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文化比较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数字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数字习语在文化内涵和翻译方面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数字习语的比较和分析,旨在帮助我们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精华和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和翻译数字习语,更好地掌握和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习语文化比较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习语文化比较论文 篇1:

法汉动物习语的文化比较与翻译方法

一、法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在汉语和法语中,动物习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即便是同一种动物的习语,也有基本对应、部分对应,还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含义,但有时,两种不同动物的习语却能表达出差不多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比较一下两国动物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相同的动物,相同的文化内涵。

(1)狗。在中法两国文化中,“狗”有忠实、值得信赖的优秀品质,如fidèle comme un chien;“愿效犬马之劳”体现出一个人的忠心耿耿。中法两国也都给狗赋予了一些贬义,中国人形容趋炎附势的人时说“哈巴狗、走狗”,法语中也有类似说法:chien couchant。《追忆似水年华》中有一句话阐释了这个含义:Pourquoi ne se rebiffe-t-il pas davantage,au lieu de prendre ces airs de chien couchant?

(2)狼。两国都认为狼是残忍、贪婪的动物。法语中avoir le boyau de loup、avoir une faim de loup;manger comme un loup 与汉语“狼吞虎咽”的含义一致。法国人用un froid de loup来形容冬季的严寒;enfermer le loup dans la bergerie与汉语“引狼入室”对应;jeune loup与“狼子野心”对应。

(3)绵羊。说起绵羊,我们中国人就自然会想到它是一种性情温顺的动物。在法国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法语中的两个习语看出:“être doux comme un mouton/agneau”(像小绵羊一般温顺),“C’est un agneau.”(这是一个非常温顺的人。)在中国,绵羊还具有胆小、合群性强的特点,在法国乃至欧洲亦是如此,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动物志》第九卷中说道:绵羊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动物。因此法国人借助绵羊来比喻愚蠢的随波逐流的人,例如:“suivre comme un mouton”(盲目追随)。

2.相同的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

(1)龙。在中华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尊贵等,如 “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但在法国文化中,龙是残暴、邪恶的代名词,如:Cet homme est un vrai dragon.。dragon de vertu是对“女道学家”的戏谑说法,可从缪塞的《玛利亚娜的任性》中看出:votre femme passe pour un dragon de vertu dans toute la ville; elle ne voit personne, elle ne sort de chez elle que pour aller à la messe.

(2)喜鹊。在中国喜鹊被认为是一种能报喜的吉祥鸟。农村婚礼时用 “喜鹊登枝”装饰新房;“喜鹊登梅”是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在中华文化中鹊桥还常常成为男女情缘的象征。而法国人不喜欢喜鹊,认为喜鹊的叫声令人厌烦,如bavard comme une pie、Cette femme est une vraie pie.再如être voleur comme une pie意为“偷窃成性”。

(3)不同的动物,相同的文化内涵。法语习语Qui vole un ?uf vole un b?uf.与汉语习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意义几乎相同。中国有句谚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无独有偶,法语中也有类似习语:Quand les chats ne sont pas,les souris dansent.。tenir le loup par les oreiles与“骑虎难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是法语中的狼与汉语里的虎的比较,在法国,狼的权利要比虎的大,但在中国,虎是百兽之王,“一山难容二虎”体现了老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两个习语中所包含的动物不同,但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是一样的。“对牛弹琴”与 Il ne faut pas jeter des perles devant les pourceaux.相似。

二、法汉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对于含有相同动物且文化内涵相同的习语,可采用直译法。例如:être comme un poisson dans l’eau可以直译为“如鱼得水”;tuer le poule pour avoir l’?uf(杀鸡取

卵)、avoir la chair de poule(起鸡皮疙瘩)、fort comme un b?uf

(健壯如牛)。再如:(宝玉)“……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可译为“…D’où apert que je n’étais qu’une grenouille au fond d’un puits,…”,在这里,由于上下语境的关系,将“井底之蛙”直译也可以令读者明白其中意义。

2.直译加解释。当我们遇到两个习语中的文化内涵有一定差异时,可以使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不仅突出直译的优势,还加强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例如:manger comme une mauviette可以译成 “吃得像云雀一样少”;manger comme un cochon译为“像猪一样贪婪得吃”可将意义完整表达。

3.换译法。当动物习语的比喻形象不同,但所表达出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时,可采用换译的方法。例如:Chat échaudé craint l’eau froid.译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再如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译成“说曹操,曹操到”就更合理了。

4.意译。在翻译法汉动物习语时,当遇到两种习语没有相对应的文化内涵的情况,可以采取意译法。例如:可将faire une mouche d’éléphant意译成“小题大做”。Appeler un chat un chat.可以意译成“直言不讳”。有一类动物习语来源于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revenons à nos montons来自闹剧《巴特兰律师》,可意译成“言归正传”;Monton de Panurge影喻拉伯雷《巨人传》,可意译为“盲从的人”;C’eat le cheval de Troie.来源于历史典故,可意译为“内部的破坏活动”。

三、结语

在翻译动物习语的过程中,要根据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来选择翻译方法,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传递出来,使读者通过习语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

作者:李妍霖

习语文化比较论文 篇2:

英汉数字习语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数字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数字习语在文化内涵和翻译方面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数字习语的比较和分析,旨在帮助我们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精华和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和翻译数字习语,更好地掌握和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关键词: 数字习语 文化 内涵 翻译

数字习语是指含有数字的习惯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显示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由于人类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英汉习语中相同的数字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或相同所指却借助于不同的数字来体现。下面将具体分析。

一、数字文化内涵差异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数字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

1.东西方民族对数字的喜好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人们赋予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逐渐形成对某一些数字的喜爱和崇拜,而对另一些数字则讨厌和害怕。如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除了十三)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来寻找好运或表达更多。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万分感激)、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a thousand and one ways to help(千方百计)等。此外,英语国家的人们将“三、七”等单数信奉为幸运数字。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他们常说“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三号一定运气好);“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同样地,在西方“seven”却是个神圣的数字。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七种天罪。如:《创世纪》中说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被定为圣日;耶酥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be in the seventh heaven(表示非常幸福快乐)、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显要的后代)等。与英语不同的是,“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忌讳的数字。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绝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中国人在使用“七”时常把“七”与“八”放在一起组成词组,多表示不佳或无序状态,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扭八歪、乱七八糟等。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涵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双数,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以及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如“二”在汉语中有成双成对之意,它是一种吉祥象征,具有表示夫妻幸福的象征意义。在英美文化中,“二”不是吉数,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为劣根邪恶之源。如two-by-four(不健康杂志)、two-timer(骗子、叛徒)等。数字“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但英语中的“six”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六”为大凶数或野兽,如:be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hit/knock sb. for six(给某人以毁灭性打击)、be six feet under(死亡、入土)。

在中国人眼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莫过于“九”了。汉语中带“九”的习语有:九霄云外、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一言九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中国人对“九”的迷信源于对天的崇拜。《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古人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以九代天,自古“九”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数字,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帝乃九五之尊,大凡皇家的建筑与器物也多合乎“九”。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故宫内三大殿的高度都是九尺九,颐和园内的排云殿也是九尺九。故宫内宫殿和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竖九排,台阶都是九级或九的倍数。九和九连在一起与“久久”谐音,喻天长地久,因此民间有在两个九的日子里举行婚礼的习俗。

英语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但同样也可表示“多、深”。如:a nine days’ wonder(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衣冠楚楚,打扮得很华丽;穿着讲究)、crack up(flatter/honour/praise)to the nine(十全十美)、on cloud nine(得意洋洋、高兴万分、心情非常舒畅)等。

2.英汉民族对数字的忌讳差异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民族心理不同,人们对数字的禁忌有所不同。在中国“四”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因为“4”的发音与“死”谐音,所以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尾数有4的都不受欢迎。在习语中数字“四”常与“三”一起使用,常带有贬义,如:不三不四、香三臭四、横三竖四、颠三倒四等。但是中国人偏爱数字“八”,主要是因为它的发音与“发”谐音,因此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都偏爱有“8”这个数字。在英语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的忌讳。不过有一个小的例外,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避开星期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西方国家人们把“13”看成是头号大忌,这有其文化渊源。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绞环有13个绳圈,绞台有13个台阶,郐子手薪金是13个钱币。《圣经》说法流传更广、影响最深。耶酥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由于13人中有一个叛徒的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西方人忌讳“13”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高层建筑隐去第13层的编号,医院不设第13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排13座,重大的事情也都不在13号那天去做。

当西方人千方百计地避开“13”以免触犯大忌时,中国人却乐于接受十三。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十三太保”。

3.数字习语表明中西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英语文化氛围中人们形成了特有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方式上与中国人存在许多差异。例如英美人注重对立,思维方法中有把事物分为两个对立方面的倾向,如: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脚踏两条船,必定落空),劝戒做事要专心致志,工作和娱乐不可混在一起;One can not be in two places at once.(一心不可二用);Better master one than engage with ten.(会十事不如精一事),特别强调一次只干一件事,体现出西方人的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同样汉语里也有“一心不能二用;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表达汉语民族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含有数字的习语。

二、数字习语的翻译

由于英汉数字习语文化内涵的差异,在翻译时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结合英汉历史文化背景,灵活应用翻译策略,做到忠于原文意思,保持其语言文化特色。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下方法:

1.采用文化替代的方法翻译

由于数字习语的不同来源,不同的语言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基本相同的概念,在很多场合中汉语数字习语所表达的意义,英语不用数字也能表达,反之亦然。翻译时应先了解其来源,采用文化替代的方法翻译,译出特定含义,切忌望文生义。如:汉语成语“不三不四”,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翻译,但英语“neither fish nor fowl”与“不三不四”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基本相同,都是“不伦不类”的意思,可借用;汉语数字习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源于珠算口诀,表示不计后果,不顾一切,英语可用“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表达。“他是个二百五”,表示这人很笨,英语可用“He is a rather stupid person.”表示。“three sheets in the wind”源自航海生活:帆脚索绷紧时帆船乘风破浪,平稳自如。如果松弛了,就会随风摇曳东摇西晃,常像水手们喝醉酒的样子,译为酩酊大醉。“one-horse town”乡村小镇,源自美国,由小镇仅拥有一匹马而来。由此,one-horse表示“极小的、简陋的、次要的”意思,如:one-horse show(小型展览会)。

2.等值互借法

在翻译一些含数字成语、谚语和格言句时,英汉两种表达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相近时,可借用译入语中意义对等的习语。如: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吃一堑,长一智。(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two boy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五十步笑百步(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三句话不离本行(talk shop all the time);二一添作五(go fifty -to fifty)。

3.舍弃数字意译法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英汉民族对于数字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语言的翻译不可完全对号入座。可以根据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和暗含的意思对数字作模糊处理,以使读者不产生误解。在翻译时数字可不译出,转译其形象意义。如:九死一生(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事后诸葛亮(20/20hindsight)、三教九流(people in various trades)、一清二楚(as plain as the nose on one’s face)、千真万确(as sure as eggs is eggs)、五体投地(admire somebody 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三十六计走为上计(make oneself scarce)、打八刀(to get a divorce)、四通八达(extend in all directions)、三脚猫(jack of all trades)。又如:I’ll love you three score and ten.(我会一辈子爱你);She realized she was just a fifth wheel at the party.(句中“the fifth wheel”引申为“多余人物”);Listen to John singing!He must be one over the eight.(“one over the eight”意为醉得七倒八歪)。再如:behind the eight ball(处于困境)、the upper ten(贵族阶层,上流社会)、four-letter words(粗俗的下流话)、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下流话的人)、a catch-22 situation(进退两难的境况)、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一刻)。

4.保留数字直译法

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但是比较两国的语言,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仍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时可采用保留数字直译法。如: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三人知,天下晓。(When three know it,all know it.);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stakes,and 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一寸光阴一寸金。);Two is company,three is a crowd.(两人成伴,三人不欢。)。

5.变动数字改译

英汉语中对模糊数字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时需变动数字以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如:三三两两(by ones and twos)、乱七八糟(be at sixes and sevens)、接二连三(one after another)、三五成群(in threes and fours )、半斤八两(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三只手(five-finger)、三心二意(be in two minds)、ten to one(十有八九)。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数字习语文化内涵的比较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字习语的本质和精华,还有助于译者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更好地运用它们,从而实现畅达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安定.英汉比较语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徐太平

习语文化比较论文 篇3:

英汉语中青蛙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

摘要:习语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色彩。人类与动物的长期交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习语,使得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差异,英汉语中与青蛙相关的习语存在很大的偏差。本文主要分析了青蛙形象的文化内涵,讨论英汉语中与青蛙相关的习语的文化差异,并选择恰当的方法准确地翻译与青蛙相关的习语,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青蛙;文化内涵;习语翻译

青蛙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时期,长期以来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青蛙表皮多褶皱,嘴大,下颚处有鸣囊,常生活于田野池塘间,在寂静的夏夜还会发出阵阵响亮而欢快的歌声。青蛙以昆虫为食,每天能吃50多只田间害虫,因而被当作人类之益友。由于它的活泼及对人类做出的贡献,青蛙常常出现在小说、绘画、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与青蛙有关的习语在英汉语中屡见不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青蛙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但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要准确理解青蛙的文化内涵,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并非易事。

一、青蛙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一)青蛙在汉语中的文化形象

青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古代民间认为,青蛙具有神性,主管着水这一农业的主要命脉。《春秋繁露》记载,古代人们祭拜蛤蟆,以求风调雨顺。《旧唐书·五行志》也曾写道:“古者以蛤为天使也,报福庆之事。”蛤蟆,即青蛙,被認为能够预知雨旱,是农间的守护神。许多少数民族对青蛙也极为崇拜,如广西壮族的蛙婆节、四川阿坝藏族地区的“青蛙旗手”故事,还有台湾马祖地区的蛙文化节。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蛙的鸣声确实受到阴晴旱涝的影响,因而能根据青蛙的叫声来准确地预测天气。人们喜爱青蛙,一方面是因为它与降水有关,响亮的蛙声预示着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另一方面则是源于青蛙本身是田间害虫的天敌,保护农作物免遭伤害,被赞誉为“田园卫士”。

然而,在汉语文化中,青蛙也是愚昧无知、目光短浅、不切实际的代名词。青蛙嘴大而宽,两眼突出无神,皮肤粗糙而且布满粘液,体态又极为臃肿,所以人们常把外貌丑陋的男性比作青蛙。谚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最初就是被用来比喻外表丑陋的人追求美女的自不量力。由于青蛙皮肤裸露,所以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小池塘、水井、背光的墙角等等。这样的生活习性被世人赋予了愚蠢自满的文化含义。与此相关的习语和传说俯拾皆是,比如“蛙鸣蝉噪”和“蛙鸣鼓吹”形容浅陋拙劣的文章或言辞,“沉灶产蛙”和“井蛙之见”比喻目光短浅、骄傲自大的人。青蛙还被用来形容不合实际的理想或想法,人们常说的“青蛙望玉兔-有天地之别”,还有“青蛙吃黄蜂-倒挨了一锥子”都体现了人们对青蛙的嘲笑。

(二)青蛙在英语中的文化形象

青蛙在英语国家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英汉语中,它的文化形象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稻作文化赋予了青蛙极高的社会地位,不仅许多地区把青蛙当作神灵崇拜,很多诗歌文章也为青蛙歌功颂德。然而,中西方在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存在差异,青蛙作为人类益友的文化形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邪恶和复仇的化身。《圣经》中耶和华晓谕摩西,使青蛙布满埃及的土地,以此来惩罚埃及法老不听从摩西的指示。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巨作《失乐园》中,撒旦欲向上帝复仇,便化身一只青蛙钻进夏娃的耳朵并投放了毒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也用青蛙来配制毒药。不难发现,青蛙的意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被披上了神秘可怕的面纱。人们对青蛙没有丝毫尊敬可爱之情,相反,他们把青蛙看作灾难的预兆,邪恶的化身。

尽管存在如上差异,英汉语中青蛙的形象总体上还是一致的。首先,青蛙被用来指代外形丑陋的人,如热播美剧《家庭教师》中低颜值的弗兰的外号就是“青蛙”。但是与汉语文化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具有某种不被发现的潜能。《格林童话》中王子被巫婆施法变成丑陋的青蛙,需要心爱之人的吻才能重回原形。这个故事后来成为许多小说电影的创作来源,还产生了一些与此相关的习语,如:“You have to kiss a lot of frogs before you find a prince.”另外,在英语中,青蛙也常用来暗示人的目光短浅和愚蠢。美国康奈尔大学所做的著名的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在人们心中种下了青蛙无知的形象。形容青蛙无知自满的英语习语也非常之多,如:“The frogs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井里的青蛙对大海一无所知),还有“Tadpoles will only become frog”(蝌蚪只能变青蛙)等等。

二、与青蛙有关的习语的翻译方法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其简洁性、趣味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使得习语一直为各国文人和普通百姓所喜爱。一个短小精悍的习语往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若非文化背景相同,很难理解和产生共鸣。因此,长期以来习语都被认为是不可译的。但是习语是很多文学作品或交流的核心,失去了习语之美,也就失去了文学之美。通过对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中西方之间存在很多文化差异,但也有不少相似点。翻译动物习语如青蛙习语时,需要全面了解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避免以偏概全、理所当然的尝试。本文认为,可以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来进行翻译。

(一)直译法

直译是一种既忠实原文形式,又忠实原文内容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力图达到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对等,同时保持内容的准确性。直译并不是简单的逐字翻译,而是为了保留原语言的文化特色及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偏重形式的一致性。直译可能给读者带来文化的陌生感,感到阅读比较困难,但是正是这种陌生感使得译文富有趣味性,增长读者的见识,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当然,直译的翻译方法需要以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可以使译文有难度,但是不能无法理解。

1.As company president, he had been big frog in a small pond,but he was not so important as a new congressman in Washington.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是小池塘里的大青蛙,但作为华盛顿刚任选的国会议员,他就微不足道了。

2.The frogs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里的青蛙对大海一无所知。

例1和例2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原因在于汉英语言中都有青蛙目光短浅,无知自满的文化内涵,甚至与此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因此,直译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还能给译文带来新鲜之感。有些直译的习语甚至成为译入语的一部分,如“时间就是金钱”、“阿克琉斯之踵”等等。

(二)意译法

与直译法不同的是,意译法并不局限于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而是采用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用译入语文化中已有的表达代替原文,保证原文和译文意义相同。这种翻译方法更加灵活多变,更好地保证作品的“雅”。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动物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昧地直译可能会导致读者对文章一知半解,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习语真正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

1. When I woke up this morning, I had a frog in my throat.

我早上醒来的时候,发现喉咙有点不舒服。

2.My friend told me if frogs had wheels, they wouldn’t bump their butts when I wanted to relive my life.

当我说要重新过一次我的生活时,我的朋友劝我不要异想天开了。

上文两个例句采用的翻译方法是意译法,这是因为这两个例句中的习语对于汉语读者来说不易理解,还有可能造成误解。如果选择直译法,“had a frog in my throat”应该是“喉咙里有只青蛙”,而第二句则是“如果青蛙有轮子,就不会撞着屁股了。”乍一看,读者估计会认为译文莫名其妙。所以必须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使文章容易理解。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指在翻译时,更换原文的意象,既保留了习语诙谐幽默的特色,又使读者容易理解。尽管汉英语言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有共通之处。研究发现,一种动物的文化内涵可以用另一种动物体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套译法。

1.Tadpoles will only become frogs.

龙生龙,凤生凤。

这种套译的翻译方法不如直译法和意译法常见,但是有效地保证了习语的文化特色,最大程度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用套译法,需要译者对原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都十分了解,才能找到对应的表达。

三、结语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精粹。由于各民族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差异,不同的语言中的习语在喻体和内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习语翻译成为文化翻译的难题。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能保留部分习语之美,但也有许多不足。习语翻译仍然是翻译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黎汉才.英国文化习俗词典[M].广東: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2]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01):63-68.

[3]王斌.论不可译型-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J].《中国翻译》,2001(5):8-16.

[4]林慧英.中英动物习语的比较与翻译[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77-78.

作者:徐倩文

上一篇:建筑调研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设计考察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