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管理体系设计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力建设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通信网络不断改进和发展,这为我国电力建设和服务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础保障。在电力通信网络实际运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故障问题,严重影响电力通信和电力服务工作,因此对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常见故障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对电力通信网络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提供有效支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通信网络管理体系设计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通信网络管理体系设计论文 篇1:

议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结构

【摘 要】分析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要求,以及各类设备,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和解决方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基于TMN的解决方案是兼容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强调接口的开放性,强调系统集成性和独立性,强调网络和各种架构的兼容性。对于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 Q3适配器 SNMP TMN

一、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一)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国际电信联盟ITU-T已经被设计为通信网络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MN主要是自适应通信网络,多厂商,多协议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管理系统,已经开发了一些建议。包括第三季度的标准互连接口项目TMN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TMN已经成熟。电信管理网(TMN)的标准,支持(例如,SUN和HP)大型的国际企业,国内和国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已经开发出了应用开发平台。这是今天宣布,它已经接受的接口配置设备标准。作为在TMN的网络管理系统,通信网络的一部分,在私营部门,以建立国家公共网络。成功的故事:在长途公司全国范围内正在使用它,以建立一个OVDM3全国范围内长途通信网络TMN HP平台。电台SEM平台圣TMN网管系统。TMN的优点是最广泛接受的标准的完整的通信系统的网络管理系统。

(二)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相反TMN以其他常见的,相应的建设问题TMN接口电力通信网络系统单一,技术和经济利益,特别是网络管理体系标准,这是非常好的。网络管理的SNMP协议SNMP网络管理SNMP,提出了一种使用最广泛的网络管理标准,实际上,最广泛使用的在世界上的TCP/IP协议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产品制造商,电信设备制造商,支持SNMP标准越来越多。因此,电力通信网络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网络,当今越来越多的好处应该是网络管理标准SNMP SNMP是显而易见的。

二、电力通信网管系统方案

(一)需求分析

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作为网络管理的要求,大型通信系统,通信网络架构和技术,这应该确定这样的网管解决方案的主要因素,在“选择网管系统解决方案的经济指标如果你有兴趣在通信设备管理。如果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需要更高的网络配置或者更好的功能,实时监控是最好的选择,监控当你选择完整的系统监控功能,如果在通信设备监管要求,更复杂精密测试,实时性能监控系统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元素只有必要建立一个管理系统。但当它是一個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单位提供的数据通信服务,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对整个网络管理应该选择覆盖。

(二)网络设计

通常的特定部分(例如,通信设备)管理,侧重于依赖电信设备制造商往往导致早期开发的通信网络系统的网络管理系统。真正的网络元素(设备)以下级别的数据访问,数据采集系统,网管系统:数据采集层NE。网元管理:同时支持网络管理,管理网元的个人(单位)。主体装置和一个单一的电路中,该层是根据内容的网络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直接的结果,维护系统设备。网络管理:网元管理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的管理组件。其他的参数,其主要特点是之间的角度固定,其余为从网络的观点考虑,调整相互连接的网络元素(设备),网络容量,性能分析使用。网络管理是支持上层业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上面的接口之间的网络和服务管理网络操作的管理和用户,如逻辑通道管理或物理。接口性能数据记录的管理,包括信道组织和管理成本,服务记录,和用户界面。作为管理决策的事项需要这样操作,通信规划和进度管理:企业管理。在许多情况下,层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无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三)系统功能

完整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故障管理:记录异常数据识别网络的网络环境中的故障和异常检测的位置,并确定在网络上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性能管理网络管理系统,每个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下保证网络性能和网络设备的各种控制和监测分析网络本身。配置管理:创建和调整,包括工作的各个阶段,逻辑资源的图形和物理网络的网络拓扑的显示,另外一个物理网络上的设备,以反映网络的拓扑结构的演变监视电路中添加或删除或删除,网络传输环节,进行性能测试相关的一组。防止用户未经授权的访问,机制灵活的操作和维修人员的优先事项:安全管理。

(四)系统结构

为了满足良好的通信网络管理的功率要求,以保证网络能够适应电力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的特点,为了验证该系统应充分考虑足够不同层次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可靠性是兼容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而设计的冗余与,在考虑逐步建设系统要求,IP网络管理网管可以实现网络互连的硬件平台,各种管理数据网络的使用和现有的路由系统,网络组织。网络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存储介质来存储信息的处理,管理:数据服务器。 NMS网管系统提供HMI功能。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界面容易操作的各种统计数据,图形表示形式和资源管理设备和网络操作,或执行的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各种应用程序。工作站筛选方式:通过Intranet访问广域网,网络管理系统或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视图。之间的协议转换的网络设备和完整的管理体系:协议适配器。协议之间的转换,远程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收集系统,各种通信站的通信设备,实现实时控制。通过先进的管理信息数据库,FEP代理投票的网络管理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例程网络核心模块,应用平台和网络分析程序。

三、结语

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相比其他公共和私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落后一步。目前,网络元素和一些通信系统和通信监控系统,主要取决于网络管理系统的通信设备上,比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网络运行管理,电力通信网络中的真实它不存在。网络范围管理水平,越来越多表明的情况是不是适应。要有决心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权力运行的通信网络管理,和开发者能力的建设。

作者:裴欣 刘晔 刘学军

通信网络管理体系设计论文 篇2:

浅谈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常见故障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力建设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通信网络不断改进和发展,这为我国电力建设和服务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础保障。在电力通信网络实际运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故障问题,严重影响电力通信和电力服务工作,因此对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常见故障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对电力通信网络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关键词:电力通信;常见故障;解决对策

1 电力通信网络故障分析和处理的意义与流程

对电力通信网络常见故障进行研究能够给维护人员在日常故障诊断和快速维修中提供经验借鉴,而且对常见故障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理清各种故障发生原理和处理流程,可以大大减少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减少认为原因导致的错误。

常见故障分析有助于结合分析结果将故障进行分类定级,使故障优先处理级别更加清晰。从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电力通信网故障处理的流程主要可分为3个步骤,一是对故障进行诊断和定位,二是对故障影响进行分析和定级,三是进行故障处理。

2 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常见故障问题

2.1 网络的可靠性及传输质量较差

从目前我国电力建设的现状来看,国家电网系统规模大,需要庞大的通信网络来支撑配电自动化建设,但是通信网络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整体上我国电力通信网络结构的可靠性偏低,资源共享的能力较差,这直接影响了整个电力系统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输设备的集成程度越来越高,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故障问题将严重影响整个通信网络的运行。

此外在电力通信基础设施上,普通变电站的通信网络常出现屏蔽效果差、防共模干扰能力低等问题,进而造成信息传输质量较差的问题。

2.2 SDH环网的结构复杂,扩建不平衡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导致电力供需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社会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大,进而变电站建设日益增多,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慢的地区变电站建设较少,这使得不同地区间SDH节点的数量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造成原有SDH环网因SDH节点地区间差异而呈现不均衡状态,使得SDH环网对多种失效事件的抵抗性能下降,严重影响了通信网络的信号传输效果。此外不断增加的SDH节点也使得SDH环网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SDH环网环中环现象突出,环网结构复杂,对信号传输及自愈倒换的延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3 光纤传输网络缺乏明显的层次划分

目前我国电力通信中光纤传输网络运行管理层面主要分为三级,一级主要是国家电网通信及省级电网通信的通信光缆,二级是省级电网与各市级供电公司之间的通信光缆,而三级通信网络则是各市级供电局的通信光缆。电力通信光纤传输网络在这三级划分中具有清晰、系统的规划建设,但是目前来看,由于各地区发展存在差异,光纤网络架设中并没有清晰的层次划分,二、三级通信网络经常出现混联状况,这导致了整个光纤通信网络的不稳定问题,进而导致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2.4 通信电源易出现一些故障

随着电力通信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在通信系统中的电源应急功能方面却仍然存在这较大的问题。

多数电力通信站在投入建设时都对通信电源的可靠性进行了严格的设计,但是对电源的应急功能却缺乏足够的设计,这使得通信站出现突发事件时通信电源的蓄电池无法长时间供电而导致通信电路长时间中断。

电力通信站对通信电源的应急功能缺乏完善的规划也非常容易引起电源系统故障,并且在日常维护中也较为困难。

3 电力通信网络故障问题的防范对策

3.1 加强电力通信网络的设计优化

在国家电网建设中,不同管理层面需要形成统一的规划,并在这个大的规划框架下对电力通信网络逐步实施优化。

各级电力部门和单位需要在原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电网建设和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对电力通信网络的设计优化,积极引入和应用当前最为前沿的、现代的网络建设技术和结构,并在当前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在对原有通信网络进行改造的基础上逐步替代和完善现代化电力通信网络,增加电力网络性能的拓展性,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设计水平。

3.2 建立健全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管理体系

从国家电网建设的整体来看,国网电力通信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无数个区域性环网共同构建而成。在整个通信网络系统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电力通信需求和网络建设存在地区差异,因此需要各级部门加强沟通合作,结合地区差异进行电力通信网络的规划和设计,建立健全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和设计优化水平,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电力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还应建立全网性质的应急措施预案,提升电力通信网络的应急功能。

3.3 建立电力通信网络的故障导航系统

国建电力系统应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建立电力通信网络的故障导航系统和通信平台,提供全面技术导航、故障分析、技术咨询、操作流程和处理建议等技术性服务,为电力通信网络常见故障的快速诊断和定位提供技术支持。

在构建的故障导航系统中设置大存储量的存储设备数据库,对常见故障各种参数、通信网络电路技术性能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电力通信网络故障智能化提供技术数据支持。

此外基于大量数据参数支撑的故障导航系统不仅能够为通信工作人员快速故障诊断和定位提供正确的引导,而且还能够实现后台快速分析计算,为故障处理提供可靠的建议,以及故障处理的技术手段、操作步骤和工作程序等技术导航服务,进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提高抢修质量,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鑫,耿苗.电力通信网络常见故障和通信系统的危险点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6).

[2] 葛晓静.电力通信传输网自愈能力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4(12).

[3] 温剑威.电力通信网络故障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2).

[4] 肖益平.2M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常见故障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作者:朱江 蒋威威 赵奎

通信网络管理体系设计论文 篇3:

基于策略的异构网络多层QoS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目前通信网络呈现出多样化、冗余化、异构化的特点,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存在端到端的传输质量问题。在研究QoS管理和策略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介绍了常见的QoS管理框架和基于策略的QoS管理的概念及基本思想;分析了异构网络环境下端到端QoS保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策略的异构网络互联多层QoS管理体系,通过在无线网络中设置无线域策略决策点和无线域策略执行点来支持新的独立的策略域,并着重对策略域层次间的协商交互过程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异构网络;策略控制;QoS管理

Research on Policy-Based Multi-Layer QoS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ove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LIU Zhe1,2, LIU Dong-bo2, LIU Wei2

(1.Institute of Command Automation, PLA Univ.of Sci. & Tech., Nanjing 210007, China; 2.Institute of Chinese Electronics Equipment System Engineering Corp., Beijing 100141, China)

Key word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policy control; QoS management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不同数据交换需求,我军先后出现了光纤网、野战地域网、卫星通信网以及分组电台网等多种异构通信网络,传输手段呈现出多样化、冗余化的特点,不同的网络适应着不同的的作战地域和作战任务。将这些异构网络互联起来,发挥各自网络的优势,需要解决一系列难题。如何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是一个关键问题。随着新军事应用的不断出现,用户对应用提出了一定程度的QoS要求,要求对诸如网络带宽、端到端延迟、分组出错率等QoS参数提供一定的承诺。

然而,由于异构网络互联导致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和用户对QoS要求的多样性,传统的网络管理方法和技术是无法适应的。IETF提出的基于策略的管理方法[1]具有高度抽象、自动化和动态性等优点,在QoS管理和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分析QoS管理和策略管理的基础上,对异构网络互联的QoS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策略的异构网络互联多层QoS管理体系,在各个异构网络中形成新的策略域,协调异构网络间的资源配置来保证端到端的QoS。

1 QoS控制和基于策略的QoS管理

1.1 QoS控制体系结构

提供有QoS的服务,需要从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对网络进行管理[2]。IETF提出的经典的IntServ模型、DiffServ模型,为IP网提供QoS支持提供了技术方案。

IntServ模型[3]是基于数据流进行定义的,数据流在经过每一个路由器时通过一定的信令机制(一般是RSVP协议)进行资源预留并保存其状态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可靠性很高的QoS保证。然而,由于IntServ需要检测每个数据流并且对每个数据流进行包调度和缓冲区管理,不可避免的带来扩展性差的问题,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针对IntServ的问题,IETF随后提出了DiffServ模型[4],它为不同QoS要求的业务使用不同的优先级,在网络入口处将具有相似需求的一组业务归为一类,每一类对应一种特定的服务等级,采取一致的处理方式。DiffServ解决了扩展性问题,可是难以做到对每一业务流的QoS保证。

从本质上讲,IntServ和DiffServ属于两种形式的QoS控制方式,资源预留和优先级划分。资源预留对QoS的支持较强,然而为部分用户长时间提供有保证的资源,那么必然会使其它用户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或者某些高优先级的用户不能及时得到所需的服务。优先级划分给优先级较高的业务提供优先保证,然而其对QoS概念的支持较弱,虽然允许用户提出QoS需求,但并不保证一定能满足用户端到端的需求。

应该指出的是,资源预留和优先级划分并不是互斥的,它们是可以兼容的。充分考虑它们的优缺点,合理设计它们的互操作性,才能在网络上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质量。当前,有很多研究将IntServ和DiffServ相结合来提供端到端QoS保证[4-5]。

1.2 异构网络端到端QoS保证面临的问题

IETF提出的IntServ模型和DiffServ模型,仍然主要将QoS的控制局限在网络的数据平面上,缺少控制和管理平面的功能[6],难以满足异构网络互联中多种业务的管理需求。在目前的网络中,端到端QoS保证是在知道端到端网络情况下的问题,可以通过集中控制来实现。然而在异构环境下,端到端通信因为要跨越异构网络,所以面临如下的问题:

1) 异构网络的QoS支持能力和控制策略很可能在会话发起前无法获知,在不知道网络情况的条件下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将不能实现完整的QoS保证。

2) 我们根据数据交换需求的不同提供了相应的传输服务。异构网络传输能力的不同导致其所能够负载的传输服务也不同。因此传输服务在数据发送前需要感知数据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需要知道经过网络的QoS支持能力能否满足应用的QoS需求。

3) 在网络中会同时存在多种数据报文,它们之间对带宽的相互挤占会造成网络资源的不合理共享。

并且多数现有网络的QoS一般具有静态性,通信双方一旦商定了QoS的参数,该参数就在通信过程中保持不变,不能对QoS参数进行“再协商”,这就带来如下问题:

1) 如果不经过拆除/重建连接的过程,用户就不能改变已建立会话的QoS,也不能面对有限的网络资源为新建服务重新权衡资源的配置。

2) 当网络资源情况发生变化,不能继续维持协商的QoS时,一般是单方面的关闭连接,没有将该状况通知用户并允许用户使用其可接受的较低水平的QoS的机制。

2 基于策略的异构网络层次管理体系

2.1 策略机制的工作原理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异构网络环境下,要实现稳定、可靠、高效的互联,除了简单的完成异构网络的互通和独立管理之外,还应做到对整个互联网络的综合管理和网络之间的协调。IETF提出的基于策略的管理PBNM(Policy Based Network Management)[1]可以在优先级、网络状况等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策略控制网络资源的使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IETF提出的策略核心信息模型(Policy Core Information Model)[7]对策略的概念进行解释。随后,IETF又定义了策略QoS信息模型(QPIM)[8],将策略核心信息模型扩展到QoS管理。

根据IETF的定义,基于策略的管理框架包含了四种基本模块:策略执行点PEP(Policy Enforcement Point)、策略决策点PDP(Policy Decision Point)、策略仓库PR(Policy Repository)和策略管理工具PMT(Policy Management Tools),这些模块的组合就是一个策略域,如图 1所示。其中,PMT将策略转化成一定的格式存储在PR中,并在需要时把策略对象传递给PDP。PR用于存储策略信息。PDP是整个系统的决策中心,它从PR中提取相应的策略,并将策略分配至PEP。同时,PDP还可对策略进行有效性判定、冲突检测等操作。PEP是接受策略管理的网络实体,根据PDP的判决结果对网络设备进行相应的设置。

尽管基于策略的管理是实施QoS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所有的决策都集中在PDP上,存在PDP负担过重、容易形成单点瓶颈等缺陷。除此之外,不同策略域间的协作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同的策略域之间必须能够交换策略信息,尤其是在异构网络中,策略交换开销的大量增加会影响其收敛性。因此构建层次式策略体系是合理的,在文献[9]中针对UMTS的多媒体子系统提出了一个混合策略体系,在某个运营商网络内部使用多层体系,通过不同运营商之间MPDP的交互处理互通问题。本文在该混合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机制应用到异构网络的互联上,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下端到端QoS问题。

2.2 基于策略的异构网络管理体系

本文在逻辑上将所有可用的无线资源看成一个整体,针对用户所处网络的不同根据合适的策略为其分配带宽、优先级,从而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满足各级用户的QoS需求。所有异构的无线网络都将作为独立的网络通过接入网关连接到有线固网上,各异构网络通过有线网络互联起来,这种松散耦合的体系,既保证了异构网络的独立性,使现有网络不需要进行修改就能连接在一起,在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不会相互影响各自网络中功能;又使整个网络有较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未来网络只需通过合适的接入网关就能加入异构网络互联环境中。

为了在这种异构网络环境下提供端到端的QoS控制,根据IETF的策略框架,提出在无线网络中设置无线域策略决策点和无线域策略执行点来支持新的独立的策略域,用来处理无线网络中的QoS控制,如图 2所示。无线网络可有多种传输模式,可在多样环境下部署,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传输模式可能需要不同的异构网络间互联,由于无线网络形成了自己的策略域,所以它可以为不同情况配置相应的控制策略。当无线网络内的PDP需要执行本地策略控制时,只需从各自的策略仓库中提取相关的规则,这样有助于提高策略管理的效率,域内的策略管理也大大简化。

端到端的策略控制机制是通过不同策略域间的交互完成的,在有线网络中有一个主策略决策点(MPDP),分别连接无线网的策略决策点和有线网的下层策略决策点。为讨论方便,我们使用两层策略体系来说明,在具体应用中分多少级取决于网络的大小和应用到网络中的策略之间的关系。无线网络的策略域作为有线网络的从属策略域,受有线网策略域的控制,各从属策略域之间是对等的,这样无线网中策略的执行便融入到整个层次化策略体系中。图 3说明了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主策略点将网络内的QoS策略转换为网络间的策略,并将其存储在主策略库中,跨异构网络通信时,策略决策点可以从策略库中获取这些网络间策略。如果异构网络间的QoS策略冲突,可以由MPDP负责各策略域间的协调。

2.2.1 会话建立协商

一个具有端到端QoS保证会话建立的策略控制过程如图 4所示,描述如下:

1) 用户应用一次性将报文传送给传输服务。其中指定服务类型或者协商要求的QoS参数。

2) 传输服务向本地PDP提出策略控制请求。

3) 本地PDP向主策略仓库获取网络级策略。

4) 本地PDP检查QoS参数是否被该网络级策略允许,并将该策略存储在本地策略仓库中,为将来PDP查询使用,以减少从主策略仓库获取策略的次数。

5) 本地PDP将策略控制的结果通知传输服务。

6) 如果允许,则该会话的策略控制成功,接入控制后开始发送数据。

2.2.2 会话接入控制

在会话策略控制成功后,用户可以传输数据,由于信道带宽的限制,为了更好的保证端到端QoS还必须有接入控制的支持。在从属的策略域中可以根据自身网络的特点进行接入控制。接入控制一般可分为两类:静态接入控制和动态接入控制[10]。

静态接入控制是对长期需要QoS保证的用户来说的。某些用户需要经常进行有QoS保证的业务传输,因此可为其预留固定的资源。这样的用户一般优先级较高,这时不需要进行网络可用资源的判断,可直接根据策略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应该进行业务监测,避免过分占有资源,影响其它业务的QoS。当此类用户长时间没有数据传输时,可将为其预留资源的一部分给其它业务使用,以缓解网络压力。当该用户需要传输数据时,因其它业务只占用了部分资源,在数据传输的同时疏通网络,这样既保证了数据传送的实时性,又能保证后续数据的QoS。

动态接入控制是对不具有长期QoS保证的用户进行的资源申请。可根据网络的状态,进行相应的控制,如果网络空闲,可不进行网络可用资源判断,直接根据策略进行数据传输。如果网络较忙,则需要根据网络的带宽情况判断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如果带宽允许则发送数据,如果带宽不允许则可能需要根据业务类型进行资源预留。

2.2.3 策略更新

采用基于策略方法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根据网络情况动态的调整策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策略更新可以有两种方式:主动更新和被动更新。

主动更新是由用户发起的。在动态接入控制时可能因网络中有其它数据传输而造成可用带宽不足,从而不能满足用户的QoS需求,这时可以同用户进行再协商以降低服务等级,如果用户坚持QoS保证,则需主动进行策略更新,采取新的控制策略为其预留出足够的带宽。或者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用户有新的数据需要发送,新的数据可能因优先级较高或QoS要求较高而与现有的策略发生冲突,此时也需要进行策略调整。 策略更新交互过程如图 5所示。

1) 如果需要重新制定策略,本地PDP将用户请求的QoS参数发送给MPDP,请求MPDP进行策略更新。

2) MPDP根据整个网络内的策略情况来创建新的网络级策略。

3) MPDP和其它网络的PDP确认这些策略,以确保其它网络可以保证用户QoS参数的实现。

4) 策略确认成功后,MPDP将新的网络级策略发送给本地PDP。同时,将新策略存储到主策略仓库中,为将来PDP查询使用。

5) 本地PDP依据新策略进行配置,并存储该策略。

被动更新是由网络资源变化而触发的。网络资源状况是动态变化的,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某个网络的资源可能不能继续满足原先的QoS,为了更好的保证QoS,需要同用户进行再协商或者对控制策略进行适应性调整。过程如图 6所示。

1) 在会话建立过程中,本地PDP向MPDP申请资源监测。

2) MPDP通知路径上的PDP监控网络情况。

3) PDP根据与PEP的交互信息了解网络情况。

4) 当分配的资源接近上限时,该PDP将相应的资源状况反馈给MPDP。

5) MPDP根据收到资源状况的反馈,以及策略中处理相应资源变化的方法或通知用户进行再协商,或动态的进行策略调整。

(下转第2088页)

(上接第2083页)

3 结束语

要在异构网络中最大限度保证端端信息交换,不可避免的面临服务质量控制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策略的异构网络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以解决如何在异构网络中提供一致QoS控制的问题,并提升了网络的可升级能力。策略控制是当前网络管理的新方向,相信随着策略控制标准化的逐渐现成,基于策略的QoS控制必将拥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RFC3198. Terminology for Policy-Based Management[S].

[2] ITU-T Y.1291. An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Support of Quality of Service(QoS) in Packet Networks[S].

[3] RFC1633. Integrated Services in the Internet Architecture: an Overview[S].

[4] RFC2475. An Architecture for Differentiated Services[S].

[5] RFC2753. A Framework for Policy-based Admission Control[S].

[6] 朱海萍,李增智,王云岚.基于策略的QoS管理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32:12-15.

[7] RFC3060. Policy Core Information Model[S].

[8] RFC3644. Policy Quality of Service(QoS) Information Model[S].

[9] Wei Zhuang, et al.. Multi-Domain Policy Architecture for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n UMTS[C]. Network Control and Engineering for QoS, Security and Mobilit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27-38.

[10] 李祥军, 邱雪松, 詹志强.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控制下的IP QoS业务接入控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 26(10): 31-36.

作者:刘 哲 刘东波 刘 巍

上一篇:机关综合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记账员财务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