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产业国际贸易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1:

中国出版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版权输出的品种进一步增长,输出引进比例进一步优化;二是随着对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对走出去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也在日益加强;三是中外出版机构对我国出版走出去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方法不断创新。

内容是源,出版是流。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未来,不光是出版之间的融合,更是出版与新技术的融合。我国出版业需要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开展合作,交流。本专题将从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策略评价、竞争分析、专业出版的路径选择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世界创意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蓬勃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2003-2012年,世界创意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在10年间从2237.95亿美元增长至4737.91亿美元,总量增长2499.9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09%。中国出版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如何,应如何把握国际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传媒产品出版规模不断增长,整体份额仍需提升

10年间中国传媒整体的国际市场份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03年的2.07%增长到2012年的6.01%,增长了近2倍,但是整体上中国传媒的国际市场地位并不高,整体市场份额仅有6%。

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在10年间增长3倍多,由2003年的40.4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89.99亿美元,增长370%。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自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其中2007年同比增长101%,除了2009年出口有一定的滑落外,10年来一直呈正向的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55%。

在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结构中,新媒体产品占据绝对优势,比重超过2/3,并且在2003-2012年10年间其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出版物产品比重超过视听产品和音乐产品,从2003年至2006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2007-2008年有一定下滑,直到2010-2012年比重开始重新攀升。

二、出版物产品增长速度较快,国际竞争力逐年提升

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额在10年间增长近3.5倍,从2003年的6.5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29.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9.3%。在2009年之前,出版物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较快,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在2009年之后速度逐步放缓,但每年依然有两位数的增长。总体上10年间出版物产品出口取得长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出版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优势并不明显,其占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快,2003年其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而2012年增长为7.67%,10年间国际市场份额增长了近4倍。10年间其增长趋势为持续上升,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数据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在逐年提升。

中国出版物产品在10年间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贸易顺差额从2003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8.6亿美元,增长速度较快,在10年间贸易顺差额增长了近6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其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长。

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结构以图书出口为主,其出口比重占到60%以上,而报纸期刊类在大多数年份不足10%,其他出版物比重占1/3左右。总体上图书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报纸期刊自2009年以来下降速度较快,到2012年不足1%,而其他类出版物的比重在上升,这一趋势可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变化有关,电子媒体的兴起,导致纸媒的衰落。

10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港澳台市场比重达到50%,而北美和欧盟市场比重合计为40%,说明2003年中国出版物产品主要销售港澳台的华文市场。而2012年,北美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比重达到30%,欧盟市场比重也增长至23%,同时其多元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市场区域分布更为分散,2003年市场比重达到2%以上的仅有港澳台、北美、欧盟、日韩,而2012年市场比重达到2%以上的有北美、港澳台、欧盟、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ACP、南美和其他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扩大,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三、多项指标全面评价,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

市场份额、贸易差额等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足以真实、全面反映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各个指标的不同缺陷,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本文将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TCI)、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 Net Export 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NXRCA)指数等综合性指标来测量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出版物产品的TCI在10年间一直为正数,并一直在0.2到0.6的区间变化,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具有并不明显的竞争优势。在10年间TCI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的0.26,到2012年的0.46,其间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总体上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竞争优势在缓慢提升。

从RCA指数评价看,中国出版物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10年间均小于0.8,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仅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从RCA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增长趋势明显,从2003年的0.34增长至2012年的0.69,其间起伏较小,其增长幅度比TCI的幅度大,这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上升。

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10年间一直保持为正数,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一直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其变化趋势来看,上升幅度较为缓慢,2003年NXRCA指数为0.06,2012年为0.08,其提升的幅度低于TCI和RCA指数的增长幅度。NXRCA指数的趋势线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缓慢上升。

参考TCI、RCA、NXRCA各项指数的表现,总体上中国出版物产品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明显。同时虽然中国出版物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在10年间,其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四、三步走三战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中国出版“赶、平、超”三步走出去战略

尽管中国出版产业出口规模在10年间增长较快,但是国际市场份额依然不高,其他综合性指标也反映其国际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出版产业出口已从“赶”发展为“平”,竞争力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下一步中国出版产业应以进口与出口并重,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从而最终实现超越的走出去战略。

2.三大战略并举提高中国出版业规模经济效应

尽管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发展较快,但是版权类贸易服务发展相对较慢,因此中国出版应以“产品与服务并举 ”,大力提升出版类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尽管中国出版在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产品方面发展迅猛,但是世界范围内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电子媒体的兴起导致传统纸媒的没落,因此中国出版还需“新、旧媒体并举”,抓住新兴电子出版的新机遇;尽管10年间中国出版出口的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出版在北美的出口市场扩大迅猛,但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较快,因此中国出版还应“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市场并举”,进一步提高出版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3.聚焦中国文化锻造中国出版产业链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才是中国出版竞争力的源泉。中国出版应聚焦中国文化,锻造出版产业链,从历史遗产、艺术创作、传媒、出版功能应用一直延伸至出版服务,并实现各个产业链环节间的融合。

4.技术驱动与受众需求双轮驱动

技术与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两大基本驱动力。中国出版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实现出版技术及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还应深入研究受众阅读行为变迁和国际受众的消费习惯,从而提供适应当地市场的出版物产品,提高国际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李本乾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强系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作者:刘强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2: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关系浅论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要考虑到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之后,针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平衡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调整和转型的过程中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从而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产业转型升级和调整的方向,当前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也在不断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不仅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而且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一、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现状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的增加,从而在当前国际市场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出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且结构比重失衡,这就需要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能够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需要时刻注意减少对市场的依赖性以及对别国市场的观察,这样可以避免在出现经济危机时受到严重的干扰。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当时,我国许多的外贸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纷纷倒闭,从而造成了國内产业结构巨大的转变。自此之后,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进行有意识、大规模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且第一产业竞争力低下,所创造的效益也比较低,这样就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第二产业中则主要缺乏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低,性价比较低,因此还需要在转型中通过供给结构改革来提升第二产业的竞争力。第三产业在发展中主要表现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发展较第二产业而言还比较薄弱。当前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主要是进行材料加工等工作,进口高新技术材料加工后再进行出口,技术含量较低,因此急需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尤其是在加入世贸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运用,我国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问题在逐渐增加,因此需要在转型中不断的扩宽国际视野,不仅需要将眼光聚焦在国内还需要不断地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

二、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间所存在的关联性

(一)产业结构决定国际贸易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充分发挥了劳动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是大力发展了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可谓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的贡献,因此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中国生产的产品遍布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加工制造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和价格的优势,因此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逐渐提高,例如我国的高铁等高新技术产品。因此,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这样就致使相关企业的职工大量下岗从而转向了第三产业,例如服务业、旅游业和个体工商业中,这样就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使得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逐渐提高。

(二)国际贸易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之后,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对外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综合实力的增长。国际贸易通过进出口贸易的形式将产品进行输出和进口,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产业就需要随时关注国际需求的变化,并且能够及时地关注到国际市场的变动,及时做出应对。

首先,国际贸易能够推动我国产业规模扩大。随着我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产业发展逐渐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在产品的种类和技术含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在产业结构转型中不断的扩大制造业的规模。产品数量和质量在逐步的提升,同时,我国的产品价格在国际竞争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另外,我国宽松的投资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大批的投资商,众多的跨国公司到我国进行投资和商品生产,从而带动着我国产品的升级和技术的提升。而且,在国际贸易中,世界对手工制成品有非常大的需求量,因此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有着国内和国外双重优势。

其次,增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我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进出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在贸易发展的大背景下盲目的进行扩张,使得产业过于饱和以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企业的生存时间特别短,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浪费的情况特别严重。第二,我国进出口贸易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以来程度比较重,很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加大对资源的压力。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大量的企业倒闭。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继续升级。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一)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从国际需求实际角度出发,通过国际市场的变化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持续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国际市场的变化速度快,因此,我国需要有专业人才对国际市场变化做专业的研究和预测,这样能够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做出正确的、科学的预测和引导,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当前应该逐渐的向高新技术产业调整,限制低端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率。

(二)外需与内需相结合

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我国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中提出,要适当扩大外需,而对于国内的需求则是要扩大内需,这样在产业转型和调整中需要将内需和外需相结合。既满足我国内部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同時还需要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产业政策调整

首先,在农业产业政策方面,我国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着稳定性较差的现状,因此在转型和调整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农业政策进行引导。第一,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鼓励农民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投入到市场竞争中来。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培训,另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2]。第二,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各项资源发展农业经济。其次,在工业方面,需要不断的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研究工作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积极的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变和应用。另外,还需要将工业发展放到我国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淘汰落后企业,完成工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第三,服务业。在服务业的转型中,需要将服务质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的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有效调整和升级。

四、结语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势在必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国际贸易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各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为一个共同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我国在产业转型和升级中需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尽管全球化加大了我国产业转型的难度,但是也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需要我国能够及时把握机遇,促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参考文献】

[1]田靓.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品牌营销,2015(02):18.

[2]李鹏.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J].时代金融,2016(10):7.

作者简介:龚浩(1987-),男,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国际贸易。

作者:龚浩

中国产业国际贸易论文 篇3:

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国际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密切,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战略上的建议以推动中国产业升级。

【关键词】国际贸易 产业结构 平衡

一、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现状

随着我加入WTO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我国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地位。进出口额增长速度之快大大增强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自信。总体而言,我过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严重。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独立性,对市场的过度依赖必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一旦某国经济出现波动就会波及我国市场,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都受到干扰。

我国外贸产业受到次贷危机影响过后,国内不少企业纷纷倒闭,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激烈的竞争和恶劣的形势下,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走中国特色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回升和进一步转型。当前中国的第一产业占据了过大的比例,其低竞争力和低效益给我过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挑战。第二产业缺乏足够的创新力与科技水平,第三产业发展还很薄弱。我国的国际贸易处于引進材料技术加工再出口的局面,在整体上依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对外贸易一方面有助中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但是另一方面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依赖性大大增加,国内环境压力加剧。

中国经济结构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产业规模增大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拓宽视野,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增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我国应遵循国际市场竞争原则,着力拉动内需,投资进行设备改进,从宏观上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从而真正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间所存在的关联性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主要构成,充足的劳动力带来的是廉价商品价格优势。当然,广大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市场经济变幻莫测,我国技术水平在近几年取得成果,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产业结构形式。人力劳动逐渐被机械化取代,由此产生了第三产业的崛起,如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兴起。 改革开放加深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春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始终将贸易发展战略放在首位。

三、基于国际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建议

(一)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从国际市场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产品规模的扩大,也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市场变化莫测,为了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必须深入国际市场,仔细研究市场动态,对未来进行一个科学预测。转移高端产业链,控制低端产业链的发展,尽可能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分析国际市场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是未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重要一步。

(二)将外需与内需相结合来定位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我国要将外需与内需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引导下,我国经济将会朝着低碳环保发展。其次,我国是一个消费大国,内需较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切记兼顾内需与外需,从实际出发实现国际贸易发展。

(三)产业政策调整

1.农业产业政策。我国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产业政策不够科学合理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发展受到滞后。目前,我国的农业稳定性较差,工业较弱,而服务业整体发展较落后,面对这种现状我国必须采取合适的产业政策推动各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要在规模化道路上加速前进,为此相关政府需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在农业上作出更多贡献。首先,政府要培养和提升当前农民的市场意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竞争中来。注重对农民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大相关科技研究的投入资金,促使农业向着高质量高产量发展。提升新时代农民的素质和思想是政府推动农业转变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政府还要改革农村产权制度,使各生产要素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农业结构现代化的转变有赖于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2.工业政策。尽管在世界上我国制造业占据一定地位,但是我国的工业整体上实力依然较弱。工业化的新型化道路必须投入资金推动自主创新。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基础研究工作与协同创新是工作的核心。另外,我国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上升一个阶梯。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壮大发展。最后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要对技术落后的产业进行更新换代,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是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法则。因此,对于一些前景不太好的产业取缔,是新型工业化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3.服务业产业政策。只有坚实的实业为基础,服务业的发展才会不至于陷入过度服务的困境。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合起来以实现耦合联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我国越来越有市场,婚庆、家政等性质的行业发展形势迅猛,政府要尽全力提升服务性产业质量,减少不必要的业务手续,为服务业发展扫清障碍。

四、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息息相关,只有我们兼顾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把握国际市场需求,用创新的形式结合现金的技术,我国经济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喻美辞.国际贸易与相对工资差距:研究新进展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

[2]张幼文,薛安伟.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J].世界经济研究,2013(02).

[3]喻美辞,熊启泉.中间产品进口、技术溢出与中国制造业的工资不平等[J].经济学动态,2012(03).

作者:李鹏

上一篇:社区年度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公务员自我总结(3篇)