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报告

2022-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报告

重庆市梁平区农业面源污染初步调查

摘 要 以重庆市梁平区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为调查对象,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式,调查分析了梁平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成因、特点和危害等。调查结果显示:1)种植业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较高,分别达55.73 t、453.68 t和50.36 t,种植业化学品投入总量高,利用率低,流失量大。2)化学需氧量共产生50 351.66 t,排放10 385.10 t;氨氮共产生423.55 t,排放135.49 t。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产排均高,是主要污染因子,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业。3)畜禽规模养殖场共产生粪便8.20万吨,利用6.07万吨;尿液3.84万吨,利用2.84万吨。无害化配套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部分畜禽养殖场粪便、尿液直排现象仍然突出,导致周围水体污染严重。最后提出建议,认为发展畜禽养殖业应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或流域畜禽养殖规模,建立健全畜禽养殖业准入制度,落实“三区”和排污许可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种植业;养殖业;重庆市梁平区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1]。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范围广,成分和过程更复杂,防治难度更大等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严重环境问题,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2],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梁平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拥有梁平柚、优质稻、龙溪鱼等绿色产品,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区,也是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近年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然而过度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 调查区概况

调查于2018年在梁平区33个乡镇(街道)进行,按照属地原则确定调查对象,以梁平区为划分属地单元,对纳入农业统计的农业生产活动,根据调查对象开展调查。调查范围有种植业(农作物秸秆、农膜)、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不含藻类)。畜禽养殖业范围有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等五类,包括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猪年出栏≥500头、奶牛年末存栏≥100头、肉牛年出栏≥50头、蛋鸡年末存栏≥2 000羽、肉鸡年出栏≥10 000羽),规模以下养殖场(生猪年出栏<500头、“5头≤奶牛年末存栏<100头”“10头≤肉牛年出栏<50头”“500羽≤蛋鸡年末存栏<2 000羽”“2 000羽≤肉鸡年出栏<10 000羽”)。

2 技术路线与核算方法

以已有农业统计数据为基础,确定调查对象,开展调查,获取普查年度农业生产活动基础数据,调查数据均按照污普系统中国家规定的产排污系数法进行核算,根据产排污系数核算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消减率等(种植业和养殖业数据均以2017年12月31日前为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业化学品排放量及利用率

梁平区种植业调查总计926个点。数据表明,种植业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较高,分别达55.73 t、453.68 t和50.36 t,种植业化学品投入总量高,利用率低,流失量大。经核算,全区肥料利用率氮、磷、钾分别为36%、19%、33%,其余通过挥发、硝化反硝化、地表径流和下渗等方式造成土壤、水源污染,使得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上升,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地下水污染,江河水富营养化。

3.2 农业污染源水体污染产排比

3.2.1 种植业和养殖业产排比和削减率

2017年梁平区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禽规模以下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数量分别为147家、2 641家和684家。

核算表明:1)化学需氧量共产生50 351.66 t,排放10 385.10 t。其中,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为49 612.00 t,排放量10 385.10 t,排放占比96.46%,削减率79.81%;水产养殖业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为739.66 t,排放量367.31 t,排放占比3.54%,削减率50.34%。2)氨氮共產生423.55 t,排放135.49 t。其中,畜禽养殖业氨氮产生量最大,为340.23 t,排放量64.84 t,排放占比47.86%,削减率80.94%;水产养殖业氨氮产生量最小,为27.59 t,排放量14.92 t,排放占比11.01%,削减率45.92%。3)总氮共产生3 546.67 t,排放1 004.07 t。其中,畜禽养殖业总氮产生量最大,为2 990.84 t,排放量491.15 t,排放占比48.92%,削减率83.58%;水产养殖业总氮产生量最小,为102.15 t,排放量59.24 t,排放占比5.9%,削减率42.01%。4)总磷共产生610.64 t,排放168.63 t。其中,畜禽养殖业总磷产生量最大,为549.58 t,排放量112.36 t,排放占比66.63%,削减率79.56%;水产养殖业总磷产生量最小,为10.70 t,排放量5.91 t,排放占比3.50%,削减率44.77%。数据表明,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产排均高,是主要污染因子,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业(见表1)。

3.2.2 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重点区域和流域

调查显示(见表2、表3),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放重点区域为云龙镇、屏锦镇、金带街道、回龙镇和安胜镇;排放重点河流为龙溪河,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区流域的96.58%、90.99%、93.72%、95.50%。因此,发展畜禽养殖业应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或流域畜禽养殖规模,建立健全畜禽养殖业准入制度,落实“三区”和排污许可制度等措施。

3.2.3 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利用率

调查表明,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共产生粪便8.20万吨,利用6.07万吨,利用率74.02%;尿液3.84万吨,利用2.84万吨,利用率73.96%。规模以下养殖场共产生粪便7.49万吨,利用5.61万吨,利用率74.91%;尿液18.43万吨,利用13.82万吨,利用率75%。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工艺多为堆肥发酵、生产沼气和垫料,利用方式多为作农家肥、生产有机肥、沼渣还田和场外丢弃;尿液废水处理工艺多为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和肥水贮存,利用方式为沼液还田、肥水利用和直接排放。无害化配套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部分畜禽养殖场粪便、尿液直排现象仍然突出,导致周围水体污染严重。

3.3 农作物秸秆产生及利用率

调查发现(见表4),全区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32.70万吨,中稻和一季晚稻占比最大,超过一半,达57.13%;甘蔗占比最小,仅为0.09%。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26.7万吨,占秸秆理论资源量的81.7%,其中中稻和一季晚稻可收集资源量比例最大,达52.62%,甘蔗最小,为0.11%。秸秆综合利用量为23.51万吨,规模化利用量7 056 t,包括饲料化和基料化,分别为4 887 t和2 169 t,占秸秆利用量的3%。秸秆利用方式除了作饲料和农村生活能源外,大部分被随意丢弃和就地焚烧。长期丢弃的秸秆经日晒、雨淋、沤泡、腐烂,污染水体;田间就地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影响车辆行驶、飞机起降,甚至引发山火。因此,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规模化利用不足,丢弃焚烧现象普遍。

3.4 农作物地膜使用及残留

调查表明,全区农田地膜覆盖总面积为15 562 hm2,年使用总量为1 866 t,年回收总量为1 150 t,回收率61.60%,累计残留量71.61 t,残留率4.11%。由于农膜大部分是不易降解的化学薄膜,残膜分解缓慢,分解后產生有害物质污染土壤,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通透性降低,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应大力提高地膜综合回收利用率,减少残膜污染土壤。

4 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初步表明,重庆市梁平区种植业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较高,化学品投入总量高,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规模化利用不足,丢弃焚烧现象普遍;农膜综合回收利用率不高。因此,应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支持鼓励农民使用生物肥,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积极推进秸秆回收利用、还田腐蚀、基料化和燃料化,严禁燃烧,强化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秸秆和地膜回收利用率,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产排均高,农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业。因此,应按照国家要求,积极落实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措施,根据不同养殖规模实施污染治理工程,提升固液分离机、沼液贮存池、防渗防水粪尿存储设施,改进废水处理工艺和利用方式,严禁粪污直接排放。同时,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加快老旧池塘改造,完善池塘基础设施,鼓励种植水草,使用微生物制剂,完善净化设施,构筑养殖尾水净化体系,改进养殖技术,切实提高池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生态健康水产养殖。

参考文献:

[1] 黎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9(6):48-49.

[2] 王建英,邢鹏远,袁海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16-223.

(责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何运仲 刘君红

第2篇:农业面源污染与绿色农业发展

摘要:“十四五”规划直面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农业生态环境和要素制约问题日益突出,重点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面源污染是农业发展急需治理和防治的问题,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那么如何协调好农业产出与环境效应两者间的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环境效率。农业面源污染目前监控体系不成熟,事后污染治理难度大,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面源污染 绿色农业

Key words: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green agriculture

一、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大,耕地退化和污染问题突出。为实现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生态保护三者协调,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刻不容缓。2017年《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发布后正式提出发展绿色农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主要解决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根据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范围,缓解面源污染,产出更多更优的农产品。

(一)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农业的发展需要传统农业转向绿色农业,这一场农业发展的变革我国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依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2—2019年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14,提高了5.01%。一是农业生产绿色化稳步推进。二是农业资源用养结合。三是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四是农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深入开展。

(二)我国绿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绿色农业在资源节约与环保、生态环境安全、绿色食品供给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农业废料处理方式和技术有待提高;二是河流水质污染监测技术和总量治理不足;三是生态环境状况没有改善。

(三)我国绿色农业问题分析

新时期以来,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科学农业观渐入人心。农业耕作方式和技术使用与区域间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绿色农业空间异质性进一步加强。一是工业污染及城市垃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工业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工业“三废”散落在农耕土地中,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使得农业污染进一步加重。城市垃圾处理不当也会污染农业环境,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近年来得到重视,但仅限于大城市。二是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一句“靠天吃饭”形容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农作物在其生长期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为保证收入和农作物成长,农民解决天气变化问题往往倾向于使用农药。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会伤害益虫,影响土壤肥力。此外,霜冻等极端天气会使农作物直接死亡或落果。使用农膜既可以保温、保湿、保水、保热,又有助于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但农膜是不可降解的高分子有机物,会给土壤带来污染。三是过量使用化肥,人口增加、城市化加快,城市建设与农业在争抢土地,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环境承载力,提高土地肥力,使用化肥提升产量成为农民的首选。但缺乏对化肥的认知,过度使用化肥,土壤污染、结块问题日益严重。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第一关,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成熟的面源污染监测管理体系,这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为“硬骨头”。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首次纳入环境统计中,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2020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也相继发布。对比两次公报数据发现,我国农业生产产量得到很大提升,农业源减排效果明显。

(二)农业面源污染产业异质性突出

在农业源污染排放中,不同产业排放量差异明显。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源数据来看,养殖业的污染排放情况略高于种植业。种植业污染排放量大幅减少,一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政策驱动。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污染排放减少主要原因是可持续性政策的指引和规模化养殖的整合,养殖业面源污染的防治重点是畜禽粪便的控制排放和安全处理。

三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发展随着社会所处不同阶段而变化,当前我国谋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是当下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基于上文所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故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轉型期,思想意识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保护水土资源是提高环境承载力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首要条件。发展绿色农业不仅提高农产品安全与品质,而且有助于增强国民生活质量。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发展质量,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紧紧围绕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展开。不仅部署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而且还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及措施进行了具体规划。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保护水土资源,让农产品供给从资源基础上得到质量保障,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二)统筹工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相对于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防治较为滞后。当前工业行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但农业水土资源依然面临被工业企业污染的风险。原因是工业污染物排放后,富集作用导致工业污染物的浓度上升,达到一定阈值将会对水土资源造成污染,导致水土资源的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的绿色发展。据此,工业企业的排污行为应进一步规范,在总量上达标排放防止富集作用的产生。

(三)守住耕地红线 提升耕地质量和数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城市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中美贸易战更是让我们意识到“把饭碗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耕地资源的数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而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则是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安全的保证。必须严防死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等政策性措施,实现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平衡的目的。耕地质量方面在保护优质耕地资源的同时,需要对中低产田进行土壤质量的提升,以提高耕地土地生产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减少和治理耕地的土壤污染。如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流域水质污染情况,以水治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因土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因化肥施用而导致的土壤污染;实施作物替代,以植养土。二是从制度层面恢复耕地肥力。推广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建立与完善生态修补机制,促进耕地肥力的自我恢复。

参考文献:

[1]翟紫剑,苏航,孟令玺.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生态经济,2021,37(6):9-12.

[2]段四喜,杨泽,李艳兰,何搏,施剑春,宋伟志.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3):279-286.

[3]臧梦圆,李颖.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控制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2):142-147.

[4]杨佳利.环境约束下绿色农业发展的意义和提升路径[J].中国市场,2021(9):68-69.

[5]匡远配,易钰杰.湖南省绿色农业的生态红利获取障碍与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18-24.

作者简介:

赵岚(1994.12—),女,汉,云南昆明,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

作者:赵岚

第3篇:推广农业新技术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摘要:农业生产过程由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的不合理使用,秸秆等种植业剩余物处理不当等,增加污染源,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不仅有效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而且还能减少农业污染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

据200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包括了种植业的38239个,其中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t,总磷流失量10.87万t;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t,地膜回收率80.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t,总磷:3.69万t。可见,农业污染源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论述了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手段。据统计,近10多年来,我国化肥总使用量由1996年的3827.9万t,增加到2005年的4766.2万t,其中氮素合计达到2730.5万t氮,增加迅猛,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这不仅造成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发,对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据估算,我国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素对水体氮素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490万-500万t,成为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水体。

1.2 农药

农药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农药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农药污染已在许多国家造成公害。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合理运用,使部分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喷施的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30%,而据中国统计,200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46.0万t,这样至少有87.6万t农药残留在环境中,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成为农业污染源,严重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农膜

农膜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2005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76.2万t(中国统计)。另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表明,2007年种植业地膜残留量为12.10万t,地膜回收率为80.3%,这样我国年有20%左右的农用塑料薄膜约2.4万t直接丢弃在田间,破坏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大量焚烧秸秆,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到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t。由于农作物秸秆运输难、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技术装备不足,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来源,而是被农民大量焚烧或丢弃在田头,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业的另一面源污染源,污染环境。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下,一批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2.1 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中推广行之有效保护性耕地的新技术。它减少因为频繁的耕翻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地力退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水和气农业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据试验测定,少耕免耕技术与犁铧翻耕技术相比: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并减少秸秆的污染。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达2200多万亩,有效减少了大量稻草的焚烧或丢弃,并且培肥地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秸秆、化肥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根据专家测算,到201O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氮肥410万吨,从而减少化肥的污染源,有效控制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2.3 “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

“三避”技术是广西农业部门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提升和大力推广的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为代表的避灾栽培技术。“十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三避”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药的污染。但要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控制白色污染的发生。

2.4 生态拦截技术

当前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拦截技术是: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实现生态拦截技术的自我维护,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低,氮磷向水体迁移,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发生。

2.5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广西农业部门着重推广“猪+沼+果+灯+鱼”、“猪-沼-稻(免耕抛秧)+灯+鱼”、“猪+沼+果+灯+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农村清洁工程,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秸秆有效地利用,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对降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最少的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主编.中国耕作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河胜.塑料材料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奚振邦.簡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J].2003.

作者简介:黄碧燕(1964-),女,广西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环境监测与管理。

作者:黄碧燕

第4篇: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因此,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由来已久, 尤其近几年呈愈演愈烈之势, 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由此看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地点

本次关于面源污染问题调查方法我采用的是上网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法。

我调查的地点选在家乡当地的河南省新乡县部分农村,利用暑假时间到当地的蔬菜大棚,田间实地观察。

三、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秸秆燃烧污染等。 1. 化肥

我县农村主要使用复合肥和尿素,由于化肥在作物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实际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少之又少,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进入土地中,会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在环境中,若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2. 农药

在我县七里营镇农业试验田里试验实施太阳能灭杀地下害虫,弥补了农药防治地下害虫的缺陷,而且节省资源,节省能源,减除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然而农村农民普遍使用的还是菊酯类、有机磷种类的农药,农民普遍重视农药的效用,对于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认识了解较少,导致推广使用困难。

资料显示,喷洒粉剂或液体农药,95%以上的或附着在植物表面,或降落到地面,或飘游于空中。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 3. 禽畜场

我县的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畜禽养殖的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随每天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自从国家实施农村沼气补贴以来,我县户用沼气越来越多,目前大致已有30%左右农户使用沼气作为能源使用。这些沼气池的建设,消化和处理了大量的人畜粪便和其他污染物,对保护环境有不小的贡献。 4. 秸秆燃烧

我县目前秸秆禁烧工作进展不错,一小部分作饲料或燃料运回家,剩余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直接秸秆还田,大大减少了秸秆燃烧产生浓烟对大气的污染。

四、调查体会

大家知道,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会影响人类健康,造成大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对人居环境产生危害。 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愈演愈也烈之势,为保护有限的农业发展资源,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专家认为,目前亟需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我自己本身就是生在农村,因此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环境的危害有则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当前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加强对农民面源污染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意识到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这次调查活动是一次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我们更快的融入到我们的专业知识中,能够更好的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次调查活动了解到了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农业知识,发现一些社会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同时,还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在恩师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读,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第5篇:农业污染现状调研报告

景色优美,空气新鲜,水质清洁,生态良好,到处都是绿色植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人们来这里旅游,吃的放心、玩的开心、住的舒心。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大量使用,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之一。我区农业污染现状如何?通过一年来对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1000多个普查对象调查分析,农业污染虽然小于江汉平原和长江流域,但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业污染现状

地膜污染。我区推广地膜玉米历史较长,地膜基本未有回收,残留在土壤之中。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山反季节蔬菜技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用膜量逐年增加。高山反季节蔬菜每年至少2万亩,每亩用膜量2公斤,仅蔬菜用膜量就达40吨,这还不包括其它地膜种植面积。通过调查,70%的蔬菜种植农户,地膜大多都没有回收,每年有几十吨地膜残留在农田中。

农药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年销售农药12~15吨。全区二轮土地承包面积近6万亩,亩平用药量达1~2公斤。其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引种污染。随着农作物种子市场的放开,全区农作物种子经营点就达近百家,而在种子管理部门培训后办证的仅有46家,还有50%的经营点是无证经营或一证多点经营。这些无证经营点,由于缺乏引种技术,对种子的抗病性、抗逆性、种植区域性不了解,盲目引种,导致近几年农作物的病害大面积发生,用药量增大,因种子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逐年增加,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在畜禽养殖方面,我区原来是一片净土,近几年随着养殖业发展,养殖户随意在外面引种,造成了牲猪的多种疫病发生。其个别疫病传播快、范围大、根治时间长。既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又给消费者带来恐慌。

化肥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化肥销售量4000吨,全区二轮延包面积约6万亩,亩平使用化肥量130斤,个别田快亩平300斤,创历史之最。

工业“三废”污染。阳日黄磷生产区域有6座冶炼炉正常运营,其空气飘逸物均在5公里范畴,加之矿渣乱堆乱放,污水循环利用后依然流入河里,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水域污染。据调查,松柏城镇80%的单位住户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里和农田。在雨水季节,人们尚未有什么感觉,到了枯水季节,河里的水就臭气熏天,恶心难闻。

二、农业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业污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农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农业环境保护,治理农业污染,为子孙后代造福。

清理残膜,回收残膜。每季作物收获后,农户要主动把地里的残膜拣净,不要随意堆放在田边地角,以防造成二次污染。清理后的残膜运到交通方便的地方,通过清洗后,低价由厂家回收。

轮季换茬,开展生物防治。众所周知,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数年其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因此,要指导种植农户,在同一地块上,不同作物进行轮季换茬,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对于易发生的病虫害,要指导农户进行土壤消毒。对于已感病虫害的农作物,要及时因病、因虫对症用药,最好选用生物农药,实行以物治虫、以虫治虫,或使用高效低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科学引种,避免污染。不管农作物种子,还是畜禽良种,在引种时都应时刻注意良种是否优良、是否带病、是否以次充优。只有真正引进了良种,加上科学管理,就能实现增产增收。

配方施肥,减少肥害。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我区人平耕地仅有1.2亩。由于部分农户认为庄稼一技花,全靠肥当家,误认为肥料越多,产量会越高,所以就成倍的施肥,往往是事与愿违,造成作物旺长,贪青迟熟和病虫害重度发生,不但不增收,反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要指导农户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以农家肥、沼渣、沼液肥料为主,以化学肥料为辅,尽量少用化学肥料,减少土壤污染,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净化工程,减少粪便污水排放。实施净化工程,杜绝粪便污水直接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还河流本来面目,既是人们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净化工程列入议事日程,责成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净化工程,要把粪便污水通过沉池、过滤、澄清等工序然后再排放,以减少对河道、农田的污染。

制定政策,完善生态污染补偿机制。对工业形成的“三废”污染,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以减少对农田的污染,加强对已污染农田的治理力度。

治理农业污染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着眼环保、着眼健康、着眼生命,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6篇:浅析发展有机农业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摘 要:当前,我国有机农业具备很大的发展前景。有机农业是一种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调节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探讨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及其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污染现状,提出具体的控制面源污染的相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有机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于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的管理措施及控制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控制已得到较好的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日益突出,且对环境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本文就当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言明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1]。 1 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1.1 有机农业的简要概述分析

有机农业是发展纯天然的农业,遵循农业生产标准,不采用任何转基因合成的生物及产物,不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素等有害物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当前农业种植方式相比较优势突出,如可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食物、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协调并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收益;同时,可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通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及相关农业和外贸部门的积极参加,我国的有机农业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农业问题中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质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 1.2 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氮、磷含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还是限制农作物生长的因子。现代的农业种植方式下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养分流失,主要以氮磷为主,其随雨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养分进行补充,通过施用有机肥等培肥土壤,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循环利用能力,实现土壤的持续肥力和永久利用。现今所使用的有机肥多为禽畜的粪便,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用后可繁殖大量的微生物,便于土壤分解与吸收;同时,可稳固无机磷,将无机磷转换成有机磷,降低土壤中的磷流失,降低环境危害风险。

1.3 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有机农业要坚持以减少污染物为根本,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最终实现“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生态修复”的总体方向。减少污染源就是从源头上制止污染物向外排放,控制排放总量;治理污染物就是在污染物进入环境的过程中进行治理,通过技术手段将污染物进行生态拦截,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生态修复主要通过采取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恢复农业用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土壤的性质。总的来看,研发和开展新技术对于从根本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问题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改善农业生产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当前态势 2.1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主要是因为国家农业人口过多,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环保意识差,部分人口也是由于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环境污染控制,只是追求从事农业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活的现实,同时不良的乡村风气也导致了污染的进一步蔓延。 2.2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规定农民所选用的肥料和农药数量,过于依赖农药和化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民滥用、多用的现状,使用的农药均已超出国家标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也由于国家具体实施的对农村地区的环保工作不到位,力度和设施都不足,造成污染失控现象。当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大,危害大,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溢流出的氮化物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pm2.5含量升高,对人体危害日趋严重。同时,大量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没有经过综合治理,任意排放,农业生产后所产生的秸秆被随意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3 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解决措施

3.1 制定具体的有机农业开展行动计划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型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要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制订国家有机农业开展的规划和战略,进行知识引领下乡的政策,指导各企业和消费者开展正确的行动。同时,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农村环境控制的相关部门,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对作物生产后的剩余秸秆等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控制实行力度,组成具体的环境小组展开对河流和土壤的整体调查,制定相应的控制改善方案,一步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第7篇: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随意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是形成从水体、土壤到大气的“农业立体污染”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药门事件频发,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忧心忡忡。但在另一面,笔者发现一些标准要求较高的蔬菜基地从不用农药杀虫,而是一排排灯光灭虫驱虫,有点类似“飞蛾扑火”的景象。在施肥方面也从不用化肥,是采用当地的猪粪和鸡粪来提供蔬菜所需要的养分。这样种出来的蔬菜不但价格高几倍,而且供不应求,皆因为其品质优秀,吃起来特别的甜美。

使用农药灭虫驱虫,对人类的伤害是永久性的。当农作物施用农药时,除了一部分飘到空气里,大部分药液洒落地面、渗入泥土。通过长期积累,使到土壤受污染后变成一块“药地”。新种作物在吸收土地营养的同时,也吸收了各种残留农药。而一些留在地面上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到池塘和河流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源污染,对人类饮水和植物灌溉安全,都有较大影响。用物理灭虫驱虫,其实就是一些生物特性来设置“陷阱”,引诱其自投罗网。同样,也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相克相生的原理,把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这种无公害生产的新思维,不但带给消费者健康保障,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把养殖粪便制作成有机肥代替化肥,也是生态种植富矿。中山每年产生的禽畜粪便数以几十万吨计,是制作有机肥的天然原料。引导养殖户走环保养殖之路,科学处理排泄物,在可以达到零污染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笔销售有机肥的收入。在利用有机肥改良土质、配方测量、引进良种、采用新技术等方面,政府给予扶持和引导,帮助种植户提高亩产和品质,让更多的种菜人获得可观的收益。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种植就会获得数倍于施用农药化肥的效益。他们自然就不再使用农药化肥。

第8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定稿)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阜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市农村环境带来的危害随处可见,必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一、 阜新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肥的连年施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业化肥施用量15.2万吨。其中氮、磷、钾的比例平均为1:0.5:0.5。我们仅以氮肥的利用为例,氮肥施用为7.6万吨,而平均利用率仅约35%,剩余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水色变绿、变黑,严重时会发出臭味;进入土地中,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

1 在环境中,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二)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014年全市农药使用总量达504.4吨,利用率仅为10%一20%,而80%一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各环境要素中循环,并重新分布,污染范围极大且易扩散,从而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这些残留的农药不但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而且由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严重的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健康。

(三)地膜覆盖中农膜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我市干旱少雨,节水滴灌成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耕作方式,由此地膜覆盖面积逐年增加。由于地膜的连年使用,而且人工清除率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不但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和作物根系伸展,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还会破坏土壤耕层结构。并且农膜残片很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而死亡。

(四)畜禽粪便不合理排放带来的污染。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畜牧业生产龙头企业。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不断增加,我市的畜禽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有的乡镇村屯畜禽粪便处理

2 不当,直接排入水系或农田,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使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五) 秸秆大量焚烧废弃带来的污染。近几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总量均在200万吨以上,除去一部分作为饲料、还田和作为食用菌基质用于再生产外,每年都有约30%被焚烧或废弃。这些被焚烧的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不但污染大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是产生火灾的隐患。

由此看来,我市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首先要改变不利的生产方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完善和强化保障措施,要做到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结合我市的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议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农业面源污

3 染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治意识,要加强对农民清洁生产的技术培训,逐步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来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此,在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纳入各级政府工作,做到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此项工作。建议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工上,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和协调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门负责专业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组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畜牧部门负责专业指导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其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国土、卫生部门等均要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全市上下形成紧密配合、协调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提倡和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4 近两年,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方面,我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着实有效的工作。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方面,我们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年,全市农业部门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94万亩,增施有机肥650万立方米。在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草害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除此之外,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和农作物秸秆处理上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影响。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把好“防”“控”两个关口。建议从生产过程入手,继续加大力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继续提倡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化、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以减少秸秆焚烧废弃对环境的污染;在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上,尤其要加大力度,要做到科学规划设计,新建养殖小区要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将生活区、管理与技术等公用活动场远离小区,而且新建畜禽养殖场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做到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养殖场竣工需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床、粪便干湿处理技术、有机肥生产等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在生活污染治理处理上,要

5 结合我市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在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池,配备户用垃圾桶,设立垃圾箱等方面,加大示范村的工作力度,力争尽快做到生活垃圾处理和田间垃圾收集工程普及到每个村屯,从而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实现我市农村田园、家园、水源的清洁。

(四)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内容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整合农业开发、扶贫、科技等部门资源,给予相关部门立项,根据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同因素,分类、分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各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污染的实际情况,规定实施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明确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序有组织推进。通过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抓好示范,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样板和经验。

(五)完善机构,夯实能力。建议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有选择地在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6

(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农业、环保、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还要有财政、发改、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财力和项目支持,体制上要有管理和监督,技术和资金上要有保障。建议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力量,落实责任制,制定责任目标,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在资金上,建议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议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予以“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 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涉及环保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要联合高校和科研部门,搞好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示范,全市上下协调配合,以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持续、有序的开展下去。

各位领导、委员们,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美丽中国”在广大农村的实践就是建设美丽乡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控制农业面源

7 污染, 必定能够还我们大家一个宜居、宜业、文明的美丽乡村!

8

第9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技术

北京金凌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黄祥雯

2011-08-20

一、中国农业对环境面源污染的现状

“中国使用农业化肥的强度是独一无二的” 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呼吁,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水环境污染的“元凶”, 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实际上,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农药同样存在过度施用问题,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中华环保基金会会长曲格平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化肥、农药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在中国来得这么快,这么严重,令人震惊。中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已到非治不可地步,应该采取新的有效措施了。”

二、农业面源污染是可防控的

为什么农村面源污染的研究和项目很多,但未能取得突破?为什么农村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治理速度慢于土壤衰退速度和土壤污染速度?破解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出路在哪里?根据北京市北运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应用的经验可见一斑。

北京市农业局高度重视北京的水环境污染及治理工作,自2009年以来,首先开展了对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了“推进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防治农业污染”工作协调小组,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列为重点任务,并作为各部门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定期例会制度,全面、及时掌握相关工作情况。同时,局领导和相关部门多次进行现场调研,总结分析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保障了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市农业局通过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全面实施各项防治工作;各行业充分发挥专业部门作用,选取了化肥用量控制、农药减施和养殖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增施技术等成熟的技术,并制定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在市财政、市环保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通过两年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流域周边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农业标准化水平,降低了流域周边由于农业生产引发环境问题的可能性。本市在北运河流域内的农田化肥施用控制方面,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技术,根据土壤地力、肥效和作物营养需求量,开展针对性和标准化施肥,采用环保、无公害的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的推广使用,有效控制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在北运河流域内62.16万亩农田中,推广了测土配方技术,累计推广有机肥10000吨、配方肥6000吨、缓释肥500吨、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23万袋,节本增效1000余万元。同时,为及时、准确掌握粮田、蔬菜等耕地土壤肥力,他们建立长期定位质量监测点100个,开展对区域内土壤肥力长期检测评价。通过两年的实施,项目区内共减少化肥投入2471吨(纯养分),年减少化肥量30%左右,有效地保护了流域生态环境。北运河流域内,通过实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精准施药等综合措施,使项目区菜田农药用量减少25%。

北京市的相关部门将“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整合项目资源,开展耕地养分调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及物化服务、有机肥培肥地力、肥料监督抽查等工作。初步制定了《北京市农田肥料使用控制和管理意见》,提出将流域内化肥用量控制在每亩播种面积50公斤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据了解,为提高农民参与综合防治的积极性,北京市开展了优质商品有机肥和配方肥补贴。对流域内肥料投入品进行安全监管,杜绝不合格肥料投入品的使用。检测有机肥、化肥的有效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共300个样品。推广畜禽粪便与设施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面积500亩。

针对化肥的农业面源污染,北京市提出了4项措施:一是面源污染控制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二是提质减量与土壤培肥技术推广,通过优质有机肥、专用肥、二氧化碳气肥等新型肥料的补贴应用,调控肥料的科学配比施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三是设施蔬菜残体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好氧菌堆肥,将蔬菜园区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四是同时加大对流域内肥料投入品质量的检测,建立流域内土壤氮磷风险监控制度,制定相关政策。

根据北京市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经验可以总结出: 1. 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将此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齐抓共管能有效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 对广大的农业种植户广泛宣传教育,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3. 政府切实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解决了投入问题。

4. 加强了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 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

5. 强化了科技支撑,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的同时加快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例如: * 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重点区域监控点的建设,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吊袋式二氧化碳专用肥等新型高效肥料。

* 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三、高科技产品的应用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环节

专家们还强调指出:“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加强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首先就是要让农民少用化肥或农药,如果没有相应的可以增产的有效肥料的使用,就不会使农民确实达到增收致富的基本国策,因此环保无公害的新型高效肥料开发及应用是要先行一步的,不要让农民没有肥料可用。”

“在我国设施农业有如雨后春笋,每年均在快速的递增,而在设施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单位面积上使用的有害于环境的化肥及农药用量远远大于其它的大田农作物,这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北京土肥工作站推广的新型、高效“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是广泛应用于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花卉必不可少的气体肥料。 众所周知;植物生长主要依靠的是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气肥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因此二氧化碳气体被称之为“植物的粮食”。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剂,是专供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保护地的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使用的一种生长促进剂。北京金凌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剂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该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项目是金凌爽公司历尽三年多的时间新近研发、推广的拳头产品,该产品采用物理的方法制取产生二氧化碳的纳米催化缓释剂材料,属国内首创,该技术通过查询,国内同类研究项目尚无前例,达到同类应用技术的领先水平,开创了该技术应用于日光温室大棚的先河。是我国一项农业应用技术领域空白的补充。

这种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特点是;不需要任何水、电等外界条件,只需将发生剂简单地吊挂在植物以上50厘米处,每亩大棚一次性吊挂20袋,在白天阳光照射下可自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晚间无太阳光,则很少或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完全符合植物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的需要,避免了人工投加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新型吊代式二氧化碳发生剂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时间才需更换,它的使用成本低,易操作,而且安全、方便、环保,且抗病、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通过实践证明:合理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剂可促进植物生长,减少病虫害,提高产品品质,大幅度增加产量,随种植品种的不同,平均普遍可增产15-30%,个别品种可达到增产40%,经济效益显著。《金凌爽牌》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的问市,给广大的温室大棚种植户带来了福音,且为无公害绿色农业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 由此得到有关农业专家、科技人员及广大种植户的普遍欢迎。

新型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已通过:

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0410033683.7); 已获得国家商标管理部门颁发的《金凌爽≈》商标证书; 已入编农业部《无公害适用肥料指南》;

已通过北京农业部门的相关检测——建议推广应用; 已通过北京技术监督部门的产品备案; 已通过北京市农业局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剂的使用效果检测; 已通过山东龙口、沂水等县市植保站检测认可;

曾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临沂市科学技术奖和部分地方县、市级的新技术推广奖等。

曾由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和北京新闻中推广应用。 连续两年在宁夏、辽宁、及北京等地政府采购的项目招标中中标为独家供应商。

为使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尽快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我公司愿与各界人士真诚合作。

公司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大街2号迦南大厦1106室 公司网址: 联系电话:010-63558146 010-63558205

联系人:黄先生

上一篇:供应部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江南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