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服务管理平台

2022-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基层党建服务管理平台

对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摘 要: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是服务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窗口,是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提升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讨论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義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并对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途径提出了几点意见与建议,希望对我国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 社会保障 公共服务平台 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的逐渐加深,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也呈现迅猛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已经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城乡居民也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起步较晚,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然是我国社会保障服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依然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内容,为此对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进行探讨,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无论是对于我国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来说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首先,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对于我国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可以缓解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制度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政府部门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对于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要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从基础着手,从基层开始,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着手,关注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做到服务基层、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再次,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为本,群众之事无小事,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完善政府与群众的沟通与交流途径。

三、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变革与优化以及我国服务型政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几乎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状况,提高了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但是,在我们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1.观念滞后,对平台建设与管理投入力度不足。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公共服务平台的主流,但是由于我国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起步较晚,部分管理人员对于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观念比较滞后,有部分人思想还停留在重经济轻服务阶段。在基层部分公共服务大厅是临时租用场地并且就三四个人一两个部门在大厅办公,同时部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缺乏信息化管理,并且电子服务平台管理经验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优化与发展的一大障碍。

2.职责划分不明确,服务效率相对较低。社会保障是一项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关业务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往往涉及民政、税务、财政、医疗、养老等多个部门,所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就会出现多头领导、双重领导,同时信息共享困难,存在沟通与交流的障碍等等。首先,在组织结构方面,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具有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双重领导,缺乏统一的直管部门,造成没有明确的职责以及权利的划分机制,这就导致各个职能部门出现责任不清,服务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如:基层的爱国卫生和低保工作,有由社会保障服务所负责、也有由民政办负责的、还有由其它部门负责的各种情况都有;其次,在业务程序管理机制方面,跨职能服务现象较多,跨职能服务大大降低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效率,通常基层群众办理一项业务需要填写数张表格,需要跑多个职能部门,程序冗长而繁琐,使得服务效率大打折扣。

3.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程度较低。目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检验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程度较低是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面临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电子平台相对较少,电子服务业务推广不到位,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的社会保障服务门户网站相对较少,能够及时解答群众问题,解决群众问题,满足群众需求的一站式服务网站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部分政府职能部门虽然成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服务电子平台或门户网站,但是大多数平台与网站的内容多是以介绍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部门简介等主要内容的,而涉及到能够解决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的内容相对较少,并且多数电子平台与网站内容更新较慢,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

4.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电子服务平台存在漏洞。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当前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所欠缺的。当前电子化、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趋势,但是基层社会保障服务部门缺乏有关的专业人才,对于电子服务平台的优化与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电子服务平台很容易遭受不法分子的入侵,从而导致大量社会保障服务内部数据的丢失,这给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带来较大的安全问题。

四、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途径

结合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应该从转变观念、明确职责,提升效率、提高信息化水平、人才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理解,提出了如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1.创新服务理念,加大对基层社保服务的投入力度。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首先是要创新服务理念,一方面有关部门管理着应该创新与转变服务理念,对基层社保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基层社保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基层社保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设施以及人员的投入,要能够满足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需要,特别是电子服务平台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执行者要创新与转变服务理念,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做好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

2.完善基层社保制度,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制度是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保障,所以我们必须要完善基层社保制度,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一方面,我们要设立基层社会保障统一管理职能部门,对基层社保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多头领导而造成了责任不清、信息不明等缺陷,避免因组织与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基层社保服务水平与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基层要尽可能真正建立公共服务大厅成立一站式服务,多派人手多设几个接待窗口,办事多的的简化服务流程,精简办事程序,为广大群众节省办事时间,最大限度的提高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效率。

3.引進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基层社保平台信息化水平。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只有实现信息化、电子化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一定要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水平。一方面,我们要组织成立专门的基层社会保障服务网站与电子信息平台,并由专人负责在网上或平台上为群众答疑解惑,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打造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方便为群众提供社保公共服务,结合民生动态以及群众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对平台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

4.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电子服务平台信息安全。高素质人才是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要积极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与提升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专门人才,推动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电子化进程,提升基层社保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水平,切实强化基层社保电子服务平台的安全维护,避免出现电子平台安全漏洞,强化电子服务平台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定期的对现有基层社保公共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为基层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还存在观念滞后,对平台建设与管理投入力度不足;职责划分不明确,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电子服务平台存在漏洞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要创新服务理念,加大对基层社保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基层社保制度,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基层社保平台信息化水平;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保障电子服务平台信息安全,从而保障我国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优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宏, 刘延光, 田刚. 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和建议[J]. 中国劳动, 2013(7):33-34.

[2]崔朋. 浅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C]// “决策论坛——企业党建与政工创新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16.

[3]张晶. 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4):174.

[4]赵秀辉. 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 管理观察, 2012(27):96.

[5]林蓉. 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 大陆桥视野, 2011(22):77.

作者简介:朱容(1979.03—)女。重庆人。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服务基层。

作者:朱容

第2篇: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慧党建”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评多高校的重视。信息的及时传达在“智慧党建”中至关重要,许多高校利用“智慧党建”加强对高校党员的教育,提高高校党员的政治思想意识。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传达党的基本方针,对于党的建设工作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智慧党建;高校党员;平台创新;教育管理

随着高校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党员由教师团队延伸至学生。学生党员需要了解党的方针以及党的建设工作方向,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因此“智慧党建”大有可为。“智慧党建”能够保证党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了解党;“智慧党建”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内涵,贯彻党的方针,提高大学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念的理解,成为未来发展的后备主力军。

一、“智慧党建” 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已经渗入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党建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的发展,在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内涵显露出传统模式的不足。传统党建模式对很多想入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使成理念了党员也不能深刻理解党的内涵。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智慧党建”为党的建设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相较于传统的党建模式,其有着很多传统党建模式没有的优点。“智慧党建”可以被认定为一个供大学生理解党的深刻内涵的互联网平台。从“智慧党建”中,学生能够学到很多关于党的知识,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基于社会背景,有效开展党建工作,通过社会上的各种数据分析出党建工作的方向,能够收集到社会上的各种信息[1],还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促进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学生党员及时了解党建工作的具体方向,再通过对社会的了解,找到自己在党建工作中的定位,做好为社会服务的工作。

二、“智慧党建” 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必要性

(一)时代的变化推动传统党建模式创新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时代。传统的党建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智慧党建”平台的应用对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必要。近几年的数据显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党员出现,党的管理工作量变大,从事党建管理的人员事务繁重。大多数的高校党员管理者身兼教师一职,在管理党建时会分散教学注意力,高校党员教育质量弱[2]。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党建模式,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与党的工作开展效率急剧下降,与社会脱节。因此,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开展“智慧党建”工作迫在眉睫。“智慧党建”并不只是一个软件,还是可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党员可以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员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在平台上了解群众需求,从而明晰党的工作方向。“智慧党建”还能够帮助高校党员加强社会实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效提高高校党员的动手能力。因此,智能化的党建管理已逐步成为党的内部管理模式。

(二)符合高校学生的习惯

1. “智慧党建”不能只安于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建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更新党的教育理念,迎合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习惯[3]。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逐步创新并发展现代党建模式,为高校的党员带来一套全新、系统性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不仅仅高校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与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佐以数据分析,可以基本断定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的工作方向,以及为群众谋利的路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保证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是党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要点。

2. 从高校党员需求入手

高校“智慧党建”平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能够收集到更多人民的需求。高校学生党員的思维方式非常灵活,学习能力非常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陌生事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慧党建”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党员解决很多传统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未来,要依靠高校学生党员来进行党的基本建设。因此,为了落实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更新党建模式,以年轻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建工作,摒弃传统党建模式的桎梏。在“智慧党建”平台中了解更多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在需求中找到具体的工作方向;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完善“智慧党建”背景下的党建制度,让高校党员明白自己在党未来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党建的积极性,提高党建水平。

3. “智慧党建”与社会的联系

借助互联网加强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4]。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党想要保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大力发展“智慧党建”。社会上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和流通的,党的基本内涵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递。让高校的学生党员及时了解到党的工作方向,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需要创新党建模式,与年轻的高校学生党员保持紧密的联系,保证党的信念在社会上产生积极效果,保持党的权威性,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境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党的工作效率。

三、“智慧党建”平台下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

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智慧党建”平台也在不断创新。在信息化时代,需要用到互联网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多方面考量,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智慧党建”平台在很多高校都得到了有效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

(一)有效信息资源不足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极度丰富,在传统党建模式转向“智慧党建”平台党建模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资源单一的问题[5]。互联网信息需要进行筛选后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由于缺乏具体的筛选标准和流程,庞大的信息量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工作压力。

(二)“智慧党建”设计不够合理

现如今,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变低,大学生数量逐年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数量也在提高,加大了党建工作的压力。传统的党建模式无法针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管理和教育。目前“智慧党建”平台设计不够合理,存在实践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在未来的党建工作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互动性不足

党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所以必须要充分了解各个层面对于社会的需求,才能找到党的具体工作方向。管理人员的时间比较有限,高校党的管理人员一般都身兼数职,不可能随时都在平台上面解答高校学生党员的疑惑。当管理人员不在线时,学生就很难寻求到有效路径以解决自身关于党的各项事务的疑惑。因此,“智慧党建”平台还需要在互动方面加以改进,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一些基本和常见的问题设置AI自动回复,管理人员即使不在线的时候也能帮助大部分的学生解决关于党的疑惑。

四、“智慧党建”平台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路径

自高校应用“智慧党建”平台以来,就根据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修正“智慧党建”平台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成功地让高校学生党员收到党的熏陶为目标持续努力[6]。因此,本文从互联网资源、平台设计、互动性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

(一)逐步丰富互联网的有效资源

互联网在“智慧党建”平台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建立相关的资源库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资源库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丰富最新的有效资源,还能在需要资源时迅速调集可用资源,契合党建工作对信息的需求。数据库的建设也迎合了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时间的累积中不断完善资源库机制,以此推动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除了建立资源库之外,还需要管理党员的基本信息,建立相关系统,逐渐完善党员基本信息。设置系统门槛,避免资源外泄,就算外泄了也能找到具体责任人,追究其责任。利用党员的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对每个党员进行有效管理,完善精准身份信息,提高党建管理工作效率。将高校学生党员对于党的贡献纳入系统管理,为以后的晋升提供客观事实依据,有效提高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党的工作效率。

(二)优化“智慧党建”平台的设计

随着“智慧党建”平台在党建工作中越来越被重视,平台优化成为各党建管理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使得“智慧党建”平台的优化需具备一定针对性,可以通过AI智能回复帮助高校学生党员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从而提高“智慧党建”平台工作效率。新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党员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得高校学生党员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学习党的知识,加深对党的知识的理解。因此,优化“智慧党建”平台的工作势在必行。通过优化“智慧党建”平台,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学习水平的提升,使高校学生党员能够深刻了解党的内涵,贯彻党的政策,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三)提高“智慧党建”的互动性

想要提高党对于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就需要在学生党员和党建管理工作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除了建设“智慧党建”线上平台,还需要在线下保持学生党员与党建管理人员之间沟通路径的畅通,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对于党的理解,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政治境界[7]。“智慧党建”平台应该适当开展一些关于党建工作的活动,为师生交流关于党的学习心得提供平台。通過加强互动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日后党的工作高效、高质开展提供助力。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在“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日常党的理论学习成效进行考核,以此了解高校学生党员对于党的理解程度,督促高校学生党员主动学习党的知识,保持思想的先进性。鉴于线下设置考试会加大工作量,可以在“智慧党建”平台设置线上考试,在考核高校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的掌握水平的同时,减少工作压力,创新党建管理工作方式,提高党建管理工作的效率。

(五)扩大党员教育的覆盖面

传统的党员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往往都是以开会的形式来进行党员教育,“智慧党建”可以高效传达信息,实现教育目的,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通过对互联网的运用,可以在“智慧党建”中不断开发新功能,譬如当下比较火热的论坛、云党课等等,充分发挥出“智慧党建”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积极发挥“智慧党建”的作用还能为党员教育带来灵活性和变通性,更加契合当代年轻党员的知识接受模式。党员可以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入党心得,为高校党员教育开创出了一条新的党员教育路线。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党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对于党的学习需求,为了迎合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慧党建”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善。“智慧党建”的全面普及在未来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要想更好地将互联网和党建工作全面结合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校创新对于年轻党员教育方式刻不容缓,时代在进步,党员的教育方式也应顺势而变,创新改革,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日后“智慧党建”在党员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张欣. “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8):320-322.

[2] 肖俊桂. 智慧党建背景下通过FEAF探索高校学生党员素质提升新路径[J]. 福建茶叶,2020,42(05):226-227.

[3] 李小燕. “智慧党建”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现实应用[J]. 区域治理,2020(04):220-222.

[4] 俞燕.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以大理大学为例[J]. 大理大学学报,2019,4(07):43-46.

[5] 陈强. 高校智慧党建平台在大学生党建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J]. 长江丛刊,2018(29):166.

[6] 廖信伟. 智慧党建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的思考[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0):40-41.

[7] 陈韦宏,李冠霖. 基于新媒体阵地群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新模式[J]. 新校园(上旬),2017(10):138-139.

(荐稿人:和红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工商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改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YJG2020YB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章(1986—),女,硕士,湖南工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作者:文章

第3篇: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需求探析

摘要 农村农业气象减灾服务平台是深化气象为农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时代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需求应以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为基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实现对农业气象信息产品的系统化、流程化的收集处理、查询、分析并加工制作、发布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系统设计包括测报系统需求、数据上传系统需求、数据查询与统计需求、服务系统需求等;系统开发性强,界面友好,数据具有安全性和共享性,且系统中各个模块既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挂接,并兼具有通用性和可移植性,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气象数据库存储结构格式的统一和全省农业气象数据的共享。

关键词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内容;设计理念;系统需求;基层台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明确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需求,迫切需要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县级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是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的各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与气象、生态、灾害等方面相关的农业气象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加工,形成专业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农业专项服务技术等,为政府、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展农业指导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农业生产及农业防灾减灾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村农业气象减灾服务平台是深化气象为农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是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以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为基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实现对农业气象信息产品的系统化、流程化的收集处理、查询、分析并加工制作、发布等。笔者从文县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设计入手,着重分析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系统不同方面的需求,探讨了该系统应用效果,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新型网络服务系统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1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内容

文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由县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中心、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以及乡镇、行政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构成。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内容包括县级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及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场所、气象信息发布传输设备、气象信息服务人员、气象减灾及科普宣传、管理制度、长效机制等。

1.1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长效机制 成立由分管县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制定农业气象减灾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并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核;同时县级政府应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运行维护、气象信息服务人员补助等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或列入专项经费支持。

1.2 完善管理制度 县、乡镇政府要对所辖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进行管理、指导,各乡镇、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制定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管理制度,包括服务登记、设备管理和维护、信息员工作职责、流程和考核奖励办法等。

1.3 建设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 在乡镇、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构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

1.4 设立固定工作场所 设立乡镇、行政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固定工作场所,与现有乡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行政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等共用,在固定工作场所安放气象信息发布设备和满足日常办公的工作平台。

1.5 完善气象信息发布、传输设备及系统 乡镇、行政村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气象信息服务站应至少配备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与现有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共用,完善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系统,可与县政府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共用,满足农业气象减灾信息发布需求。利用省、市级农村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调用其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每个乡镇至少建设气象电子屏和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各1套,利用电子显示屏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气象信息显示和广播,同时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1套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

1.6 配备专业气象信息服务人员 每个乡镇至少配备1名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至少配备1名气象信息员,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可由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设施温棚和特色产业气压主要技术负责人等兼职担任。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布气象信息后,由气象信息服务人员及时传递,并向县气象局及时有效上报气象灾情和反馈服务需求,按照部门要求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活动。

2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系统设计

县级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应根据县级农业气象常规服务工作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系统软件以通信网络为运行环境,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数据库,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农业气象信息产品收集处理、查询检索、分析加工及制作发布等,实现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和专业专项服务。

2.1 设计理念

数据库的稳定可靠是系统设计的核心和关键,SQL SERVER 2000高性能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XML支持、Internet集成,基于Windows2000/xp平台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以C/S为运行模式,依据农业气象数据库中心,建立农业气象数据库服务器,为各子系统提供输入数据,经加工、生成的产品再保存入数据库中。数据库存储运用二级存储手段,其中当地数据存储于Access数据库中,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中心服务器,由C#语言在VS.net平台基础上开发实现[1]。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能严格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实现多用户对数据的开发使用,系统出现故障能及时有效恢复等特点[2],保障了大量数据处理和管理数据存储。SQL SERVER 2000系统可完成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录入、编辑和保存,用于生成农业气象旬(月)报文和农业气象年报表,上传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等至市局信息中心服务器,实现数据查询和统计等资料共享。甘肃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利用这些县级上传的数据资料形成针对当地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农气产品,并保存于省级数据库,而文县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则通过数据共享,将省级农气业务服务平台制作的农气产品、农业生产建议等自动生成当地农业服务材料。

2.2 测报系统需求

2.2.1 管理模块。

测报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本地信息、土盒编码、作物参数、动植物名称、物候、气象水文现象、灾害名称、数据库(结构、清理、备份、还原)、数据清理及观测数据极值设置等功能。测报系统管理模块可实现用户权限分配、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安全维护,由拥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登录使用。

2.2.2 数据观测模块。

数据观测包括农业气象观测簿封面及观测数据管理,其中农业气象观测簿封面管理用以农业气象观测数据记录的管理,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管理进行录入、修改等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农业气象观测簿封面管理方式可建立对观测对象基本信息及其数据记录的索引,完成对农气簿记录的浏览、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录入各类观测资料前,首先要在对应的农气簿封面建立索引档案,形成索引编码、记录名称及保存的基本属性数据。

2.2.3 数据应用模块。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服务模块包括农业气象报文管理及年报表管理,用于生成《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农作物生育状况”、“土壤水分状况”、“自然物候”等观测记录报表及“畜牧气象观测记录年报表”(均为电子版)等。由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库中获取并整理出农气簿中各类观测数据,生成各类农气数据报表[3],然后形成文本式的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年报表,实现报表的随时浏览、查询和打印。

2.3 数据上传系统需求

数据上传系统包括观测资料、灾情实况上传及观测资料远程修改。观测资料上传是将各观测点作物生育状况、自然物侯、土壤湿度状况和临时测墒、牧草生长发育状况等数据资料及时传至市局信息中心数据服务器;还可将当地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资料信息上传至市局信息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方便省级农气服务平台查询、引用,提出应对灾害补救措施和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建议;如果上传的观测资料出现错误,可利用观测资料远程修改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正。

2.4 数据查询与统计需求

2.4.1 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的实现就是从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存储数据库中根据观测站点、作物类别、时间等查找所需资料的索引和基本属性,然后通过索引、起止时间获取上传的观测数据资料,其中也可利用图表形式显示观测项目数据资料的变化规律。

2.4.2 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模块是利用图表分析、数据滤波平滑处理及统计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系统存储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序列上分析其变化规律,然后以图表方式体现出来。数据统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作物生长分析、气象灾害分析、土壤水分变化分析等,其中对作物生长的统计分析表现在对其最早(迟)发育期、历年平均发育期、不同观测时间的叶面积变化和灌浆速度变化情况、作物发育和植株密度随作物生育期内不同发育期变化情况等;土壤水分变化分析是对任意观测点的任意作物任意生长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相对湿度、有效水分贮存量等进行统计和图形绘制并保存;气象灾害的分析主要是对年度内当地出现的各类农业气象灾害次数进行统计。

2.5 服务系统需求

结合当地地面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根据数据共享调取甘肃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库中的农气产品、遥感资料及农气专家建议等,在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自动生成针对当地的作物播种期、作物大田生长状况调查、农业气象灾害、适宜收获期等农业服务产品,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候资源条件作评述服务,并开展专业、特色农作物灾害防御、病虫害防治等分析服务[4]。

3 系统效果探析

3.1 数据库结构及其功能

利用数据库中的备份模块对数据进行保存备份,避免了数据在录入、修改、删除时出现错误操作或其他非人为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SQL Server建立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结构合理,系统开发性强,界面友好,数据具有安全性和共享性,且系统中各个模块既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挂接[5]。该系统的设计使用实现了农业气象数据库存储结构格式的统一和全省农业气象数据的共享。

3.2 系统运行分析

系统运行参数设置的外接程序接口能以嵌入方式将农业气象测报系统本地化,使得文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和农业测报系统既统一又相对独立,有利于用户观测数据的使用和上传。系统统计形式多样,方法先进,分析功能全面,其中绘图系统先进实用,拥有3次样条函数、三角形与多边形结合离散点矢量曲线分析模式等自动等值绘制,并具有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绘图网参数等技术,在农业气象信息处理方面超过类似软件性能。同时,系统还可根据已建立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危害和评估模型等,对不同区域内的历年受灾作物及其受灾面积进行模拟,以评估出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可见系统的设计兼具有通用性和可移植性[6],能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烨,吴中元.编程及应用程序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12.

[2] 萨师宣,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00.

[3]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S].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201-207.

[4]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56-68.

[5] 吴志岐,李剑萍,高文香.宁夏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需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2(2):748-750.

[6] 吴志岐,李剑萍,祁国梅.固原市中雨大雨暴雨相似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34-9035.

作者:张福平

第4篇:以双中心为基础平台,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以综治工作和公共服务“双中心”为基础平台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近年来,鄞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镇乡(街道)和村(社区)综治工作中心(室站)和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始终把这两个平台的规范化建设作为筑牢基层基础、强化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加以推进。截止目前,全区所有22个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省定村(社区、企业)综治工作室基本达到规范化创建标准,其中省级示范综治工作中心2个,市级示范综治工作中心14个,区级示范综治室200余个;所有镇乡(街道)都已建立了公共服务中心,71%的村(社区)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但一些镇乡(街道)综治工作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运行机制不完善、力量整合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为此,我区根据当前基层社会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变工作理念,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意识,对综治工作和公共服务“双中心”平台建设和运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剖析,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镇乡(街道)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重新制定了《宁波市鄞州区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宁波市鄞州区基层综治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标准》,全面部署开展了新一轮的综治工作和公共服务“双中心”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实施“双中心”联动,开展“一站式”服务,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转变理念,提高认识,把“双中心”平台建设作为强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实事工程来抓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就我区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区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干群关系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持续多发态势,各类问题和社会矛盾集中发生在基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加快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人民群众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大量涌入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城乡社区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反过来看,我区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基层。基层社会管理主体不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职能有待提高,群众组织、社区组织建设滞后,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不清,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城乡社区还普遍面临资源匮乏,配套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治理需要的问题,社会管理尚未实现全覆盖。面对当前新形势,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创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提出了以综治工作中心(室站)和公共服务中心为基础平台,深度整合基层维护稳定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力量,有效提高政府对群众的服务能力、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对社会情绪的掌控和调处能力,推动镇乡(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 2 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直接、面对面的服务举措,并通过试点,召开动员会、现场会等形式以点带面进行推进。

二、规范设置,方便群众,把“双中心”平台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品牌来经营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督促各镇乡(街道)转变观念,将综治工作中心(室站)和公共(社区)服务中心特别是硬件建设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将两个规范化建设分别列入区、镇二级财政预算,已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基本实现了综治工作中心与综治工作室上下联动、功能对接,努力打造了政府、社区“两级管理”,乡镇(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网络”的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基础平台。

1、制定标准,分类管理。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我们根据镇乡(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际需要,区分类型,明确标准,分类管理。人口超过10万、5-10万和5万以下,划分三个类型,综治工作中心专职人员和办公场所面积分别不少于10人、9人、8人和300、250、200平方米。采取“8+X”的模式,由综治、警务、司法行政、人民调解、信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禁毒、公共安全和劳动仲裁等部门入驻或派员集中办公,同时根据实际与需要吸纳城管综合执法、基层公共安全和基层法庭等力量。基层综治工作室按较大村综治室、社区综治(警务)室、企业综治工作室划分三类,由村(社区)、镇乡(街道)及政府部门派驻人员组成日常工作人员,落实办公场所,明确职责、责任到人。镇乡(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我们按照“服务功能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和“能进则进”的原则,整合现有办公资源,采取租借、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实现公共(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与综

3 治工作中心(室站)同规划选址、同运作服务;镇乡(街道)公务服务中心一般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残联、派出所户籍、公共资源交易、党员服务、家电下乡等窗口。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一般不少于350平方,提供基层党建、政策咨询、土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卫生计生、综治及流动人口等项目的社区化服务和管理,配备2名以上工作人员,目前全区已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1107名,并统一设置开放式柜台,配备电脑、电话、桌椅、资料柜等办公设施。

2、明确功能,规范设置。从方便工作、方便服务、方便管理的实际出发,在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设置接待大厅(窗口)、矛盾纠纷(信访)联合调解(接待)室、联席会议室、集中办公区四个功能区。在村(社区)综治工作室设治保(警务)室、调解(信访)室、和谐促进工作室,并视条件设接待窗口,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安装内部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在镇乡(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也分别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区二个功能区。同时,在综治工作中心(室站)、公共(社区)服务中心大门统一悬挂牌匾,适当位置悬挂统一规格的功能标识、导示牌、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版面,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

3、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在督促镇乡(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严格落实“三会一通报”制度的基础上,近年来,针对信访工作新形势,依托基层综治工作室,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逐步形成了“日报、周汇、月分析”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工作制度,并在逐项细化完善原有“五联”机制的基础上,拓展中心(室站)的平台服务功能,新增 “便民实事联办”机制,实施“双中心”联动服务,将公共服务中心列入综治委成员单位,吸纳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为综治工作中心副主任,

4 建立健全来访接待、首问责任制、考核激励、代理服务、情况报告、档案管理、经费保障等制度,通过直接办理、承诺办理、联合办理、上报办理、协助办理、代为办理等方式,实现“双中心”联合办公、并轨运行、联动服务,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三、突出四化,规范运作,以“双中心”模式引领我区社会管理创新

如何强化“双中心”平台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我区不断创新举措,突出“业务流程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社会化”,采取“双中心”联动,规范运作,着力破解管理难题,较好地发挥了综治工作中心(室站)、公共(社区)服务中心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综合服务功能,使镇、村两级综治工作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紧密联系群众百姓的一个主要窗口和纽带。

1、业务流程化。在综治工作中心(室站)和公共服务中心的大厅(窗口)统一设置受理台和候访室(候访区),值班人员根据接访事项,一事一案,逐一登记。对一些简单的信访事项、矛盾纠纷、便民服务当场进行办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综治工作中心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及时审签分流,开具办理转办单,交办入驻部门或转办其他职能单位限时办理。各镇乡(街道)明确了一名中心领导,对办理事项实行全程关注与督促协调,确保各类事项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实行统一回复,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了解落实情况,确保问题的解决。

2、管理精细化。各镇乡(街道)依托综治工作平台,深入发动基层群众,逐一对重点人、重点地、重点时进行精细化管理。一是抓重点人员管理。对刑释解教人员、肇事精神病人、社区矫正人员、吸毒

5 人员、法轮功人员、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员、闲散流浪青少年等人员,分门别类建立起管理档案,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原则,对每一个重点管理对象均明确管理责任人和责任,推出了四个结合管理:公开管理与隐蔽管理相结合、政府管理与群防管理相结合、人文管理与强制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二是抓重点区域管理。将网吧、城郊结合部、校园及周边、复杂场所、复杂地段、高危行业点列为重点定期管理区域,按照属地管理与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原则,指定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坚持一月一次的动态性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治、化解。三是抓重点时段管理。对各级两会、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期间等重点时段,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排查稳控机制,落实稳控责任,实行了24小时重点稳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3、服务多元化。综治工作中心(室站),统一公开承诺服务项目,主动为居民、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是信访代理(陪访代访)服务。综治工作中心确定1-2名干部为日常陪访代访员,相关办所、村(社区、企业)也确定1名干部兼职陪访代访员,对本级解决不了的信访问题,由陪访代访员或陪同当事人到上级机关反映。今年3月16日,钟公庙街道一企业负责人到综治工作中心反映称其厂区后门被一大堆违章倾倒的渣土堵住并扬言解决不好就要带全厂职工到市里告状。中心专职代访员周利峰一边安抚当事人,一边迅速与相关部门联系。渣土很快就被清运完毕,企业负责人连声表示感谢。二是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聘请1-2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轮驻中心(室站),每周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困难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活动。三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登记、做

6 证、建档、注销等服务工作。四是特殊人群管理维权服务。指导、协调做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实对精神病人、艾滋病人、吸毒人员和法轮功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帮教和管控措施。公共(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心贴心”服务方式,从居民所思所需所急出发,推出特色服务、个性服务,设立“民情访谈室”、印制“民情直通卡”、“服务联系卡”,推出错时服务、“打包”服务、预约服务等措施。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村(社)建立专门的工作网站,开设即时公告、网上咨询、办件查询、互动栏目、相关链接、QQ群等服务功能,并配备固定的网管员,开设“不下班”的服务窗口。2008年6月集仕港镇依托村综治室在全区率先建立了村民事务代理中心,帮村民和流动人口代表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残疾人证等18种手续、证件。近3年来共帮群众办事6300余件,满意率100%。

4、参与社会化。按照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我们将落脚点定位在社会管理参与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近年来,通过开展“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建设、“一村一法律顾问”、“万人万岗一人双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等活动,依托“双中心”平台,广泛动员和谐促进员、法制促进员、农村指导员、律师、法律工作者、平安志愿者、优秀外来工人员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

通过深度整合综治工作中心(室站)、公共(社区)服务中心两个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实施“双中心”联动,使其基础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工作成效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一是社会稳定形势进一步好转。我们努力构建综治工作中心(站室)全方位、多层次的调解工作格局,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全区镇乡(街道)综治

7 工作中心((站室))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845件,接受群众各类咨询1620余起,受理矛盾纠纷14924起,调解14924起,调解成功14809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100%和99.2%。二是治安防控进一步加强。有效整合社区保安队、流动人口协管员、物业保安、企业保安、护村队、和谐促进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创新诸如“区域巡逻托管”、“小区物业联防”、“大巡控”、“ 警校联勤机制”等模式,构建完善了治安防范体系。2010年,全区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6%,治安案件报警同比下降12%,“两抢”案件大幅下降34.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6%。三是发挥了“便民”和“联心”功效。随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推进和作用的发挥,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劳动保障、计生、农技等职能部门及相关的服务项目都实现了“下乡、进村、入户”,在农村实现了“无缝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据初统计,截止今年5月,全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累计办件量达到8万余件。此外,在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行村干部“轮班坐堂制”,接待群众办事。通过面对面地为群众服务,村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群众中的形象和认可度也大大提升。四是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满意支持。我区创新基层综治工作平台服务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得到中央、省、市三级政法委领导的肯定,中央综治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动态第15期和浙江政法第29期分别刊登了我区的做法。此外,群众来中心办事日益增多,对中心的知晓率、满意率大幅提升,超过50%的综治工作中心的群众知晓率、满意率均达到85%、95%以上。

第5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

“十一五”以来,市中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建设全市民生殷实首善之区,把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星级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全市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和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开展为契机,不断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形成了以街道、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就业服务为重点,以“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失地群众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十一五”以来基层平台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平台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

“十一五”以来,全区各镇、街道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以上专职劳动保障管理员,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每个村确定一名村委成员负责劳动保障联系工作,全区57个社区226个村中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共计283人。全区57个社区已全部建成“一厅式”社区服务中心,并将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纳入服务中心,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并投入正常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大,功能齐全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十一五”

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2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90人,困难群体就业174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9人。自主创业9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7年全市基层平台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区有4个社区被列为全市基层平台建设示范社区,其中,越河街道古路沟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和谐社区”。2010年南苑街道新园社区、越河街道武胜桥社区又被评为全省“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在近年来的的基层平台建设工作中,我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中列为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加大责任落实力度。主要做法:一是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了居村集体资产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居村集体经济优先吸纳居村劳动力就业。制定了失地群众就业援助计划,建立就业培训基金,加大了失地群众转移就业和困难群众帮扶就业的政策帮扶力度。做到重点倾斜支持,确保就业资金特别是用于基层平台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为社区就业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持。近年来,投入到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二是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全力推进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按照基层平台建设机构、场地、人员、制度、经费、工作“六落实”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基层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由区人社、民政、

财政与各镇、街道积极协调配合,充分开发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工作中重点抓了服务平台的“三化”建设:即台账管理规范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职能标准化。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掌握各自所辖区域内居民就失业状况,有序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实施就业帮扶。各基层平台根据所担负的任务,重点搞好包括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困难群体申报帮扶、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提供就业信息等在内的各项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各社区广泛开展“送服务、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四是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我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在发展服务业和商贸业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坚持把挖掘就业潜力、开发就业岗位作为促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按照“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就是一个目标。即全力实现充分就业,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开展工作。“二”就是两个优先。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优先安置失地群众。“三”就是三个围绕。一是围绕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二是围绕城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增加社区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不定期举办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群体专场招聘洽谈会,推动、引导城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就业工作。 三是围绕城中村改造谋划社区就业岗位。抓住我区城中村改造的机遇,鼓励居村发展

楼宇经济,为困难群众、下岗人员、失地群众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经营部分店铺或租赁一些摊位,在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中预留部分岗位安置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四”就是四个结合,结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开发便民利民服务岗位;结合辖区单位剥离部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老年人服务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岗位;结合社区公共管理的需要,开发社区管理公益性岗位。形成社区就业新模式,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有效地推动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及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基层平台建设中,一些制约工作深入开展的矛盾和问题日趋突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投入欠缺。首先,在实际工作中需安置和帮扶的城镇失业人员大部分来源于城区市直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的原有职工都居住于我区各街道所属的社区居委,企业破产后失业人员的安置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势必会导致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目前我们正积极按照上级制定的就业帮扶政策对城区零就业家庭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有针对性地就业帮扶。但由于我区财政资金紧张,对于就业再就业扶持金和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其次,

上级下拨基层平台建设资金缺乏统筹规划。在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系统内各部门为满足自身工作需要,分别向基层平台下拨专项建设资金,但这些专项资金都具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且各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使用范围项目重复,从而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用到基层平台建设最需要的方面,存在资金重复投资,利用率低的现象。二是平台建设场地困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区在平台建设工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区,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场地建设成本过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各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还不够高,条件还不够完善,各村社区普遍存在工作场所没有安排,有牌子没房子,有机构没队伍的情况。三是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管理体制不统一。目前我区从事公共就业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从管理体制上分为两类:一是区级就业管理机构包括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行政编制归区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二是各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分别归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统一,造成工作开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的发生。

三、基层平台建设下步打算

近期,省厅下发了《关于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讨论稿)》。结合我区基层平台建设工作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健全机

构。重点加强镇、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解决 镇、村基层平台滞后问题,平衡城乡发展;二是理顺工作管理体制,工作协调统一。不断完善充实工作职能,以人才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为重点,将其全部纳入服务管理范围。规范简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为群众服务;三是充实基层平台工作人员队伍,继续通过公益性岗位等渠道面向社会聘用。同时对其加强业务培训,熟知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二0一一年五月一日

第6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服务平台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该提升工程是基于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而提出的。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该提升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013年8月8日从在长春召开的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座谈会上获悉,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制定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提升工程已从全面部署实施阶段进入全面落实推进阶段。

服务平台

该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的实施提供设备和信息、网络上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五态人格测评、养生保健知识宣教、中医诊断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基层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统计分析、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等。

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该产品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覆盖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体系各层面的技术服务,并可实现中医诊断信息的客观存储、传输、调取信息等功能。

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本平台采用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杨秋莉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中医五态人格评测量表》,并把量表转换为软件形式,可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测评,并匹配相应的干预措施。

养生保健知识宣教:在利用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检测之后,可针对居民的体质类型,提供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的中医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刻录光盘或者制作成展板进行宣教。

基层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统计分析:借助于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建立或者完善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并通过网络传输至龙头县级中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直接地、客观地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健康状态及疾病分布趋势,使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能够及时地调整预防保健的相关政策和手段。 重点人群与慢病的健康管理:本平台对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作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宣教和中医养生调养方案。

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

《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8月9日《基层提升工程由部署转向落实》

第7篇: 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全面创新基层治理、推动公共服务基层延伸的统一部署,以及全省、全市基层工作会议和省财政厅《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区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方案。

一、 目标任务

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统一建设、规范运作,信息共享、便民高效”的原则,按照“机构人员统

一、场所标识统

一、流程内容统

一、信息系统统

一、经费保障统

一、”等“五个统一”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现有各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场所、设备、人员、经费等资源,将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平台集中办理,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积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力争到2016年10月底,建立集文化体育、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药安全、民政、人口党建等于一体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便利化、统一化、网络化。

从2015年11月起,在全区全面铺开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形成

1 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整合建立,将基层公共服务全面延伸至行政村(社区)。到2016年10月底,全区完成基层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机构全面建立,达到“有机构、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制度、有人员、有系统、有经费”,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率达到90%以上,网上申报办理率达到80%以上,全流程网上办理率达到50%以上。

二、 组织领导

按照市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方案的要求,结合区的实际情况,成立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副主任任常务副组长、财政局局长、电子政务、民政局、编办任副组长、组织部、社工委、公安局、人力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业局主管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放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农科股,负责收集资料上报完成进度。确保经费、人员、系统和场所投入,确保综合服务平台顺利运行发挥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平台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整合资源,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

2 根据区实际情况,公共服务平台设区在投资服务中心,将基层公共服务功能有效纳入、衔接;建设统一标识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一站式”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及场所,明确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职能,落实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受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责任单位:电子政务办公室。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一是设立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按照有机构、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制度、有人员、有系统、有经费的要求,统筹原有办公场所作为公共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区级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原则上整合优化区级各部门现有窗口办事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统一进入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对于区级职责范围内的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应进必进、单轨制受理”的要求,凡符合条件的,均纳入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办理。

二是设立镇(街道)级公共服务中心。原则上在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窗口整合当地的“七站八所”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统一挂牌设立“镇(街道)级综合服务中心”的牌子。镇(街道)级公共服务中心由分管基层治理工作的党政班子成员任中心主任,按照镇(街道)级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科学合理制定工作岗位,整合优化“七站八所”的工作人员,充实镇(街道)级综合服务中心队伍。

三是设立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已有的或在建的村便

3 民服务站基础上,统一挂“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的牌子。依托村委会、居委会作为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办公场所,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受理村(社区)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受理代办区、镇(街道)职责范围内公共服务事项。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其余工作人员可由村(社区)干部兼任,也可整合现有的计生专干、护林员、大学生村官等进入村(社区)管理服务队伍。确需额外聘请工作人员,由当地区、镇(街道)、村(社区)根据实据情况,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人力不足问题。

(二)明晰权责,统一规范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内容和项目。

一是按照权责统

一、便民利民的要求,在划定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服务三方面职能界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权责,编列公共服务权责清单,明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服务中心工作职责。【责任单位:区编办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分管领导。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二是根据编列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的权责清单,全面梳理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确定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基本事项,理清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内容,形成项目清单,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公布,同时在(区)级网

4 上办事大厅公布。在此基础上,统一编制本辖区《综合服务工作指南》,详解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工作职能及办理业务权限,办理业务要求等事项,提高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责任单位:区编办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分管领导。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三是编制《区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目录》。结合我区简政放权工作的推进,区直有关部门编制《龙湖区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目录》,指导全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区民政局会同区委组织部、区社工委、区公安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和计划生育局、区国土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局(区委农办)及其分管领导。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三)优化整合,统一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信息网络系统。

按照连接畅通、简便高效、信息安全、运行稳定的工作要求,在整合原有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集“服务、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一站式”的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形成“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的基层党建信息化格局。【责任单位:区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会同区委组织部、区社工委、区公安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和计划生育局、区国土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局(区委农办)及其分管领导。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

5 6月底完成。】

一是整合(区)级各部门原有公共服务有关信息系统,统一连接到(区)级网上办事大厅,实现网上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投诉举报等“一站式”服务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村级网络、镇(街道)级网络与(区)级网上办事大厅相连接。让网络代替群众跑腿办事,用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实现服务群众信息化,构建“互联网+党建+服务”基层治理新格局。推进省、市、区三级政府的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纵向链接,争取实现全区面向城乡居民一个“网上窗口”提供服务,形成“纵向到底,连接城乡居民;横向到边,整合各级部门”的全市基层公共服务网络。

二是以区级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线上服务大厅”与“线下服务中心”无缝连接。在线上,区、镇(街道)政府有关部门在区网上办事大厅后台逐级审核城乡居民申请的办理事项;在线下,所需书面村料由镇(街道)、村(社区)服务中心统一收集后送至区、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事项办结后,通过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中心,逐层回传给办事群众,实现服务流程无缝对接。为畅通群众办事仪事渠道,强化公众监督,设立公共服务热线电话,对政府服务事项进行查询、监督、评价。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以及运行管理和服务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范围。

三是打通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连接,配备必要的网络设备。依托目前已经延伸至村(社区)的互联网,实

6 现村(社区)级网络、镇(街道)级网络与区级网上办事大厅相连接。村(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应配备2台办公电脑、相应打印复印扫描仪设备等办公设备。镇(街道)级公共服务中心根据业务要求,统一调配镇(街道)级办公电脑等办公设备,保障镇(街道)级公共服务中心信息服务需要。

(四)严格规范,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按照“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工作要求,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网同步的公共服务运行模式。【责任单位:区电子政务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分管领导。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一是建立标准化的区、镇(街道)、村(社区)外部办事流程。对于城乡居民申请的办理事项,由区、镇(街道)、村(社区)根据职责和权限,对于每一项业务均制定标准化的办事流程图,对办理业务需要提供的材料、办理要求、办理时限等要素进行明确,并在区、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公示,在区级网上办事大厅公布。

二是建立标准化的办事内控规程。明确区、镇(街道)、村(社区)办理公共服务业务的内控规程,将办事规程的逐一标准化。对应每个事项制定一个内部运行控制图,一般包括申请和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五个环节,对于逾期没有办结的业务,要设立提醒机制,督促业务部门加快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7 制定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对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考核,将考核纳入本人考核范围。

(五)完善机制,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经费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经费保障机制。省、市、区、三级按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费列入明年预算。以区级为主体,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关专项资金1000万,三级联网软件开发及区公共服务窗口建设配套,由财政局负责,每个镇(街道)服务窗口补助20万,每个村(社区)补助3万元。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2.建立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一是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要求,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区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压减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要求,将部分现行属于地方事权且信息复杂程度较高,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转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范围,增强各级自主权,不断提高各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二是加大对财力薄弱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镇级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2015—2017年分3年逐步将省对欠发达地区困难镇补助标准提高到平均每个镇200万元。三是采取省市补助、区统筹保障的方式,促进建立政府适当补助为辅、村级自我积累为主

8 的村级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2015年起省市区继续实施村干部补贴、村办公经费补助政策,并视财力情况提高补助标准,申请三级补助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在明确区级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责任主体的基础上,2016年市财政设立基层公共服务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根据市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队全市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考核验收结果,对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以奖代补。【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3.鼓励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属于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技术服务以及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务等事项,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承担的,原则上课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工作落实时间节点:2016年10月底完成。】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阶段(2015年11月)。

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市级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任务、工作阶段、实施步骤及相关要求。结合区当地实际,11月份制定工作方案,向市报备并启动工作。

(二)运行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0月)。

9 2016年10月底前,各级基层公共服务办公场所落实到位,正式挂牌运行;各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网上办事功能。

(三)督查检查阶段(2016年11月)。

2016年11月中旬,结合市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开展基层治理市级督查工作安排,重点督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情况。根据市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督查反馈的结果,做出相应整改,进一步完善工作。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6年12月底前,各区开展基层公服务平台建设验收工作,汕头市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将对各县区组织进行验收,并将验收情况报备省财政厅。同时做好迎接省基层领导小组组织全省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考核验收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是我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在6月19日召开的全省基层工作会议上,省委胡春华书记在讲话中专门明确要加快基层公服务平台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监督问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相关职能部门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经费、

10 人员、系统和场所投入,确保综合服务平台顺利运行、发挥作用。各镇(街道)、村(社区)主要领导要抓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平台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上下联动,迅速推进。省市区级建立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作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会同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明确可整合的基层公共服务内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横向的协调配合、纵向的业务指导,为各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工作保障。

(三)制定方案,跟踪落实。各级政府要按照省市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本地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分阶段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具体操办法。对线上、线下平台的日常运转、功能发挥、系统维护等实行定点、定时、定员的跟踪,确保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四)广泛宣传,加强培训。通过参加省、市、区三级动员和培训会,各级党委、政府层层落实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工作措施;在当地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全社会关注、支持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区、镇(街道)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培训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电子政务及操作规程等内容,切实提高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确保各级服务平台快捷高效运行。

(五)严抓考核,加强督查。各区要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

11 设工作纳入实绩考核内容。区相关单位要按“谁建设、谁考核、谁管理”的原则,分别组织好督查和指导工作,按照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要求,从日常管理、服务质量、廉政情况、民主评议等各方面加强对区、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管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区各相关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严格责任追究。严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推诿制皮、敷衍应对等行为,及时通报督查、考核结果,奖优罚劣,严格执行问责制度。

第8篇:社保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汇报材料

社保局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市局的通知要求,现将市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体情况 多年来,我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通过政策扶持,资金保障,全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建设,使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真正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全市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更好地适应了我市城乡统筹就

业的要求。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市现设12个镇、10处街道办事处,辖属826个行政村、125个社区,总人口67万。

镇、街机构、人员及经费情况。各镇、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人员现有编制一般为5-7人,全市共125人,经费来源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 社区人员情况。全市各社区都聘用了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总人数987人,主要由村委会会计兼任,熟悉村里情况,便于开展各项工作。根据我市规定,劳动保障协理员每人每年由市财政补助500元岗位补贴。崖头、石岛27处城区非农社区,其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 办公场地和服务设施

1、下半年,部分镇、街道按实施意见,进一步对办公场所进行扩建改造,并设立了服务大厅及专用的档案室,每个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办公场所面积大约在120—350平方米,全市总计

3571平方米。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全部配备了微机、复印打印一体机、传真机、电子显示屏、社保卡读卡器等办公设备,并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主要职责、服务项目等规章制度,规范化地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同时,按照省、市通知要求,统一更新制作了新的各项规章制度刊板,并挂牌上墙。

2、崖头、石岛27处非农社区设立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相对较好,设施设备也比较齐全。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理员一般在村委会办公,办公场所平均面积约50平方米。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心社区,优先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方便基层群众办理相关业务。

二、开展基层平台建设的经验做法

1、政策上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始终高度重视,明确制定了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和开展劳动就业工作的目标要求,并纳

入了对各镇的目标考核。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正式聘用并有效开展工作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订印发了《镇劳动保障专项工作考核办法》,对正式聘用并有效开展工作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根据考核情况落实岗位补贴,全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省、市通知要求,市人社局、发改局、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成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进一步对全市基层平台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经过各级督导建设,目前市各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已基本达到省级考核标准的要求。市财政将镇、街道基层平台建设“以奖代补”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共安排专项资金260万元。全市共为986名村级劳动保障

协理员落实岗位补贴万元。同时,落实农保奖励政策,按不低于当年收缴额1%的标准提取财政奖励资金,用于弥补基层工作人员的交通、通讯等费用,这些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2、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一是加强岗位培训。为切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促进基层平台规范运作,更好地发挥基层工作职能,近年来,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5万元,组织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了省、市各类专业化职业资格培训。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了国家级协理员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经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市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书》。目前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持证率达到100%。二是优化人员结构。为进一步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近年来,全市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工作人员队

伍中。目前镇的工作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人员总数的90%以上。

3、落实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政策。积极落实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政策,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连续两年投入资金600多万元,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为22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350处重点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购置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电脑、身份证识别仪等先进的办公设备。此外,对人口多、业务量大的镇、街道实施重点打造,在办公场所增设大型led显示屏,触摸屏等,用于发布就业信息和宣传就业政策。目前,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27处非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统一使用劳动99三版信息软件,既可以对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失业登记,开展技能培训、办理新农保等服务,也可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问题 一是受资金、场地制约,缺少一处建筑

面积4000㎡以上的市级综合服务中心。 二是大部分镇一级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受镇领导,往往身兼数职,难以专职从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制约了工作及时开展。

三是目前部分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劳动99三版”新软件缺乏有效的培训,软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工作安排

1、加强基层平台体系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威人社发[]67号、[]28号两个文件,指导全市各镇、社区进一步完善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至底,我市将全面建成覆盖所有街道和城乡社区的基层平台网络。实现机构名称统一化、人员队伍专业化、工作经费保障化、设施设备标准化、管理服务规范化、服务手段信息化和网络化,使城乡居民和单位、职工就近享受便捷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2、提高基层平台管理服务水平。统一制定印发基层平台管理制度、服务规范、

办事流程等,编印公共就业服务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基层协理员培训,使全市所有基层平台全部能够使用劳动99系统三版软件;推进就业、人才服务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平台管理服务水平。

3、组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市级充分就业和谐社区评选活动,组织参加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选,推动全市基层平台加快建设。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9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么建----服务平台如何亮起来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么建③2013-10-29 08:23:00服务平台如何亮起来

乡镇干部当“大堂经理”

浙江建德市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在乡镇服务大厅设置“领办服务台”,每一个乡镇干部挂着工作牌,轮流以“大堂经理”的身份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受理审批事项,指引群众办事。图为该市莲花镇干部方荟(左一)正在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自今年3月实行“全员领办”制度以来,该镇已累计接待群众1500余人次,为群众代办830余次。

宁文武摄

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构建区域化党建——

汇聚小资源 整合大力量

本报记者 申琳

10月16日下午,江苏张家港市沙洲小学放学了,28个孩子在老师带领下来到附近向阳社区的会议室,满头银发的退休教师姚慧智早已迎候在这里,“孩子们到家了!”

两年前,这个会议室有了个名字叫“少儿驿站”,向阳社区党总支牵手张家港市教育工委,整合了市退休教师协会党支部和沙洲小学党支部的党员力量,打造出这样一个面向无人看管小学生群体的党建服务平台,每天由一名退休教师、一名在职教师在“少儿驿站”看护和辅导这些小学生,90多人的校外辅导员队伍轮流在此做志愿服务。

“像这样一个服务平台,单纯靠社区的力量很难做到,我们就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优势,整合各种党建资源来合力打造出一个平台。”张家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俭介绍,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张家港全市范围一共划分了112个党建区域,依托区域党组织或党建联席会议,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行政和社会等资源,让党建服务平台“亮”了起来。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市民对汽修领域的需求日益迫切,“港城车大夫”党建服务平台由此闪亮登场。针对汽修行业管理不规范、汽车用户维权难度大等问题,张家港市交通局党委依托汽修行业协会成立“港城车大夫”党支部,创新组建了包括多家汽车4S店在内的“港城车大夫”党建服务联盟,为市民提供包括汽修咨询、免费诊断汽车故障、调解汽修纠纷等多项服务。

在“港城车大夫”党员中心活动室,37岁的汽修专家王彬正义务“坐诊”,刚刚调解了一起因4S店忘记添加汽车机油的汽修纠纷,“港城车大夫”拥有这样的轮流坐诊专家28人。“我们义务为车主提供咨询、诊断车辆故障,让他们在进行汽车维修之前做到心中有底,不

会多花冤枉钱,这样的服务他们欢迎,我们也觉得有意义。”王彬表示。

面向流动党员的服务,更需要整合区域党建资源进行平台建设。在沙洲湖科技新城工地上,有一处名为“虹筑之家”的张家港市建筑业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这处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服务平台,设有活动室、阅览室、业余学校、篮球场等虽简陋却功能齐全的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设施。张家港市建筑业管理处党支部负责人介绍,“虹筑之家”有市里多个部门党组织参与其中,出版部门送图书、体育部门送器材,电影公司也会定期在此放映电影。除了活动场所建设,党支部还会不定期地在此举办各种培训和技能大赛。在篮球场的一角,几堵两米多高贴着面砖的墙有些惹眼,党支部负责人介绍,这几堵墙就是技能大赛的“产品”。

区域化统筹,使得张家港市织起了一张服务型党组织的大网,连靠泊在张家港港口船舶上的船员都被纳入其服务范围。在张家港海事局锦丰办事处,记者看到一张海事部门党组织与航运企业党组织及其党员的组织架构图。海事部门党组织通过与辖区内定期到港船舶、船公司联建组织、联搞活动、联办阵地,150余名船员党员被纳入项目服务对象。在锦丰办事处,图书室、健身室等场所不仅对船员党员免费开放,海事部门还专门为船员提供了网络视频设备,以供离家多日的船员们与家人网上团聚。

“小区域、大党建,区域化党建整合了各种资源,畅通了各类党组织共驻共建、发挥作用的渠道,为我们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搭建了众多有效的平台,形成了服务的强大合力。”张家港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

党代表工作室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有事找党代表,肯定错不了

本报记者 冀业

红色的心形党徽标志、详细的工作指示牌、热心的值班党代表„„秋日,市民王玉枝正和小区几名居民来到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区委系统党代表工作室,向值班的区党代表赵瑞萍反映附近的定阳路、龙湖路两个十字路口车流量很大却一直没有设置安全行走标志的情况。不到两周时间,相关部门便在此地新增了两条斑马线和停车让行标志。“真没想到咱就随口一说,党代表真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王玉枝说。

像这样为群众办实事的县区级党代表工作室,在榆次已是家喻户晓。以前,有人戏言党代表“5年一次会,会期三五天,会上画画圈,会后没事干”,作为党代表想履职却无组织、想活动却无阵地、想作为却无氛围的情况如今彻底被打破。“作为全省首个试点,我们就是要把党代表工作室这个平台打造成党群、干群沟通的‘连心桥’,服务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暖心巢’,党代表履职尽责的‘加油站’。”榆次区委书记贡琦说。

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是当地党代表工作室的一大特色。遵循科学选址、分团设置、方便群众、注重实效的原则,榆次设立了22个区级党代表工作室。其中,10个乡镇各建1个,9个街道联建1个,11个区委、区政府系统与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共建11个工作室。

记者发现,所布点都建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场所,据榆次区委组织部长原士旭介绍,工作室目前都达到了有统一标识、有固定场所、有办公设备、有统一标牌、有完善制度、有联系渠道、有活动队伍、有经费保障的“八有”标准,“并且依托原有的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工作室的硬件配备实现了节约高效”。

为了实现全覆盖,工作室建设向纵深拓展,榆次区在58个中心村又下设了58个工作站、8个街道建立8个工作站,加之原有的588个社会管理服务网格,构建了“工作室+工作站+网格”的服务模式。此外,党政11个系统还设立了26个党代表工作流动岗、工业园区开办网上工作室,延伸了党代表联系服务触角,实现了空间布局和联系服务两个“全覆盖”。

平台能不能搞好服务,人是核心和关键。原士旭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名党代表联系5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5名群众,286名党代表可以辐射到7000多名群众。榆次因此构建了区委常委联系工作室、区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四级联络”机制,通过发放连心卡、开通微博、QQ群、网站等联系渠道,做到了联系群众全方位、轮流接待全天候、群众诉求全回应。

“区委对每名党代表还有严格的配套制度和考核机制。”乌金山镇聂店村党总支书记孔宪心代表是工作站站长,他很看重肩上挑的这份担子。区里开展的“心贴心”服务活动,要求“每月每名党代表至少接待一次来访群众、每个工作室(站)每月集中开展一次活动、每月集中进行一次党的政策宣传、办好一批发展实事、记好一本民情日记、解决一批民生难题、帮扶一户困难户、建立一本实事台账”。从去年12月试点党代表工作室至今,全区近5000名党员干部已为群众办好实事1万余件。

安宁街道电力社区离休干部张吉川谈及党代表工作室十分激动:“以前一说开会,我就头疼根本不想去,因为那是搞形式、摆样子。但现在只要是党代表来座谈谈心为民解难事,我都全部参加,有时候都误了饭点。这样的活动多搞些,群众就会对党代表另眼相看,党和群众的关系就会更密切。”

“三屏互动”让服务既看得见又摸得着——

领导变服务 党务变业务

本报记者 胡洪江 杨文明

“10月13日,我在社区递交了身份证、户口本和结婚证,协助工作人员填完表格,第二天就拿到了准生证。”云南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和平社区多依村民小组村民张建梅对记者说,原来需要连跑社区、街道才能办的手续,最近去了两趟社区、每趟十几分钟就办好了,“快得很!”

今年1月以来,云南省委组织部在团结街道试点“服务型党组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现有的乡村“为民服务站”为依托,融合“网络党建”的理念,通过电脑、智能电视、手机“三屏互动”,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细致贴心的服务。

团结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正山介绍,设在社区为民服务站里的电脑算“第一屏”,通过互联网可以将群众申请材料进行采集上传、网络审批,实现准生证、老年证等23项业务的在线办理。使用网络平台,还可以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开辟网上党校;对区、乡、村、组直接收发公文;推行“网上党务办公”、“网上接转组织关系”;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三会一课”等重大事项也全部录入平台,形成电子台账。

“最近,街道第三十八号文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发出的,只印了两份纸质文件备案。”团结街道党政办工作人员李露燕说,“以前一份文件印送给街道党政领导和各社区,差不多要50份,各社区陆陆续续到街道来取,有时候一周都拿不完。最远的蔡家社区离街道办有35公里,路又不好,来回一趟非常麻烦。现在好了,既省钱又省事!”

记者在和平社区为民服务站看到,“第二屏”智能电视正在逐渐取代宣传栏,发挥街道、社区两级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的作用,大容量的便民服务信息也更直观地展现给了社区居民。最近,和平社区居民卢万梅正和街坊邻里一起学习烹饪技术,“今天刚学了凉拌茼蒿。社区开设厨师培训班的信息,就是通过智能电视的信息栏了解到的。”社区干部在一旁补充道:“等他们15天的课程学完,我们还会在信息栏里发布就业信息。”

10月21日下午,记者在妥吉社区采访时,党总支书记李美金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请各社区注意,由于近期持续多天的强降雨天气,极易引发地质灾害事故,请各社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有情况请及时上报。”“这是街道办发的,所有有手机的党员都能收到。”李美金说,过去需要打电话才能通知完的事情,现在一条短信发到“第三屏”上就完成了。

“通过‘三屏互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不方便,党组织服务不方便’的两难问题。”杨正山说,“好处还不止于便民,关键还能督促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作风。群众办事不必再考虑要不要送礼,工作人员也不必担心会不会得罪人,科技手段堵住了许多人情漏洞。”

李美金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所马上要为居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了。只要10元钱,居民在社区卫生所进行心律、血糖、血压等检查,数据通过“服务型党组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网络传到北京的一家远程医疗机构,大约5分钟后就能得到反馈结果。

“取钱、看病也被纳入党组织服务平台,会不会超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范畴?”面对记者的疑问,从事基层党务工作10余年的李美金回答,“服务型党组织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凡是为群众服务的事情,都是党组织要做的事情。”

西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齐林也说,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是用嘴服务,而是通过“三屏互动”这一全新的服务手段,让领导变服务、党务变业务,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据介绍,“服务型党组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在云南省5个区(县)的86个行政村试点,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

党员来信

服务平台莫装“声控开关”

编辑同志:

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一些地方要求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设立便利的为民服务平台,通过电子显示屏、展板、便民服务手册、卡片等“亮”出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办事要件,“亮”出办事人员的身份、服务内容和服务承诺,这是便民利民的一件大好事。但有个别单位和行业在为民服务平台建设中装上了“声控开关”,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一声令下,办事人员迅速进场入座,服务平台立马灯火辉煌。更有甚者,连服务对象都提前搞定、事先“彩排”,让领导看到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听到的是服务好态度好样样好。可上级领导前脚刚出门,服务平台后脚“关门大吉”,这种“声控开关”调控的服务平台除了虚报“功效”、服务领导的功能之外,什么用处都没有,劳民伤财、助长形式主义。

让服务平台不仅能够“面子”亮起来,而且能够“里子”亮起来,需要各级党组织立足实际,结合自身服务职能职责,多琢磨怎样收集掌握群众需求,如何提高履职办事效率,让为民服务之“灯”先在各级干部心头亮起来,促使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擦亮为民服务平台和窗口服务。对那种把服务挂在嘴上,搞“声控开关”建设的,应该坚决“拆台”。

云南曲靖 李炳孝

示范平台别成“经验橱窗”

编辑同志:

一位在社区工作的朋友说起这样一件事: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共同花费十几万元,耗时两个多月,把小区居民楼间的环形走廊,装修打造成了一个党建示范平台。平台建成半年多来,除了迎接两三次上级检查和参观之外,平时仅有一人负责清理卫生,越来越多的居民认为这是社区搞的“形象工程”。

平台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硬件支撑,但如果像这样把平台搞成专门给上级看的“经验橱窗”、脱离群众的“口号阵地”,不仅浪费了优质的硬件资源,使平台失去重要的便民服务功能,也会使基层党组织服务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

平台建设理应突出便民服务功能。可以依托平台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者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便利咨询和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社区则要主动摸清居民实际需求,在平台中设置信息发布专栏,及时向社区居民传递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各类信息,发布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还可以利用平台的场地条件,结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定期邀请医疗、养老等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更好地打造平台特色便民服务。

重庆渝中 王峰

要惠民更要便民

编辑同志:

近期,到一乡镇考察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乡长指着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介绍说,该中心集行政、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普及等诸多服务功能于一体,老百姓需要办理的一切事务不出大厅即可全部搞定。乡长介绍时,正巧有一位前来办事的村民站我身边,他对乡长的介绍很有意见,他说这平台就是把原来乡里分散的办事机构集中到一块办公罢了,他的医疗报销都跑了四次,手续还没办全。

这位村民说的情况虽然是个案,但也反映出我们基层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在平台建设上思路还过于粗放,将平台建设仅局限在“要惠民”上,具体如何“惠”到实处没有深入地思考,导致很多地方虽然平台硬件建设得很到位,但是实用性不强,运转效率不高,给群众带来实惠不大。

笔者认为,要让服务平台真正地“惠”起来、“亮”起来,关键还得从“便民”入手,从一切有利于便捷、高效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出发,把服务做小、做细、做全。要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加大上门服务、群众事务代办服务的力度,切实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让服务平台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便民”平台。

江苏宿城 高明

下期预告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只有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才会赢得群众认可。您认为服务质量应如何“优”起来?欢迎来信。

邮箱:rmrbdylx@126.com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9日 17 版)

上一篇:道德讲堂活动记录下一篇:女工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