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研究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言文教学研究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文言文不仅是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更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有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时代下,分析充满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喜爱,让文言文散发的魅力被学生感受到,令文言文教学效果精彩呈现。本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8.032

对中学语文学科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文言文属于重难点教学内容。就新的教学趋势发展来看,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同时还要懂得以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为前提分析文言文教学策略,以求能够通过合理的语言引导,深化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下是本人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作出的几点具体论述。

一、联系文言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文言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仍旧是学习难点,直接对学生讲述内容,难免使其感觉有些突兀。基于此,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懂得在教学导入环节引入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观意愿,对文言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

比如,在《赤壁赋》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在导入阶段,我先向学生阐述:“根据大家已有的知识储备,苏轼已经不是我们陌生的一个人物,那么他的创作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营造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和谐课堂气氛,为学生介绍了《赤壁赋》的创作背景。然后,我播放了诵读音频,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作品语言的抑扬顿挫,体会作者的情感。再与学生对文章进行共同赏析,与学生共同认识作者的情感。之后,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使学生体会到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使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活动将要结束时,我组织学生将重点作了系统梳理,助力学生确定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了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自主预习的要求。通过采取联系文言文背景的策略,使学生以浓烈的兴趣融入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有了对作者乐观旷达情怀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了提升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导入文言文画面,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文言文是古代一种书面表达语言,离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这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但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特别是在科技与经济都取得显著提升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普及极大程度上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处在教育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可用信息技术轻松呈现文言文所讲述的画面,令文言文的知识被学生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自信。

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于初始学习环节,我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与《鸿门宴》相关的视频画面,从听觉和视觉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令学生以多重感官融入课堂,助力学生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常识,刺激了学生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的欲望。然后,我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系统归纳了这篇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文章内容,与学生一起对文章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做了评价,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情节总在矛盾中发展,个性总在冲突中展现。之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了项伯夜访、鸿门之宴、刘邦逃脱的三个经典场面,加深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英雄史观,让学生感受到《史记》的魅力。教学活动结束时,我与学生共同探究了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安排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体会。这样,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及内涵。

三、诵读文言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中,诵读都是语文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有部分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认为诵读是浪费授课时间的一种方式,否定了诵读教学法的价值,以致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在素质教育被高度倡导的环境下,对文言文教学而言,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懂得诵读教学法的积极意义,以诵读的教学策略让文言文的美被学生充分体会,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劝学》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在示范性诵读之前,对学生讲述了在诵读过程中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从而使学生扫清了文字障碍,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接着,我为学生介绍了作者荀子和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我强调诵读方法,安排学生对文章内容展开反复诵读,安排学生交流诵读的感受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由此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进一步熟悉。之后,我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了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了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令学生了解了荀子的学习观。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关于知识积累的教育,组织学生谈论了学习的收获,安排学生共同诵读这篇课文,对学生提出了背诵全文的要求。这样,我通过注重诵读文言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韵味,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获取文言文的知识。

四、积累文言文常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读书是一个有意识的积累过程,若只是读百遍,不思考,便如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因此,作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主导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强调积累文言文的重要性,以求在帮助学生积累的过程中让其认识到自身文言知识储备的不足,进而令学生在面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时,有充足的动力,再对学生加以引导,此时学生必然能够对所学文言文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日后高质量地获取文言文知识与技能。

比如,当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提问,由此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知了学生对《左传》的了解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做了补充,让学生对《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做了系统整理。然后,我以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句式,使学生懂得了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与学生共同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助力学生去感受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我将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结语,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展开交流互动,同时期望学生能够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向学生强调了积累文言常识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古人的智慧。如此,我通过引導学生积累文言文常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点拨,为学生日后高效率地学习文言文知识、获取文言文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中学文言文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联系文言文背景、导入文言文画面、诵读文言文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识已经被充分证明是能够使学生爱上文言文的有效教学策略,值得教师在思考后以合理的方式落实在文言文教学活动当中。但是,身为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不能就此止步,还需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求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态度和传统文化素养,获取理想中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效果,最大程度上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梓菡、王永宏《基于情景教学法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经济师》2019年第7期。

[2] 赵永花《夯实基础,优化教法——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华夏教师》2017年第20期。

[3] 陈乃鲁《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知识经济》2016年第12期。

[4] 童鹿超《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年第8期。

作者:杜爱青

第2篇: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本文详细分析了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希望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教学

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文言文既是高考时的重要考点,同时也是高中生要重点学习掌握的内容。为了培养高中生能够自主学习文言文内容,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在开展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情况。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完善的文言文教学方案,全面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当代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低,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中,高中时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为了应对考试,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因此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准备充足的资料,真正改变原有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中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知识时,缺乏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文言文在考试中的得分占比不高导致学生厌学等,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度不够,对于文言文的背景了解不清晰,对于作者的生平不了解,导致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于文言文只能死记硬背,大大提高了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对于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意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过度要求学生背诵

文言文作为高考中的必考内容,考核的方式主要是翻译和默写。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在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时,严格要求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背诵。由于文言文中部分内容晦涩难懂,长时间进行背诵,会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死记硬背文言文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此外,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开展文言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抵触情绪。

2.缺乏对文言文意境的了解

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文言文知识时,过分关注对于字词的讲解。主要原因是,在高考的文言文题目中,需要高中生对句子里的字词进行翻译。由于这些内容都是高考的得分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更加侧重于对字词的讲解。正因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文章作者给读者们传递的思想情感。这种情况导致高中生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肤浅,常常停留句子的表面,没有全面了解文中的核心思想。

3.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学习的效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多采用朗读,解释重难点词语,进行文言文翻译,进行背诵的模式。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重点在于死记硬背。教学模式结构的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解决重难点的词语翻译文言文,更需要为学生深刻挖掘文言文背后的知识文化体系,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文言文提供更多的材料。将重难点词语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学能力,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挖掘文言文背后的深刻内涵。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在开展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重视高中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积极搭建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使学生们逐渐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文言文知识具备历史性特征,教师需要改变以往课堂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给学生们构建更好的文言文学习意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职业素养,不断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教师还需要注重语言技巧,给学生们构建轻松愉快的文言文教学氛围。可以在讲解文言文知识时,给学生们穿插一些趣闻、对联、诗歌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

2.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转换,这是因为古人和现代人在思想上以及表述上存在差异。针对文言文当中的实词和虚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内容。荀子《劝学》中所提到的积水成渊、积土成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后,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學生文言文素养。

教师需要根据高中生当前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文言文积累教学方案,给学生们构建完善的文言文知识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虚实词用法和意义。例如,文言文中常出现“夫”字,当夫字出现在文章开头,可以发挥平衡句子音节的作用,使句子具备层次感。如果夫字用在句中,则起到代词作用。可以理解为:那些、那。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要让学生们多看、多读、多思考,引导学生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

3.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有利于调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全面掌握文言文发展规律以及演变规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时,可以给学生们引入更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逐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还需要帮助学生们全面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给学生们提供更多感悟文言文的机会,从而提升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可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全面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劝学》时,在讲到文章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句时,学生可以在了解马作为古代人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全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根据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在文章中传递的情感,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传递的情感,合理选择相应的语感开展文言文阅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起到提高学生背诵文言文效率的作用,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文言文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纯教授学生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去了解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更是为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变转移到文化上,而不是固有的词语翻译,通过改变文言文教学模式,改变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资料,给高中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给学生们构建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构建完善的文言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变化规律,有效地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春晓《近十年国家语文卷中的文言文考题分析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 赵振翔《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要满足教学需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编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语文知识》2015年第6期。

(高梅,1984年生,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高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高梅

第3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在我国中考中占据较高分值,也是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和气质的主要手段,因此初中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文言文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在初中的各个阶段的早读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背诵,但在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记忆速度较慢,知识比较混乱,记忆不牢等原因导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自身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其进行记忆与理解。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对策研究

引言

初中中考中对于文言文的考核主要在背诵和翻译两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改变自身授课方式,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快速高效的理解与记忆。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记忆,还要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便于应对考试中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题目,从而提高学生在考试中对于文言文方面的竞争实力,让学生在此类题目中能够保证不失分,才能使其在激烈的中考中与其他同学不被拉开差距,获得进入更好高中的机会。

一、初中文言文授课中存在的困境

(一)记忆较混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背诵,对文言文进行强制性的记忆,但初中文言文数量较多,需要进行长时间大量的背诵,且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含有一定的韵律,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背诵后容易产生混乱,却无法发现错误,使其在无意识的背诵中错误的记忆得到加深,而在短时间内难以返现和进行有效改正,尤其是在严峻的考试中,考试氛围和考生心理极度紧张,极其容易让学生产生记忆混乱的错误,而在检查中无法发现记忆混乱的错误或发现后无法及时改正,使其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而降低其在考试中的总体分数。

(二)记忆较慢

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韵律,但其和古诗词不同,其篇幅通常较长,初中的文言文字数综合数量较大,但为保证学生的此领域得分率,教师会让学生将重点文章进行全文背诵,对于非重点文章进行重点段落的背诵,因此,学生需要背诵的数量较多,甚至很多同学为完成背诵任务,强行挪用休息时间,而导致第二天的学习难以进行,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

(三)记忆较短

由于初中总体文言文数量较多,学生在进行背诵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進行背诵,而文言文的背诵需要及时的复习,极多的数量需要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复习和学习导致其对被搁置的文言文产生遗忘,使学生在最终的集中复习当中,对于遗忘的文章进行重新背诵,会使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产生错误的认识,产生认为自身记忆牢固,但在考试中感觉熟悉却无法想起的问题等。

二、初中文言文解决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故事教学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逐字逐句对文章进行翻译讲解,然后让学生自主背诵,而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迅速的完成文章记忆,而故事教学,是指将文章所讲的故事用白话文进行授课,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内容,对白话文进行简要记忆,从而使学生在文言背诵中能够借助白话文的提示,以提高背诵效率。比如在《伤仲永》这一文言文的教学时,可以先通过伤仲永故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从而降低文章背诵的难度。

(二)影片教学

大部分文言文都是对某一事件的讲述,或对某件事物的议论,以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文章相关的影片,通过影片的播放让学生牢记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对文章产生深刻的了解,将文章与影片自主结合,使学生的影片记忆牢靠程度与文章记忆牢固程度相互捆绑,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通过记忆影片内容而对文章内容进行精确快速的回忆。比如在《桃花源记》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之相关的短片,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三)演绎教学

让学生对学习完毕的文言文文章的内容自主编撰话剧,并经过排练后在班级内进行演绎,通过演绎文章当中的角色加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所演绎的内容进行长时间的记忆,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和表演天赋进行文言记忆,使其文章能够通过话剧在学生的内心建立长久记忆。比如在《曹刿论战》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指导感兴趣的同学形成小剧组,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编排演绎,复述文章内容,让参与演绎的同学通过自身演绎建立文章的长久记忆。

(四)单词教学

对于文章中出现较多的单词和短句进行严格的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该单词的应用方式和多种含义,在文言文中阻碍学生阅读的内容往往使个别的特殊词汇,因此在日常过程中积累文言文的关键词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课外文言翻译时,通过结合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与翻译,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结语

初中文言文占据的分值较大且得分相对容易,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提升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和文言实力,提升学生在中考中的核心竟争力。

参考文献

[1]牛胜国.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探索[J].学周刊,2019(33):70.

[2]付家艳.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14-115.

[3]徐彩彦.浅析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9(28):72.

[4]刘燕.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前导入[J].求知导刊,2019(30):29-30.

作者:申艳

第4篇:文言文教学研究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灵台二中边仁杰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批判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工具,吸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领域,了解伟大祖国丰富的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美感熏陶,提高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可据目前的学情来看学生是谈文言“色变”,把文言文的背诵和学习当成了语文课的负担,根据这样的现状在新课改的的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高效的学习就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以我之所见老师首先要做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识” 只有在自己的影响下学生才会对文言文有浓厚的兴趣也才会不至于谈文言“色变 ”。以下我就自己对文言文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 抛砖引玉见真情

“文言”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所以“文言文”就是指用文言写的文章。由于语言习惯和语法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所以学生在阅读上就有许多障碍。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老师必须借助于优秀的古代作品引导学生走进古代社会,了解传统文化,帮他们扫清障碍,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语言”所以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由于生理和心理正趋向成熟,这时候让他们走进诗的世界去感受真、善、美在合适不过了。在诗歌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有扎实的朗诵功底,通过老师深情的诵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如在学习《氓》、《关雎》、《采薇》、《离骚》等优秀作品时读不仅能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凝聚在诗歌当中的真情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提纲挈领抓重点

古典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古典文化和文言文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就必须精挑细选,抓重点。

新课标下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是“分散中见集中”,把各种文学类型分布在五本必修课和三本选修课当中,所以教者必须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列出提纲按不同的文学体裁和内容进行分类整合。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系统,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掌握不同文学类型的阅读要领和不同时期的文化概况。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散文部分主要有人物传记类、史传类、山水游记类、说理散文、诸子散文等,所以在教学时按照教材的编排由易到难我们可以先从人物传记类的散文学起,像《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苏秦始将连横》等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中去培养兴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从而达到能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

三、 厚积薄发找突破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积累,因此背诵一定篇目的古诗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从中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些优秀的文章都是经过作家精心锤炼之后的呕心之作,字字如珠玑,句句如金玉,所以对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着很好的模范作用。再次还必须积累大量的文言常识,根据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120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简单的文言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必须借助课本上的范文把这些知识点贯穿在整个文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如何处理知识与阅读能力的问题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如果在讲授文言文过程中只注重繁琐的知识点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果只注重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文章又会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的欠缺在面对课外文言文时束手无策。因此在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上面我的做法就是把一些常见的规则在第一次出现时讲清楚比如文言文中的“方位名词常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语法知识让学生做好笔记每出现一次自己拿出来看一遍这样就不至于每次都要老师去讲。在讲重点的实词时结合《说文解字》告诉他们这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这样一来学生对字义就会有意识的去注意,长时间的积累就会掌握许多实词的意思。对于一些古今异义词讲清楚原因,比如“妻子”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所以它的古义是“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所以今义是“男子的配偶”这不仅了解了古汉语的特点也对翻译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文言句子的翻译就是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在积累了这些知识后再去从文学的角度阅读文言文学生就会从中收获很多也会变的更主动。

四、 吃尽黄沙始见金

当我们全面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要领之后方会发现古典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才会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纵观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大文豪都是在小时候接受了很好的古典文化的熏陶如张爱玲、周汝昌、沈从文、鲁迅等人。

在课内阅的的基础上大量的阅读课外文言文这是提高自己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第5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张汝友

一、研究背景

1、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特别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明显地忽视了,理念的错位导致了学生语文自读、自学能力的低下,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难度相当大,尤其从初中到高中,跨越性很大,学生普遍反映难以适应,教师也普遍感到难以入手,文言文阅读教学难以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瞄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展开教学研究,试图打破僵局,有所突破。

3、语文学科性质也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象动词,即 1 一种“探究的活动”。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学习者通过阅读研究的实践,从阅读对象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总结归纳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阅读方法。

3、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增加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的要求,主张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策略,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增强发展性能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4、素质教育也要求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尝试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抛弃以往字、词、句、章的程式,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恐惧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

2、找到突破口(例如文言句式等),重点研究,寻求突破,使学生阅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使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

3、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归纳发现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在掌握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各人形成符合自身特点且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方法。

五、研究过程

一、通常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在初中阶段,都是在疏通了字、词及难解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理解文意。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也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然而,进入高中以后,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幅变长,涉及的内容复杂,有些教材是从先秦散文开始的,离现在年代比较久远,阅读理解的难度陡然增加:许多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都很独特,更有不少特殊的文言句式。这种现状使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普遍反映文言文阅读很困难。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失去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即使有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材上的文言文勉强过

3 了关,但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马上又犯愁了,离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尚有很大一段距离。文言文阅读成了高中学生学好语文的拦路虎。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学生心理上造成障碍:很多学生对阅读文言文彻底失去信心,遇到文言文阅读的练习,还没动手做,已经在心理上暗示自己:我不行。因此,如何调试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走好这第一步,闯过这一难关,成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必须做好的先期工作的重心。在这一阶段,我们调整教学思路,做了这样几步工作:

首先,鼓励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读课文,但不提出硬性的要求,对课文的理解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视各人的情况而定。

其次,着眼整体理解。忽略难解的字、词、句,鼓励学生从整篇课文的主体事件、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活动、人物的主要思想等角度各自来阐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整体把握。

第三,强调诵读。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再来读文章。读错的词,读破的句读,由学生来发现,并提出改正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阐明为何要这样读的依据,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主动呈现出来,共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的字、词、句的含义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理解,不少难点迎刃而解。

第四,练习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编制练习,一方面巩固学习所得,另一方面检测效果。练习题适当控制难度,目的

4 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离开老师的串讲,我们通过自己的阅读讨论,也可以读懂文言文,效果还不错。

第五,及时指导。最后,教师才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份子直接介入,对学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努力,达到了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心理障碍的目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

二、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对词类的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这时就需要集中力量展开攻坚战。在这一阶段,我们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两个:

1、归纳发现法

首先,由教师将相关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归类整理,然后将原始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接着,教师提供相关的辨析异同的练习,巩固对某一文言现象的理解。有了如此充分的酝酿,然后彻底放开手脚,鼓励学生深入到所有教材中的文言文中去(包括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把相关的文言现象找出来,逐个作出分析。经过几个轮回,诸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等文言现象,学生基本能独立作出分析和判断。

2、比较研究法

5 学生阅读文言文出现障碍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别,比较两者的差异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倒装句式,之所以称之谓“倒装”,其实就是站在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角度上,将古汉语与之相比较而言的。那么,就遵循这条思路,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逆向的尝试,比如在学习“介宾状语后置”这一句式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试着想象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子由古汉语来表述该怎样说。如“我在食堂吃饭”,学生马上就有人说:吾食于食堂。如此一来,对于这种倒装结构,学生便有了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尝试将倒装句式与英语中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进行比较,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其实,在整个教学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各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综合使用的。例如运用比较研究法就不能单纯是比较,还需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如“宾语前置”的句式,就归纳了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将宾语提前。

研究方法的运用也不能是由教师指定的,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的,因为阅读的主体归根到底还是学生。

三、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高中阶段文

6 言文阅读的要求,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储备了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如何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拓展延伸,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层次,成为本阶段工作重心。围绕这一重心,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预见

我们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需求,明确本阶段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需要获得那些帮助;我们通过分层检测,准确把握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存在的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剖析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所在,掌握大体方向。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研究分析:①、对下阶段拓展延伸的方向作了预见性规划;②、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作出的预见性判断,确定目标;③、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作出充分的估计,制订相应的对策。

2、确定研究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热情。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自主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3、开展课题研究

本阶段,我们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方法指导,侧重于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借助图书、网络等资源,

7 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展开研究。同时尊重现代学生具备的思维活跃、信息渠道宽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生多方搜集资料。 (2)、加强合作,着眼于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分组等方式,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3)、呈现成果,强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要求不仅仅出示研究的结果,更要突出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4)、科学评价,落脚于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激发进一步研究的热情。

六、阶段性成果

1、真正意义上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激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积极因素。

2、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古代的文学、古代的各种专门著作中蕴涵的历史文化等表现出强烈的向往。

3、培养学生多方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互相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也提高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4、教学相长。这项研究也促使我们教师进行探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并根据教学实际不断修正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8 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从中也得到不少的收获,真正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更为广阔的教改之路。

第6篇:《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温州中学 罗进近

课题成员:洪秀善 刘伟 虞黎明 郑艳丽

摘要:

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古老”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大胆探索,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 创新教学 教法 学法 教学设计

正文部分:

一、引言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明显滞后。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圭臬,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散乱,随讲随止;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本差异,用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实施新课程目标,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 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 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几点做法

(一) 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于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 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教师首先发挥“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 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

3、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突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作答,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个学习过程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 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1、 在主体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2、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 再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年的愚公村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还有大象。可是好几百万年过去了,沧海变成了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让学生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愚公村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还有学生谈到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

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研究: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在课堂教学教法上推陈出新。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例如,在讲《六国论》时,是这样导入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父子分别是谁”,在学生兴致高涨地猜出答案是“三苏”后,继续补充介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正是这一位父亲勤奋苦读和以身作则,父子三人齐齐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以说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与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对苏洵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拜读其大作《六国论》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介绍,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这里风景如画,少年才子王勃触景生情,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风景是否名不虚传,让我们跟随王勃的步伐去滕王阁赏游一番。介绍到这里,发现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睹为快了。再例如,讲《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用下面这副对联作为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杜牧《阿房宫赋》时,可引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为开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新颖灵动的导语不仅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谓事半功倍,岂不妙哉。

2、诗歌故事创设意境。

在讲解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补充相关的诗歌和逸闻趣事,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令文言文教学化艰深为浅显,联系诗歌故事,不失为一种好载体好方式。例如讲曹植的《洛神赋》时,顺势讲出“才高八斗”成语典故的由来,定会使学生对大才子曹植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究这篇形神兼备的千古美文。再如,讲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可先让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并告诉学生该诗与 《病梅馆记》如出一辙,在诗文中,作者一再表明自己的人才观是给人才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其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不可扼杀人才,并控诉了扭曲腐败的科举选才制度。让这首小诗带领大家走进龚自珍创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了解其打破选才僵局,呼唤革新的决心。把握了这些,梅的象征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全文的布局谋篇也就豁然明朗了。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可借助三首诗中的诗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同时饱含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认识,使他们对项羽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创设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熟语提问一石二鸟。

熟语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且在使用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词组或短语。熟语一般由四字组成,大多都有出处。很多熟语就是直接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巧用熟语发问,能够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能活跃课 堂气氛,可谓一石二鸟。例如,在讲完《秋水》后,当同学们在感叹河伯是知错能改的典范时,我提议学生用熟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看看大家从河伯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回答得也非常到位:有说“知耻近乎勇”的;有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有说“末左井底之蛙”的;有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有说“活到老学到老”的。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既让学生归纳了文章主旨,又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认知度,还复习了已学的熟语,真可谓是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4、编舞台剧融洽和谐。

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课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 学生表演编排的剧本)。例如,在学完《鸿门宴》后还剩二十分钟的时间,我要求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热情高涨地再现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等人物性格活动,而且还增加了“垓下歌”、“乌江自刎”等情节。学生表现欲旺盛,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台下学生目不转睛,台上学生表演忘我投入,这种效果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第7篇:文言文教学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 2013-08-21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一位语文教师想要在文言文教学的征途中走得更远,就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如仅仅用“串讲”的单一教学手段教授字词句等“字面”内容,这样做或许会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却和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

笔者以为,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应当做实以下几点:

一、讲究细节设计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语言形式,故“字面”关是一定要过硬关,但在字词句等字面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只有“教”与“受”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有效地“咬文嚼字”。

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师,他曾言道:做学问最要讲究训诂。训诂即是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这个训诂,不能由老师“训”,而应由老师指导学生去“训”,去“咬文嚼字”。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教学目的之一是重点掌握文中常见实词,文中有“肉食者鄙”一句, “鄙”字理所当然是个重点,而“肉”字也会因为“小学就懂得”而被忽略。先说“鄙”字怎么教,其一,直接告诉学生,“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其二,引导学生去辨析“鄙”的四个常见义项,哪个更适合;其三,弄清“鄙”在文中的含义后,把它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和“蜀之鄙有二僧”进行比较。明眼人当然看出,这三步的知识与思维含量越来越大。但以上这三点也仅仅是停留在常用的字义分析上。再来说“肉”字,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试问这“小学就懂得”的“肉”字里面的两个“人”字是什么意思?再问很多与“肉”有关的字,如“肠、肝、胆、肺、肚、肤”等为什么部首都写成“月”字旁?这里用造字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或许会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新鲜体验。我们不妨把“肉”字的这问题可能收获的教学效果与“鄙”字的最佳效果进行比较,也许会发现,“鄙”字带来的字词语境分析思路,是最直觉的方法,而“肉”字则可开启学生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感受旧知识。讲透“鄙”在文中的意思,能达到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教学目的,但学生掌握的或许只是知识,是“鱼”。而从这个熟视无睹的“肉”字挖出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方法,是“渔”。这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这种“新”会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能带来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尽管文字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头戏,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不一样的设计,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文本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一单元中的各篇课文的编排次序也有一定的讲究,故而,教师在备课授课上应杜绝七年级“这样上”,九年级也“这样教”的一成不变的授课行为,也要防止过于随意的教学行为——这篇这样上那篇那样上,一单元几篇课文换几种上法,课堂成了你“展示”各种教技的舞台,以致于学生跟得手忙脚乱,最终找不着北。

教与学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语文学什么”已是一个很泛的难题,不同阶段学什么就更难确定,而怎么学好尤为难题之上的问题。正因为难,教师更应跳出迷雾,化繁为简,根据六册教材的不同教学重点,形成一个个阶段性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说:“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这理论尤其适合语文学习。语文科的学科特点决定这他不能像数学那样,数学只要学会一道例题,就可掌握一种知识点,就具备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而语文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即使学了一个“例题”,知道其答题步骤,并弄懂了评分要求,也不一定能完成类似“例题”的另一道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学”的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各种文言文教学重点,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抓手,以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应注意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如今讲究素质教育,认为“模式”的东西都是死教条;其二,看到当今教坛各种新教学模式满天飞,抓到就用。前者矫枉过正,后者盲目追逐,都是不讲究实事求是的。

文言文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如何确定,应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归,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长,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学情。只要建立起较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学生就不会苦于不知怎么学习文言文;只要用好模式,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形成习惯,假以时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形成的。

三、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期待

教育期待有奇妙的对应效果:今天你如何期待学生,也许明天他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教师应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期待。

目前,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由下几部分组成:一内一外两个一百多字的文言文片段,两道词语解释题,两个句子翻译,一道文章内容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考生谈读后启示或感受的题目。部分老师只看到试卷的表象,在文言文教学上也依葫芦画瓢,还以为有“针对性”,结果是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还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要有针对性是必然的,但针对的不是试题的表面现象,而应是试题所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

如2010年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选了《公输》和《战国策》各一个片段,是不是说,既然一段是课内的,那就让学生把六册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记下?既然有考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那就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译文都背下来?果真如此,则未免使文言文教学陷于简单粗暴,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远矣。

一段课内一段课外,除了考虑学情外,可理解为中考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其一,要重视课本(以课文为本)教学;其二,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至于文言文中的最后一题,则不仅仅是在学“文言文”,更是在体会古人精神,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个性化阅读,这正是新课标精神的直接体现。

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期待只停留于熟读(死读)课文,强记注释与译文,幻想在中考中“有备无患,对号入座”,那么学生能否对上号且不说,记得全不全已是大问题。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上期待学生能自行应对考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如在考试中一样,只能靠自己,则考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平时学习中先发现,先解决,考试中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与训练起来了,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问题为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的作用。

其实,教学期待不仅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也一样;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期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合理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期待,也许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细节设计主要是从细节上入手,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出发,二者是教学的可视建筑,而提升教学期待则如一脉潜流,一种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三者互为表里,如同三套车,诚能善加驾驭,必能带着教师走得更远,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8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宾川四中 李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关键词:转变观念 文言文 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但是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1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愚溪诗序》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应用文„„只是由于魏征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并并不是用它来教大家如何写碑文,而是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正义之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之光,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教育学生做事要尽志尽力,勇攀高 2 峰。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讲究说话的艺术,要有善谏的嘴,还要有善听的耳。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3 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赤壁赋》时,要在字里行间细心体会本文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的感情,梳理行文思路: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客人解释因由,四写苏子劝解客人,终写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借景说理,寓里于情。甚至有一些很美的诗文可以和乐演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大胆尝试。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要译成“像兄长一样”,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一字多义现象,“慧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因”词义各不同。此外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阿房赋》、《赤壁赋》之后,要归纳说明,“赋”是古代文体名,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华美,讲究声韵。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

4 凝滞的文体。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李娟,联系电话:13308723249

邮编:671600

第9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钟爱军

张习生

时下文言文教学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

一、陈旧、无效。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二、来自学生的问题

1、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①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

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②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

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③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①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第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四,结合成语理解,积累文言知识,如惊天动地,加点字为文言中的使动用。

第五,穿插历年各省市高考试题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能力训练,巩固提高。

②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

③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石钟山记》一文,可以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④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敬佩有加,可以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会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以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引发争论。

⑤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而对课文的质疑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⑥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流程

(一)熟读课文

文言文由于距今久远,学生对它缺少语感。因此,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务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切忌在导入新课后将课文草草范读一遍就进入字词句串讲。文言文阅读宜采用放声朗诵的方式,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朗读到诵读,进而美读,使学生读准语句的节奏,读出文言的语感。非达这一程度,不得轻易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自学讨论

作为教材,文言课文的注解向来较详。对课文字词句的教学,大可不必字字句句由教师对号入座式地讲解。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字词句,力求学生自解。有些字词句,学生对照注释自解困难,应提倡学生之间讨论解决。

(三)教师点拔

学生自学讨论,可以解决对课文字词句的粗略理解。其中,无疑还会存在部分难点不能解决,部分重点内容不能把握等问题。这个环节,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自学讨论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难点和未能把握的课文重点给以及时点拨,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顿悟效果。

(四)练习归纳

对文言文词汇的意义、用法和句式特点,若采用静态讲解,教师讲得苦,而学生又不易理解且遗忘也快。采用练习形式,在动态训练中归纳梳理,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且学得灵活,易于迁移运用。

(五)背诵积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古典诗文学习的方法,即背诵积累。文言文由于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要想尽快掌握这门语言的规律,形成较强的语感,单纯靠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词汇意义、用法和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背诵相当量的文言优美篇段,在头脑中输入并储存一定量的文言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完成了前面这些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必须加强学生背诵积累的指导督促。舍此,文言文的教学就是漂浮的,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无生根的可能。

总之,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增强有效性,实现高效的课堂,必须做到“四重”:1.重视朗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1)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2)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3)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4)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2、重视梳理。文言文知识点很多,字词句段篇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梳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文言句式判断、文学常识等,可以采用卡片法、图表法、知识树等形式加以记忆。

3、重视直译。学习文言文时不妨让学生多进行口头翻译,并要求尽量直译。学完一篇文言文,还可尝试让学生倒译,就是将译文再转化为文言文,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受能力。

4、重视记诵。对重点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能背下来,加强检查,落实到人。学生口诵心惟,随时都能回顾并品味,也很有成就感,能增强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

上一篇:车间管理的技巧与方法下一篇:高三历史综合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