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篇1: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摘 要:近两年“浙东唐诗之路”旅游路线的建设成果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本文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话题,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发现浙东唐诗之路处于发展早期,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词:智慧旅游;文化产品;文化传承;浙东唐诗之路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编号:20201279202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大花园建设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战略部署,征集全国各地学者专家的建议,研究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的策略,转化唐诗之路的理论研究成果。

2010年7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明确提出将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以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使旅游变得更为人性化、科技化,可帮助游客实现更便捷、更舒适的旅游体验[1]。

借助文化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能够深入挖掘其博大精深的旅游文化价值,使得大量优秀的唐诗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同时能够提升浙东地区旅游文化形象[2];旨在打造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使浙东文化旅游焕发新的活力,推动“唐诗之路”一带地区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施全方位的营销战略,利用新颖的技术和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迅速打开市场;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地区的旅游朝着文化旅游、智慧旅游、个性化旅游、全域旅游集一体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浙东唐诗之路介绍

“浙东唐诗之路”指的是贯穿于浙江东部,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文旅游线路。早在1991年的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学者竺岳兵就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发文认定,这条山水人文之路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彰显了浙东地区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灿烂文化,借助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大量优秀的唐诗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在旅游产业中找到活化的价值。浙东唐诗之路将开辟出唐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中国学术史上的空白,使唐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3]。

三、存在的问题

确定选题期间小组成员查找了大量背景资料,对浙东唐诗之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围绕此次研究主题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筛选,从中找出贴近主题的文献资料,为实地调研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实地考察,更直观地发现了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产品开发在初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期对其进行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结合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olitics-Economy-Society-Technology,PEST)分析、优劣势分析法(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SWOT)、文献内容,本文发现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产品开发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唐诗文化内涵尚未凸显。许多旅游点未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游客感受到的只是文化景观的具象部分。第二,主题旅游路线不够明确。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黄金路线,但是目前浙东唐诗之路存在旅游地分散、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的问题。第三,文化产品没有特色。目前,浙东唐诗之路的旅游文化产品没有创新性,难以引起市场积极反响。第四,线上营销方式没有新颖性。针对具有独特旅游优势的唐诗之路,如何向游客不断展示“诗”的文化氛围一直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四、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研究

(一)凸显“浙东唐诗之路”主题,设计个性化文化旅游线路

针对主题旅游路线不够明确,浙江提出以“浙东唐诗之路”为载体,从消费者视角出发,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务,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本文设计了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主题路线,如表1所示。

(二)足不出户,云游“浙东唐诗之路”

随着我国互联网、云计算以及旅游业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从智慧旅游的视角研究浙东唐诗之路,整合优化浙东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智慧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东唐诗之路的景点路线与唐诗文化、非遗文化等元素进行“云”组合,以增加产品类型和提高游客体验的多样化。游客可以通过360°全景拍摄图片移动拼接,模拟航拍镜头移动放大或缩小,逐一记录浙东唐诗之路。借助数字高清技术,游客可以放大欣赏沿路风景的细节,还原实地景色;可根据游客的偏好,提供线路。用户打开公众号、小程序即可观赏数字文物库,在360°展厅全景中虚拟漫游,全方位了解某个展览、展品的具体信息来感受展厅的真实氛围。

浙东唐诗之路的相关景区可结合“实景直播+科普讲座+现场卖货”等形式,对不同主题路线开启“云游”模式,吸引线上游客,带动“云订单”订购,为“浙东唐诗之路”各地带来切实的“囤旅游”的订单,尤其是为文创特产提供营销渠道,以带来可观的文创收入。

(三)VR虚拟旅游

借助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将景点内容和高科技相结合,进一步凸显唐诗文化内涵,让游客有更好的观感体验。VR全景展示融合图片、视频、音频、3D、互动等展示方式,使景点以一种更有新意的方式展示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通过VR设备的引入,景区可建设VR历史文化公园、虚拟乐园,使模拟文化旅游地变成一个庞大的现实游戏场景,设置不同历史传奇的主题冒险娱乐活动,给参与的游客带来全方位的体验,甚至让游客参与现实中的买卖[4]。为了让游客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景区可以建设古风手绘风格场景,重点展现街道的经济文化、山水风情等,如戏园子、茶楼、药铺等各种店面,安排古代人角色游走在街头巷角,与现实同步切换场景。同时,依据景点特色多开发一些游客可以参加的项目,通过VR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打造集名人名作、地方民俗、佛宗道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各类人文精品主题路线[5],同时使得游客在了解景区时可以找到更适合的参观路线[5]。在参观的过程中,游客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目的地方向、距离目的地所需时间等信息。

(四)文创产品及周边

针对浙东唐诗之路目前存在的文创产品缺乏特色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微博、抖音设计虚拟唐诗词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讲述游历浙东唐诗之路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用户形成互动,增加浙东唐诗之路的人气。第二,建设“非遗”工坊,结合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非遗文化”,创作更多传统工艺精品,开发与景点相联名的潮牌、竹编制品、陶制品。第三,建设线上唐诗之路文创馆,使游客感受千百年文化的魅力。要通过网络收集大众的设计图或与品牌周边联名,将浙东唐诗之路的故事、山水风景、诗人形象等文化元素融入文房四宝、帆布袋、玩偶、唐诗纸雕系列丛书等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定制诗词版本或山水版的玉瓷品茗杯和茶叶包装、唐诗风小酒,融合茶文化、酒文化,依托唐诗山水画、诗人形象等元素进行包装,同时将这条诗路上的地方特产、文化衍生物等旅游产品电商化。第四,文旅行业正在数字化升级转型,要借助数字创意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文创产品,丰富当地文旅创意形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浙东唐诗之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比如,设计作为宣传浙东唐诗之路的吉祥物,将吉祥物向表情包、漫画、游戏、文化活动等方面植入。此外,搭建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全民众创,通过自己动手制作(Do It Yourself,DIY),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创作品,活化唐诗之路,以创意设计、数字创新手段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之美。

(五)宣传与推广

针对“浙东唐诗之路”线上营销方式缺乏新颖性的问题,本文提出要打破传统的格局,走向“微宣传、微营销”。要搭建微博、微信等“微營销”平台,向游客传递各具特色的旅游营销信息。在旅游景区开通微博、微信,实时更新景区信息,充分发挥导航、导览、导游和导购功能;开展“扫一扫有惊喜”等微信活动,实行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微营销,取得花钱少影响大的营销效果。在众多短视频软件应运而生的环境下,“网络直播”这一随时随地可进行、低成本低投资的播出方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以自身快捷、便利、低成本等优点迅速传播到普罗大众中。浙东唐诗之路相关景区可开通官方账号,开启直播,通过人气主播在直播间展示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目的地风景及沿线特产,让直播间的观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领略到旅游景区的美景,提高知名度。除此之外,在线下利用浙东唐诗之路自身优势发展跨界合作,设立创意展区,这一方式可以扩大知名度,宣传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推广其特色旅游线路,彰显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间的情感认同。

五、结语

通过研究,本文对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浙东唐诗之路的旅游产品开发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找出了现有的文化产品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意见,希望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浙江积极振兴“浙东唐诗之路”[J].文化交流,2018(7):2,3.

[2] 余梦寒.“智慧旅游”背景下甘肃洮州卫城旅游体系的转变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12):268-269.

[3] 翟文茜,李玲洁.“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今传媒,2020(4):99-100.

[4] 孙广秀,张之益.数字影像技术在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6):6-8.

[5] 李雪静.山西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中的数字VR应用[J].工业设计,2019(7):143-144.

作者:金潇 张芝琰 王嘉慧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篇2: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摘 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提出至今,旅游界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马勇等认为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重庆工商学院张陆等认为:所谓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信仰、风俗、艺术、习惯、历史、传说、现代风貌等为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袁成等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旅游者文化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文化旅游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核心因素是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服务。由此观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的解读,致使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有所不同。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1.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

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分类方法,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其中,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15个亚类,70个基本类。在资源要素中,遗址遗迹类22个,占4.53%;旅游商品类25个,占5.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占9.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含在建),占29.58%。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39%,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省级8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通过对海南本土文化资源禀赋和开发现状分析发现,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种类齐全、内涵丰富高、独特性强。但是,总体而言,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相对等级较低,独立型旅游产品单体规模小,集合型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疏密度差等。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组合,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文化结构上看,本土文化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层的人文性没有积极转化为物质文化,本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出现断层,加之海南对文化物质层的保护措施不尽合理,使得海南给外人留下“文化沙漠”之感。

从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属性层面看,国内学者从文化的审美角度出发,将文化资源属性划分为3个层次:静态文化层、动态文化层和抽象文化层。由于文化旅游购买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价值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同时,由于文化旅游具有变异性和交融性,使人们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文化价值取向,这就是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的属性是人本文化,是人性意识与文化实体相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是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立足于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尊重文化的自然性和自然的人文性,实现游客、资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三者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品。其具有等级高、文化生态可塑性强、景观资源生态好、旅游服务及设施全等特点。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2.1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对文化旅游产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模式。通过分析研究,笔者从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表现形式和其空间组合方式两个角度对这些模式进行归类,构建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二维模式矩阵,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为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合适的模式选择。

2.1.1 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依据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时间可划分为:

模式一:短期表现型开发模式。即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特定文化资源或文化现象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例如,著名的三亚国际婚庆节和海南自行车环岛赛都只是在一年当中的某一天或某一段时间开展,因此,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其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其短期带来的效益。

模式二:持续经营型开发模式。即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可持续发展的且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不间断运营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对于大部分人文景观来说,以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为例,一旦其投入运营,即使会有淡旺季之分,若无特殊情况,都会持续向旅游者开放。 

依据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表现形式可划分为:

模式一: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即对一些由于自然力作用或人为破坏而失去现存文化载体的人文旅游资源,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物化复原的一种开发模式。对于某些文化旅游资源,例如,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其旧貌已经遭到很大的人为破坏,为了重新营造其历史文化氛围,可以借鉴苏州城市老区规划策略,专门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骑楼街,在修葺完善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巧妙地嵌入现代商业。

模式二: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即直接把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开发成旅游产品,并提供必备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例如,位于琼山市和文昌市交界处的海底村庄,具有极大的历史纪念意义。尽管其历经沧海桑田,却古貌犹存,无须进行人工复原,只需提供必备的游览工具,并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模式三:精品开发模式。即在文化旅游产品中,优先考虑有特色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有重点、有层次、有规划地开发的模式。例如,位于海南省保亭县边境的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其生态文化价值独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与黎苗风情寨相毗邻,需要进行有节奏、有层次的重点开发和保护。

2.1.2 组合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各种人文旅游资源的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疏密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要进行适时适地的开发。同时,由于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之间以及相异的人文旅游资源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提出以下三种基于空间组合的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模式一:“独”具特色型开发模式。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实体中,有部分可以单独开发成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人文旅游产品,包括某些传统的节日节庆、主题性活动、文化遗址等,如海南欢乐节、三月三以及海口会展博览会等。它们蕴涵着特殊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且对其他的人文或自然旅游资源依赖较少,不需要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

模式二:人文景观与人文景观联合开发模式。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存在多种相异的文化旅游资源,该种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区域文化旅游系统,实现区域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例如,海南省儋州故城,被誉为“诗对之乡”的中和镇,其与白马井镇的伏波将军庙,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千年古盐田三角相连、互相依托,可以很好的构建成一个区域文化旅游圈。

模式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开发模式。即将相互依存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协同开发,在充分发挥文化独特性魅力的基础之上,实现人文旅游产品和自然景观的相互交融、相互衬托。闻名遐迩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坐落于博鳌水城,周边由玉带滩环绕,并与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相邻,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美不胜收。

2.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选择

在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以上两个角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通过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研究,构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二维模式矩阵,并为具有代表性的海南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相应的模式选择。

3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在运用二维模式矩阵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模式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路径进行探究。

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是本土文化中重要的财产。发展民俗风情文化游可以优先考虑该文化氛围层的建设,激发游客的消费购买心理。与此同时,应促进资源地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打破行政壁垒,积极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共同开发黎苗风情游。在开发民俗风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发展。涉及的景点有:五指山黎寨自然村、海口南洋骑楼、兴隆亚洲风情园、五指山博物馆等。

3.1 异于中原文化的历史文化游

海南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文化发展走向。流放天涯的贬官文化以及海南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进程等为海南留下了丰富的异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历史文化。可以积极加大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采用“线”式产品开发设计方案,将特定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进行实体联合开发,构建海南本土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涉及的景点有五公祠、东坡书院、白马井镇、千年古盐田、崖州古城等。

3.2 民族情感归宿的红色文化游

“边界红旗二十三年不倒”的红色文化见证了海南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是留在海南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回忆。建立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就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其中,红色娘子军是20世纪30年代初海南岛上出现的一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仅有的、有组织统一领导的、由纯女子组成的革命队伍, 是一座纪念中国妇女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民主和自由的历史丰碑。因此,建立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发展琼海红色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心灵沐浴回归的生态文化游

闹市的喧嚣、快速的生活节奏是社会真实的反映。海南可以利用本土生态文化条件加快产品的综合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充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涉及的主要景点有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呀诺达热带雨林风景区等。

3.4 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游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南岛位于茫茫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可以合理开发各种海洋旅游产品,如海上帆船、海底探险以及潜水等。另外,海上丝绸之路亦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亮点。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徐闻,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重新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海南资源,还能够促进海南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交往,最终构建成为大东亚旅游圈。

参考文献:

[1]李巧玲. 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2).

[2]马勇, 舒伯阳. 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3]张陆, 寇跃灵. 论文化旅游产品及其开发[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1).

[4]袁成.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J].经济师,2004(5).

[5]刘荆洪. 试论海南旅游文化[J]. 海口经济学院学报, 2008(3).

[6]肖忠东. 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J]. 吉首大学学报, 2000(1).

[7]尹贻梅. 对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的思考[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58.

[8]窦志萍. 昆明文化旅游开发探讨[J].旅游研究, 2009(1).

[9]金毅.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介[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1).

[10]许志晖, 丁登山, 向东. 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3).

[11]陶犁.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 思想战线, 2002(4).

[12]蔡燕萍. 基于RMP模式的无锡国际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J]. 扬州大学学报,2008.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本科生创新课题项目之《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hdcx-2009021)。

[作者简介]黄克己(1987—),男,安徽人,就读于海南大学,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杨葵(1987—),男, 湖南人,就读于海南大学,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

作者:黄克己,杨 葵,陈扬乐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篇3: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摘要】内蒙古因其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与草原文化,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欢迎与喜爱。特别是在近些年国内旅游市场的火热发展,带动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及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立足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如何有效开发出更多内蒙古草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开发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内蒙古旅游产业朝着文化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推动我国整体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也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之余,为内蒙古草原文化以及其他地区地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问题

(一)整体开发水平较低

虽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开发成果,其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显现。但整体来看,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仍然相对较低,首先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只停留在简单展示内蒙古草原风光和民俗文化上,如在骑马的体验型旅游产品中,游客只能在牧民的指导下骑着马在规定时间内于指定范围简单“溜一圈”,走马观花般地观光草原,无法真正参与和深入感受内蒙古特色草原文化。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与缺乏多样的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有关[1]。当前,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通常只采用依托中心城市的开发模式,例如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其近些年的旅游快速发展,均与之和中心城市包头、呼和浩特距离较近有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不高,还与宣传不到位有关。

(二)旅游产品大同小异

内蒙古在长期致力于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虽然看似开发出了数量可观的众多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但实际上旅游产品类型还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特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大同小异的情况比较严重。如当前在内蒙古所有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地区,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基本围绕草原观光、歌舞演出、骑马射箭等,种类有限的旅游产品只能从某一程度上展示出部分内蒙古草原文化,游客难以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核心内涵形成深入认知。而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的影响较大且种类单一、趋同化严重的旅游产品显然难以持续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无法充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三)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在开发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作为根本保障。但一方面内蒙古本身经济实力有限,另一方面当地草原面积极为广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草原地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许多草原景区中,只有少数几个公共卫生间,且相邻公共卫生间之间相距甚远。而部分草原旅游景区内虽然通过开发建设蒙古包、敖包等旅游产品,使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起居生活与民俗文化,但其内部同样缺乏完善的卫浴设施等配套设施,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而同样,草原景区内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交通指示等配套基础设施,也使进入草原旅游景区的游客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不利于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协同开发草原文化旅游产品

本文认为,在深入开发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游客至上的原则,通过充分了解游客需求,对各项分散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合理分配,利用协同合作的方式有效完成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例如,除了采取傳统的依托城市中心的开发模式外,针对部分草原面积广阔的景区,考虑到其与周围大城市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可以通过将各旅游点进行统一集聚,在各景点之间实现旅游产品项目如大型表演、骑射等巡回,使各时段游客均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参与和体验其感兴趣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进而在积极感知草原文化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景区接待压力。而为摆脱游客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的刻板印象,当地政府部门还需要积极联合宣传部门,通过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特色内蒙古草原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在网络中宣传独具特色的草原民俗节日,配以直观形象、生动立体的视频、图片等,以此有效提高游客的草原文化旅游积极性。在线下则可以通过组织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开展文化交流会或旅游产品开发展示会,鼓励各景区进行相互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特色性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

(二)深挖草原文化开发特色产品

在开发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中,同样也需要对当地丰富的草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充分彰显出草原文化价值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可以通过根据游客实际需要,为其提供草原民族的成人礼、婚姻仪式或是内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剃发礼等活动,在有效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切实丰富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3]。除此之外,对于许多景区普遍有的草原美食旅游项目,除了单纯为游客提供多种独特草原美食,如奶酪、奶皮子、手把羊肉等进行品尝外,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此类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如通过为游客准备相应的食材,在当地少数民族的组织和带领下,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特色草原美食,并适时联系草原文化向游客讲解各类草原美食所具有的食疗功能,使游客可以在亲自参与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与项目中加深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同样,对于特色蒙古族服饰文化,相比传统旅游产品项目中,游客只是简单地穿着当地特色民族服饰拍照留念,还可以联合当地的民俗博物馆与服饰制作手工艺匠人,通过亲自向游客展示蒙古袍等特色服饰的制作流程,及时向游客讲解服饰材料、款式等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从而有效深化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积极构建完善生态管理机制

当地政府需要充分结合所在地区的旅游文化发展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制定出与本地区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相符合的各项政策规定,积极建立起完善的草原生态管理机制。例如,考虑到草原景观基本相同,可以通过将原本分散的草原游览景区和生活服务区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建设功能设施完善的草原文化旅游核心区域。在有效实现对草原文化旅游中,牧民家庭式自主经营式管理集中统一由政府部门制定出规范、统一的景区住宿标准、餐饮标准,并要求当地旅游局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对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严格管理。一旦存在过度开发或是破坏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的情况,需要立即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而在许多草原面积广阔的景区中,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向游客及时告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其能够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同时也需要结合景区实际情况,通过明确划分指定道路并设置相应指示牌,对草原景区内的车辆数量与游客数量进行严格限制,以此在深入落实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强草原环境保护。

(四)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当地政府部门也需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加大对内蒙古草原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如在景区中适当增设公共厕所、超市、购物店等必要基础设施,同时合理设置各项基础设施之间的距离,保障景区内此类基础设施数量充足且分散较广,方便游客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随时进行查找。同时,还需要在景区内设置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主动为其提供必要的旅游咨询和相关服务。而当地政府则应当积极与内蒙古各地区高校相互联合,将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草原文化旅游管理等纳入本科教育体系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专业教育优势,培育出更多高素质、专业的优质人才,为深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事业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蒙古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整体开发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旅游产品雷同化程度颇高,并且还存在配套基础设施与景区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内蒙古需要在深入挖掘其草原文化价值,主动创新开发更多特色产品的同时,联合多方力量优化整合各项优势资源,并积极建立健全生态管理机制与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培育更多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优质人才,从而更好地落实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洁.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71-72.

[2]冀永丰.内蒙古草原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J].商,2016(23):278.

[3]张国芬.蒙古族祝酒歌与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9):78-80.

作者简介:李忠海(1967-),男,内蒙古科右中旗人,蒙古族,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黨史党建、生态。

作者:李忠海

上一篇:人大工作意见范文下一篇:企业年中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