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初中历史学科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加强。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历史课堂进行优化与改善,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激发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篇: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深化,国家对各个学龄阶段的教学质量开始加大重视,核心素养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初中历史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作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为了优化初中历史作业的模式,促进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文章作者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初中历史作业进行设计与探究,希望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作业设计

一、 引言

作业布置对课堂教学的巩固来讲非常有作用,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所需要提升的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的发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保证学生个性化得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历史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充满活力的历史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历史素养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初中历史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作业设置得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布置歌曲作业,诗歌朗诵作业等。用歌曲重温历史事件,用诗歌表达历史情怀。初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期,一般都喜欢歌曲和诗歌,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想做好一首歌曲或者诗歌,就必然要查取大量的资料,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辩证能力等都有所提升。比如在学习近代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春天的故事来设计一首自己的歌曲,这样,通过引入艺术作品,学生对历史的喜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二)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因人而异的历史作业

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正视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性格、成长环境等的影响,在学习时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想让学生达到个性化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作业设置得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拔高的作业,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巩固类的作业。这样,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量化作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学生在不同的作业中都能得到学习成就感,这样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教师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会取得更加的效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层次选取适合自己的作业,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计合作类的历史作业

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当是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可以布置一些由小组之间共同才能完成的作业,这样让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可以指定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結组。课后,学生选择合适的对象,然后根据教师的作业,共同完成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作业等的过程。如果在做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之间要互相探讨或者请求教师的帮助,这样的作业方式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学生还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学会了欣赏他人,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小组之间为了让小组成绩达到最好,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由此可见,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辱感也会增强。

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参考历史文献阅读,设计论文式作业

学习历史过程中,历史文献是史料的主要类别。它包括很多种类,有文字或口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深入了解历史。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材篇幅有限,教学课时有限,仅靠课堂的时间教师无法对学生详细讲述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这样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通过论文式的作业,学生可以感受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并且拓宽历史文化视野,还能掌握大量的历史史料,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相关内容时,教材中提及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缓和,而在讲述这一事件的背景时,教师必然会涉及冷战的影响,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等内容,因为学生没有相应的历史背景,教师在讲解起来就会显得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作业中让学生阅读《杜鲁门传》一书,并写出读后感。学生通过阅读此书之后了解了什么是冷战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另外,教师要注意设计的历史作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的情况。在本课中,中苏关系不是教学重点,不用让学生大量了解,而中美关系则是重点,应当让学生详细阅读关于中美关系缓和的内容,并且可以写一篇关于中美关系如何缓和的小论文。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既能丰富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文学作品,设计调查式作业

在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性、文学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这样,教师才能从具有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与历史相关的灵感。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见解,了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家族背景或者社会生产现象等,这对学生解决历史问题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将文学作品与历史作业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文学作品是社会某一时代的产物,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学生要考虑文学作品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将调查式作业最大价值地利用起来。

比如,在初中历史中学习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认真阅读《平凡的世界》,以其中一个人物为典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位与之有相似经历的人,并且以调查访问的形式做成访问报告。《平凡的世界》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学生周边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比如爷爷奶奶、街坊邻居等。学生可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对照书中内容做一份调查报告。比如书中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予以抵制,而具有改革实践精神的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并全村推广。又如,在1982年秋,孙少安的砖窑有了较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但是技术师不懂技术,使得砖窑蒙受巨大损失。其中,贷款、办砖厂等都具有典型的20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的烙印,学生可以以此为背景完成调查,亲身接触周围的人,了解其故事,这样为理解时代进程的艰难做铺垫。

(三)利用主题式阅读,设计辩论式作业

初中历史会涉及很多唯物辩证法,而学习唯物辩证法布置辩论式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以及人物。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辩论式作业,用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在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给出辩题和与辩题相关的参考书目,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并且从正方和反方辩论该题目,要求学生应当做到理论充分、层次清晰、表达准确,学生在辩论式作业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更能提升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

比如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辩论式的历史作业:有的人认为,民国的生活也很不错,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不会为买房而烦恼,另外还有着一群才华横溢的学术大师。也有的人认为,民国的生活非常黑暗,因为战火纷飞,军阀割据,你支持哪一方观点并说明理由。针对这一辩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参考书单,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上网,通过查询了解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学生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可以选一些跟自己观点相同的资料加以收集,在课上正式辩论时,学生就可以从学校、社会、娱乐等方面进行辩证。有的学生可能以鲁迅民国时期的工资、买房等资料为证,赞成民国生活很丰富。但有的学生也可能从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层面分析,民国生活很黑暗。不管支持哪一方面,教师都应当正向评价及引导,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四)将历史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初中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已经和成人相等,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接受能力为基础,将社会生活与课堂知识相关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历史问题,并且感悟生活中的历史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历史教学的实践性,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学习,比如家庭的历史、城市的历史、环境的历史等,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历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比如,在七年级历史第二课学习关于家族体系的调查时,教师可以布置情境体验式的作业,让学生作为一个“小小司马迁”,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史。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写作,可以将家庭发展史的参照图表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以调查的方式完成图表,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详细了解自己家庭的奋斗过程。在展示自己家庭的小视频或者图片时,能夠引发学生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也能激发学生历史的共鸣。有的学生可能上交了电子作品,这样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学习的有效结合,更能促进学生的历史情怀,在长辈的奋斗史、家族的兴衰史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家族发展的精神食粮,也能感受到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家庭的责任。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应当遵循时代发展对教学目标的要求,立足学生基本学情,创新作业形式,利用多元评价,在传统的历史作业中改革,通过作业提升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正向的历史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前峰.快乐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作业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3(32):167.

[2]符兴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作业质量[J].读与写,2017,14(31):202.

[3]翟艳群.初中历史课堂中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几点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5):153.

作者简介:

沈佳贝,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作者:沈佳贝

第二篇:初中历史学科育人途径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关于育人价值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一直受到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视。今天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来描述的。追求这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落地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历史学科育人价值体现的过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让学生做到讲证据,重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结论,最终实现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实践与探索

历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独特的育人价值。关于初中历史学科育人途径与理论思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对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理解之上;第二,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发展基础之上。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这里所说的“智”,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其对人的智力、智慧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学历史研究中,关于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常常是用政治价值、伦理价值、思维价值、科学价值及借鉴价值来描述。这种将育人价值进一步细化的思路,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来描述,因此追求这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应在课堂上体现。

以上分析实际上是站在一个历史跨越的角度,对曾经的历史学科育人,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学科育人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都不会被磨灭,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学教育更加应该加强对育人价值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是充分发挥中学历史许可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演绎课堂精彩

历史是传统学科划分中的文科。所谓文科,不能只是理解为机械的记忆与背诵,文科更多的应当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所谓文化是指以文化人,既然能够以文化人,那就说明其有以文化人的价值,这个价值实际上也就是育人价值。

站在理论的角度,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学科育人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只有在理论上完成建构与自洽,才能真正成为指导自身教学实践的推动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初中历史课程以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史实,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为学习内容;以接受、理解和自主地学习,收集并解读典型史料,发现和探索历史及有关问题为学习方式,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追寻文明足迹,知晓前人得失,体验历史发展,感受史学进步的过程中,习得、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增强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成为有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公民。

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对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理解之上,首先必须强调,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与传统的德育是不同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它的育人价值,教师一定不能陷入空洞说教的窠臼。其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唯物史观,已经指明了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育人的基础是“唯物”,育人的方向是“史观”。

同时,初中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也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发展基础之上,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应当有继承与发展的视角,今天的历史教学已经站在了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贵在鉴古而知今。学生在鉴古的基础上,如果能够真正做到“知今”,那就说明育人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

基于以上理解,解读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如“洋务运动”。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让笔者注意到,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将其与现在的改革开放进行对比。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思维。根据学生的理解,洋务运动最初的目的是自强和求富,而这个目标与改革开放的目标确实有类似之处。而且笔者以为,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无论是基于何种推理,都有其可取之处。如果将之视为教学契机,就可能演绎课堂上的精彩,从而让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学科育人的具体体现

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寻找育人契机;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架构起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学科学科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从而彰显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同时可以强化其基础地位。历史教师还必须认识到,在强调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时候,必须立足于对历史本体的认识,立足于中学历史课程终极目标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完善历史知识育人的内涵。

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基于唯物史观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层面,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基于“求真”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意识,以及建立在这些意识之上的国家意识、人类意识、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倡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以及教学相长,作为提升中学历史学科育人境界的重要途径。

同样以“洋务运动”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自发将其与改革开放进行对比。笔者之所以视其为教学契机,是因为发现学生的这一认识虽然与这一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用同行的话说,可能会冲淡本课教学的主题,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既然学生已经自发地形成了对比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去对比。当学生能够自主形成认识的时候,基于洋务运动知识教学的育人价值也就能够得到实现。在实施的时候,笔者设计任务:让学生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试从目的、实现途径、目标达成的角度进行分析。

实际上,这是一个任务驱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洋务运动是没有能够实现自强与求富的目标的。因此本任务完成的主要环节,应当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运动没有能够实现自强与求富的目标,而改革开放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当前的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强起来了。

当学生有了这一任务驱动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更为仔细地阅读历史教材中的描述;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尽管洋务运动在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发展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而且特别注意到用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同时又建立了新式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30多年的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自强和富民,而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朝政府的统治,再加上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与外国勢力的打压,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实现自身目标。

鉴古然后“知今”,学生就会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正是因为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国”和“富民”为根本目标,再加上内部强力反腐,因此即使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改革开放依然能够取得成功。当学生形成这一认识,笔者感觉非常欣慰;因为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认同了党和国家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样的认同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发生成的,因此可以视作是历史学科育人的具体体现。

实践与反思

实现育人价值,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也不能进行单纯的灌输,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主形成认知。这里强调自主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将历史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学对象毕竟是初中学生,在追求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应起决定性作用。在追求历史学科育人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注意自身的理论丰富;另一方面还应加强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积累。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笔者发现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让学生做到讲证据(对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重逻辑(对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结论(对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最终实现育人价值,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握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引领学生强化历史知识,达到“求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求善”的追求,学生自然就能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学科的“真”。当真善美同时实现,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就能感悟到历史学科的价值,而且生成的观点更容易成为滋养自身精神世界的食粮。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也就蕴含在其中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文汇学校)

作者:余滨

第三篇:立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加强。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历史课堂进行优化与改善,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激发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方法措施

历史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然而却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被动等现象,这些都为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历史学科所受到的关注与重视也越来越多,教育者更应该及时对历史课堂做出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历史素养分析

历史素养指的是学生在通过课堂历史学习、自主学习历史相关知识后获得的价值观、情感、态度、能力以及历史知识。换句话说,要了解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历史素养,就要看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法以及自身独立的观点和立场,来分析、判断和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一历史问题,并能够得出对应的结论或启示。《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与研究历史事物发展的进程,并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且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

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纳入课程目标之中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合理的规划才能慢慢养成,因此,教师可以将其纳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将其视作历史教育升华改革的步骤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看作是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基础知识、能力思维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关键的能力与思维品质,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特征,而这又包括了学生个人的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的解释、时空观念等内容。如果教师将其纳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就能够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直接渗透进日常教学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二)改进与优化历史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与教育相关的理论层出不穷,它们在实际教学中经过了不断的论证与淘汰,其中,构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等教育理论得到了长期并广泛的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综合分析历史教学的方式与理念。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更为广泛,涉及到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因此,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专业基本的历史素养与一定的教学水平,还要了解很多跨学科的知识。教师在分析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与基本脉络时,不一定要选择某一固定的、单调的方式进行分析梳理,而是可以从不同的标准、依据来进行分析与梳理。例如,历史问题性质影响、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人类文明进步更迭、历史进程发展特征、历史事件发展地点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积极应用情景教学法来加深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论证、细致的思考、深入的理解来体会到历史学习独有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用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技术成果,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现代文学、美术、电影中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描述,让学生对其的认识更为立体。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相关资料,不仅视野得到了拓宽,还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科技发展的程度是怎样的,同时,也能从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中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与背景,这些都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且轻松地了解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构建出立体的历史知识框架,并在不断探究中形成自己独有的历史见解与观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检测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将目光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灌输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上,开始重视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并能够将其熟练运用。而这也就使得教师不仅要高质量地为学生传播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这样能有效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水平,使教育改革能够进一步落实与发展。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这一步骤,对学生学习质量检测的方式少,频率低。因此,教师要提高对这一步骤的重视,并将学生评价作为检测学生学习质量中的关键环节,在评价、教学、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更加深入的纸笔测试题、课后作业等多元化的对学生评价的指标,做到全面、有效、客观地检测到学生真实的历史学习质量,并在此基础上灵活改进优化历史教学方式与理念,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时,这一课主要讲解了英国在17世纪确立政治制度的由来,对当时的文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虽然通过书本知识与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但并不代表学生掌握得足够熟练与深刻。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丰富的的历史教学活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如知识问答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原本单一的检测手段得到了丰富与完善,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习体验得到了丰富,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常态,因此,学生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感极低。而也正因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形成对等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构建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悦。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以鼓励的语言、宽容的提醒、关怀的目光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想说、会说,而不是只做教师的收音机。除此之外,教師还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客观现象,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或分层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历史课堂进行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素养是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明显突破。作为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彭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教学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7(14).

[2]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3]闫生厚,张烈芳.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责任编辑 温铁雄

作者:贺扬东

第四篇: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近年我国历史教育教学事业的壮大发展,学校不断要求广大学生在牢固掌握中国历史教学基本知识、领悟中国历史背景和了解历史事实的良好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校历史学科的理论综合实践应用理论能力和历史基本学科中的核心理论素养。历史学科教学教师应以掌握历史这一学科的基本核心教学素养知识为教学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应以探索立体化历史教学模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历史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发展我国初中历史学生的学科核心知识素养,是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不断渗透初中历史相关学科基本核心知识素养的综合课堂教学。培养广大学生的历史学科实践思维和实践素养,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广大学生历史学科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质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1.历史教学理念创新

在现代中学教学中,对历史学科的教学一般都是比较强调培养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强调学生必须熟悉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以便在历史考试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因此,传统的中学历史理论教学以学生历史学习考试结果为重点,采用填鸭式的历史教学方法,忽视了其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其对学生掌握历史相关基本核心知识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广大学生中国历史相关的基本理论核心知识素养,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效率,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历史授课方法,把广大学生作为中国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实践能力,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历史的知识学习和历史研究。

举个例子,在课堂讲课时,教师不应直接采用过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进入听讲和接受教师所授的基础知识。相反,教师应该努力让更多学生在做好预习和练习阅读的良好基础上,问学生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或网上找到这些问題的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自主综合学习不仅仅能有效地教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它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基本政治历史知识核心价值素养。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更加充分突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作为主体、方式多样的新的课堂教学科学互动样态。教师应更加善于探索多种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提高广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提高广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广大学生的思想创新精神和理论实践创新能力。

2.创设历史教学情景

历史教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历史教学的理论出发点与教学落脚点,是通过历史课程中的案例分析,让全体学生真正学会通过分析,理解历史事物并对此进行科学反思的一种过渡教学材料。通过课前适时播放的小短片,让全体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伟大,感受我们前人的辛勤劳动和牺牲奉献精神。同时,结合中学教材内容和历史时代特点,突出中学历史理论知识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有效运用,通过各类历史重大事件激发中学生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看法,让他们能够大胆表达不同的历史观点。师应尽快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以教学知识互动传授教学为主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如何充分创设新的教学活动情境,突破传统教学的重难点,激活学生的自主思维,激发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情感,促进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

3.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在新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学生不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教学对象,而是应该在教育课堂中占据一个主导地位。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自身生活实践经验等来构建新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资源,它们可以使教学课堂与学生自身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我国以往的历史事件研究可以帮助广大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真理,帮助广大学生对历史重新认识。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激发广大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加入一些故事性的历史事件,满足广大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对每个学生不同个性的调查分析,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差异有一定的认识,以利于促进学校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

培养广大学生的中国历史理论学习研究兴趣,也是培养广大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理论核心知识素养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对中国历史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就根本谈不上深入探究中国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发展中国历史基本理论核心价值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初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兴趣。

4.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资料论证

历史研究资料整理是保证历史教学研究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历史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在古代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网络信息综合技术,包括网络多媒体综合技术、音视频综合技术等,通过多元化角度直观呈现各种立体化的古代历史教学资料。对各类历史重要资料的合理分析论证,可以有效帮助广大学生深入了解各类历史重要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最终后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在问题思考和案例分析中,深刻理解当代历史相关知识。培养广大学生积极的历史科学研究创新精神,使广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各类历史重要事件对当代人们历史思想的直接影响,培养广大学生全面深入分析各类历史重要事件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教师也同样可以通过这些多媒体演示设备去立体化演示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图片或事件相关音频等来进行历史教学,通过这些多媒体演示设备可以展示这些相关中国历史伟大人物的真实照片和历史报刊上已经发表的历史材料,学生们将更直接地感受和看到这些中国历史伟大人物,更好地理解接受这部分历史知识所需要传达的中国历史哲学思想,从而更全面地深入了解中国历史重大事件,树立正确的中国历史思想价值观。

历史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学习不应仅仅只是局限于历史课堂教学,而是更应努力使全校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具有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对历史学科教师而言,教师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责任承担者,教师也尤其应当在专业历史阅读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专业历史能力和开展专业教育实践。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与课外教学书籍的相互阅读结合,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阅读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历史语言阅读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专业知识技能。只有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对历史教师的高度认可,从而才能激发广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对于广大学生而言,高质量的历史学习成果应当完全是通过自主努力完成的,只有通过自主的逻辑查找和分析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实现对中国历史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历史这个学科同时具有一种跨时空的教学特点,同一个时代历史上的事件在不同的记录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记载出不同的形象表现,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阅读相关书籍和历史文件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并与老师和同学讨论有问题的地方,以提高他们识别历史资料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基本理论历史知识核心價值素养的教育培养仍然是一个不断创新探索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历史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更加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核心知识素养,正确地、及时地对其进行教学引导,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历史学科学生核心思想素养的深入培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初步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推进现代化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更是培养学生实现个人自我发展和适应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能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大谦.立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21(15):141-142.

[2]欧阳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155-156.

[3]赵洪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J].新智慧,2020(27):118-119.

[4]陈莉.初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43):140.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213000)

作者:余珊

第五篇:聚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对学生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判断某一历史事件,形成对历史辩证、统一的认识。并且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从中提取出适合目前时代理念并且能够推动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历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接下来笔者将和大家共同讨论培养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前言:

历史学科的本质就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将我国民族的发展进程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历史背后的意义与内涵,迸发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激发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历史核心素养能够推动国际教育的大幅度进步,同时历史核心素养也是我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衡量标准。历史核心素养的本质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实现终生发展和推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爱国、友善、富有责任心、诚信等等正确的价值观[1]。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初中历史应当跟随时代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特色教学、高效教学,最终保证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時,推动时代的进步。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想帮助学生快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打造一个具体化和实践化的历史教学课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与内化,同时还应当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历史学习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辩证的历史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1)史料实证。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历史史料,史料实证的本质就是只当学生在阅读或观看某一份历史史料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历史思维对历史史料进行分析与理解[2]。比如说学生可以从一些已经被判定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出发,进行真实历史情境的重现,在这其中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学习科学史料的佐证方式,让学生通过比对、总结等手段更加客观的、多面的去了解历史,在靠近真实历史事件的过程当中得出准确的历史结论,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丰富和饱满。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历史事件之所以被称为历史,是因为它们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而形成的,而且这个时间和空间相对于学生目前所生活的时代来说比较久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去理解发生在过去时光的真实历史事件,并与历史事件之间形成共鸣,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背景之下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的理解,进行历史真相的还原与再现,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内涵。

(3)历史唯物史观。历史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理论,它能够准确的向人们揭示人类在社会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以及客观的发展基础。简单来说,历史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当中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事件都有着其固有的、客观的规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展开历史唯物史观的培养,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以思辨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快速的形成。

(4)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在经历了5000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而且越来越强盛,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学当中对学生展开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点,同时也是时代的重要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国家意识。

三、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策略

(一)利用历史史料,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历史史料通常分为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地图史料、数据表格史料、视频史料等等类型,其中文字史料是将历史内容、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利用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文字史料的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可信度也比较高,所以目前文字史料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运用文字史料展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的去阅读史料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去理解文字史料的深刻意义;图片史料和视频史料就是运用图片、视频记录历史信息的一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当中的文字比较少,但是图片史料和视频史料却具有将历史信息立体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史料或者是视频史料,将历史事件直观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地图史料的核心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利用历史地图史料展开历史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去历史历史事件的整体脉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去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数据表格史料能够让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具体历史信息和历史数据有一个全面的理解,通过数据表格史料展开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寻找到历史学习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的去挖掘某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让学生进入到深度的历史学习过程当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历史史料展开历史教学,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史料佐证和史料辨析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积极的为学生寻找相关的历史史料,并将所收集到的历史史料进行整合与归纳。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史料让学生了解鸦片对我国人民的腐蚀,以及当时外来列强对于中华民族的惨重伤害。还可以利用数据表格史料让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争次数、战争名称以及具体的战争时间,有一个全方位和立体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视频资料,利用还原真实的影音资料带领学生“穿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让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样整合多种史料的历史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度的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强国之志,快速的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宽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历史辨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辩证客观的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

(二)构建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是特定的,如果只是单一的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理解,那么难以得出正确客观的历史解释。因此历史教师应当将历史事件放入它发展的具体时空条件里,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中人物、现象、情节等内容的串联,实现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解释与分析[3]。所以说时空观念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对学生展开时空观念的培养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积极的为学生建构一个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相符的历史情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合适的音乐,跟随音乐讲解一段充满力量的开场白,进行教学气氛的渲染:我们身处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和国,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国家是和平的、昌盛的、繁荣的,但是对于我们的前辈与祖先来说,我们的国家是灾难深重的、是无比黑暗的。正是前辈与祖先的汗水、泪水、鲜血交织与凝聚在一起推动我国民族的进步,才能使中国发展成为现在的繁荣盛景。现在让我们时光逆流穿越回127年前的1894年,看看当时的中华民族,看看我们的祖先与先烈做出的令人钦佩的举动……在进行开场白的解说时,教师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声音,掷地有声,并且富含情感。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庄重严肃的氛围,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进一步进行氛围的渲染,让学生在浓烈的氛围当中,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最后,教师在展开细致的知识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去看待甲午中日战争,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三)去伪求真,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思维

良好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能够打破学生从表面学习历史、看待历史、理解历史的定势,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掌握和认知,并且学会去总结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庞大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养成客观科学的历史辨析能力[4]。而且歷史唯物思维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的良好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之后,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内容,并且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最大化的发挥出历史的史鉴功能。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此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快速的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文艺复兴运动》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历史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理论渗透其中。而且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运动也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契合,所以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抓住时机去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思维。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运动的本质是社会运动与社会意识,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我们能够了解到,历史其实就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这些内容都是历史唯物史观当中的重要原理。在部编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当中,还有很多的历史事件都与历史唯物史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深入的去挖掘教材当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历史内容,对学生展开历史唯物史观的教学与培养,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客观的角度对历史内容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并学会去伪求真。

(四)渗透爱国主义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民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崇高情感,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与根本,它是人民产生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团结人民的凝聚力,更是激发人民创造的源泉。而且家国情怀也是爱国主义教学当中的核心,而爱国主义教学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不管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对学生展开家国情怀的教育都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从鸦片战争打响开始,我国正式进入到了苦难史当中,进入到了黑暗的时代,正是无数的爱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对抗强敌,坚持不懈的坚定信念,才最终把敌人赶出了中国的领土。在这段历史当中虽然腐朽的政府是我们所痛恨的,但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则是学生需要学习、感受与体会的,利用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对学生展开家国情怀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于国家的热爱与忠诚,提升爱国教育的效率。此外,还有很多的历史人物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奉献了精力、鲜血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这些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良好素材,因此历史教师应当充分的挖掘这些素材,对学生展开良好的家国情怀的培养。

总结:

初中历史课程承担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民族,并且树立起爱国、爱民族意识的重大责任。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永恒的教学目标,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效的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俞云.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研[J].成才之路,2020(10):92-93.

[2]陈闽.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41-42.

[3]张新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74.D

[4]杨眉,张茂芹.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1):70-73.

作者:黄尧

上一篇:财务管理信息化论文下一篇:地质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