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叙写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大纲的要求,来设立教学的最终目标,然后再进行教学。必须要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下,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完善地叙写教学目标。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现状,讨论教学评一致性的特点和优点,并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

课堂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定,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十分关键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中的教、学、评的三个过程中,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融入教学目标的设立,可以促进教、学、评三个过程的平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现状,讨论教学评一致性的特点和优点,并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持续推进,教学和课堂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要求。为了改善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但是在以往的或者说传统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中,常常仅立足于课本不加以扩展,以一种固有的不变的教学观念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首先,传统教学方式常常教学目标混乱,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未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完成课时任务而完成教学,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一致,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它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中心思想。在进行教学时,有些教师会出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较差。还有就是对于新兴技术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大多数的学校依然是空白的,这些问题都会制约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归根结底必须要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下,建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特点和优点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是基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的新要求,它的具体含义是指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该理念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清楚,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一定会了。应该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过程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落实课程的标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要求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这也是该理念的灵魂,是保障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的前提。其次,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要求教学应该是有效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只有有效的教学才有意义的教学。

三、教学评一致性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3.1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也是顺利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来设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把握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学情、教材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另外,制定目标时,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与习惯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可以保证小学语文课堂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例如,他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朗读,熟悉生字,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感想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果。

3.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旧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网络资源,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育理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使教学课堂更加多元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紧密围绕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为重点,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此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3.3建立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开发学生的潜力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下,教学的评价是该过程的最后阶段,这一环节会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必须要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教学课后的评价有效结合,促進教学模式的创新。另外,教学评价中可以融入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表现,不可以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会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样完善的评价体系中进行有效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根据制定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系统点评,肯定学生的独特优点,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结束语

总之,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尽管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将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过程中来,使教学、学习、评价顺利并高效地开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接受和消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好语文这门学科,创建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梁潇.重“学”、轻“教” 个性学习——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1(04):114.

[2]丁慧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21.

潍坊市育才学校 261041

作者:马芳

第2篇: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评的一致性

小学美术欣赏课程蕴藏丰富的美术教学内涵,教学期间应重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正了解,确保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不是浮于表面,而是体验到美的本质。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核心,践行教学评一致性,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给予学生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实现对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理解力的有效培养,设置的思考问题则需要有启发性功能。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学习和评价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实现有效教学,除了要有理性的思辨外,还要推论证据。教育目标实现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依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命题时专家的命题目标都应完全一致,测评主要面向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形成的美术品质,学生学的内容才是测评的关键内容。做到教学评价的统一性,和教师的课程素质与教学评价素养都有重要关联,教师要有良好的课程素养,坚持并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选择教学素材,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并有效实施。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能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和良好适应,实施的评价也能以教学目標为基础,顺利完成对学生的评价任务。在课堂上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确保与目标相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实现对小学生的科学指导。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有助于实现教师的高效授课,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美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着眼点,关注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行为,因此在描述教学目标时,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学生观认为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对课堂上要欣赏的美术作品并不是一无所知,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和主观能动力的发挥,促进学生有效构建美术知识体系。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思想也比较天马行空,课堂教学的另一个目标是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产生。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有无限的可能,不像数学课问题有固定的解。因此,教师设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发生变化,采用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使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二)素材内容

践行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评一致,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选好教学的题材和内容,确保选择的教学题材和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进一步有效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在课堂上增加美术欣赏内容,不能仅仅以教师的喜好进行选择,不能过分追求“纯艺术”,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起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作用,适应学生的美术心理倾向。选择学生欣赏的题材和内容,应保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联系,接近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选择的美术题材和内容富有情趣,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真正理解。教师在选择美术欣赏的题材和内容时,要注意归纳和分类。学生在课前可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欣赏题材和内容。教师要做好对美术内容和题材的加工工作,做好“童化”加工。另外教师应选择由学生群体创作的美术作品,对美术课堂上欣赏内容作为补充。

(三)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带来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有四个教学阶段,分别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感受、运用美术思维理解意象、情感升华的心境共鸣。教师应加强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视觉受到冲击,对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的认识,感受到作品的美。教师创建合适的情境,有助于学生体验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创建的情境是美术作品的外在因素,包括现象、意象感受。将其内化成学生的内在审美感受,就成功实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因此,美术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外在情境的创设。所创设的情境具备的特征是形象化、多样化,且令人感到别具一格。这样学生的思想才更容易受外在情境的感染,进而让学生内在产生丰富的艺术感受,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艺术审美能力也获得增强。

比如,在教授“诗配画”时,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室里悬挂有代表性的诗配画作品,这些作品有古代,也有近代,还有现代的美术作品。这样学生上课进入教室后,马上就被这些画所吸引,对美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除了欣赏实际的诗配画作品以外,教师还播放中国古典音乐,以加强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刺激,此时学生的心理有了强烈的波动,情感体验也更为强烈。教师通过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有效渲染了课堂上学习“诗配画”的气氛,学习产生情感联想,在理解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独特艺术时也更容易。

三、美术课堂学习活动

(一)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学校美术课堂欣赏教育中,要对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予以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是被动进行的,而是应确保学生能积极参加绘画鉴赏,当学生积极投入绘画欣赏课时,学生的创作潜力就会被有效激活。学校教师在绘画欣赏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的客体,实现这二者的统一结合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学生通过主动投入绘画鉴赏教学的活动,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深刻的体验,进而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在绘画欣赏教学上,学校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往往过多、过细,事实上这并不科学,学生难以对美术作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利于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形成。

比如,在教授“奇思妙想”时,教师精心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是课前预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美术素材和资料,学生课前做了预习,能实现有备而“赏”,促进学生的思想更为接近要欣赏的美术作品。学生收集的内容主要与造型和表现有关,画家的作品往往打破时空的局限性,采用生活中一些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作画,在收集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有效启发。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出示要欣赏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仔细“读画”,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感觉描述出来,作品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和直觉能促进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形成。教师还需对学生作出科学的引导,当学生不知该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时,指导学生观察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以及给人的感觉,让学生体味观赏美术作品所产生的情绪。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学习活动,让学生能深入思考和研究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头脑中的疑问,在此期间自主投入讨论和交流活动,获得自主发展。

在教授“奇思妙想”时,学生深入探究绘画作品的表现方法,体会绘画作品中多种元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展现新意。学习过程中,学生欣赏多个美术作品,包括《比利牛斯山之城》《莫斯科的英国人》等。《比利牛斯山之城》属于有关联的物相组合作品,欣赏期间,学生需思考作品中的哪一处最新奇。《莫斯科的英国人》属于无关联的物相组合作品,欣赏过程中,学生需思考这幅作品给人的感受是什么,不同物象的组合采用了什么方法。作品表现了画家强烈的主观意识,物象的大小有明显区别,大物象小物象穿插使用。

(二)交流表达和互动

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产生某种感觉,教师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觉除了有视觉以外,还可以从听、嗅、尝、触这四方面入手,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实施多元对话教学模式,可利用人的五官感受,创造丰富的互动话题,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作品之间的个性对话。为优化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经历看、听、摸、闻、嘗、想的体验过程,这种真切的体验与被动体验的情境效果更好,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小学生对美术作品有全方位、立体的感知,在此条件下,学生对作品更容易产生深入的理解。之后方便开展个性对话学习活动,学生把自己五官领会到的知识表达出来,积极与其他人交流沟通,进而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比如,教师开展“画味觉、画嗅觉”的教学活动,以“点线面”的美术专题教学活动为载体,准备方便教学的教具,如油画棒、炫彩棒、柠檬、苦咖啡、香水等,播放舒缓的音乐,使学生聆听时感到心情愉悦又轻松。学生把双眼闭上,全身心沉浸在轻松悠扬的音乐中,教室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刺激着学生的嗅觉,学生用手触摸,也就产生了触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五官都受到了刺激,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看到柠檬时,会联想到什么颜色呢?如果是自己来画,要采用什么方法画呢?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想法,认为黄色、绿色、蓝色等会联想到柠檬的酸味。在教师出示中药时,学生就联想到了苦味,联想到能表示苦味的颜色有棕色、黑色和灰色。学生完成思想表达、情感交流、想法互动后,教师引导大家欣赏。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了作品《甜丝丝》,围绕构图、色彩、笔触展开交流。作品用画点的方式表示甜味,画面上的颜色有黄色、红色、蓝色和粉色,在学生欣赏时,教师将音乐换成了节奏感比较强的风格,表现了活力、生命力,画面上利用了点线面装饰的方法,进一步向学生展示表现味觉、嗅觉的表现方式,以点线面图片为主。在拓展环节中,教师可以展示西餐厅、咖啡厅的色彩标志,期间小学生积极进行表达、交流和互动,美术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都有所增强。

四、美术课堂教学评价

(一)注重鼓励和赏识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教师鼓励学生深入体会美术作品。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需点评回答并表扬,这样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成功地把学生的目光都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没有目标,否则就会导致教师评价流于形式,起不到激励作用。评价要起到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开动脑筋,上课期间乐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要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开展学习活动能获得良好结果与成效。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改变和获得的成长与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堂评价的主流形式是以人为本激励,在此条件下,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夸奖和社会交往是驱动学生学习的两个基本动机。激励是一种比较详细的评价形式,激励性语言有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促进被评价者主动参与学习,也是对客体价值的一种重新评估。教师赏识并鼓舞学生,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认可的,让学生心中有希望和憧憬,把学生培养成有自信的人。课堂上营造活跃的氛围,学生能自主探索,也能与他人合作学习。美术课程创造性强,也有很大的表现空间,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二)关注过程性评价

对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激励性评价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发现课堂教学环节经常能听到教师表扬学生 “你的画真棒”“你画得真不错”,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布置美术学习任务,让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表扬,这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如果教师总是为学生布置非常简单的学习任务,会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美术课堂,而教师经常给予学生夸赞和表扬,也容易导致学生骄傲自满。如果教师长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也只面向学习结果,则有可能导致学生投机取巧,只关注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保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重防止学生产生功利性心理。美术课堂的教学评价可借助各种各样有美术特色的物品,如小红花、智慧星星、教师手绘的书签等。开展低年级的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组织一些“争红花” “夺红旗”的美术主题学习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美术课堂,使小学生爱上美术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端正,能积极探索和发现。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教师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需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课堂学习的素材和内容,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教学情境,提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则需体现科学性,教师注重鼓励和赏识学生,关注过程性评价,端正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掌握美术欣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左毓红)

作者:董媛

第3篇:“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思考,结合当下的教学背景设计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本文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将教学评一致性应用到实践教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教学评一致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课题编号:Fjjgzx20-14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评一致至关重要。小学生年齡尚小,其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正处于成长阶段,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容易在课堂中出现走神儿、溜号的现象,对教学目标达成有一定的影响,难以有效将重难点知识内容高效地呈现给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识,重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并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此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实践尝试探索如何高效实现教学评一致,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更加合理地落实教学评一致,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外界对其肯定与认可,以此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满足心理。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课堂活动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情况。因此,教师要将教、学、评三部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探索研究的方式获取数学知识,同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此外,教师要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避免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脱节,影响最终教学效果与质量。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原则,有利于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对策

(一)根据学情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落实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前,小学数学教师要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准备阶段明确教、学、评相关内容与信息,充分考虑学生的的具体学情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提升教学成效。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课堂中的位置与作用,要秉承一起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需求,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实施具体教学操作,并对教学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能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正方形和长方形》一课时,涉及到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并探索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问题,并习惯以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明确这一教学目标与方向的前提下,加之教师适时的引导与辅助,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此外,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评三者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反馈评价,第一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此提高教学评的一致性。又如,当教师在讲授除法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检验学生对表内乘法的掌握情况,若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背诵的不够熟练,则需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乘法口诀讲解,以学生熟练背诵乘法口诀为教学目标,在实现此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乘法口诀为基础尝试求商。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若有仓鼠48只,每个笼子要生活6只仓鼠,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只笼子?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起,6乘以8等于48,因此,48除以6等于8,以此帮助学生完成对除法知识内容的学习。

(二)以教学评一致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汇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具体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调整并优化教学方案。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掌握水平也有所不同,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优化,以此高效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角的度量》一课时,向学生讲授射线、直线与线段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对比三者之间存在的关联与差异。在学生对角与射线、线段关系心存疑惑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动手尝试绘画射线、直线与线段,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记忆,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以此有效落实教学评一致教学原则。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突发一些情况,考验了教师的应变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变,恰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与教师的教学预期很可能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教师若依旧坚持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容易导致教学与评价相脱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分数乘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分数的知识内容,然后通过直观的图片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配合与交流,最终总结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探索练习。若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其中某一项内容难以理解,不知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则需要教师打断原有的教学方案与计划,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以此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以多样化教学方式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科,对开发小学生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多样性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教与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出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問题并探索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以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打造科学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分数除法》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本堂课以培养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正确计算方式为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相对开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供机会,让学生观察整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通过对整数除法计算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回忆尝试探究分数除法,经过大胆的猜想与实践尝试分析分数除法的计算方式,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具备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以此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1]。

(四)根据实际情况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全面具体的评价便于系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调整与创新,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实施分层评价的方式。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图形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运动的大概规律,但是有些学生对逆时针、顺时针等并没有形成相关认识与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实施分层引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对有一定的了解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锻炼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探索能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图形顺时针、逆时针宣传进行细致讲解,扎实基础知识内容。并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同时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原则,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有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教学方案与计划进行灵活调整。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数学课堂,并以分层评价的方式提升教学评价的针对性,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以此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一秋.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教,学,评”的一致性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214-214.

[2]刘勇.探索“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落地的路径分析[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3-7.

作者:陈淑蓉

第4篇: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识与思考

金秋十月,山海相连,有幸赴威海参加了“枣庄市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班”。宁静而神圣的海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让人流连忘返;一位位专家、教授的教育教学理论报告萦绕耳边;一所所富有深厚育人文化内涵而又充满朝气的中小学校展现在眼前;一堂堂凸显“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改革的新课堂回味无穷;一个个彰显特色而又富有个性创新的社团活动令人赞叹……五天时间,收获满满,静心沉思,皇冠中学于喜波老师支教的一节既能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方向,又能紧扣“教学评一致性”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让我思考颇多。

威海市皇冠中学,整体工作就一个字“实”,校园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可是,无论教学管理还是课堂教学,都是实实在在,是一种内在的朴实。尤其是凸显“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于喜波一位年轻教师,能给我们送上一节味道独特的语文“大餐”,真的让我们回味无穷。他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方向,紧扣“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思路,以课前学生制作的“语文手抄报”为媒介,以“母亲的典型事件”为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教学,小组讨论与学生自我展示相结合,调动了全体同学“忆母亲印象——悟情深似海——诱抒发真情”。特别是语文教研组各位老师真实、精准、富有建设性的评价和有关课堂量表的运用,更是让我们耳目一新。

由此,让我深思:“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教”,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谓“学”,是指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学习目标,即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所谓的“评”,主要是指对教与学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评价任务以及相应的评价要点。当然,教、学、评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致性指的是目标、教学和评价之间的对应程度”。因此,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遵循一致性原则,对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及其评价做出科学的设计,是教师的一项专业技能。

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这种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矫正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的关注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这些深刻的变革涉及理念的变革,使教师得以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层面建立专业自信与专业自觉,有效课堂一定会从偶尔为之走向日常必然。

教学评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的整体课程管理中,更要落实到每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每堂课老师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朝着目标前进。教学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且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地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的根本是:目标内容的一致性。每堂课教师要清醒,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是否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老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反馈、矫正、强化的流程。

怎样认识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对目标的定位要科学准确,最后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当堂检测,做到“堂堂清”、“周周清”。

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特征呢?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要体现“生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动手与思考。

教学活动如何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学生要做到明确学习任务,确保完成学习目标,确保参与学习反馈;教师要做到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正确处理好目标与生成的关系,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场师生同行的旅程,那么“目标”就是目的地,“教”就是架设的路径,“学”就是攀登的过程,“评”就是对学生是否到达的测量与校准,只有教、学、评三者之间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作用才能有效引领师生到达心中的诗与远方。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的评价是一致性的。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匹配目标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环节;与目标匹配的课堂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保障。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制定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导我们教学的中心思想,以学定教、目标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第5篇:“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我从中领悟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第一、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 “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第

三、 “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第

三、 “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老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

第6篇:学习“教-学-评一致性”小结

陕西省神木县矿区第一小学 王春艳

课堂教学作为单位时间内的活动,它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非常希望我们的教学活不光有效,而且要做到高效。所以,作为教者的老师,我们在教学活动前,就要根据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且这些问题都必须在教学活动前贯穿在教学三维目标中,让教学活动从头到尾都将“为了孩子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的理念贯穿整堂课。

在学习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根据学习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平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等内容而偏离了最初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时不时的就不对等了。读了“教-学-评一致性”后,收获颇丰。

教:

崔允漷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永远伴随着灵动的生命、不确定的情境、复杂的关系的因素。我作为教书二十多年的老师,我知道,同一课内容,不同的老师授课,相同的学生都会感知到不同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教的环节会因老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的随机生成而更具生机。所以,老师如何利用文本、学生、教学环境进行灵活、生动的教,就非常关键。

学: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完成这个主要任务的方法不同,孩子们所接收的知识、能力等的多寡就非常不同。如我们过去的“满堂灌”,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是现在课堂教学改革所摒弃的方法,我们在努力割除这种教学模式。换之于小组学习法,再加上我们正在积极融合的真爱梦想的体验式学习法,孩子们以学习的主人感受着求知的乐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分享展示,将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分享给他人,同时去倾听他人的收获,使得不同观点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碰撞,搜寻精华吸收,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死板的知识在这样的求知中变得生动有趣。

评: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老师教完教材,学生听好课就算完成任务。而当今社会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评价者。教、学、评三者互为一体。这对于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理念:

文中说: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做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 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学习应当是数据驱动的,而数据就来自于评价;评价 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只在教学、学 习终结之后实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目标。所以,教者就应该负责任地、清楚地知道或监控学生真的学习学会了什么。加上形成性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想实现可以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的愿望也就有了可能。

“教-学-评 一致性”的含义。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教-学-评一致性,以表明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 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 致性。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 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 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第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 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素 质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 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 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 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 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 进行指导。

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一下子茅塞顿开,要想让老师授课高效、学生学习有效,教师必须时刻将教、学、评各个环节有效地融合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使教学真正达到有效且高效。

第7篇:教学目标评价一致性有感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我们在教学时必须面对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生命化会给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这一活力也必定让学生的学习焕然一新,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人性化。但是”生命化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极高的,要求教师做一位“专业型教师”。我是一名专业型教师吗?答案很显然,还不是。那么怎么让自己称为一名专业型教师呢?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也就是说,当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教学与评价不是先教后评,而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是前提,是底线;生成是必然,是机智。

归纳起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是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四是体现“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一致性。 任何一堂课都不是孤立的知识传授,它需要考虑和顾及的东西很多,每上一节课都需要目标的指引。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太多的课堂模式,太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一切改变都离不开一个灵魂,那就是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机制,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有所得,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将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第8篇:让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导航,它能让教师明确本节课教的目标,学生明确学的目标,以及整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心灵体验。基于这一点,要做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首先要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

在同研之前,对我们目前的教学目标做了细致的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照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是否从学生角度描述了学生学习的达成度?现象是有的教师在目标描述时,还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描述教的达成度。

2.教师在每一次教学设计前是否对照目标,预估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达成度?现象是教学活动与目标不对应,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例如:《代数式》一节我们制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会说出数字、字母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和代数式的建模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与之前相比,虽然目标还是三个方面,虽然也只是几个词语的差别,但是所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从目标上能明显的看出学生当堂要解决的问题,要体会什么样的建模思想;教师要怎样协助学生达成目标都是一目了然。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后,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才能达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二、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一节课的成败。所以在提出“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之后,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一定要先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1.你选择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利于落实学习目标?2.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3.你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活动对应于落实哪个学习目标?4.你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5.你是否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进行了预设?

其实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你是否能够回答:围绕学习目标,你选择了什么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的?设计了怎样的教学活动?落实的怎样?

我们认为,既然“生命化课堂”的首要含义即“尊重生命需要”,那么它就不应是一种模式,而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立足于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按照每堂课知识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每节课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所以,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转变学习观念,引导自主学习

“生命化课堂”的重要特征就是“生本主义”,所以课堂就应该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将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

例如,在《代数式》这节课的概念教学环节,当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代数式的时候,马上出示两个问题:即思考:①以上所列式子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字母表示数,请你观察这些式子都包含哪些运算?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代数式,你能不能按代数式的特征,给出代数式的定义?

之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小组合作交流出代数式的描述性定义。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明代数式的构成。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2)贴近生活设疑,增强学习兴趣

在引入代数式的概念的时候,不是直接地给出代数式的定义,而是由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入,欣赏图片、感受数据、列出代数式。例如在诊断测试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学校离我家skm,我步行的速度是4km/小时,问我到校需要 时间。②我们学校有a个老师,每班有b个学生, 1 共48个教学班,全校共有师生 人。③我们学校的操场长m米,宽n米,操场的面积共 平方米,周长 米。④教学楼一共有6层,每层m个教室,一共 个教室。怎样列式。

这样的设计既不突兀,也不庸俗,反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激发学生爱校的自豪感。如果离开生活去讲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枯燥无味的代数式,必将陷入单调无趣的尴尬境地。

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那些对中学生发展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够理解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适当地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生命化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是封闭的、保守的。“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所以,教给学生与别人交换,与大家分享,与他人合作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此,“生命化课堂”里多了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思想的共享场所。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可以求助于小组的其他任何一个成员。大家在讨论中就可能获得解决困难的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这样,学习效率就得到了不可估量的提高。例如在“聪明才智共编式”一环节中出示这样的问题: 请从下列数字和字母中,任选几个编写代数式,试着用文字语言进行描述。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挑选1~2个简单的代数式,结合生活经验,试着赋予代数式实际背景,并在班内交流。

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生解决难题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探讨交流中都有收获,而且思维得到了训练。在小组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还增强了自信,可谓一举多得。

三、评价标准

要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必须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评价的标准。评价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促成目标达成的动力,它们是相辅相承的,所以当目标明确之后我们就要设计与其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这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与目标一致的预设评价。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在课前对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出相应的预设,并制定相应的评价。

例如“代数式”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第二个环节类比析误,感知问题,三个环节双向建构,探索问题,第四个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五个环节反思小结,当堂落实。根据学习目标对前三个环节制定了如下相应的预设评价:(1)根据基础达标的完成情况评价本节课的知识梳理情况。(2)独立完成大家一起来列式的展示情况。(3)同桌互查变式练习的完成及展示情况。(4)独立完成聪明才智共编式的小组讨论及展示情况。

此外,要想让相应的预设评价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2 首先,评价时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或学习活动进行,不能偏离,如果偏离了评价就会丧失其应有的效度从而失去评价功能。例如课堂表现、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品质、是否是不间断的思考等等。

其次,评价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其纠正错误,树立信心。现在部分教师对有关“激励”、“赏识”的理念多有误解,在课堂评价上不敢对学生说“不”,只要有答,就是“好”、“很好”、“非常好”。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给予完全肯定的评价。但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做得很一般,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部分教师往往也是用一句肯定的语言作为评价。教师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鼓励学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事实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因为教师对每一种学习表现都采用同样的评价用语,学生会感到分不清好与不好,看不到赞扬性评价的价值,结果是不珍惜,或者是无动于衷。二是教师在评价中不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学生自己又没有发现自己问题的能力。不能针对自己的不足开展进一步的学习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尽量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好就要明确指出好在哪里,不好,就要明确指出不足在哪,应该如何改进。

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应该具体,在针对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艺术性、策略性。既要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又要注意不能打击学生、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自信程度也会下降。如学生给出了错误的回答,教师不必直接给出否定的评价。首先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学习态度做出肯定,再给出相应的建议。并鼓励学生之间互评,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自己的观点,大胆的猜想要给予鼓励;对于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要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切忌评价单一。

2.设计与目标一致的测试评价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当堂检测往往是随意找几个相对简单的题目就行了,这样就容易导致测评内容与目标存在偏离,甚至偏离较大。如果测评没有和目标保持一致就无法检测到学习的效果,也就无法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的题目作为检测,从而对学生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出准确的评价。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关键词】思维;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1+1=1,或1+1>2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

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1 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 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

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3.1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3.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3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习下一篇:退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