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c一是管理思想适应不了企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缺乏规模经营和大生产的管理意识。二是管理方法落后,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引入、推广了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化管理方法,不少企业在现代化管理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目前现代化管理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大多数仍然流于形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论文 篇1:

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摘 要:作者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差异。OLS方法估计结果表明,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差异从1995年的100%~400%,下降到2008年的17%~36%,随机前沿方法估计结果表明,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差异从1995年的22%~57%,下降到2008年的9%~21%,且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效率仅比非国有工业企业低2.1%~6.3%,这表明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其规模和垄断优势,在竞争性行业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仍然低于非国有工业企业10%以上。

关键词: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技术无效率;技术效率

基金项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委托课题。

作者简介:牟俊霖(1979-),男,四川荣县人,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与就业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地探索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试图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并以此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1995年以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以技术更新和改善企业内部激励为主,然而对这段时期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研究表明,这些改革并没有扭转国有企业低效率的状况(林青松 等,1996;李利英,2005)。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以产权改革为主,何立胜(2003)和程耀明(2004)研究了产权改革、制度创新对我国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然而实证研究表明,1995到2001年期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仍然低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姚洋,1998;刘小玄,2000;刘小玄,2004;陆挺 等,2005;郝大明,2006;牛树海,2006)。

2002年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裁减冗余职工, 进行技术升级,重组和重塑国有企业。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国有工业企业个数从4.11万个下降到2.13万个,从业人员从2423万人降到1784万人,但是生产总值从42408亿元增长到143950亿元,国有工业企业在企业个数和就业人数减少的同时实现了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2002年以后的研究主要以宏观数据为基础(刘小玄 等,2008;马荣,2011),其研究结论与已有的微观数据的研究结论不具有可比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差异,并与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研究结论(姚洋,1998;刘小玄,2000)相比较,以反映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动趋势。本文想回答的问题是,截止2008年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是否有显著提高?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异到底有多大?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价我国1997年、1998年开始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绩效,而且也能够评价2002年以来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

一、研究方法选择

第一种研究企业生产效率的方法是直接使用OLS方法估计行业生产函数,但该方法受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的影响较大,不利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比较。第二种研究企业生产效率的方法是用随机前沿方法估计行业生产函数并计算企业技术效率,由于技术效率是相对值,不受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更为可靠,姚洋(1998)和吴延兵等(2011)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了便于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比较,本文同时使用了OLS方法和随机前沿方法,此外还使用了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下文简要介绍随机前沿方法的基本模型及其特征(Kumbhakar et al,2000)。

其中i代表不同的企业,Y代表企业生产总值,K代表企业资本,L代表企业劳动投入。μi代表企业的技术无效率,μi>0,且服从三种类型的分布:半正态分布、截尾正态分布、指数分布。技术无效率μi是一个绝对数,即使在回归模型中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虚拟变量,也不能完全排除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的影响,因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当然,为了与姚洋(1998)的结论相比较,本文也测量了企业的技术无效。由于技术效率ξi等于企业实际生产总值占企业最优生产前沿的比重,是一个相对数,能够消除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更适合于衡量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数据基本说明

本文以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原始数据为基础,删除了其他采掘业中的所有534个企业,删除了从业人员缺失或者等于0的企业,同时也删除了资产、营业收入缺失或者小于0的企业,最后剩下38个工业行业1816661家企业。资本指标使用资产总计,单位千元,劳动指标使用年末从业人员数,单位人,产出指标使用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单位千元。

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和企业控股情况分以下两步划分企业类型:第一,国有企业110、国有联营141、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143、国有独资企业151划为国有工业企业,把集体企业120和集体联营企业142划为集体工业企业,把登记注册类型代码为210-240的企业划为港台工业企业,把登记注册类型代码310-340的企业划为外资工业企业,其他企业划为私营工业企业(包括个体工业企业);第二,按照企业控股情况调整企业类型,如果企业控股类型已知,则把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改为企业控股类型。本文中企业规模的划分方法如下:在每个行业中,把产值和就业都排在前面25%的企业定义为大型企业,产值和就业都排在前面50%且不属于大型企业的定义为中型企业,其余定义为小型企业。

2.不同类型、规模企业的描述性统计

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参见表1(见下页)。从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数来看,国有、集体、港台、外资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私营工业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约占企业总数的81%。从不同类型企业的规模来看,国有、港台、外资工业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集体、私营工业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从不同类型企业劳均产出来看,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的劳均产出是所有类型企业中最高的,而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的劳均产出在五种类型企业中排第二位,仅次于外资工业企业的劳均产出。从不同类型企业单位资本产出来看,国有工业企业的单位资本产出是所有类型企业中最低的。总体而言,国有工业企业的劳均产出比较高,然而单位资本产出却最低,私营工业企业的单位资本产出最高,但是劳均产出不高,外资工业企业劳均产出和单位资本产出都比较高,我们很难通过某一个指标的优劣来比较不同类型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三、用OLS方法比较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差异文章用OLS的方法估计了38个工业行业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在模型中控制了企业规模、企业类型以及四位数行业代码虚拟变量。由于回归分析的行业较多,限于篇幅限制,文章没有报告各行业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

从企业类型系数的正负号来看,绝大多数系数都为正数,这说明,多数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然而,从企业类型系数的显著性来看,集体、港台、外资、私营企业

类型系数显著的行业分别有18、17、 27 、34个,因此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仅在部分行业是显著的,而在其他一些行业是不显著的。

从企业类型系数的平均值来看(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系数的平均值),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类型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6、0.15、0.28、0.31,它们分别比国有工业企业生效率高17%、16%、32%、36%。刘小玄(2000)根据1995年工业普查的估计结果表明,私营个体、三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分别比国有工业企业高100%~400%。显然,与1995的测算结果相比较,2008年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迅速缩小。

四、用随机前沿方法比较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差异1.不同企业类型技术无效率与技术效率差异的比较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表明,2008年国有、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的技术无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81、0.71、0.75、0.67、0.59,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的技术无效率比国有工业企业低9%、5%、14%、21%。姚洋(1998)的估计结果表明,1995年国有、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19、1.11、1.14、1.08、0.87,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分别比国有工业企业低22 % 、34 %、39 % 、57 %。对比1995和2008年的结果,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第一,2008年各种类型企业的技术无效率都比1995年相应类型企业的技术无效率低30%;第二,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的差异迅速缩小。

从五种类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来看,国有、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57、0.59、0.57、0.61、0.63,集体、港台、外资和私营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别比国有工业企业高2.1%、0.5%、4.3%、6.3%,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异已经很小。从国有、港台、外资、私营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正态分布图1来看,私营工业企业集中分布在0.6~0.8的高效率区间内,分布在0.4以下的低效率区间内的企业相对较少,而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在0.6~0.8的高效率区间的企业相更少,分布在0.4以下的低效率区间的企业相对更多。

2.不同类型企业技术无效率与技术效率的分位数回归分析

在分位数回归中,控制了企业规模、企业类型、企业隶属关系、行业类型等变量,回归结果参见下页表2。

从技术无效率和技术效率系数大小的比较来看,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的技术无效率差异较大,而二者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小。比如,在技术无效率60分位的时候,国有与外资工业企业的技术无效率差异为5.1%,但是与此同时,在技术效率40分位的时候,二者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仅为2.4%,此时国有与外资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的差异是其技术效率差异的两倍。由于技术效率不受企业规模的影响,因此用技术效率指标来比较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异更合适。

随着企业技术(无)效率分位数的变化,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的差异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随技术无效率分位数的逐步降低,以及技术效率分位数的逐步提高,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差异逐步减少,即二者之间的生产效率出现了趋同趋势。比如,在技术无效率60分位以及技术效率40分位的时候,国有与私营工业企

分位数60、50、40、30、20等表示在技术(无)效率相应分位数的回归结果。教育表示企业劳均受教育年限。行业虚拟变量回归结果没有汇报。所有系数都在5%水平显著。

业的技术无效率差异为13.2%,技术效率差异为6.8%,但是在技术无效率20分位以及技术效率80分位的时候,二者之间的技术无效率差异仅为4.9%,技术效率差异仅为3%。这表明,对于那些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有企业而言,其生产效率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非常小,但是对于那些生产效率较低的国有工业企业而言,其生产效率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还有较大差距。

企业生产规模对企业生产效率有正的影响,企业规模扩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效率提高程度还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生产效率水平。如果企业现有的生产效率比较低,那么从扩大规模中获得的效率提升将比较有限,反之亦然。比如在技术效率40分位的时候,从中型企业扩大为大型企业,企业技术效率提高2.6%,但是在技术效率80分位的时候,从中型企业扩大为大型企业,企业技术效率提高4.4%。因此,企业应该在提高现有生产效率的同时,再进行规模扩大,否则单纯的规模扩展不可能获得较大的规模经济。

此外,企业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也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当然效率提高程度也与企业现有的生产效率水平密切相关。比如,在技术效率40分位的时候,劳均教育年限提高一年,企业技术效率仅提高0.1%,在技术效率80分位的时候,劳均教育年限提高一年,技术效率提高0.4%。

3.影响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分析

我们以企业技术效率的对数为因变量,以企业类型与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劳动资本、劳均教育年限、企业规模)的交叉项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各种因素对不同类型企业技术效率的总贡献率,结果参见表3。劳均资本对所有类型企业的技术效率都有负的影响,劳均资本提高对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带来的损失最大,对私营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带来的损失最小。劳均教育年限对国有、集体、港台、私营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有负的影响,但是对外资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正的影响,这表明内资工业企业并没有把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生产效率,而外资工业企业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本优势。企业规模对所有类型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正的影响,且绝对值非常大,因此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因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规模对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贡献最大,对私营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贡献最小。因此,在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因素中,生产规模是最重要的,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优势,这与张晨等(2011)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

表3 各因素对企业生产效率的贡献

国有集体港台外资私营劳均资本-0.090-0.04-0.085-0.066-0.004劳均教育-0.014-0.008-0.0070.007-0.011中型企业0.4290.2870.3480.3470.175大型企业0.5940.3390.5230.4650.204 注:以上系数都在1%水平显著。

为了证明垄断对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我们比较了不同行业国有与私营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发现如下特征:在烟草和石油等高度垄断的行业,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高于私营工业企业;在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资源垄断行业,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仅比私营工业企业低0.5%,但是在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及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低10%以上。

五、结论

根据2008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用OLS方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从1995年的100%~400%,下降到2008年的17%~36%,用随机前沿方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无效率的差异从1995年的22%~57%,下降到2008年的9%~21%,且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效率仅比非国有工业企业低2.1%~6.3%。根据分位数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技术效率低分位处,国有比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效率低3%~6%,而在技术效率高分位处,国有比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效率低1%~3%。因此,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已经很小。

然而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规模优势和垄断优势,在垄断性最高的行业,其生产率高于非国有工业企业,在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其生产率略小于非国有工业企业,但是在竞争性行业其生产效率仍然显著落后于非国有工业企业。此外,国有企业的劳均资本和劳均教育水平对企业生产效率有负的影响,国有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优势。

因此,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生产效率,防止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生产规模的过分扩展,这样虽然有利于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不利于同行业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最后国有企业不应该片面追求资本深化,而应该积极提高劳动以及人力资本对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贡献。

参考文献:

程耀明.2004.国有企业公司制度改革绩效探析[J].经济经纬(2):100-102.

郝大明.2006.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7):61-72.

何立胜.2003.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3):32-35.

李利英.200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对现有研究的一个综述[J].经济经纬(6):96-99.

林青松,李实.1996.企业效率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效率[J].经济研究(7):67-72.

刘小玄,李双杰.2008.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2000—2004) [J].经济学(季刊)(3):843-868.

刘小玄.2000.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 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17-25.

刘小玄.2004.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8):16-26.

陆挺,刘小玄.2005.企业改制模式和改制绩效[J].经济研究(6):94-103.

马荣.2011.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因素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20-28.

牛树海.2006.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经纬(6):47-49.

吴延兵,米增渝.2011.创新、模仿与企业效率——来自制造业非国有企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4):77-94.

姚洋.1998.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2):29-35.

张晨,张宇.2011.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J].经济学家(2):16-25.

KUMBHAKAR S C, LOVELL C A.2000.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编辑:育 川 校对:延 河)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between

State-Owned and Non-State-Owned Industry Enterprises

——Based on 2008 China Economic Census data

MU Jun-lin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Key words: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s; Technology Inefficiency; Technology Efficiency

作者:牟俊霖

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论文 篇2:

精益生产在国有大型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经营活动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践中为了增加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生产计划良好的实施状况,需要对精益生产的应用加以思考,落实好具体的研究工作予以应对。基于此,本文将对国有大型制造企业中精益生产的应用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精益生产;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生产计划

根据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及生产要求,充分考虑精益生产的应用,能够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开展更加高效,实现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长远发展目标。因此,在改善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状况、增强生产计划实施效果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精益生产的关注度,为制造企业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生产问题科学应对要求,更加地体现出精益生产的重要性。

1精益生产概述

1.1精益生产的内涵

所谓的精益生产,是指将企业与生产管理相关的若干子系统进行资源集成化、考核目标化及运行标准化等而形成的重要生产管理系统,隶属于企业管理文化体系的范畴。通过对精益生产引入及作用发挥的综合考虑,有利于控制好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市场中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防止生产中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1.2精益生产的重要性

在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精益生产的科学应用,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需要对其重要性有所了解。具体表现:(1)充分考虑精益生产的应用,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形势变化,增加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生产作业的高效完成提供专业支持,避免引发成本问题;(2)通过对精益生产应用的深入思考,能够使制造企业的管理活动开展更加高效、科学,丰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技术内涵,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充分考虑精益生产的应用,也能改善制造企业的生产状况,增强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及科学发展水平,避免生产问题影响范围的扩大。

2国有大型制造企业中精益生产的应用探讨

2.1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应用

为了使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生产作业开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全面提高生产效率,需要关注精益生产的应用。具体表现为:(1)在精益生产的作用下,可从优化生产流程、增强生产管理效果等方面入手,逐渐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防止发生生产风险;(2)通过对精益生产功能特性的了解及作用发挥的思考,可通过对市场需求、生产状况及科学管理要求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给予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中更多支持,按期完成好与之相关的生产计划,确保制造企业生产活动开展状况良好性,为其市场竞争水平提升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完善生产管理体系方面的应用

在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生产实践中,管理体系构建与执行状况是否良好,关系着生产计划的实施效果,与企业的生产水平能否提升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完善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满足生产活动高效开展要求,需要加深对精益生产应用的重视程度。具体表现为:(1)及时引入精益生产并对其应用优势的充分发挥进行生产思考,从完善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逐渐完善符合实际要求的生产管理体系,规范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使得管理活动开展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满足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益最大化及管理标准化要求;(2)将完善后的生产管理体系实施到位,为制造企业的生产安全、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等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生产效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好生产现场的管理计划,更好地体现出精益生产的利用价值,为其应用范围扩大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增加生产效益方面的应用

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增加其生产效益,保持企业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对精益生产的应用进行更多的考虑。在此期间,应做到:(1)制造企业及生产人员在实践中应强化精益生产意识,给予其科学应用方面更多重视,从优化生产方式、丰富生产管理技术内涵等方面入手,完成好生产现场的作业计划,逐渐增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生产效益;(2)在精益生产的支持下,对制造企业生产作业开展中进行科学管理,满足高效生产要求,为生产效益持续增加中提供有效支持,促使制造企业能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3提升精益生产在国有大型制造企业中应用水平的相关策略

3.1注重运行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制造企业自身情况及形势变化的综合考虑,注重精细化及创新理念的科学运用,建立好精益生产运行机制,为产品制造中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专业保障,可使制造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逐渐提升精益生产的应用水平,满足制造企业生产风险科学应对要求。

3.2加强应用效果评估

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在制定与实施生产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对精益生产的应用进行充分考虑,积极开展其应用效果评估工作,实现对细节问题的高效处理,为精益生产应用水平提升中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对精益生产应用效果评估的思考,也能使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思路更加清晰,全面提升精益生产的科学应用水平,改善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状况。

3.3健全应用中的管控体系

为了使精益生产在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生产应用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对管控体系的不断健全进行深入思考。在此期间,应重视精细化管理与全过程控制方式、完善的管控机制等要素的整合利用,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管控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依据,实现对精益生产应用过程的科学管控,从而达到其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精益生产应用的深入思考,有利于提高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益,丰富生产目标实现中的技术内涵。因此,未来在提升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生产水平、优化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应给予精益生产的应用更多重视,促使具体的生产活动开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增加制造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市场竞争优势,高效地完成好生产计划。

参考文献

[1]贾颖.数字经济下的工业企业创新研究[J].经济师,2021,(12): 284-285.

[2]刘媛.新经济常态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经济的路径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1,(22):29-31.

[3]高清,羅美兰,周航天.大型国有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困境与破解策略[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8,(11):166-170.

作者:张虎成

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论文 篇3:

国有大型企业产融结合发展道路的选择

摘要:本文研究产融结合在中国实施的背景、现状和未来之路,为产融结合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推广提出三种可行的模式,以期为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产融结合;国有大型企业;企业绩效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国企改革和发展呼唤产融结合。中国加入W T O以后,国有企业面临来自全球更多大型企业的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大公司、大集团”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如何提高国有大型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何使国有大型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2)产融结合的含义。产融结合是指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在实践中,产融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产融结合,构建资本营运平台,在虚拟经济中实现资本增值。

(3)产融结合的国外实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收益、扩大发展,国外许多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企业集团纷纷谋求控制金融机构,产业资本控制金融资本的现象正呈现加速放大的趋势。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企业纷纷通过设立或收购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板块公司等方式,增加对金融领域的投资,从而构建与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业。这种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的发展道路也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如何通过走产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自身转变,实现自身发展。

(4)中国的产融结合发展之路。中国的产融结合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中国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和第一家企业集团所属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的相继成立,揭开了我国产融结合的序幕。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产融结合的实践中。近年来,海尔集团、德隆集团、新希望集团和东方集团等一大批产业军团纷纷斥巨资进军金融领域,足迹遍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各个领域。而且,有充分的迹象表明,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型产业集团挺进金融业的步伐还在加快。

中国民营企业走在中国产融结合实践的前列。有的民营企业已经涉足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基金等领域,以期将金融业连接在自己的产业链上,优化配置内部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本增值。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的民营资本控制着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4.6%,控制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不低于7.4%,对证券公司的控制程度超过13%,控制着中国50%的金融租赁公司。而国有企业在这方面似乎刚刚起步。2002年,中石油与意大利忠利集团合资组建中意人寿保险公司,2006年,又筹划进军财产保险业。2004年,中石化分别出资2亿元和3.4亿元左右持有了阳光财产保险公司和安邦财产保险公司各20%的股份,2004年,又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为其进一步的资本运作乃至进入金融业务领域创造前提。而其他国有企业,也在做着一些初步的尝试。

二、国企产融结合发展模式

目前,在国际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形式有很多种。和相同规模的国外企业以及我国民营企业相比,国有大型企业以工业资本居多,资本流动性缓慢,负债率偏高,回报率低的问题突出。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的产权所有制形式、资本结构以及经营状况来看,我们建议将工业资本投向商业,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即是将工业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再由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最后转化为金融资本。具体模式有以下3种:

1.实业企业与金融企业双向参股的模式

(1)具体解释。首先,采用此模式进行产融结合须进行资产证券化。其次,实业企业与相关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采用一定的模式相互持股控股的方式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结合在一起。最后,金融企业与产业公司互派高级管理人员使人事一体化,相互监督共同发展,使原来的相互控制关系转化为相互信任关系,最终形成“产融共生体”。

(2)优势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产融结合可以有效地借用社会现有的金融资源。实业企业通过控股、参与管理等措施使得金融企业的决策向着有利于实业产业发展的方式运行,即一方面运营本行业务,另一方面经营金融业务提高资本的回报率。并且,银行作为企业的股东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低息贷款,而企业以其庞大的资金规模作为银行坚实的后盾,提高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人员互派,相互监督更可以使资本得到有效的运用。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对跨国型金融机构的控制较为容易地进军海外市场。

(3)可行性分析。现行最好的范例是日本的三菱公司。三菱公司是日本最好的产融结合型集团,其拥有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日本最大的信托银行、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等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内企业相互独立,按市场规律相互持股、银企信贷、产品供销等来相互支持。同时,在国企大规模改革的浪潮下此种方式更能符合中国企业改革的路 线。

(4)机遇及风险。此方案在学界存在司法产权问题上的争议,有国有资财流失的可能,也有公司之间相互炒作的嫌疑。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像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这样庞大的企业很难找到与之相当的金融企业搭配发展,并且风险共担的机制往往会使决策更趋于风险性。金融机构的大量负债本来就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反而会影响到实业企业自身的发 展。

2.内设金融机构模式

(1)具体解释。首先,成立一些较为小型的金融机构,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直接对口于母公司提供低息保险等金融业务。其次,通过经营内部金融业务发展子公司,之后突破原有的业务范围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整个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最后,向整个市场开放,全面进入金融市场。金融公司和产业公司由子母关系过渡到控股合作的关系。图2

(2)优势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产融结合可以减少产融结合的成本,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母公司可以直接对金融子公司进行控制甚至干预,子公司直接对母公司开展业务,使得供需对口,减少业务办理的手续,从而节省时间。多种业务经营也可以有效提高资本回报率。同时,金融子公司的存在可以有效集合财经管理类的专业人才,改变公司人才结构,提升公司的软实力。

(3)可行性分析。此种模式有很多成功先例,如中国石油的海外融资公司,国家电网成立的保险公司等。另外,采用此种方式初期投入更为简单易行。

(4)风险分析。采用这样的方案,不能有效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同时,新兴的金融公司在市场上发展必定遭到很大的阻力,很有可能拖累母公司的发展。一旦子公司出现问题,母公司很有可能会承担很大的责任,风险性较 大。

3.设立离岸金融机构模式

(1)具体解释。大型的产业公司在海外设立投资公司等金融服务或投资公司,由此投资公司全权负责本公司的融资和租赁服务。同时,投资公司还可以下设分公司或通过海外控股进行各项金融业务活动,扩大金融业务范围。进一步说,此公司可以进行金融创新业务的开展,引进国外资本。

(2)优势分析。在解决公司融资问题的同时可以开展多种创新性业务提高资本回报率。海外公司直接服务于本公司可以减少业务成本。并且,海外机构有相对较大的自由性,可以实行多种创新模式的经营。定期将人员派往海外学习,有利于员工切实了解海外市场提升自我的专业认识能力,提升公司竞争实力。而且,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大量外资想进入中国,通过设置境外机构可以相对便利地与世界大型资本合作,有效地利用海外融资渠道,投资海外市场,增加资本回报率。

(3)可行性分析。此方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海外大型公司机构都有其离岸金融活动。国内现行法律和政策体制允许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大中型企业已具备搏击海外市场的能力。

(4)风险分析。大量的公司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经验不足且海外关系不够,贸然挺进国际资本市场可能出现资本流失的风险性。加之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海外资本的引用可能会相对提升经营成本,并且有随时撤资的可能性,得不偿 失。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6.

[2]郑文平,苟文均.产融结合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00,(3):35-38.

[3]吴永锋,张勇,杜子平.我国产融结合研究——德隆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7,(3):125-127.

作者:万 亿 甘 维 古晓慧

上一篇:编撰经济法论文下一篇:探究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