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素质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心理素质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职业院校在我国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多年来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专业性技能人才。但伴随着现今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我们发现中职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渠道变得狭窄许多,这要求我们加强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职业能力。本文笔者将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篇:职业心理素质论文

浅析职业院校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摘 要:针对目前社会对护士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本文从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概念、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研究对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职业院校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护理 护生 职业心理素质

目前,在我國各地高技能人才严重匮缺的压力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我们应把迅速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必须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生理条件基础上,受护士职业角色化环境影响(教育、实践和适应环境),逐渐内化成的适应护理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衍生的、效能的综合心理品质,是护士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1 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概念理论结构

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理论结构研究是对护士进行职业选拔和培训的基础。但目前,研究者对其理论结构仍未达成统一认识。刘薇群[2]等认为,稳定积极的“D型性格”、诚实和较高的成就动机是优秀护士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而台湾学者Teng C I[3]及Tocscano P[4]的相关研究则表明,高开放性(openness)与低神经质(neuroticism)的性格与护士的照顾质量显著相关,具有韧性(hardness)特质的护士更容易抵抗职业倦怠的风险,因此更加适应护理工作。张俐[1]等人则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技术性文献分析,提出护士的综合心理品质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格、心理动力、自我适应和环境适应等5个维度。封丹珺[5]等人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并应用Nvivo软件进行分析,提出护士核心职业心理素质包括:抗压与应变能力、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临床护理技术、责任心、细心、同情心、奉献精神等。刘大川[6]应用问卷调查法得出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包括:目标明确,遇到困难善于积极设法解决问题;乐观自信;自我意识清晰、成熟;正确认识自我;乐群融洽;善于沟通和协同工作;处变不惊;认知他人;善独立解决困难或复杂问题;具有评判精神及创新意识等方面。此外,大量有关护士的心理素质与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研究指出二者之间有显著相关。俞峰[7]有关心理素质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研究发现,由情绪不稳定引发的穿刺失败发生率占50%~60%。魏玉花[8]有关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与护士心理素质的研究指出,64.58%的失败情况与护士缺乏自信心有关。上述研究成果为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内涵的研究提供了多视角、多层面的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2 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研究对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临床护理工作异常艰苦,如晚夜班工作、急诊护士的工作、危重病人特护及众多大中型手术护理等,都具有工作强度大、突发应急性事件多、精细操作要求高等特点。因此需要对护士相应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如坚强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耐压能力及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等。而当前医患关系日趋微妙,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化解矛盾能力也被认为是护士不可或缺的职业心理素质之一。临床医护工作证实:一个既有丰富的医护知识,又具备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护士,才能胜任长期、艰苦、复杂多变的护理工作。勒温提出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随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中尚未分化、较松散的区域开始逐渐分化,且在分化的同时个体对各子领域也进行着重新建构。虽然生理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起着重要制约作用,但学校教育应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抗压与应变能力、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责任心、细心、同情心、包容性等方面。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培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具备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护理教育者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3 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心理素质培训方面,有研究指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讲座可帮助护士克服不良情绪困扰、矫正异常心理;另外,护士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如极限训练、操作比赛、见习急救病人的抢救等,有利于提高护士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的心理阈值[9]。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着眼于以基础技能、临床技能等为主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罕见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曾有周静[10]和戴肖松[11]以心理训练的方式对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为题进行过这方面的初步探索,其所施用的团体训练、个体心理咨询、自我强化、实践强化等方法被证明对提高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基于不同目的的、设计严谨的团体心理训练对于不同对象的实践性研究均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建议将团体心理训练的模式引入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训,并可考虑将团体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的。但是,团体心理训练的操作需要经过严谨的设计,有明确的目的性,并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操作,方可保证其效果,且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创伤。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临床护士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开展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亟待大量基础性及实践性研究,尤其是针对团体训练模式提高职业院校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值得今后学者们着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俐.护士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质性与量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6):406-407.

[2] 刘薇群,钱娟,李武平.优秀护士若干心理特点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2):4-5.

[3] Teng C I,Hsu K H,Chien R C,et al.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care quality of hospital nurses[J].J Nurs.

[4] Tocscano P,Ponterdolph M.The personality of buffer burnout[J].Nurs Manage,1998,29(8):32-35.

[5] 封丹珺,厉萍,曹枫林.基于Nvivo软件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A):1124-1127.

[6] 刘大川.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19-20.

[7] 俞峰.静脉穿刺失败的心理因素与干预措施[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4(6):67-68.

[8] 魏玉花,王锦蓉.影响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士心理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4):143-144.

[9] 卓晶晶,庄芳萍.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551-2552.

[10] 周静.心理训练对高职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9):830-831.DOI:10.3969/j.issn.1002-6975.2007.09.030.

[11] 戴肖松,黄平,周德华,等.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47-349.

作者:赖青 李赢

第二篇: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摘 要】本文阐述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分析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并探讨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心理素质 培养途径

一、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其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职业素质是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生理、专业和心理因素的综合。基于此,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职业活动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品质在质与量上的有机统一,是特定职业对其从业人员都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个体一般心理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学生未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就业,并非仅仅取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社会劳动力市场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学生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个人品质、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等心理素质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求职择业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已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仅有40%左右的个体在半年或一年内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个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方能胜任工作,而那些难以顺利从学生到职业人进行角色转换的个体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可见,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提高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并且有助于个体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因此,有必要探讨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保驾护航。

二、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赖于人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职工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企业及各类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都急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人才。

职业心理素质由知识、智力、能力技能素质,以及思想道德、职业态度、价值观念以及人的性格气质等因素组成。综观已有研究及深入企业访谈的结果,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需求可归结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承压抗挫、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一)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爱岗敬业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特征。每个企业都希望所有职工都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不管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底层的业务人员,甚至是保洁人员,都离不开这样的精神。

(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个企业,总会有一些岗位是相对比较辛苦的,或者体力的,或者脑力的,都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岗位。所以,吃苦耐劳不仅是一份工作的敲门砖,更是一个人的职业操守和坚强意志的表现。

(三)有较好的承压抗挫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各产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职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同样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有的人因为一点批评就会走向极端,有的人僅仅因为没有评上优秀就否定整个企业,有的人因为自己工作不努力而否定社会环境。特别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来说,由于在家有父母百般宠爱,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自我中心的思想过度泛滥,导致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找借口、推责任、怨环境,做出一些极端行为。由于承压抗挫能力差而发生的自杀、报复他人和社会等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所以,作为一名职工,应该有一定承压抗挫能力,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做的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提倡的是共享经济、学习型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解成若干项工作,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系起来,达到既定目标。这就涉及团队合作的问题。所以,要求每位成员都必须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参与该项工作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是自觉自愿的,才能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合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五)有较好的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互联网+”的今天,竞争尤其激烈,创新意识更为重要。一个企业缺少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就会缺少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思路,一步步走向尽头。

三、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重讲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内涵,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开展优秀在校大学生评比,立标杆,树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开展“静湖之星”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帮助身边的同学,积极传递更多正能量,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共同进步;用青春承载理想,用奋斗成就未来,以实际行动诠释“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示出青年学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顽强拼搏的体育风尚,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奉献担当的家国情怀。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辅导

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贯穿三年的核心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了解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为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同时,通过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辅导。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養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借助“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奠定基础。通过实习、见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切身体验职业的社会意义和职业价值。学校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杰出校友到校讲课,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

(四)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发展背景之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视角,依托学校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和团体心理辅导室,遵循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开展以职业心理素质提升为主题的拓展训练营和团体辅导,激发学生个人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团队意识,在集体中收获成长,感悟生命的无限可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以适应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心理需求。

(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其育人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和熏陶学生。比如开展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借助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搭建发现自我、展现自己、完善自我的平台,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2]习近平.习总书记“下团组”漫评②: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EB/OL].(2016-03-06)[2016-12-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6/c_128777662.htm

[3]彭移风.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10)

[4]高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5]石晓春.基于第二课堂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模块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14)

[6]何霞红.校企文化融合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5年项目“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创新”(桂教职成[2015]22号);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20161B057)

【作者简介】班兰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苏 洋)

作者:班兰美

第三篇: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摘 要:职业院校在我国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多年来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专业性技能人才。但伴随着现今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我们发现中职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渠道变得狭窄许多,这要求我们加强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职业能力。本文笔者将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素质教育;职业能力

伴随着当前全国大学生的不断扩招,我们发现大学、中高职、大专等学生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而这一现象已经开始诱发学生生成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对学生接下来的生理心理成长有所影响,我们亟待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本文笔者将讨论中职院校的学生问题,阐述现状、意义并提供建议。

一、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質现状

一些学者在过去几年间对三所中高职院校的37个专业、不同年级的1121名学生进行研究,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心理主要趋向职业化,可心理素质欠佳,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想法:技能就是一切,心理并不重要,甚至一些学生将心理素质教育看作工作心理。由于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少,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不成熟,而男生在心理方面的年龄要小于女生。分析中职学生的心理情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进步发展,从而认清自我优势,预判职业未来,这些研究为我们分析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笔者在某中职院校通过随机形式进行了约100余例心理素质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有这样的心理问题,不清楚自身就业方向、不具备耐挫能力、嫉妒他人、自卑、害怕就业。笔者认为背后的原因有两个:学生忽视对自身良好品质的培育、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仍有待增强,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为什么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中职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并走向工作岗位,这不仅仅是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问题,还有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更能够为学生接下来的长久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展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个人心理品质的同时调整其心态,做好毕业工作后的心理准备。最后,展开在中职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供职业上的理论指导和依据,有助于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更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心理素质良好的技术型人才。

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 明晰培养心理素质的目标

在笔者看来,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质量不高的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培养的目标不清晰,职业院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教育架构。想要做好这一点首先便要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心理放在同等位置,教授学生树立自信,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契约精神。再者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课程系统,迎合社会的需求,设立符合现代要求的心理课程标准,并深入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具体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学内容,目标确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试。

(二) 调整传统理念,创造良好氛围

职业院校要迅速调整传统理念,实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心理素质教育的本质。笔者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对学生日后的就业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学校要将传统上心理教育不重要的理念转变过来,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自身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踏入工作岗位。

(三) 进行就业指导

笔者发现当前有许多职业院校开始施行这一措施,创建就业指导中心。笔者认为实施中要注意这些:一是提升负责指导学生就业的教师能力,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训练考核,让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更加纯熟,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心理素质成熟发展;二是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从学生个人的心理差异和成长环境出发,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强职业心理建设培养;三是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中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均是不错的教学模式,当然,案例要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要贴近现实,不能与现实相脱节。

(四) 建立校园文化

一个学校的文化是灵魂,职业院校要建设相应的文化背景,时常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将有关职业的心理素质教育融进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宣传,让师生均能够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组织一些如徒步一类的集体活动,在锻炼学生体力毅力的同时培育学生团队精神,最后,建设校园文化要了解企业文化,学校可以请毕业后的校友向学生提供职业方面的建议。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要与多方合作,共同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初国芳.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研究[N].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11-12+89.

[2]张亦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5):148-149.

作者简介:耿丽伟,张昕悦,河北省秦皇岛市,秦皇岛技师学院。

作者:耿丽伟 张昕悦

第四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通过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心理特点为:既热情活泼又忧虑自卑。情绪易波动、稳定性较差;憧憬向往未来,又深受过去失败经历的影响;积极进取,富有竞争意识,但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但对一些挫折仍耿耿于怀;不迷信权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缺乏好奇心与鲜明的创造个性。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应通过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等策略优化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据有关统计,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人数的53.1%;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人数的45.7%,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因而培养综合发展、素质全面、动手能力强的高职大学生就成为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学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对川内5所高职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随机分层抽取150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10份,有效率达94%。

(二)方法

以信度效度高的“情绪稳定性量表”、“乐观性量表”、“竞争性量表”、“挫折承受能力量表”、“创造个性量表”作为测试工具,组织学生集体测试后,通过自编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高职学生情绪稳定性、乐观性、竞争性、耐挫性、创造个性方面的问卷调查,总结出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一)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既热情活泼又忧虑自卑,情绪易波动、稳定性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49%的学生认为自己待人做事很热情、性情开朗活泼;近81.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94%的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情绪反应;62.3%的学生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63.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忧虑的人;59.6%的学生有自卑感;有一半(51.2%)的学生在心情不畅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81.2%的学生觉得自己情绪波动较大,多愁善感,不自信,情绪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2、憧憬向往未来,又深受过去失败经历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56.4%的学生期望改变自己的外貌和个性,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前程;53.2%的学生喜欢思考;78.6%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问题时会深思熟虑,不会莽撞行事;83.2%的学生对自然灾害表示担心;95.2%的学生感到自己缺乏幽默感,不善于活跃气氛;66.8%的学生感到过去失败的经历不时地影响着自己;56.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展望未来时充满了乐观情绪,没有感到不安;5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面对失败。这说明高职学生对自己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能接受失败的挑战,但又担心意外事故的发生,当前的行动比较容易受过去失败经历的影响。

3、积极进取,富有竞争意识,但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

调查结果显示:57.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同学中衣着更漂亮,表现更出色,能吸引大家的目光;69.8%的学生表示朋友的成功更能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上进心;45.4%的学生认为自己即使不能争得第一,也不会放弃每一个锻炼的机会;47.8%的学生喜欢具有竞争性的工作,认为这样的工作才有意义;64%的学生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更亲近的同学,希望那些强于自己的同学失败。

4、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但对一些挫折仍耿耿于怀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49.8%)的学生表示虽然自己有过挫折和失败的经历,而且这些经历会使自己的心情不愉快,但自己已经慢慢地学会控制不安的情绪,逐渐学会面对挫折,学会适应逆境。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2.5%的学生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挫折,认为这些经历不时地让自己感到心灰意冷,令自己沮丧而难以平静地学习与工作。

5、不迷信权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缺乏好奇心与鲜明的创造个性

从调查中发现:34.7%的学生表示不迷信权威,不崇尚已有的论断。敢于向权威挑战;42.6%的学生有决心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49.9%的学生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做事、观察事物和听人讲话,更不能从别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59%的学生对环境缺乏好奇心;55%的学生不习惯追寻事物的起因;52.4%的学生一般不太乐意去寻找新方案、求证新结果;45%的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规划,还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和研究方法;32.8%的学生表示自己发现新问题后,会给精神上带来异常兴奋的感觉;只有24.6%的学生表现出具有创造的个性。

(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

1、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和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中各种复杂而扑朔迷离的矛盾和事物出现在心理素质还十分脆弱的高职学生面前,使他们良莠难分,容易造成其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不稳定,呈现出心理的复杂性、矛盾性,内心动荡而不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观念,使得高职学生富有竞争意识,积极进取,向往未来,努力创新;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在多变无序的现实中不易把握方向,不会进行有效选择,不善于利用有效资源并采用正确方法获得成功,因而易发生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对就业的高期望值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又使他们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心理压力增大。

2、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心理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缺失,个性受到压抑,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

其次,高职学生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敏感,对老师的知识更新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有些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考试还要求死记硬背,使学生感到学习毫无趣味,大

大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学生或以“混”的办法来对待学习,或沉溺于网络之中。加之学校没有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和文体活动去占据学生的课外时间,使他们感到大学生活死气沉沉、单调枯燥。这些都会妨碍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再次,家庭教育也偏重于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家长对孩子过分照顾和溺爱,致使一些学生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当差,经不起挫折与失败,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

3、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其心理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反映在自我意识、情绪表现、认知发展等各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矛盾性、冲突性和两极性。

首先,表现为自我意识上的自我同一性矛盾。不少学生由于高考临场发挥失常,“屈尊”来到高职学院,这与他们理想的大学相去甚远,较之那些考入本科院校的同学,更觉矮人一截。来到大学后,自以为还是往日班级的佼佼者,殊不知比自己各方面(学习方面、交往方面、文体特长方面、组织能力方面……)优秀的同学比比皆是,于是发觉自己变笨了,变差了,以往生活中的顺利与受宠形成的心理定势崩溃了,理想我与现实我被分离。这种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带来了情绪上的巨大变化,于是他们产生了失落、孤独、自卑情绪。

其次,表现为情绪上的易变性与消极性。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青春期特有的情绪不稳定性也必然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加之来到大学后,对大学生活、学习的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的比较等等,都会使他们内心难以平静。高职学生的“弱势文凭”更使他们感到就业压力特别大。在全国范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就更大。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情形,高职学生容易对前途感到迷惘,出现信心下降、心理失衡的状况。此外,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学历层次的差异、未来发展的不可预测性等等,都足以让他们产生危机感和忧虑情绪,对前途与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

再次,表现为认知上的非理性。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有失偏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一些学校办学定位不准,高职学生自我定位也出现偏差,看不到自身的优势,用自身的短处与本科生的长处相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产生自卑感而不敢与人交往。有些学生变得古怪、孤僻,尤其是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择业中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往往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消沉或自负自傲、眼高手低、自命不凡、过分特立独行等。

四、教育对策

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全,不仅会阻碍个体的健康成长,还会对社会带来危害。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之中。

(一)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领导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学院是以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和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领导是学校制度的制定者、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只有领导重视,学校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比如经费的保障、条件的提供、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等等,都需要领导的重视。否则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无从开展;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就无法解决,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难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

通过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自我成长能力。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只是少数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学校应对所有教职工提出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身心健康。为此,要从师生关系、舆论导向、校园环境等方面人手,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采取符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广泛开放、及时快捷、生动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教师要关爱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摸清他们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尽情地探索知识,发挥个性,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在高职学院,生活上困难的学生往往在学业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成了“双困生”,这就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僻心理,行为易走极端。因此,教师不但要从物质上帮助这些困难学生,更应该从精神上关爱他们,给予他们真正的心灵慰藉,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对辅导员、班主任、后勤人员、学生干部要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二)营造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优化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化解他们的各种心理矛盾非常有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将心理素质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如光彩工程)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3)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和严格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的班风。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辟网上接待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覆盖面广等优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构筑一个新的交流与管理平台。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维护健康”的氛围。

(5)充分利用教学实践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强化其心理素质。第一,社会实践环节更能使高职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培养他们独立判断和决策

的能力,使他们有真实的情绪体验并在自我体验中进行自我调节。第二,社会实践环节更能锻炼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缓解他们的人际交往矛盾,使他们学会与人相处。人的自我认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学会正确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三,社会实践能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成长方向,扬长避短,增强自身竞争力,减少毕业时的心理焦虑。

(三)培养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当代高职学生面临着经济、学习、就业三大压力,要缓解这些压力,不但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的提高,在社会生活中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1、帮助学生走出孤独,学会沟通

教育学生要相信身边绝大多数人都是真诚善良的,无论自己有什么压力和痛苦,都不要独自一人承受。大家心理上的关心和实际的帮助,不但能帮助个体尽快走出困境,而且还能使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真情。接受别人的帮助并非是接受怜悯和同情,求助也绝非示弱。别人无私的帮助会激励自己进取,将来自己用知识和才干回报他人和社会,同时还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把自己融入他人之中,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倘若封闭自我,远离他人,不但自己苦闷孤独,而且永远不可能使自己进步。

2、引导学生克服虚荣心理,不盲目攀比

罗曼·罗兰曾说:“清贫,不但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在充满物欲的当今社会,守住淡泊不容易。学校要教育学生紧紧抓住大学时代的宝贵时间全面发展自己,不要在生活上与别人盲目攀比,避免因追求一时虚荣而耽误自己的前程。要让学生懂得:无论何时何地,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远比一个只有虚荣外表和物质财富的人要好得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心理咨询

高职学生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因此,要在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普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与训练、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信箱、心理健康指南等形式,对那些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苦恼、挫折、冲突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为他们开通倾吐心声、平和情绪、辩明问题、磋商对策、健康发展的渠道。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指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因此,既要教给受心理困扰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调节、疏导自己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又要教给他们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改变不良心态,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和情感上的郁闷,尽快摆脱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与潜能的开发,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

作者:陈 华 鲁亚平

第五篇:重视学生心理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摘要: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开发社会的人力资本,为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中职教育在社会和教育体系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开展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中职教育的成效。然而中职教育在就业市场并不理想,这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认可程度低有重要关系。中职学生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未来发展的判断有消极倾向,加之中职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忽视,进一步放大了学生的心理阴影,不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进一步造成社会对于中职教育认可程度下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更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教育 职业素质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体系的完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素质逐渐成为影响个人就业、升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中职学生参与工作,融入社会,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然而目前中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重视不足是普遍现象。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积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挑战非常关键。学校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心理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基础,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反映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心理教育为本,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职场适应能力和工作创新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拓展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范围,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教学优化提供建议。

一、心理教育与职业素质的关系

首先,对于中职教育而言,职业素质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所需要具备的技术能力、相关知识和基础意识的总称。这其中的基础意识主要包括来自道德层面的道德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廉洁意识、规范意识,来自态度层面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职业观念、工作态度和来自习惯层面的工作习惯、服务习惯、反思习惯等。这些意识的培养和塑造难以通过常规的课堂学习获得,也难以通过量化的考核方式来测验成果。对于这些意识的教育在国外学术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阐述了医学领域、社会领域和生物学领域的各类关系,在教育领域中也提出了新理念,即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中也采取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引导、干预和纠正等多种手段,从心理的主观体验、个体体验和群体体验来消除学生的负面心理,消除学生对于自我、学习和未来发展的恐惧、焦虑和迷茫心理。

其次,对于中职生而言,走入中职校园之前多数都经历了中考失利,带有消极心理。这种负面心理下,中职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和担忧,对于学习的价值产生质疑,进而发生厌学、弃学的现象,形成消极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学习环境的产生则会加重学生的负面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极易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学生即使在技术和知识理论方面有所收获,然而心理的消极会导致工作态度消沉,工作习惯不良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社会加深对于中职教育的负面印象。因此,忽视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会影响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评价。

二、心理教育视域下中职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的不足。在中职教育中,对于“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重视,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关怀缺乏重视,教师没有清晰的理念,学校没有深刻的认识,只单方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率,忽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关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尽管加强素质教育、发展教育的呼聲越来越高,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越来越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只开辟“德育”这一单独的一门学科,没有将职业素质和心理教育融入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实效性并不强。且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难以计入学生的成绩体系,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难以形成足够的重视。

(2)方法的缺乏。在教育方法中,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然而相关课程数量少、内容少。教师没有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和权威化的教材提供理论支持,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对于学生的健康心理构建极其有限。学校没有一套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法进行教育指导,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实践情况出现偏差。多数学校是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开辟一个单元讲解国家对于中职生的就业政策,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的价值观,多数学生对此的接受程度不高,且过于理论化。

(3)途径单一。中职在心理教育方面途径较为单一,多数是采取课堂教育的形式进行理论化、程式化的讲解,并未对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拓展。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没有积极采取多媒体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实现教育体验的深化,也没有积极利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优势,将学生放置于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感悟工作,体验职业心理,感受企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教学的途径过于单一。

2.中职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学思想落后。目前中职教育对于心理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是由于自身的职业教育观念不够先进所致。多数职业教育院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率放在工作的首位,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管理还存在着保守主义。过于保守的教育教学思想限制了教育改革的深入,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对于中职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将心理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

(2)教育环境的限制。第一,从教学的环境来讲。教育是终生事业,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应当向学生灌输有关素质、品德、习惯和态度方面的理论,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战胜心理障碍的方法。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对于心理教育的涉及更少,没有形成知识的成长链条,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皆对心理教育不够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发生断层,步入中职阶段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就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职业素质的学习障碍。第二,从家庭的环境来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座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庭的氛围对人的价值观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总结中发现,中职学生多数在家庭中也较少能够获得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父母由于工作忙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管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长期累积将会导致负面的心理。第三,从社会的环境来讲。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产生质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技术、知识和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处于就业的不利地位,极易受到就业歧视。在这种“歧视”下,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产生了迷茫、恐惧甚至自我放弃的心理,出现了自我认知的偏差,影响学习和实践的效果。学习与实践的成果不高,自然也受到就业市场的排斥,形成歧视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造成了社会上一些落后、腐朽和偏激的价值观横行,例如拜金主义、奢靡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侵蚀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若心理承受能力差,则难以适应竞争激烈和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中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1.重视学生心理教育,树立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中职学校必须加深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知与了解,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应当加强对于心理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管理,提升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学校应当积极制定相关的制度,从制度上和方法上,明确心理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要求各个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管理,并结合各专业特色将心理管理融入实践教学。一方面开设职业素质的教育课程,由专业的教师讲解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从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出发,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每一专业、每一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每一次讲课和实践都强调工作的责任、规范、德道和创造精神,突出职业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学校还应当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计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中,以此监督和敦促心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落实。

2.探索心理教育的方法,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结合前文所提到的心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心理教育的主观体验、个体体验和群体体验的“三体验”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态度层面、道德层面和习惯层面“三层面”进行融合,形成良性的教育发展关系。

在主观体验中,利用关怀教育、情绪管理教育、情境教育、互动教育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受职业的幸福感,从而表现在职业素质中的态度层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主动和积极,乐于对工作进行创造和创新,保持良好和向上的工作态度。

在个体体验中,利用愛的教育、感恩教育和法律教育实现对于学生道德感的提升,使学生“知荣辱”“明哲理”,从而表现在职业素质中的道德层面,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自制力、自控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且能做到廉洁自律。

在群体体验中,利用团队教育、鼓励教育、合作教育和励志教育实现对于学生习惯层面的提升,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法则,感受团队精神和社会力量。从而表现在职业素质中的习惯层面,对于学习和工作能够秉持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不断反思自我,积极进取,在促进集体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提升。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加强岗位的胜任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利于实现职业素质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成效。

3.改善教育环境,形成良性的发展氛围

对于心理教育的断层和社会环境的“歧视”。职业院校方面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实现观念的扭转,只有从自身做起,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发挥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创造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发展氛围。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应当积极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实现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调,以“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为口号,营造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从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三方面,开展隐性的心理教育,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为学生指明发展的道路,帮助其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出彩的人”。

作者:李春燕

上一篇:中小学体育论文下一篇:智能建筑理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