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史

2022-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基督教会史

基督教会史

基 督 教 会 二 千 年 历 史 速 写

每一页的教会历史都是救恩历史的一部分,借着教会的宣讲及生命的见证,把神的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况活现出来,成为一种改造生命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教会每一页的历史都是坚贞不移的信徒用血和汗写成的。不少信徒为了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不辞艰苦地将福音带到不同的地域与文化,并且在面对逼迫时,不惜将生命浇奠。他们的血便仿佛种籽一样,在不同的地区萌芽生出教会来。然而,在过去一千九百多年中,教会也经历了多次的挫败,有时面对挑战时畏缩妥协;有时被外在的势力渗入,分化教会,使教会沦于败坏光景;有时因人的软弱,在高举教义真理时却忘记了爱心的实践,因而造成教会分裂,使神的名受到莫大的亏损。正因为教会经历过多次的挫败,我们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教会的历史是神的信实不断展现的历史。无论在什么时代,当教会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神便兴起祂的仆人,配合各种环境的因素,洁净教会,复兴教会,使她从颓败中起来,拓展神的国度。

在我们比较深入去谈论教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所遭遇的各种困难之前,我们不妨概略地将教会接近二千年历史的一个轮廓勾划出来,好让大家先有一幅比较完整的图画。

为了方便起见,很多史学家都将教会的历史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初期教会史,由基督及使徒建立教会开始,直到第六世纪末年。史学家以六世纪末作初期教会史的完结,乃因教会于六世纪末已进入一新的历史形势。自五世纪开始,罗马政府对西罗马帝国已失去控制,西罗马帝国渐趋全面崩溃。然而与此同时,那里的教会却日益壮大,渐渐成为普世教会的领导。使西罗马帝国的教会兴盛的关键人物乃大贵格利(或作贵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约540-604 A.D.),他被视为最后的教父,也是第一位教皇,是罗马天主教传统的开山祖师。因此大多数史学家都以贵格利一世登基作教皇的那年为罗马天主教传统兴起的肇始。正因这缘故,第二段的教会历史便是由主后五百九十年(即贵格利一世即位那年)开始,直至主后一五一七年1517马丁路德发动改教运动为止。史学家称这段历史为中古教会史。第三便是现代教会史,由改教运动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

每一段教会史都有其特色,有它时代独特的契机,也有其独特的问题与危机,更有其独特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几个不同阶段的历史独特的地方。

初期教会:

初期教会的发展本身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当使徒们一个接一个离世以后,教会便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教会一方面要继续使徒宣教的工作;但在另一方面,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教会在失去使徒属灵权威的领导下,如何保持纯正信仰及合一的见证?这是教会当时的问题。在这时期,教会一方面尽量保留使徒在世时的言论与教导,在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属灵领袖必须被坚立起来。我们通常称这时期为"后使徒时期"。这时期大概从主后一百年开始至主后一百七十年左右。在这时期,教会权威的形式开始产生变化。起初使徒直接地从基督承受使命去见证、传递祂的启示,因此对于教会信徒,他们的言行,都带有代表基督的权威。但他们去世后,教会便得依据另一种信仰、生活的指标,于是一些被教会普遍公认的文献及信条开始出现,以作为信徒信仰、生活最可靠的参考。圣经的正典便是在这时期开始形成的;比较详细的信经(如使徒信经)也纷纷在这时期出现。在这时期,信仰的表达都是非常单纯,没有深奥抽象的阐释,并且非常着重信仰在生活上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时期也是教会经历很大的逼迫,却又扩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教会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教会的组织还很简单,异端的影响仍未太猖獗,因此信徒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时的信徒绝大部分是基层的。这时期史学家称之为"后使徒时代"(Post-Apostolic Age)。

接着便是"尼西亚前时期"(Ante-Nicene Age)的历史,由主后一百七十五年开始至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尼西亚会议为止。这段时期无论在内忧和外患上,教会都经历很大的压力。外患方面,就是教会接二连三的受到国家严重的逼迫,而异教徒的哲学家、文学家也多方面提出问难与攻击。内忧方面,就是教会内极端的信仰表达以及异端也多起来。因此在这时期,教会不单要向政府申辩,更要对应敌基督思想的挑战,同时也要为纯正的信仰争辩。因此,这时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基督教正统神学思想的发展及护教运动的兴起。同时,教会在迅速的扩展中,开始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崇拜的内容也慢慢丰富起来。此时的教会不再是低下层所独占的了,基督教已渐渐渗入中、上层,因此不同阶层相处的种种问题便开始出现在教会中。

"前尼西亚时期"之后便是"尼西亚时代"了。这时的基督教,因着君士坦丁大帝的归信,已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逼迫的忧虑没有了,但内部的种种问题却浮现出来。最严重的问题是教会开始趋于世俗化和结构化。为了避免受这种趋向的败坏,不少信徒退到荒漠中,企图透过在独处中的安静与严谨的操练,保持圣洁的生活。修道主义的兴起便是这时代的特色。这时代另一个特色是神学争论的普遍。为了要排解这些神学争论,教会就得继续不断地召开大公会议。教会的分裂也因这些争论和会议渐趋严重。

进入第二段的历史,我们看到罗马帝国不断萎缩,蛮族经常入侵,罗马军竟无力抵御。主后四百一十年,哥特人攻入罗马城,使整个罗马帝国举国震惊。当时便有不少人认为这事件是罗马亡国的先兆,是罗马人背弃他们的天神所招致的惩罚。主后四百七十五年,蛮族再攻入罗马城,四处抢掠,若不是罗马的大主教苦苦央求他们不要焚城,恐怕罗马城便付之一炬。在这里顺便提一提,就是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已不在罗马,而在小亚细亚旁边的君士坦丁堡。自从主后三百一十五年君士坦丁迁都以来,整个罗马帝国的重心便从意大利向东迁移,这便造成意大利及意大利以西的国境空虚。小小的一队蛮族往往可以攻城劫掠,来去自如。帝国因无暇西顾,竟任由罗马帝国的西边自生自灭。正因如此,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西边的政治、经济及宗教领袖,蛮族入侵后,协助及领导人民重建家园的,往往是罗马的大主教。罗马天主教也就是这样渐渐壮大。在东边,神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下来,一个神学问题的纠纷解决了,另一个又出现。信徒的信仰生活已渐渐失去其活泼的能力。就在此时,大约是在主后六百三十年,回教突然兴起。回教徒在主后六百三十七年攻入耶路撒冷,不到两年,整个叙利亚也陷入他们手中。在五十年内,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大部分都落在回教徒手里,而教会却退缩到君士坦丁堡附近一带的小小角落,教会可算损失惨重。

当时的形势的确非常不利,西罗马帝国经常受蛮族的侵扰,人民不能安定生活;而东罗马帝国则落在回教徒手中。这真是令人觉得黯淡的时候,因此很多史学家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我们要弄清楚,"黑暗时代"并不是指教会内部黑暗,而是指整个罗马帝国的文明趋于崩溃,在多方面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不少文化的遗产也渐渐失落。反过来,教会是保留那些文化遗产的使者;例如在很多地区,在蛮族入侵时,农民往往迁逃,以致不少农地荒废,甚至连耕作的技术也都失传了。教会很多修士便负起耕作的任务,并且保留了耕作技术。其实这时期也有它光明的一面。这时期是教会向欧洲西边及北边扩展神速的时期。以罗马为基地,教会差遣传教士带领蛮族归主。从主后六百年到七百五十年间,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以及盘踞于现今德国、法国地区的蛮族,全部归信基督。再过不多时候,北欧也归入了基督教的版图内。

由于东边的教会大大的萎缩,罗马的大主教便渐渐成为大公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人,而罗马教会因其宣教的成就,也成为欧洲所有教会的母会,受她的牧养与管辖。于是罗马天主教便日益壮大,而一度极具影响力的东方教会在历史上竟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以后教会历史的焦点,几乎完全在西方教会的发展。

教皇的势力日益壮大,教会的地位日高,权力的斗争及各式各样的腐败也开始出现。意大利的贵族经常控制教皇的推选及其他的政策,因此,一些德性败坏的人竟也当起教皇来。从主后九百年开始,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几经改革也无法扭转。在上的如此,在下的也如此,很多主教主管数个教区而从来不负牧养的责任。不单如此,他们竟将一些有利可图的圣职售卖,很多圣职人员的道德生活败坏非常。因此缺乏牧养和真理的教导,民间的各种迷信渗入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中;有时圣职人员更利用这些迷信鱼肉信徒,如颁布、售卖赎罪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神学方面,经院学派兴起,神学的反省几乎完全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系统俘虏。理性的论证往往取代了对神话语的聆听与阐释,神的道被化成一套一套抽象玄奥的系统,与信徒的信心经历及生活相去不知千里。

在这情况下,上至教皇,下至信徒,都觉得教会急需改革,但他们不知从何着手。偶尔有几声旷野的呼喊,但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到了十六世纪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文化意识的蜕变已由渐变而转速,急剧变革已如箭在弦。当一切条件就绪,马丁路德于一五一七年发动的改教运动便展开,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仰作出全面的检讨、批判与改革。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如星火燎原一样地迅速蔓延,最初在德国,后来在瑞士、法国展开。不久,英国因亨利八世未能取得教皇批准他与皇后离婚,因而与教廷决裂,另一形式的改教运动也在英国展开。在德国的改教运动产生了信义宗的教会;在瑞士,因慈运理(Zwingli Ulrich Huldrych, 1484-1531 A.D.)及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A.D.)领导的改教运动产生了改革宗的教会;在英国就产生了圣公会。信义宗与改革宗在欧洲不同的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丹麦、瑞典、挪威受信义宗的影响极深,而苏格兰、荷兰、比利时则受改革宗的影响较深。在英国,一些不愿接受圣公会体制的信徒在十七世纪远渡重洋到北美洲寻求教会自由,这是美国立国的先祖,他们大都受改革宗的影响极深。然而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波兰这些地区,改革运动因着各种因素而节节失利。所以改革运动以后,天主教的传统依然很牢固地坚立在这些地区。如此一来,教会便呈现分裂之势;天主教与改革派三百多年来一直彼此敌视。而在改革派中,不同的宗派因着信仰表达的重点不同及体制上的差异,也形成了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势。

在十

七、十八世纪,天主教方面将精力倾注于传教的事工上,他们在拉丁美洲、亚洲,甚至在欧洲本身都有相当的成就。而此时,改革派却纠缠于宗派间或宗派内的神学争论中,将不少精力虚耗,在传教方面几乎交了白卷。

十七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精神文明正发生很大的变化。理性主义渐渐抬头,科学也相应快速地发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一种机械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就好像一个机械的系统,里面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机械的科学原理解释。于是,信徒的信心受到严重的考验;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为了应付这些挑战,一些神学家竟削足适履地将传统的信仰妥协,因而产生所谓自由派神学。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西方在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之间,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这却带来西方精神生活的空虚,而教会也因此感受物质主义很大的压力。教会面临世俗化的危机。

然而在另一方面,十

八、十九,以至二十世纪初期却是教会复兴更新的时期。自十八世纪末,复兴的火焰由英国燃烧至美国,再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地区。这股复兴的火与教会传教的热忱相辅相成。因此,在这二百年来,改革派教会的增长也是空前未有的。

到二十世纪,教会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挑战,就如共产主义,物质主义,民族主义等。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二十世纪是基督教节节败退的时期。共产主义在六十多年内席卷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欧洲的教会似乎不断萎缩。然而,教会的生命力真是惊人的,在种种狂潮的冲击下,教会却不单没有退缩,反而有扩展之势。在主后一九八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的一份研究中,发现基督教仍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教会也在不断地增长中。

二十世纪是西方传教士撤退时期,也是本土教会兴起的时期。许多第三世界的教会在负起自治、自养、自传的责任后,发展极其迅速。而教会史也从以西方教会历史为主导的阐述转向多元的历史阐述,而从多元的历史发展中寻求普世的意义。

二十世纪也是合一运动开展的时期,但可惜合一运动稍为开展,在仍未能将不同宗派的距离拉近前,便大谈世界宗教的对话与合一,因而在推动天主教,东正教及基督教对谈、合作与合一方面,没有产生突破性的果效。而不久,合一运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从比较著重合一的讨论与活动,转移到政治及经济的解放,因而在第三世界的神学及教会生活,引起颇大的变化,也同时迫使普世教会正视信仰与处境的关连。我们可以说,二十世纪教会的宣讲是从过往回应理性思辩的时代潮流,转向回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势。

有人认为二十世纪教会最大的发展会在非洲和亚洲;在非洲,教会的宣教工作已经有相当的成就,而在亚洲,我们仍在起步的阶段。面对这么广大的禾田,亚洲基督徒的责任真是重大。

第2篇:基督教会史作业

《基督教会史》开卷考试题(1-18章) 参考(美) 雪莱教授著《基督教会史》一书 刘平翻译

第一章问题:

1. 耶稣基督的生日是如何确立的?对吗?

答:事实上,人们并不准确知道耶稣基督的生日,圣诞节只是人们后来为了纪念他而订下的一个日子。基督徒最看重的应该是复活节,因为耶稣基督的复活,我们才有了永生的盼望。

2. 是主耶稣创立了基督教吗?

答:这个说法虽然为众多外邦人以及基督徒普遍的接受,但却是荒谬的,基督教并非从主耶稣道成肉身才开始,而是从创世之初亚当夏娃既已开始,甚至可以说从永恒中就早已存在。我们只能说新约教会是从耶稣基督开始的。 3. 基督教何时开始?

答:以弗所书1:4中说道,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这说明永恒中上帝早已有定旨,也就是说,永恒中教会既已存在,那基督教就应该从那时开始,最晚也可以追溯到创世之初亚当夏娃的时候,有形教会既已显现。 4. 耶稣传道的核心是什么?

答:耶稣基督传道的核心是上帝的国度。他通过宣教、医病、赶鬼等等作为意在描绘一幅上帝国度的概略图,引导那蒙拣选的儿女重获新的生命,弃绝罪恶,回归真道,仰望上帝之城的永恒福乐。

5、基督教会历史从何时开始?

答:正如前两题所回答的,有形教会的历史应该从亚当夏娃开始。

第二章问题:

1. 基督教与犹太教有什么关系?

答: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根本分歧在于一个以耶稣为弥赛亚,而另一个则刚硬的否认其权柄。但是基督教与犹太教是同根同源的,拥有基本相同的旧约圣经,而犹太教应该是从文士以斯拉之后开始发展,有律法主义,会堂聚会的特点,正式形成是在他们否认耶稣为基督之后。

2. 希伯来文圣经与希腊文旧约圣经有什么差别?

答:希腊文圣经是由若干犹太学者(相传为72名,故又称七十士译本),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期间陆续译出。他与希伯来文圣经的不同在于,他不仅包括已列入正典的39卷犹太经卷,也包括一些当时广泛流行但尚未被犹太教正式采用的书卷(即《次经》)。

3、 正典、次经、伪经的差别是什么?

答:正典即为先知和使徒们受圣灵感动所记录并留存下来的经典,而次经指的是几部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的著作,一般认为,这些著作是犹太教抄经士冒用先知之名所写的,有一些参考意义,但不能作为正典接受。伪经指的是救恩观、基督论等明显存在错误的一些人为歪曲真理的作品,是不能阅读的。然而基督教各教派历来对“次经”看法不一,对伪经看法则较为一致。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次经”一半有圣灵默示,是圣经正典,而伪经则不是圣经正典,全无圣灵默示,不是信仰依据;天主教认为次经是信仰依据,东正教认为次经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改革宗则认为“伪经”全无灵感,不是正典,因此也就不是信仰依据。 第三章问题: 1. 福音是什么?

答:福音即哥林多前书15:3-4节所讲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 2. 福音如何在罗马帝国传播的?

答:福音传播的起点是从犹太人开始的,而后随着使徒们和那些散居于罗马帝国各地的归主了的犹太人而传播开来,先是耶路撒冷,到犹太全地,再到外邦各地,直到遍布罗马帝国,并且传播的模式是从中心城市向规模较小的乡镇推进。

3、福音是无产阶级运动吗? 答:这个说法不对,首先,使徒们以及初期的一些信徒从事的工作有渔夫、税吏、医生、官员等等,其中不乏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和有地位的官吏,其次,福音传播也几乎是从大城市向规模较小的乡镇推进,所以说福音是无产阶级运动实在是一种误解。

4、诺斯替主义是什么宗教?

答:诺斯替主义是罗马帝国时期希腊—罗马世界的一秘传宗教,在公元初年开始为人所知。他认为物质世界是邪恶的,并非至高神所创造,而是由低于他的一位“得穆革”所造。至高神的本质是“心灵”,“生命”,“光”,而与物质世界“浮兮斯”相平行有一个实存的精神世界。它认为人只有通过禁欲清修,重视灵性才可得救。它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希腊罗马其他秘传宗教影响,并且汲取伊朗的二元论,印度的灵魂轮回观念,巴比伦的占星术等。基督教新约教会形成之后产生了一种诺斯替主义的教义,在第二三世纪盛极一时,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并在基督教国教化后遭禁而最终衰弱,但其影响仍持续数百年。曾对摩尼教及中世纪欧洲的清洁派、阿尔比派等产生影响。其主要特点及贬低物质,高抬灵性,且持守善恶二元论。如今对基督教仍有影响。 3. 爱任纽主教在批判哪一种异端?

答:诺斯替主义。

4. 三位一体的概念是由谁先提出来的?

答:第一个提出三位一体概念的是德尔图良。

第四章问题:

1. 主教波利卡普因何殉道?

答:波利卡普因为拒绝否认耶稣基督为救主而殉道。

2. 罗马帝国的基督徒受到迫害的几个理由是:1.不随从罪恶;2.性与诽谤;3.拒绝国家高于三位上帝。你同意吗?

答:以上三个理由并非根本性的原因。基督徒受到迫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唯独敬拜上帝,唯独称耶稣基督为主,并肩负传福音的使命为上帝的国度征战,而尘世的罪人生活在罪恶当中,必然是与上帝为敌并恨恶那些显出他们是有多么罪恶刚硬的基督徒的,所以迫害便发生了。

3. 如何评价基督教化的罗马帝国?参奥古斯丁主教的《上帝之城》

答:罗马帝国集体归信基督教,为基督教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加强了教会对内部异端的清除以及对外福音的拓展,同时也对帝国民众的道德水平提高和生活安定带来益处,但是集体归信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令教会面临世俗化侵袭渗透的危险,另外,许多民众只是迫于压力而并非真心加入大公教会。总之,虽然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但它依然是地上的罪恶之城,故而再辉煌、强大也是会灭亡的,所以基督徒不应该寄希望在国家上,我们唯一的盼望只能是永恒的上帝之城,但教会可以引导国家敬畏上帝,惩恶扬善。

第五章问题:

1. 大公教会神学是如何开始的?

答:奇妙的是,初代教会出现的一些异端教义,试图阐释真理而形成的错谬迫使教会一步一步的去树立有关圣经启示的周全而系统的论述,搭建起正统信仰的框架,即正大公教会神学。

2. 大公教会如何分辨正统与异端?使徒统绪有何意义? 答:大公教会依据使徒及使徒后教父们的教导、大公会议的决议来分辨正统与异端。②“使徒统绪”就是教会的基本信仰,包括教义、教规、圣职、礼仪等可以追溯到古教父和使徒,直至耶稣基督,体现了一种传承关系。使徒统绪有效的保证了信仰的一贯性和纯正性,确保了真理能世代相传,避免异端对正统教会信仰造成侵扰,同时也保证了教会有序的管理和牧养。

3. 诺斯底主义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答:诺斯替主义的核心特点是善恶二元论,即他们认为世界最终分为两种宇宙力量,善与恶,并且他们将恶等同于物质,故而,他们否定物质,崇尚灵性。 4. 今天基督教里面有诺斯底主义吗?

答:今天基督教会里依然有诺斯替主义的影响,即抬高灵性,贬低物质。 5. 使徒信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早期教会面临一些异端教义(如诺斯替主义)的挑衅,大公教会被迫要澄清信仰,另外,初信徒受洗加入教会之前需要明白一些基本的真理教导,故而使徒信经就在教会驳斥异端建立信仰的过程中凝结而成。

6. 使徒信经都是针对哪一些异端观点?

答:使徒信经驳斥了撒伯流派、马吉安派、诺斯替派以及多纳徒派。

第六章问题:

1、新教《圣经》中新旧约各多少卷?

答:旧约39卷,新约27卷。

2、请简述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圣经有何区别。

答:基督教的圣经里不接纳次经,而天主教和东正教接纳次经作为第二正典。基督教圣经旧约采纳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承认的希伯来文正典39卷,新约则是公元397年正式确认的正典27卷。天主教的《圣经》总有73卷,其中《旧约》含有7卷次经,故有46卷,《新约》正典27卷,与基督教和东正教相同。东正教的圣经旧约共有50卷,其中包括4卷天主教亦不承认的次经,不过,他们主张次经只是作为参考,其真理性并非等同于正典。

3、第一次确认圣经正典是在哪一次大会?确认旧约和新约各是多少卷?

答:第一次确认圣经正典是在公元393年北非召开的希波公会议。确认旧约39卷,新约27卷。

第七章问题:

1、教会是圣徒的社团还是罪人的学校?

答:教会并非圣徒的社团,因为来到教会的人里面杂混着麦子和稗子,人难以分辨,而神到末后的日子自会显明。说教会是为罪人设立的学校时需分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蒙恩得救的人被上帝称为义,亦即说真信徒重生得救,身份上已从罪人转为义人,只不过是仍旧会犯罪的义人,那我们说教会是罪人的学习似乎也欠妥。

2、主教制是什么 ?新约教会从何时开始实行主教制?圣经里的神权如何在教会体现?

答: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即主教、长老、执事三级管理制度。主教由使徒统绪按立产生,主教再按立长老和执事一起管理教会,直到公元1517年改教前教会唯一采用的管理模式即主教制。新约教会从2世纪初即已实行主教制,而这些主教基本都是使徒后教父。圣经里的神权在教会的体现就是,教会实行神权管理,由主教作为上帝的代言人来管理教会,如伊格那丢所言「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认可。」

3、大公教会如何形成?如何判定异端?判定异端的标准是什么?

答:在由使徒后教父们对内驳斥异端与对外传扬福音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主教制管理模式、大公会议决议以及圣经正典,即正统信仰的大公教会。对异端的分辨是教会主教们依据大公会议决议来判定的。

4、补赎是什么?

答:教会圣事论用语。意为惩罚、惩戒。指信徒犯罪以后通过诵经、禁食、朝圣等方式表明自己真心悔罪、节制肉欲并祈求宽恕。此圣事传统为天主教所继承使用。

第八章问题:

1、奥利金的核心神学观点是什么?为何他被定为异端?

答:

一、奥利金的核心神学观点包括:宇宙有三个层次,即上帝、受造的灵魂、以及受造的物质世界等,甚至他也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之间存在等级从属关系,圣子是小于父的。②灵魂先存说,即认为人类和耶稣的灵魂在始祖亚当之前早已预先存在。③人复活以后的身体与生前的身体并非同一,死后也无永罚,一切灵魂--包括天使、人的灵魂、魔鬼、最终都可升入天堂。④他认为《圣经》的词义是寓意性质的,所以推崇寓意解经,只要教会没有规定的,他就自由解释。

二、奥利金在公元553年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被定为异端。因为他已经违背了大公教会的正统信仰。

2、有文化的基督徒经常会犯何种错误?

答:知识分子基督徒常常容易自以为是的胡乱解释圣经,而非来到教会听神仆的教导。

3、我们能够随便引用异端的著作吗?

答:不能。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的著作就是错谬的,所以不能随便引用,以免造成误导。如果出于研究需要而使用,则需要标明此为大公教会所判定之异端。

第九章问题:

1、罗马归信基督教的首位皇帝是谁?

答:君士坦丁。

2、他是怎样推进基督教国教化进程的?

答: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的合法敬拜,并且他也公开表示喜欢基督教,进而他允许基督教神职人员像异教祭司一样享有免税权,他废除了十字架死刑,他终止了用角斗士格斗的方式惩罚罪犯,到公元321年,他规定星期天为公共假日,极其重要的是公元325年,为了确立帝国信仰统一的正统教义,他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帝国境内约300名主教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推动了正统教义的普及。

3、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如何使得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忏悔的?

答:安布罗斯禁止狄奥多西领受圣餐,除非他谦卑悔改。

第十章问题:

1、什么是“阿里乌主义”?

答:阿里乌主义起始于一个叫阿里乌的亚历山大长老,他主张圣子是被造的,从属于圣父,从而否定了耶稣基督的神性。

2、请简述它与《尼西亚信经》的观点不同之处。

答:尼西亚信经为驳斥阿里乌否认耶稣基督神性的错谬而如此写道: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

3、耶和华见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异端?

答:耶和华见证会是从基督教复临派中分化而成的教派。1881年由拉塞尔创建于美国。相信基督于1914年在天国行使统治,魔鬼会在地上作祟,但基督复临后将捆绑魔鬼,消灭一切非信徒,在地上建立人间天堂;反对三位一体说,只承认耶和华神,认为耶稣是人,被拣选作基督;视现世无可救药,唯有参加该派才可得救;认为圣餐和洗礼纯属纪念,目前有信徒6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北欧。

4、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主教有何贡献?

答:勇敢无畏的为维护尼西亚信经而奋斗终身。

第十一章问题:

1、什么是“基督二性论”?,存在哪些异端思想?大公教会正统的基督论是什么?

答:基督二性论指的是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有异端“基督一性论”否认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认为基督的人性完全融入神性,故只有一个本性。大公教会正统的基督论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人二性会合于一个位格。

2、大公教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推翻这些异端思想的?

答:大公教会在325年、381年、431年、451年分别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以弗所会议、迦克墩会议,并通过了一些决议,形成了信经,抵挡住异端,巩固了信仰。

3、迦克墩信经重点强调什么?称玛利亚为上帝之母的神学意义何在?

答:迦克墩信经重点强调了基督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且二性会合于一个位格。称玛利亚为上帝之母的意义在于承认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且按着神性来说,他与父同体。

第十二章问题:

1、住院隐修制是何时由何人提出的?

答:住院隐修制是约公元320年由一位名为帕科米乌的人提出的。

2、住院隐修制与传统的个人隐修制有何区别?

答:住院隐修制不允许修士独居或者几个人在一起生活,各人自行其是,而是建立了有管理的共同生活,使得修士们可以一起起居、劳动和崇拜,他们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并且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穿着统

一、严格遵守纪律。总括有几个区别,第一,集体共同生活,第二,有统一的管理,第三,有严格的纪律。

3、3-4世纪最伟大的修士是谁? 答:圣安东尼。

4、五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本尼迪克修会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尼迪克修会制定了一套“约束与某种程度的自由相结合”的会规来管理修士们的修道生活,而这样的管理权归于一位院长。一方面,每为修士发誓愿要绝对顺服院长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对他来说似乎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院长由修士们自己选举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在得到全体裁判之后院长才可以决定主要事务。②会规里面规定每个修道院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合理,都应当配备生活必需品,修士们自己劳动编织衣服,酿酒等,即特别注重体力劳动。③会规里还为崇拜仪式制定了特别的计划。

第十三章问题:

1、简单介绍奥古斯丁主教的历史贡献。

答:著书立作,驳斥异端,阐明信仰,奠定了基督教正统神学的基础,并且深刻影响着后世西方教会以及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的神学传统。

2、什么是“帕拉纠主义”?今天有“帕拉纠主义”吗?

答:帕拉纠主义是公元4世纪由不列颠修士帕拉纠创立。他反对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和原罪说,主张人的得救不是靠神的恩典,而是人的自由意志。于公元431年被以弗所公会议定为异端。今天仍然有帕拉纠主义,在阿米念神学中得到发展,并且持守这种神人合作信仰的教会几乎多于正统。

3、针对“帕拉纠主义”的异端思想,奥古斯丁有哪些观点?

答:奥古斯丁提出神有绝对的主权,决定拯救谁不拯救谁。人从始祖亚当犯罪开始即有原罪,是全然败坏而无法自救的,故而唯独仰赖上帝的恩典拯救。

4、多纳主义异端的问题在哪里? 答:多纳徒主义坚持认为教会必须是圣洁的,强调教会纪律,坚定不移的抵抗不称职的主教们,特别是有背教经历的主教和信徒们,总之想要建立一个完全纯洁的教会,从而造成了教会的分裂。

5、简述奥古斯丁主义与加尔文主义的异同。

答:加尔文与奥古斯丁对基督论、救恩论的认识都是相同的,强调三位一体、预定论、基督的神人二性一位格、上帝的绝对主权、人的全然败坏、人对神救恩的绝对依赖。准确来讲,加尔文是传承了奥古斯丁直至保罗的信仰,但是他并没有继承奥古斯丁的教会论,包括主教制的教会管理模式、七大圣礼等,差异即在此。 第十四章问题:

1、教宗制又称“教皇制”,与主教制有何差别?

答:公元2世纪安提阿教会已经实行了主教、长老、执事三级管理制度,主教按照使徒统绪按立产生,主教再按立长老和执事一起管理教会,直到公元1517年改教前教会唯一采用的管理模式即主教制。而教宗制是从主教制渐渐演变而来的,它是以教宗为整个教会最高首脑的教会组织制度,教宗在教会中居于最高位置,享有最高权威,为彼得的继承人和基督的代职人,11世纪东西方教会分裂后,西方教会逐步形成教宗制,1059年正式形成,教宗由枢机选举产生,任期终身。

2、罗马教会主教为何成为大公教会第一主教?教宗利奥一世与此有何关系?

答:罗马是帝国的首都,是五大教区里面最大且最富有的教会。②罗马的信徒和神职人员众多,影响力最大。③早期教会的一些教父,从2世纪的爱任纽开始指出彼得和保罗是罗马教会的奠基人,随后的主教是使徒的继承人。

利奥根据福音书上的三处记述(太16:13-19,路22:31-32,约21:15-17),认为基督允诺在万世基石彼得之上建立他的教会,而罗马主教就是这个权威的继承者,从而奠立了教宗首席权的理论基础。

3、随着罗马帝国的东移,教会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随着罗马帝国东移,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力量增强,各个教会盼望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也被要求负担起与其他几个主要城市相当的属灵和教理上的领导地位。但是,罗马帝国皇帝却有自己另外的想法,他想要通过加强君士坦丁堡教会主教的权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教会的目的,所以有关教会首席权的问题被摆上了台面,究竟新旧罗马中哪一个才具有首席的地位。而君士坦丁堡因为越来越依赖其政治地位而渐渐的为国家所辖制,宗主教也越来越失去独立性。然而罗马教会却因为西部罗马帝国的衰弱而日益独立,从而为日后教宗的产生奠定了先决基础。

4、罗马教会首席权从何而来?是否合理或合乎圣经?

答:罗马教会由于其特殊地位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利奥更是依据福音书里的有关记述而奠定了教宗首席权的理论基础,认为罗马主教就是彼得的继承人,理应具有首要发言权。公元445年罗马皇帝瓦伦廷三世颁布法令指示高卢的罗马执政官埃提乌强迫拒绝自愿赴会的主教加入教宗法庭,使得利奥的主张变成了一项法律。西部罗马帝国的渐渐衰弱也促进了罗马主教的独立,令其权力倍增,实至名归成了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16:18节里说的要将教会建造在磐石上,指得并非彼得一人,而是以彼得为代表的使徒们,亦即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了教会。所以若单凭这一节经文而定罗马教会为首席的话是有些欠妥的,但是罗马教会由于其特殊性而成为教会最高首脑,对教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无论对教会的管理、对异端的驳斥还是拓展福音都是有好处的。 第十五章问题:

1、大公教会是何时开始有分裂的萌芽?

答:自从君士坦丁将首都从罗马东移至君士坦丁堡,从而使得君士坦丁堡在政治权利和属灵权力上都与罗马分庭抗礼,两个城市徘徊于首席权斗争的边缘,而随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驾崩前将帝国分赐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这一事件标志着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开始。

2、东西方教会在处理教会和国家的关系上各持什么样的观点?

答:东方教会渐渐的依附于国家,成了国家的联盟,而西方教会努力摆脱国家对教会的辖制,起而领导国家。

3、何谓东正教?第七次大公会议于787年在尼西亚举行,主要决议是什么?

答: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支派中的一支,又称正教会或正统教会。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今天它大约有15家截然不同的教会,大多数分布在东欧,与天主教不同,正教由一些被称为“自主教会”或“自治教会”的地方教会松散的组成,这些教会彼此独立,但却有着共同的信仰。 ②此会议指责圣像破坏运动为异端行为,并宣布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

4、简要解释大公教会的七大公会议的决议内容。

答: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公会议订阿里乌主义为异端,制定了《尼西亚信经》,确认了圣子与圣父是同质的,是受生的而非被造的,是出于真神的真神。②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公会议重新确认了《尼西亚信经》,并且驳斥了阿波利拿认为基督并不是完全的人的错谬思想。③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公会议驳斥了聂斯托留否认马利亚为“神之母”的将耶稣基督神人二性分割开来的错谬。④公元451年的迦克敦公会议产生了重要的基督论定义,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以及二性联合于一个位格”,此会议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并且制定了《迦克敦信经》。⑤公元553年召开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基督一性论”视为异端。⑥公元680年召开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定“基督意志单一说”为异端,宣称耶稣基督为上帝“道成肉身”,具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⑦公元787年召开的第二次尼西亚会议主要讨论了圣像崇拜的问题,指责了圣像破坏运动为异端行为,并宣布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

第十六章问题:

1、卜尼法斯被人称为“日耳曼人的使徒”,他有什么事迹?

答:卜尼法斯是一位公元8世纪的传教士,他受教宗格列高利二世的委派向日耳曼人传福音,他进入日耳曼族的一处圣地,即供奉着雷神托尔的圣林,然后操起斧头走向那颗受膜拜的巨大橡树,正当他落下第一斧的时候,一阵飓风吹倒了这颗树,异教徒们大为震惊,于是就都改信基督教了,卜尼法斯用这棵树的木头建立了一座圣彼得小教堂。

2、476年通常标志着基督教西罗马帝国的什么?

答:公元476年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标志着中世纪的开始。

3、克洛维(234—544 年在位),他是第一位归正大公教会的蛮族首领,有何意义?

答:克洛维的归正同时带来了整个法兰克族的集体归信,也为福音传至大不列颠提供了一条通道,同时,归信后的法兰克族也成为日后福音征服整个欧洲的先遣部队,是教会的忠实力量。

4、福音在欧洲大陆传播时遭遇里那些问题?对信仰的建立有何影响?

答:语言不通,增加了传福音的难度。②4世纪阿利乌主义在帝国内大行其道的时候即已在蛮族世界中广为流传,而正统信仰要进入传播必然要对信仰进行澄清。③异教文化和神祇对福音的传播造成极大阻碍。 第十七章问题

1、上帝的执政官是指谁? 答:指的是大格列高利。

2、他有何重大贡献?他用什么人作为传福音的的主力军? 答:格列高利排遣大批修士进入蛮族世界传扬福音,为中世纪福音征服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为教会赢得了罗马周围广大的土地,即教产。③抵挡住了蛮族国家的军事进攻,保护了教会和国家。④他有魄力的领导扩大了教宗职位的权威,令教会摆脱国家的控制,并引导国家在乱世中建立稳定秩序。⑤鼓励严格简朴的隐修生活,对后世修院发展影响深刻。⑥他阐述了他那个时代的共同信仰,并将之传递给中世纪的大公教会。

格列高利以修士作为传福音的主力军。

3、他的神学错误是什么? 答:他的神学错误在于认为人的得救靠神的白白恩典拯救,但是得救后犯罪却要依靠苦行来赎罪,从而有了炼狱的概念,另外他主张圣徒代求,鼓励收集并尊崇圣徒和殉道士的遗物,例如头发、指甲、衣服等等,从而产生了圣徒崇拜的错谬,对中世纪教会以及改教后的天主教会影响很大。

4、从他来看,罗马教会的主教有何重要性?

答:罗马教会主教的有力领导能够确保教会的信仰传承②使得福音在蛮族世界得到广泛传扬③在国家遇到军事威胁的时候,皇帝和军队无法保护国家,而教会主教却挺身而出保护了教会和国家免受毁灭④为几乎沦亡的乱世带来了秩序。

第十八章问题:

1、查理曼大帝的贡献是什么?

答:他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认真推行,为国家带来安全与秩序。②他在全国推广学校,培养蛮族世界的文化气息与学习气氛,也推动复兴了学术与艺术。③他通过征战自回教徒手中解救了西班牙,将回教势力推到庇里牛斯山后,直达伊博河,保卫了基督教世界免受穆斯林的侵扰。④他通过长年征战统一了蛮族世界,以刀剑为福音开路。

2、欧洲封建制的意义?欧洲封建制与中国封建制的不同何在?

答:继承查理曼的诸王,很快便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保卫国家免于蛮族入侵。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国王就把国土分给他手下的主要战士,但条件是:在需要时,提供国王军事援助。而这些新兴的封建王侯,也依同法再把他所得的土地分给下面的贵族们,贵族又把土地再分给更低的佃户,依此类推。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结果是造成「地方分治」的局面,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封建制度也对教会带来了深切影响,因为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往往会把土地捐给教会或修道院,于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长渐渐成为地主,这样,他们也进入了封建制度。最后,全欧洲每一个人都在封建系统之中,而皇帝视教宗如同诸侯,为后来教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②欧洲封建制与中国封建制的根本不同在于欧洲封建制的政治权力归属地方,由个人而非中央集权国家的代理人掌握,皇帝也只不过是许多贵族中为首的一位而已。

3、格列高利七世及继承人坚持两个原则:(1)忠诚教会优先于忠诚国家。(2)家庭只有在基督里面,只有顺从于神的律法才能找到真正的团结。 你同意吗?

答:同意。

2、什么是符合圣经原则的教权与王权的关系?

答:教会作为永恒的上帝之城是高于国家的,而国家再辉煌伟大也是短暂的罪恶之城,并且国家执政官的权柄也是上帝所赐予,故而教会不干预政治,而国家也不能干预教会的属灵事务,并且需要在教会的引导下更好的惩恶扬善。

第3篇:《基督教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基督教史,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二、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这门课的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基督教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基督教的基本知识,把握它的主要特征,熟悉它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文化互动、及它在思想上的影响等,同时洞察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内容(主要纲目,学时分配)(见另件)

四、教材(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见另件)

《基督教史(教程)》大纲(共32学时)

导 言(1学时)

一、基督教史的定义

二、基督教史的学科分类

三、基督教史的分期和内容范围

四、学习基督教史的意义

第一编 古代基督教

第一章

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1.5学时)

一、宗教的产生暨上古犹太史

二、犹太教的产生

三、犹太教圣经的形成

四、《创世纪》的内容梗概

五、犹太教的简单总结

复习思考题: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第二章

时代背景和基督教的产生(2学时)

一、犹太民族的分化和政治宗教派别

二、犹太人民大起义

三、各种哲学、宗教对基督教形成的影响

四、《启示录》反映的原始基督教情况

五、耶稣其人其事其主张

六、使徒保罗和原始基督教

七、基督教战胜其他宗教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为什么基督教能后来居上战胜其他宗教

第三章

基督教概况(2学时)

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仪式的形成

三、教会组织的形成

四、基督教经典的形成

五、《新约》各卷的定型

六、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主要区别 复习思考题: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主要异同

第四章

受迫害的早期基督教及其蜕变(1.5学时)

一、犹太教、多神教迫害基督教的原因

二、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

三、基督教的演化、蜕变

四、教会组织的发展和上层腐化

五、教会争取罗马统治者

六、罗马当局利用基督教

复习思考题:教会上层和罗马当局如何相互争取利用

第五章

基督教的国教化和衰落(2学时)

一、尼西亚宗教会议和尼西亚信经

二、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三、教会富裕化和新剥削者

四、教会统治集团与教皇

五、奥古斯丁与教义的发展

六、教会内部的继续演变

七、异教、敌基督者与无神论

八、异端运动与罗马帝国衰亡 复习思考题:奥古斯丁对教义的发展

第六章

古代基督教的宗教生活(1.5学时)

一、宗教崇拜

二、教会礼仪

三、禁欲和修道

四、宗教节日与节期

五、圣徒崇拜与朝圣

六、教会音乐与教堂建筑 复习思考题:禁欲与修道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编 中世纪基督教

第七章

中古初期基督教的萎缩、恢复和发展(1.5学时)

一、基督教在蛮族中传播

二、教会发展为大封建领主

三、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四、9至11世纪教会的发展与传教

五、神学的复兴和争论

复习思考题: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政教关系

第八章

拜占廷的东正教(2学时)

一、西罗马灭亡后的东派教会

二、东西两派教会的争端

三、东西两派教会的争夺与东欧基督教化

四、东西教会的决裂与世界宗教的形成

五、佛罗伦萨宗教会议和拜占廷灭亡

复习思考题:基督教何时发展成世界宗教,理由如何

第九章

基督教走向全盛(1.5学时)

一、教会的世俗化和修道院的发展

二、克吕尼改革运动

三、教皇与皇帝的权力斗争

四、教会经济势力继续膨胀

五、神权统治下的社会等级和教士等级 复习思考题:克吕尼运动与政教权力斗争

第十章

教会控制社会生活各方面(2学时)

一、教会法及其来源

二、教士、教会的特权和义务

三、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四、神学的顶峰与托马斯·阿奎那斯

五、经院哲学

六、群众的宗教生活

复习思考题:托马斯·阿奎那斯的神学理论

第十一章

十字军东征(1.5学时)

一、十字军东征的宗教和历史背景

二、第一次十字军和军事修会——骑士团

三、第四次十字军和天主教、东正教的敌对

四、其他诸次十字军

五、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复习思考题:军事修会骑士团与十字军东侵 第十二章

教会由盛转衰(1学时)

一、神秘主义、异端、起义

二、托钵修会和宗教裁判所

三、阿维农之囚和天主教会大分裂

四、教会的搜刮、腐朽和镇压群众

复习思考题:天主教会是怎样陷于大分裂的,影响如何

第三编 宗教改革

第十三章

宗教改革概论(1学时)

一、对宗教改革的各种解释

二、宗教改革的阶段划分

三、宗教改革在欧洲和基督教史上的地位 复习思考题:宗教改革运动的起止点和阶段划分

第十四章

路德以前的宗教改革(1学时)

一、威克里夫

二、约翰·胡司

三、圣杯派、塔波尔派、胡司战争

四、15世纪末教廷和教会的地位

复习思考题:怎样认识宗教改革前夕教会和教廷的地位与权势

第十四章

路德和德国的宗教改革(1学时)

一、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和改革活动

二、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性质

三、路德教派的特点

四、德国新教诸侯与宗教改革 复习思考题: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和实践

第十六章

加尔文和瑞士的宗教改革(1学时)

一、慈温利在苏黎世的宗教改革

二、加尔文的改革和预定命论

三、日内瓦政权的政治体制和阶级属性 复习思考题:加尔文与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异同

第十七章

各国宗教改革述评(1学时)

一、英国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法国宗教改革和胡格诺战争

三、尼德兰宗教改革和革命

四、瑞典的改革

五、波兰的改革

六、宗教改革评价

七、宗教宽容

复习思考题: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八章

天主教的改革(1学时)

一、西班牙、意大利的天主教改革

二、教会团体的改革

三、耶稣会的成功

四、教廷的改革

五、特兰托宗教会议

六、天主教改革总结

复习思考题:天主教被迫改革的内容和性质

第四编 近现代基督教

第十九章

英国清教徒革命(1学时)

一、清教的形成和宗教改革的深化

二、斯图亚特王朝初期清教的发展和斗争

三、革命、内战与清教徒

四、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五、革命和清教运动的几点总结 复习思考题:清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第二十章

自主的东正教和它的特点(1.5学时)

一、东正教的自主教会

二、俄罗斯正教的历史

三、尼康改革和俄罗斯正教的派别

四、东正教的教义、礼拜、圣事

五、东正教的教阶、教堂、节日

六、修道制度和著名修院

七、东正教的特点概括

复习思考题:怎样看待东正教的保守性和民族性

第二十一章

中国基督教(2学时)

一、唐代的景教

二、元代的也里可温教

三、明清之际的天主教

四、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大举传入及其后果

五、新中国建立后的现代基督教 复习思考题: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不同性质和功罪

第二十二章

世界最大之宗教基督教及其近现代化(1学时)

一、基督教向全球扩展成为世界最大宗教

二、近代化社会和近代宗教政策

三、普世教会运动和基督教国际组织

四、现代基督教的世俗化趋势和原因

五、基督教世俗化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现代基督教世俗化的原因和意义

《基督教史》主要参考书目

张 箭

0

1、社科院宗教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中国社科出版社,1979年。 0

2、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马恩全集》第19卷。 0

3、恩格斯:《启示录》,《马恩全集》第21卷。

0

4、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恩全集》第22卷。 0

5、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旧约全书》,南京,1980年。 0

6、张久宣译:《圣经后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0

7、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 0

8、考茨基:《基督教之基础》,三联书店,1955年。 0

9、杨

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

10、穆

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11、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

12、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13、马超群:《基督教两千年》,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

14、徐怀启:《古代基督教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

15、郭振铎主编:《宗教改革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张

绥:《东正教与东正教在中国》,学林出版社,1986年。

17、顾裕录:《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年。

18、诺维科夫:《宗教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1、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

22、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3、唐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4、Johnson Paul: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New York, 1980.

25、Arber Edward: The History of Catholicism, London,1979.

26、М.Э.Поснов: 《 История

Христианской

Церкви 》, Москва , 1964.

27、А.И.Андреев: 《 Краткая

История

Православия》, Ленинград , 1989.

四川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 张箭,1992年11月初订, 1998年11月修订,2004年11月再修订。

第4篇:基督教会洗礼的意义

圣经:

1、太28:19—20……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2、可16:1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3、约3:5……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4、徒2:38……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得赦

5、徒22:16起来求告神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6、罗6:3-4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

7、加3:27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8、弗5:25—26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

9、多3:5他(基督)便救了我们……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

10、来10:22……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11、彼前3:21这水挪亚时代的洪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子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

什么是洗礼?我们为何要受洗?洗礼是照着主耶稣在太28:19所吩咐的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向受洗的人把他浸在水中,旧约犹太人有类似受洗的仪式,受割礼(创17:10—14)使徒保罗指出信徒不再接受肉身的割礼(西2:11-12)水洗已取代了肉身的割礼在基督里主已替我们施行了属灵的割礼,把我们的旧人犯罪的天性除掉,施洗约翰,施行的是悔改赦罪的洗礼,可1:4。但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乃是从天上来的指示,可11:30。许多人接受他的洗礼,路3:7但有些文士们不愿受他的洗礼,因此灵性遭受亏损……没有受过约翰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路7:30)约翰单为那些结了悔改的果子的人施洗,并举出所要求的果子(路3:8-14)-5加5:22圣灵的果子有显著的相似,洗礼不意味着重生或赦罪,乃是说明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是里面的一种实在真正的回转。归还的一种明显的标记。

(一)是顺服基督的命令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注意在受洗之先必须相信;

(二)效法基督的样式彼前2:21……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是脚踪行(约13:15)

该在何时受洗,不是我要得到罪的赦免之时或我决定要作一个基督徒时或要在社交生活中更进步或为事业结婚的目的,而是长大到了解受洗之意义同时也达到先相信认罪悔改与主同死同埋葬同复活,是对世界的死和埋葬,复活表明今后是为主而活在于里面属灵的意义,洗礼是一种信心行动被神恩召有能力过得胜生活,洗礼是一种命令,必须服从和降服连主耶稣在世都受了洗来成就诸般的义,我们更当如此我们用虔诚态度坚持地追求入洗礼的意义过得胜生活,荣耀归主名。

二、圣餐礼

擘饼聚会

主耶稣离世之前和门徒在一起吃了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去后主给11位门徒设立了另一件圣礼擘饼,林前11:23—29太26:26—29,可14:22—25路22:14—20约13:1—30从以上经文来认识理解擘饼聚会的属灵意义无酵饼是主为我们舍去他的生命身体,杯是主用他自己的血在神与人之间所立的新约,吃饼端杯一为纪念主,二为表明主的死

(三),等候主的再来太26:29我们照主吩咐的去行,保罗告诫我们,参加擘前要按理慎重郑重,不这样先省查自己,没有对付好罪,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受洗的人必须真正悔改,信靠主耶稣神的独生儿子,明白一些基本道理,在生活中有重生的表现,凡犯罪如淫乱等严重罪行信徒应暂停他参加擘饼的权利。

擘饼后不是马上到购物中心菜市场去购物,主的门徒第一次圣餐后就找一处安静祷告的地方,让这祝福能更加进深,在生活中长进,天天在主里得胜荣耀主名,传福音要谦卑,毫无惧怕来到主桌子前存着感恩赞美的心纪念主,并默想主的救恩,主在世所受的苦,十字架的道路,我们要跟从主

走十字架道路,常常祷告多读圣经预备迎见主再来感谢主大爱,感谢主的厚恩。

第5篇:基督教会乐队使用规定

200

7、

10、01

一、婚礼

1、对内(主内、本教会内)不对外。

2、如遇主日或教会特大圣会(圣诞节、受难节)不予受理。

3、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如看日子、看时间、燎干草等,反之则不受理。

4、新婚夫妇使用乐队的条件。

a、新婚夫妇双方都信主者。 b、新婚夫妇有一方信对方顺从者。 c、支持父母事奉上帝者。 d、积极参加青年聚会者。 e、新婚男方在教外有好名声者。

5、祝婚后结束,不受理其它事项。

6、费用方面:自由奉献。

二、丧礼

1、对内(主内、本教会内)不对外。

2、丧家儿女信主者,否则不予受理(丧家强烈要求者除外)。

3、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如:桌上不放迷信礼品,不放现盆,不烧纸,不磕头。

4、如遇主日或教会特大圣会(圣诞节、受难节)不予受理。

5、早八点过后,不予受理。

6、费用方面:自由奉献。

第6篇:基督教会历史考试范围整理

终极版

1、耶路撒冷大会

*约公元50年在耶京召开的基督教众使徒会议。

*彼得、雅各、保罗、巴拿巴等人出席了会议,主要讨论外邦人皈依基督教应否遵守摩西律法、割礼等问题。最后会议决定予以否决,但要做到禁戒祭偶像的物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

*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会议,这次会议为基督教在非犹太民中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2、 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

*普世信经之一,最早流行于西部教会,相传出于耶稣的十二使徒故名。经考证一般认为源于早期罗马教会使用的《古罗马信经》。通过此信经信徒可知道基督教信仰真义,能分辨异端。

*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相信全能父上帝;相信圣子基督的有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并受难、复活、升天、再来;相信圣灵、教会、圣徒相通、罪得赦免、复活、永生。

3、米兰谕令

*公元313年初,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发布著名的米兰敕令

*宣布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基督教与罗马神庙具有同样的合法地位;还发行被没收的教会财产;释放被俘的教士和教徒,免除教士的徭役,给主教予释奴权;教会可以拥有财产。 *米兰敕令被视为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到利用的转折。

4、尼西亚大会(325)

*君士坦丁大帝于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帝国境内300多名主教参加。

*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为基督是否具有神性,重点反对亚流主义。亚流派否定基督神性,认为基督是受造非永恒;亚他那修强调基督与父上帝同质,基督就是神。

*结果:亚流派被定为异端,开出教籍,宣告基督具有神性;初步拟定了《尼西亚信经》;会议按帝国行省划分教区,并赋予罗马、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3个教区的大主教以更大的权力,规定主教全由皇帝任免,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主日为“复活节”。

5、君士坦丁堡会议(381)

*38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会议,即第二次大公会议。 *会议重申确定《尼西亚信经》,真正将亚流主义完全排除,将其逐出帝国。

*会议宣告圣灵具有神性,把圣灵提到与父、子完全同等的地位,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义。

6、以弗所会议(431年)

*公元431年由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即第三次大公会议。

*旨在解决聂斯脱利派将基督神、人两性割裂的问题,聂斯脱利派在此会议上被定为异端。

*会议也宣布伯拉纠主义为异端,其否认原罪、人全然堕落和预定论,主张婴儿无罪。此会议肯定了人类的全然堕落。

7、 迦克敦(卡尔西顿)会议(451年)

*公元451年由罗马皇帝马西安在迦克顿城召开,即第四次大公会议。

*会议强调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具有完全的神性与人性,并且两性不混、不变、不分、不离。 *会议制定了迦克顿信经

8.武加大译本:由伟大的教会领袖耶柔米于四世纪时所译,他直接将旧约希伯来文圣经由译为拉丁文,没有采用七十子译本,此译本至今仍对罗马天主教有极大影响。 9.游斯丁:早年是一个异教徒,作为哲学爱好者,他先后求教于斯多亚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毕达戈拉斯主义的哲学,最后通过柏拉图主义皈依了基督教,终生以哲学家身份到处游说,为基督教信仰辩护,于主后165年前后在罗马殉道。

10、特土良(德尔图良):特土良约在公元150至155年间出生于北非的迦太基,后来赴罗马进修法律并执业律师;信主后回到迦太基,成为当地教会的长老。他的用词表达极有恩赐,比前人更能把基督的教义用最清晰、最准确的字汇加以说明,如“三位一体”、“位格”、“实质”。特土良是一个道德严谨的人,主张禁欲,晚年接受孟他努主义。

主要作品有《护教文》、《反异端法规》

名言:“殉道者的血乃是教会的种子。”他提出的那个著名的排斥哲学问题:“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什么关系?” 特土良是教会早期伟大的神学思想家,被视为西方神学的创始人。特土良晚年虽然受孟他努主义影响极深,但他在教会史上的神学思想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1、居普良(居普里安):约公元200年生于北非迦太基,是富有且受过高深教育的人,是著名修辞学教授。约公元246年成为基督徒,两年后作迦太基主教,258年为主殉道。 主要的作品是《论教会的统一》、《论背教者》

强调教会观念,认为教会之外无救恩;高举主教制,教会的统一性在主教里,认为“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一个教会,一个由主的话而建立于磐石之上的权位(主教团)。” 居普良是北非教会在特土良和奥古斯丁之间最重要的思想家。

12、爱任纽

*约135年生于小亚细亚,178年出任里昂主教,因积极对抗诺斯替主义,护卫基督教正统信仰而出名,约202年为主殉道。

*主要作品是《驳异端书》、《使徒教训释义》,提出影响深远的“复归元首”说和“使徒统绪”说。

13、罗马的革利免(克莱门、克雷芒)

*他是使徒后期最重要,也是最早的一位教父,至于其生平所知甚少。有学者根据他的《致哥林多人书信》的内容和风格,认为他应当是一个犹太人,因为他对犹太古经有深切的认识,他可能是一位受过希腊文化熏陶的犹太人。 *他留下来的唯一可靠的著作是约于公元96年写的《致哥林多人书信》,原文是希腊文,以罗马教会的名义写的,共65章。此信影响很大,常被

二、三世纪的教会所引用。

14、革利免:(150年-约215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ki/215%E5%B9%B4"年)是基督教神学家,基督教早期教父,亚历山大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了跟同名的教宗革利免一世(即罗马的革利免,Clemens Romanus)区分,而常被称为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潘代诺的门生,他继承了潘氏的圣道学校。他出生于富有希腊哲学思想的雅典城,虽然是出生在非纯正的基督宗教信仰下,但却于公元180年到亚历山大定居,此时革利免才开始接触基督教并与潘代诺所主持的圣道学院建立关系。

15、俄利根:(或译奥利金)(185年-251年),是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俄利根生于亚历山大港,卒于该撒利亚。他是希腊教父,更是亚历山大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神学上,他采用希腊哲学的概念,提出“永恒受生”的概念来解说圣父与圣子关系,对基督教影响至今。他的著作对基督教神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也有许多主张被后世教会定为异端。

16、安布罗斯:(约340-397)出生于当时高卢首府特里夫斯。其父约于337年至340年在该地任帝国驻高卢总督。为了将来担任文职,他前往罗马求学。30岁任意大利总督,因治理公正和缓而赢得敬爱。约于374年他被委任为总督,后被选为主教。安布罗斯是一位有名望的神学著述家,罗马教会把他列为“博士”,或者说,权威教师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是希腊神学思想的翻版,只不过对罪和恩典有较深刻的理解,超过了希腊神学家们。安布罗斯于397年去世。

17、奥古斯丁:(354-430)身兼教父、神学家与主教的奥古斯丁,巍然矗立于一个很重要的神学岔路口上,指引整个西方基督教的行进方向:奥古斯丁乃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他是古代基督教作家中的最后一人,同时也是中世纪神学的开路先锋。他的思想大约成形于397年,主要代表作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和《上帝之城》。他的主要对手是摩尼教、多纳图派和伯拉纠派。

18、多纳徒派:于四世纪初戴克里先时期的迫害之后出现于北非迦太基,认为教会是义人的教会,反对罪人尤其是在迫害中背教的人加入教会。强调教会经验主义的圣洁,认为凡是那些以经换命的人所施行的洗礼以及他们所按立的圣职一概无效。

多纳图主义者认为:与皇室权柄有瓜葛,由罗马主教以及东方总主教所代表的教会,乃是背道者。多纳图主义者想要拥有一个纯洁无暇的教会,毫无背道者与不道德领袖的污染,甚至连悔改与通过补赎礼而复职者也不能有。他们是严格的教会道德主义者,起源于德尔图良与奚普里安。

314年君士坦丁在高卢南部的亚尔勒召开会议,称为“亚尔勒会议”。会上继续支持开其里安,将多纳图派定为异端。

19、伯拉纠派:由英国伴侣伯拉纠所倡导。不接受人类因亚当而失落的教义,否认原因、人类全然堕落及预定论,主张人类并非生来就败坏,婴儿无罪。洗礼并非洗掉原罪,而是许可升天的标记。 伯拉纠主义最终在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中被定为异端。

20、聂斯脱利派:安提阿教会中著名的布道家聂斯脱利(Nestorius约380—451), 是叙利亚的牧师和修道士。428年作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时他曾反对阿里乌派,接受安提阿派的神学。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上被判为异端。聂断脱利退入安提阿修道院,直至435年被皇帝下令放逐。

基督教初期在东叙利亚、米所波大米、波斯等国的信徒所用的文字不是希腊文。他们认为聂氏的说法不错,就追随聂氏另组教会,所以称他们为聂斯脱利派(Nestorian)。聂斯脱利派后来在上埃及一带继续发展,在波斯建立教会。聂斯脱利派不承认教皇的权柄,赞成牧师可以娶妻。这派传到了亚洲中部和中国北部,福音最早传入我国是在635年(唐贞观九年),当时来到的景教教士正是聂斯脱利派。 帕特里克

389-461爱尔兰人心中伟大的布道家432年被按立为爱尔兰的传教主教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坚守苦修和修道主义“爱尔兰人的使徒”。

奥古斯丁(被教宗派往英格兰) :坎特伯雷的圣奥思定(英语:St. Augustine of Canterbury,?-604年5月26日)是本笃会会长和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古斯丁等人奉教宗大额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兰传扬福音。后来罗马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间座堂,设神学院。伦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区。奥古斯丁还帮助肯特君王订立法律,兴办学校,出版书籍。奥思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 提奥多若(被派至英格兰的修士)

东方修士,派往英格兰的传教士。曾接续主教奥古斯丁,担任了坎特伯雷第二任主教。

22、阿尔琴:阿尔琴,西欧中世纪英格兰神学家、教育家。生于英格兰的约克郡。曾就读于英格兰学者和教士阿尔伯特主持的约克主教学校。766 年,继阿尔伯特任约克主教学校校长。782 年,应法兰克查理曼大帝之邀,率 3 名助手前往主持宫廷学校,并亲自讲授修辞学、辩证法、神学、算术、天文学等课程,查理曼也亲聆其教。还担任查理曼的教育顾问,协助进行教育改革达14年。796年,被任命为法兰克帝国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院长。任职期间组织教士抄写书籍,使该修道院成为帝国最重要的抄写场所;创办一所学校,教导青年研读《圣经》,学习七艺。著述颇丰,除文牍、诗歌、祷告书外,还有不少关于七艺的论述,其中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天文学等方面的著作成为修道院学校重要教材。有关音乐、算术、几何学的论述已佚。

21、沙漠之父安东尼:基督教隐修主义的创始人,出生在埃及中部的科马(koma)。他为基督对一青年财主说的话深有所感(太十九21),于是抛弃了财产,约278年,在他生长的村庄开始禁欲生活。约15年后退居荒野,成了隐士。据说他在这里隐居直到356年,他用禁食、克制肉欲的方法作为亲近神的手段,不断以祈祷,克制情欲,以此接近上帝。

不久许多人开始仿效安东尼,有完全独自也有团体隐修,其中最大的是在尼特里亚和塞蒂斯沙漠中。他们的理想是做一个为基督舍弃一切的英雄。

22、帕克米乌:早期基督教集体隐修制度创始人。320年,他在埃及的南部一个村庄创建第一所基督教隐修院,招募修士集体隐修生活。后又建成10座隐修院,修士总数达9000人。也曾协助其妹建立一座女隐修院。用埃及文著《隐修规则》,哲罗姆译成拉丁文。(这个修院里,每人一个房间,既然是群居式修道就需要有一个彼此的服事,就按照个人的特长分成组,进行相互服事。修院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灵修,例如:聚会、掰饼、禁食等等。)

23、屈梭多模:于主后350年生在安提阿,他由二十岁时就寡居的虔诚的母亲安修莎抚养成人。他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曾在安提阿城最伟大的异教学者利巴纽门下受业,很可能是自使徒时代之后初期教会最伟大的传道者,享有“金口”之誉。

24、亚他那修:(295-373)尼西亚信仰的最大捍卫者,他在反亚流斗争中阐述三位一体的教义不遗余力。 他约于295年生于亚历山大。在亚流论争早期,他还是个执事,并任亚历山大主教的私人秘书。并以此身份陪同主教去尼西亚赴会。在328年他被选为亚历山大大主教。他始终担任此职,尽管他屡遭攻击,并五次被放逐。《道成肉身》详细说明了亚他那修的基本神学观点:基督“成为人,为叫我们得成圣”。他的《安多纽传》,对沙漠苦行僧称誉有加,有助提倡修道主义。他的《复活节书39》是新约27卷正典最早的见证。

25、巴西流:(330-379)在演说、教会行政和神学洞见上,显露了他的无比才华,他在关心社会和修道生活上卓尔不群。巴西流、他的弟弟尼撒的贵格利和朋友拿先斯的贵格利三人被称为“加帕多加三杰”。

於364年按立为长老,370年春季继尤西比乌之后出任该撒利亚主教。他关于苦修生活的写作对东方基督教影响极大。由于他讨论三位一体时,给所使用的名词下了精确的定义,他替381年康斯坦丁堡会议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他首先给三位一体安排了那个可以接受的形式:一个本体和三个位格。

26、女撒的格列高利:是巴西流之弟,因为其後出任尼撒的主教,所以被称为“女撒的格列高利。

他说∶“家世财富荣耀,让与世俗为友的人去追求;基督徒的谱系在於与神亲近,基督徒的家乡在於真实善良,基督徒的自由,在於身为神的儿女”。

曾退隐至本都,潜心修道。其一生忠心持守传讲尼西亚信仰。

27、拿先斯的格列高利:于公元330年生於拿先斯地区,故称为拿先斯的格列高利。曾出任撒希玛(Sasima)的主教。在“加帕多家三杰”中,就教会领袖能力来说,他不如巴西流;就神学思想深度来说,他不如女撒的格列高利;但是就讲道口才而言,他比这两人更胜一筹。他将尼西亚信仰与希腊神学用词结合,清楚论证,是维护尼西亚信仰的健将。

28、帕特里克(Patrick,389-461):爱尔兰的使徒,生于基督教世家,在法国南部的修道院居住多年。 417年,被按立为执事后,被派往爱尔兰协助帕拉狄。432年,被按立为爱尔兰的传教主教。此后,一直在爱尔兰建立教会。在萨巴巴特依建立教会后,前往拉哈亚王宫中,希望政府能容忍基督教存在,又使数名皇室成员皈依基督教。建立亚尔马革大教堂,它日后成为爱尔兰教会的教育和行政中心。

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与爱尔兰传统的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坚守苦修和修道主义,又保持传福音的热诚。鼓励人民学习拉丁文,尝试将学术水平提高。帕特里克是以爱去献身给社会的属灵修道主义者的典范。

29、克伦巴(Columba,521-597):将苏格兰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基督教化,因此享有盛名。来自爱尔兰的贵族家庭,在爱尔兰修道院受训,在自己的国家建立数间教堂和修道院。

563年,与十二位同伴往苏格兰的伊奥拉岛建立修道院,作为向苏格兰人和皮特人传教的基地。最终通过皮特国王的皈信而使苏格兰成为基督教文化圈的一部分。

他是一个有属灵异象的人,运用个人强大的影响力去影响国王和领袖的事务,而且深切关注基督教学术。 30、艾欧纳隐修院:563年科伦巴到苏格兰开始工作和传道,他和同伴十二人住在艾欧纳岛上,并于567年建立隐修院,以岛名为隐修院名。

31、温弗里德(卜尼法斯):他出生于德文郡,是安格鲁斯—撒克逊人,后来在温彻斯特附近的纳特塞尔当隐修士。他是日耳曼人的传教士。732年做大主教,746-748年在美因茨做大主教,一生奔波于传教事业和建立隐修院。

32、大格列高利:约公元540年出生在罗马一个基督徒参议员家庭;579年,教皇贝拉纠二世(Pelagius II)任命他为教皇使节,派驻君士坦丁宫廷。586年,回到罗马,担任圣安得烈隐修院院长。590年,被推选为教皇,成为获得该职位的第一位隐修士。604年去世。

在他任职期间面对伦巴德人的入侵,成功领导罗马免遭沦陷;对君士坦丁堡宗主教提出的“普世主教”,他自称为神的“众仆之仆”;从596年开始,他发起来一场使英格兰皈依基督教的影响深远的传教运动;积极推行修道制度,并以身作则;神学思想属于奥古斯丁系统;创“格列高利诵调”。

贵格利成为第一个由修士出身的教宗,历史学家也常把他当作最后一位教父和中世纪第一位教宗的神学家。

33、马吉安主义:产生于公元二世纪的异端,因创始人马吉安命名。

受诺斯替主义的影响,主张善恶“二元论”和“幻影论”,否认基督的道成肉身、死和复活。认为旧约神是一位恶神,否认旧约神是耶稣基督所启示的那一位。

首次编修《圣经》——“马吉安书目”,摒弃旧约,新约只包括被修订的路加福音和保罗十封书信(三卷教牧书信被删)。

34、孟他努主义:因皈依基督教的原异教祭司孟他努而得名,他在156年自称已成为圣灵的驯服工具,圣灵籍着他的口说话,不久后又两位女祭司加入其行列。他们以圣灵代言人自居,尤其重视说预言,认为世界末日将至,主快要来,因此实行狂热的厌世主义及教会惩戒,以预备主的降临。同时实行苦修主义,摒弃性事,加强禁食,过圣洁生活,孟他努在160年被教会开除。

35、诺斯替主义:“诺斯”原意是“真知识”,该主义也称“灵智派”,是采纳了希腊思想、东方神秘宗教、罗马秘传宗教的产物。持二元论思想,相信有一位超越、纯灵的善神,这个物质世界非他创造,而是由一个次等神所造。物质为恶,人肉体囚禁了灵魂,人得救就要脱离这个有形世界的束缚。通过一系列的流溢说来解释创造。基督教产生后,形成“基督教诺斯替主义”,又称“幻影论派”。

2、3世纪盛极一时。认为耶稣只是幻影,否认道成肉身,后被基督教正统派视为异端。

36、神格唯一论:早期基督教在神性问题上的一种学说,为维护一神论,强调上帝的独一性而否认圣子具有独立的位格,后被定为异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为罗马的撒伯流,他从215年开始传讲父、子、圣灵的关系,其观点是父、子以及圣灵三个名称,只不过是指唯一的神显示自己的独一本质的三个阶段而已。261年撒伯流被判为异端。神格唯一论总共以两个偏差形式出现∶神力的神格唯一论(Dynamistic Monarchianism)及形相的神格唯一论(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37、阿里乌与其阿里乌派: 阿里乌:早期基督教神学家,阿里乌派的创始者。公元381年在亚历山大任教职,其神学言论引发教义之争,次年被革除教籍。325年在尼西亚会议上被定为异端并遭到流放,327年获赦。

阿里乌派:公元4世纪出现的基督教异端,其思想根源于诺斯替主义,其目的在于根据自然原理定义基督与上帝的关系。该派反对三位一体教义,尤其反对基督的神性,主张圣子是被造的,从属于圣父,而圣灵更比圣子低一级。325年在尼西亚会议上被定为异端,直到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被彻底否定。

38 、亚历山大教理学校: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学校,是2世纪后期由皈依基督教的潘太努斯建立的(潘太努斯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是斯多亚派的哲学家,作为一名学者他担任起了教导亚历山大人信仰的责任,他用希腊哲学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并且借鉴古老的问答模式来解释圣经,使更多的信徒接受耶稣基督)他也成为该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开办这一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准备受洗的异教徒和犹太人进行教育。

39、 都尔(图尔)之役:公元8世纪,教会及全欧洲,甚至全世界都处于极其危急的情况:回教即将吞噬基督教。法兰克王查理呼吁境内所有百姓投入战争。公元732年,在查理的指挥下,这支基督徒军队与回教大军相通在都尔(图尔)平原。两军对峙了7天之后,终于在十月的一个星期六,双方摆开阵势。法兰克军队严正以待并抵挡了凶悍精锐的阿拉伯骑兵军队一天数次的进攻。最后法兰克军队胜利,阿拉伯军队撤退到比利牛斯山。

40、丕平赠土(教皇领土):公元751年丕平逼迫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退位,自己当上国王,创建加洛林王朝。教宗扎迦利派遣大主教为他行加冕礼。754-756年,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迫使最后一位伦巴德国王投降。756年法兰西国王矮子丕平为答谢教宗支持他夺得王位,而将意大利半岛拉文纳至罗马的大片土地赠予教宗。

41、授衣礼:非圣品人员(如奥图一世),以平信徒身份将戒指及权杖这些象征授与当选的主教,所以称为平信徒授衣礼。1059罗马召开的宗教会议中,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废止了它。1075年,贵勾利七世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礼”

42、平信徒授衣礼:非圣职人员(如奥图一世)以平信徒的身份授予当选主教戒指即权杖。1059罗马召开的会议中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废止、1075年贵格利七世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礼”)

43、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这份文件约出现于査理曼时代。内容主要为,君士坦丁堡大帝因教皇西维斯特的祷告病得医治,在感激之余他迁都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目的是不让属世政府妨碍属灵政体。君士坦丁在离开罗马时要求所有教会圣职人员都要臣服于教皇西维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继承人,此外,他还将罗马城所有省份地区都转移给教皇,即将帝国西方的整个主权都给了教皇。1440年瓦喇证明这是伪造文件。

44、伊西多尔教令集:是为把权利赋予教宗,用教宗的权利抑制地方权力,使教会统

一、稳定。地点很可能在兰斯教区发现。在847-852年,声称由塞维尔的伊西多尔·麦卡托尔编辑。内容包括第一世纪罗马革利免到第八世纪贵革利二世期间,所有例任助教的教令及会议所作的决定。最为出名的是“君士坦丁赐教产论”是伪造的。到十七世纪,改教的神学家布伦得尔证明它们是假的。(参《教会历史》203-204,《历史的轨迹》79-71)

45、西摩尼:在教会建立初期,在撒玛利亚行邪术的西门,将宗教当做职业,想以金钱贿买属灵恩赐,这种行为在后世便称为“西摩尼”(Simony),即以金钱买卖圣职,或出于其他卑鄙动机授予或接受圣职。这种现象在中世纪教会中很猖狂。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德败坏的教皇本尼狄克九世于1045年将教皇职位出售给颇有声望的副主教约翰·格雷西恩,后称为格列高利六世。而中世纪的克吕尼派改革运动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反对神职买卖。

46.尼古拉主义:指神职人员结婚或纳妾破坏神职人员独身制,这容易使教会受地方贵族摆布,因此为克吕尼运动和教宗革命极力反对。

47.大格列高利:是第一位修道士成为教皇的人,亦是第一个取得政治大权的教皇,于公元590-604年在位,自称是“神的众仆之仆”。

贡献:①极力支持罗马主教权位超过其他主教的说法,认为他是使徒彼得的继承人。②在海外宣教方面,派隐修士到西班牙、高卢、北非等地,广建修道院,推进教会发展。③在圣乐方面,创始了格列高利圣咏。④在神学上,主张:圣餐是将基督再度献上为祭;已故圣徒可帮助我们;炼狱的存在。

48、查理大帝:(公元742---814年),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他毁灭了伦巴第和阿瓦尔两个国家,征服了萨克森,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加强与教会的结盟,传播了基督教,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曼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国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贵族都有许多庄园分布全国各地。查理曼成功地完成了西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查理死后还不到三十年,他的帝国就崩溃了,而且随后从未得到恢复。

48、圣殿武士团

建立:1099年,十字军攻占圣地耶路撒冷,众多基督徒遂长途跋涉前来朝圣,但朝圣的路途却充满凶险,他们经常被屠杀。约 1119 年,两位当年参战的法国贵族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圣欧莫,提议成立一个修士会,以保卫朝圣者的安全,并攻击异教徒。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同意,并允许他们以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作为根据地。传说该寺建于昔日所罗门圣殿的废墟之上,修士会因此得名“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Poor Knights of Christ and the Temple of Solomon)”。他们最初只有9名成员,依靠捐助维持。其徽章的双人骑单马图像,象征着他们的贫困(同时有人理解为圣殿骑士兄弟之间在战场上互相帮助的情谊,一个圣殿骑士救下另一个失去战马落单的圣殿骑士)。历史上共有3个圣殿骑士团,分别为圣约翰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圣玛利亚医院骑士团。 组成:圣殿骑士团在全盛时据说有2万多名成员,主要分为四部分:骑士(Knights)、士官(Sergeants)、农人(Farmers)和牧师(Chaplains)。

50、教皇尼古拉一世(81,祁伯尔):858 至 867 年在位,他为教皇地位及权势立下坚固的基础。定意用自己一生的 年日,把《上帝之城》书中的理想实行出来。他深信:「所有主教都是教皇的代理人,教皇是全 教会的统治者,教会超越所有属世权势。」没有一个教皇比尼古拉一世对教皇权势作更大的宣告。

51、奥图一世:10 世纪时期的德国国王,是个强人,他藉着拥有广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 院长之助,兼并了许多公侯贵族,因为任何贵族的力量都抵不过国王与教会的联合势力。奥图一 世的大权在于他能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长,在当时,这种大权叫做「授衣礼」。奥图一世在援救 了教皇约翰十二世之后。为表示感激,教皇于公元 962 年二月二日为奥图加冕为帝,使这个在查 理曼懦弱的继承者手中分崩离析的神圣罗马帝国,再度恢复起来。

52、异端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又译罗马宗教裁判所审判伽利略异端裁判所、宗教法庭。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宗教裁判所是从13世纪上半叶建立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是为宗教裁判所的发端。霍诺里乌斯三世继任教皇后,于1220年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又重申前令,于是宗教裁判所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僧侣裁判官主要由多明我派修士担任,也有少数方济各派僧团成员。最初裁判官巡回侦审,后来建立地区性的常。

僧侣裁判官主要由多明我派修士担任,也有少数方济各派僧团成员。最初裁判官巡回侦审,后来建立地区性的常设裁判所。裁判官掌握对本地区异端的搜查、审讯和判决大权。主教和世俗政权有协作、支持的责任,但无制约、干预的权力。异端包括不同于罗马正统教派的言行和思想。巫士亦被视为异端。不少反封建斗士、进步思想家、科学家、民间魔术师、术士皆为裁判所打击迫害的对象。异端罪的侦审秘密进行。控告人与见证人姓名保密。罪犯、恶棍乃至儿童,皆可作见证人。一经被控,绝难幸免。为被告作证、辩护,有被指控为异端的可能,因此无人敢为。被告如认罪并检举同伙,处理从宽。苦行、斋戒、离乡朝圣、在公开宗教仪式中受鞭打、胸前或身后缝缀黄色十字架受群众凌辱等,皆属轻罚。对不认罪、不悔过者,刑讯逼供,从严定罪,处以徒刑或死刑。死刑多为火刑,交由世俗当局执行。对被判死刑、徒刑者,财产没收归教会和世俗政权分享或由政府全部占有。没收异端财产而获得利益,是世俗政权积极支持宗教裁判所的原因之一,从而造成滥肆搜捕、定罪,株连扩大的恶果。

52、贵格利七世:其名为希尔德布兰,约于公元1020年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贫苦的家庭,受教于罗马的圣玛丽修道院,先后担任过六位教皇的参谋,1073年成为教皇,一生过着简朴、禁欲,刻苦的生活,曾为“平信徒授衣礼”奋斗与德皇争执多年。

53、利奥九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的表兄弟,原为图尔主教,于公元1049——1054年在位,是克吕尼运动的强力支持者。他改组了红衣主教会议,不遗余力推动革新,走遍法国德国,在各地召开宗教会议,也在各地加强教皇的权势。他强调,神甫绝对禁止结婚,不得实行圣职买卖,非经圣职人员及会众选举,没有人可担任教会职务。

54、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VIII)1294~1303:性格:博学、自大 时代:教皇权势快速衰微,贵族失去权势,全民民族意识强烈。

名言:“一圣教谕”:教会有两支宝剑:属世(王权)、属灵(教权)。属世的宝剑必须顺服与属灵宝剑。 标志性事件:1. 上任时,左右各有一位国王为他扶马镫。2. 为了圣职人员缴税的事与法王腓力(Philip the Fair)发生冲突。波八发布教谕,革除法王教籍。然而没有效果,因为时代不同了,法王更受到拥护。1303年,在意大利的阿南宜,法王派遣军队捉拿波八,拳脚伺候,最后波八在返回罗马几天后,被带走了。 福丢斯

他是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区利罗的朋友,曾担任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他是平信徒选为主教,他的著作是《安菲洛基亚》

55、克吕尼运动:10~12世纪(910年)(括号内的看一下即可) 是克吕尼修道院发起和领导的西欧天主教改革运动。

背景:教会腐化(1. 10~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式微,世俗统治者控制各级教会和修道院,任命神职人员以至买卖神职;2. 教会和修道院的产业被侵占;3. 教士生活堕落,姘居生育;4. 修道院院规废弛,纪律松懈,教会举荐世俗化)。尤其是三位教皇同时在位时(本尼迪克九世、西尔维斯特三世、格列高利六世),局面混乱。 主要人物:亚奎丹/亚吉田(Aguiyaine)的公爵,敬虔者威廉(William the Pious),他在法国的克吕尼建立了一所修道院。格列高利七世也是克吕尼派的修士;卡里克斯图斯二世(1119~1124)教皇。 目的:改善修道主义(反世俗化);改良圣职界生活(革新圣职人员、修道士及教皇制)。

提倡:禁欲生活,反对世俗势力(第一任院长伯而诺Berno910~9

27、第二任院长俄多提出:1. 僧侣必须遵守西欧修道院原有的本笃法规,强调守贫、守贞、服从;2.主张严格隐修生活,整肃宗教礼仪;3. 反对世俗势力控制修道院及侵蚀地产。 11世纪以后,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改革派主张:1. 神职人员严守独身,不得婚配;2. 各地主教由教皇任命,不得由君主任命;3. 禁止买卖神职;4. 宣称教皇权力至上,可废黜君主。)

范围:到第二任院长 俄多(odo 927~942)逝世时,已遍及法兰西与意大利全境。到12世纪中叶,克吕尼修院分布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波兰,总数达314个。

果效:1. 旧的修道院陆续按照克吕尼模式进行改造,新的克吕尼修院不断兴建,形成克吕尼派。2. 修院不守任何主教和世俗诸侯控制;3. 竭力推进“上帝的休战”。

衰落:12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克吕尼派权势显赫,财富激增,修道院世俗化,因此克吕尼运动逐渐衰落。

56、西多会(西笃会):①1098年,一位本都会修士对当时纪律松弛的修远生活感到不满,到旷野隐修,创建一所纪律严格的修院,采用本笃会规。②该会不重视文化教育,修士被称为“白衣隐修院修士”。

③1115年,在第二创始人伯尔纳推动下发展迅速,影响很大。④管理上采用“地方分治”的方式,各分院院长有独立主权。⑤

12、13世纪时逐渐衰落。

57、方济会(弗朗西斯会):①12—13世纪,由意大利亚亚细的圣者弗朗西斯创办的修会。 ②强调舍去所有的,脱离世俗的诱惑,提倡贫穷,又被称作“乞食修道会”。

③后分裂成两派:一派强调贫困简朴,又称作“严格派;”另一派强调扩大权势和影响,又称作“放任派”。 ④方济会在传道方面很热心,13世纪中国元朝时,方济会修士将福音传入中国。

58、道明会(多明我会):1215年,由西班牙人多明我 创立于法国卢兹。注重布道活动,故名“布道兄弟会”或“道明会”。1216年12月22日教宗洪若留三世批准该会成立。提倡学术研究,传播经院哲学,欧洲许多大学都有该会会士任教。该会成立后不久受教宗委派,主持异端裁判所,参与镇压阿尔比派。

59、明谷的伯尔纳:(1090-1153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生于法国侯爵家庭。1112年入西多会隐修院。111年创立明谷修道院,任院长,并使之成为西多会的中心。1128年起帮助教会反对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1146年奉教宗尤金三世的派遣,至西欧各国煽动农民和骑士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并组成圣殿骑士团,亲自制定章程,号召骑士屠杀穆斯林。1149年失败而归。

60、卡诺撒事件:1076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废黜亨利四世,革除教籍。若要挪去“革除教籍”的宣判,必须向教皇忏悔,得到其赦免。亨利四世面临诸侯叛乱的危险,只得于1077年赶去卡诺撒城堡,光脚站立在城堡门外的雪地里三天,得到教皇赦免,恢复了王位。

61、1059年罗马宗教会议:公元1059年在罗马召开的宗教会议,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废止“平信徒授衣礼”,宣布了选举教皇的新方法,在教皇的选举上同其它主教选举一样,应由他所在教区城市的神职人员和人民选举产生。目的是将选举教皇的大权从意大利贵族及皇帝手中释放出来。

62、十字军东征:在12-13世纪教宗成为欧洲最高权威、基督徒深信朝圣可以使灵魂受益而基督教朝圣者受到回教徒迫害的大背景下,教皇组织发动恢复朝圣路线、夺取圣地为宗教理念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是西欧基督徒未将圣地从回教徒手中夺回的远征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由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发动,允诺的属灵赏赐包括完全饶恕十字军战士过去的罪,结果十字军夺回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封建制王国。但耶路撒冷王国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为援助摇摇欲坠的耶路撒冷王国,1147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动。1187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赢得基督徒朝拜圣墓的权利。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自11世纪末期至13世纪末期,十字军东征共有八次,其中有一次儿童十字军,前后共持续二百年。没有一次东征达到目的,到公元1200年代中期,它默默从历史上消失。对教皇和百姓而言,十字军表达他们对宗教的热诚,但这个行动也代表一种错误的宗教信仰,就是中世纪信徒把圣地、圣徒和圣徒遗物当做崇拜的对象。我们佩服十字军的热诚,但不能接受他们对宗教上的看法。我们对宗教,不但需要“热诚”,也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63、条顿武士团: 1190年日耳曼人为保护朝圣者、持久反抗穆斯林,将隐修制和军人精神结合起来,在圣地创建的半修道院性质的军事修会。它和圣殿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一起成为当时耶路撒冷王国最重要的支柱。1291年前它以亚克为总部,但1226年后主要在今天的东普鲁士进行工作,曾与斯拉夫人和鞑靼人交战,并在波罗的海区域传扬福音,是这一地区文明和基督教化的先锋。改教时期,他们的领袖成为复原教信徒而解散了条顿武士团。 64.沃尔木斯协约: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之间的权利之争在经过长期疲惫的争斗之后,终于在 1122 年订下了双方同意的沃木斯协约。根据协约,由教皇在叙任主教的「授衣礼」中颁赐属灵职位的象征(戒指与杖),而皇帝则以「权杖之触」颁赐封地。

65.拉特兰会议:1215 年,英诺森三世在罗马拉特兰教堂召开一次大公会议,四百多位主教、八百多位修道院院长及副院长,以及许多圣品人员和平信徒参加。这次会议决定再组一次十字军,由教皇亲领出征;会中也指斥瓦勒度派及亚尔比根派为异端;会中规定了对不肯悔改、传布异端者的刑罚;同时宣告限制赎罪券的颁发;并规定主教们应当选能干的人讲道;并为学识较差者免费提供神学及文法教育;也命令犹太人及回教徒穿着特别服装;犹太人不可担任有权管辖基督徒的公职。这次拉特兰会议成为教皇依诺森三世超越其他诸教皇、拥有最高权势的标记。 6

6、教皇的“巴比伦被掳”:(公元1309-1376)公元1309年,教皇宝座从罗马被迁到靠近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教廷留在该地,直到1376年,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教皇巴比伦被掳时期”。“被掳”是因为这时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伦”是因为前后持续约七十年之久,正如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一样;这时期所有的教皇都是法国人,并都完全听命于法国国王,教皇特权进一步消减。

67、“大分裂时期”: (公元1378-1417)意大利人对教廷迁往亚威农之事,非常不悦,他们欲使罗马再度变成为教皇宝座所在地。公元1378年,意大利与法国公开断绝关系,双方各选出一位教皇,两位教皇彼此咒诅,彼此开除教籍;教皇制的尊严受到重大打击,从此再无法完全恢复,这段时期被称为“大分裂”时期。 68 、 亚尔比派(迦特里派):

1) .名字来源:十二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异端派别之一就是阿尔比派(迦特里派),迦特里派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纯洁,因为这一派信徒谴责世俗,自称是纯洁的,也要求他的领导人必须是纯洁无暇的,所以就称为迦特里派,或纯洁派。因为他们在意大利北部,西班牙西部和法国南部一带活动,特别是在法国南部的亚尔比城活动最为活跃,也被称为亚尔比派。

2).思想的来源和内容: 保罗派和鲍格米勒派遭到东罗马帝国的迫害,被赶出保加利亚,流落到西方,他们虽然不是相信摩尼教的教义,不过他们也相信二元论的教义。 他们有一大部分来到法国的南部,就是亚尔比,影响当地的思想。所以亚尔比派的主要思想也受到二元论的影响。 69 、 韦尔多派(瓦勒度派):

1).韦尔多和韦尔多派:他出现在法国的南部里昂。1170年里昂富商彼得。韦尔多为追求“通往上帝之处的最佳之路”,变卖家产,周济穷人,模仿基督国清贫生活。不久他赢得了一批追随者,就形成韦尔多派。他们主张赤贫,反对贪恋世俗,也被称为里昂穷人派。 2).韦尔多派的思想: 韦尔多派以《新约》为信仰和生活的惟一准则,严格按照《圣经》中的话去做。他们两个人为一组,身穿粗羊毛长袍,赤足或穿便鞋,不带钱财和行李,到各处布道。 70、比萨会议(1409):

时间:1409年地点:比萨参与者:枢机主教、主教、各修道会会长、大修院院长,著名神学家、教会法学家、各国王代表。大会罢黜了本尼狄克十三世和贵格利十二世,另立一位成为教宗亚历山大五世。但另两位教宗拒不承认此大会的决定,结果:比萨会议不但没有解决两个教宗的问题,反而形成了三个教宗。亚历山大五世死于1410年,由约翰二十三世继任。 7

1、君士坦斯会议: 时间:1414--1418 由皇帝西吉斯门及约翰二十三世所召开。有350为高阶神职者出席。大会以国为单位投票。所有决议须有五国一致赞成才成立,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枢机主教团。这次大会中贵格利辞职,另两位也遭罢黜,选出马丁五世成为新教宗。会议也致力于对付所谓的异端,将威克里夫的理念定罪,大会又定规以后召开会议的时间,以便维系罗马教会的秩序,第一次为五年后,再来为七年后,以后每十年召开一次大会以处理分裂、异端及改革问题。 意义:将教宗的独裁专制改为教会会议的立宪制。可惜此立宪制并不能持久,至十五世纪中告完全失败。 7

2、巴塞尔会议:1431年七月在瑞土的巴塞尔举行,由马丁五世召集。但会议开始他即去世。由新毅尤金四世主持。次年,尤金四世在意大利斐拉拉另行召集会议。一年以后又移到佛罗伦萨,与原来的会议形成对抗。巴塞尔公会议另选出新教皇菲力克斯五世。最后迫于各国教会的压力,菲力克斯退位。巴塞尔会议也解散。教皇势力在教会内重新得势。

73、威克里夫: (1330-----1384)阿维尼翁教皇时期和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完全支持英国立场,反对罗马教廷,主张建立摆脱教廷控制的英格兰教会。1369年担任英王侍神甫,1374年他受英王委派与教皇谈判英国教会圣职任免权问题,未达成协议,从此更进一步抨击教皇,揭露教会与修道院制度的弊端。当教廷分裂时,他又宣传没有教皇最好。他提出教会要改革: l、各国教会应隶属各国国王所辖。

2、不向教廷纳贡。

3、神职人员不应拥有产业。

4、崇拜时应用英文代替拉丁文崇拜,简化崇拜仪式。

5、摆脱教廷的控制,建立自主的教会。他把圣经译成英文,并完成重要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主张圣经权威高于教会,信徒应听从基督面不应听从教皇。1414年被康士坦茨判为异端,将其尸体挖掘出来焚烧成灰,撤在西恩河上。然而他的改革思想无法被冲走。 7

4、约翰·胡司(John Hus,1371-1415)

*胡司1371年生于波西米亚的胡西内茨(Husinecz),胡司与1401年授圣职为司铎。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教书和大学附近的伯利恒教堂讲道。因对抗他所不满的罗马教廷,约公元1410年被教皇革除教籍,1415年,因“异端”罪名被处以火刑。

*主要作品有《教会论》、《圣职买卖》。

*胡司深受威克里夫的影响,大胆指责教廷及圣职人员的腐败。高举基督和《圣经》,反对教权,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建立民族教会组织。胡司以献身改革教会和捷克民族主义的大义而殉道驰名于世。 7

5、 萨沃那柔拉(1452-1498)

*萨沃那柔拉1452年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约1474年成为道明会修道士,1491年出任圣马可修道院副院长,为佛罗伦斯备受欢迎的传道者。他在讲道中大胆指责当时的败坏,也抨击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和他腐败的教廷,因此引起的争论,被革除教籍。1498年被处以绞刑,尸体被焚烧。

*萨沃那柔拉不是教会改革者,他强烈批判的不是教会制度,而是道德的沦丧。 7

6、共同生活弟兄派:创立时间:DC1350年地点:荷兰和德国创立者:革若特(Gerhard Groote) 性质:改教运动主张:强调基督徒宗教教育,希望藉教育之法,带出全教会的改革。成果:从他们的学校中,造就了许多推动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如:马丁路德、韦索的约翰(John of Wessel)、伊拉斯姆(Erasmus),多马肯培(Thomas a Kempis)。

77、韦索的约翰(John of Wessel):14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及思想家,毕业于共同生活弟兄派所创立的学校。从公元1445到1456年,他执教于德国耳弗特(Erfurt)大学。名言:“一个人若以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得救。”“上帝要拯救的人,即或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会亲自赐他得救之恩。”立场:反对赎罪券,化质说,主张因信称义。评价:誉为“世界之光”

马丁路德说:“如果我曾读过韦索约翰的著作,则我的观点,看起来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逝世:他的主张被买音慈大主教定为异端,公元1489年10月,死于狱中 思考题:

圣像破坏运动的肇因与结果 原因:

圣像破坏运动的神学依据:

一、崇拜圣像是一种偶像崇拜,在《圣经》中明确禁止。

二、在逻辑上人们不可能描述上帝,因为他超越于万有之上。圣像不可能描绘基督的神性。而基督的真正圣像应该是“圣餐”,而不是那些以人形表现的形象。

三、按东部教会中流行的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理论,基督的人性只是神性逻各斯的被动工具,并最终消融于神性之中,而神性是不能用图像加以限制的,因此,耶稣基督的真正本体是不能用图像描绘的。

四、是在的世界是理性的、属天的、纯粹的精神世界,圣像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可见的物质世界,因此,圣像是人们通向是在世界的阻碍,而非阶梯。

支持圣像崇拜的神学依据:

一、在神学原理上,正如基督是上帝之道所成的肉身一样,人们通过基督而见上帝,同样,物质性的圣像可可以是人们接近基督和上帝的中介;

二、如《查尔西顿信经》所言,基督既是“真正的神”又是“真正的人”,福音书记载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圣像对作为人的基督以及他的活动的描述是真实有效的;

三、圣像是那些不能阅读《圣经》的未受教育之人,接近和崇拜上帝的最直接方式。

在阿拉伯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John Mansour(约翰•曼索,约730—760)陈述的意见,最后被用来为宗教上使用图像作辩解。他是八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东正教至今认为他是早期教会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教师,就是所谓的“教父”。

约翰认为图像永远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质,只是人物的仿制品。图像的重要只在于它是原人物的仿制品,看见它就能使我们记起原先的人物。破坏圣像者否认任何图像能代表基督,事实上是否认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虽然图像崇拜不对,基督图像确能教导和帮助信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们应该以尊敬圣经或十字架的态度尊重图像。以此类推,连马利亚、圣徒、圣者、甚至天使图像的使用都可以接受。但是图像本身只是提醒人注意,帮助信徒对图像所代表的原物付出应有的敬意和尊崇。

在神学论据背后,更直接而有力的原因可能是世俗的。

查士丁的继承者是查士丁尼(527—565在位),他在控制教会上取得的成功远胜过其他罗马皇帝。教会在那时变成了帝国的一个部门。作为一名强有力的皇帝,Leo Ⅲ 想以查士丁尼的精神统治教会。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支持并强制推行这一运动。

首先,东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有众多的犹太教和穆斯林,对于来自这两大宗教传统的人们来说,圣像崇拜是宗教上的大罪—崇拜偶像,为争取他们加入东罗马军队,需要清除这一基本障碍。其次,支持《查尔西顿信经》的君士坦丁堡中央王权与支持一性论倾向的东部行省之间矛盾很深,毁坏圣像是转向一性论的一种姿态。有助于吸引东部行省帮助君士坦丁堡抵抗伊斯兰教的扩张。最后,就是对帝国境内修道院势力的打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按照圣像毁坏派的理论,教会只能关心抽象的、精神的事物,而帝国和皇帝才是基督和上帝在物质世界的代表。因此,圣像应该被废除,而以皇帝御帝国的一些象征物取而代之。总之,目的就是加强帝国对整个国家的控制能力。 历史背景

717—718年,阿拉伯人出动水陆大军再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形势万分紧急。利奥巧妙地利用“希腊火”粉碎了敌人对首都的围攻。利奥三世竭力整顿租税的征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在亚洲部分建立7个军区,欧洲部分建立4个军区。立奥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由军士农民领取份地耕种,国家从中征收租税和贡物。但是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之手,它们还享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军队的巩固。 运动掀起

于是利奥从726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圣像破坏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主张和参加破坏圣像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以及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坚持圣像崇拜的主要是正教高级教士、旧贵族、修士以及欧洲地区的民众。君士坦丁堡工商界人士也站在圣像崇拜者一边。运动开始后,教会和修院的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在帝国范围内,圣像崇拜和反崇拜的斗争异常激烈。教俗旧贵族以海岛为依托发动反政府的叛乱,遭到利奥三世的镇压。731年教皇格利哥里三世也进行干涉,他宣布开除立奥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利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 最高峰

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41—775),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753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有300多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修院被封闭,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有的甚至被处决。圣像破坏运动是促进拜占廷封建化的杠杆。教会和修院的地产多半采用奴隶和农奴耕种。皇帝下令将没收的教产分赠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或者用以奖励在反对阿拉伯人入侵作战有功的军队官兵,从而培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这就使拜占廷的封建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伊琳娜女皇在787年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813年利奥五世(813—820)继位,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它的第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均未超过前一阶段。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至此终止。但是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无法收回。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不同等级的大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迅速沦为依附农民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化的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圣像争论,表面看来,关于圣像崇拜的有效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神学问题,然而,它却是东罗马帝国的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紧张关系、罗马教会官僚体系中的以大多数长为领袖的教会势力与修道势力之间的相对、首都“新罗马”的中央权利与各行省之间的抗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希腊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总反应。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圣像崇拜之争也反映出东西方教会之间的裂痕,并且这一裂痕由于各自所处国际环境的改变而日益加深。

2、思考历史上信经或信仰告白产生的原因与必要性 在起初,宗徒时代的教会,就采用一些简短而标准的条文表达并传授自己的信仰。其后教会也很快地把自己信仰的主要内容,编成条目分明且有系统的纲要,特别给洗礼的候选者使用。

这些信仰的撮要称为「信仰的宣认」,因为它们总结了基督徒所宣认的信仰。它们也称为「我信」"Credo",因为「我信」是这些撮要的第一个字。它们也称为「信经」"Symbolum fidei"。

信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天主圣父及其奇妙化工;第二部分论述耶稣基督及救赎奥迹;第三部分论述我们圣化的本原——圣神。这些就是我们(洗礼)印记的三章」。

在不同的世纪中,曾出现许多形式的信仰宣认或信经,以回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有宗徒时代和古老教会的信经、〈任何人〉信经也称圣亚大纳修信经、某些公会议(托利多,拉特朗,里昂,特伦多)或某些教宗的信仰宣认:〈达玛苏信经〉或保禄六世的〈天主子民信经〉(1968)。

3~4世纪逐渐成为有专一格式的信经。在各派间流行最广的有《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大纳西信经》,三者称普世信经。此外,天主教、东正教和其他一些教派还另有本派的信经。

各派观点 天主教认为圣经、圣传和信经在信仰上具最高权威,三者皆被视为绝对的和无误的。天主教还认为历次公会议,特别是特兰托公会议和梵蒂冈公会议有关教义的决议和教皇的宣谕,都具有信经的性质和权威。东正教则承认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间 (325~787)的前七次公会议的教义决议都绝对无误,具有信经性质。新教一些较大宗派除接受三个普世信经外,也各有较详细的权威性信仰纲领,称信纲或认信文。但新教一般认为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信经仅为信仰的纲领性表述。近代有人把信经视为一信仰纲要,他们强调credo是单数第一人称现在时态的动词,因而反对把信经作为强制性的信条(拉丁文 credendum)。还有些宗派不赞成有固定的信经。 自君士坦丁至中世纪教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

(一)起步阶段

中世纪初期,教权和王权处于一种互助互惠的关系。二者都想依靠对方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当时教会需要国家来保护自己,需要王法处理世俗事务,并且教皇的选任也需要国王的认可;另一方面,王权也需要教会的支持、祈祷,并从教皇那里获得自己合法存在的依据。这样,教会和君主各有其独立管辖的领域,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管理人间的事务。

(二)鼎盛阶段

随着教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地位的稳步提高,教会想要摆脱世俗统治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他们在暗中等待机会,终于他们等到了,随着法兰克帝国的解体,羽翼日渐丰满的基督教会趁机摆脱了皇帝的控制。

(三)衰亡阶段

英诺森三世去世后,教皇的权势开始衰落,对异端的血腥镇压,使得信徒们对基督教产生怀疑,,这实际上正在形成一种对于罗马教皇信仰危机,而后公元十三世纪下半叶,新兴市民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要求统一的国内市场,从而选择与国王结盟,得民心者得天下,教权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皇帝们抓住这个机会,纷纷摆脱教皇的挟制。腓力四世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腓力四世教皇之间的战争拉开了帷幕,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在反对它的过程中节节败退,1302年腓力四世在教皇来法国开会期间,还对他大打出手,腓力四世的这一行为受到了群众的拥护,而且在其他国家也没听见市民的反对意见。 十字军东征的期间以及的影响与后果

公元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宗教大会上号召,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8次。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 儿童十字军(1212年)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 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

十字军远征总体上说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者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武器装备上极不统一。身裹甲胄的骑士装备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一些骑马或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十字军采用的是骑士军战术,战斗由骑士骑兵发起,一接战即单个对单个的决斗,协同动作有限。

与十字军作战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种是轻骑兵。交战时,他们先用箭击溃十字军的部队,然后将其包围,实施勇猛果敢的攻击,把它们分隔成数个孤立的部分加以歼灭。

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侵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侵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十字军所遗留下来的,除了基督徒与回教徒之间新的敌意与封建体系的恶化,同时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于很多领主陆续破产并在死后遗留土地给国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农奴成为十字军后不再回来。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后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面,例如cotton(绵)、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和bazaar(市场)。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这些新鲜货品的需求,加速了贸易活动,意大利的商业城邦国家(尤其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发展。这种需求尚促进了自十四世纪开始的大发现时代。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十字军东征,间接的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却仍在当地存在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欧洲人将他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原因

教权之争;B、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神学思想、崇拜礼仪的差异等。 在教权上,君士坦丁堡牧首与罗马教宗权利之争

由语言文化的差异带来的神学教义以及崇拜礼仪的差异,也使得东西方教会的分离加大,东方教会史希腊文化,西方则是拉丁文化。在圣礼方面,西方教会规定为七件,东方教会则认为,除这七件外,其他宗教行为都具有圣礼性质。希腊教会用有酵饼领主的身体,拉丁教会则用无酵饼。拉丁神父不可结婚,希腊神则可以;拉丁神父修面,希腊神父则蓄有大胡子;东方教会承袭希腊人的哲学,易兴起异端邪说,如诺斯底主义、伯拉纠主义、保罗派、聂斯托利派、亚流派等,西方教会则比较注重固守传统教会,注重律法,把基督的福音看做新律法,由此发展处“原罪”,“救赎”等教义神学,关心如何使人的本罪得赦免。

神学上,“神人二性”与“神人一性的争论”以及“和子”的争论。“和子”论是造成东西方教会最后互相将对方逐出教会的最大神学争议。

上一篇:项目部统计人员通知下一篇:09秋综合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