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与平仄

2023-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押韵与平仄

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 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2,律诗: (二) ,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3,这个韵要押什么 怎么押

(三) ,关于对仗 (1),何为对仗

(2),怎样'对'才算'仗' (3), 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

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

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 ③,借对

'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④,流水对

第2篇: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

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

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

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

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

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

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

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

二、

四、

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

三、

五、七句

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

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

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 2/4页

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

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

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

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

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

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 3/4页

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

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

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

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

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

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

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

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

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

(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

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

一、

三、五字

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

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

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

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

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

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

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

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

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

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

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4/4页全文完

第3篇:诗的常识:关于绝句、平仄、押韵……

一、什么是绝句

绝句与律诗,基本上是在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先有律诗还是先有绝句,目前尚无查考和论据。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其格律关系,可视为分别截取律诗的某两联而构成,有截取律诗的前两联,也有截取律诗的后两联,或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还有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为了押韵的关系,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居多。

绝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点:平仄、对仗、押韵;同时还包括“起、承、转、合”的章法和句式结构等格律要素,这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每首绝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二、平仄格式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阵狂飙如猛兽, 仄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树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难, 仄仄仄平平, 宇宙现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风处, 平平平仄仄, 环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吴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万物显春荣。

三、平仄声调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用普通话新声作诗,可以不考虑入声字。) 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节五言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句中还可灵活掌握,即七言的

一、

三、五字可平可仄,

二、

四、六字必须按格律不变;五言的

一、三字可平可仄,

二、四字不可变动,所谓“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五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的口诀。

必须提醒一点:虽然,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一三字不论声调,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因为诗就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音乐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可以将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惧暴风呼啸吹”,其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实际格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两字不参加论平仄,中间五字格律应为:仄平平仄仄,可是“惧暴风呼啸”,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动拗救过来了,也就不算病句。

三平调和三仄脚问题。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这是诗家大忌。在平仄拗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疏忽。

四、绝句对仗

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 (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五、关于押韵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因此,押韵的字又叫韵脚。如在“平仄格式”中列举的诗:<<咏树>>是押的豪韵,韵母是ao;<<小溪即景>>、<<暴风>>是押的侯韵,韵母是ou;<<夜思>>是押的支韵,韵母是i;<<渡双江>>是押的痕韵,韵母是un、en;<<新春絮语>>、<<咏李白>>是押的寒韵,韵母是an、ian、uan;<<咏日>>是押的东韵,韵母是ong等。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

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

一、

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当今人写诗,最好用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建议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韵书。该书可在新华书店购买;或向上海古籍出版社邮购,地址:上海瑞金二路272号,邮编:200020 附言栏里写明购<<诗韵新编>>即可。

六、起承转合

绝诗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关于律诗

一、什么是律诗

中华诗词从产生至今已有三千年之久,但诗体的发展、定型到律诗有相当长的过程。

律诗又称为近体诗、今体诗。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讲究固定的字数、句式、平仄、韵脚、对仗和对粘规律。从汉魏朝时代的五言诗、七言诗,逐步形成了整齐的形式,至唐朝初期约七百年才演变为成熟的律诗。它们有其结构美、音律美、语言美、意境美等美学标准,从唐代以来,吟诵者甚众,经久不衰。

所谓律诗,是讲究声律的诗体。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是由五言句和七言句构成的;五言律诗筒称五律,七言律诗筒称七律,每首诗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又称长律。此外,还有六言律诗,八言律诗等,不过写的人很少,绝大多数诗人盛行写五言和七言律诗,可能是从音乐性考虑的吧。

二、平仄格式

律诗在格律中十分讲究平仄声韵的,基本有四种:

1、平起入韵式格律

碧波·雄鹰 包德珍·笔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昂头直上彩云霄, 平平仄仄平, 为知天不闻,

仄仄平平仄仄平。 搏击长空意气豪。 仄仄仄平平。 默默总耕耘。

仄仄平平平仄仄, 雨暴风狂无所惧, 仄仄平平仄, 奋敛千峰雨,

平平仄仄仄平平。 雷鸣电闪更腾高。 平平仄仄平。 惊腾五岳云。

平平仄仄平平仄, 尖钩利爪如锋镝, 平平平仄仄, 临花情缱绻,

仄仄平平仄仄平, 火眼金睛似刺刀。 仄仄仄平平。 对月意芳芬。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展雄姿威懔懔, 仄仄平平仄, 墨海掀狂浪,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人间腐鼠岂潜逃。 平平仄仄平。 同君共撰文。 2 、平起不入韵式格律 包德珍·雷 碧波·喜赋大江截流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云锣雨鼓隆声起, 平平平仄仄, 狂波三峡涌,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冲破天门动怒心。 仄仄仄平平。 声浪震长空。

仄仄平平平仄仄, 直下秦淮惊万岭, 仄仄平平仄, 领袖宏图展,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吞吴楚掠千林。 平平仄仄平。 中枢号令攻。

平平仄仄平平仄, 脱逃硕鼠应知误, 平平平仄仄, 万民摇铁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侥幸贪夫莫自钦。 仄仄仄平平。 一坝锁蛟龙。

仄仄平平平仄仄, 再驾清风弹正调, 仄仄平平仄, 发电光芒远,

平平仄仄仄平平。 功成尚待煞邪音。 平平仄仄平。 洪流缓向东。

3、仄起入韵式格律 碧波·仙人掌 包德珍·马上吟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漠荒凉吐翠华, 仄仄仄平平, 烟渺碧虚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仙人掌上绽黄花。 平平仄仄平。 风嘶古木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任它泽竭灾情重, 平平平仄仄, 倾聆千水近,

仄仄平平仄仄平。 唯我容娇景色佳。 仄仄仄平平。 极目万山遥。

仄仄平平平仄仄, 纵有狂蜂来败俗, 仄仄平平仄, 暗逐青云瑟,

平平仄仄仄平平。 敢为淑女刺凶衙。 平平仄仄平。 休怜红叶飘。

平平仄仄平平仄, 欣然移到盆中驻, 平平平仄仄, 一声孤雁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季葱茏饰万家。 仄仄仄平平。 马上顿魂消。

4、仄起不入韵式格律 碧波·长虹颂 包德珍·感怀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堑横流掀浊浪, 仄仄平平仄, 心海流天地,

平平仄仄仄平平。 苏南苏北隔他乡。 平平仄仄平。 尘途数日星。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千年无法畅通道, 平平平仄仄, 翻忧忧有迹,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代有才难赋章。 仄仄仄平平。 敛梦梦无形。

仄仄平平平仄仄, 昔日一江拦路径, 仄仄平平仄, 柳带寒烟翠,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今朝两岸架桥梁。 平平仄仄平。 花含宿雨馨。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君诗颂从何起, 平平平仄仄, 人间唯冷暖,

仄仄平平仄仄平。 滚滚车轮过大江。 仄仄仄平平。 悟透得真经。

平声:即阴平、阳平字;仄声:是上声、去声字;入声字一律算仄声字。但中华诗词学会,提倡双轨制,用平水声韵作诗,就要考虑入声字;用新声创作可不考虑入声字。

律诗的平仄交错,七言

一、

三、五字,五言

一、三字原则上可平可仄;

二、

四、六字必须分明,不可出格。虽然,七言可以一三五不论、五言可以一三不论,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

一、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缺乏诗的节奏感。

孤平可以拗救,如“长虹颂”的第四句笫三字“有”是仄声字,作者将该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声字“难”,就拗救过来了。

三、关于押韵

押韵,也写作“压韵”,又称“叶韵”、“协韵”,是诗的音乐性需要,也是语言上的讲究。

平起入韵和仄起入韵,一二四六八句末一字必须押韵,平起不入韵和仄起不入韵,只需将二四六八句末一字押韵即可,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

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韵母的字,才可相互押韵,但平仄韵不能混淆。如前面的<<雄鹰>>是押的豪韵,韵母是ao;<<笔>>、<<雷>>是押的痕韵,韵母是en、in、un;<<喜赋大江截流>>是押的东韵,韵母是ong;<<长虹颂>>是押的唐韵,韵母是ang;<<感怀>>是押的庚韵,韵母是ing、eng等。

我国诗词曲的押韵标准,在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三个时期:

(一)唐代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古诗、乐府、古赋等,只是据当时口语,大体押韵,那时还无所谓韵书。 (二)唐代以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押韵是以韵书为标准的。以唐韵为标准,成了通用的标准韵书。诗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曲依 “中原音韵”。 (三)“五四”运动后至今,有押旧韵,也有用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即以<<诗韵新编>>为准。

四、律句对粘

凡句式符合平仄两两相间的,其中只有一个单,或在句尾,或的句中。合乎这一组合原则的就是律句,不符合这一组合原则的就是拗句。

五言律句有四种:

平起式:A 平平仄仄平 a 平平平仄仄

仄起或:B 仄仄平平仄 b 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也有四种:

仄起式:A 仄仄平平仄仄平 a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起式:B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面已介绍了什么是“律句”和律句的几种类型。两个律句构成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关系,两句的平仄要求相对,即平仄相反:上平则下仄,上仄则下平。如出句a型,与b型相对;出句B型,与A型相对。在

五、七言中各有一个单字:五言a、b的第一字和七言a、b的的第三字,可以不对。在律诗中,出句总是仄声收尾,对句则是平声收尾。

关于“粘”,这里是指相邻两联之间的关系,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要相粘,就是律句第

二、

四、六字的平仄完全相同,也就是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相同。对照前面“平仄格式”中的格律诗谱,一看便知。

五、律诗对仗

对仗是律诗中的规定,是一种修辞讲究,是艺术手法的问题,是中华文学中的瑰宝。既然,对仗是律诗的格律要素之一,就必须对仗工整和自然。一首律诗共有四联,一般要求是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对仗,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可不对仗;当然,诗人创作水平高的,也有四联皆对仗的,但不是格律硬性规定。

对仗的要素有基础要素、语法要素、声律要素。 A、 基础要素: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B、 语法要素:要求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C、 声律要素:要求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具体说:A是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内容要彼此关联;B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相同一致;C是节奏要有规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字的平仄相反,奇数一三五字可不严格规定,但不可造成孤平。具体对仗,可对照前面的<<雄鹰>>、<<雷>>、<<笔>>、<<喜赋大江截流>>、<<仙人掌>>、<<长虹颂>>、<<马上吟>>、<<感怀>>等几首诗,仔细琢磨就可领悟。

上面讲律诗对仗是正格,已经定型,初学写诗者应严格遵循。另有别格诗体: (一)偷春体。在五言律诗基本形成但又尚未完全定型的齐梁时期,有一种首联用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好比梅花偷春色而先开的现象。

(二)对仗多于两联。除中间两联对仗外,如首联以仄声收尾不入韵,也往往用对仗;也有中间两联对仗,尾联也用对仗;甚至于四联皆用对仗的。

(三)对仗少于两联。在别格之中,也有只用一联对仗的;甚至个别也有全首不用对仗的,只是平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极为罕见,就不作为律诗了。

律诗对仗以正格为标准。别格中(一)是独特的体式而不为失律;第(二)条写作水平较高者可仿效;第(三)条不可为之。

第4篇:高中语文 第二课 第四节 声情并茂 押韵和平仄学案 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学习重点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引子引用儿歌《我家的小院》说明了什么? 答:

答案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押韵、平仄和对仗很重要,诗文的押韵会使作品更有文采,更有音乐感和韵律美。

引子“同韵童趣”中引用了一首儿歌《我家的小院》,目的是让我们借这首儿歌,了解诗歌的押韵是体现在韵脚上的;同时告诉我们押韵在诗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水平。

阅读“韵里情思”,思考:“古人情”和“今人思”中的诗歌是如何借助声韵来表达情感的?

答:

答案 古诗善借曲折回旋之曲、激越澎湃的音调和流转自如的艺术结构来表述高远的志向、悠长的思念、沉痛的反思、断肠的哀怨之情。其中押韵、平仄使诗歌具有了上述特征,以上三首诗均以此见长,具有强烈的美感效应。《客中作》的韵脚“香、光、乡”既有酒酣之乐,更有酒醒思乡之愁,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乡”“霜”“墙”“塘”是《商山早行》一诗的韵脚,隔句押韵,形成整齐的韵律,节奏明快,与诗中孤苦漂泊、冷月生思愁、寒霜催人急的意境相合,实显诗之美妙。《虞美人》中韵脚多,时常换韵,节奏忽快忽缓,使亡国之痛跃然纸上,令人肝肠寸断。

《娃娃的故事》一诗韵脚押ɑ,欢快明朗,富于童趣。《乡愁四韵》一诗隔段换韵、平仄相间,运用反复和回环手法,一唱三叹,深厚的游子之情跃然纸上。韵律就像是件漂亮的外衣,离开它,诗歌就不成其为诗歌。汉语的韵脚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的心灵之音和语言风格,有高亢、低沉之分,也有欢乐、哀伤之别。

1.诗歌中押韵有什么好处?

1 答:

答案 (1)押韵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也便于相互传诵。

(2)诗歌押韵能使作品更富文采,更有音乐感和韵律美。

(3)韵母为“o、ɑi、ɑo、ou”和“ɑ、ɑn、ɑnɡ、en、enɡ”等的韵脚字,可以传达欢乐、雄壮或温和、轻松的感情。而韵母为“i、u、e、ei、ie”等的韵脚字,则可以表达低沉、婉转、哀伤、悲愤的感情。

2.格律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答案 (1)每首限定八句,(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

3.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是如何规定的? 答:

答案 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以押韵居多。第二句和第四句则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

律诗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若押韵可押邻韵;若不押韵时,限用仄声字。诗的偶数句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重复出现。

4.什么叫“对仗”?诗歌的对仗类型有哪些? 答:

答案 格律诗不但上下句的字数要相等,而且相对字的意义、词类、平仄也都要一一相对,这就是对仗。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诗歌的对仗类型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工对”。不仅对仗用词的词类要相同,而且还必须是意义上属于同一个大类的词。二是“宽对”。即同类的词(词组)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即可。三是“借对”。即诗中用了一个词语的甲义,同时借用它的乙义与另一联中的词语相对。四是“串对(流水对)”。即前后两句的意义相连,就像是连续说下来的一句话。

1.下列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古体诗的写作没有一定的标准。 B.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C.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格律诗”或“律诗”。

2 D.古体诗和近体诗,只是一个按时间划分的概念。 答案 D 解析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格律上划分的。

2.下列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律诗所押的韵一般是仄声韵。 B.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韵。

C.普通话中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 D.律诗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答案 A 解析 格律诗所押的韵一般是平声韵。

3.下面是两首诗的诗句,各联上句按原诗顺序排列已就,请从后面的①~⑧句中选出恰当的下句与之搭配,只将序号填入相应横线上即可。

闲来无事不从容,______________。 万物静观皆自得,______________。 道通天地有形外,______________。 富贵不淫贫贱乐,______________。 乙

夹水苍山路向东,______________。 寒树依微远天外,______________。 孤村几岁临伊岸,______________。 为报洛桥游宦侣,______________。

①一雁初晴下朔风 ②四时佳兴与人同 ③东南山豁大河通 ④男儿到此是豪雄 ⑤睡觉东窗日已红 ⑥扁舟不系与心同 ⑦思入风云变态中 ⑧夕阳明灭乱流中

答案 甲:⑤②⑦④ 乙:③⑧①⑥

解析 依据古诗押韵与平仄及格律诗的特点来判断。

题型 拟写对联

例题1 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学科,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请拟一副对联,把这种体会写下来,送给你所喜欢的老师。字数不限。

老师: 上联:

3 下联:

答案 (示例)给语文老师: 平凡世界,回首时,苦辣酸甜忧乐喜 潇洒人生,会心处,之乎者也矣焉哉 给英语老师:

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 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 给化学老师:

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做伴 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给数学老师:

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 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 给物理老师: 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 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解析 拟写对联时,要考虑字数结构、词性、意义方面的要求。本题只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要求,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有利于我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新能力。答题时,要紧扣学科特点,来抒写自己的体会,形式上可放松一些。

例题2 (2009·安徽)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上联

新春对联下联

上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下联

答案 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 根据对联特点解答。新春对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教师办公室对联则要体现教书育人、贤士雅居、桃李满天下的特点。其中,“翠柳迎春”显示春意盎然,“黄牛耕地”表明新春伊始,“桃李满园”的“桃李”喻学生,“芝兰绕阶”喻贤士所居之处,“千里绿”对“万山金”,为“数量+颜色”,“春绣锦”对“座凝香”,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最后依“仄起平收”的要求,答案自然得出。

解题技巧 对联是考查对仗这一诗歌形式的实际应用,并融语法训练、语感训练、审美

4 训练、章法训练、思维训练于一体。

解答时:一是要注意对联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形式相同即句式(或结构)相同和词性相同,内容相对包括正对与反对。二是要凸显特色,体现特点。如春联要喜庆,体现希望;而写教师方面的对联则须体现教书育人的特点。

1.补写出下列有关课文的对联的上联或下联。 (1)上联:柳荫月下,照见独步人,胸怀净土 下联: (《荷塘月色》) (2)上联: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爱如山重 下联: (《背影》) (3)上联:

下联:弃名弃位,弃嫌弃俗,当仁不让(《师说》) (4)上联:千年华宫集万珍,何其壮也 下联: (《阿房宫赋》) (5)上联:

下联:负荆请罪,护赵王,廉颇有胆有识(《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荷塘池边,忆起采莲女,情系江南 (2)小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情似潮涌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能者为师 (4)三世强秦毁一旦,岂不悲哉 (5)完璧归赵,辱秦臣,相如大智大勇

2.下面是四副对联的上联,分为两题,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家中世界小

②大江南北处处风光好

第二题:

①冬去山明水秀

②春回大地东风迎笑脸

答案 第一题:①网上天地大/书里天地宽/心里乾坤大

②全国上下家家气象新/长城内外个个笑颜开/黄河内外时时捷报传 第二题:①春来鸟语花香/春来草长莺飞/秋至菊黄蟹肥

②福满人间瑞雪兆丰年/月满小楼金桂庆中秋/秋到人间硕果庆丰收 (宽对即可,不一定要求声律相对) 3.修改下列对联并简述理由。 (1)褒贬自有春秋 俯仰无愧天地

5 答:

(2)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答:

(3)爆竹声声辞旧岁 莲花朵朵迎新人 答:

答案 (1)平仄不合,上下联对调即可。(2)“寒”与“风”词性不合。可换“风”为“暖”。(3)下联中的“莲花朵朵”是夏日景象,时令不合。可换“莲花”为“梅花”。(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修改) 4.下面这首诗题为“途中”,语序已打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双燕引雏花下教 ②风卷云开陡顿晴 ③烟江远认帆樯影 ④雨中奔走十来程 ⑤一鸠唤妇树梢鸣 ⑥翠条浓处两三莺 ⑦山舍微闻机杼声 ⑧最爱水边数株柳

A.④②①⑤③⑦⑧⑥ C.②④③⑦①⑤⑧⑥ 答案 A 解析 本诗写诗人春日途中所见。第一联写天气,第

二、三联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所见所闻,尾联突出诗人的最爱。本诗为律诗,第

二、三联为工对,偶句押韵。

B.②④⑧⑤①⑥③⑦ D.④②③⑦①⑤⑧⑥

第5篇: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七)声情并茂_押韵和平仄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本节训练点:撰写对联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________”。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题写的楹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内涵与品味。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吟咏起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万户杨柳依依

C.春回爆竹声声

B.千家喜气洋洋 D.春来微风缕缕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2.(江苏高考)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C.楼上春容带雨来

B.数峰无语立斜阳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春蕾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次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活动。为营造氛围,彰显主题,请你从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为它们撰写一副对联,要求突出特征,主题鲜明。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特点,写出下联。 上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孔孟儒家道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________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6.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上联

新春对联下联

上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下联

7.有人读完《水浒传》和《西游记》后,写了一副对联,下面是下联,请你拟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梁山好汉疾恶如仇杀富济贫得人心

8.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据说,有两家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有客人赠联祝贺: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又对下联: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和尚随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康熙一听,和尚也妙析了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请你写出和尚对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1)朝霞映窗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卷读美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与灯光辉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晨曦中书声琅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七尺小屋,承载父母殷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下列内容,拟写一副对联,再加一个四字横批。要求对联能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概括龙井茶的特点,横批对龙井茶作总的评价。

龙井茶素以“形、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海内外。它的色泽并非翠绿,而是嫩绿中略透黄色;悠悠的香气沁人脾胃,有芝兰似的清香;外表扁平光滑,中间宽,两头稍尖,有人说像麻雀的舌头;细细品饮有淡淡的甜味,浓醇可口。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烟尘誓扫还金阙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派开南宋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这副对联明显有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选C 本题考查对联及修辞的运用。对联要求上下联对仗,词性相同,字数相等。题目中和“冬”对应的是“春”,排除A和B,第一段写过年习俗,所以应该选C。

(2)选D 此题直接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联字数上不固定,不只限于四言和六言,故A项错;对联不必押韵,故B项错;对联不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在丧葬等场合也可使用,故C项错。对联的书写是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D项正确。

2.选A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偶。对偶,首先要注意词性相对。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

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3.(示例)清明节: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端午节:拴五色线挂荷包吃粽子度端午 饮雄黄酒去百病赛龙舟过夏日 中秋节:三秋桂子十里荷 一轮明月两地心 4.(示例)纵观千里,横溢才华,独尊韩非法家术

5.解析: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A韵脚是“箫”,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凋”;选项B韵脚是“名”,与之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轻”;选项C韵脚是“如”,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初”;选项D韵脚是“枝”,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时”。

答案:①C,②B,③A,④D。

6.解析:对联讲究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从结构上看:四字短语都是主谓结构,但“芝兰”“桃李”为并列式,“黄牛”“翠柳”为偏正式;三字短语中“千里/绿”“万山/金”结构一样,“春/绣锦”“座/凝香”结构一致。然后依据平仄确定上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则应为平声。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7.(示例)西游师徒从善如流降妖除魔应天道 8.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9.解析:注意满足三点要求:①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②用对偶句;③不超过30字。 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10.(示例)(1)晚灯伴书声;(2)抚琴奏妙音;(3)天籁共琴声奏鸣;(4)月光下琴音泠泠;(5)三更灯火,照亮学子锦绣前程。

11.(示例)形如雀舌色(呈)黄绿,香似芝兰味(觉)甘醇。 四绝佳茗或驰誉海内。

1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3.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上一篇:最受欢迎老师获奖感言下一篇:村民一事一议包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