体说,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0%左右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到本世纪末,重点普及小学5~6年教育;约占全国人口总数5%左右经济特别困难地区,要普及小学3-4年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第二 《纲要》提出的几项要求

一、办学模式要多样化。上述地区的中小学都要认真上好劳动技术课,把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中,要适时注人适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在一定年级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试办职业初中。

二、增加教育投入。除国家设立用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专项补助金外,省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对贫困县予以补助。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到本世纪末,在全国基本建成电教网络,其中70%左右的县要建立起教育电视台(收转台),70%左右的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能够直接收看到教育电视节目。

四、开展综合改革。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要积极推广全国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7056个燎原计划示范乡的经验,促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并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高水平的典型,增强示范性。

第三 各地的主要作法

“普九”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经验表明:同样是贫困地区,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同、投资强度不同、工作力度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浙江省盘安县,农民人均收入虽然只有550元、但他们确立了“脱贫致富从教育起步”的思想,增加教育投人,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防止辍学,1993年在全省贫困县中第一个全面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湖南省常德市从1994年起,在全市确定100个行政、企业单位,分别联系贫困农村100)所小学,全力帮助“普九”,直到验收合格为止。河南省对分配到老、少、贫困地区的师范毕业生见习期间直接执行定级工资,对到上述地区任教的同等学历教师工资上浮一级,任教满8年者浮动上资变成固定工资,然后再向上浮动一级。最近、国家教委督导团对甘肃省"两基”工作进行验收,他们将“普九”与扫盲以及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同步进行,并实行农科教结合,使初等教育阶段的适合儿童都能人学,残疾儿童人学率达到70%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00%;15周岁人口受初中阶段教育完成率城市达到99%、农村达到95%;青壮年非文盲率城市达到99%、农村达到95%。广西自治区政府规定:要从国家拨给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资金中提取10%、从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中提取10%、从少数民族补助费中提取30%用于教育事业。

3、落实好《纲要》提出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

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和师资培训以及世界银行贷款等方面要对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倾斜政策

据我所知,早在80年代初,国家就设立了发展老、少、边、贫地区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专项补助经费,目前仍在发放,并且还要增加额度。从1983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点帮助上述地区已建设159所师范学校;从1992年开始,向世界银行两次贷款2.2亿美元,重点用于12个省、自治区224个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发展基础教育,目前已开始争取第三期贷款。

第二,继续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组织内地干部、教师、设备、资金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例如,对西藏教育的支援,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近40年来,全国累计选派7000多名教师轮流进藏任教,进入70年代以来,内地高校又定向为西藏培养提高2000多名教师;1987年和1993年,国务院分别召开智力援藏工作会议,共投资9100万元专款,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从1985年开始,中央又决定在内地举办西藏班、10年来西藏小学毕业生进人内地学习的人数累计约有1.3厅人,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中央部委所属的17所普通中学、69所中专、57所大专院校(36个专业)学习,其中在校初中生约5200名、高中生约1000名、中专生约3500名、本专科生约560名,从1992年秋开始,已有三届中专毕业生(2010名)返回西藏参加各项建设事业,受到广泛欢迎。按照“长期坚持,努力办好,逐步扩大”的方针,内地西藏班将毫不动摇的办下去、国家和各地对西藏的支持也会长期进行下去,

对新疆教育的支援也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举一例:近几年,每年内地高等院校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新疆藉各族学生6500名左右。为了适应新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9年和!1992年,国家教委两次召开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会议,议定从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年,每三年为一期,每年完成高考招生录取计划后,再从新疆增招800名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16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25个部委所属的60多所高等院校的180多个专业读两年预科,结业合格者继续读本科(也有少量讀专科),到1994年秋,已招收近4000名学生,为新疆多培养了一大批较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出身的专业人才。

1992年春,国家教委和民委召开了全国第四次民族教育,C作会议。会议决定对国家级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升展教育对口支持,其主要任务:一是鼓励经济文化较发达省、直辖市确定若干市区、县与少数民族贫困县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为民族贫困县培养部分初、中级技术骨干,培训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或派优秀教师去讲课,提高当地教育质量;二是在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及校舍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和帮助;三是利用各自优势,合办校办产业,互惠互利,提高民族学校自身发展的能力;四是派人参加和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县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燎原计划,开展“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落实科教兴农战略,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县自身发展的能力和后劲,

根据上述任务,确定北京支援内蒙古、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辽宁支援宁夏、山东支援青海、江苏支援广西、广东支援新疆、福建支援贵州,共10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湖南、湖北、四川、河北、浙江、海南等省尚有42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由本省自行确定对口支援单位。到今年6月,已有94个市(区)、县与少数民族贫困县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其中56个“对子”签订了协议书并落实了具体项目。如辽宁确定6市一校支援宁夏32个项目,投资300多万元:天津支援甘肃实验室和文体设备,投资50多万元;上海支援云南20套电教设备并建友谊中学、投资35万元:北京支援内蒙古40多个项目,全市中小学教职工捐款120万元;广东支援新疆教学仪器价值300多万元;福建支援贵州改善办学条件,投资200多万元和大批衣物:山东为青海免费培养职业高中学生,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并派优秀教师和管理千部赴青海任匏和指导工作。

第三,认真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

认真办好民族预科班,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入学起点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措施。早在50年代初,有的地方办过初中预科班、后来又办高中预科班、60年代试办大学预科班、到了80年代初,全国约有26个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中央部委所属的140多所院校(200多个专业)办有预科班,目前预科班的总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

为了办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国家教委于1992年底发出通知,对办民族预科班的主要任务、招生办法、学制年限、课程设置、教材编印、学生和教师的待遇、加强管理等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各地对办好民族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使预科班和民族班的办学更加规范和完善,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到1992年底、全国有少数民族大学生15.3万人。占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的7%,过去一些世世代代没有读书人的少数民族,现在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跨世纪的建设骨干。

第四,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干部的培训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干部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他们年复一年,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工作,为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改革的深人,从整体上看,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为此,国家教委于1992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并要作出规划。狠抓落实,优先培训贫困地区的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通过培训,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提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学习内地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本地区的经验,开阔思路,提高水平,以适应90年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同时要坚持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结合的原则,力争在“八五”期间采取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办法,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干部普遍培训一次、并逐步形成制度,注意造就少数民族的教育家。

为落实《通知》精神,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與西藏自治区教委合作,于1993年11月和1994年10月,分两期对西藏七个地、市主管教育工作的专员、教体委主任、各县分管教育的县长、教育局长和中学校长、集中在成都,边学习边考察四川农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通过边学、边看、边议的办法,提高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受到了西藏广大教育干部的欢迎。

第五 各民族地区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

就全国来说,在90年代,民族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一要打好基础,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个新的发展和提高:二要坚持改革开放,进步明确办学的路子,使民族教育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文明富裕服务;三要努力缩小目前困难较大的民族地区同全国教育发展平均水平的差距。为此一要把基础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力争使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个较大提高;二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尽可能多培养一~批急需的中初级技术人材;三要重视和发挥民族高等院校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四要坚持在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确定适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政策和要求,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走出符合本民族和本地区实际的办学路子。例如,湖南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力量分批帮助少数民族乡镇建设寄宿制中心小学。从1990年开始,全省每年建设100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四年来省里共投资1470万元,地、县、乡筹资9000多万元,已建成407所标准较高、设施基本配套的寄宿制中心小学。最近,湖南省又决定。今后几年除在尚未建立寄宿制中心小学的30%的民族乡镇继续建立寄宿制中心小学外,同时开展“五年百校工程”,即利用五年的时间,每年在全省老、少、边、穷地区的乡镇建设20所寄宿制初中,每建一所省里投资20万元和3~5万元的图书、仪器设备费,以便加快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

综合上述,6月17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至今已有5个多月,在这期间,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4个部委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许多省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和《纲要》的要求,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虚实并举,会议开得很有生气和特点。例如,河南和安徽省,分别提出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办10件实事。福建提出向教育强省目标迈进,今后6年将筹措150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浙江提出实行*9761"工程:即到1997年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育;在贫困地区建设好100所初中,在全省建设好100所重点高中、100所示范性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0所高校重点学科、100所省级文明学校。上海提出,今后5年。以市、区、县财政为主,筹资3-50亿元,实施八大工程:即211工程、双培工程(加速培训、培养90年代紧缺人才),三重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示范学校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更新工程、教师广厦工程、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工程,以极大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教育。河北提出到本世纪末、通过各级财政安排、社会支持、群众募集、吸引外资等办法,筹集100亿元资金,紧紧围绕开创教育新局面,实施普九攻坚工程、园丁康居工程、教师培训工程、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成人培训工程、高校双重工程、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程、高科技开发工程、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全省建立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基地、美好河山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劳动基地,通过实施八项工程和五个教育基地的作用,把全省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结合中提高整体素质,使弱项变强,强项更强,最终建成经济和教育强省。广东省政府提出:要从教育的体制、学制、教材、内容、方法、经费、师资、以及劳动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收费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争取有重大突破,迈出新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合广东实际的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

总之,今年由于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务院公布了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党中央印发了《爱国主议教育实施纲要》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法》和《教育法》,人事部和国家教委决定在今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计划内,安排15万名专项指标,用于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问题,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在国家下达的年度增人计划中再安排一部分指标用于在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70~80年代,国家共拿出20多万名专项指标用于民办转公办教师)。因此,1994年,是教育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出台重大举措最集中的一年,是各级主要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力向教育投人力度最大的一年,是尊师重教、为教育排忧解难、办实事最多的一年。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经成为人们不可逆转的共识。教育战线的同志,让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全面落实全教会和《纲要》精神,多办实事,少说空话,以优异的成绩迎接21世纪的到来。

作者:郭福昌

第3篇:落实全教会精神再创民族教育事业新局面

1989年内蒙古处长会议到现在已近五年时间,五年中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这是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这次全国民教处长和部分地州教委主任会议是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重要时刻召开的,目的是: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几年来民族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一次学习会,同时也是一次了解特区、克服封闭、解放思想、探讨民族教育改革新思路的一次研究性的会议。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

1994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跨越新的里程碑非常重要的一年。六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很重要,很及时,很务实。讨论中,有的同志用四句话来概括:说这次会议为我国九十年代的教育摆正了位子,明确了路子,定下了盘子,做出了样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历史阶段召开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这样一个高规格的重要会议,目的在于要从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做起,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实施“纲要”。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李鹏总理的报告,高瞻远瞩、虚实并举,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殷切期望。他要求各级领导增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特别要在落实“优先”二字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头脑清醒、有远见的领导者,才能全面担负起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

其次,这次大会的报告和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这也是我们很多搞教育工作的同志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当今,我国正在经历一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是生产技术构成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新科技产业的崛起和一、二、三产业比例的迅速调整)。二是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是时代变化的节奏加快,变化的幅度增强,打破了原来平稳缓慢发展的格局,进人一个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的时代,一个竞争加快,使人类的生产环境呈现多变、多元、多彩和风险的时代,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办学,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时代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变革,比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必然日趋激烈。大家都懂得: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所以,经济的发展必然迫切需求大量的有真本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的供求矛盾日趋突出。(《中国高等教育进退两难》一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的需求将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培养的人才要求基础知识宽厚适应能力强,还要求知识不断更新,紧跟时代变化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节奏与强度,对人才知识能力、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几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过去,我们的教育经常只侧重于认识知识的传授方面,而缺乏对精神力量的培养和重视。也就是说,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大量培养为农村为乡镇企业、为多种经济成分服务的各种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因此,教育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要求提出的新思路进行改革,从改革中求发展,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纲要”正是根据以上这一指导思想,提出了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

1、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85%人口的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人学率争取达到85%左右;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5-45周岁的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在高中阶段学生中的比重要达到60%;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中心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

2、深化教育改革的几项措施

一是要调整教育结构,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二是改革办学体制;三是加大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力度,同时以普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收费和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改革的步伐;四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3、为了保证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实施意见》对《纲要》规定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若干补充措施——

 (1)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教育经费实行预算原则,定期公布社会监督;

(2)建立中央、省义务教育专项基金,扶持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3)明确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可能,开设用于教育的地方税种;

(4)中央开列“211"工程的启动资金和专项资金;

(5)建立教育银行;

(6)农村教育审批权在县,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同时还提出了提高教师待遇和解决好教师住房、医疗条件方面的规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在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形勢是可喜的。

当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前进中必然存在许多困难(如拖欠工资问题)。但是,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是势不可挡的。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全教会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和各种特殊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这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目的之一

二、总结交流,推动发展

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加速民族教育的发展,中央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81、1992),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使我国的民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一大批民族教育的先进典型,为我们贯彻全教会精神继续做好九十年代的民族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成绩和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的数字和情况可以从宏观上说明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

1、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加。1993年,在全国各级各类普通学校1.98亿在校学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1587.72万,与建国初的1950年相比,全国在校学生增加了5.84倍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增加了17.04倍;

2、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壮大。1993年,在全国大中小学1052.23万名教师总数中有少数民族教师75万名,与建国初的1952年相比,全国大中小学教师增加了5.64倍,而少数民族教师增加了12倍多。

3、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据1993年统计,已有蒙、藏、朝等21个民族近600万学生,使用30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学习。1993年共出版了21个民族30种文字教材近3000种1亿多册,覆盖了12个省(区)。

4、建立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的学校。1993年统计,民族地区已建立了小学103139所,中学11563所,高等学校105所。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25007所,民族中学2289所,民族职业中学303所,民族高等院校40多所,其中民族学院13所。其他还有在全国举办了西藏班、民族班、预科班。

5、民族教育的改革出现了好的势头,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的110个先进集体、200名先进个人,就是一批优秀代表。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形势推动下,各民族地区的同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大力推动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许多好的经验。希望会上认真交流,回去认真总结,我们将汇集成册大力宣传推广。

再就是近年来,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和学校重视和开展民族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出版了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期刊和著作,为我国民族教育走向科学化创造了条件。

由于各级各类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队伍。提高了少数民族普通劳动者的素质。据统计,建国40多年来,培养了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0万,比建国初期增长了近28倍。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增进各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民族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各民族各地区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民族教育总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其中有的地方存在的困难还比较大,对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或者是口头上重要,实际上不重要。二是教育观念亟待转变,教育结构需要调整。一些地区教育结构单一,把民族教育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特色,脱离当地实际和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缺乏吸引力。三是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四是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要进一步克服民族教育相对封闭的状况,加强信息流通与学术交流,促进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经验和规律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就其范围来说,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建国后,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一些办好民族教育的基本经验,得出几条民族教育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第一、必须坚持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民族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它首先是教育,因而具有教育的共性。它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执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要按教育的规律进行。但是因其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因而存在其特殊性,因而在教育活动中还要注意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制定一些特殊政策,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促,进其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二者结合,掌握“适度”,才能达到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的目的。

第二、必须坚持民族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民族教育才可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九十年代,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教育也必须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作为现阶段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为少数民族开辟一条奔小康走向文明富裕的道路。增强民族教育的吸引力,使之变成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觉的紧迫要求。这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巨大动力,民族教育就是要按照“为国育才、为民致富”的要求来办。根深才能葉茂,源广才能长流。

第三、必须坚持把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学习国内外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相结合,民族教育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其长处,同时存在短处,如何能借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之所在,这就是一种开放思想。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除学习使用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之外,努力学习使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学习使用“双语”“多语”多种文字,既是民族进步的条件,又是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经济文化处于后进的民族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使用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好汉语文,有条件的还要学习外国语。

我们的政策是:民族学校的教学用语和文字,主要由各省(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按照有利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原则以及当地的语言环境、教学条件和多数群众的意愿来确定。

第四、必须把国家的支持帮助同本民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

发展民族教育,国家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继续采取各种扶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同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信自强的精神,充分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本地区教育的发展、获得本民族的进步,这是根本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促使事物的变化。

第五、必须注意克服封闭意识,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信息和学术交流,不断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提高质量,提高水平,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和前进。

三、明确任务,努力工作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以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明确九十年代这段时期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完成。

(一)主要任务

1.集中精力打好基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个新的发展与提高。

《纲要》要求本世纪末完成“双基”,并把这一任务列为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各地(包括民族地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一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二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

三是在普九有困难的地区要先努力抓好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

四要把乡镇中心校和初中努力办成多功能的中心(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引进现代文明、传播实用技

2、坚持改革,明确办学路子,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教育在扶贫、兴农、兴牧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地区两个文明的建设,这是贫困地区发展民族教育要走的一条路子。

一个县的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于挖掘人才开发智力。一个县的智力资源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和有实践经验的国家干部,他们是骨干、是种子,要解放思想,鼓励他们走上经济主战场到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去发挥种子和骨干作用。

第二层次是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毕业生。他们是农村的重要智力资源,但如果仅仅有文化知识,不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就起不了积极作用,甚至起消极作用(失落感)。如果认真通过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那就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职业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发动大家都来办,把这部分人的力量发挥起来,作用是很大的。

第三层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每年对他们搞几次实用技术培训,一项一项学,一年一年抓,把这部分,人的素质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就快了。一个县要依靠第一层次的种子和骨干人才去开发第二层次高初中毕业生的智力,再依靠第二层次的人去提高第三层次的人的素质。这项工作一个县如果真正重视,花点钱投资持之以恒地抓上5年,这个县的经济就会起大的变化。民族地区许多县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如凤凰县、东乌旗等等已经在这样做了。这次我们还将向大家介绍山西省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实业兴学精诚育人的办学路子很值得认真研究学习。

3、要逐步缩小目前发展教育困难较大的一些民族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

要结合全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这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4、要充分重视发挥民族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培育民族人才的作用,不断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二)几项工作

要完成以上这些任务,需要我们做出许多艰苦的努力。根据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全国范围来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民族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发展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舆论工具,宣传民族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发展民族教育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进人们对民族教育的了解,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继续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民族教育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工作。通过办班培训、考察、挂职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干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思路,使之能尽快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大力加强民族師范教育。把提高民族师范教育的水平和培养能力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好。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推动全国一百所民族中等师范的改革和达标工作。要结合全国各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通过改革逐步达到民族地区的中师毕业生合格、特色和到位的六字要求。

组织编写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的教案和示范教学录相片。

4、继续组织发达省市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协作。

根据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1993年11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在银川召开了全国教育协作工作会议,会上北京、山东、辽宁、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福建分别与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云南、廣西、新疆、贵州签订了协议,开展对民族贫困县的对口支援工作。目前大部分省区都已在贯彻执行。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省内支援工作也在进行。这是中央教育扶贫的精神,一定要继续抓紧抓好,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新疆班、西藏班,和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也要相应办好。5、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入。

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比较特殊,困难较多,需要在各地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一是中央和省(市)区要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设立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经费。

二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帮助贫困地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安排了世行贷款的民族县,希望各省民教处,地州盟教委的同志都要关心和协助搞好贷款的使用,争取好的效益。

三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6、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和图书的编译出版工作。

国家尊重和支持少数民族用母语和本民族文字进行教学的意愿,以保障我国各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先后拨款300万元支持藏文中小学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拨出100万元支持朝鲜文中小学教材的试验工作,二贫困项目又安排40万美元,支持民族文字教材工作。明年又将拨出100万元奖励民文教材编译出版单位,评选优秀民文教材。明年将与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合作在四川凉山组织彝文扫盲教材编写工作。加强支持教材审定和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

7、加强民族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

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过去多属于经验型,几起几落走过不少弯路。当前民族教育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上经济体制的转换、改革开放形势迅速发展,更加要求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深人研究,勇于实验,探索规律。已被列人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科研课题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对策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明年我们计划在湖南凤凰县召开一次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研讨会,在云南的昆明和西双版纳召开一次民族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各省、区、各地州盟县都可准备一些有一定水平的论文来参加交流探讨。

8、加紧进行民族教育的立法工作。

今年我们将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条例》,把诸如民族教育的发展方针、经费投人、教学语言文字、特殊的办学形式、民族师资培养、对口支援协作以及各级政府的责任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民族教育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当然,我国少数民族的情况各异,民族地区差别很大,各地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本民族本地区民族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门体做法。但在工作方法上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一是要善于把本地区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任务,分为若干具体的项目,并逐项促其实现,例如湖南办寄宿制民族小学、民族初中的工作,都一项项得到了落实。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办法当好参谋,帮助领导解决民族教育办学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发挥协调、牵头、组织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民族教育。不搞“孤家寡人”政策,要增强活力,发挥大家的力量共同办好民族教育事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给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多办实事,一步一个脚印,民族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韦鹏飞

第4篇:全教会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要点

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

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发展教育事业的总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四、深化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的五条重要结论

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应遵循四项原则

1、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4、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项要求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1、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3、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4、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5、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八、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

2、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3、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4、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5篇: 全教会精神学习心得

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需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更进一步体会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全教会精神有了更深入认识。

一、学生所有素质的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是整个民族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新中国成立61年了,我国至今尚未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我国教育和科研的悲哀!虽然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不是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但这毕竟暴露了我国教育和科研的很多弊端!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大大改进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方面面。特别是教学方法,必须大力改进!抛弃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以及其他死板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愉快式教学,以真正打开学生思维;另外,多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在第二课堂中,设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小组、科技发明小组等,并在场地、设施、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形成一种制度,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使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健康的环境条件下成长为具有创造性灵活思维、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修养的人才。

二、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创造力外,还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1.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知识、能力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那他对社会大众就不可能有多大贡献,甚至起负作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公民意识教育,前者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良好品德,什么是不好品德,应该如何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后者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全体国民的一分子,自己的责任、义务,学习、工作、生活中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进而良好的公民。我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不可谓不重视,实际是特别特别重视,有时甚至重视程度超过专业教育!但实际效果令人大跌眼镜!人们普遍看到的是现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诚信度、道德水准的普遍严重下降!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反省!我认为这里既有体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教育方式、教材等因素。比如体制因素,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要诚信,不能弄虚作假,但由于体制原因或其他人为的社会的因素,使学生和老师在某些时候不得不走形式、弄虚作假,以应付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或者领导个人喜好等等,这些现象每时每刻都在教育领域普遍发生(当然其他领域也大同小异)。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刻板、陈旧、说教味太浓的教条等因素影响,使我国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比较失败!我们这种体制和教育形式自身使它成为了形式主义的过场!这与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要求相去甚远!更不用说培养大量良好的社会公民了!

2. 身体素质的培养。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学校的体育教育形式十分严峻!据卫生部、教育部的学生体质检测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已连续20多年下降,而且有加速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令人震惊而又可悲的结果!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打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特别是花费重金训练专业运动员,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及其他群众体育教育的成果是很不理想的!我们的学生同相邻的日、韩学生相比,差距甚大!如果我们再不改革我国学生体育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并加大力度,东亚病夫的称号也许很快就会再次降临我们头上!

3. 艺术素养教育,各领域的真正的大家,都不是死啃书本的人,他们大都具有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各方面的良好修养,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艺术素养对于一个人才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无庸置疑!而我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要么不够重视,要么教育的方式有待改进,总之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建议在学校加强艺术类教师的配备,另一方面,多开这方面选修课。

三、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初进入师范学校时,学校大门上雕刻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就一直伴随我学习和工作的这十五年。这十五年间,我经历了多次有效地大型教育改革,在改革的机遇和大潮中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和日趋成熟,尤其是在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的这两年,学校严谨的管理,教师的爱岗敬业,家长的支持配合,共同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过硬,习惯良好的学生。

确实,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品行,对学生和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我们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全社会对我们的尊重。 全教会精神学习心得(2):

我参加了这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培训课程,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积极开展班级沙龙研讨,发帖,跟帖主动。通过培训,我既学习了相关教育法规知识,掌握了许多管理知识,特别是安全常识,增强了管理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自己和管理学生的安全素质和能力,也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结合本人分管工作及本校实际,谈谈个人体会。 一.进一步明确了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安全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因为校园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一切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没有安全保障还谈什么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不用说管理,只要时时事事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安全融入所有教育教学及管理之中,就会最大限度地防范与未然,更不可能有责任追究。学生的一切成长必须有安全来作保障,离开安全二字谈什么都无任何意义,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内容有:防触电,防火灾,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气体中毒,防拐骗,防自然灾害(雷电、大风、暴雨等)、防交通事故、防偷窃盗抢、防其他意外伤害等。我觉得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课,让学生掌握安全防护知识,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学校分管安全的领导,要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只有认真做好下一步学校安全工作,才能确保广大师生(主要是学生)的安全。

二.只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园安全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正如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所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发生在校园的安全事故或扰乱学校秩序伤害师生的案件都有增长趋势。这些事故、事件的发生、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伤害、死伤学生的家庭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些事件、案件的酿成、固然有因,但与我们主观上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疏于管理,防范意识不强以及对社会不法分子斗争不力有很大关系,致使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甚至根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事件发生了这使我们非常痛心。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开展班级每天一分钟,年级每周五分钟,学校每月半小时的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一周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举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赛、安全教育讲座等活动及利用横幅标语、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这些丰富多采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师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才能杜绝或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

这次的学习内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校园安全不能忘,安全警钟需长鸣。校园的安全是实行教育教学的保障,没有安全的保障,就没有办法实行教育教学。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障学生的安全。为确保全校师生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只有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并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真正使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落实各人的安全责任,做到安全工作的指标、任务和要求;分工和职责明,。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安全工作实绩与各班级和教职工学期末评先相挂钩,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了各项安全工作落在实处。只有严明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才能杜绝或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

总之,学校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做到警钟长鸣,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安全工作,我们必须时时讲,天天讲,做到警钟长鸣,时刻警惕,完善制度、加强预防,落实责任,做到有章可寻、有法可依,落到实处,才能建设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第6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肥城市陶阳矿学校

高博

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推进素质教 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规范 和从严控制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后班、补习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 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 考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 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如果说教师 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 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 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 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 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全教会精神,使我倍受鼓舞,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争做师德模范和教学能手。

第7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心得体会《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丁丽芬2011年1月

第8篇: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纲要[模版]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摘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深入学习领会全教会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着重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关键词:学习 全教会和纲要 精神 心得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教育干部远程教育,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又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在近一个月的远程培训中,我较系统地了解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教育战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和全教会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教师学习之余应该认识到四个坚持的重要意义: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相信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业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现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内容与同仁做一个分享。

一、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纲要》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温总理提出,让全国人民做有尊严的人。所以,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教育家。那么,要创建一流的教育模式,就一定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师真正成长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教育的教师队伍才可能实现建设一流学校,培养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学生才可能实现。我想,这同时也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纲要》在发展任务部分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我个人认为,减负势在必行。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几乎没有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更谈不上有自我利用的学习实践。很多中小学生疲于完成作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导致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匮乏。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应试教育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源。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我们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考试的奴隶。真正做到为党和国家及人民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注重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各地区间的差异却很巨大。所以,教育的均衡发展势在必行。我个人认为,教育均衡除了在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外,还应该重点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和教学硬件均衡。大家都知道,师资建设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好学校的教师相对素质较高,这就导致了家长想尽办法也要送孩子去较好的学校就读,家长非常清楚,只有一流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就导致了部分学在社会的声誉较好而人满为患,而有的学校则因教育教学质量差而鲜人问津,这是造成不均衡的根本源头。而教学硬件的投入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良好的硬件设备,势必阻碍教育的与时俱进。很多教师想要把许多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但苦于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现状而无法实现。对于学生来说就没有很好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阔眼界,触动灵感,创新也可能只有闭门造车,无法获得更为先进的知识和理念。

这一个月的学习,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表达了百姓的愿望,更是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但我同时感受到:《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9篇: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陇东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栗晓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面对此情此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于7月29日全文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教会的召开和《纲要》的出台,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是党和国家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的全面规划和部署。《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方针,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确认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等8个方面的教育发展任务,明确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它作为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一名参加远程网络专题培训的学员,通过学习,让我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最新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1、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被高度重视 《纲要》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在学习过程中,各位领导、专家、教授和学者都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谈了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关系,就目前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反思,指出社会对于大学、学历的追逐,已形成了唯本科论、唯学历论,它不仅是社会各行业、各层面中的现象,也渗透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人才的培养需要学历、需要一些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人才的出现也不是刻意创造就能出现的,它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2、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教授治学新途径 教育行政化是当前困扰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难题。大学行政化的表现就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做什么事都靠行政命令,谁权力大谁说了算,缺乏学者、教育专家的讨论与论证,再加上长期以来政府对学校管理太细、包办太多,使得高校陷入行政化的泥潭。 教育去行政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当初在高校设行政级别是为了更好的推进“211工程”“985工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化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温家宝总理从2003年以来已5次提出“教育家办学”的重大命题,《纲要》也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然而,要真正取消大学行政化,光靠几个文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形成在国人心目中的官本位思想一时是无法去掉的,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真正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大局意识,提高岗位补助津贴,避免因行政级别和职称的取消而给领导干部造成的心理上的不适应;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一个多月的学习让我收获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通过学习,使我对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全面、准确地认识,对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以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落实到教育工作就是“育人为本”。它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培育肥沃的土壤;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健全和落实学生公寓服务制度,着力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让学生感觉回到宿舍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温暖;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规划与指导,为他们毕业后找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智力帮助。总之,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校园管理,提升高校整体服务水平

《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加快推进高校管理改革创新,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高校管理是由行政、学术、思想三部分管理构成的。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由于机构繁杂,层级过多,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尽科学、服务意识不强,民主气氛不够,官本位意识严重、管理的规章制度陈旧落后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行政管理效率较低。要牢固树立行政效率观念,改革和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建立行政管理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管理,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建立协作学习共同体,相互支持,共同领导,加强组织学习,完善沟通渠道,促进组织变革,不断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促进高校学术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以人为本,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科学化,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我校实际,要完善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政务公开,自觉接受老师、学生和群众的监督;重视和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沟通学生—教师—领导的纽带;完善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校园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3、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以育人为本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党校为主阵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以典型宣传为抓手,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示范性;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性;以关爱学生个体、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 (2)适应思想政治环境的变化,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其以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工作效率高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良荞不齐的混杂思想,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观点随时存在。因此,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因时因地制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3)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把握青年的思想动态,控制和引导其行为,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预见性。

4、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

以学生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学生在学生管理中作中的被动地位;转变观念,变“管理学生”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与能力;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一切为学生的利益着想;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引导学生社团、学术团体在学风校风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学生工作队伍,努力促进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骨干、基层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给予他们充分地信任,让其大胆施展才华,同时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褒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学生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有效行使管理职能,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教育改变民族的命运,强国必先强教。此次培训学习使我在思想和认识上上又得到了一次洗涤,作为学校管理的切身参与者,在学校二次创业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除了继续搞好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要更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自觉服务学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领会“全教会”精神,积极发挥《纲要》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立足本职岗位,为全面推进校园管理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纲要》的战略目标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区党代会贯彻落实措施下一篇:农村产业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